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8 19:18: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圍產期保健醫生,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分娩前后的這一個階段被稱為圍產期,圍產期孕產婦的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孕產婦本身和嬰兒,是整個婦幼保健工作中的重點。由于我國生育制度的緣故,大多的孕婦都是初產婦,對于妊娠和分娩的認識相對不足,如果此時得不到專業的健康宣教,容易會導致各種并發癥,甚至造成嚴重的效果。為探討圍產期健康宣教對產婦產后恢復的影響,我們對55例產婦實施系統、連續的健康教育,并以55例進行一般宣教的初產婦進行對照,得到較好的結果。現把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從2011年2月~2013年3月所收治的110例到我院進行產前檢查和分娩的孕產婦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產婦均為單胎頭位,無臟器嚴重疾病和精神疾病。其中初產婦72例,經產婦38例;年齡20~36歲,平均(26.8±2.1)歲。將兩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5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和健康指標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產婦采取一般健康教育,護士對產婦發放健康小冊子,并在產婦有疑問的時候采取針對性的解答,除此以外則不再有其他的健康宣教措施。觀察組患者則采用入院宣教、孕期宣教、分娩期宣教與產褥期宣教結合的健康宣教方式。
1.2.1入院宣教 入院后由護士對產婦介紹院內環境與規章制度,讓產婦進行建立呼喚關系,消除對醫院的恐懼。
1.2.2孕期宣教 定期開展講座,對孕產婦和家屬降解圍產期要注意的各種事項,如需要準備哪些工作和在分娩后要如何恢復身體。此外醫生和護士還要教授患者如何合理飲食、保健、自我監測等,幫助產婦及其家屬能盡快做好心理準備[1]。
1.2.3分娩期宣教 這是圍產期健康宣教的重點,要告知產婦分娩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雖會有一些疼痛,但只要按部就班,配合醫生的指導,絕大多數產婦順利過渡。讓產婦減輕分娩的恐懼。同時要指導分娩期的飲食,正確認識三個產程[2]。
1.2.4產褥期宣教 在產后,要對產婦的恢復進行宣教,教授他們產褥期的衛生,鼓勵產婦早期下床活動,同時指導初產婦母乳喂養、新生兒洗澡的處理,告知產褥期用藥對產婦和胎兒的影響。
1.3效果觀察 參考賀杉芝的相關觀察指標[3],觀察他們分娩后的恢復情況,包括主動撫摸新生兒、剖宮產、術后主動下床鍛煉、72h內出現泌乳和圍產期并發癥的發生率。
2 結果
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主動撫摸新生兒、術后主動下床鍛煉、72h內出現泌乳發生率高于對照組,而在剖宮產、圍產期并發癥發生率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我國自古有"坐月子"的習俗,表明產婦的家庭對于產婦圍產期的保養十分的關注,但正是由于"坐月子"中有一些不合理的行為,導致很多不利于產后心身恢復的行為,如產前焦慮、過長時間的臥床等等。
因此,現代醫學當中關于圍產期的健康教育對于產婦產后恢復顯得十分重要。北京市的一項調查發現,在27家醫院中,有26家醫院都開展了產前教育,但其規模、設備、時間和師資則各有不同[4]。因此發展一種規范的、高效的宣教方式是目前工作中的難點重點。
孕婦對于如何合理飲食、如何自我監測、如何在分娩過程中與助產士配合等知識有著十分強的求知欲,而傳統的被動式健康教育難以滿足孕產婦的這些需要。貫穿整個圍產期的健康宣教可以令孕產婦得到充分的關于分娩知識和應對技巧,有把握爭勝即將到來的分娩,從而降低了他們的恐懼、焦慮和抑郁等負性心理,繼而減少由于不良心理所造成的影響[5]。健康宣教的結果也顯示,相較于一般的、被動的健康宣教,個體化、系統連續的圍產期健康宣教能改善產婦各項產后恢復指標。他們能更主動地與新生兒發生接觸、更早期地下床活動鍛煉、降低了剖宮產率和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差異都達到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圍產期開展健康宣教可以提高產婦的產后恢復情況,能降低剖宮產率和并發癥發生率,消除產婦對于分娩的恐懼,因此值得在今后臨床工作當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麗,李盧新,許水蓮,等. 圍產期心理咨詢和形體訓練對產后心身恢復的作用[J]. 中華護理雜志,2003,38(9):697-699.
[2]李玲.圍產期健康教育對母嬰健康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7) :856-857.
為了進一步了解孕產婦對孕產期保健知識的需求和知曉情況,以便更好地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我們不定期地對孕產婦進行保健知識知曉率的調查,見表1。
調查結果顯示,流動孕產婦的保健知識知曉率普遍比本地孕產婦低,如孕前準備、孕期營養產后避孕等,尤其是葉酸服用、產前篩查等方面的知識缺乏更嚴重。
2原因分析
流動孕產婦保健知識知曉率普遍較低的原因分析:
2.1婦女懷孕年齡偏小,沒有做好生育準備 在流動孕產婦中,有一部分人年齡偏小,往往不到20周歲意外未婚先孕,根本就沒有優生優育的相關知識儲備,而且由于沒有達到法定結婚年齡,沒有經過婚前檢查和新婚宣教,對有關孕育方面的知識缺乏宣教。
2.2懷孕婦女普遍文化程度較低,接受知識能力差 在流動孕產婦中,大部分文化程度低,以小學和初中為主要人群,接受知識能力差,在孕期和產時對其進行的面對面宣教和發放相關的宣教資料,孕產婦對于相關的保健知識往往是處于不理解或一知半解狀態,宣教效果不理想。
2.3傳統習慣占主導,保健意識差 海寧的流動孕產婦來自不同的地方,如云南、貴州、安徽、江西等地,由于有些地方文化比較落后,傳統風俗習慣在孕產期保健中占著主導地位,在傳統習慣與科學知識相沖突時,她們往往選擇相信傳統習慣。同時,在孕產婦和家屬中,保健意識較差,孕期檢查時只是關注胎兒的健康,往往忽略孕產婦自身的健康狀況,所以導致在孕產期做宣教時,如定期開設的孕婦學校,她們往往認為沒有必要參加學習。
2.4資訊不通暢,缺少求知欲 在流動孕產婦中,絕大部分人群租住在農村和城郊結合部,缺少網絡、廣播、健康教育講座等資訊服務,同時流動人員也是社區街道容易忽略的人群,計生人員和社區衛生保健員缺少對這些流動人群的關注和保健知識的傳授[2]。另外,由于多種原因導致她們缺少求知欲望,她們往往不會主動通過網絡、書本或是向醫務人員主動咨詢等各種方式來增加自己的保健知識。
2.5居住地不固定,系統性保健不到位 部分流動孕產婦在孕產期間居住地更換頻繁,無法在固定的醫院進行相對完整的保健,導致在整個孕產期間醫生無法給她們進行系統的圍產期宣教,從而影響她們對保健知識的知曉率。
3預防措施
由于流動孕產婦對保健知識知曉率低,影響了她們在孕產期的保健質量,往往會導致孕產期并發癥的發生率增加,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率增高。因此,我們只有抓好流動孕產婦的宣教,提高她們的保健意識和自我保健水平,才能進一步做好圍產期管理,減少孕產婦和圍產兒的死亡率。那么,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提高孕產婦保健知識的知曉率呢?
