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7 01:51: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護理質控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8-140-02
護理記錄是醫療病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和實施護理過程的原始文字記錄,是重要的法律文書[1],其缺陷的發生將直接影響病案的質量及法律效應。重癥護理記錄單是病人病情危重時所做的護理記錄,是搶救過程的描述,屬于客觀病歷的范疇,是糾紛發生時的重要書證[2]。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的廣泛開展,護理記錄多采用表格式護理記錄單,以簡化護理文件書寫,縮短記錄時間。由于重癥監護病房病員病情變化快、治療、護理、搶救措施多,記錄雖經簡化,仍較復雜。加之隨著床位的增加,新進護士多,低年資護士比例高,護理記錄書寫缺陷較多,為提高護理記錄書寫質量,避免護理記錄不當可能導致的法律糾紛,我科建立護理記錄日質控方案,每日由組長護士對前一日的護理記錄進行詳細檢查并做好登記,現將2012年10月-12月記錄的缺陷進行分析,以期發現問題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現總結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科為綜合性重癥監護病房,收治全院內外科危重搶救病員,床位24張,編制護士60人,2012年10月-12月在崗護士56人;年齡最大48歲,最小18歲,平均年齡27.14±6.00歲;有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10名,護師12名,護士32名;本科學歷13名,大專40名,中專3名;ICU最長工齡18年,最短3個月,平均工齡3.93±4.90年,3年以下低年資護士27人,占48.21%,。直接參與護理記錄書寫者48人。
1.2方法:科室護士長按照衛生部、四川省衛生廳、院護理部護理文件書寫要求結合科室工作特點制定《綜合ICU護理記錄書寫標準》,建立每日護理記錄檢查方案,由ICU工齡>5年的責任組長每日檢查前一日的護理記錄,對缺陷情況做好記錄,并通知責任人限期整改。護士長每周檢查缺陷情況,每月進行缺陷分析并組織討論,提出整改意見,對缺陷較多的責任人進行談話指導,缺陷未納入績效考核。
1.3結果分析:2012年10月-12月,科室護理記錄主要缺陷共計135例,初步劃分為項目填寫不全(包括缺項、漏簽名等)、涂改(包括涂改及刮痕)、信息錯誤(包括年齡、住院號、頁碼錯誤)、文字記錄不完善(包括語句不通、表達不清、無效果評價等)4類,具體結果如下:
護理記錄缺陷數量逐月上升,項目填寫不全、文字記錄不完善為主要缺陷類型(詳見表1)。
2討論
責任組長參與護理質控檢查有一個學習和提高的過程。本次結果顯示,護理記錄缺陷沒有因為加強了質控檢查而減少,相反呈上升趨勢,分析原因是因為參與護理記錄檢查的責任組長隨著參與質控檢查的時間累積,責任心的加強,對質量標準的掌握更加熟練,更能發現護理記錄書寫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時記錄。
護理記錄反映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和責任心[3],護理缺陷記錄便于護理管理者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科室整體的護理質量。從結果分析中可以發現,有6名護士在3個月的檢查中沒有護理記錄缺陷發生,而有11名護士缺陷總數>5個。對無缺陷記錄者給予及時的肯定及表揚可樹立積極的榜樣,對缺陷較多者給予及時的指導幫助,可促進其加強工作責任心、不斷成長。
工作3年以下的低年資護士是科室管理及培訓的重點人群。此次分析結果顯示,低年資護士已成為科室護理工作的主體力量,缺陷數量最多,由于其工作時間短,知識、能力、經驗的不足,存在缺陷不可避免,應通過加強培訓、指導、檢查、整改,盡可能降低其缺陷的發生。通過教育和培訓應讓護理人員遵循“三個隨時、三個重點、三個不能有”原則,即有問題隨時記,病情變化隨時記,特殊檢查、治療、用藥及手術前后隨時記,重點記錄客觀事實,記錄護理行為,記錄護士確實做過的事,主觀描述、判斷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記錄不能有,含糊其辭的記錄不能有[4] ,明確重癥護理記錄單中風險,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提高書寫質量。只有做到完整、準確、真實、客觀地記錄病人的病情,才能真正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5] 。
重癥護理記錄項目多、專業性性強,缺陷較難避免,通過建立完善質控體系,層層把關,可減少或避免缺陷的發生,避免出院、出科病歷檢查中的缺陷,也避免由護理記錄不當而導致的法律糾紛。
鑒于目前護理記錄檢查中存在的缺陷較多,也提示護理記錄設計中存在缺陷,科室尚需結合專業特點優化重癥護理記錄的設計,最好達到標準化,以便于護士掌握及運用,并有效減少護理記錄的書寫時間。由于我國尚無統一標準的語言體系用于護理記錄書寫,造成各類書寫模板或信息系統多樣化,不能充分體現護理對健康事業的貢獻,也不利于數據分享及國際交流[6]。希望通過護理同仁的共同努力,能早日實現護理記錄的標準化。
基于人性化管理的理念,為消除質控人員不愿記錄缺陷的心理負擔,科室未將缺陷納入個人的績效考核,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優秀者的工作積極性及后進者的改進,值得探討。
結論:每日質控檢查是發現并改進護理記錄缺陷的有效方法,低年資護士是護理質量管理的重點人群,重癥護理記錄尚需進一步優化完善。
參考文獻
[1]衛生部醫政司.《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配套文件匯編[M].北京:中國法治出版社,2002:1.
[2]王保華,曹穎.環節質量是提高病案質量管理的關鍵[J].中國病案,2011,12(1):28.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7國家衛生統計調查制度[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7:500-505.
