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7 18:32: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家訓,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縱觀前人,家風家訓可謂是民之本,國之福啊。大多數人的家里都有一套家規家訓,我家也不例外。客廳中間掛著許多家規。
那天,老師宣布了單元考將在三天后進行,當許多人尖叫抱怨要趕緊復習時,我卻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淡定地說到:“小考而已,不必太在意,等最后一天再復習也不遲。”
記得今年過年時新聞里常常出現一個詞"家風",聽了不同人給出的不同答案,我猜家風就是一個家里大家共有的行為準則。我去問媽媽,媽媽就牽著我的小手帶我走進了中國木雕博物館家訓館。
中國木雕博物館家訓館不同于木雕館中其他展館的濃厚藝術氛圍,這里的每一件"物件"與眾不同,仿佛是一個個歷經滄桑的老人在訴說一個又一個故事。而且雕板上的字跡遒勁,語言簡練而智慧,空氣中仿佛都有讓人沉靜下來的魔法。媽媽說,這些"物件"就是"家風",就是"家訓".
媽媽愛讀書,不管工作多忙,每天睡前一個小時一定會先看書。從我咿呀學語開始,媽媽每天就會在睡前給我講故事,到我自己能認字了,就會和媽媽一人一本書靜靜坐在燈下閱讀。對我來說,是媽媽開啟了我讀書興趣的大門。
爸爸喜歡看三國,他筆記本上還抄有諸葛亮的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爸爸也特別喜歡結交朋友,家里總是歡聲笑語一片,和他在一起,好像永遠沒有煩惱,生活中總有值得快樂的事。
家訓館中有一句話我印象深刻"庭訓有何異,不外學詩學禮;家傳無別奇,只是克儉克勤。"爸媽從來不溺愛縱容我,也從不要求我做什么,但是他們自己卻謹遵圣賢教誨,在生活中守信篤行,用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我家沒有條條框框的家訓,但是我的爸爸媽媽就是我最好的家訓。(作者:俞晨陽)
指導老師:金康麗
遺千金不如傳一訓
位于東陽中國木雕博物館內的木雕家訓館于今年6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這也是國內首家木雕家訓館。
漫步在木雕家訓館中,感受著家訓的演變過程,感知著先輩們凝聚自己一生智慧總結出的一條條處世名言,我受益匪淺。
《朱子家訓》文字通俗易懂,瑯瑯上口,自問世以來,成為有清朝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
《顏氏家訓》也是千古名篇之一。顏之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思想學識,寫成此書來訓誡子孫。《顏氏家訓》讓我知道常讀書,愛讀書,活到老,學到老,才不會淪為末流。
每個人總會有自己的感悟,這種感悟如果能傳遞給子孫后代,一代代地積累下去,能形成一個家族生生不息的脈絡。于是人們將木雕和家訓相結合,讓木雕和家訓一起經過時光的洗禮,一代代傳承下去。
"遺千金不如傳一訓。"木雕中的家訓,內容包括修身養性、親鄰相處、持家治業等各個方面,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三字經里面有一句話:"人遺子,金滿k,我遺子,唯一經".這本經,我認為也可以是一本咱們自己家里的《家訓》。這是多么可貴的禮物!(作者:曹從睿
指導老師:楊老師
叫人不蝕本
舌頭打個滾
關于家訓的含義,我的理解就是每家家中的規矩。我想我家的家訓是從小爸媽就教我的一項文明準則——叫人不蝕本,舌頭打個滾。
我從小就比較沉默寡言,不太喜歡與別人說話,在大人面前顯得不太禮貌。爸爸和媽媽就設定了這樣一條家訓:叫人不蝕本,舌頭打個滾。意思是說見了人要打招呼,離開時要與對方道別。
媽媽無時無刻不提醒我這一文明禮貌訓條:"見到叔叔阿姨就先打招呼,離開時要道別。"有時見我不樂意,媽媽就會板起臉來說:"文明禮貌只需一步,滾滾舌頭就行了。"我只好無奈地叫聲:"叔叔、阿姨好".