3.1及時掌握流動育齡婦女的信息 保健人員與街道、社區的計生人員及時溝通,能夠及時掌握流動育齡婦女的信息,對于有生育需求的婦女,在社區的組織下開展孕前保健知識講座,發放相關宣傳資料,傳授優生優育知識,做好孕前準備,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3.2動員懷孕婦女及早到醫院進行圍產期保健 全市所有的婦科門診醫生發現早孕要求生育的婦女應及時做好宣教,建議服用葉酸片,在孕三月內去醫院建立圍產保健冊,接受圍產期系統管理和相關知識的宣教[3]。
3.3在孕期檢查時加強對流動孕產婦的宣教,包括孕期營養、產前篩查、孕期自我監測等知識。由于流動孕產婦普遍文化程度低,門診醫生宣教時應更加耐心仔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面對面宣教,提高她們的接受程度。
3.4鼓勵孕產婦和家屬參加孕婦學校的集中宣教 由于流動孕產婦的保健意識差,往往不會主動參加孕婦學校的培訓,門診醫生應該建議提醒鼓勵她們參加定期舉辦的孕婦學校,宣教人員應及時通知她們及家屬參加孕婦學校[4]。在孕婦學校的講座中能夠吸收各種孕產期的保健知識,如母乳喂養知識、安全分娩知識等,從而能夠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的生活中,能夠健康順利地度過孕產期。
3.5加強住院期間的宣教 流動孕產婦在住院待產分娩期間,病區醫務人員通過小班課集中宣教和一對一的床頭宣教,加強對流動孕產婦的指導,如母乳喂養的方法與技巧,產褥期保健知識等,同時改變她們不科學的觀念,做到科學育兒和科學保健。
3.6利用產后訪視機會進行宣教 產婦出院后,社區衛生人員應及時進行產后訪視,利用電話隨訪和上門訪視機會,甚至在產后復查時對流動孕產婦進行相關保健知識的宣教,如成功地母乳喂養、產后避孕措施的指導等[5]。
流動孕產婦的宣教一直是我們宣教工作的難題,只有多方面的努力,加強各個環節的管理,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宣教工作做到位,提高孕產婦的保健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才能提高流動孕產婦的保健質量,降低孕產婦和圍產兒的死亡率。
參考文獻:
五十年前,為了填補婦產科人員的不足,剛工作兩年的陶宏器醫生被調往蘇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不曾想,正是這樣讓他並不太情愿的安排,成為了他——這位婦產科男醫生波浪壯闊的婦產科醫學路的開始。
一些年以後,他因為主刀一例手術,親自接生一例單卵四胞胎,並保證了母子平安而在蘇州甚至全國引起了轟動,引得各家媒體爭相報道;由他倡導的“圍產期保健”開展之後,讓蘇州市的新生兒死亡率由之前的千分之二十三降到了千分之十一;由他主持的全國六十六家醫院共六千六百例孕婦生產出血量調查,其結果不僅讓醫生們震驚,更讓醫生們深思,這項結果糾正了數十年來婦產科教材中產後出血標準,並與國際接軌;他發明的產時集血盤讓醫生準備掌握了孕婦生產時的出血量,方便為孕婦輸入等量血液,直接、間接地挽救了無數孕婦的生命······
他的醫學歷程,有過失敗,總結教訓,不斷提高,顯示出來的是勇氣,拷問的是醫者的責任;有過奇蹟,會感興奮,會覺欣慰;有過深思,有過探索,那是對生命的敬重,對新生的期盼。
婦產科的男醫生
1955年,陶宏器先生考入山東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分配在山東醫學院前期任助教,工作兩年之後,調往蘇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那時候,因為婦產科人數不足,為補充婦產科人手,他這位七尺男兒被調往蘇州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作為一位男醫生,進入婦產科總是覺得有些尷尬。所以當時進入婦產科我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只在婦產科工作一年。”陶宏器醫生回憶說。那時的他有些不情愿,而來醫院的孕婦和家屬也感覺尷尬,常被他們拒之門外。
或許是上天已經認定了他將會是一個優秀的婦產科醫生,一年之後,因為婦產科人員依舊不足,他再次勉為其難地留了下來。就這樣到了第三年,三年之後,陶宏器醫生也逐漸地適應了這個曾讓他感到尷尬的崗位,安心地留了下來。這位男醫生就這樣開始了他數十年的婦產科歷程。
一次意外 滿心內疚
婦產科里的醫生所擔負起的是托起新生命的希望的責任,如同天使一般,這是一份神圣而圣潔的工作。只是曾經的一次意外,讓陶宏器醫生至今回憶起來仍深感內疚。
那是他剛進入婦產科的時候,那天,正是他值班,蘇州第二人民醫院的救護車從農村載來一位孕婦,在運送孕婦的過程中,這名孕婦產後胎盤滯留,出現嚴重的大出血狀況,來到醫院時血壓顯示為零,已經處於嚴重休克狀態。這是陶宏器醫生婦產科生涯中的第一例胎盤徒手剝離手術,因為經驗不足,同時已經失去最佳手術時間等各種因素之下,讓這個手術難上加難。他為孕婦做了胎盤徒手剝離術,當胎盤娩出後,該孕婦也已失去了生命特征。“不管是什麼原因,這個病人都是在我的手術後去世,我覺得很內疚。”陶宏器醫生說,話語中透露出深深的歉意。
事故發生之後,除了內疚,陶宏器醫生更多的是深思,這對他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經驗教訓,他找尋到了失敗的原因,他說:“像這樣的病人,首先要做的事應該是輸血糾正休克,接下來再做其它處理。因為徒手剝離手術很痛,打止痛針是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減輕休克。”
吃一塹長一智,在三天後的又一次值班中,陶宏器醫生又遇到了一位與三天前癥狀一樣的孕婦,這時的他已經有了經驗,將孕婦順利搶救了過來。在之後的連續五例同樣的案例中,陶宏器醫生都順利地完成了搶救手術。
後來,在婦產科、醫學院的教學中,他常將最初那個失敗的案例講給學生們聽。陶宏器醫生說:“一個醫生,只有總結了失敗的教訓,下次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承認錯誤和失敗,需要的是勇氣,更是作為醫生的良心和責任。陶宏器醫生將自己的經驗告知學生們,正是為了避免他們走自己的老路,減少失敗,給孕婦更多生的希望。
在之後數十年的婦科醫生崗位上,他一次次地創造了奇蹟。不可否認,他的存在,是醫學界之幸;他的用心,是千千萬萬孕婦之福。
他的努力,醫界之幸,孕婦之福
圣手接生 一胎四男引轟動
漸漸地,陶宏器醫生成為了婦產科里的主任醫師,專程找他看病的人多了,在他專家門診的時候,常有人早早地來到醫院排隊,甚至許多人在凌晨三點便開始排隊等候,這樣的信任,讓陶宏器醫生感動,也給了他無窮的動力。
1972年10月1日,蘇州第二人民醫院里來了一位高危孕婦,孕婦的肚子比其他孕婦的肚子大了不少,孕婦被送到醫院的時候已經出現羊水過多,呼吸困難,聽不到旁人的話,並有高血壓、水腫等嚴重的妊娠中毒癥,情況十分危急。陶宏器醫生立即將情況匯報給醫院領導,並召集衛生局領導、軍宣隊、工宣隊及家屬,開會探討解決措施,決定對其進行剖腹產手術。
“這個手術風險很大,手術之後子宮收縮不好造成產後大出血,產後容易引起左心衰竭。”陶宏器醫生說。情況緊急,不容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他們當即做了個有些無奈的決定——死馬當作活馬醫,由陶宏器醫生擔任了主刀醫生。
開始時,他以為這是一對雙胞胎,判斷為雙胎羊水過多(因當時X光攝片只見兩個胎頭),然而,兩個孩子出來之後,還有第三個,還有第四個,在場所有的醫務人員都感到驚訝:“怎麼這麼多!是否還有第五個呢?”驚訝之後是緊張,因為當胎盤出來之後,產婦大出血,血壓驟然下降到上壓40下壓0。陶宏器醫生迅即一手緊握住子宮,一邊注射宮縮劑,一邊又吩咐護士為產婦快速輸血,慢慢地,血被止住了。他看著產婦的子宮總算慢慢地收縮了,母親與四個男娃皆平安,他的一顆懸著的心總算落了下來。事後回想起來,陶宏器醫生說:“真是出了一身冷汗啊。”產後,產婦回到病房發生了左心衰竭,經搶救後控制。