本院共有床位800張,床位數實際開放1300張,手術間共7個,每年接收的手術者2500例;共有護理人員20名,年齡21~60歲,平均年齡(30.12±23.31)歲,其中護師5名,護士13人,副主任護師2名;其中學歷為本科或以上者7名,大專11名,中專2名。
1.2方法
建組:根據醫院護理部不同季度的檢查內容,將護理人員分為6個質量控制小組(管理組、教學組、壓瘡組、五常法祖、消毒隔離組以及護理文書質檢組)。每組內需要委任1名質控員,并建立三級質量控制體系,該體系模式為護士長-質控員-專科組長,在整個護理過程中須予全方位、制度化的質量控制。職責區分:①管理組,對各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和工作流程、應急預案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②教學組,安排學習任務、落實護理培訓計劃,并對工作情況進行檢查和記錄;③壓瘡組,對壓瘡方式和預防情況進行評價;④五常法祖,重視檢查手術室內標簽、環境及區域劃分的規范化情況,此外,還需檢查物品擺放規范化情況;⑤護理文書質檢組,對護理記錄單記錄進行核查,并對手術護理注意事項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⑥消毒隔離組,對手術室內物品擺放、衛生情況以及無菌操作的規范化情況進行檢查。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實施前后不良事件的發生例數;由護士長及各組質控員制定質量檢查控制標準,并對各項指標進行評分。
1.4評價標準
查閱病歷檢查患者表格,從外觀整潔、字跡過關、用筆規范以及基本資料符合情況進行評分,共10分;查閱病歷審查術中護理記錄,從填寫內容的符合度、術中記錄同麻醉記錄的符合程度、術語錯別字及簽名同時間符合度情況進行評價,共70分;檢查醫囑單執行情況,分為嚴格遵照醫囑、簽名和時間規范兩部分進行評價;各項指標均存在按照本院自制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共20分。
1.5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一般資料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實施前后不良事件發生例數情況
實施后不良事件發生例數顯著少于實施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實施前后各項指標得分情況
實施后各指標平均得分顯著高于實施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傳統手術室實施的護理管理模式中,護士長1人負責護理質量控制,故易受到護士長自身文化素養等眾多因素影響。目前,多數現代化質量控制小組護理管理模式,可以在較大程度上規避此類風險。為有效提高手術室護理管理的質量,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質量小組管理應用于手術室護理管理的效果。本研究數據結果顯示,實施前不良事件發生例數多于對照組,可見采用質量小組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手術室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安全性。傳統手術室護理管理模式下,護士長責任繁重,可能造成管理工作的粗放化管理問題,即難以在較多細節性問題中采取規范化的方案進行解決。此外,護理人員不足的情況下,護士長還需要參與到日常的護理工作中,加大了護士長的工作強度,導致其難以有效履行自身管理職責,進而影響護理質量。而現代質量控制小組模式中,選取2名質控員與護士長一同評估護理質量,不僅可減輕護士長的工作負擔,還可有效避免出現由護士長自身素質導致的弊端,進而避免不良事件發生。本研究發現實施后各項指標得分顯著高于實施前,表明在手術護理管理中采取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義。上述結果的產生可能與質量控制小組每位成員的權責分明、分工清晰有關。該模式主要采用組長負責制,可達到降低護士長任務強度的目的;護理人員參與管理,可有效發揮每位成員的智慧,激發其潛能,進而發揮提高護理質量以及培養護理骨干的作用。此外,按照自制評價標準對護理工作進行管理,可有效實現制度化、標準化管理。本研究尚未對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分析,有待進一步研究。
護理部設立7個項目,包括護理文書質量、消毒隔離質量、病區管理質量、急救器材質量、護理安全管理質量、護理管理質量、基礎護理服務質量。控制檢查評分標準,每項檢查均達標為合格。
1.2進行全面質量控制
質控小組制定工作計劃,每月第一周進行質量自查,每名護士對照“質量標準”對自己的工作逐項進行自查、自評,找出存在的問題、不足,給予自我評價,結果據實錄入自查質控表中。對自查中出現的問題,找出原因,自行改正,為第二周的互查打基礎。護士長根據自查結果,布置下一步工作。
1.3每月第二周進行質量互查
各組根據質檢標準內容對全科人員進行檢查、評價,并將檢查結果據實錄入質控組檢查表中。檢查結束后將查出的問題匯總,記錄于質量檢查記錄本,將問題、整改措施錄入反饋表中,成績納入個人績效考核。
1.4評價方法
終末質量評價,護士長根據匯總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工作布置、檢查;不定時檢查各質控小組工作質量,并翻看檢查記錄,檢查護士是否及時改進,科內每月進行患者滿意度調查,召開護理質量分析會,由組長在會上進行反饋,及時研究、分析、解決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限期整改。整改后上報護理部,護理部進行二次檢查,并每季度進行一次綜合講評。
2實施效果
經過成立質控小組,對護理工作的薄弱環節進行控制,加強了護理質量管理,患者滿意度有明顯提升,通過自查,激發了護士的工作積極性,提升了護士的自我價值感和社會責任感。
3討論
1)全員參與是現代管理的重要象征,是一種高效的管理模式,它的應用令許多企業快速發展。護士長應對護士實行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注重人與事相宜,達到人、事能效最大化,使每位護士的潛能在科室工作中最大限度地發揮。
2)檢查的過程也是學習、自我提升的過程。質控小組成員均是臨床一線護士,既是檢查者又是被檢查者,更容易發現護理工作中的不足,每位護士都清楚自己、他人存在的問題,有利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把關,確保工作質量,避免和杜絕了護理缺陷及差錯事故的發生,保證了護理安全。
3)通過科室自查,護士與患者溝通、交流的時間增多了,更充分地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為治療提供了信息,更好地為病人服務,使患者滿意度也有了進一步提高,同時拉近了護患關系,使患者更加理解護士、配合工作。
4)通過檢查結果統計,明確了護理工作中現存的問題,對存在的問題逐一歸類,進行統一學習和補課,持續改進。
5)通過質量自查工作,增強了護士的責任心,提高了全員管理意識。護士由過去被動接受檢查變為個人“主動達標”,質量意識增強了,返工現象減少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6)自查工作與責任制護理互相促進,采取“我的病人我負責”的方式,提高了患者對健康教育的知曉度,通過自查、互查,了解是否根據病人的情況給予了相應的護理、宣教和指導,使病人熟悉“我的護士”,也有利于護士掌握“我的病人情況”。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n forward management of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Methods 60 in-service nursing staffs in People′s Hospital of Yunyang County in Chonqing City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nd executed with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ward management. The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program of ward management, basic nursing, first aid materials, disinfection-isolation, nursing document between before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and after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the MBI scale was used in self evaluation of nursing work. Results The scores of ward management, basic nursing, first aid materials, disinfection-isolation, nursing document before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92.59±0.43), (91.79±2.02), (95.28±2.27), (91.22±3.07), (91.92±2.44) points] were all lower than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97.39±0.54), (98.42±2.18), (99.26±1.19), (98.79±1.30), (98.73±2.10) point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The scores of emotion exhaustion and deindividuation before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11.65±3.74), (8.94±2.61) points] were all lower than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19.61±7.90), (15.34±5.63) points], the score of diminishment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before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39.40±9.82) poi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 of forward management [(28.68±7.74) poin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forward management of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nursing work, promote the job acceptance rate of the nursing staff recognition, it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system; Forward management; Application effect
