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物質及其變化模板(10篇)

時間:2022-08-10 10:26: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B.銅

C.氯氣

D.氨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能電離出的物質屬于酸

B.鹽類物質中一定含有金屬離子

C.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物質叫做電解質

D.膠體與其他分散系的本質區別是分散質粒子的直徑不同

3.下列有關概念的說法正確的是()。

A.堿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屬氧化物

B.氧化劑在化學反應中一定被氧化

C.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屬氧化物

D.摩爾質量相同的物質其摩爾體積一定相同

4.下列各組物質,按化合物、單質、混合物順序排列的是()。

A.下冰、鐵、冰水

B.燒堿、液態氧、氯水

C.生石灰、白磷、熟石灰 D.黃銅、氮氣、膽礬

5.下列化學方程式中,不能用表示的是()。

6.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A.向硫酸鋁溶液中加入過量氨水:

B.向碳酸鈉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C.向溶液中通入足量

D.向稀硫酸中加入鐵粉:

7.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不正確的是()。

A.向溶液中加入過量NaOH溶液:

B.向溶液中滴入溶液至恰好使反應完全:

C.向溶液中通入過量

D.向溶液中加入稀鹽酸:

8.下列各組離子在給定的條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A.pH值=l的溶液中:

B.有存在的溶液中:

C.有存在的強酸性溶液中:

D.含大量的溶液中:

9.甲、乙、丙、丁四種易溶于水的物質分別由的不同陽離子和陰離子各一種組成。已知:①將甲溶液分別與其他三種物質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乙溶液中;③向丙溶液中滴入、溶液,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結論不正確的是()。

A.甲溶液中含有 B.乙溶液中含有

C.丙溶液中含有

D.丁溶液中含有

10.已知反應,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硫元素被還原

B.二氧化硫是還原劑

C.過氧化鈉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

D.二氧化硫既不是氧化劑也不是還原劑

11.在常溫下存在如下反應:中錯誤的是()。

A.在溶液中可能發生反應

B.在①③反應中作還原劑

C.氧化性強弱順序

D.是的還原產物

12.今有下列三個氧化還原反應:①若某溶液中含有,要將氧化除去而又不氧化和,則可加入的試劑是()。

13.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按照下面的實驗方法制備氫氧化鐵膠體:首先取少量蒸餾水置于潔凈的燒杯中,用酒精燈加熱至沸騰,向燒杯中逐滴滴加飽和的溶液,繼續煮沸,至液體呈透明的紅褐色。涉及的反應為3HCI。請回答下列問題:

(l)判斷膠體制備是否成功,可利用膠體的_____。

(2)在做制備氫氧化鐵膠體的實驗時,有些同學沒有按要求進行,結果沒有觀察到膠體,請你預測其現象并分析原因:

①甲同學沒有選用飽和FeC13溶液,而是將稀FeCl3溶液滴人沸水中,結果沒有觀察到_____,其原因是_____。

②乙同學在實驗中沒有使用蒸餾水,而是用自來水,結果會_____,原因是____。

③丙同學向沸水中滴加飽和FeC13溶液后,長時間加熱,結果會____,原因是____。

(3)丁同學按要求制備了Fe(OH)3膠體,但是他又向Fe(OH)3膠體中逐滴加入了稀硫酸,結果出現了一系列變化

①先出現紅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

②隨后沉淀又溶解,此時離子方程式是____。

14.某無色溶液由(四羥基合鋁酸根離子,這是Al在堿性溶液中實際存在的形式)、中的若干種組成,取該溶液進行如下實驗:①取適量試液,加入過量稀鹽酸,有氣體生成,并得到溶液;②在①所得的溶液中再加入過量碳酸氫銨溶液,有氣體生成,同時析出白色沉淀甲,得到溶液;③在②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過量Ba(OH)2溶液,也有氣體生成,并有白色沉淀乙析出。根據上述實驗完成下列問題:

(l)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離子是____。

(2)-定存在的離子是_____。

(3)判斷沉淀乙成分的方法是____。

(4)寫出有關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實驗①_____;實驗②____。

(5)實驗③生成的氣體是____。

參考答案與提示

篇2

(二)“征求意見稿”要求固定資產折舊與無形資產攤銷“折舊”和“攤銷”是對資本所消耗掉的價值進行彌補。在會計核算中,按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損耗程度進行補償的方法即為折舊(攤銷)。通過折舊和攤銷,一方面可以完整地體現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價值轉移和補償;另一方面可以準確地反映高等學校真實的資產狀況。

(三)“征求意見稿”將基本建設收支并入高等學校“大財務”統一核算“征求意見稿”增加了“在建工程(含基建工程)”用于基本建設支出核算,取消了“自籌基本建設支出”。《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方案》已將“基本建設支出”作為“教育支出”的組成部分,即“教育支出”既包括“教育事業費”,又包括“教育基本建設支出”。因此,基建收支并入“大財務”統一核算既可與《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方案》相銜接,又可全面、準確反映會計主體全貌。

(四)“征求意見稿”完善高等學校財務會計報表體系一方面,根據“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的要求,完善了資產負債表和收入費用表的相關欄目;另一方面,增加了預算收支表、基建投資表和現金流量表,以反映高等學校預算收支情況、基建收支情況和現金流量等。財務報表體系的完善,可以更加客觀、真實地反映學校的財務狀況。

(五)“征求意見稿”增加“進行績效考評”與“防范財務風險”等內容“績效考評”是指運用一定的評價方法、量化指標及評價標準,對高等學校或其所屬單位為實現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安排預算的執行結果進行的綜合性評價。通過績效考評,可以合理配置高等學校資源,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效率。高等學校財務風險是伴隨著高等學校籌資多元化尤其是銀行貸款的產生而出現的。強調“防范財務風險”,從一個側面確認了高等學校資金來源多元化尤其是負債辦學的局面,但重點要關注融資尤其是負債的“度”。

此外,“征求意見稿”還將“捐贈收入”從“其他收入”中單列出來,以適應高等學校捐贈收入日漸增多的客觀形勢;增加了“依法加強票據管理,確保票據來源合法,內容真實”,“完整編制決算”,“建立科學的財務指標體系”。取消了“上級補助收入”,合并進入“政府補助收入”;取消了“經營收入”;用“結轉和結余資金管理”取代“結余及其分配”。

二、“征求意見稿”對高等學校財務管理的影響

(一)“征求意見稿”對高等學校預算與核算工作的影響一中權責發生制要求以權利和責任的發生為標志來確認收入和費用,因而在編制預算時要對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有更準確的預見;二是會計核算基礎的改變,對學費、住宿費、應付工程款(設備款)等作為收入和負債的確認,需要有完全區別于收付實現制下的思維模式,充分運用會計人員職業判斷,準確確認債權、債務、收入和支出等;三是核算會計科目和預算會計科目的平行設置,要求核算能夠提供更多、更準確的信息供預算使用,同時預算編制的科學合理將直接影響核算的質量。因此,“征求意見稿”將進一步密切核算和預算的關系。

(二)“征求意見稿”對高等學校資產負債率與融資工作的影響 一方面,“征求意見稿”要求高等學校固定資產(不含文物和陳列品)、無形資產按年限平均法分別進行折舊和攤銷。作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備抵項目,折舊(攤銷)將直接影響高等學校的資產賬面價值。另一方面,“征求意見稿”要求高等學校按權責發生制反映債務,這將使“舊制度”無法反映的應付工程款(設備款)等作為負債在當期反映,必然使高等學校“隱形”債務“顯形”化。以上兩方面使高等學校資產負債率大大提高,進而影響高等學校融資工作。

三、“征求意見稿”的完善與改進

(一)“征求意見稿”與“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不匹配 “征求意見稿”的財務報表中包括有“現金流量表”,而“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中無此表;“征求意見稿”雖將“上級補助收入”合并進入“政府補助收入”,但“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仍有“上級補助收入”會計科目;“征求意見稿”已經取消“經營收入”和“經營支出”,也無“后勤收入”和“后勤支出”的說法,但“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中有“后勤收入”和“后勤支出”會計科目。

(二)“征求意見稿”對二級管理人員保護減弱 “征求意見稿”規定“校內二級財務機構主管人員的任免、調換,須由學校財務處(室)會同有關部門辦理”,相比“舊制度”的規定,“征求意見稿”中對二級財務機構主管人員的保護力度有所減弱,建議參照“舊制度”的提法,即“校內二級財務機構主管人員的任免必須經過上一級財務主管部門同意,不得任意調動和撤換”。

(三)“征求意見稿”缺乏科學與實踐性《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一五”期間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財[2007]1號)規定“規模較大的學校可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集中核算’的財務管理體制。相比“征求意見稿”的提法,教財[2007]1號文件的提法更科學,更切合高等學校實際。

參考文獻:

篇3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1.017

中圖分類號:R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1-0066-05

Research on Seasonal Variation of Plasma Metabolic Markers of Wei-qi Deficiency YAN Cui-huan1, WANG Ya-li2, WANG Xin-guo1, ZHANG Ming-quan1, LIU Xiang3, LI Bo-lin3, CAO Wen-li1 (1.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200, China; 2.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7, China; 3. Hebei Province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lasma metabolomics features of SD rats with wei-qi deficiency respectively in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o seek the potential markers related to wei-qi deficiency; To discuss the essence of wei-qi deficiency. Methods Twenty male SD rats were adaptively fed 7 days before Chinese Vernal Equinox Day, Summer Solstice, Autumn Equinox and Winter Solstice, synchronous controled with temporal condition. Th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method. Ra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were made into wei-qi deficiency models through fatigue stimulation alternately with cold and heat stimulation. Blood was collected at 12:00 each solar term.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instrument was used to detect plasma metabolites. Partial least squates-discriminant analysis was used to proces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to compared the original data of plasma metabolom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each season, and explore the difference metabolic markers between each two groups, then speculate the potential biomakers of wei-qi differency. Results With the changes of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howed in metabolic profil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Homocystein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Ceramid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mmer and winter; Testosteron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ring and summer;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utumn and winter; Sarcosin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ring, summer and winter.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se substances related to lipid metabolism, amino acid metabolism, neurotransmitter and hormone regulation. Conclusion Potential biomakers of wei-qi deficiency changed along with the seasonal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273609)

通訊作者:王亞利,E-mail:

variation, which mainly reflected in lipid metabolism, amino acid metabolism, neurotransmitter and hormone regulation.