這件事頓時在蘇州甚至全國引起了轟動,四胞胎世上少有,單卵四胞胎(即四個男孩子的性別一樣,相貌十分相似)更是罕有,全國各家媒體爭相報道。孩子們的家人也對陶宏器醫生充滿了感激之情,孩子們滿月之時,特意邀請他前去喝滿月酒。在之後的每一年,他們都會給他寄來孩子們的照片,濃濃的情誼不言而喻。直到1992年陶宏器醫生移居香港,寄照片的事才中斷。
在婦產科的數十年里,陶宏器醫生搶救了許多病人,親手托起了無數新的生命,生命誕生的那一刻,他的心情總會激動。在他心中,將一個生命帶到世上,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
圍產期保健,為安全上一道保障
從事婦產工作,陶宏器醫生每天都在為如何降低孕產婦及新生兒生產死亡率,提升婦兒健康而深思。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婦幼保健部門的支持配合下,他在蘇州成立了一個“蘇州市圍產期保健協作組”,將全市的各個醫院的婦產科聯合起來開展工作,進行早期的早孕登記,定期產前檢查,開辦孕婦學校,教育孕婦按時通過數胎動來觀察嬰兒的發育情況,教會孕婦的丈夫如何聽胎心音等。陶宏器醫生介紹說:“所謂的圍產期指的是從懷孕二十八周開始到生產後七天的時間段。”但我們的圍產期保健工作從早孕登記就開始。
隨著圍產期保健活動的開展,蘇州新生兒死亡率由千分之二十三降至千分之十一。這樣顯著的成效贏得了中央衛生部的讚許,上海市等幾個大的婦幼醫院紛紛來到陶宏器醫生所在的醫院參觀、學習經驗。
1982年底,世界衛生組織與國家衛生部在北京召開了“歐洲—中國國產監測研討會”,全國每個省委派兩人參加,一人為兒科專家,一人為婦產科專家,陶宏器醫生作為蘇州婦產科專家出席了此次國際性研討會,陶宏器醫生受衛生部委托代表中國城市在會上作了題為“蘇州市圍產保健工作總結”的學術報告,受到各國代表的好評。
1982年,蘇州市衛生局成立了婦幼保健院,請陶宏器醫生出任院長。後來,北京醫學院在北京郊區的順義縣開設了一個“農村圍產期保健”試點,與蘇州的“圍產期保健”形成了一個農村,一個城市的圍產期保健典型。這是一件十分隆重的事件,這次國際會議前衛生部在北京召開了為期一個星期的預備會,林佳楣女士(為衛生部婦幼司司長)主持,陶宏器醫生所做的報告深得林佳楣女士的肯定。此次會議之後,他們便在北京成立了中國圍產醫學學會,陶宏器醫生為首屆委員,當時,每個省只有兩個名額,他是其中之一。
集血盤,盛起的是生命的機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孕婦產後出血死亡率較高,衛生部下達了要求,要求降低產婦產後出血產生的死亡率。陶宏器醫生接受委託,與上海第一醫院婦產科醫院鄭懷美教授共同組織全國產後出血調查科研協作組,主持了“中國婦女產後出血量調查”的工作。他們聯合全國六十六家醫院,每家醫院選取一百人、共六千六百人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出來之後,他在向衛生部遞交了調查結果,看到結果,大家都訝異不已。因為大家之前估計的、肉眼看到的出血量只是產婦實際出血量的一半,因此,雖然醫生在孕婦生產之後進行了輸血,然而卻因為估計地太少,而失去了最佳搶救的時間。1989年底,在西安全國婦產科會議上,陶宏器醫生宣讀了這篇論文,從此之後,婦產科教科書上開始採用陶宏器醫生調查後的數據,將產後出血標準由產後出血400CC改為500CC,自此,已經沿用了數十年的產後出血標準得到改寫,並與國際接軌。
此後,衛生部再次征求陶宏器醫生的意見,督促他想辦法了解每一位產婦生產的準確出血量,陶宏器醫生苦思冥想之後,製造出“集血盤”,“集血盤的容量為400CC,在孕婦生產後放置於孕婦的臀部下,將所流的血收集起來,一只盤滿之後,再換一個。”他介紹說。有了這個集血盤,他們便能準確掌握產婦出血量,方便各醫生及時為產婦輸入等量的血液。這個辦法十分有效,直接、間接地挽救了許多孕婦的生命,意義非凡,頗有價值。
在之後發生的一件事上,更加直接地肯定了陶宏器醫生所做的貢獻。那是一次全國婦產科會議上,上海第一醫院婦產科主任原定於在第一天發表他的學術報告,結果這一天,這位婦產科主任缺席了,在第二天才姍姍來遲,她上臺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家知道我為什麼遲到嗎?就在昨天,我剛搶救了一名孕婦,多虧了陶院長的集血盤,讓我知道這個孕婦失血多少,然後及時輸血,搭救了這個孕婦。”
後來,衛生部要求每一個產包里都必須放置產後集血盤。而這個集血盤也在之後納入了醫療器材中。由衛生部特批給蘇嘉醫療器械廠定點生產。2012年年底,陶宏器醫生應邀出席嘉興的蘇嘉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成立二十周年慶典,蘇嘉醫療器械廠鮑憶董事長在慶典上說:“蘇嘉醫療器械廠的來歷,不能忘了陶院長,因為‘蘇嘉’的‘蘇’指的就是陶院長所在的蘇州。”原來,事隔這麼多年,陶宏器醫生仍舊被許多人記在了心里。
464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370-02
為保證孕產婦分娩過程的安全以及分娩結局的良好,本院于2012年期間建立了一套綜合臨床干預措施應用于孕產婦的圍產期護理當中。鑒于綜合臨床護理干預措施使用的良好效果,現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6月――2013年8月于本院住院待產的孕產婦94例,年齡在22-3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4.16)歲;孕周在37-42周之間,平均孕周為(39±2.25)周;所選94例孕產婦均為初產婦、足月妊娠、單胎、無妊娠高危因素。將94例孕產婦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47例,對照組圍產期行常規臨床護理;實驗組圍產期行綜合臨床護理干預,兩組在年齡、孕周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在圍產期行常規臨床護理,實驗組行綜合臨床護理干預措施:
1.2.1產前綜合干預產前綜合干預包括心理干預、行為認知干預以及產科知識灌輸等。首先,孕產婦在住院后,接診的護理人員親切、主動地向其進行自我介紹,并給予產婦住院各事項的介紹,再根據孕產婦及其家屬需要,給予針對性的幫助,給孕產婦及家屬們留下良好的印象。孕產婦在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根據其年齡、家庭生活、文化程度、情感等方面資料的分析,給予針對、有效的心理干預,積極疏導,使其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等待生產;其次,針對孕產婦及其家屬對自然分娩和剖宮產等生產方式的誤解與偏見,護理人員應于早期積極交流、溝通與解釋,引導其能夠正確看待各種分娩方法,并最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分娩方式;再次,給孕產婦及家屬詳細介紹自然分娩和剖宮產等分娩過程的知識、注意事項以及配合措施,并詳細告知各種分娩方式的利弊,使孕產婦有良好的心理準備。
1.2.2產時綜合干預產時綜合干預主要是指從出現規律性宮縮,到第三產程結束這一段時間的護理干預措施。首先,在孕產婦出現規律性宮縮后,護理人員陪伴在側,詳細告知產婦分娩過程中每個環節的情況,并指導產婦掌握呼吸技巧和軀體放松技巧。此外,在分娩過程中,護理人員還需緊密地配合醫生,實時、動態地監測產婦各項生命體征指標,并觀察胎兒的娩出情況。如有必要,還需配合醫生做好相應的異常處理工作,并加強護理,并防止胎兒窒息、窘迫等異常發生