護理質量控制體系的運行效率及嚴謹程度是對醫院整體運營質量管理效果進行評價的主要指標,目前在我國大多數醫院均使用三級制護理質量控制體系[1]。分別是一級質量控制:病房質控人員;二級質量控制:病房/病區護士長;三級質量控制:護理部/醫院質控委員會。目前報道中,不少大型的醫療機構采取護理質量控制體系前移進行管理的辦法來改善護理質量控制體系效率不高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將整個護理質量控制體系向臨床一線前移一個層級,即一級質量控制:病區/病房責任護士;二級質量控制:病區/病房護理組長;三級質量控制:病區/病房護士長[2]。護理質量控制體系的前移化管理使整個護理質量控制體系與臨床實際的聯系更加緊密,通過對臨床一線護士及護理組長加強相關的培訓,按照標準業務操作流程,明確權責,很多臨床常見問題可以得到快速解決,護理質量控制考核指標具備明確的責任人及責任主體,從而提升了整體護理質量控制體系的運行效率。本研究對重慶市云陽縣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相關護理人員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職護理人員60名為研究對象,其中女58名,男2名;年齡21~55歲;護理年資2~25年;受教育程度:本科學歷9名,大學專科25名,中專26名;職稱: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13名,護師22名,護士23名。
1.2 方法
1.2.1 三級護理質量控制體系前移 一級質量控制:責任護士;二級質量控制:護理組長;三級質量控制:護士長。責任護士對本組負責患者的護理質量全權負責,實行日間8 h在崗+24 h負責制,并負責本組內低年資護士的業務訓練及基礎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的考核工作。一線護理人員采取夜班輪替,白班分為2個組,組內人員相對固定,協助本組的責任護士進行組內患者相關臨床護理工作。質控護士(由科內1名責任護士兼職)協助病區護士長進行病區內的護理質量監督檢查,檢查的頻率可為1次/周或酌情而定[3]。各質控層級人員的職責如下。①護士長:用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及可量化的具體指標對病區進行管理;清楚熟練掌握臨床各項護理質量控制指標,對本病區內的護理質量進行全方位質量控制,定期進行檢查、不定期隨機抽查;尤其注意交接班時段、午間值班時段、節假日、夜班值班、危重患者搶救、病房繁忙時段等的運行情況及可能存在的問題;應著重強調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采取預防為主,將質量安全隱患消除在初始狀態;還應加強護理人員在工作時的自主管理、自主糾正、自我完善能力,強調護理質量提高需要人人參與其中。②責任護士:按照醫院及護理部的各項護理質量控制指標及標準,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本護理小組的護理質量控制進行監督。責任護士需要每天在上、下班前全面地檢查本組負責的患者在上一班次及本班次的各項治療、護理措施的具體落實情況,尤其是落實的質量以及尚存在的不足或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應時刻注意觀察、督促一線護理人員在實際護理工作過程中是否嚴格按制度、標準執行,觀察是否因存在護理人員水平不相同,要求不一致所導致的具體執行過程中的隨意性;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客觀地分析原因,找到對其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制訂對應的改進措施,并在護理質控反饋時進行反饋。③質控護士:依據醫院及護理部下發的各項考核質量控制標準,定期對病房/病區的護理質量進行全面督導檢查;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有意識地監督、指導其他護士的工作情況,對不按相關制度、流程進行的臨床護理操作要及時批評指正,同時要及時與當事護士交流、溝通,了解問題導致的原因,并制訂相應的改進措施,并在護理質控反饋時進行反饋、評講。④一線護士:基層一線護理人員要求人人參與質量控制管理,按照各項操作標準、工作流程完成患者的各項臨床護理工作;在執行臨床治療護理操作實踐的過程中,注意培養自主管理、自主糾正、自我完善的意識,護士之間也要有善意的指導與幫助。
1.2.2 護理質量控制反饋 固定時間(每周)召集相關人員參加質控反饋會議。參加會議人員包括科室護理人員及質控醫師,并邀請科室主任參與[4]。反饋具體內容:①各質量控制層級護理人員在過去一周工作、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相應的改進意見或措施;②病區/病房護士長、責任護士對低年資護理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及考核(主要包括三基知識、專科理論基礎與技能實踐、常見突發緊急情況應急預案、醫院各項核心管理制度等)中發現的不足及問題;③護士長、責任護士對上周的護理質量控制改進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總結;④質控醫師、科室主任對護理工作的建議及要求。會議結束時由護理部主任或分管副院長對各層級護理人員反饋的問題給予歸納、總結,對提出的改進方案進行梳理,盡量即刻制訂對應的改進原則或措施,措施完善后即刻施行。護士長及責任護士跟進改進措施的應用效果,并在下次護理質控反饋會議時進行相應分析。
1.3 評價標準
1.3.1 護理質量控制體系考核指標 護理質量控制體系前移實施1年后,根據我院護理質量控制體系的考察指標,對前移措施實施前(2012年1~12月)及前移措施實施后(2013年1~12月)科室內的護理質量控制項目進行評價及打分;評分依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制訂的《優質護理服務評價細則(2014版)》[5]及我院護理部制訂的相關評分標準,將護理質量控制項目分為病房管理、基礎護理、急救物品、消毒隔離、護理文書等5大項,每項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質量控制越好。
1.3.2 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的自我評價 采用職業倦怠量表(MBI)對護理工作進行自我評價,MBI主要包括情緒消耗、去個體化、成就感降低等3個大類[6]。情緒消耗與去個體化項目各包括5個亞條目,成就感降低分項包含6個亞條目。情緒消耗項目10~18分為低度,>18~26分為中度,>26分為高度;去個體化項目2~5分為低度,>5~9分為中度,>9分為高度;成就感降低項目39~45分為低度,3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施前后護理質量控制體系考核指標評分比較
前移措施實施前的基礎護理、病房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離、護理文書等指標評分均低于前移措施實施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1。
2.2 實施前后MBI評分比較
前移措施實施后的情緒消耗、去個體化評分低于前移措施實施前,成就感降低評分高于前移措施實施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2。
3 討論
傳統的三級護理質量控制體系與臨床實際聯系不緊密,發現-解決問題的實際周期較長,臨床上有關護理質量的相關考核項目不容易具體落實到個人,真正一線工作的護理人員承擔的實際質量控制責任往往較輕,承擔重點質量控制責任的層級又難以經常深入基層,出現護理質量控制問題難以解決深層次的問題,無法充分調動一線基層護理人員的質量控制責任心,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不容易做到及時、準確、高效的質量控制[7]。護理質量控制體系前移的管理方法可較好地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將整體的護理質量控制體系向臨床一線前移一個層級,即一級質量控制:病區/病房責任護士;二級質量控制:病區/病房護理組長;三級質量控制:病區/病房護士長。使整體化護理質量控制體系與臨床實踐的聯系更加密切,通過對臨床一線的護士和護理組長增強相關培訓,進一步規范標準化操作流程,明確責任,大部分常見問題可得到快速解決,同時使護理質量控制的考核目標責任明確責任主體,提升整體護理質量控制體系的靈敏度、高效性。進一步增強全體護理人員的質量控制意識,從主觀上使其更加留意發生在身邊的護理質量問題,杜絕過去“與自己無關”的不當工作理念,將過去護理質量控制“只是護士長的事情”,改變為了“護理質控,人人有責”的團隊精神及氛圍,把質量安全意識切實融入臨床護理工作實踐中,最大程度地約束一線護理人員的不規范操作,使各項規章制度、操作標準及流程得以完整落實,真正實現了護士的自主管理、自主糾正、自我完善的目的[8-9]。
[摘要] 目的 探討床頭護囑在優質護理示范病房護理質量實時控制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2013年6~12月,選擇我院外科的六個病區神經外一科、骨外一科、婦產科、兒外科、五官科、眼科,實施床頭護囑管理,通過護理質控對六個病區的42名病人的專科護理合格率、基礎護理合格率、健康教育覆蓋率、健康教育知曉率及患者滿意度調查等指標進行實施前后對比,評價實施床頭護囑進行管理的效果。結果 實施床頭護囑管理后六個病區專科護理合格率由實施前的80.55%上升為95.23%,健康教育知曉率實施前的77.77%上升為97.22%,患者滿意度由實施前的80.55%上升為97.22%,三組數據存在明顯差異(P<0.01),實施前后基礎護理合格率和健康教育覆蓋率無明顯差異(P>0.01),無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結論 床頭護囑管理是科學、安全、動態的護理管理模式,與責任制整體護理工作模式相適應,能夠實現護理質量的實時控制。
[
關鍵詞 ] 床頭護囑;護理質量;實時控制;客觀載體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8(c)-0047-03
