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sonogashira偶聯反應 交叉偶聯反應 鹵代烷烴 立體選擇性 日本大阪大學
摘要:交叉偶聯反應是構建碳–碳鍵的最高效的方法之一,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即授予了在該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3位科學家.Sonogashira偶聯是構建炔類化合物的一個重要的方法.經典的Sonogashira偶聯反應由日本大阪大學的Kenkichi Sonogashira教授于1975年報道[1].在鈀/銅雙金屬催化體系下,芳基鹵代物或其類似物與端炔反應生成新的碳(sp2)–碳(sp)鍵,得到相應的內炔烴.近年來,發展碳(sp3)–碳(sp)類型的Sonogashira交叉偶聯反應,尤其是如何實現更具挑戰的不對稱Sonogashira交叉偶聯已經成為化學家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2~5].由于鹵代烷烴的氧化加成較難,形成的金屬烷基物種容易發生β-氫消除,再加上反應的立體選擇性控制困難等問題,不對稱Sonogashira交叉偶聯反應成功的報道非常少,且局限性很大.例如,對于軸手性或者面手性的碳(sp2)–碳(sp)鍵構建,需要特定的導向基團[3],而且對映選擇性不高;對于中心手性的碳(sp3)–碳(sp)鍵的構建,一般需要使用預先活化的炔基金屬試劑,反應條件相對苛刻,底物普適性并不理想[4,5].因此,發展高效的催化反應體系,實現溫和條件下的原子經濟性的不對稱Sonogashira偶聯仍是當前該領域研究的一個前沿和難點.
科學通報雜志要求:
{1}注釋主要指釋義性注釋,是對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
{2}文章請勿一稿多投,審稿周期為一個月,自收到來稿一個月內郵件回復作者,如果一個月內未收到郵件回復,作者可自行處理稿件。
{3}論文責任者需清楚說明變更作者署名的原因,并向編輯部提交所有作者對增加或刪除某個作者表示同意的聲明以及單位證明,聲明內要列出每位作者各自對研究及論文的貢獻。
{4}稿件如屬立項課題研究成果,請注明項目名稱及其編號,置于第一頁頁腳。
{5}引用國際組織機構報告時,應標明機構名,報告名,編號,第幾頁或第幾段,但聯大決議和安理會決議等可略去機構名和報告名,直接在UN Doc.后標出文件編號。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