Key words: wei-qi deficiency; metabolomics; seasonal variation; biomarker; rats

《靈樞?禁服》有“審察衛氣,為百病母”,衛氣功能失常是多種疾病的主要病機,衛氣的溫養、固護肌表和抗御外邪功能失常可導致汗證、痹證、失眠或多寐、善忘、癰疽腫瘍等多種疾病的發生。關于衛氣虛的實質,有學者從白細胞相關抗原的角度認為人類白細胞抗原-DR4是衛氣虛人群對外感疾病易感的免疫遺傳學基礎[1];或認為衛氣虛與機體黏膜免疫及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相關[2-3]。本課題組前期研究表明,衛氣虛證周期性變化可能與能量代謝密切相關,同時還伴隨著細胞、激素及神經調節[4];衛氣及衛氣虛的季節變化與淋巴細胞生物鐘基因Clock密切相關[5]。衛氣虛的實質研究為衛氣虛相關疾病的預防、治療及療效判定提供了客觀依據,但仍未達成統一的意見。本實驗利用代謝組學技術,從生物標志物的角度觀察衛氣虛證在不同季節的血漿代謝組學變化,進一步探討衛氣虛的本質。

1 實驗材料

1.1 動物

雄性SD大鼠80只,SPF級,6~8周齡,體質量(180±30)g,河北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動物合格證號1309031、1312049、1403037、1406027。飼養于光照周期12 h/12 h的環境中。

1.2 主要試劑與儀器

乙酸、乙酸銨均為色譜純,Dikmapure(中國)公司;乙腈、甲醇均為色譜純,美國Fisher Scientific公司;蒸餾水,屈臣氏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高效液相色譜儀(ULTRIP-LC-100),美國AB公司;色譜柱,美國phenomenex公司,型號Hypersil Golda Q C18(2.1 mm×100 mm,3 μm);高速臺式冷凍離心機,湖南湘儀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型號TGL-16M;超低溫保存箱,日本三洋公司,型號MDF-382E。

2 實驗方法

2.1 造模和分組

大鼠適應性飼養1周后進行實驗。通過疲勞加寒熱交替法制造衛氣虛大鼠模型[6]。將大鼠置于20 ℃水中游泳約30 min,常規條件飼養30 min后,放入恒溫箱(40±1)℃中15 min進行熱刺激,密切關注大鼠變化,每5 min觀察1次,造成玄府開泄、衛表不固。大鼠取出后,常規條件飼養30 min,再放入-20 ℃冰箱10 min進行冷刺激,密切關注大鼠變化,每2 min觀察1次。每只大鼠每日9:00疲勞加寒熱刺激1次,連續7 d。大鼠癥狀表現:扎堆、蜷縮、發抖,被毛凌亂,汗出明顯,出現鼻腔分泌物,活動減少,輕度腹瀉等;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升高。符合以上表現為造模成功[7-8]。按隨機數字法將大鼠分為春分實驗組、對照組,夏至實驗組、對照組,秋分實驗組、對照組,冬至實驗組、對照組,每組10只。對照組常規飼養,不做任何干預。

2.2 取樣

大鼠分別于春分(2014-03-21)、夏至(2014-06-21)、秋分(2013-09-23)、冬至(2013-12-22)當日12:00取血,肝素鈉抗凝,3500 r/min離心10 min,上清液移至凍存管-80 ℃保存。

2.3 血漿樣本預處理

2.3.1 檢測樣品制備 乙腈、蒸餾水4 ℃過夜預冷。按乙腈/水(3∶1)混合液沉淀蛋白,混勻,14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按1∶1比例加入蒸餾水稀釋,14 000 r/min離心10 min,移上清液入液相加樣瓶中待測。

2.3.2 質量控制樣本制備 各組血漿樣品4 ℃復融,分別取10 μL血清,渦旋震蕩混勻,按每管100 μL分裝于EP管中,即為質量控制樣本(QC),其余處理同檢測樣品處理方法。

2.4 HPLC-MS檢測

應用ULTRIP LC-100和AB SCIEX Q-Triple 4500 System檢測和采集數據。色譜條件:流動相A溶劑為水(0.05%乙酸,2 mmol乙酸銨溶液),B溶劑為乙腈(0.05%乙酸,2 mmol乙酸銨溶液);流速0.3 mL/min;柱溫40 ℃;進樣量5 μL。質譜條件:采用正離子(ESI+)模式檢測;質荷比(m/z)50~850 Da;Curtain Gas:30 psi;Gas1:55 psi;Gas2:55 psi;DP:60 V;EP:10 V;CE:5 eV;ISP:5500 V;Tem:500 ℃。

3 統計分析

3.1 數據預處理

利用Markerview1.2.1代謝組學分析軟件將數據進行預處理,包括數據格式轉換、導入;圖譜查看、對比(TIC、2D、3D、MS);去噪音;提取質譜峰;反卷積處理;峰排列、對齊、合并;列表去噪音;縫隙填補處理;數據導出獲得二維數據陣。

3.2 數據分析

采用SIMCA13.0.3統計軟件進行多變量分析,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PLS-DA),結合代謝組學分析軟件Markerview1.2.1的t檢驗,分析標志性代謝物的組間差異。

3.3 差異性代謝物挖掘

利用PLS-DA模型變量因子(VIP值、閾值>1),結合t檢驗的P值(P

4 結果

4.1 代謝物分析

R2X是判別模型質量好壞的主要參數,它代表模型的解釋率,一般其數值>0.4即表示該模型可靠。

4.1.1 春分大鼠血漿代謝物分析 在正離子模式下,共獲得3個主成分。R2X:0.318;R2Y:0.997;Q2:0.861。PLS-DA得分圖表明,兩時間節點間差異顯著,實驗組與對照組完全被第一主成分分隔,表明當前PLS-DA模型可靠,可用于解釋2組間的代謝差異并探索體現2組間差異的代謝標志物。結果見圖1。

4.1.2 夏至大鼠血漿代謝物分析 在正離子模式下,共獲得1個主成分,R2X:0.431;R2Y:0.807;Q2:0.775。PLS-DA得分圖表明,兩時間節點間差異顯著,實驗組與對照組完全被第二主成分分隔,表明當前PLS-DA模型可靠,可用于解釋2組間的代謝差異,并探索體現2組間差異的代謝標志物。結果見圖2。

4.1.3 秋分大鼠血漿代謝物分析 在正離子模式下,共獲得2個主成分。R2X:0.316;R2Y:0.999;Q2:0.963。PLS-DA得分圖表明,兩時間節點間差異顯著,實驗組與對照組完全被第一主成分分隔,表明當前PLS-DA模型可靠,可用于解釋2組間的代謝差異,并探索體現2組間差異的代謝標志物。結果見圖3。

4.1.4 冬至大鼠血漿代謝物分析 在正離子模式下,共獲得1個主成分。R2X:0.125;R2Y:0.935;Q2:0.698。PLS-DA得分圖表明兩時間節點間差異顯著,實驗組與對照組完全被第二主成分分隔,表明當前PLS-DA模型可靠,可用于解釋2組間的代謝差異,并探索體現2組間差異的代謝標志物。結果見圖4。

4.2 差異性代謝產物的挖掘及鑒定

經PLS-DA模型分析結合t檢驗篩選候選代謝物信息后,進行在線數據庫檢索,推測代謝物種類和生物學特征。經過初步比對,推測出膽紅素、同型半胱氨酸、肌氨酸、二磷酸尿苷、睪酮、腦苷脂、半乳糖神經酰胺、胞嘧啶核苷8種差異代謝物為春季衛氣虛可能標志物(見表1);同型半胱氨酸、神經酰胺、睪酮、血管緊張素、肌氨酸、L-谷氨酰胺、N-乙酰天門冬氨酸、膽堿磷酸8種差異代謝物為夏季衛氣虛區可能標志物(見表2);維甲酸、同型半胱氨酸、環鳥甘酸、糞卟啉、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FMLP)5種差異代謝物為秋季衛氣虛可能標志物(見表3);富馬酸二甲酯、膽固醇酯、神經酰胺、肌氨酸、環鳥甘酸5種差異代謝物為冬季衛氣虛可能標志物(見表4)。同型半胱氨酸在春、夏、秋季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性比較中顯著表達,神經酰胺在夏、冬季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性比較中顯著表達,睪酮在春、夏季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性比較中顯著表達,環鳥甘酸在秋、冬季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性比較中顯著表達,肌氨酸在春、夏、冬季的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性比較中顯著表達。

5 討論

衛氣虛是機體衛外不足,肌表失于固護,易于感受外邪的一種病機,容易導致表虛證。《內經》通過“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澤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指出衛氣隨季節變化的特征。以此推測以衛氣生理功能失常為主要表現的衛氣虛證也應該存在季節性變化特征。代謝組學描述的是生物體的內源性代謝小分子隨時間變化而形成的代謝圖譜,具有即時性和動態性特征。所以,代謝組學技術有助于客觀認知衛氣虛的生物學本質。若能確定衛氣虛的生物標志物,則有助于進行辨證施治的療效評價,并結合機體內源性生物標志物的軌跡變化,確定中藥藥效的物質基礎。這也是“中醫方證代謝組學”的觀點[9],通過代謝組學技術的利用,為中醫辨證和療效判定提供量化的客觀依據。

