關鍵詞:混合受體模型 源解析 細顆粒物 肇慶
摘要:利用污染物及氣象觀測數據對肇慶市2018年12月17~23日大氣污染過程進行了分析,采用了CMAQ-ISAM模型以及混合受體模型對本次大氣污染來源進行了解析研究.結果表明,12月19~21日肇慶地區受近地面弱氣壓影響而形成的較為不利的污染物擴散條件,是肇慶大氣污染過程的誘導因素;在本次污染發生前的清潔時段,肇慶污染主要來自于本地及清遠,其貢獻率分別為19. 2%和10. 7%,而受江西、湖南、湖北以及陜西等地的遠距離污染物傳輸作用影響約為64. 5%;在污染時段,隨著地面高氣壓場南移,肇慶地區受珠三角主要城市和粵東城市的區域傳輸貢獻明顯,肇慶、佛山、東莞、廣州和惠州貢獻率依次為25. 5%、14. 8%、9. 8%、9. 5%和5. 3%,河源、梅州、汕尾、揭陽、汕頭和潮州這6個廣東省東部城市貢獻率共計13. 7%,而受福建、江西以及長江三角洲等地的遠距離污染物傳輸作用影響約為32. 9%,且經過海上通道傳輸的污染物貢獻更為顯著.因此,輸送到海面上的氣溶膠顆粒經吸濕增長后回到陸地,是本次肇慶污染天氣的主要成因之一.
環境科學雜志要求:
{1}注釋是對文中某一內容的解釋或補充說明,用數字加圓圈標注(如①、②……)置于文末。
{2}切勿一稿兩投。投稿時必須注明該文稿是否已在非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或在學術會議交流過,或已用其他文種發表(需征得首次刊登期刊的同意方可投稿),此三種情形不屬于一稿兩投。
{3}本刊發表的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編輯部的意見,均由作者文責自負。
{4}論文為課題項目者,須在標題末尾處標注*(上標),并與當頁末尾*鏈接,*后寫明:本文系某年度某立項單位課題(課題編號:)階段性成果。
{5}來稿中如有計量模型和公式分析,應當確屬文中必須,并確保演算過程準確、精煉。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