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的不斷深入,構建護理質量實時控制的護囑體系,確立標準化、可操作的護囑規范,可提高護理質量,增加醫院核心競爭力[1]。我院于2013年6~12月在外科的六個病區開展并完善了床頭護囑管理模式,護囑是護士采取的具體合適的方法以幫助護理對象達到預定目標,針對性、科學性、指導性、連續性、一致性及可行性是護囑特有的特點[2]。床頭護囑是對護囑的進一步優化,由責護組長下達,促進病人恢復健康的護理行為,懸掛于床頭,各層級護士和病人、家屬共同執行,是記錄和描述護士為幫助病人達到預期目標所要實施的具體護理工作項目。我院實施的床頭護囑只體現基礎護理級別,重點是專科護理和健康教育,計算機設計床頭護囑模版,護士長、責護組長和責護對床頭護囑進行三級實時質控。現將床頭護囑管理在優質護理示范病房護理質量實時控制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3年6~12月,選擇在外科剛開展床頭護囑的六個病區神經外一科、骨外一科、婦產科、兒外科、五官科、眼科,床護比均達到1:0.45~0.48,均已開展優質護理工作三年,護士長平均年齡43歲,本科學歷6人,護士平均年齡33歲,74%為本科學歷,20%為專科學歷,6%為中專學歷。
1.2 研究方法
在我院外科即將實施床頭護囑管理的六個病區,對護士長和護士進行培訓,明確各級護理人員的崗位職責,規范床頭護囑的書寫要求,公開床頭護囑的質控標準。實施前在每個病區隨機選取7名手術后病人,通過護理質控獲取基礎護理合格率、專科護理合格率、健康教育覆蓋率、健康教育知曉率及患者滿意度調查等指標進行質控評分,六個病區在實施床頭護囑管理6個月后,在每個病區再隨機選取7例手術后病人,再次評分,然后將數據進行前后對比,評價實施床頭護囑管理的效果。質控評分的標準采用我院護理部護理質控標準。
1.3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施床頭護囑管理后的六個病區專科護理合格率、健康教育知曉率和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實施前(P<0.01,表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施前后基礎護理合格率和健康教育覆蓋率無明顯差異(P>0.01,表1),無護理不良事件發生。
3討論
3.1床頭護囑管理在護理質量實時控制中的應用效果
統計結果顯示六個病區的健康教育覆蓋率和基礎護理合格率在床頭護囑管理應用前后沒有明顯差異,實施前基礎護理合格率就達到95.23%,說明目前責任制整體護理得到全面落實,責任護士能夠根據病人的病情給予相應的基礎護理和健康教育,不同護理級別相對應的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在護士的思維里已根深地固,只需在床頭護囑單上顯示基礎護理級別,如一級護理A。責護就能根據床頭囑為病人實施具體的基礎護理服務項目。李宏等[3-6]將ADL評分法應用于基礎護理護囑單的制定,適合護理教學和新護士、低年資的助理護士的培訓,在深入開展優質護理的今天更應該在夯實基礎護理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專科護理質量和健康教育的內涵。在實施了床頭護囑管理后,病房的健康教育知曉率、患者滿意度、專科護理合格率均明顯高于實施前,尤其是健康教育知曉率由實施前的77.77%上升為97.22%,效果顯著,說明床頭護囑能夠強化健康教育效果,能夠很好的解決責護反復宣教的內容病人記不住的問題;專科護理合格率由實施前的80.55%上升為95.23%,效果也很顯著,有效解決了責護不在病房時小組的其他護士對病人的專科護理缺失的問題,這種個性化的護理服務能夠被病人接納并提高患者滿意度。將床頭護囑管理納入到護理質量實時控制的過程中來,實行三級質控,不僅實現了床頭護囑的前饋、反饋和現場控制[4],還克服了護理管理的盲目性和主觀性,護士長根據床頭護囑單的記錄情況對病情危重病人的護理進行督導,有效提高了護理質量和健康教育的內涵[5]。護士長對手術和一級護理病人進行護理質量控制,每周兩次,隨機抽取質控病人;責護組長對小組管轄病人的床頭護囑進行護理質量控制,每周三次,責護對病人床頭護囑的基礎護理項目落實和健康教育效果進行護理質量控制,每天一次。護士長在實時質控的同時針對各級護理人員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并及時進行反饋和制定培訓方案,每個月護士長根據每個小組床頭護囑完成的數量和質量進行績效考核。護理質控的統計數據說明床頭護囑管理是科學、安全、動態、標準的護理管理模式,能夠實現對護理程序實施過程的實時質量控制。
3.2床頭護囑管理的護理專業自主性和患者滿意度
李彥等[4]將護囑制度應用于危重病人護理,護理措施與病情的符合度及護理質量得到有效提升,與本研究相符,但護囑單的內容存在差別,李彥的研究由于應用的是危重病人,所以沒有健康教育的內容,側重治療護理和生活護理,本研究的重點是夯實基礎護理前提下的專科護理和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可以具體到食譜,兩者區別在于應用的病人群體不同,床頭護囑的內容不同,但護理質量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我院床頭護囑的表單設計包括基礎護理級別、專科護理計劃和健康教育三大模塊。主要應用于手術和一級護理病人,責護組長對病人進行全面評估,在綜合考慮病人各方面情況的前提下做出護理診斷,制定切實可行的專科護理計劃,預測可能出現的護理問題,以簡練的文字下達床頭護囑,如:扣背協助有效咳嗽排痰,1次/2 h。患側肢體功能鍛煉,3次/d;呼吸功能訓練,5次/d等。責任護士在實施護囑的過程中動態反饋病人的病情變化并觀察護理效果,和責護組長討論并適時修改床頭護囑。助理護士嚴格按照責護組長下達的基礎護理級別實施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充分體現了護理專業的自主性。醫囑的下達與患者病情的變化一致,完全依據患者治療的需要,并不完全符合患者照護的需求,如果護士一味執行醫囑的話,患者不僅得不到很好的照護,而且護士的自主性和價值也很難完全體現[6]。一個職業只有獲得了對于決定從事其職業工作的正確內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權利的時候,才具有穩固的地位[7]。因而在如何護理病人問題上,應該由護士做出決策,進行組織安排,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護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樹立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8]。在外科病區重點病人范疇應用床頭護囑管理讓各級護士體驗到了護理專業的自主性,并內化為護士工作的動力,在不斷提高護理質量的同時有效提高了患者滿意度。患者滿意度由實施前的80.55%上升為97.22%(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床頭護囑是護理質量實時控制中的客觀評價載體
護理質量實時控制是在強化基礎護理的同時對護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進行質量控制,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9]。外科病人的特點是在圍手術期的不同階段,護理級別會不斷發生變化,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和健康教育的內容也呈階段性,各級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床頭護囑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明確的授權,夜班、午班等重點時段的護士可以根據床頭護囑為病人提供更為安全的、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病人的病情突然發生變化時,非本組護士也能通過床頭護囑對病人的情況有一個初步判斷;各級護理質控人員到病房無需翻閱病歷,僅依據床頭護囑就能迅速找到與病人溝通的切入點,根據病人所處的階段提出相應的細節問題,如護士每天多長時間為您翻身、扣背一次,呼吸功能訓練如何進行等;護士長通過質控床頭護囑的科學性與時效性可以客觀評價責護組長、責任護士和助理護士是否履行了崗位職責,判斷護理措施與病情是否相符,采取的預見性的護理措施能否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各級質控人員根據床頭護囑單的記錄情況對病情危重病人的護理進行督導,實現了重點環節的前饋控制[10]。床頭護囑在護理質量實時控制中成為了客觀評價的載體,保證了重點時段和重點環節的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實現了在夯實基礎護理的同時對護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進行質量控制。
3.4床頭護囑管理能全面、順利開展的原因和三級質控中存在的問題
床頭護囑的實施沒有增加護理文件書寫的時間,因為所有的護囑單都是打印版,內容都是由護理專家設計的符合各科室病人特點的標準護囑,健康教育知識也有標準模版,責護組長根據病情需要進行排版;醫院是教學醫院,在職護士的學歷結構比較合理,責護組長基本都是護理本科畢業,并且有帶教經驗,護士的綜合素質和專科護理水平比較高;病房開展優質護理已有三年,護士能運用護理程序為病人實施整體護理,責護和助理護士對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已非常熟悉;外科有三個科室開展床頭護囑工作已三年,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隨時交流。因此,在我院整個外科病區床頭護囑管理能全面、順利的開展。床頭護囑管理在開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低年資的責護組長對外科術后病人潛在的并發癥不能及時預判并進行護理干預;在下達床頭護囑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不及時、不準確或模式化問題,上述問題可以在今后的護理三級質控過程中護士長對各級護士進行隨時指導和培訓。床頭護囑的護士依從性和病人依從性的問題直接關系的床頭護囑的應用效果和全面開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
參考文獻]
[1] 陳一丹,肖秀英.試論護理質量實時控制中護囑系統的構建[J].護理學雜志,2007,6(12):1887.
[2] 鄭雪梅,鄭水利.醫院護理活動時間分配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17.
[3] 李宏.基于ADL評分基礎護理護囑單的設計[J].護理學雜志,2012,1(2):8-9.
