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石課文原文模板(10篇)

時間:2022-04-17 07:27: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黃山奇石課文原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黃山奇石課文原文

篇1

一、彌補文本不足,開放學習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堂教學再不是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的過程,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知識也不再局限于課本內容,網絡正成為輸送知識的一個重要載體。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有些信息,學生就不能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獲取、吸收知識,而利用網絡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

例如《黃山奇石》一課,主要介紹了我國舉世聞名的風景名勝區——黃山的情況。課文以文本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黃山的美妙風光,文字非常優美動人。但是對于大多數的孩子來說,黃山畢竟離他們的現實生活比較遠,而我們也不可能真正帶他們到實地去欣賞。學生沒有親臨現場去欣賞這些奇石,單從文字來理解就顯得比較空洞、抽象。那么,對于這些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的事物,我們如何讓學生理解呢?有什么辦法能讓學生領悟到祖國風光的奇特、美妙呢?這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點。怎么辦呢?傳統課堂無法彌補這個缺陷,但是現在我們利用網絡就能夠做到。在組織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教師利用教學虛擬網,將課堂鏈接到互聯網上,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上課伊始,教師有意設問:“你對黃山知多少?”這樣一問,學生們便通過網絡平臺,輸入關鍵詞“黃山”,通過相關網站的搜索引擎很快便進入,登陸黃山網站,黃山的風景名勝、人情風俗、歷史掌故等一一展現在學生面前。這些豐富的資料,更激發了學生們去探索課文內涵的欲望,為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注重學生個體差異,開放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愛因斯坦說過:“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人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有了網絡環境的支持,我們就可以放手讓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中,我們嘗試了分層教學的施教模式:A組學生快速搜索,復制網上有典型意義的圖片和摘抄描寫優美的文字并編輯這些信息資料,完成一份黃山旅游的報告;B組學生搜索黃山“四絕”的另外三絕——奇松、云海、溫泉的相關句子,粘貼在word文檔中,并可以插入自己喜歡的圖畫,進行簡單的編輯和保存文件;C組學生只需要搜索出黃山的地理位置、網站欄目的介紹等簡單信息。

這樣的教學收到了“同步教、異步學”的效果,每一個學生在增加表象積累、開闊視野的同時,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最佳發展。

三、網上互動,創建新的交流方式,促進多向協作交流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協作學習,即要求學生主動地尋求學習伙伴并共同探索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與他人進行公開、坦誠的溝通,學會面對個體的差異,學會把個人的目標升華為團隊的利益,最終促使學生的組織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的養成。

教師指導學生在個人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協商、交流、討論即協作學習,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并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就是把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盡可能地開放給學生,還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計算機充分自讀、自悟,帶著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疑難問題走向同伴,走近老師,相互合作,相互探討。通過網絡的交互、監看、廣播、發送、對講等多種功能,老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習之間構成一個多維互動的交往空間,從而形成充滿活力、富有個性的課堂學習氛圍。

在《黃山奇石》一課的教學中,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教師在制作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課件時,除了為學生搜索好一些現成的課件資源,課上還讓學生通過因特網的搜索,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并讓學生利用“網上鄰居”和“聊天室”進行交流探討,讓學生扮演小導游在網絡里暢游,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下利用網絡各抒己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這個環節的自主學習,有利于教學時空的開放,有利于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和思維火花的迸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十分高漲,內部語言和外部語言交流都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

四、網上沖浪,開放求知領域,促進學生課外閱讀

篇2

一、擴展畫面,激發想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成長,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言約意博的古詩,在掃除語言障礙,了解詩文大意后,我們可引導學生發揮想像,把文字符號還原為物象,并用自己的話具體描述,在練寫中“入境”,使讀與寫相得益彰。

如《江雪》這首古詩,作者形象地描寫了雪中鳥兒不飛、行人絕跡、孤舟獨釣的凄涼景象。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我借助課文的插圖和詩句,讓學生進行擴寫。學生興趣盎然,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凜例的寒風呼呼地刮著,漫天的雪花紛紛地飄著,田野、村莊、山峰和樹木都被大雪蓋得緊緊的,壓得嚴嚴的,色彩鮮艷的大山早已被圍困在茫茫的大雪之中。環視四周,白雪皚皚,不見一只飛鳥。極目遠望,映入眼簾的是茫茫的雪野,除此之外,再也看不到別的東西了。側耳傾聽,若沒有大江的浪濤聲,這雪野顯然就是一個僵死的世界。然而,在這冰涼、空曠、寂靜的世界里,卻停泊著一只孤零零的小船,船上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鱉的老人,正在江中聚精會神地垂釣著。看那片片雪花飄在他身上,陣陣寒風刮在他臉上,他都若無其事,只是不時擺動一兩下身體,或是擦一下臉頰,可兩眼總是那么認真地注視著江面。他的動作是那樣輕巧、靈活,神情是那樣倔強、孤高,他真是一位勇于戰勝困難、有著頑強意志的人。