1.2.3產后綜合干預產后綜合干預措施主要指從產婦第三產程結束后,直至分娩一周之內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首先,護理人員應該積極、及時地告知產婦母乳喂養的好處以及母乳喂養技巧,并加強對孕產婦催奶和母乳喂養的護理,盡量保證乳汁分泌正常,能夠喂養嬰兒;其次,嚴密地觀察產婦在生產后,出現的產后出血、排尿排便困難、精神壓力大等情況,并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加強對產婦及其家屬的交流與指導,促進產婦身體恢復;再次,產婦在生產后住院這段期間,盡量推薦其食用促進身體恢復、保證奶水充足的營養餐品,并指導其進行相應的活動,給予適當的按摩,針對剖宮產產婦,還需嚴格注意切口的恢復情況,保證無感染無并發癥。
1.3評價指標對兩組孕產婦的剖宮產發生率、第二產程時長、新生兒Apgar,s評分,產后出血量、產后排泄困難、并發癥等指標進行統計分析。
1.4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一般資料用(χ±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
2結果
通過對兩組孕產婦分娩情況的分析發現,在圍產期行綜合臨床干預措施的實驗組,剖宮產發生率、第二產程時長、新生兒Apgar,s評分,產后出血量、產后排泄困難、產后并發癥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圍產期行常規臨床護理的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從我國近年來的生育情況來看,很多年輕夫妻在響應國家“少生優生”的號召下,大多只生育一個小孩,這也導致了大多數的孕產婦屬于初次生產,對生產非常陌生,從而也使得其在圍產期生理與心理的變化非常明顯。而在圍產期間,如果未采取有效措施對孕產婦進行護理干預,則很容易對分娩過程及結局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做好圍產期的臨床護理工作十分重要。
本研究就將近年來在本院住院待產的94例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分別在圍產期給予常規臨床護理和綜合臨床干預措施。通過分析發現,實行綜合臨床干預措施的實驗組各分娩指標明顯要優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由此可見,于圍產期行綜合臨床干預措施,對降低剖宮產率、縮短第二產程時長、提高新生兒Apgar,s評分,促進預后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圍產期保健; 新生兒低體重
【中圖分類號】R7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6-0284-01
[1]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簡稱妊高癥)是妊娠期特有的全身性疾病,是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為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率和保障孕產婦健康。[2】新生兒出生體重是反映新生兒成熟程度和營養狀況,也是反映新生兒健康與決定分娩方式的重要指標。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為在我院婦產科2001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20例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產婦所娩出的新生兒,對照組:正常妊娠組600例產婦的新產兒。除外早產兒、畸形兒、多胎兒、巨大兒。
1.2 研究方法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x2檢驗及統計學分析。
2結果見表
兩組對照,妊高征組低體重兒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組(P
3討論
3.1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發生低體重兒的機理及危害:[3]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全身小動脈痙攣,血液濃縮、血容量減少致全身臟器供血不足,子宮胎盤血流量減少,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胎盤床呈粥樣硬化改變、胎盤絨毛廣泛梗死,導至生低體重兒的發生 。本院資料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低體重兒的發生率為14.5%(見表),遠遠高于正常組。[3]母親妊娠合并癥和并發癥使胎兒宮內發育受限,導致小于胎齡兒的產生。由于胎兒生長發育受限和母親嚴重的妊高癥,各種新生兒疾病的發生率也顯著升高。因此加強圍產期保健,積極防治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 對減少低體重兒的發生及降低圍產兒的死亡率有著重要的意義。減少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生,對預防新生兒成年后慢性疾病的發生也具有遠期的意義。因此,婦幼保健人員和產科臨床醫生要提高圍產期保健質量,加強圍產期衛生、營養心理方面的指導,定期觀察孕產婦孕期體重增長幅度,早期篩查高危妊娠,及時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妊娠合并癥, [5]國外專家研究,低出生體重增加成年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險性。
對于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患者,要加強胎兒、胎盤功能動態監測,準確評估胎兒宮內的安危及出生后的存活能力,適時終止妊娠 。對病情危重,估計新生兒出生后可以存活的,應該剖宮產終止妊娠,盡早使胎兒離開宮內的缺氧環境,還可以迅速緩解產婦的病情,有利于患者妊高癥指征降低或者消除。因此,加強圍產期期保健,定期產前檢查,建立高危妊娠管理并積極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癥等妊娠合并癥,可以預防和減少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子癇)的發生,可以有效地減少低體重新生兒的發生,從而減少圍產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以提高我國的人口素質。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7-1 04
[2】 翁梅芬 金海菊5026名新生兒出生體重分析浙江預防醫學 20082O 5