本實驗結果顯示,同型半胱氨酸、富馬酸二甲酯、睪酮、神經酰胺、膽固醇酯、環鳥甘酸、肌氨酸等物質在實驗組和對照組間呈現明顯差異,這些物質的功能涉及機體的脂代謝、氨基酸代謝、神經遞質及激素水平的調節。同型半胱氨酸由肌肉、肝臟等組織蛋氨酸脫甲基生成,靠自身代謝的動態平衡調節濃度。當其濃度異常時可成為“毒性氨基酸”,導致甲硫氨酸循環發生紊亂,可使多個基因的甲基化狀態發生改變,進而影響其表達[10-11]。肌氨酸又名N-甲基甘氨酸,由S-腺苷酶的一組甲基轉移到甘氨酸后生成,是膽堿代謝成為甘氨酸過程中的一個非編碼氨基酸中間體,存在于人體的肌肉和一些其他組織中,其生成過程中需要的甘氨酸-N-甲基轉移酶主要表達在前列腺和其他組織[12]。肌氨酸轉變成的甘氨酸是結構性氨基酸,是肌酸、嘌呤、谷胱甘肽等活細胞必需成分的代謝來源,在人體生理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L-谷氨酰胺是人體肌肉中最豐富的游離氨基酸[13],一方面能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參與保持谷胱甘肽儲備,保護組織細胞避免受到氧自由基帶來的損傷[14],提高機體對應激的適應性;對于營養不良的個體,谷氨酰胺還通過提供能量ATP到巨噬細胞,調節巨噬細胞的分泌功能,也有認為谷氨酰胺能增強機體的體液免疫[15]。腦苷脂是廣泛存在于生物細胞膜中的一類重要活性脂質,具有免疫調節、改善脂質代謝等多種生物活性[16-18],其主要結構單元即糖基和神經酰胺,后者是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是神經鞘脂類的骨架結構。同時,神經酰胺可以作為第二信使,參與膜的信號傳導[19],在細胞的分化、增殖、衰老和凋亡過程中發揮良性調節作用[20-21]。N-乙酰天門冬氨酸存在于機體的正常神經元內,普遍存在于神經細胞胞體和神經軸突中,發揮營養神經的功能,并沿軸索傳遞信號[22]。睪酮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腦-腺垂體-性腺軸調節,同時可以將信息反饋至調節軸,形成循環以維持體內性激素分泌的平衡。睪酮能夠增加骨骼肌細胞膜對氨基酸的攝取、促進核酸、肌蛋白、紅細胞和磷酸肌酸的生成,與機體的體質和運動能力密切相關。

在春、夏、秋、冬季節差異性表達的代謝物中,同型半胱氨酸、肌氨酸、神經酰胺、睪酮、環鳥甘酸分別在2個以上不同季節的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中發揮作用,尤其是同型半胱氨酸和肌氨酸分別在3個季節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差異性比較中發揮作用,其對衛氣和衛氣的生理功能影響幾乎持續四季,說明衛氣虛的季節性變化與氨基酸代謝關系尤為密切,這也與本課題組前期研究中反復上呼吸道感染肺衛氣虛證的潛在標志物多為氨基酸類的研究結果一致[23]。

綜上所述,衛氣虛的病理狀況涉及機體氨基酸、脂類、神經遞質、激素4個層面的代謝標志物變化。我們推測機體衛外功能的異常,即衛氣虛狀況的出現,與機體氨基酸、脂類代謝有關,也和機體神經調節以及激素調節密切相關,從代謝組學角度分析機體內源性生物標志物的細微變化,可以在早期通過量化指標確定衛氣虛證,從而達到未病先防或既病防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洪琦,李建國.衛氣虛弱與人類白細胞抗原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4,10(3):32-33,48.

[2] 劉洋,李昕蓉,陳晴,等.衛氣與變應性鼻炎黏膜免疫機制的相關性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5):1530-1533.

[3] 周東浩,周明愛.論衛氣失常為百病之母[J].國醫論壇,2001,16(4):10-11.

[4] 李博林,王亞利,張明泉,等.衛氣虛模型大鼠血漿代謝標志物月節律變化的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6,23(11):46-50.

[5] 劉湘,王亞利,張明泉,等.衛氣虛模型大鼠血淋巴細胞鐘基因Clock表達的季節性變化規律[J].中醫雜志,2015,56(14):1236-1238.

[6] 賈琳,王亞利,張明泉,等.衛氣虛證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玉屏風散的反證效果[J].中醫雜志,2015,56(8):690-693.

[7] 李娜.衛氣與神經傳導相關性的理論和實驗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學院,2009.

[8] 區永欣,鄺杰釗,王洪琦,等.衛氣理論的實驗研究[J].廣州中醫學院學報,1992,9(3):135-140.

[9] 王喜軍.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的系統方法學――中醫方證代謝組學[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1):13-17.

[10] HAN X B, ZHAGNG H P, CAO C J, et al. Aberrant DNA methylation of the PDGF gene in homocysteine-mediated VSMC proliferation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J]. Mol Med Rep,2014,10(2):947-954.

[11] ZHANG D H, WEN X M, ZHANG L, et al. DNA methylation of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associated with leukocyte telomere length shortening in hyperhomocysteinemia-type hypertension in humans and in a rat model[J]. Circ J,2014,78(8):1915-1923.

[12] 徐朝江,丁雪鷹,王卓.肌氨酸及其在前列腺癌診治中的作用[J].腫瘤學雜志,2012,18(8):579-583.

[13] 張勁松,周建良,孫葉丹.L-谷氨酰胺對促肝細胞生長素活力測定的影響[J].中國藥品標準,2013,14(3):186-188.

[14] GESMONDO M R, DRAGO L, FASSINA M C, et al. Immunostimulating effect of oral glutamine[J]. Dig Dis Sci,1998,43(8):1752-1754.

[15] 代永霞,薛平慧,鉉甲菊.谷氨酰胺對腫瘤病人術后營養狀況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營養雜志,2001,9(3):166-167.

[16] MAGGALIT M, SHALEV Z, PAPPO O, et al. Glucocerebroside ameliorates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OB/OB mice[J]. Th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2006,319(1):105-110.

[17] ZIGMOND E, PRESTON S, PAPPO O, et al. Beta-glucosylceramide: a novel method for enhancement of natural killer T lymphoycte plasticity in murine models of immune-mediated disorders[J]. Gut,2007,56(1):82-89.

[18] 高壯,周鑫,胡曉倩,等.海參腦苷脂及其長鏈堿基對肥胖小鼠脂代謝和糖代謝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1(1):60-64.

[19] 陳永紅,丁光海,樓旭鵬,等.神經酰胺誘導的細胞凋亡在抗腫瘤研究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研究雜志,2008,8(4):316-319.

[20] IWAYAMA H, UEDA N. Role of mitochondrial Bax,caspases,and MAPKs for ceramide-induced apoptosis in renal proximal tubular cells[J]. Mol Cell Biochem,2013,379(1/2):37-42.

[21] HANNUN Y A, LUBERTO C. Ceramide in the eukaryotic stress response[J]. Trends Cell Biol,2000,10(2):73-80.

[22] 鄧印輝,利,周志衡,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質子磁共振波譜N-乙酰天門冬氨酸和乳酸的變化[J].廣東醫學,2014,35(15):2355-2356.

篇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0SAHS)是一種常見多發疾病,以(40~60)歲肥胖男性者最多,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本文通過分析經鼻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治療前后血清CRP及血UA變化情況,以探討其在OSAHS發病機制及病理生理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呼吸內科2012年1月~2013年8月OSAHS患者68例(男55例,女13例)作為病例組,PSG檢查AHI≥5次/h,平均年齡(42.72±7.95)歲,體重指數(BMI)(29.54±2.67)kg/m2。對照組為經PSG檢查正常(AHI0.05)、所有受試者排除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痛風、糖尿病和免疫系統疾病。

1.2方法

1.2.1 PSG進行監測采用多導睡眠檢測儀系統行PSG監測,結果根據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學會分會在2002年制定的標準,判斷患者睡眠呼吸暫停的類型及疾病程度。

1.2.2血清CRP水平測定PSG監測結束時(6:00)采集空腹肘靜脈血,離心分離后,-20℃冰箱保存,我院檢驗科提供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行免疫散射速率比濁法測定血清CRP水平及氧化酶法測定尿酸水平。重度OSAHS患者于n-CPAP治療后再次進行上述標本采集。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兩指標之間采用線性相關分析。

2結果

2.1兩組血清C反應蛋白及血清尿酸水平比較OSAHS組和單純打鼾組各項指標的結果顯示血清CRP及血清UA水平OSAHS高于對照組(P

OSAHS組AHI、最低血氧飽和度與血清CRP和血清UA相關性分析:OSAHS患者血清CRP和血UA水平與AHI均呈正相關,相關系數分為0.545(P

2.2 n-CPAP治療3個月前后OSAHS患者的CRP、血UA與睡眠呼吸參數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治療前后的血清CRP及血清UA水平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3討論

OSAHS患者在人群中發病率很高。OSAHS伴有炎癥性過程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王軼娜等[1]研究表明較正常對照組,OSAHS患者血清CRP水平明顯升高,其血清C-RP水平與AHI呈正相關(r=0.447,P

UA是人類嘌呤代謝的產物,UA的生成增加或排泄不足,可導致高UA血癥。HiraH S等[3]發現OSAHS患者血UA/Cr 水平隨著AHI的增加而增高,但多重線性回歸分析并未見與AHI呈明顯相關關系,反與LSO2呈負相關,提示OSAHS患者血清UA升高和機體缺氧有關。國內丁少芳等[4]在調整影響血UA水平的因素, 包括年齡、體質量指數及血脂水平后, OSAHS組血清UA水平與AHI、T90呈顯著正相關,與LSpO2呈負相關。本研究結果提示:OSAHS患者血清UA升高,與AHI正相關,與最低血氧飽和度負相關,這與國內外研究一致。血UA升高導致尿酸鹽微結晶沉積于血管壁,引起血管內膜炎癥反應。在炎癥過程中,炎癥細胞分泌一些炎癥自由基,如IL-6作用于肝細胞引起CRP增高。OSAHS導致血UA增高的原因是:OSAHS患者反復發生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加速三磷酸腺苷(ATP)向二磷酸腺苷(ADP)的轉變及進一步降解為黃嘌呤,使UA濃度升高。

研究表明CPAP能顯著改善患者的AHI及低氧血癥。最近研究表明[5],OSAHS患者尿UA濃度經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治療后其濃度顯著降低。肖永龍等[6]對13例重度OSAHS患者進行nCPAP治療后,發現尿UA分泌明顯下降,并且尿UA/尿Cr濃度分泌下降。Yokoe等[7]對17例OSAHS患者進行了1個月的nCPAP治療,發現OSAHS患者血清CRP水平明顯降低。目前國內外對n-CPAP治療對血清UA的影響研究較少。本研究顯示,經過3個月的n-CPAP治療后,OSAHS患者UA水平及CRP水平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總之,本文結果表明,OSAHS患者血中UA及CRP濃度升高,經過nCPAP治療后降低,提示這些細胞因子與OSAS發病及發生并發癥有密切關系。

參考文獻:

[1]王軼娜,楊宇,羅熒荃,等.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4, 27(10): 695-696.

