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玉米秸稈還田土壤細菌多樣性特征

薩如拉; 楊恒山; 高聚林; 宋桂云; 李媛媛 內蒙古民族大學農學院; 內蒙古飼用作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內蒙古通遼028000; 內蒙古農業大學農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關鍵詞:玉米秸稈還田 土壤有機質 細菌多樣性 半干旱冷涼地區 基因文庫 

摘要:通過內蒙古半干旱冷涼地區玉米秸稈還田定位試驗,結合常規分析手段和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GGE)技術初步研究了玉米秸稈深翻還田后土壤有機質、纖維素酶活性及土壤細菌多樣性變化。結果表明,隨著玉米生育期的推進,土壤有機質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趨勢,拔節期和大喇叭口期含量較高。玉米秸稈深翻還田一年(SF-Ⅰ)和連續兩年玉米秸稈深翻還田(SF-Ⅱ)0~20 cm土層有機質含量除了播種期差異顯著外,其余生育期均無顯著差異,但均與常規旋耕秸稈不還田(CK)有顯著差異;20~40 cm土層SF-Ⅰ、SF-Ⅱ和CK有機質含量除了播種期差異顯著外,其余生育期均無顯著差異;玉米成熟期土壤有機質含量為SF-Ⅱ>SF-Ⅰ>CK;隨著土層的下移土壤有機質含量呈逐漸降低的趨勢。秸稈深翻還田后土壤纖維素酶活性明顯增強,表現為SF-Ⅱ>SF-Ⅰ>CK;拔節期和大喇叭口期土壤纖維素酶活性增幅較高,與CK差異達到顯著水平;纖維素酶活性隨土層的下移逐漸下降,0~20 cm土層中,播種期至大喇叭口期秸稈還田土壤纖維素酶活性與CK間差異顯著,其余時期無顯著差異;20~40 cm土層中,僅播種期秸稈還田土壤纖維素酶活性與CK間差異顯著。16S rDNA-PCR-DGGE分析可知,秸稈還田后拔節期至灌漿期土壤細菌群落發生較大的變化,拔節期變化最大。SF-Ⅱ、SF-Ⅰ、CK土壤菌屬不同,細菌多樣性指數SF-Ⅱ>SF-Ⅰ>CK;秸稈深翻還田增加了土壤細菌多樣性,尤其是土壤中纖維素分解菌和有機污染物降解菌群。半干旱冷涼地區兩年秸稈還田的土壤細菌多樣性比一年秸稈還田的效果更為明顯。

中國土壤與肥料雜志要求:

{1}正文:文章論點明確,內容充實,文字簡練。

{2}作者要嚴格遵守著作權法,引用、參考他人觀點應注明出處,文責自負。

{3}文章題目要確切地反映本文的特定內容。所有稿件均應附英文文題,中英文題目必須一致。

{4}參考文獻應用方括號按順序標注在正文引用處右上角,在文末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手依次編碼。

{5}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間用逗號隔開;不同單位的作者,應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數字序號,并在其單位名之前加注相應的數字;作者單位之間連排時以分號隔開。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中國土壤與肥料

北大期刊
1-3個月下單

關注 7人評論|0人關注
相關期刊
  • 內蒙古財會
    省級期刊 1個月內下單
    內蒙古財會雜志社
  • 內蒙古保險
    省級期刊 1個月內下單
    內蒙古新華報業中心
  • 內蒙古藝術
    省級期刊 1個月內下單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
  • 內蒙古氣象
    省級期刊 1個月內下單
    內蒙古氣象局;內蒙古氣象學會
服務與支付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高清v | 特黄特色的大片在线观看 | 我要看亚洲中字幕毛带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在线看 |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99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