產前檢查,實質上就是孕產婦在還未生產之前進行的臨床檢查。孕產婦進行產前檢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圍產期保健工作的開展,可以盡早發現孕產婦是否存在高危妊娠狀況。對于出現高危妊娠現象的孕產婦,應當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這樣能夠提高產科質量,降低孕產婦、圍產兒的死亡率;同時,還要在妊娠早期建立保健手冊,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降低高危妊娠發生率。本文主要針對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9月120例孕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9月120例孕產婦的臨床資料,將120例患者劃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兩組各60例;研究組60例患者,年齡在21~35歲,平均年齡為(27.4±2.6)歲;孕周12~37 w,平均孕周(23.7±2.4)w。對照組60例患者,年齡在22~37歲,平均年齡為(28.1±2.9)歲;孕周13~38 w,平均孕周為(24.1±2.3)w。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等多個方面無顯著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60例孕產婦均自行不規律產前檢查,記錄其高危妊娠發生率。研究組60例孕產婦均給予系統產前檢查,針對每個不同孕期存在的高危因素,給予排查及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具體方法:確診懷孕,妊娠12 w內為孕產婦建立保健手冊,禁煙酒,禁,對接觸狗貓的孕婦,進行弓形蟲排查。妊娠9~13 w第1次產前篩查,對于高齡及有過高危兒的孕婦直接做產前診斷;做小四維,檢測NT、NB,15~20 w行第二次產前篩查,排查畸形,在妊娠的20~36 w,每間隔4 w檢查1次,20~24 w做四維彩超,檢查胎兒體表重要臟器有無先天性畸形;預防貧血和缺鈣,從孕20 w起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鐵劑和鈣劑;24 w后進行糖篩,排除妊娠糖尿病潛在因素;妊娠32 w給予心電圖檢測。妊娠36 w之后,檢查1次/w,告知孕婦自我監測胎動方法,不適隨診;32 w及37 w進行B超檢測,排除遲發型畸形。初次檢查的時候,醫護人員應當主動詢問患者的病史情況,并且對其進行產科檢查與全身系統檢查,主要包括:引導檢查、指診、四步觸診法以及骨盆測量,生化、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對于潛在的高危因素,提前干預;患者復診對其進行檢查時,主要針對患者前一次檢查之后是否出現異常狀況進行觀察,重視高危妊娠狀況的檢查,制定孕婦合理飲食計劃,控制體重增長速度,預防妊娠高血壓,糖尿病及巨大兒的發生。如果出現與高危妊娠相關的危險因素,醫護人員應當立即向患者講解與高危妊娠有關的知識,還要預約復查時間。若是出現頭盆不稱或者胎位異常狀況,應當及時進行匯報,胎兒在發生宮內窘迫狀況的時候,應當及時采取吸氧、三聯靜推等治療措施。對于發生高危妊娠狀況的孕產婦,給予飲食睡眠、脈搏、胎心胎動、血壓、呼吸等多個方面的檢測,并且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詳細的記錄,防止胎兒發生宮內窘迫狀況。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t檢驗計量資料,P
2結果
研究組高危妊娠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結論
就目前來看,我國孕產婦保健事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孕產婦圍產期保健工作的整體效率、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但是,我國一些偏遠山區中,還有一部分孕產婦產前檢查次數比較少,初次產前檢查的開始時間較晚,而且并未充分重視產前檢查,缺乏對產前檢查的認知,因此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產前檢查,實質上就是在孕產婦懷孕之前、孕期、產時以及產褥期至新生兒期,為胎兒、銀生兒與孕產婦采取的多種保健措施,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遺傳性疾病的發生,降低胎兒在出生之后的缺陷,為胎兒與孕產婦的生命安全、健康狀況提供保障。
產前檢查是孕產婦圍產期保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檢查項目,系統的產前檢查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孕產婦發生高危妊娠狀況的幾率。孕產婦一旦發生高危妊娠病癥,會對圍生期嬰兒的生存狀況造成嚴重影響,提高其患病率、病死率。孕產婦系統的進行產前檢查,能夠實時觀測各個階段中孕產婦身體健康狀況,有無潛在的高危因素與胎兒的發育情況,例如:孕產婦營養是否均衡、胎兒的生長發育是否處于正常狀態等,還能夠發現孕產婦出現的一系列并發癥,例如:妊娠高血壓、妊娠水腫等,并給予孕產婦及時、有效的治療,預防疾病惡化。如果孕產婦不進行產前檢查,或者產前檢查開始時間較晚,會造成病情的延誤,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特別是妊娠末期,主要在于孕婦越接近預產期,就越容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所以,應當充分重視高危妊娠的預防。
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高危妊娠是造成圍產兒患病率、死亡率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怎樣快速、有效的發現高危妊娠,并且對高危妊娠患者進行實時監護,是提升圍產期保健工作整體質量、降低高危妊娠發生率的關鍵所在。產前檢查在孕產婦圍產期保健工作中的應用,能夠有效防止高危妊娠的出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通過產前檢查,一部分不適應繼續妊娠的孕產婦,在經過醫師的耐心勸導之后,決定終止妊娠,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高位妊娠的現象;②孕產婦經過產前檢查之后,從確診妊娠開始就受到了產科醫護人員的動態監護,實時干預高危因素,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控制、降低了高危妊娠發生率。
本研究中,研究組60例孕產婦中,4例發生高危妊娠,占6.7%,56例未發生高危妊娠;對照組60例孕產婦,13例發生高危妊娠,占21.7%,47例未發生高危妊娠,占78.3%;研究組高危妊娠發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產前檢查在孕產婦圍產期保健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高危妊娠發生率,保證圍產兒、孕產婦的安全,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許海萍.產前檢查與健康教育在孕婦圍產期保健工作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04):252.
[2]陸翠云,朱燕飛.產前檢查在孕產婦圍產期保健工作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藥,2011(05):831-832.