時間似流水,不知不覺離媽媽第一次教導我"叫人不蝕本,舌頭打個滾"已經過去五年了。現在當我見到別人時,我可以自然地說聲:"您好!"要分開時,就揚起手,爽朗地道一聲:"再見!"這似乎已經成為了我的一種習慣。
介詞是漢語詞類系統中的一個重要類別,本文以中華書局2007年檀作文先生譯注的《顏氏家訓》為研究對象。
一、《顏氏家訓》介詞概況及描寫
本文采取的是黃伯榮、廖序東的《現代漢語》對介詞的定義:介詞主要起引介作用。介詞用在名詞性詞語前面,共同組成介詞短語,整體修飾謂詞性詞語,表示跟動作、性狀有關的時間、處所、方式、原因、施事、受事等。并參照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和楊伯峻的《古漢語虛詞》確定介詞。統計的結果是:31個單音介詞:以、為、于、在、共、與、諸、及、比、至、逮、用、由、坐、自、方、當、代、從、被、乎、因、后、對、案(按)、緣、依、隨、歷、涉、臨。
我們先從單音介詞逐一描寫、分析:
1、以
“以”作介詞和賓語用于動詞的前或后,表示與動作行為有關的種種關系,
①表示動作為直接涉及的對象。可譯為“把”或不譯。
2、為
常和賓語一起,用于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受益的對象,可譯為“給”、“替”。
3、于
[“于”+賓]在動詞謂語前
常以“于今”、“于時”等固定格式出現。
①引進處所、方向。②表示時間。③引進比較的對象④引進行為的主動者。⑤表示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
4、在
①常和賓語搭配,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處所、時間。
②常和賓語搭配,表示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或處所。
5、共
常和賓語用于動詞前,表示施動者在發出動作時所涉及的對方,可譯為“和”、“跟”。
6、與
①常和賓語用于動詞前,表示施動者在發出動作時所涉及的對方,可譯為“跟”、“同”。
②表示比較的對象。
7、諸
兼詞,既作代詞“之”用,又作介詞“于”用,“之于”的合音字。
8、及
①表示事物發展到了某一時候,相當于“當……時候”。
②表示動作行為所達到的范圍或程度。
9、比
常和賓語一起表示比較的對象,譯為“比起”。
10、至
“到”、“對于”的意思。
11、逮
表示事物發展到了某一時候,可譯為“到……”。
12、用
和賓語用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
13、由
①表示時間或事物等的起點,可譯為“從”。
②引進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對象,可譯為“按照”。
14、坐
介出受罰的原因。
15、自
“自”+時間。
如:自古及今,此必多矣。(教子)
“自”+地點。
16、方
“方”用作介詞,必須帶賓語。可譯為“當”、“在”。
17、當
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或處所,譯為“在”。
18、代
常和賓語一起用于動詞前,引進被代替的對象。
19、從
引進時間或處所的起點、動作行為所經由的處所。
20、被
①多用于被動句,“被”常用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的施事者。
②有時施事者省略,“被”字即在動詞前,表示動作的被動性。
21、乎
①引進比較的對象。
為之,猶賢乎己。(雜藝)
22、因
和賓語用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賴以發生的原因、條件。
23、后
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表示在前一件事情之后的若干時間發生,可譯為“過后”。
24、對
表示動作的有關方面,譯為“對”、“向”。
25、案(按)
表示動作進行時的條件或依據,譯為“按照”。
26、緣
表示與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物,譯為“沿著”。
27、依
①表示動作的方式,譯為“按照”。
②表示動作或狀態依傍的對象,譯為“傍著”。
28、隨
表示隨從的對象,譯為“跟隨”。
29、歷
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或狀態,譯為“越過”、“逐”。
苦菜生于寒秋,更冬歷春,得夏乃成。(書證)
30、涉
寒暑煩勞,背春涉冬。(省事)
31、臨
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在某一事件之前,譯為“在……以前”。
二、發展演變及其比較的結果:
《顏氏家訓》中單音介詞共出現730次,其中用于時間和地點的介詞較多,用于時間的介詞15個,單音介詞出現頻率最高的三個依次是“以”、“于”、“為”。這三個詞在上古也是常用介詞,《顏氏家訓》仍然繼承了這一特征。再者,工具介詞仍是“以”占絕對優勢,“用”只有很少的用例。最后,《顏氏家訓》中出現了很多新興介詞,和上古時期《孟子》相比,根據楊伯峻《孟子譯注》附有的《孟子詞典》統計有19個介詞(包括復音介詞)。(作者單位:溫州大學)
參考文獻:
[1]檀作文.《〈顏氏家訓〉譯注》[M].中華書局,2007.