二、讀中悟法,遷移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寫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要具體,感情要真實,要在讀中感悟和體驗、遷移、運用,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讀文”是為了吸收,“寫文”是為了表達。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從"讀文"中吸收的思想觀點、表現手法、表達技巧,借鑒運用到“寫文”中去,實現讀寫知識技能的轉化和遷移。

如學習《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后,讓學生按照課文的寫作方法,參照下列提綱寫《我愛我的母校》。作者離別祖國時心情——“我”離開母校時的心情;作者看到景物觸景生情——“我”看到校園的景物觸景生情;作者出國的目的及今后的決心——“我”今后如何回報母校。學生在抓住景物描寫的同時,展開聯想,抒發感情,在句式表述上可以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手法,這樣把教材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達到讀與寫遷移的目的。

三、情節補充,借車引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教材選入的文章作品,由于構思立意“奇”、“趣”,加上作者運筆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內容,形成語言文字的空白。教學時,在這些地方引導學生瞻前顧后,補充情節或空項,則能促進閱讀,增大語言訓練的力度。

例如《黃山奇石》一文,課文根據黃山巖石的“奇”,通過“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雞叫天都”等石的具體描寫,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像“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一筆帶過,進行略寫,形成了空白。我們可引導學生緊扣"奇形怪狀",抓住巖石的名字,發揮想像力,分別說說這三塊略寫的巖石的樣子。模仿前文描寫的句式手法,把這三塊巖石具體寫下來,進行遷移訓練。然后要求學生改寫課文,把這三塊巖石作為詳寫的內容,把原文中詳寫的四組巖石作為略寫,開頭結尾不變,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

篇3

課文中的空白是指課文中某些內容有意不寫,或寫得簡略,敘述描寫留有發揮余地的地方。這種“空白”往往存在于詞、句、段、畫中,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教師可借助教材中的內容,適時地引導學生推測、構思,以習作的形式把“空白”補充出來。這樣既充分利用了手頭的教材,又能借助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激發學生習作的靈感和欲望,有利用降低習作的難度。伊瑟爾提出的“空白”理論認為,文本給讀者留下的不確定的“空白”,等待讀者用想象去“補充”。補充的過程就是發掘意義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經驗去再創造的過程。那么我們就應該努力在這些文本的空白處為學生構建廣闊空間,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一、在人物語言的空白處構建想象

人物的語言展示人物的性格,同時體現人物的精神品質。課文常常出現人物語言不完整的情況,有的因為某種原因欲言又止,有的是因為屢被打斷,有的是因為生命垂危無法說下去……由此造成語言的空白。如《珍貴的教科書》一文,指導員為了保護教科書而受了重傷,在生命垂危之際,他最放心不下的還是教科書和孩子們,他臨終前的最后一句話是:“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這里人物語言的空白比較典型,教師在教授這一課時要抓住這一空白,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展開想象,把指導員沒有說完的話說下去,填補這個語言空白。這樣,學生在想象和填補空白的過程中,既體會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在人物行為的空白處構建想象

作者在描寫人物的行為時,一般是突出中心,有詳有略,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常常留下些空白。例如《》一課,在槍林彈雨中站起來,用手雷炸塌敵人的半邊火力點后暈倒了,文章下一段開頭便寫“天快亮了……只見又站起來了!他張開雙臂,向噴射著火舌的火力點猛撲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在兩次英雄壯舉之間有一段很明顯的空白,可以提醒學生們注意這一空白,再引導他們開動腦筋,想象一下從身負重傷到毅然堵住槍口之間的動作、心理,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入了解了課文,而且在思想上受到了國際英雄主義教育。

三、在故事情節的空白處再造想象

有些課文由于表達的需要,某些地方寫得相當簡單,甚至出現略去情節或跳躍情節的情形。例如《同一個名字》一文,從大家籌備抽選儀式到最終選出沃爾特·詹森,這中間省略了一些情節,而這些情節對于理解文章主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故事發展的空白處,進行合理構想,或補充省略的情節,或把簡單的部分具體化、形象化,進行再造想象。這種引導,有利于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