一、高危情況的預報和處理為了對新生兒作高危評價和預報,首先在加利福尼亞州建立了圍產期高危情況評價系統。1973年Hobel提出了高危妊娠的評分系統,最初他們對孕婦進行系統的檢查和逐項登記、評分,如孕婦的年齡、經濟、文化等情況及產科史和內科疾病史等,將這些前瞻性調查結果送入計算機處理,將產婦分為高危及低危兩組,分娩后的結果表明高危產婦的小兒高危情況的發生率要明顯高于低危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高危兒預報模式。地區性圍產期保健系統可以用它在母親妊娠初期就進行評分登記,分娩前將高危產婦送到醫療條件好的三級醫療單位,保證特別監護和治療,從而減少圍產期死亡率〔3、6、7〕。另外,此方法也同樣可以用于新生兒的一些危險因素的評價,如新生兒敗血癥的危險因素的評價系統:孕齡<34周為2分,孕齡34~37周為1分,母親羊膜炎為l分,Apgar(5分鐘)<6為1分,全產程)20小時為l分。6項加起來O~l分給予觀察,2分作細菌培養,>3分作細菌培養并給抗生素治療。
二、圍產期流行病學研究19了5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了第一個圍產期保健系統以。這個系統把統計的范圍從一個醫院擴展到一個地區、一個州。它主要包括兩個部分:記錄系統和計算機系統。每個醫院的大夫或護士完成每個孕婦和新生兒的各個時期的各種情況的文件記錄,這些記錄既作為病歷又作為計算機的輸入文件。通過各個醫院的終端進入中心計算機進行運算和儲存。它除了評價孕婦的危險程度外,還用來作為一個地區的流行病學研究〔1〕。如要對一個地區新生兒死亡原因進行分析,地區中每個醫院都要把新生兒死亡病例逐項進行記錄:如母親年齡、內科疾病、妊娠合并癥、分娩過程及新生兒Apgar評分、出生體重、疾病情況、尸檢材料等作成過路卡片按一定格式通過各個醫院計算機終端輸入中心計算機。然后,這些數據用一定計算機程序進行運算得出所需結果。這樣,可以對比逐年的新生兒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的變化,找到一個地區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地區衛生部門就可以把有限的資源:資金、人力、儀器設備等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另外,通過流行病學的研究和數據的統計學處理,可以找到一個地區的一段時間內的主要研究課題。如分析新生兒的死亡率時,發現低體重兒的死亡率和患病率明顯高于正常體重兒,因此預防低體重兒的發生就成為研究重點。
三、胎兒及新生兒的監護計算機系統可將病人床邊來的數字直接進入計算機,這比從病人病歷里總結出來的數據更符合需要。
胎兒的監測系統可以從孕婦床邊的儀器接受胎心率和宮縮的數據,直接通過軟盤存在微計算機內,并可隨時取出來應用。微計算機可以識別異常圖形,隨時報告護士站,并通知中心計算機此時的變化與正常值的偏差及變化趨勢,以此作為母親治療的指南。并且也可以隨時打印出加時標的8分鐘片斷的紙拷貝來填寫病歷。母親分娩后所有儲存在磁盤的數據將被轉移到儲存介質(arehivalmedia)長期儲存,也可以隨時取出為研究使用比5〕。用同樣的辦法處理直接從新生兒各個監護儀里來的數據,并用來指導新生兒治療執。
四、統計數據的查詢檢索數據系統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查詢和檢索。這個系統能夠產生一個廣泛類型的報告。首先,最簡單的是每個數據表格的逐字重復,這些表格可以根據要求在終端再調用或者打印出來。其次,這個系統能夠產生任何數量的總結報告,可以作一個地區、一個州的各種統計表格。如要了解一個州里不同地區的低體重兒的發生率和新生兒死亡率,可以在終端將菜單結構的指令輸入,即可顯示出不同地區的低體重兒的發生率和新生兒死亡率,如果需要的話,可以按照指令逐一地按編號打印出全部低體重兒和死亡新生兒的相關情況。第三,對于每個孕婦和新生兒,可以在圍產期保健時期中的任一時間從計算機里調用這一時期的圍產保健的有關信息,用此提醒醫生和護士停止采用或改變那些危險因素。另外,當一個孕婦入院準備分娩時,產科門診的醫生可以通過終端將此孕婦的全部妊娠過程總結打印出來。分娩以后,分娩總結即進入計算機,一個包括產前和分娩過程的總結打印給兒科醫生,當嬰兒出院時新生兒時期的特殊事件記錄打印出來。這些將為嬰兒的保健提供一個詳細的記錄。
計算機在新生兒ICU中的應用
隨著微電子學的發展,計算機體積縮小,成本降低,它在危重新生兒的監護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出現在70年代的計算機輔助的監護設備已經變得非常普遍,它除了處理和顯示來自不同的生理傳感器的數字以外,計算機能夠收集、儲存和利用許多分散的數據。
一、在監護系統中的應用由計算機輔助的監護儀器通常是分析多個實測的變量,進而提取導出變量。如心電圖為實測的變量,而心率則為導出變量。這些變量更有生理意義,它能幫助臨床醫生評價一個患兒的狀態,提出診斷的依據及觀察治療的效果〔2〕。
x.調節環境溫度1971年Cineinhati醫院在新生兒ICU中常規地用一計算機感應和調節環境溫度,這是計算機在監護系統中應用的一個重要部分。從此,由于環境溫度能夠控制確實降低了新生兒的死亡率〔2〕。
2.肺功能的測定未成熟兒中的1/4患有RDS,嚴重的患兒需要機械通氣和供氧。機械通氣需要選擇的峰壓、吸呼時間、空氣流量和呼氣末正壓的值都是憑經驗。這樣,就有20%左右的病人產生肺的合并癥〕。因此,調整人工呼吸器數值時需要不間斷地測定肺功能。但是使用常規方法由于計算時間長、不能即刻出結果,并且患病的新生兒測量肺功能時不合作,有一定危險性。而用微處理機控制的儀器測量瞬間的吸氣量和動態的肺順應性,既可以避免上述問題,又能反映了肺功能,以此來調整人工呼吸器數據。
用z一80微處理機可直接接收氣道壓力和氣流數據,顯示及打印動態的肺順應性和吸氣量的結果。氣道內氣流量的測定是用一個與VatidyneMP一45土Zem的壓力轉換器相連的呼吸速度描記器。氣管插管內氣道壓力的測定是用VatidyneMP一45士sem的壓力轉換器。在微處理機內進行實時的氣流及壓力信號的濾波及結果的計算。即刻的氣流量被積分運算為容量(V),測定呼氣末到吸氣末的壓力差,通過公式C一器,計算出動態的肺順應性,研究中發現呼氣末正壓逐漸增加時肺的動態順應性及吸氣量下降。
3.血氣結果的獲得、計算和報告以前血氣報告要用手法計算然后通知病房,既費事,又不及時。1979年以后在新生兒ICU中采用了血氣結果獲得、計算和報告的計算機系統〔n〕。現在只需將血標本中測量的PO:、PCOZ及pH值后連同病人編碼直按從病房或實驗室終端進入計算機進行運算,算出BE(鹼過剩)、AB(實際碳酸氫)、及氧飽和度,這些結果在兩分鐘內自動地顯示在病房的計算機終端上,并且打印出來。這樣可以使醫生在短時間內根據血氣結果調整氧的濃度人工呼吸器數值及靜脈給藥的種類、劑量等,對病人搶救非常有利。這些數值根據病人編碼按時間順序儲存在計算機內,可以隨時提取一段時間內所有血氣數值,既可作為病歷記錄,又可以作為臨床發展趨勢分析來使用〔11〕。
4.血氧的監測在新生兒ICU中以呼吸系統疾病為主,因此長期經皮監測血氧分壓是非常重要的。計算機助的經皮測血氧分壓的監測系統是采用了字母數字鍵盤、陰極射線管、十一位模擬數字轉換器的微計算機。它將經皮測的血氧分壓用直方圖形式顯示出來。這個系統可提供全部監測時間的聯機直方圖而且可以提供前12小時、8小時、4小時和1小時的氧分壓的直方圖,所有這些直方圖的計算可以即刻顯示。并且這個系統可以記載患兒低血氧和高血氧的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12〕。這樣可以使兒科醫生很容易地分析治療結果,調整人工呼吸器。
5.動脈導管未閉的監測這個工作的完成是用計算機提取與心搏周期有關的胸阻抗圖的信號部分。用與PDPll/34相連的阻抗心動描記器,以ECG作為觸發器,對于每次QRS波前。.5秒開始相繼一秒鐘內的胸阻抗信號進行采樣和累積,不間斷地描出胸阻抗波形,這些波形與肺血流量有關,可以不間斷地評價動脈導管的開放程度和用藥治療的效果〔2、13〕。