[2]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2006.
家風家訓演講材料一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東北家庭,從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母親就希望我懂禮貌,文文靜靜的,見到長輩要先問好,要對老人孝順,直到現在還天天嘮叨個不停。
俗語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家的規矩若天空中的繁星,大海中的波濤,多的數不清,看不完。
“要把碗端起來,這樣才禮貌”。我不情愿的端起來,慢吞吞的吃起來。“不要干什么都磨磨蹭蹭的,珍惜時間,要干凈利落,像你做事那么慢,怎么可以呢!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什么活都會干了,在我們那個年代,女孩子”媽媽說起來就沒完,真不知道媽媽那個年代都經歷什么了呀!“應該把腰挺起來,一個小孩子,一點精神都沒有,哪里像一個女孩子呢?坐有坐樣,站有站樣,這樣才可以。”唉,母親總是給我太高的要求。
母親在我耳邊常說:“百善孝為先”。“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講究一個孝字”。母親的這句話我常記在心里,因為我知道孝順老人是這一生中最大的樂趣,老人們默默地付出著,忙了一輩子了,到老了,有兒有女,兒孫滿堂,這才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福,老人們的付出也值得了,現在也到了,我們各老人最大的成就感了。
母親還對我說:“要學會節約,在我們那個時侯,節約每一粒糧食,那個年代是貧窮的,一元錢是可以買許多東西的”。說到這母親嘆了口氣,接著說:“現在的人們啊!根本不懂得節約,看到一元錢掉在地上,就像沒看見似的,還冰冷無情的從它身上踏過去,我們中華民族不是勤儉節約嗎”?母親對我說這句話時,她的的口氣和表情銘刻在我心中,節約并不是小氣,我們要從小的時候就要節約也是光榮,也是屬于中華民族美德的一種。我懂得母親給我的家規與家訓,懂得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是想讓我成為一個好孩子,母親教給我的家規我會牢記在心的,他們將會成長為我道理上給予我更多的幫助,教給我如何做人的大道理,讓我健康快樂成長的長大。
所以我們要建構和諧家風,父母在家中要學會樹立好榜樣同樣也要與孩子保持親密無間的光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學會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學會理解父母,盡量做好自己,展現父母面前。
家風家訓演講材料二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每個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風和家規。我們家的家風和家規雖然很簡單普通,但是這其中會讓我受益匪淺。爸爸媽媽告訴我,從小就要做一個不能浪費的人;做人要善良、誠實;做事不能昧良心、傷天害理。
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給我講,農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我們不能隨便浪費每一粒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我一直都默默記在心里,我要做一個不浪費糧食、不浪費物資、不浪費任何一個有用有價值的東西的人。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墨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媽媽告訴我的。雖然我小的時候不明白,但是當我慢慢長大后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人要講誠信,有誠信即能交到朋友,朋友遍布天下,自己才能做事成功。一個人連誠信都不講,滿嘴是假話怎么能不成任何事情讓人信任呢?
我現在是一個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了,已經懂得了很多道理,我也能辨別出很多事情的好壞和是非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無私奉獻、有愛心的好心人。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美好更加強大。
我們的國家是由千千萬萬個幸福家庭組成的,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中的家規家風來管理的。只有我們每個人認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風和家規我們的深灰才能更加穩定、和諧、繁榮、強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家風家訓演講材料三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我是六一班王瑩瑩,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家風家訓伴我成長》。