四、在課文插圖的空白處創造想象

小學語文課文幾乎都配有相應的插圖,有一幅、兩幅,甚至多幅,這些圖畫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文字。同樣,學生在閱讀抽象的文字時,又在頭腦中把它們還原為極具個性的圖畫。而有的課文插圖多而文字少,教師利用文字少這一“空白”,引導學生進行直觀圖畫與書畫語言的交換,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如看圖學文《黃山奇石》,講的是黃山有無數奇石、怪石,十分有趣,且景色神奇。課文配有四幅插圖,其中第一幅圖是黃山景觀神奇。課文只寫了一句:“那里景色秀麗神奇。”教學時教師可以以《黃山景觀》為題,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同時輔以圖片資料、幻燈錄像等手段,把學生帶入山峰聳立、樹木蒼翠、云霧繚繞的畫面中,讓學生圍繞圖畫展開想象,然后引導學生根據想象,具體細致地描繪黃山的秀麗景色。

篇4

二、重合作。新課標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圣陶也曾指出:“上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學生是報告和討論,教師是指導和訂正。”古語云:獨學無友,孤陋寡聞。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可以誘發對言語的感悟,可以進一步感悟課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如教學《驕傲的孔雀》一文時,先要求學生自己對照圖文仔細讀課文,然后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驕傲的孔雀》的故事情節,看學生間的合作精神怎樣,同時也可以看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何。

三、重想象。選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構思立意、運筆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內容,形成了語言文字的空白。教學時,在這些地方引導學生瞻前顧后,補充情節或空項,則能促進閱讀,增強語言訓練的力度。如《黃山奇石》一文,課文根據黃山巖石名形相似的“奇”,通過“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雞叫天都”等奇石的具體描寫,突出了“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則一筆帶過,形成空白。我們可引導學生緊扣“奇形怪狀”,抓住巖石的名字,發揮想象力,分別說說這三塊略寫的巖石的樣子,模仿前文描寫的句式手法,把這三塊巖石具體寫下來。然后要求學生改寫課文,把這三塊巖石作為詳寫的內容,把原文中詳寫的四組奇石作為略寫,開頭結尾不變,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

四、重自悟。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以學生閱讀為前提,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這句話強調的是學生在獨立學習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課文的內容、層次、感情、語言特點、重點詞句、精彩片段進行符號批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讓學生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得而寫,使思想得到啟迪、靈魂得到凈化、個性得到張揚。如教學《鸕鶿》一文:“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我讓學生對該句中,為什么用“一抹”作專題批注。結果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認識和理解。有的說:一抹很輕,顯得寧靜;有的說:可以看到漁人對鸕鶿的關愛,漁人和鸕鶿配合默契。學生在多元解讀中豐富了“一抹”的內涵,領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質疑。“學貴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質疑蘊含著創新的因素。由此可見,讓學生質疑,對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提高素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當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如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有學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個對比不科學。為什么?因為桃子、石榴、蘋果既可觀賞,又可食用,這不是一舉多得嗎?總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觀賞要好得多。雖然學生的理解與作者的表達意圖有失偏頗,但能向教材挑戰,就很難能可貴了。

篇5

選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構思立意、運筆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內容,形成語言文字的空白。教學時,在這些地方引導學生瞻前顧后,補充情節或空項,則能促進閱讀,增強語言訓練的力度。如《黃山奇石》一文,課文根據黃山巖石名形相似的“奇”,通過“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雞叫天都”等石的具體描寫,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一筆帶過,形成空白。我們可引導學生緊扣“奇形怪狀”,抓住巖石的名字,發揮想象里,分別說說這三塊略寫的巖石的樣子。模仿前文描寫的句式手法,把這三塊巖石具體寫下來。然后要求學生改寫課文,把這三塊巖石作為詳寫的內容,把原文中詳寫的四組巖石作為略寫,開頭結尾不變,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

2. 培養學生能言善辯和口語表達能力

將“辯論”這一形式納入課堂,一是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二是容易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照亮心靈的沉睡區,深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三是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創新,敢于表達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不迎合別人,活現出一個實實在在的自我。更重要的是通過爭辯能夠明白是非,從而培養學生能言善辯和口語表達能力。