[2]Shamsuzzaman AS,Winnicki M,Lanfranchi P,et a1. Elevated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Circulation,2002,105:2462-2464.

[3]Hira H S, Shukla A, Kaur A, et al. Serum uric acid and lactate levels among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which is a better marker of hypoxemia [J].Ann Saudi Med,2012,32(1):37-42.

[4]丁少芳,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血尿酸變化的臨床意義[J].心肺血管病雜志,2009,6:400-403.

篇5

1月4日,環境保護部公布了2012年度最后一批新化學物質申報擬批準名單,2012年擬批準新化學物質總數多達55個,這是自2

>> 快速銷毀化學武器的新化學物質 中國新化學物質管理模式及最新進展研究 環境保護部新收錄165份新化學物質科研備案 新化學物質申報審批制度及在化學品環境管理中的作用 Ⅰ身邊的化學物質 身邊的化學物質 我國新化學物質申報登記標識信息技術要求(試行版)最新出爐等一組 化學物質,是天使也是魔鬼 初中化學物質顏色歸納 中考化學物質推斷題探析 螞蟻——化學物質依賴者 張國榮死于化學物質失衡?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一)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四)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二) 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三) 聚焦中考化學物質鑒別題 專題I身邊的化學物質 2013年高考化學物質結構性質分析 九年級化學物質推斷題的類型及解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科技 > 2012年新化學物質擬批數激增 2012年新化學物質擬批數激增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編輯部")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1月4日,環境保護部公布了2012年度最后一批新化學物質申報擬批準名單,2012年擬批準新化學物質總數多達55個,這是自2010年新修訂的《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辦法》頒布實施以來,環保部擬批準新化學物質數量最多的一年,而2011年擬批準新化學物質數量只有2個。 環保部公告顯示,2012年擬批準的55個新化學物質中,按物質監管類型劃分:一般類物質7個;危險類物質22個;重點環境管理危險類物質28個。 據國內知名的化學品申報商北京正智遠東化工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分析,2012年擬批準新化學物質數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隨著國內監管法規、評估標準等逐步完善,政府對化學品的監管日趨嚴格,國內外相關化工企業對于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的重要性認識進一步深入,申報企業已經從最初的觀望與籌備,轉入積極申報的階段。他預計,2013年這一數據還將保持較快增長。 該負責人同時也指出,常規申報費用較高影響了國內企業申報的積極性。從申報人的情況來看,常規申報比較活躍的公司多為像巴斯夫、亨斯邁、聯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外公司。而國內公司一般是在經濟活動中對方要求時才進行申報,或是與有實力的國際公司進行聯合申報。 附件:2012年擬批準的55個新化學物質

篇6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101

一、前言

角色扮演法創立于1976年,是通過對問題情境的表演、對表演過程的討論而探索出解決態度價值、情感、人際關系等問題的策略。角色扮演法不僅融合了技能、認知及情感領域,而且不受舞臺、腳本等的限制,將其用于中學化學教學中,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類的社會性,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如何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運用角色扮演法

1. 運用角色扮演法前的準備工作

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之前,要在課前合理地整理出學生需要在化學學習中掌握的一些化學物質。比如,有H2O(水)、H2O2(過氧化氫)、O2(氧氣)、N2(氮氣)、CO2(二氧化碳)、NH3(二氧化氮)、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Na(鈉)、NaCl(氯化鈉)、Na2CO3(碳酸鈉)、NaHCO3(碳酸氫鈉)、Mg(鎂)、MgO(氧化鎂)、Al(鋁)、Si(硅)、SiO2(二氧化硅)、H2SiO3(硅酸)、H2S(硫化氫)、SO2(二氧化硫)等。

在整理好之后,教師就要依據班級中的學生人數,根據這些化學物質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從所有要學習的化學物質中選取與學生人數相等的物質,讓學生明白角色扮演法的實行方法及重要意義,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自行選擇想要扮演的化學物質。期間,如果有多個學生共同選擇了一種物質,教師就要為其提供一定的時間,并測試其對這種物質的特性及其他方面的掌握程度,其中最熟練的學生就可以扮演;如果有一些物質所有學生都不想選擇,教師就應當換一種其他化學物質。如此,讓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所代表的物質,也就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可以扮演的化學物質角色。

2. 實際的開展過程

(1)更改稱呼方法

在所有學生都擁有了自己可以扮演的化學物質角色后,在接下來的教學期間,教師與學生就可以用所代表的化學物質名稱來稱呼對方,這樣就能夠在無形中增強學生對這些物質的記憶,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角色中。不過,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比如有的學生不喜歡用化學物質名稱的稱呼方法,那么對這樣的學生就仍然沿用其姓名。

(2)熟悉并掌握自己所代表的化學物質

每個學生在課前都要搜集資料,以了解自己代表的化學物質的特性、用途等,這樣能夠很好地提升其自覺學習的能力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并要求其在教學期間講解到該物質時,能夠發揮帶領大家的作用。教師要全面了解每個學生對自己代表的物質的掌握程度,當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問題時,教師要適當給予幫助。如此,能夠盡快讓學生熟悉并掌握自己所代表的化學物質。中學階段的學生有一定爭強好勝的心理,其會在充分學習之后掌握自己所代表的物質的特性與用途,以至于能夠在課堂中更好地突出自己的帶頭作用。

(3)幫助并督促學生掌握所代表的物質

舉例來看,學生甲選擇的物質是二氧化碳,首先就要熟練掌握關于二氧化碳的全部知R;其次,當教師完成二氧化碳的教學后,要對全班學氧化碳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與歸納,依據教師的歸納及學生的自主評價,找到較難學習并掌握二氧化碳特性的學生,及時與學生甲進行溝通,依據這些學生自身的特點,采用不同方式,讓學生甲負責幫助這些學生鞏固二氧化碳的知識,并保證每個學生都可以全面掌握二氧化碳這一物質。通過這種方式,假如全部有40名學生,所有學生都全面掌握了一種化學物質,并且還可以在其他39名學生的幫助下掌握其他39種化學物質,中學化學中的大多重點物質就可以被學生熟練掌握了。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就會在無形中學會總結化學物質的特性及變化規律,對其他物質的特性及轉化就可以較為容易地歸入到自己的知識系統中。

(4)隨意組合小組

在教學期間,對部分選擇了包含同類型元素的化學物質的學生,可以使用分組的形式開展學習。如選擇Na(鈉)、NaCl(氯化鈉)、Na2CO3(碳酸鈉)、NaHCO3(碳酸氫鈉)的學生,就可以組成鈉元素組。這樣,小組組員間在提前準備與之后的協助學習過程中都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彼此互幫互助,不但提升了學習效率,還使其學會開展合作,有利于學習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三、結束語

中學化學是對物質結構、組成、性質變化進行研究的學科,其涉及的轉化比較多,給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增加了難度。而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開展角色扮演法,能夠增加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進而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獨具的魅力,最終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篇7

神經行為毒理學主要應用心理學、行為科學和神經生理方法,如經典的條件反射、程序式行為操作反射等,研究毒物對實驗動物的認識、識別、記憶、學習能力和行為表現等的影響,探索早期可逆性有害效應,為制訂衛生標準提供科學依據。也常應用世界衛生組織的神經行為核心試驗成套組合方法對職業性接觸有害物質人群進行健康監護,提供早期有害效應的信息。

行為毒理學的方法

行為毒理學試驗方法可以分為一般行為毒理學和行為致畸學兩大類。一般行為毒理學主要包括:①一般行為;②學習能力;③感覺功能;④活動能力;⑤藥理學反應性;⑥神經運動能力等6個方面。人和動物的行為致畸學主要包括生長、發育過程中,尤其是胚胎發育期間接觸某些化學物質所引起的行為和發育異常。

化學物質行為毒性研究問題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評價一種化學物質是否具有毒性是以半數致死量(LD50)為指標,這是人類對化學物質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的最初階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本世紀六十年代末期,人們開始將亞急性和慢性毒理學試驗用于評價化學物質的毒性;五十年代末期,震驚世界的“反應停”(thalidomide)事件,對毒理學發展起到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使人們認識到對化學物質安全性評價僅用急性、亞急性、慢性毒理學試驗是不夠全面的,還需要做相應的致畸試驗[1]。我國自1984年試行“食品安全毒理學評價程度”以來,使食品安全性評價工作逐步納入法律監督的軌道上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通過對國外有關化學物質行為毒理學評價方法的研究,結合我國國內具體的實驗條件和對行為毒理學方法學的一系列探討,提出了一套食品安全毒理學評價方法,為今天我國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特別是為保健食品和食品新資源開發等鑒定,提供了敏感、簡單、易行、可靠的方法,使我國行為毒理學方法學的研究正逐步與世界水平接軌。