“媽媽,媽媽,家風是什么?”放學后我迫不及待的問。“家風啊,一會你去問問你爺爺”媽媽微笑的說。
爺爺坐在客廳里看電視,我跑過去問:“爺爺,家風是什么呀?”爺爺也微笑的看了看我說:“別急別急,咱們先吃飯。”聽爺說完后,我奔向餐桌,搶了一個最優越的位置坐了下來,拿起筷子準備吃飯。這是媽媽走過來說:“咱們家的家風被你扔了長輩還沒坐下呢,你就快動筷子了”我一想:“這原來是家風啊!”“趕緊將筷子放下,”站起來。這時爺爺坐下,對我說:“知道家風了吧,知道就快吃飯吧。”我這才坐下,大口的吃著飯菜。在吃飯的過程中,我將不喜歡吃的姜啊,蒜啊等各種東西挑出來,放在碟子里。媽媽發現后,對我說:“怎么又忘記家風啦,快把他吃掉,不能挑食,這也是家風啊。”
一天,我在家里玩,一不小心把杯子摔壞了,當媽媽回來問我,我就想說不知道。但是我的嘴像被人控制了一樣,腦子里映出家風家訓,然后不由自主地說出了實情。
媽媽告訴我:“不浪費水資源,不隨地扔拉圾,”做一個不誠實守信的人,不對爸爸媽媽和其它人撒謊,尊老愛幼,吃飯時不能說話。”這就是我家的家風。“真多啊,一定很難吧!”我不情愿的說。“不多,只要你樣樣都做到了,就覺得不多了,更不會難了。”媽媽溫柔的對我說。“真的嗎,那我一定將家風學好。”我高興的說。
每個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風……在每個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會因為爸爸媽媽的陪伴而溫暖,同時也伴隨著家風的和諧氣息。
家風家訓演講材料四
家風——一個令人深受感悟的詞語成就了我,使我忍俊不禁覺得心中滿滿都懷著感激之情,在生活中,我熏陶著那獨一無二的好家風伴我成長,讓我從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變成一個積極向上、謙虛、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是哪些好家風改變了我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俗話說“父愛是船,母愛是帆。”父愛破著浪前行,母愛引導我在茫茫人海中不迷失方向的行駛,他們讓我在成長的海洋中乘風破浪,讓我不畏前險。”誠實守信,誠信待人”隨著時間的腳步潛移默化地成了我的好家風,他就像春天柔和的雙手溫暖著我的心田,讓我心中的花朵絢麗地綻放,讓傳統的文明美德發揚光大。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是我的家風之一。深深的教導:在生活中,我們不能有一點兒的害人的想法,也不能丟了那么一點兒的預防壞人的一種正確的心里”。而且,要尊敬長輩、勤勞節省、誠實守信、樂于組人、不驕不躁。記得那次我還小,去郊外游玩過程中,閑著無所事事的我,一邊用小手牽著媽媽的大手,一邊觀賞著唯美的畫面,突然,"呸"的一聲,一口痰調皮的從我的小嘴跳了出來,隨即,又不聽話地蹦到了地上,這時媽媽的順風耳和千里眼察覺到我的動靜,立馬張口就急的火著了似的“哎呀”!你什么能這樣破壞環境呢?你知道嗎?環衛人士早出晚歸,不管什么節日都沒有假期,可辛苦了!你的不文明的行為會深深的刺痛他們的心!害人之心不可有呀!
聽著媽媽的喋喋不休的教訓中,我漸漸的把紅的像小蘋果的小臉低到了地上——那次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有可能把“害人之心不可有”改成了“害人之心不可無”了,所以即使這件小事有多么的小,也教導了我待人處事。最后,我想說“好家風養育著我,成就了我!”
家風,正像“播下了一種行為,收獲了一種習慣,播下了一種習慣,收獲了一種性格,播下了一種性格,收獲了一種命運”這句話。是啊,家風給我們播下、收獲了一種習慣、性格、命運,最終成就了這么一個我,它還讓我有一技之長立足之地,讓我的生活多彩多姿、無憂無慮、井井有條。現在的我,就是你澆灌過的樹,你又是一頂小傘幫我擋過那一陣陣風,一滴滴暴雨,謝謝你,你成就了我,你的恩情我一定用行動涌泉相報!
家風家訓演講材料五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為大家演講的是家風家訓。
1、家風家訓就在父母的言行里,它充滿正能量。
記得小時候,我背著書包去讀書,爸媽交代的就是:要聽老師的話,不要和同學打架,別人的東西不能拿。他們還告訴我在外邊碰到長輩一定要叫人,小一點的叫哥哥、姐姐;大一點叫叔叔、阿姨,老一點的叫爺爺、奶奶等。禮貌、友愛、誠實是爸媽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家風的一個體現吧。記得有一次和同學打架,老師告訴了爸媽,爸媽一個勁的賠不是,還讓老師盡量管我,不乖就打。所以如果在外面我被欺負,一般情況下我不敢跟家里人說,因為一說,爸媽都會馬上責備我:“一個巴掌拍不響,你肯定也惹人家了!”出了問題,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這對我的影響確實很大!
