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頸椎 關節炎 類風濕 關節不穩
摘要:背景:頸椎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起病隱匿,易于漏診。在脊柱最常累及上頸椎,并可同時累及下頸椎,導致頸椎不穩、脊髓受壓。目的:總結頸椎RA的臨床表現,探討其手術適應證。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4月我科手術治療頸椎RA 13例,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影像資料及術后隨訪結果分析。結果:13例頸椎RA患者,女12例,男1例;年齡42~69歲,平均51歲。病程2.1~11年,平均6.2年,隨訪3個月~3年,平均1.7年。表現為頑固性頸痛者8例,頸痛伴脊髓受壓癥狀者5例。神經功能評估按Rannawat分級,Ⅰ級2例,Ⅱ級2例,ⅢA級1例。術前X線示骨質疏松12例,寰樞脫位11例,下頸椎矢狀位上移大于3.5 mm 3例;CT及三維CT示寰齒前間距4~11 mm,平均8 mm;寰齒后間距10~16 mm,平均14 mm;齒狀突尖、側塊、枕骨髁及橫韌帶附著處不規則破壞、米粒大小死骨8例,寰樞椎垂直脫位5例。MRI示術前延髓脊髓角127°~166°,平均146°;MRI示齒突后方滑膜血管翳形成7例,頸脊髓受壓6例。行頸后路寰樞融合術8例,枕頸固定融合術3例,延長固定至下頸椎2例。術中均無神經、血管及硬脊膜損傷等并發癥,1例術后切口感染。4例術后神經功能障礙均得到1~2級改善,其中1例(ⅢA級)患者癥狀無明顯緩解但也無進展。術后寰齒前間距2~6 mm,平均4 mm;術后寰齒后間距14~18 mm,平均16 mm。術后延髓脊髓角138°~166°,平均159°。術后頸痛消失8例,明顯改善4例,1例無效;隨訪期間未發現內置物松動、斷裂及相鄰節段的不穩。結論:頸椎RA應根據患者全身情況、骨質疏松的程度及累及的范圍進行個性化治療。由于其破壞呈進行性,對頸椎不穩定導致的頸脊髓受壓或將發生脊髓受壓及頑固性頸痛的患者應早期積極手術治療。
中國骨與關節外科雜志要求:
{1}本刊采用頁下注釋。正文中注號用阿拉伯數字加圓圈標注于相關句子的右上角,通常應在相關標點之外。
{2}所投稿件須保證文章版權的獨立性,無抄襲、署名排序無爭議、文責自負,勿一稿多投。
{3}文題須簡明扼要,確切反映文章內容,盡量不用副標題。
{4}中文摘要(200字以內)與英文摘要應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簡要闡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
{5}基金項目:名稱及編號;作者簡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 )、性別、職稱或學位、主要從事專業及郵箱等,在首頁以頁下注形式寫明。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