1998年國際OECD神經行為毒性研討會重新確定了有關的試驗方法,尤其是強調應該重視神經系統從發生到成熟這個期間的安全性評價,應該進行多世代的試驗,至少要了解妊娠期和哺乳期接觸化學物質所產生的影響,而器官形成期的暴露試驗則作為參考。

行為毒理學的評價原則:行為毒理學的一般評價原則主要是對那些在環境中存在的可能具有神經毒性,或者可疑具有神經毒性的化學物質以及可能具有潛在神經毒性的物質,可通過各種途徑與人類可能接觸或進入人體的,原則上都應該進行行為毒性的評價。

行為毒理學的評價方法:原則上是選擇生理學和動物學上的分類與人類更接近的,同時也要既容易獲得,又經濟的動物,如狗、兔、鼠等。目前國際上最通用的動物是大鼠和小鼠。但也要注意,動物對化學物質敏感性問題,例如有的動物,只對某種化學物質產生特異反應,如殺蟲劑用嚙齒類動物不能檢測出其毒性,但給小雞投予后,經過一段時間,可以發現其神經毒性。所以,對行為毒性實驗來說,化學物質的吸收、代謝和排泄等方面與特定動物神經系統易感性的選擇應予足夠的重視和充分的考試。

神經科學的發展與行為毒理學

最近10年來,神經科學方面,特別是在腦神經活性物質以及受體的研究中,免疫組織化學,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應用,逐漸闡明了神經活性物質如乙酰膽堿、多巴胺、5-羥色胺、γ-氨基丁酸等在腦組織及其他神經系統中的生理功能和分布。因此,這些物質的結構及動態變化,構成了行為學變化的基礎,為化學物質在行為毒理學、藥理學等方面的評價提供了生物化學、生理學方面的依據。

行為與神經生化學:腦細胞的基本單位是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神經細胞突起有樹突和軸突兩種。一般說明,樹突是從其他神經細胞接受信息,而軸突是把信息傳給下一級神經細胞。這種神經細胞間的神經傳導有化學和電突觸兩種。在化學突觸中擔當神經細胞間信息傳遞的物質是神經遞質。通過神經遞質的釋放及與特異受體結合而發揮作用。因此,神經傳導中最重要的基礎是神經遞質的產生部位(神經細胞的腦內分布)、釋放部位(終末的腦內分布)、受體蛋白所在部位及產生部位(神經遞質與神經細胞結合的部位)。

神經毒性評價的分子生物學方法: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促進了神經生物學的發展,產生了一門新興的學科-分子神經毒理學。由于哺乳類大腦組織遺傳的多樣性,用重組DNA技術等來揭示神經系統基因的結構和功能。例如對受體的研究。通過分子克隆和基因庫篩選原則,推論出的一系列受體的氨基酸排列順序。然后這些受體在異種的細胞中被表達,并且對它們的功能進行體內研究,所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將在更高的水平上有利于對人體大腦功能的了解。

篇8

從本體論視角來考察,學校化學教育所要研究和解決的最基本問題,就是如何將人類已經獲得的化學科學經驗有效地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在頭腦中自主地形成和發展化學科學經驗結構。對這樣一個本源性問題的解決,就形成了“化學科學經驗傳遞理論”。

1.化學科學經驗傳遞理論

(1)化學科學經驗的含義

“經驗”一詞有動詞和名詞之分。作為動詞的“經驗”,主要指親身體驗的過程,與“經歷”、“體驗”同義,它強調“過程”,強調“親身”。作為名詞的“經驗”,辭海中給出了3種含義。①一是“感覺經驗”,即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肉體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觸客觀外界而獲得的對各種事物表面現象的初步認識,這是經驗一詞的最普遍的用法。二是指理性認識,“歷史經驗”中的“經驗”指的就不是“感覺經驗”,而是指對歷史事件的一種理性反思。三是泛指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如“經驗豐富”,“總結經驗”中的“經驗”等。這里所指的經驗,不僅包含感性認識,而且還包含理性認識。

對于作為名詞的“化學科學經驗”的理解,實際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化學科學經驗指的是人類化學科學研究的一切成果,這一切成果都是化學科學的寶貴財富,是需要傳承和發展的。狹義的化學科學經驗指的是人們在化學科學實踐中通過各種感官而獲得的一切成果,這些成果是進行化學理論概括,形成化學理論的基礎。這里的化學科學經驗指的是廣義的化學科學經驗。

從化學史來考察,人類的化學科學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①化學科學知識,包括化學實驗事實、化學規律、化學概念、化學理論等。

②化學科學方法,如實驗條件的控制方法、定量實驗方法、儀器分析方法等。

③化學科學觀念,如實證的觀念、定量的觀念等。

④化學科學品質,如不畏艱辛,大膽質疑,精益求精等。

這4類化學科學研究成果就構成了化學科學經驗的最基本內容。化學科學知識是化學科學經驗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內容;化學科學經驗不只是感性認識(實驗事實),還包括理性認識(化學概念和理論等);化學科學經驗不只是化學科學知識,還包括獲得化學科學知識的方法;化學科學經驗不只是一些具體的化學科學知識,基于化學科學知識形成的化學科學觀念,也是化學科學經驗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科學經驗不只是認知方面的,還包括情感態度方面的化學科學品質。

(2)化學科學經驗的傳遞機制

從人類的化學科學經驗到學生的化學科學經驗結構,需要經過3個基本的階段,即化學科學經驗的課程化、教師化和學生化,如圖1所示[2]。

化學科學經驗課程化的結果是形成化學課程內容,化學科學經驗教師化的結果是形成化學教學內容,化學科學經驗學生化的結果是形成學生的化學科學經驗結構。從圖1可以得出:

?化學課程論(主要研究化學科學經驗的課程化)、 化學教學論(主要研究化學課程內容的教師化)和化學學習論(化學學習內容的學生化)是化學教育學科體系中最重要的3個分支學科;

?如何將教師化了的化學科學經驗(也就是化學教學內容)內化為學生的化學科學經驗,有效地形成和發展學生的化學科學經驗結構,是化學課堂教學所要解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課題;

?學生化學科學經驗的內化程度是衡量化學課堂教學的最重要標準;

?“學生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自主建構化學科學經驗的過程,因此,“以學生為本”是化學科學經驗傳遞理論的應有之意,而不是外部給予的、強加的,只有“以學生為本”,才能保證化學科學經驗傳遞機制的有效運行。

1.2化學學習內容:化學教學內容外化的結果

化學課程內容的教師化,是化學科學經驗傳遞的第二個階段,顧名思義,這一階段的主體是化學教師。化學課程內容教師化的過程較為復雜,需要經歷“內化”、“轉化”和“外化”等一系列的中間環節,如圖2所示。

“內化”是教師對化學課程與教科書內容的一種理解。教師在這一環節所要解決的最主要問題是如何準確理解課程化了、教材化了的化學科學經驗,所要達到的目標是駕馭化學課程與教科書內容。

“轉化”指教師將自身對化學課程與化學教科書內容的理解,轉化為適合學生化學學習特點和學校化學教學資源實際的化學教學內容的過程。由于每位教師對化學課程與教科書內容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所教學生的特點不同,所在學校的化學教學資源不同,因而,所形成的化學教學內容也不完全相同。正是這種差異,導致化學教學內容具有教師的個性化色彩;同時,這也為教師創造性地進行化學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十分廣闊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化學教學內容是化學教師教學能動性和創造性的體現和結晶。

按照化學科學經驗傳遞理論,化學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化學科學經驗。為此,教師在實際的化學課堂教學中,還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將化學教學內容以一定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這個過程就是化學教學內容的“外化”,其結果是形成了學生的化學學習內容。

在以往的化學教學理論中,一般認為化學教學內容就是學生的化學學習內容。從化學科學經驗傳遞理論來看,這種觀點并不完全正確。所謂“并不完全正確”,是說它有合理性的一面,即化學教學內容與化學學習內容具有一致性。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化學教學內容是化學課程內容教師化的產物,是教師從其自身的角度對化學課程與教科書內容的一種理解,而化學學習內容是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對化學教學內容進行的一次再改造,這種改造實質上就是一種轉化,是將化學教學內容轉化為化學學習內容。盡管化學學習內容也是由教師為學生設計的,但出發點已不是教師,而是學生。例如“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化學教學內容,而“設計實驗,比較空氣與二氧化碳密度的大小”則是化學學習內容,因為前者是教師通過對化學課程與教科書內容理解后所確定的學生應該獲得的化學科學經驗,后者則是教師從學生的角度所設計的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

既然化學教學內容與化學學習內容不是一回事,而現實具體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所呈現給學生的是化學學習內容,因此,就需要研究化學教學內容向化學學習內容的轉換。那么,有哪些因素影響化學教學內容的外化呢?