[4] 李彥,戴冬梅.護囑制度在危重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2A):58-60.
[5] 胡定蘭,葉碧玲.護囑在ICU層級管理中的應用與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4(9): 281-282.
[6] 陳紅琢,劉薇群.個性化護囑單的制定與臨床運用[J].護理學報,2012,19(1A): 60-62.
[7] 劉思達.職業自主性與國家干預—西方職業社會學研究述評[J].社會學研究, 2006,1(22):197-221.
[8] 王芳,喬巨峰.護理專業自主性發展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6): 417-419.
【中圖分類號】R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593-01
患者在醫院內受到感染即指醫院感染,這種問題也是目前醫院管理中的難點之一,不僅存在醫療安全隱患,也影響著醫療護理質量和工作效率,同時讓患者的身體痛苦加劇,使其經濟負擔增重,因此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關注。護理管理在控制醫院感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預防及控制醫院感染的過程中,護理工作始終參與了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因此,醫院感染與護理管理密切相關,只能通過強化護理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控制和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
1 目前院內感染控制的護理管理缺陷
1.1 對護理人員的感染管理知識培訓不到位,造成護理人員缺乏必要的感染管理知識及概念,造成對高,中,低危物品未能準確有效的消毒等從而導致發生院內感染。
1.2 醫院感染相關的管理制度執行力度不足,輕視醫療廢棄物管理及一次性物品管理的檢查,從而造成銳器盒使用不規范,不能區分生活及醫療垃圾等違背規范化的操作出現;
1.3 缺乏有效的感染管理監控,特別是針對重要環節的監控力度,在對護理人員進行職責安排及分配時缺乏正確的認知,造成消毒供應室的消毒工作受到影響,缺少對導管室,手術室,內鏡室,產房,ICU等病區的醫院感染監控等。
1.4 意識觀念淡薄,護理管理人員沒有準確意識到醫院控制感染中護理管理所發揮的作用,以及正確看待護理工作在預防醫院感染中的影響,從而忽視了對各病區醫院感染的監控力度,使醫療護理質量降低,引發醫療安全事故或醫療糾紛等;同時護理人員忽視清潔,消毒,隔離等工作細節,缺乏職業安全意識或自我防護觀念淡薄,從而引發院內感染。
2 提高護理管理的主要應對措施
2.1 對護理人員進全方位的強化培訓,提升其整體職業素質
強化護理人員的整體職業素質是醫院感染控制的措施之一,須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職業技能、職業素質強化訓練,讓護理人員接受和學習各種類型感染的知識,并對此進行相關考核納入績效考評中,從而規范化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行為,讓其充分意識到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性,化被動為主動,使護理人員積極學習預防醫院感染知識和自我防護觀念,提高其對控制醫院感染意識,嚴格按照醫院感染管理的制度及相關技術要求進行操作,從而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整體職業素質。我院院感辦每年舉行2次院感控制相關知識培訓,我科每月對麻醉師及護理人員組織1次院感知識培訓,對清潔員每季度組織1次院感知識培訓,新入清潔員前三個月每月組織1次院感知識培訓。
2.2 健全醫院感染管理相關制度,加強護理管理
因護理人員在患者就診過程中會全程參與和護理的這種職業性質和特點,需要更加細致的做好每項預防措施,當護理人員發生某細節疏忽就會引發醫院感染,所以在進行患者的生活護理,隔離,消毒等控制醫院感染的每個環節中都要認真對待,嚴格執行病房管理,加強護理工作[2]。另一方面護士長作為護理管理人員則須主要負責組織和監督護理人員做好護理工作,做到從源頭上控制醫院感染。我科在安排手術時嚴格按照手術級別,切口分類安排手術房間及手術臺次,在手術通知單上明確標注感染類別,提示所有工作人員高度重視,在手術房間門外懸掛感染隔離方式,特殊感染安排在負壓手術間,術中按感染方式做好安全防護。2.3 合理化人員分配,做好人力資源管理
以醫院感染控制為出發點,護士長在進行人員職責分配和安排時,應按各崗位要求進行合理的人員分配,尤其是重點的供應室,導管室,手術室,產房,ICU,內鏡室等病區,做到護理人員各盡其責,充分發揮其最大的工作職能,另外可設定兼職的醫院感染控制護理人員進行督促和檢查醫院感染控制各項措施的落實情況并隨時記錄問題和及時反饋,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率。我科安排手術嚴格按能級安排手術搭臺護士,高年資護士對低年資護士有監督義務,護士長不定期對新入、低年資護士加強監管。在潔凈手術室,清潔員的衛生消毒工作尤為重要,手術室護士長,院感辦,手術后四工作人員應隨時監督清潔員工作,發現問題立即糾正。同時,手術室還要加強對器械科潔凈手術室各級別過濾器的維護管理的監督。
2.4 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相關管理制度并抓緊落實
強化護理質量是醫院感染控制的一種重要方法,在護理過程中加強對病房的保潔力度,消毒隔離措施到位,嚴格執行醫院廢棄物的管理制度,做到每個病區感染控制工作的檢查和監控,強化院內感染控制工作的每項措施執行力度,尤其針對重點科室護理過程及質量要加強監控,在就薄弱環節進行檢查和監督,做到及早發現及早解決,并對結果進行跟蹤改進,從而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率。院感辦每周不定期對我科現場工作進行知道和監督,護理部質控科每月現場監督,護士長隨時監督,科室質控小組每周現場質控,科室每月召開一次質控會議及院感專項控制會議,院感委員會每季度舉行一次例會,環環控制,不斷提高護理管理質量。
2.5 將醫院感染控制管理歸入護理綜合質量管理控制考評中
醫療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就是護理質量,其質量的優劣不僅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時還關系到當前醫院的整體醫療質量及工作效率,而且護理工作在整個醫院的工作中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和影響,所以護理管理人員能有效重視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抓緊落實醫院感染控制的每項措施,并進行定期護理工作質量檢查,起到良好的促進和改善效果,就能有利于及早發現、解決問題,同時將醫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歸入到護理綜合質量管理控制考評中,使護理人員積極主動的做到規范化護理操作行為,從而切實提高護理質量。院感辦、護理部、科室制定院感檢查標準,檢查結果與月考核結合,以此推動互利管理。
2.6 普及預防醫院感染知識,讓患者共同參與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
讓患者意識到護理人員在醫院感染控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各種預防措施的重要性,使患者能夠嚴格遵守醫囑,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從而降低院內感染的發生率。
3 小結
在醫院感染控制和預防中護理工作與其密不可分,需要不斷提高護理質量,增強護理管理人員對醫院感染控制的意識。我科通過教育和培訓強化護理人員的消毒隔離等預防醫院感染的知識和技能,牢固樹立工作人員預防醫院感染的意識以及自我保護觀念,并有效落實各項管理措施及監督,加大重點環節的監控力度和加強護理質量,以及有效管理患者,醫療環境和醫療用具等,有效控制和降低了院內感染的發生,每季度及年感染率均在國家規定的感染控制范圍。
參考文獻:
[1] 王愛云. 護理管理對院內感染控制的影響和解決措施[J]. 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S2:468-469.