平民百姓家的家風大多充滿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好人、老實人,誠實做人,老實做事,還要尊敬長輩。教育我們做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蓮”。
2、好的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
現實在平時的學校教育中,家風體現在孩子的言行之中,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個孩子有家教,那個孩子沒家教。家教也是一個家風的體現,它是通過孩子的言行表現出來了。大凡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孩子的行為習慣作為學校是不大需要操心的,因為家長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已經幫學校教育好了。當然也有一些家庭教育,家風不怎么的家庭,表現在孩子也是很難管理和教育的對象。有的時候甚至家長也拿他沒有辦法。
家風雖然是一些道德教育、禮貌教育、規矩教育,它就是對我們的一種規范、一種風氣、一種文化,好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
3、家風教育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手段
“培育好的‘家風’,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手段。”“家風”不僅是一種規范、一種風氣、一種文化,也是主流道德價值觀大眾化最有效、最簡潔的途徑。“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能還難以真正的理解和領會,但通過挖掘學生‘家風’中的優良因素,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通過耳濡目染,學習和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精髓。”
4、學校有責任有義務為家風傳承做貢獻。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學校可以把家風教育與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起來,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各方面,發揮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別易會難,古人所重;江南餞送,下泣言離。有王子侯①,梁武帝弟,出為東郡,與武帝別。帝曰:“我年已老,與汝分張②,甚以惻愴。”數行淚下。侯遂密云③,赧然而出。坐此被責,飄u舟渚,一百許日,卒不得去。北間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離,歡笑分首④。
【注釋】
①王子侯:皇室所封列侯。《漢書》有王子侯表。
②分張:分別的意思。
③密云:無淚,指故作悲凄之態而不掉淚。
顏氏家訓讀后感
《顏氏家訓》為北齊顏之推所作。顏之推,生于亂世,長于戎馬,播遷南北,歷經坎坷,出身望族并在劫后余生之后明白如何設法使自己家族趨利避害,繼續綿延是他的責任,這也是他作此書的目的。
這本書成書于隋代開皇年間文帝楊堅平陳之后。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家庭倫理教育,包括《教子》、《兄弟》、《后娶》、《治家》四篇。側重于講述家庭成員間的關系、義務和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強調了教育子弟、尊老愛幼、和睦家庭的重要。二是品德智能教育,包括《風操》、《慕賢》、《勉學》、《文章》四篇。主要講述如何培養和造就子弟成才的問題如培養優良的操行、崇德尊賢、勤奮求知、提高本領、樹立良好的文風等。三是思想方法教育,包括《名實》、《涉物》、《省事》、《止足》四篇。目的在于培養子弟觀察、認識與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如名與實的關系:怎樣取得美好的聲譽,人生的意義和如何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博”與“專”的關系:個人的發展應當有所側重,不要放望和貪心不足等。四是養生教育,包括《誡兵》、《養生》兩篇,目的在于教育子弟不要依靠賣弄勇力與利用戰爭來取得顯達,應當首先保全生命,攝養身心,以期保健延年。但也同時指出生命不可不惜,也不可不當惜而惜,為冒險貪得而喪生,不應該;為忠孝仁義而犧牲是值得的。五是知識教育,包括《書證》、《音辭》、《雜藝》三篇。介紹了古籍文字考據知識、音韻知識和文人涉及的各項雜藝知識。對各項雜藝并根據實用價值分別提出了不同要求。