(1)教師的化學教學觀

教師的化學教學觀對化學教學內容的外化有著較大的影響。如果教師所持的是學科中心教學觀,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科為中心,那么,在教學中就很少顧及學生的特點和需要,一味地追求化學科學知識的講深、講透、講細,結果導致取消或淡化化學教學內容的外化環節。“下面我們來學習鹵族元素的性質”,“下面我們來學習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因素”,“下面我們來學習氨氣的實驗室制法”等等,就屬于這種情況,直接將化學教學內容當作化學學習內容。從這個示例可以看出:有無化學教學內容的外化環節,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化學教學觀。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觀,取消或淡化外化環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重視和強化外化環節。

(2)學生的實際

學生已有的化學科學經驗基礎和化學學習方式,對化學教學內容的外化也有較大的影響。如果學生的化學科學經驗基礎較差,可以采取這樣的形式來外化“二氧化碳的密度”這一教學內容:請收集能證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的證據,學生只要能找出證據即可(如進入久未開啟的地窖應先通風等);如果學生的化學科學經驗基礎較好,又善于探究學習,那么可以采取這樣的形式來外化這一教學內容:請設計實驗探究二氧化碳密度與空氣密度的大小。

(3)學校的化學教學資源實際

教師所在學校的化學教學資源實際,也往往左右著化學教學內容外化的形式。如果學校有充足的化學實驗教學資源,學生又樂于并善于主動學習,那么,教師在化學教學內容外化時應盡可能采取實驗探究的形式,如“請實驗探究二氧化碳密度與空氣密度的大小”;如果學校的化學實驗教學資源有限,那么,教師在化學教學內容外化時應盡可能采取演示實驗的形式,如“請觀察傾倒二氧化碳蠟燭熄滅的實驗,并解釋實驗現象”。

2 化學學習內容的構成

所謂化學學習內容是指學生通過化學學習所應獲得的化學科學經驗。從中學生應該形成的化學科學經驗結構來看,化學學習內容應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2.1化學基礎知識

化學科學知識是化學學習內容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學教學中的化學科學知識大體上包括化學用語知識、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理論知識和化學實驗知識。

化學用語知識。化學用語是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類特殊的語言符號,也可以說是一種化學文字,它是由國際化學界統一規定的,具有簡便、確切地表達化學知識和化學科學思維的特點。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因而也是最基礎的化學科學知識,主要有:表示元素、原子、離子的符號,表示物質組成、結構的圖示和表示物質變化的式子。

元素化合物知識。它是有關化學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一類知識。化學物質可分為單質和化合物,單質主要包括金屬、非金屬和稀有氣體,化合物主要包括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

化學理論知識。中學教學中的化學理論知識大體上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從微觀視角研究化學物質結構的知識(物質結構理論),一類是從宏觀視角研究化學物質變化的知識(化學反應理論)。

化學實驗知識。中學教學中的化學實驗知識主要有:化學實驗原理知識、化學實驗儀器和試劑方面的知識,以及化學實驗安全方面的知識。其中,實驗原理包括化學實驗所遵循化學原理、實驗儀器裝置的工作原理和實驗操作原理。

2.2化學基本技能

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基本技能主要有化學用語技能、化學計算技能和化學實驗技能。

化學用語技能。化學用語的使用是中學生應該學會的一項基本技能,包括化學用語的讀念技能,要求準確化;化學用語的書寫技能,要求規范化;化學用語的運用技能,要求熟練化。

化學計算技能。中學化學計算主要涉及:有關化學量(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和化學式的計算;有關溶液的計算,包括溶解度、溶質的質量分數、物質的量濃度和溶液的稀釋等方面的計算;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有關平衡常數的計算,包括電離常數和電離度、溶液中氫離子濃度、氫氧根離子濃度和pH 的計算。

化學實驗技能。這里的實驗技能主要是指動作技能,主要有:實驗儀器使用技能,包含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和實驗儀器的選擇兩個方面;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和實驗綜合運用技能[2]。

2.3科學方法

現代科學觀認為,科學是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的統一體,其中,科學知識是科學方法的產物。現代科學的含義反映在化學學習中,就是要求學生不僅要學習化學科學知識本身,還要學習獲得化學科學知識的科學方法。常見的科學方法主要有:觀察方法(包括測量方法和記錄方法)、實驗方法(包括實驗條件的控制方法、測定方法)、資料和事實的處理方法、科學抽象方法(包括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方法)、模型方法和假說方法[3]。

此外,化學方法也是學生應該學習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化學物質的制備(或合成)方法、分離與提純方法和分析方法(物質的檢驗、鑒別與鑒定)。物質的分析方法通常分為化學分析法和儀器分析法兩種。

2.4化學科學觀念

無論是從化學科學的發展歷史來看,還是從基礎教育化學課程改革來看,化學科學觀念應成為化學學習內容的觀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化學科學觀念是指人們對化學科學的根本看法。從來源來看,化學科學觀念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源于化學科學知識(物質、結構和變化)所形成的觀念,二是源于化學科學研究所形成的觀念,三是源于化學科學價值所形成的觀念。基于這一認識,我們認為中學化學教學中學生應形成的基本化學科學觀念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1)化學物質觀

它是人們從靜態角度對化學物質本質的總的看法,包括:

?元素觀――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有了這一觀念就可以理解物質的多樣性與統一性,人類目前已發現和合成的2000多萬種化學物質,都是由100多種化學元素組成的。

?微粒觀――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原子、分子和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微粒很小,微粒是運動的,微粒間有空隙,微粒間存在相互作用。

?結構觀――物質是有特定結構的。結構觀是對化學空間概念的一種反映,從而使人們對化學物質的認識從探討宏觀的元素組成深入到研究微觀的立體構型。

從元素觀到微粒觀,再到結構觀,反應了人們對化學物質本質的認識逐步深入。

(2)化學變化觀

它是人們從動態的角度對化學物質變化本質的總的看法,包括:

?守恒觀――化學變化過程元素守恒、質量守恒、能量守恒。“三守恒”是對“化學變化中元素不變”、“質量不滅”、“能量不滅”(只是各種能量形式的相互轉化)的概括。

?過程觀――始態、過渡態(有一個或若干個中間體)和終態構成了化學變化的過程。過程觀是對化學時間概念的一種反映,從而使人們關注和研究化學反應的速率問題。

?平衡觀――化學變化過程是有限度的。

(3)以實驗為基礎的觀念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觀念已成為化學家們研究化學的行動指南。同樣,學生在化學學習中,也應深刻理解以實驗為基礎的含義,樹立以實驗為基礎的觀念。

?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用歷史的觀點來看,化學科學的發展歷程實際上就是一部化學家運用實驗進行探索、發現和創新的歷史,幾乎每一項化學發現都離不開科學實驗。拉瓦錫(A.L.Lavoisier,1743-1794)運用定量實驗了統治化學達百年之久的“燃素說”,建立了科學的氧化學說;1824年年僅24歲的德國化學家維勒(F.Wohler,1800-1882)用實驗人工合成出動物機體內的代謝產物尿素,用實驗事實動搖了“生命力論”,開辟了用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新天地;湯姆生(J.J.Thomson,1856-1940)通過實驗發現了電子,改變了傳統的“原子不可分”的化學觀。化學史上無數的事例說明,正是有了科學實驗這一堅實基礎,才有了今天的化學科學,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

?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最重要的實證研究方法

這是從研究方法視角對“以實驗為基礎”的觀念所作的闡釋。“實證”意味著“求證”,要證實或證偽;也意味著“真實”、“實際”,要與客觀世界相一致。如何知道是否與客觀世界相一致呢?那就要尋找可靠的證據!什么樣的證據最可靠?那就是通過實驗獲得的實驗事實,這是最有力的證據。凡是與實驗事實相一致的,那就得到了證實,證明是正確的;凡是與實驗事實不一致的,那就得到了證偽,證明是錯誤的。因此,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最重要的實證研究方法。

(4)綠色化學觀念

“綠色化學”是指設計對環境沒有或者只有盡可能小的負面作用,并且在技術上和經濟上又可行的化學品的過程,它是基于化學與社會,尤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提出來的,因此,這一思想反映了人們對化學科學價值觀和社會觀的反思。

?合理使用化學品的觀念。科學具有兩重性,化學科學也是如此。一方面,化學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化學品的生產、使用與處理的不當,也給環境造成了較大的污染。因此,通過化學學習,學生應樹立合理使用化學品的觀念。

?從源頭上避免污染的觀念。防止污染的有效辦法不是污染發生后的治理,而是從源頭上就避免污染。為此,化學品的綠色化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選取綠色化的原料、采用“原子經濟性”的化學反應,獲得綠色化的產品,是學生通過化學學習應該樹立的重要觀念。

2.5化學科學品質

所謂化學科學品質是指一定的化學科學道德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動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特點和傾向[4],是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具體體現。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尤其注重使學生形成的化學科學品質有:

?懷疑。沒有懷疑,就沒有創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就必須敢于懷疑,大膽質疑。從化學科學發展的歷史來看,懷疑是化學家非常重要的一種科學品德,很多化學科學的重大發現無不與這一品質有關。

?求實。懷疑是創新的第一步,但僅停留于此,還不能獲得化學科學發現。為此,還應對所懷疑的問題作深入的探究,問題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如果不正確,那么,正確的應該是什么?因此,求實意味著探究,意味著實證。

?嚴謹。嚴謹是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科學的,一定是精細的,一絲不茍的。任何粗枝大葉,馬馬乎乎,都不可能產生創新。

?進取。進取精神是進行創新的不竭動力。科學創新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伴隨著艱辛和失敗,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沒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就不可能深入探究、細致實證,當然也就不可能達到科學的光輝頂點。

上述4項化學科學品質都是以創新為核心的,創新永遠是科學最重要的特征。除此以外,合作、奉獻、堅韌等也是重要的化學科學品質。

3 科學認識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化學學習內容的內化

所謂化學學習內容的內化,是指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化學學習平臺上,通過一定的化學學習方式,運用一定的化學學習手段內化化學學習內容,從而形成一定的化學科學經驗結構的過程。那么,學生是如何內化化學學習內容的呢?科學認識論和心理學理論為研究這一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3.1科學認識論與化學學習內容的內化

化學學習是化學科學經驗的獲得和積累的過程,是化學科學經驗結構的建構過程。因此,人類化學科學經驗獲得的一般規律,同樣對學生化學科學經驗的獲得具有指導和借鑒價值。對人類化學科學經驗的獲得規律的研究屬于科學認識論范疇。從化學科學發展的歷史來看,化學科學經驗的獲得大體上有兩種方式:“實驗―歸納”方式和“假說―驗證”方式。