[2] 韓秀芬. 規范陪護管理對院內感染控制的效果分析[J]. 中國衛生產業,2011, 31:84.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200例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1]。這200例患者年齡都在20周歲以上,75歲以下,認知功能良好,家族及本人不沒有精神疾病,手術后恢復良好,沒有手術后遺癥。以此為標準,將這200例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占100例患者,實驗組中的100例患者中有男女患者各占50例,年齡在20~70歲,患者中進行急診手術的患者有50例,
擇期手術的患者有50例,進行胸部手術的患者有60例,四肢手術的患者占30例,實行脊柱及顱腦手術的患者有10例。對照組100例患者中,男患者有70例,女患者有30例,年齡在20~65歲。急診手術的患者有65例,擇期手術的患者有35例,進行胸部手術的患者有45例,四肢手術的患者有25例,實行脊柱及顱腦手術的患者有30例。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在各方面的差異都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無論是性別還是年齡都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選擇不同的護理模式,實驗組的100例患者采取前饋控制的方法,而對照組的100例患者則選擇常規手術室護理干預與手術室護理管理相結合的方法[2]。
1.2.1為了更好的維護患者的利益,保證患者的手術安全,在進行手術前,護士長應該建立健全手術室質控小組,通過小組的分工合作,才能更好的維護患者的利益,保證患者安全。對手術過程中出現的狀況要及時的總結分析,總結經驗,避免下次再犯,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手術中的安全隱患,當然,僅僅是找出問題并不可靠,關鍵的是找出解決措施,面對手術中的安全隱患要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法,從根本上規避風險。除此之外,組織醫院手術室的護士學習相關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3]。
1.2.2手術部位出現差錯,手術過程中器械準備存在偏差差,物理、化學損傷,藥物錯用,輸液不正確,輸血不恰當,保溫不合理,患者的標本遺失等等都是本院手術中常見的護理缺陷。通過以上介紹分析,通過制定表格規范手術室護理的內容。
1.2.3建立健全手術室護理缺陷防范監督體系,護理安全的預防機制要不斷完善。護士長要將護士進行分組,根據護士的工作能力進行分組,然后每組選定小組長對小組進行管理。這樣有利于具體分工,護士長要按時對各小組的工作狀況進行檢查并給與評價,各小組成員要根據護士長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的改正,完善整個護理體系[4]。
1.2.4手術室護理護士的專業技能和知識至關重要,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因此,不斷提高手術室護理護士的專業技能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保證。所以,為護士安排培訓課增強護士的基礎知識,同時,也可以安排護士參加各種演講課程并參加有關考試等等都有利于提升護士的專業技能[5]。
1.3觀察指標 通過對兩組患者手術過程中護理缺陷的發生狀況進行觀察。進行手術室護理的護士應該在患者手術后一天對手術的患者進行訪問,調查患者及其家屬對手術及手術護理的滿意度,通過評分表進行評價,評分表有兩個選項分別是非常滿意和非常不滿意。
1.4統計學方法 對本次研究中需要處理的數據均采用SPSS18.5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數據均采用均數實±標準差(x±s)的形式表述,采用χ2和t檢驗方法分別對計數數據和計量數據進行檢驗,顯著學水準設定為a=0.05,當P
2結果
通過對兩組患者的比較分析得知,實驗組患者也即是采取前饋控制方法的護理缺陷發生率較對照組患者的護理缺陷發生率低。簡言之,前饋護理相對常規護理的效果更好。患者對前饋護理的滿意度更高,在前饋控制方法下患者的心理狀況良好。由此可見,實驗組患者的護理缺陷發生率和患者滿意兩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現超高建筑日益增多,基坑深度越來越深,因此基坑支護結構就成為人們的熱點,特別是超深基坑。由于地質情況復雜,設計水平、施工水平以及人們思想誤區(臨時結構,以低造價,大風險為主導),給支護結構體系的質量和安全帶來較大的難度和風險。本文結合實例對基坑設計、施工、監理、加固、搶險全過程進行分析、總結,以供參考。
1 基坑支護結構形式
本基坑地下四層,基坑深達16.5米、長75米、寬55米,屬超深基坑開挖的范疇。本工程支護結構最為深層攪拌樁互相搭接成截水圍幕,人工挖孔排樁做支護,挖孔樁頂(-2.0米)設一條壓頂梁,壓頂梁上設一道預應力錨索,兩樁布一錨,且又在樁身(-8.0米)布一道預應力錨索,兩樁布一錨,并用腰梁連接成整體。
2 施工、加固、搶險的過程
支護結構施工完畢后(配合錨索施工,基坑邊土方挖至-9.0米),進行土方大開挖,考慮運輸從南、西、北基坑邊向東邊收縮,且各邊是一挖到底的方法進行開挖。開始在西南角開挖,西邊出現位移超過警戒值(35mm),決定西邊中間留土條暫不開挖,其它正常開挖。基坑穩定后再將留土條開挖。但開挖后,西邊基坑又開始移動,直到100 mm,擬采取處理措施,因各種原因,大家持待觀態度,位移值最大已達140 mm。各方決定在西南角、西北角加設一條鋼結構支撐(I60、I40組合鋼支梁),此從備料開始加工、安裝直到10天才基本完成,此期間西邊基坑以每天5 mm的速度在移動,毫不收斂的跡象,最大位移點已達到200 mm,少量支護樁出現裂縫,壓頂梁已多處裂縫,地面下陷達200~300 mm。因此,決定在24小時內采取應急搶險措施(西邊基坑底中部用I40工字鋼梁斜頂排樁腰梁,共11條,間隔3米,與錨頭對齊;兩端連接進行節點連接處理)。應急措施以及鋼支撐完成2天后,位移值達到220 mm,而穩定下來,且有微量的反彈。基坑穩定后,在腰梁上部加設一道預應力錨索,再拆除應急措施的I40斜鋼梁,進入地下室的施工。
3 原因分析
基坑施工完畢,支護樁動測、錨索的張拉與抗拔試驗均合格,基坑三面(除西邊)均相當穩定,位移最大值達60mm,只有基坑西邊位移出現異常,以相當快的速率直達220 mm,須采取加固措施,才免于倒塌,經各方面原因分析,主要有:
3.1 支護結構形式設計上的缺陷
3.1.1 排樁上有兩道錨索,根據地質情況設計上分八個區,每區錨索入巖、孔數、抗拔力均不同,上下兩道錨索根數相同,上道抗拔值400~550KN,下道抗拔值500~700KN,設計上西邊中央上道錨索抗拔值最小,只有420KN,因此反映出此部位位移最大。
3.1.2 原設計錨索均為入巖3.5米,但多數鉆孔30米以上還未入巖,后設計院要求只要達到一定的深度即可,不要求一定入巖。從總鉆孔情況統計實際入巖者只有20%,也就是說本全為巖錨后實際大部分為土錨,土錨受力難保證,預應力損失較大,反映出預應力的失效。
3.1.3 支護樁錨入基坑底的長度,設計按不同土層、巖層折算不同錨入長度后經復核驗收,抗傾覆安全系數、整體穩定安全系數剛達規范要求,均偏小,安全儲備不足。
3.1.4 錨索的抗拔值不做基本試驗確定,主要是依據土質資料和經驗得出,缺少可靠、真實的數據。違反預應力錨索設計的有關規定。
3.2 施工控制存在的不足
3.2.1 錨索注漿為兩次注漿,按要求為離錨索底部3米處、長6米的范圍進行二次注漿,以形成一個擴大頭錨固體,但施工情況二次注漿不太成功,注漿平均水泥用量50~100KN,主要是二次注漿的間隔時間、注漿設備、注漿壓力等各方面造成。因為擴大頭偏小,明顯大大削弱錨固體的摩擦力。
3.2.2 土方開挖違反“平衡、對稱、分塊、分層、限時”的原則,采取一挖到底的方法,造成應力突變,加劇位移的變形。
3.2.3 基坑兩邊中央垂直于基坑處有1Φ200廢給水管斷裂,壓力水向基坑流淌,一直不得根治,形成基坑邊動水壓力增大。
3.3 人為因素的誤區