感想:我對其最為感慨的一章便是《兄弟》,“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可不相愛也。”我是獨生子女,所以不曾經歷過書中所寫的兄弟間這樣深情感人的描寫,可依舊為之動容。兄弟是形體獨立而氣息相通的人,當他們年幼時,父母左牽右攜,他們前抱后負,吃飯時同桌進餐,衣服哥哥穿過再傳給弟弟,書籍讀了弟弟接過又讀,外出游玩也在一處,即使有腦子混沌的人,也懂關心愛護弟弟。這樣想想,只覺美好。可是,“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隨著兄弟們逐個長大,各自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不比少年時光單純,即使是誠實厚道的人,對兄弟間的感情也不能不稍稍減弱。可是減弱不意味消失殆盡,更要懂得維護,父母不能陪我們一輩子,兄弟姐妹是他們在世上給我們留下的最后禮物,這樣比錢財珍貴得多。因此看到當今社會上子女間相互推諉,不愿贍養老人還有那些老人前腳剛走,子女們就急著分遺產的現象怎不讓人心寒。
《顏氏家訓》帶有濃重的儒家色彩,“仁”的思想也有所體現,值得人慢慢體味。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歷史上見諸典籍的家訓并非鮮見,為后人稱頌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國家規家訓的一大特點,成為日常生活行為規范的有機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些家風家訓中的精華融入新的道德建設中,許多膾炙人口的家訓,已經是“家家之訓”,形成家家之風。
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風好,這個人就會茁壯成長;原生家庭不重視家風建設,這個人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好的家風會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良好的道德氛圍、健康的思想氛圍、積極的情感氛圍、認真的學習氛圍、節儉的生活氛圍等等。正是這種氛圍,造就了一個個身心健康的人、有作為的人乃至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人。可以說,好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好搖籃。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婚姻家庭領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戀愛觀上的拜金主義、婚姻中的草結草離、家教中的過分溺愛、孝親中的漠視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會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視家風建設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訓是沉痛的。它從反面證實了家風建設的重要性。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新形勢下重提家風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家庭建設影響著社會建設,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所以,好家風就是一種正能量。我們要從每個家庭做起,讓家家有個好家風、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堅持下去,社會的正風正氣就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
(來源:文章屋網 )
我們的祖國上下五千年都被稱為文明禮儀之邦,是因為我們的國家大部分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教,我家當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尊敬長輩、和諧相處、勤勞節儉、和諧持家、虛心求學、勤學苦練。”這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家訓,“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它定為家訓。是教育我們好好學習的準側。目的是讓我們都能夠在良好的家訓熏陶下。十分努力的去學習、去做人,這是我家祖祖輩輩定下的規矩。從小爸爸媽媽就嚴格要求我做到,他們常常跟我說:“好規矩才能成就好習慣,好家訓才能成就好家風。”
以德立家,以德治家,是我們家良好的家風,就是這種道德的力量才使我們家的良好家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
良好的家風可以塑造高尚的品格,高雅的舉止,成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才能一枝獨秀、鶴立于整個社會“圈子”,為眾多人,眾多家庭所效仿。
蘇軾一生坎坷,卻仍不忘對弟弟和侄子、侄孫的教育。作為一個文學家,蘇軾的家訓多為詩文、書信形式。在晚年所寫的《并寄諸子侄》一詩中,蘇軾勉勵子侄們努力學習,勤讀詩書,莫做腹中空空、不學無術的人。同時,教育他們學習耕織,自食其力。蘇軾還希望后代像他一樣,以寫出“昭世”文字為己任。