二、離散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盡管在新生兒ICU中監護系統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是和新生兒診斷、治療有關的數據不少是從分散觀察中得到的。因此,國外不少ICU中都有小型計算機(ApPlel)進行數據收集、儲存和利用。患兒入院時可調圍產期數據進入數據庫,在治療中可收集另一類型數據—重復觀察的一組有限的變量,.如極低出的生體重兒生后72小時的血氣及人工呼吸器調整的數據,可以被兒科醫生記錄、輸入,計算機能夠將數字列表、作圖,并導出相應的參數,如平均氣道壓力。被選擇變量的第10和第g0百分位數將被顯出來,這樣既使沒有上級醫師指導,第一線醫生也能作出正確決定〔2〕。
另外,通過收集和分析大量數據可以找到一些疾病的預測統計模式。如記錄一個新生兒生后72小時的血氣,氣道壓力等數值后,可根據已作好的預測模式預告發生肺透明膜病、氣胸、和支氣管發育不良等疾病。
上栗縣婦幼保健院是一所集醫療、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基層婦幼保健院。為了解上栗縣婦幼保健院新生兒住院患兒疾病構成,病種構成及來源,更好地為院領導決策提供參考依據,為兒科臨床、保健醫師提供第一手原始數據[1],現對上栗縣婦幼保健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共收治1 134例次新生兒住院患兒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院2005-2007年,每年1~6月份統計室疾病分類報表及上栗縣婦幼保健院疾病病種統計報表,按出院診斷的第一診斷為依據進行統計。研究對象為同期新生兒科收治的1 134例次住院患兒,占兒科住院患兒的29.03%。年齡: 10 min~28 d。>28 d轉至兒科病房。
1.2 方法 在3年期間同期對新生兒住院患兒以不同系統的疾病按ICD-10編碼進行統計分類并構成比運算。
1.3 結果 疾病分類系統中發病率較高的住院疾病順序為:呼吸系統疾病、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窒息、消化系統疾病、早產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寒冷損傷綜合征、敗血癥、新生兒產傷性損傷、新生兒性病等。前8位疾病平均住院日分別為5.7、4.2、2.7、3.9、10.2、7.3、3.0、8.9 d。從表1中可看出,呼吸系統疾病占疾病總數35.5%,占發病率之首。
表2的資料列舉了各系統有代表性的具體疾病的構成比。從表中可看出呼吸系統疾病中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病率增高、新生兒窒息中重度窒息的發病率下降。
另外,2005-2007年新生兒產傷性骨折分別有2、3、5例,新生兒梅毒有0、2、4例,均有上升趨勢。
2 討論
本研究對上栗縣婦幼保健院2005 -2007年3年同期新生兒住院患兒進行疾病分類分析,從統計資料來看,主要有以下特征。
2.1 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率占疾病總數35.5%,仍占各系統之首,且每年發病率有增加趨勢。主要是感染性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呼吸窘迫綜合征病例的增加。這與環境因素和自身免疫能力下降有關。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增加與本縣地處山區,冬春季節陰冷、潮濕,是呼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新生兒日常護理時應注意避免與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觸,避免交叉感染。隨著早產兒出生率的升高,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病率自然增高,而早產兒自身免疫力有所下降,呼吸道感染增加,如經濟條件允許應盡量進新生兒暖箱,痊愈后出院。醫院應進一步加強圍產期保健管理, 盡量降低早產兒出生率。
2.2 高膽紅素血癥病例明顯增加[2]。3年發病率分別為14.9%、24.9%、27.5%。近幾年本院新生兒科醫生每天到產科母嬰同室病區查房,嚴格按照新生兒隨訪制度,監測膽紅素,及時治療。需要換血的患兒及時轉診。
2.3 新生兒窒息、新生兒HIE發生率有逐年下降趨勢。新生兒窒息中輕度窒息比例上升,重度窒息比例下降,新生兒HIE隨之下降。近年來上栗縣婦幼保健院圍產期保健加強,產科質量提高,特別是定期參加新生兒窒息復蘇及圍產分娩培訓班后,本院起源于圍產期疾病明顯下降。但由于鄉村未普及手法窒息復蘇及圍產分娩培訓,窒息率、產傷性損傷仍偏高,應進一步加強對下級醫療機構的培訓和操作,做到人人過關。
2.4 隨著生活水平及衛生條件的提高,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明顯降低,特別是加大對母乳喂養的宣教和人工喂養的指導后,腹瀉明顯減少。而傳染病發生率有逐年上升趨勢,尤其為新生兒胎傳梅毒發生有上升趨勢,應加強孕期傳染病、性病的宣教及監測,盡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降低新生兒母嬰傳播性病的發生率。
2.5 新生兒敗血癥發病率明顯增加。由2005年0.25%升至2007年2.54%。新生兒敗血癥的增加主要是早產兒中敗血癥例數增加,與早產兒出生率、院內感染、試驗室診斷水平的提高有關。早產兒發病率由2005年5.98%升至2007年10.7%。其中早產兒敗血癥有2例是院內感染。由本院抽血做血培養送至省級單位檢查。
因此,今后醫院在醫護人員的技術培訓和設備建設上應考慮到疾病構成的梯次,調整醫師的專業方向,加強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常規及搶救,要突出對呼吸系統疾病、圍產期的某些疾病以及傳染系統疾病的研究,增強處置能力,加強圍產期以及院內感染的管理工作,提高綜合素質,以推動上栗縣婦幼保健院整體醫療保健水平上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妊娠期;心臟病;產婦圍產期;護理。
妊娠合并心臟病是嚴重的妊娠合并癥,其發生率各國報道不一,約占1%~4%,我國孕產婦死因中妊娠合并心臟病位于第二位[1],是孕產婦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妊娠分娩期心臟負擔達到高峰, 促使已受累的心臟功能進一步降低,導致心力衰竭等嚴重后果,危及母嬰生命。對于妊娠合并心臟病孕婦如何進行有效的護理,使母嬰安全渡過孕產期,降低母嬰危險系數及圍產期病死率,是醫護人員和孕產婦最關心的問題。我院于2006年2月~2011年1月共收住100例妊娠合并心臟病患者,采取合理的護理措施,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
1.1 臨床資料 妊娠合并心臟病患者100例, 初產婦75例,經產婦25例;孕周31~42周,年齡21~43歲。根據病史、體檢、輔助檢查 (心電圖B超等)及內科會診確診,符合心臟病診斷標準。
2 護理
2.1 產前護理
2.1.1 環境與休息 孕婦應安排在安靜、空氣新鮮、有氧氣供應的小房間,避免受涼感冒,限制過多探視,對患者及家屬做好產前宣教工作,使孕婦和家屬消除緊張及焦慮的情緒。
2.1.2 心理護理 多數患者因病情嚴重而心情急躁, 有精神緊張和懼怕心理。過度緊張焦慮會增加心肌耗氧量而加重心臟負荷。護理過程對患者熱情, 態度和藹, 動作輕盈,技術嫻熟,給患者心理支持與安慰。及時了解患者心理狀況,加強情緒控制,避免不良刺激,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 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宣傳教育,讓其主動配合治療護理。
