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學研究界 舊體詩詞 文學批評家 當代小說 當代文學
摘要:李遇春教授是我的老師。負笈江城春六度,從跨專業的“野狐禪”到現當代文學的碩士、博士,全賴李遇春教授引導與教誨。無論問津道學還是為人處事,那種懇誠精進、周嚴不茍的精神給予我極大的裨益。六年的耳濡目染與反復研讀中也多少窺得李遇春教授學術堂奧的吉光片羽。本文即據自己所知點滴為李遇春教授的文學批評之路作一素描。按當下流行的代際劃分,李遇春教授屬于70后批評家。他有著那代批評家開放兼容的學術視野、專業系統的學術訓練等特征,也有著獨特的批評之路與鮮明的學術氣質。他從結著文學姻緣的鄉鎮少年到管理專業的“門外漢”再到專業文學批評家的身份轉變;秉持著傳統創造性轉換的學術理路,以實證的學院派批評在當代小說與舊體詩詞研究上取得的成績;博聞強記的儲備、洞隱燭微的視野與思理綿密的文風,如此種種,不僅為當代文學作家、學者所贊賞,也令古代文學研究界印象深刻。
文學教育(上)雜志要求:
{1}如果論文屬于基金項目,請在頁腳處標明該基金項目的名稱和編號。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并結合本刊實際情況,凡接到本刊收稿回執后3個月內未接到稿件處理情況通知者,則稿件仍在審閱中。
{3}計量單位:按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標點符號、數字用法等均按國家標準執行。
{4}本刊注釋和參考文獻采用作者—年份制。文內標注格式采用括注方式,通常為:(作者,年份:參考頁碼)。其中,作者、年份是必備項,頁碼根據需要進行標注。
{5}引言言簡意賅,突出重點。不應過多敘述同行熟知及教科書中的常識性內容,引言作為論文的開端,主要回答“為什么研究”這一問題。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