我似老牛鞭不動,雨滑泥深四蹄重。汝如黃犢卻走來,海闊山高百程送。度己門戶有把慈,不恨居鄰無二仲。他年汝曹笏滿床,中夜起舞蹈破甕。會當洗眼看騰躍,莫指癡腹笑空洞。譽兒雖是兩翁癖,積德已自三世種。豈惟萬一許生還,尚恐九十煩珍從。六子晨耕簞瓢出,眾婦夜績燈火共。春秋古史乃家法,詩筆離騷亦時用。但令文字還昭世,糞土腐余何足夢。
與他自己豪放剛直的性格相一致,風節的教育也是蘇軾家訓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給侄子的信中,他說“獨立不懼者,惟司馬君實與叔兄弟耳!萬事委命,直道而行,縱以此竄逐,所獲多矣。”在給侄孫元老的信中,談到被貶海南,過著“飲食百物艱難”“藥物醬酢等皆無”的“苦行僧”般的生活時,仍然表示“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蘇軾的確如此,即使是屢次遭貶,仍然特立獨行,寧折不彎,這就是蘇軾的風格,他要求子孫們像他一樣秉持信念,“不改其度”。
在許多詩文中,蘇軾還注意向弟弟蘇轍和晚輩們傳授做學問的心得。他要他們多讀史書,從中得到教益 ;他要他們為學不要“趨時”,不要將讀書只作為取得功名的手段,“務令文字華實相副,期于實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學便為棄物也。”
蘇軾對家人的教育是持之以恒的。元v四年(1089)八月,其弟蘇轍(字子由)受朝廷委派出使遼國,蘇軾寫詩送行。詩中寫道:
初二作文家風家訓600字1“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每一個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風和家規。我們家的家風和家規,雖然淺顯易懂,但是會讓我受益匪淺。爸爸媽媽告訴我,從小就做就要做一個勤儉節約,講誠信,而且要孝順,要相信自己的人。這些都將是我這棵小樹的養料,幫助我茁壯成長,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從我記事起,父母就給我講,農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浪費糧食是可恥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我一直都銘記在心里,我要做一個不浪費糧食,不浪費物資的人。
媽媽說做人要誠實,要講誠信,要誠信才能交到朋友,朋友遍布天下,自己才能做事成功。一個人連最基本的誠信都不講,滿嘴都是假話,遲早會像狼來了的孩子那樣,不會有好下場的。
爸爸從小就給我灌輸一種思想,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孝敬老人,在學校要尊敬師長關心同學幫助同學。媽媽總是說要自信一點,要相信自己,這樣別人才會相信你,相信自己,你是最勇敢的,你是最棒的,不要總說自己,我不行,我不會,我不能。要告訴自己,我能我行我可以。
還有一些父母給我規定的小規矩。比如說,吃飯時長輩們沒有動筷子,我們晚輩就不能動,吃飯時不能吧唧嘴,背要挺直等等。
我們的國家是有很多個家庭組成,每個家庭只有遵循著自己家的家風,家規。為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穩固,和諧繁榮,強大。那么就請行動起來,一起為了國家,為了自己的家,做出貢獻吧!
初二作文家風家訓600字2顧炎武在寄給兒子的一封信中落筆:“為萬民開太平,為往世繼絕學,為天地立圣心。”
站在歷史荒原的坐標軸原點上向后回看,千百年的歲月已是浮塵萬里,我們拼盡全力也拉不回一個潰敗的封建王朝。然而當曠野上隱約有風聲之時,我仿佛聽聞風中夾雜著那些靈魂如星辰一般的人們的低語:家風。
2019年《南方周末》新年賀詞中寫到:“什么是生活的本來面貌?是擺脫所有約束來無憂無慮?還是認識到生命與規范共存,人要在其約束下淬煉生命?”于我而言,前一種只是烏托邦式的假想狀態,后一種才是生活的本來面貌。而良好的家風對于整個現實社會而言,正是其淬煉生命的規范所在。
最為人們所稱道的,不是其治國之道,而是其治家之道,他對其子孫強調誠信,以天下為己任的重要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春和秋,生和死,梅雨和炊煙,江南的荒原,堆疊而形成中國最獨特的文化特征體系。而家風則是由這文化搖籃所衍生,好的文化精華所吹拂的那陣風,所道之處枯木逢春,驚鴻芳華;而由文化糟粕堆疊而成的風,所過之處廢池喬木,離離草枯。
人的生命里始終橫亙著一條波濤洶涌的河。此岸是瑣碎的現實,彼岸是擁抱未來的強烈熱情。而每個人都必須認定此處有橋,于是其攀住生命的兩極,希冀可由此造就一座橋。那么此時,良好的家風便會拂去你額上的汗珠,助你經受過生命的擊打,身心的分裂;而不良的家風或許會將你吹落河下,不知所終。由是觀之,良好的家風興盛家道,樹其子孫;而家風差,則難免殃其子孫,貽害社會。
反觀當下,我不得不發出筱敏一樣“這個時代已經如此瑣屑”的感嘆。家風甚至已被相當一部分人棄之腦后,如此瑣屑的信仰,使得這個時代成為一個瑣屑的時代。家風逐漸淡去,斷斷續續。瑣屑得像荒沙一樣在大街小巷流淌,團捏不起,無處安放。瑣屑之上不會聳立起什么,而那些良好的家風總想樹立起什么,可是能夠想起的一點東西,卻盡遭譏笑和嘲諷。
生為新時代的我們,應當牢記書記的教導。家風吹了千百年,在我們手上應該越吹越好。繁星何為?繁星是因為鑲嵌了好的家風靈魂而存在,是因為好的家風吹拂而存在。我們每個人都應當遵守好的家風,每個家庭都應當樹立好的家風,從而讓中華千百年的文化生生不息。
所以你看啊,因為有了良好的家風,燧人氏的那團火,才得以生生不息啊!
