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巫 史 數(shù) 天文歷法 十月歷
摘要:先秦時期的巫、史,無論是在文化上還是職能上是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的。帛書《要》篇言及巫史之辨,以'數(shù)'作為巫、史治《易》的區(qū)別所在。巫者幽贊于神明而示吉兇,史官明乎數(shù)而推吉兇。先秦史官所處自然理性發(fā)展的新時期,又主'天官'掌有天文歷法之職,天文歷法又指稱為'數(shù)'。隨著近些年彝族十月歷的發(fā)掘,使得遠古歷法得以重見天日。而《系辭傳》所載的'天地之數(shù)'更與以天干為分類體系的十月歷法特征相符,使得先秦時期易數(shù)與歷法的關系的探究更近了一步。歷法、占筮的目的皆在于'授以民時',順時而動,于此可知《要》篇史官之'數(shù)',即為天文歷數(shù)。
周易研究雜志要求:
{1}文稿必須包括題名、作者姓名、中英文摘要和關鍵詞、第一作者簡介。
{2}本刊保留在不違背作者基本觀點的前提下對稿件進行刪改的權力。如不同意刪改,請在投稿時予以說明。
{3}各級標題一律左起頂格書寫,1、2、3級標題分別按1,1.1,1.1.1編號,引言編號為0,一般標題層次為三級,最多不超過四級。
{4}執(zhí)行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依照其在文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shù)字標出,并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排列于文后。
{5}摘要:一律采用結構式摘要,中文摘要300字左右,以提供論文的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描述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具有相對獨立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