3.3.1 支護結構為臨時性設施,業主考慮用盡可能低的造價,總是冒大的風險,就是位移已超過警戒值,還不愿意采取措施進行補救。
3.3.2 當位移發生到一定時,提出在排樁間打若干泄水孔,將基坑邊的水泄掉,減少壓力。因本工程采用止水樁進行止水,人們認為又止水又泄水,那究竟如何?對水的處理,人們產生誤區,如上措施得不到落實,而錯過了加固補救的最好時機。
4 加固處理措施
綜合如上各種原因,導致基坑位移已達140mm,各方意識到基坑不穩定有更大的安全威脅,故將采取加固措施。
4.1 由于受基坑邊場地的限制,坑邊無法施行管柱注漿處理,只好在西南、西北角增設斜向內鋼支撐,支撐利用I56、I40、I20等構件組成的組合性鋼結構支撐,支撐點設在西邊1/4跨處,并利用植筋技術固定于梁、排樁上。此方案施工共用10天,但基坑卻以5 mm/天的速率在位移,加固完畢,位移已達200 mm。
4.2 正值雨季,在排樁間隙上打泄水孔,原計劃打兩排(水平間距3米),后改為在排樁間隙有明顯滲漏處打泄水孔,能較好地將水引導。
4.3 對排水明溝、地面的開裂,進行徹底硬化處理,來不及硬化的又值雨天,用防水彩布條覆蓋。
5 防止基坑倒塌的應急措施
以上加固措施基本完成時,位移已達200mm,由于鋼支撐安裝完畢后,要經一定外力、時間后才能受力起作用,未能在早期起控制位移的作用,西邊中部隨時有瞬間倒塌的可能性,因此各方采取應急的措施(24小時內完成),如下:
決定在基坑底用I40斜頂方法,即用一條I40鋼梁斜頂在腰梁的錨頭下面,一根錨索對應一條鋼梁,I40用整條梁直接支承在基坑底,兩端進行節點連接處理。
此應急措施,考慮預應力錨索的損失,斜頂既可彌補錨索的損失,又可解決基坑倒塌瞬間性,且施工快捷,是個很好的應急措施。
6 基坑穩定的永久性加固
隨著鋼支撐的慢慢受力,應急措施的安裝完畢,且Φ200給水管得到徹底的封堵后,基坑的位移有所收斂,并在2~3天內達到穩定。位移達到220mm時,得到控制。由于斜頂和鋼支撐隨著地下室的施工,要逐步拆除,故又采取了如下加固措施:
在腰梁上面加一道預應力錨索,中部間距1.5米,兩端部間距3.0米,且要求全部入巖3.5米,且張拉時要求先進行設計抗拔值確定再做鎖定值的確認,并抽查少量進行重張拉,檢測預應力放松鎖定損失,從多方面嚴格控制預應力的質量。
7 經驗總結
從整個施工過程,加固處理過程以及多次專家論證,對本工程實例經驗總結如下:
7.1 對支護方案進行嚴格審查、驗算,各種安全系數不能偏小。
7.2 地質鉆探時,應擴大鉆探的范圍,基坑外面也應有相應鉆孔。
7.3 錨索應埋設預應力片,以檢測預應力筋內力受力情況,可直觀知道預應力損失的情況。
7.4 錨索的張拉應進行抗拔值的確定后,再進行鎖定。
7.5 充分認識土錨與巖錨的受力以及施工控制的區別。
醫院感染不但影響到患者的恢復,還增加了醫療的成本、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若手術室當中無菌操作規范不嚴格,患者十分容易出現感染。在患者實施手術前,手術室空氣、環境、手術器械等與手術的相關物品均需按規范實施嚴格殺菌消毒的處理工作,包括手術醫生、護理工作者要實施無菌處理。這些工作是手術室護理管理的細節重點,細節護理的管理措施對于醫院感染的控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我院于2016年2月起進行手術室護理管理,與以往的護理情況分析對比,現做出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進行護理管理之后所收治的手術患者100例進行研究,將其列為實驗組,男54例,女46例,患者平均年齡(38.12±8.53)歲,并選2015年1月-2016年1月未展開護理管理時所收治的1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52例,女48例,患者平均年齡(36.12±8.53)歲,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臨床資料,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模式,給予實驗組手術室護理,具體方法如下所述:(1)首先識別患者護理風險,此項措施需植根于實際護理工作中,針對性地進行安全干預以及護理風險管理的措施,對各種風險防范方法熟練掌握,展開相關工作并排查護理隱患,分析發生過的問題,總結積累經驗。(2)其次要明確護理安全責任,派專人對于護理工作的安全負責,及時掌握了解護理的風險信息。另外,手術室還需召開定期會議,將近期手術室當中存在的問題交流討論,總結教訓經驗,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對于護理質量實施監控。無法及時解決的問題,需報告上級。(3)做好信息安全反饋相關工作,手術室若出現意外事件,常有室內物品清點不清、臨時手術機械增加等情況伴隨發生,都會影響到手術的進行,導致嚴重后果,所以工作人員在交班時,需將相關問題準確及時地分析匯報[2]。(4)提高手術室人員安全護理知識和技能,手術室需對每個護理工作者實施培訓并進行考核,醫院及時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手術室人員需及時更新知識,了解新技術、新設備存在的風險,對于已經發生的差錯深刻地進行檢討與分析,掌握安全的管理知識和技能。重視洗手,在臨床的工作當中,護理工作者需借助手去完成各種護理操作,手可能會成為感染的傳播媒介,以往工作中,對洗手的認識不足,許多醫護人員操作前后洗手率低,加之洗手動作不嚴格,增大了感染的傳播可能,所以,操作前后洗手是降低感染率的一項重要措施。(5)建立安全護理的監督機制,手術室內安全護理工作不確定性強、復雜性高,風險的出現會很突然,需預估各種風險,并對其分析,從而能夠衡量、識別并處理,增強護理的質量。
1.3統計學處理
采取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P<0.05表示差異明顯,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實驗組顯著優于對照組,感染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具備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3討論
手術室工作不但影響到手術成功率,對于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手術室的空氣、環境,治療器械以及用品、人員無菌的處理十分重要,是患者手術成功的前提和保障[3]。細節管理的模式能夠解決一定的手術室的感染問題。醫護工作者、器械、輔料、手術室的環境等都是導致手術室感染的相關因素,不管任何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造成手術室感染[4]。手術室感染管行延續的基礎上,為患者提供出院指導和追蹤,充分體現了護理工作的理想化、科學化和人性化。為患者提供一對一的應用宣教,如食物的合理選擇、食譜的調整以及相關注意事項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食譜計劃,及時糾正患者的不良飲食習慣。對于患者來講,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統,在患者疾病康復過程中家庭的作用非常重要。加強患者家屬的宣教工作,讓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其中,能對患者的飲食計劃執行情況進行有效監督。本研究中,術后半年,實驗組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血紅蛋白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總之,在胃癌術后,為患者提供連續飲食干預,能對其營養狀況進行顯著改善,讓其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作者:努爾恰西·艾布都熱索力 單位: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慈玉瑩,陳紅麗,韓巍,等.飲食護理對胃癌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0):8-9.