2.1.3 病情觀察 ①心臟病孕婦易發生早產、胎死宮內,護士應注意胎心及宮縮,給予氧氣吸入2次/d,30 min/次,指導孕婦對胎兒的監測,教會孕婦自計胎動,3次/d,早、中、晚各1次,每次數1h,3~5次/h胎動屬正常;②測體溫、脈搏4次/d,每周測體重1次,詳細記錄出入量,若有體溫上升、脈搏增長、尿量過少以及孕婦有任何主訴,都應及時通知醫生;③需要靜脈滴注時,速度不宜過快,總入量不得超過1500~2000ml/d,重癥患者若有心力衰竭不能平臥,可取半坐臥位,并給予氧氣吸入,改善缺氧情況;④使用洋地黃類藥物治療心衰,每次給藥前均應測脈搏,若脈搏
2.2 產時護理
2.2.1 分娩期護理 對心功能I~II級無合并癥,胎兒不大,胎位正常,宮頸條件良好的產婦,可在嚴密監護下行陰道分娩。第一產程取半臥位,指導產婦在宮縮時做深呼吸運動,腹部按摩,以減輕疼痛,宮縮間歇期盡量放松,減少緊張情緒,減輕體力消耗。第二產程心臟負擔最重,容易誘發心衰。護理重點是隨時觀察是否心衰表現, 準備好搶救藥品、儀器,持續給氧、心電監護,保持靜脈通道通暢,以便配合醫生的搶救;注意避免屏氣加腹壓,行會陰切開術或陰道助產縮短第二產程。胎兒娩出后,立即在腹部放置1kg重砂袋6小時后除去,以防腹壓驟降而誘發心衰。預防產后出血,可靜注宮縮劑10~20單位,禁用麥角新堿,以防靜脈壓升高,產后出血過多,會加重心肌缺血,誘發或加重心衰, 應遵醫囑適當輸血、輸液,并注意控制輸液速度。
2.3 產后護理
2.3.1 產褥期護理 產后3d內仍是心衰高危期,患者須充分休息并密切監護。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直到產后1周。注意觀察用藥反應,嚴格無菌操作。每日用0.5%碘伏棉球擦洗會陰2次,注意會陰和腹部傷口情況,注意觀察惡露量及氣味等,注意體溫變化,加強基礎護理,復查血常規。心功能1~2級者應鼓勵并指導母乳喂養,促進子宮復舊;心功能3級以上者禁止哺乳并回乳,指導家屬及患者正確人工喂養。
2.3.2 預防感染 產后1周遵醫囑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并注意觀察用藥反應,嚴格無菌操作。記錄24小時出入量;注意體溫變化,注意會陰傷口及腹部傷口的情況,注意觀察惡露量、氣味等;加強基礎護理,注意個人衛生,遵醫囑復查血常規。
3 結果
病人護理前后對護士的滿意情況比較(見表1)。
4 討論
妊娠合并心臟病屬高危妊娠,直接危及母兒生命安全,是導致孕產婦心力衰竭, 甚至死亡,及圍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因此,加強產前檢查,做好高危孕產婦的管理及圍產期護理,減少心衰誘發因素,盡早識別心衰早期癥狀, 及時診斷治療和精心護理是降低孕產婦病死率的關鍵。
通過加強對妊娠合并心臟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了其知識水平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孕產婦自我保健意識,使患者和家屬了解了圍產期保健知識,保健意識和能力得以不斷加強,改善了護患關系,使護理人員素質得到更大提高。因此,有效地護理干預可增強患者的心理應對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利于促進患者軀體和心理康復,同時高度信任感、良好的護患關系是一切心理治療成功的保證。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51.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602-01
目前我縣圍產兒的死亡率仍在較高的水平,研究分析圍產兒的死亡原因,有助于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從而降低圍產兒的死亡率。圍產兒死亡的發生與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醫療保健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多種因素相關,通過對圍產兒死亡譜及影響死亡的相關因素調查,制定適合于本地區的干預措施,對加強本地區的圍產兒保健力度、提高圍產保健和圍產醫學質量、降低本地區的圍產兒死亡率有積極意義。為此對石林縣5年來圍產兒主要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石林縣2008-2012年孕滿28至產后7天內出生的圍產兒。
1.2 方法: 對石林縣7家開展助產業務的醫療保健機構產科、兒科醫生進行填報培訓,由分娩單位負責填報并跟蹤到產后7天,每月上報一次,利用三級網對個案表再進行核對,完善不詳部分的追蹤調查。統一使用《昆明市圍產兒死亡個案表》,5年共收集圍產兒死亡個案表 206 張,并于每季度進行質量控制調查,每半年進行質控漏報調查和死亡評審分析,力求數據準確可靠。
2 結果
2.1 2008-2012年石林縣圍產兒死亡原因 見表1。
新生兒死亡主要由新生科診斷填報,疾病診斷相對明確,前三位死因是早產、低出生體重、先天性心臟病。胎盤疾病一般由超聲診斷,主要為前置胎盤;臍帶病變由分娩時臨床醫生診斷,主要為臍帶過長臍繞頸;母親疾病主要為妊娠期高血壓,孕期經積極治療無效威脅到母體或胎兒生命而采取治療性引產。
2.2 2008-2012年石林縣圍產兒死亡率 見表2
通過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后,從表2可以看出死亡率有逐年下降趨勢,但平均死亡率14.27‰,仍在較高水平。
3 討論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胎兒監護技術的不斷完善,使得新生兒的死亡率有逐年下降趨勢。但圍產期的死亡率仍居我國小兒死亡的首位。早產原因有:胎兒因素、胎盤因素、臍帶因素以及產婦因素等,其發病最高的是呼吸窘迫綜合征、極低或超低出生體重兒并發肺炎和重度圍產期窒息。足月兒的發病以先天性畸形、重度圍產期窒息和敗血癥為多。圍產兒的死亡原因按死亡年齡分析,出生3天內以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足月兒重度窒息為多見;此后敗血癥、嚴重消化道與心血管畸形、繼發感染和合并癥等為多。
根據圍產兒死亡原因,應采取積極的相應的干預措施,然而圍產兒死亡率不僅與生物學因素有關,還與許多社會學因素有關,因此必須全方位的考慮制定干預措施方能有效降低圍產兒的死亡率。應做到以下幾點:①應該加強孕前、孕期宣教工作。由于經濟、保健意識等原因,強化石林縣孕產婦保健知識的宣教,提高孕產婦的自我保健意識。②加強圍產期孕母管理、預防早產才是降低死亡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1]。因此,孕期保健應通過正規、系統的產前檢查可以連續觀察了解胎兒和孕婦的狀況,提高產前檢查質量,及時發現產科合并癥的早期癥狀和胎兒異常狀況。③新生兒的監護。如果基層醫院無監護條件,應及時轉上級醫院,有條件的醫院應設立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④出生缺陷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對圍產兒死亡率有重要影響[2]。要加強保健知識的普及,使孕婦了解各種不良環境因素及疾病對胎兒發育的影響,動員孕婦積極參加產前篩查。⑤積極提高醫護人員的診療水平。加強本地區新生兒專業隊伍的建設和發展,新生兒科醫生應具備及時發現產科并發癥的早期癥狀和胎兒異常情況,尤其能盡早識別出危重新生兒,按各種疾病的高度危險期積極救治。同時提高極低或超低體重兒的監護與治療水平,對降低圍產兒死亡率將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通過對石林縣圍產兒死亡原因的分析,認識到只要認真做好孕前、孕期的宣傳與保健工作,提高孕產婦的自我保健意識,進行正規、系統的產前檢查,及時糾正產科合并癥,防止出生缺陷和早產,積極做好新生監護和努力提高醫護人員的診療水平,將可有效降低圍產兒死亡率,提高圍產兒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