初二作文家風家訓600字3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對后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尊敬老師、長輩、同學和任何有殘疾的人;勤勞節儉懂得持家;遠親不如近鄰,好好對待鄰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家訓,是自古以來存在在每個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它們定為家訓,是為了讓下一代牢記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璀璨,我會努力做到,同時也會影響周圍人,讓他們也做到。我家的家規是:主動向長輩問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撿到錢包等貴重物品必須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業做完了才有娛樂時間;當天的事情當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運動(至少一種)。
這些家規有幾項是爺爺奶奶定的,有幾項是爸爸媽媽定的,這越來越完善的家規更是讓我了解到了中國文化的進步。從小,爸爸媽媽就要求我做到,好的規矩,成就了我現在的成績。我家的家風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
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家風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規的家庭,屬于書香門第之家。
有家規、有家訓的家庭,屬于豪門貴族之家;有家規、有家訓、有家風的家庭,屬于王侯將相之家。
我希望我家的家訓、家規、家風能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有朝一日,實現幸福的四大目標:和諧、文明、健康、富有。
初二作文家風家訓600字4家是我們成長的地方,我們的習慣主要是在家里培養的,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下,才能培養出好的習慣,所以好的家風是很重要的。下面就來說說我家的家風吧!
誠實的品質在我家一直很重要。小時候爸爸媽媽就告訴我,做人做事要誠實守信,不能說謊。要拾金不昧,撿到東西應該立刻歸還給失主。在爸爸媽媽的教育下,誠實的品質已伴隨了我很多年,并將永遠伴隨著我。
都說節儉是美德,我家也不例外。在家里,爸爸媽媽一直教育我,要繼承中華民族節儉的美德。我以前在物質上的要求很高,想要什么就買什么,想吃什么就得吃到什么。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我亂花錢的壞習慣。媽媽告訴我,爸爸媽媽掙錢不容易,就算有再多的錢也不能亂花。我需要的東西,不管多少錢媽媽都會給我買,可我卻總是在一些沒用的東西上亂花錢。我發現了自己錯誤的嚴重性,下決心改掉了它。媽媽夸我是個好孩子。
我家的節儉還體現在很多地方,比如不浪費每一滴水、每一度電,不浪費每一粒糧食。以前我經常剩飯,吃不了,最后全都倒掉了。媽媽教育我說,“難道你從小就知道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幸苦。’現在都忘了嗎?農民伯伯那么辛苦的種莊稼,你卻在浪費,多對不起他們啊!”聽著媽媽的話,我羞愧極了。從此以后,我再也不剩飯了,每次碗里都干干凈凈的。
媽媽是一個寬容善良的人,不管別人做錯了什么,她都會用她那顆寬容的心去原諒他。每當我與同學發生不愉快時,媽媽總是心平氣和地對我說:“遇到事情時要先反思自己,想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然后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想。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原諒別人,那樣自己也會很快樂。”
在媽媽的言傳身教中,我學會了如何寬容的待人,如何與人相處,我也因此交到了更多的朋友。
我家的家風還體現在很多方面,它讓我養成了很多好習慣。正是這樣普通的家風,才讓我養成了現在這種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性格。我會將家風牢記于心,并將它傳承下去。
初二作文家風家訓600字5家風如一杯酒,清香甘冽;家風如一壺茶,醇厚芬芳;家風如一朵花,馨香撲鼻;家風如一張畫,連城之璧。俗語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良好的家風就是一所好的學校,它通過日常生活影響著我們的心靈,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我們家有三風:善良之風,孝順之風,勤儉之風。
我家的善良之風。媽媽常說:“善良是心靈的燈盞,能引導迷路的孩子前行”前年的一個星期天,我和媽媽去春天服飾里給我買了一件新毛衣,然后又去超市買了一些零食。在回家的路上,我們遇到了一個跟我年齡相仿的孩子,不過跟我不同的是他患有小兒麻痹癥,當時的他穿的破破爛爛的,還在馬路邊上到處乞討。
我看他好可憐,正準備給他分點零食吃,媽媽卻什么話都沒說,直接把口袋里僅有的二百多元錢遞給了那個孩子,還把給我買的零食和毛衣都給了他,并對他說:“孩子,買車票回家吧,別讓爸爸媽媽擔心啦,家里再窮,也是家。”我記得當時那孩子哭的好傷心,直對著媽媽鞠躬說:“謝謝,謝謝”,后來,我在街上再也沒見過那個孩子,我想他一定是回家和爸爸媽媽幸福的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