(一)控制權轉移。控制權是指對公司所有可供支配和利用的資源的控制和管理權利,Fama和Jensen(1983)定義公司控制權為支配公司資源的權利,包括雇用、解除高層管理者和設定他們報酬等權利。控制權轉移與控制權市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控制權的轉移和交易形成了控制權市場,公司通過在控制權市場上收集具有控制權地位的股權或投票權,達到將目標公司控制權轉移到己方的目的。控制權市場又稱接管市場,Manne(1965)首次提出控制權市場這一概念,他指出,控制權市場是指公司實際控制權轉移和交易的場所,公司并購市場實際可以看成是爭奪公司控制權的市場。
究竟是誰掌握著企業的控制權,關于控制權的主體理論界眾說紛紜,胡天存和楊鷗(2004)的研究表明,除極少數的情況外,我國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權掌握在第一大股東手中。控制權轉移有多種方式,企業可以通過兼并、收購或權爭奪等方式取得其他企業的控制權。
(二)公司治理。Berle和Means(1932)在《現代股份有限公司和私有財產》中指出公司治理是由公司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而產生的,他們認為公司控制者和所有者具有不同的利益,因此,公司治理的目的便是解決公司的控制者和所有者之間利益的不一致問題;Shleifer和Vishny(1997)認為公司治理就是“安排各種手段以使公司資金的提供者可以以此保證自身能夠獲得投資收益”;Tirole(2001)則認為“公司治理的標準定義是指對股東利益的保護”。公司治理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含義,狹義的公司治理僅指公司治理結構,是公司所有者對經營者的監督與制衡機制,也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明確所有者和經營者的權責關系從而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廣義的公司治理是指一個由主體、邊界、范圍、機制和功能以及結構和形式等多個因素構成的體系,以此來協調公司與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系,利益相關者不僅包括公司所有者和經營者,還包括債權人、政府、員工和社區等。公司治理又可分為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公司內部治理也就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具體是指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以及對經理層的約束與激勵;公司外部治理是指資本市場、經理人市場和公司控制權市場。本文采用廣義的公司治理。
二、控制權轉移與公司治理交互影響的邏輯基礎
(一)基于委托―理論對控制權轉移與公司治理分析。委托問題是隨著公司制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而產生的,詹森和麥克林認為:委托關系是“一種契約關系,在這種契約下,一個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一個人或一些人(人)根據委托人利益從事活動,并相應地授予人決策權”。經濟學中的委托關系泛指所有涉及非對稱信息的授權,在這種授權中,占有信息優勢的一方稱為人,另一方稱為委托人。公司制企業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便是一種典型的委托關系。由于委托人和人雙方的利益不一致且雙方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以及客觀現實的不確定性,委托人很難直接觀察人的行為,人便會有減少努力程度、謀取私利、隱瞞信息等其他機會主義行為以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這些行為都損害了委托人的利益。
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而產生的委托問題是公司治理的根源,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由此產生的委托理論是公司治理的理論基礎。如何使得經營者和所有者的利益趨于一致,如何讓經營者盡量采取增進所有者福利的行為,這正是公司治理所要解決的問題。
實現控制權轉移的一個重要條件便是委托―機制的存在。解決委托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便是公司控制權轉移,控制權市場通過并購等途徑能夠使外部的管理者取代現有的經營者,這種因企業控制權轉移帶來的經營者被取代的威脅可以有效地約束經營者的行為,Manne指出,如果公司的管理層因為無效率或問題而導致經營管理滯后的話,公司就可能被接管。
(二)基于契約理論對控制權轉移與公司治理分析。科斯(1937)首創的企業契約理論,該理論把企業看作是一系列合約的聯結。科斯認為,企業的產生是由于企業比市場節約了交易費用,即“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并允許某個權威(一個‘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省某些市場運行成本”。楊瑞龍和聶輝華(2006)認為契約理論的兩個核心問題,一是不對稱信息下的收入轉移,二是不同風險態度的當事人之間的風險分擔(Hart&Holmstrom,1987)。按照Brousseau&Glachant(2002)的觀點,契約理論包括:激勵理論(incentive theory)、不完全契約理論(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y)和新制度交易成本理論(the new institutional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隨著經濟學家對于企業契約性質的認識逐步加深,Grossman&Hart(1986)和Hart&Moore(1990)的兩篇奠基性論文開創了正式的不完全契約理論,該理論是契約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認為:由于未來是不確定的以及存在交易費用,而當事人又是有限理性,這使得簽約雙方無法對未來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準確的預測和描述,即使雙方能夠預見未來的各種情況,但是將這些情況清楚地寫入契約,或者非常困難或者寫入契約的成本很高,因而不能在一個初始合同中對這些狀態的出現以及由此帶來的行動做出詳細的規定,即使能預測和描述這些狀態,由于存在第三方(如法庭)的不可證實性,使合同的執行變得困難。
由于不確定性的存在,委托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不能通過完備的合約來解決,契約的不完備性使契約仍然有回旋的余地,契約雙方很容易利用這個空間謀取私利。因此,為了維護雙方的利益,在契約沒有規定的新情況出現時,委托雙方就必須重新談判,以針對此種情況達成一個新契約。Grossman、Hart和Moore等學者認為,由于契約具有不完全性,因而必須有人擁有剩余控制權,以便在那些未被初始契約所規定的或然事件出現時,做出相應的決策。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要有效的解決在契約不完備時企業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的分配問題,Hart在《公司治理理論與啟示》中將問題和契約的不完備性作為公司治理存在的條件和理論基礎。
公司控制權轉移與契約也有著緊密的聯系。公司控制權的分配是不完全契約理論關注的焦點問題,控制權是公司契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規定了所有者和經營者對公司的責任、權利及利益分配等諸多條款;公司契約決定和影響著公司控制權的歸屬和轉移。
(三)基于產權理論對控制權轉移與公司治理分析。Coase在1960年發表的《社會成本問題》被認為是現代西方產權理論的開山之作,此后經濟學家基于Coase研究的基礎上對產權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代表人有Demsetz、Williamson、North、張五常等。Demsetz認為“所謂產權,是指自己或他人收益或受損的權利”,“產權是社會的工具,其意義來自于這樣一個事實:在一個人與他人做交易時,產權有助于他形成那些他可以合理持有的預期。”North指出“產權本質上是一種排他性權利。”Alchian則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品的使用的權利”。通俗地說,產權也就是財產權,包括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等,英國學者Y?巴澤爾(1989)認為:“人們對不同財產的各種產權包括財產的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產權有兩種,一是完全契約定義的特定產權,二是不完全契約定義的剩余產權,特定產權的歸屬比較明確,而剩余產權則沒有明確的歸屬,它包括剩余收益權和剩余控制權。
根據產權理論的思路,公司治理實質上是一種明確產權關系的機制,如何有效地保護投資者的產權是公司治理不可回避的問題。從某種角度來說,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也就是產權結構,即公司內部各產權主體之間的關系,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夠對公司產權進行合理配置,明晰的產權結構才會不斷促進形成均衡的所有權結構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
控制權與產權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控制權是主體對企業整體的控制,偏向于宏觀層面;而產權是企業內不同利益主體的權利和關系,注重微觀層面。產權理論對控制權轉移也有影響,企業產權制度的變化對于控制權轉移的難易程度的影響巨大,企業產權制度對于企業控制權轉移具有內在約束和制約作用,這是控制權轉移后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關鍵問題。
三、控制權轉移與公司治理交互影響分析
從委托理論、契約理論和產權理論對控制權轉移與公司治理的相互關系的邏輯基礎分析了之后,我們發現兩者間的交互影響有其必然性。
(一)控制權轉移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司控制權市場以及隨之而來的控制權轉移是公司外部治理機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控制權轉移會對公司治理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它將改變公司的所有權結構甚至造成管理層的變更。
控制權轉移對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控制權轉移在公司治理中的關鍵作用是形成公司控制權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外部的管理者通過公司收購、權爭奪、轉讓及合并等多種交易方式戰勝現有的管理者,取得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公司內部權力分配,從而調整委托人與人的關系布局,不斷改進公司治理效率。
控制權轉移的存在是對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種有效監督機制,潛在“襲擊者”的進入會對現有經營者構成威脅,控制權市場及控制權轉移可以有效地約束管理人員的行為,降低委托成本。
控制權轉移作為聯結公司內部與外部的治理機制,是公司改變治理結構、建立新的公司管理體系并逐步平衡利益相關者利益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