(1)化學科學經驗獲得的“實驗―歸納”方式

如果追溯化學實驗起源的話,那么,人類最早的制陶、冶金和釀酒等化學工藝,可看作是化學實驗的萌芽。化學科學實驗的誕生則是17、18世紀的事情,波義耳(R.Boyle, 1627-1691)是重要的奠基人。通過化學實驗來研究化學,來認識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并在此基礎上獲得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性,成為化學家的重要研究方式。

通過實驗獲得化學實驗事實

在科學認識論中,“事實”通常是在兩種意義上使用的。一種是本體論意義上的事實,即客觀事實;另一種是認識論意義上的事實,即經驗事實。客觀事實是指在客觀世界中現實存在著的事物、現象及其變化過程等,它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第一性的;經驗事實是指認識主體對客觀世界中現實存在的事物、現象及其變化過程等在人腦中所做出的一種反映,它是用科學語言來描述的,是第二性的。經驗事實是認識主體對客觀事實的反映,那么,這種反映就有正確和不正確之分。其中,正確反映客觀事實的經驗事實是科學事實。化學實驗事實是被化學實驗反復檢驗過的,是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聯系的正確反映,因而屬于科學事實。

通過歸納獲得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性

人們總是希望能夠從總體上把握化學物質及其變化,“從總體上把握”就不能就事論事,簡單地堆砌化學實驗事實,而是探尋物質及其變化的共性和普遍性。歸納是獲得物質及其變化的共性和普遍性的基本方法。歸納的思維方式是:“是否所有都……?”例如,“是否所有的酸中都含有氧?”就是這種思維方式。歸納有完全歸納和不完全歸納,運用不完全歸納法所得出的結論超出了前提的范圍,因此,結論具有“或然性”(or right,可能是對的)。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人們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全部個別對象都列舉出來,因此,在一定的化學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大膽地進行歸納,就成為發現化學物質及其變化規律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

(2)化學科學經驗獲得的“假說―驗證”方式

假說源于對未知物質及其變化的解釋

通過實驗人們可以獲得化學實驗事實,借助歸納法(化學中的歸納更多的是不完全歸納),能夠對化學實驗事實進行抽象,抽取出物質及其變化的共性、普遍性。這些抽象的規律性,已遠離了感性的直觀,只能靠思維去把握。那么,為什么會有這樣或那樣的規律性?產生這些規律性的原因是什么?這就需要對這些規律性進行解釋,以揭示規律性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換句話說,也就是抽取物質及其變化所固有的內在的本質。在一定的范圍內,對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性的解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在更大的范圍內,這種解釋是否合理呢?這需要對這種解釋進行檢驗。如果檢驗與實際是一致的,那么,這種解釋就是正確的,反之,則是錯誤的。在檢驗之前,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規律性的假定性解釋就是假說。

對未知的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解釋并不唯一。例如,同樣是“金屬煅燒后重量為什么會增加”的問題,波義耳的解釋是由于“火素”,羅蒙諾索夫(M.V.Lomonosov,1711~1765)的解釋是“空氣”,拉瓦錫的解釋是“氧氣”。這說明對同一個問題,可以形成多種解釋,從而表現出假說的多元性。

假說的提出

假說是對某一未知的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解釋或說明,因而具有十分明確的指向性和針對性。例如,“向裝有過氧化鈉固體的試管中滴加少量水,有氣體產生,這種氣體是什么物質?”“金屬煅燒后重量為什么會增加?”假說不是瞎說,它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無論假說經檢驗最后正確與否,在其提出時都有一定的科學根據作支撐。科學根據可以是科學事實,也可以是已公認的科學理論。例如,伽伐尼(L.Galvani,1737~1798)的“生物電”假說雖然被伏打(A. Volta,1745~1827)證否,但其也是基于他所獲得的實驗事實提出來的。

假說的驗證

既然假說是假定性解釋,就有可能是正確的,有可能是錯誤的,或者是不完善的。那么,如何判斷某一假定性解釋是否正確呢?這就需要對其進行驗證。任何假說都必須接受檢驗。怎樣對假說進行驗證,通常有兩種方式:實驗驗證和理論驗證,其中,實驗事實是最有力的證據。伏打就是通過實驗驗證了“生物電”假說,從而發明了化學電池。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化學學習內容的內化

建構主義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70~80年代,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理論。基于建構主義心理學所形成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試圖描述個體經驗是什么,試圖解釋個體是如何獲得這些經驗的,因此,這一理論對化學學習內容的內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師或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因此,學習是在一定的情景下,通過人際間的合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的過程。“情景”、“合作”、“交流”和“意義建構”是構成學習的4個基本要素。

學生如何通過意義建構來實現對化學學習內容的有效內化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此給予了重要啟示,那就是化學學習內容有效內化的“一個前提”和“三個平臺”。

(1)學生有效內化化學學習內容的“一個前提”

按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是化學學習內容“意義”的建構者,而不是“意義”的接受者;學生的化學學習過程不是一個被動接受過程,教師給什么,給多少,學生就學什么、學多少,而是一個化學學習內容“意義”的建構過程,這個過程是任何別人都無法替代的。因此,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化學學習內容“意義”的自我建構,才能保證化學學習內容內化的有效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意義建構的心向,是化學學習內容有效內化的重要前提。

(2)學生有效內化化學學習內容的“三個平臺”

在真實情景中內化。按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對化學學習內容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學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的,取決于特定化學學習情景下的化學學習活動過程。否則,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記硬背或生吞活剝,是被動的復制式的學習。“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基于“特定學習情景”,實質上就是要求為學生提供的化學學習內容,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社會實際,應該基于真實的情景,使學生感到所學的內容離他們的生活并不遙遠,并不抽象,對他們認識周圍的物質世界大有益處。

在探究活動中內化。學生要想達到對化學學習內容的有效內化,還應該經歷化學科學知識與科學過程和方法的相互作用,經歷新的化學科學經驗與認知結構中原有化學科學經驗的相互作用,在對新的化學科學經驗意義建構的基礎上,重組化學科學經驗,從而形成新的化學科學經驗結構。那么,通過什么途徑能有效地進行這兩種相互作用呢?那就是從“聽化學”、“記化學”向“做化學”、“探究化學”轉變,也就是在探究活動中有效地進行這兩種相互作用,從而實現對化學學習內容的有效內化。

在合作交流中內化。按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對化學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不應是孤立進行的,而應該是在與其他同學的合作中、在與教師和其他同學的交流中進行的。通過合作,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借鑒,互相啟發;通過交流,可以溝通理解,相互協商,成果共享。正是在合作交流的平臺上,學生可以達到對化學學習內容“意義”的深刻認識,從而實現對化學學習內容的有效內化。

“一個前提”、“三個平臺”與化學學習內容的內化之間的關系,可用圖3[5]表示如下。

因此,教師促進學生化學科學經驗有效內化的重要教學策略就是,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化學科學經驗的心向,創設真實的化學學習情景,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活動探究,積極進行合作交流,從而實現對化學科學經驗的能動建構。

參考文獻:

[1]鄭長龍,李艷梅.論化學科學經驗的傳遞機制[J].化學教育,2007,28(9):14.

[2]鄭長龍等編著.化學實驗教學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23.

篇9

在東莞西平美食街的一家奶茶店門口,筆者看到店員舀了兩勺蜂蜜柚子膏放入紙杯中,再倒入滾燙的熱水,攪拌,一杯蜂蜜柚子茶就制作好了。肖小姐接過熱飲,就開始慢慢喝了起來。“杯子上有數字?不知道,從來沒注意過。”筆者隨后在多家奶茶店門口采訪了近10位市民,所有受訪者均表示,平時喝熱飲時從未關注過杯子上的編號。

超過70℃熱飲最好別用6號杯

東莞光明中學高中部化學老師張錦介紹稱,聚苯乙烯是由苯乙烯單體經自由基加聚反應合成的聚合物,受熱到達一定的溫度后,會釋出苯乙烯單體。此外,塑料制品制作過程中還會添加一些輔料,即其他化學物質。一旦超過一定的溫度,其中的化學物質可能會析出,影響人體健康。

通常聚苯乙烯在0~70℃使用比較安全。然而很多時候,熱飲的溫度往往超過70℃。這時,就有可能從杯子中析出化學成分,長期使用會影響人體健康。相對于聚苯乙烯,張錦認為,PP即聚丙烯更為安全。“聚丙烯由于結構規整而高度結晶化,因此熔點較高,具有良好的耐熱性。”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副會長董金獅建議,喝熱飲時最好注意杯子上的符號,盡量少用“PS”標識或“6號”塑料材質制成的杯子及餐具。

聚苯乙烯杯子加熱至水沸時變形

筆者分別拿著1個5號(聚丙烯)和1個6號塑料杯子進行實驗。鍋內水燒到70℃左右時,將兩個杯子同時放入鍋內,這時兩個杯子均無明顯變化。

隨著水溫的繼續上升,兩個杯子仍未出現明顯變化。

然而當水開始沸騰時,鍋內出現了明顯變化:白色的6號塑料杯子開始逐漸變形,煮沸30秒后,原本圓形的杯子已完全看不出形狀。而黑色的5號杯子此時依然沒有任何變化,并沒有變形。

鏈 接

塑料制品編號的含義

1號——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常用于制作礦泉水瓶、碳酸飲料瓶,但耐熱性差,裝高溫液體或加熱則易變形,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溶出。

2號——HDPE(高密度聚乙烯):常用于藥瓶、沐浴露包裝,不適合用作水杯等。

3號——PVC(聚氯乙烯):易產生有毒有害物質,較少用于包裝食品。

4號——LDPE(低密度聚乙烯):保鮮膜、塑料膜等都是這種材質。耐熱性不強,超過110℃時會出現熱熔現象。

篇10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332-03

環境荷爾蒙,一類能進入人體內部、具有類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危害人類正常激素分泌的化學物質,多數是人工合成并隨著人類生產和生活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1]。因為此類物質能減少生物體量、導致生殖器官異常,所以對人類乃至全球的生物來說,它是一種致命的危險物質。這一問題引起了很多國家的高度重視,中國也不例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已于1997 年設立了有關環境荷爾蒙方面的基金項目。本文在對近年來國內外環境荷爾蒙研究的熱點問題進行分析討論的基礎上,系統概述環境荷爾蒙的定義、種類和檢測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前沿工作并對未來的研究趨勢進行展望。

一、環境荷爾蒙的種類和研究現狀

1.環境荷爾蒙的定義和種類

那些干擾人體正常激素功能的外因性化學物質,具有與人和生物內分泌激素類似的作用,有時能引起生物內分泌紊亂,這一類物質即稱環境荷爾蒙,又稱內分泌擾亂物物質。這些物質能減少數量,降低質量,削弱生物免疫力,破壞生物神經系統等。

目前,人類使用了8萬余種化學物質,其中僅有一小部分具有環境荷爾蒙效應。研究表明,具有雌激素作用的物質約有70種,農藥類占60%左右,包括鎘、鉛、汞三種重金屬離子,另有可疑性很高的化學物質如染料、涂料、香料、洗滌劑,去污劑、表面活性劑、塑料制品、藥品和化妝品等等[2],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某些塑料添加劑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活性,而廣泛使用的表面活性劑本身雖然沒有雌激素活性,但其降解產物如4-壬基苯酚、4-辛基苯酚等則具有雌激素生物效應。這類物質廣泛分布于環境水體中(見表1)。

2.環境荷爾蒙的研究現狀

1972年,WHO(世界衛生組織)對“有激素作用的化學物質”進行了研究總結,指出了化學物質的激素作用,這次會議上發表的文斯普雷德宣言使激素問題引起了全球的關注,目前對環境激素的研究已經成為國際環境科學的熱點問題之一。

美國、英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正在調查某些環境激素的影響,尤其是在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底泥、土壤、大氣和食品中的污染現狀,調查內容還包括環境激素的測定方法、環境激素污染控制標準以及野生動物和人類被污染的情況等。1995 年,美國政府設立了由環保局領導的14個部門組成的環境激素工作組,并于1996 年建立了食品中內環境激素的篩選方法。美國環保署根據這個方法開發調查農藥和其他化學物質是否具有環境刺激作用。1998 年美國環保署分4 組對86 000種物質進行篩選,以進行影響分析[3]。1996年7月,日本通產省成立“外因性物質的激素作用的調查研究委員會”,接著厚生省著手研究環境激素問題,并對已有的化學物質進行篩選毒性測試[4]。

1998 年OECD(經濟合作開發組織)提出今后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開發檢測環境激素物質的新的檢測技術并協調各國的行動。主要將進行子宮增重重復實驗、雄性性腺增重反應實驗、28天投毒實驗和魚類、兩棲類、鳥類的生態毒理實驗。

總的來說,環境激素對生物影響的研究經歷了一個由整體水平上判斷在一定劑量條件下某種化學物質的毒性大小以及毒性的快慢等一個過程。此后,初期的毒理學研究從整體水平深入到系統和器官水平,對該化學物質的多個器官或系統終點如呼吸、神經、肝臟等進行毒性作用研究。20世紀末,相關學科的發展和科研技術工具的進步使環境激素研究進入了細胞分子水平,對化學物質的作用機制也提高到在分子水平進行研究。然而,生物體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有機體,僅從一個水平上是不能夠進行透徹全面的闡述的[5]。環境激素對動物和人類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以肯定還有很多潛在的影響沒有被發現。環境激素研究在中國僅是剛剛起步,對本領域的研究基礎還很薄弱,尤其是污染現狀的調查幾乎沒有開展。所以,這個問題應引起更多的關注并開始對其進行一系列相關的研究,同時根據國外研究進展采取有效的減少和防止污染的措施。

二、環境荷爾蒙的檢測方法

環境荷爾蒙物質含量極微但卻具有超常的顯性內分泌效應,嚴重地危害到了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和安全,要想把握環境質量現狀并預測污染發展趨勢,環境監測是唯一手段。而環境荷爾蒙類污染物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含量較小(在環境中往往以ppb濃度級甚至ppt濃度級存在),因此對它們的檢測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檢測方法。

1.化學分析方法

化學分析方法指的是使用色譜儀器分析相關物質的方法,主要包括氣相色譜(GC)、液相色譜(LC)、電感耦合等離子發射光譜(ICP)及其相關的質譜(MS)聯用分析方法。色譜分析技術對樣品的預處理過程要求非常高,樣品預處理有提取、凈化、濃縮和衍生化等步驟,可以起到富集痕量組分、消除基體干擾、提高方法靈敏度的作用[6]。

環境樣品中有機氯農藥的檢測,主要以GC法為主[7],GS-MS聯用法則常用于多成分物質同時段的定性和定量檢測,因為大部分的環境荷爾蒙物質是水溶性或具有水溶性官能團的化合物,這些物質需要高靈敏度檢測儀器,在萃取過程中的高倍濃縮及凈化必不可少,衍生化程序有時也極為重要。美國EPA和日本JIS系列標準分析方法中規定,檢測來自自來水、廢水中的絕大部分有機污染物,均采用GC或GC-MS聯用法。

曾有學者用LC-API-MS法測定了環境中的荷爾蒙物質,因為使用LC-API-MS法無需衍生化處理,可直接用固相萃取法濃縮測定河水中的相關物質。這位學者報導了該方法的特性,在有機污染分析中以GC-MS法為首選[8],但用GC-MS法測定雙酚A、2,4-4、2,4,5-T等氯化苯氧基乙酸類除草劑則十分困難,因為衍生經會使試樣前處理復雜化。而使用LC-MS法則既可定性又可定量,已成為檢測農藥、除草劑等物質的首要方法,目前,LC-MS法的靈敏度約達1ug/L。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則是針對不易揮發、熱穩定性差的離子型化合物,在環境荷爾蒙物質的檢測分析中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中國GB 13198-91早已公布了用HPLC熒光或紫外檢測器測定六種多環芳烴的方法。

ICP-MS是目前最好的痕量無機污染物監測分析手段,其靈敏度高,檢測限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把ICP-MS列為Cu,Pb,Cd測定標準方法,但因為該種檢測方法需要一些在中國尚未普及的超大型儀器,所以中國在環境荷爾蒙的研究方面一直存在著定性和定量的困難。

2.生物監測方法

生物檢測方法,是一種建立在環境荷爾蒙物質在體內的作用機制以及產生的生物效應的基礎之上的方法,具體操作是把生物活性材料以薄膜狀固定在離子選擇電極的敏感膜上,插入待測溶液,隨著反應的逐步進行,生物分子和反應生成物的濃度發生變化,在轉換件的作用下變為可測定的電信號,經過處理,得出反應物量的變化。該方法無需復雜的前處理過程,操作便捷、快速,已成為一種新興的檢測分析方法。

生物檢測方法中的第一種是細胞增殖實驗,它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人體血清中存在著的一種能特異性抑制雌激素敏感細胞增殖的物質,雌激素可以通過中和此類物質,特異地清除其抑制效應,從而誘導細胞增殖,而不具有雌激素活性的類固醇激素和生長因子不能中和人血清中存在的抑制性物質[9],敏感細胞株中最為常見的有T47D細胞、人乳腺癌細胞MCF7、大鼠子宮原代細胞和大鼠垂體原代細胞等。實驗的評價指標主要有兩個,一是相對細胞增殖效應(PRE),即類雌激素能引起最大細胞增殖占雌二醇引起的最大細胞增殖百分比[10],二是相對細胞增殖力(RDP),即引起細胞最大增殖時的雌二醇濃度與產生相同增殖效應時外來雌激素的濃度的比值。

生物檢測方法中的第二種是免疫分析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抗原體特異性反應來測定環境荷爾蒙物質,具體可分為三種,即放射免疫分析(RIA)、免疫酶技術(ELISA)和發光免疫測定(CLIA)。因為環境荷爾蒙多為小分子物質,沒有免疫原性,可以先將被測物偶聯到大分子載體上,得到全抗原,再用全抗原免疫動物獲得特異性很強的抗體、發光探針、魯米諾標記等標記抗體,然后使其與環境中荷爾蒙進行抗體抗原反應,用高靈敏度的熒光儀和化學發光儀檢測荷爾蒙抗體—抗原結合物,從而定量檢測環境中的微量荷爾蒙;或者將酶化學的敏感性與免疫反應的特異性結合起來,把免疫酶交聯在抗體上,利用酶標與底物反應并顯色,然后定量測定[11]。

三、結語

環境荷爾蒙對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肯定還有很多潛在的影響沒有被發現。環境荷爾蒙的研究在中國剛剛起步,理論基礎還很薄弱,對污染現狀的調查也幾乎沒有開展。因此,這一問題應該引起更多的關注和一系列的相關研究,同時借鑒國外研究進展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參考文獻:

[1] 齊文啟,孫宗光,汪志國,等.環境荷爾蒙研究的現狀及其現狀分析[J].現代科學儀器,2002,(4):32-39.

[2] 任仁.環境激素的種類和污染途徑[J].大學化學,2001,(5):1.

[3] 李金花,莊惠生.環境荷爾蒙概述[J].云南環境科學,2003,(4).

[4] 詹秀環,王子云.環境激素的種類與危害[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4,(2).

[5] 郭艷英,段昌群,楊良.環境激素研究進展探討.云南環境科學,2004,(3):12-15.

[6] 戴樹桂,張東梅,張仁江,等.固相萃取技術預富集環境水樣中鄰苯二甲酸酯[J].環境科學,2000,(2):66-69.

[7] 王正萍,周雯.環境有機污染物監測分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8] U.S.EPA,Standard Methods of for the Examination of Water and Wastewater,19th Edition (1995).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亚洲日韩国产麻豆 | 中文有码亚州AV | 亚州欧美中文字幕 | 午夜国产人人精品一区 | 亚洲人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 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