3.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

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們,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蘊涵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如教《十里長街送總理》第一段,我是這樣處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陰/又冷。指導學生用低沉、悲傷的語調朗讀,讓學生體會到環境描寫側面烘托了人民對總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擠滿”、“長”、“多”三個詞讀重音,使學生在朗讀中也和人們一樣沉浸在對總理的崇敬和愛戴中。如此引導,學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豐富了語言庫存,有陶冶了情操。

4.讓學生有感而發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以學生閱讀為前提,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這句話強調的是學生在獨立學習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課文的內容、層次、感情、語言特點、重點詞句、精彩片段,進行符號批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讓學生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得而寫,使思想得到啟迪,靈魂得到凈化,個性得到張揚。如在教《鸕鶿》一文,我讓學生對“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一句中,為什么用“一抹”作專題批注。結果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認識和理解。有的說:一抹很輕,顯得寧靜;有的說:可以看到漁人對鸕鶿的關愛,漁人和鸕鶿配合默契;有的說:只要輕輕一抹,鸕鶿就那么聽話,為漁人效勞,可見這是些訓練有素的鸕鶿;還有的說:用一揮或一檫等詞,動作粗魯,沒有一抹溫柔,說不定還會傷害到鸕鶿。學生在多元解讀中豐富了“一抹”的內涵,領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5. 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葉圣陶也曾指出:“上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學生是報告和討論,教師是指導和訂正。”古語云:獨學無友,孤陋寡聞。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可以誘發對言語的感悟,可以進一步感悟課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學《驕傲的孔雀》一文時,先要求學生自己對照圖文仔細讀課文,然后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驕傲的孔雀》的故事情節,看學生間的合作精神怎樣,同時也可以看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何。結果學生把孔雀那種驕傲,認為自己漂亮,妒忌別人,驕傲得連自己都不認識等表現得淋漓盡致。

6.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新課標把“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視為“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之一。在總目標中也特別強調要“注重情感體驗。”真正有價值的學習,是以學生個體體驗為基礎的,是學生對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行為、認知和情感的整體參與。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那種內在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親歷、體認和驗證,對于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追尋“體驗”,讓體驗全方位地進入開放的語文課堂,也正是當前語文教師的傾心追求。

7. 讓學生質疑,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提高素質

篇6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全國小語研究會理事長崔巒先生說過:“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們,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蘊涵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

二、重合作。

新課標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圣陶也曾指出:“上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學生是報告和討論,教師是指導和訂正。”古語云:獨學無友,孤陋寡聞。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可以誘發對言語的感悟,可以進一步感悟課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學《驕傲的孔雀》一文時,先要求學生自己對照圖文仔細讀課文,然后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驕傲的孔雀》的故事情節,看學生間的合作精神怎樣,同時也可以看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何。結果學生把孔雀那種驕傲,認為自己漂亮,妒忌別人,驕傲得連自己都不認識等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重想象。

選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構思立意、運筆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內容,形成語言文字的空白。教學時,在這些地方引導學生瞻前顧后,補充情節或空項,則能促進閱讀,增強語言訓練的力度。如《黃山奇石》一文,課文根據黃山巖石名形相似的“奇”,通過“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雞叫天都”等石的具體描寫,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一筆帶過,形成空白。我們可引導學生緊扣“奇形怪狀”,抓住巖石的名字,發揮想象里,分別說說這三塊略寫的巖石的樣子。模仿前文描寫的句式手法,把這三塊巖石具體寫下來。然后要求學生改寫課文,把這三塊巖石作為詳寫的內容,把原文中詳寫的四組巖石作為略寫,開頭結尾不變,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

四、重自悟。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以學生閱讀為前提,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這句話強調的是學生在獨立學習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課文的內容、層次、感情、語言特點、重點詞句、精彩片段,進行符號批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讓學生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得而寫,使思想得到啟迪,靈魂得到凈化,個性得到張揚。如在教《鸕鶿》一文,我讓學生對“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一句中,為什么用“一抹”作專題批注。結果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認識和理解。有的說:一抹很輕,顯得寧靜;有的說:可以看到漁人對鸕鶿的關愛,漁人和鸕鶿配合默契;有的說:只要輕輕一抹,鸕鶿就那么聽話,為漁人效勞,可見這是些訓練有素的鸕鶿;還有的說:用一揮或一檫等詞,動作粗魯,沒有一抹溫柔,說不定還會傷害到鸕鶿。學生在多元解讀中豐富了“一抹”的內涵,領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質疑。

“學貴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由此可見,讓學生質疑,對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提高素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當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學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個對比不科學。為什么?因為桃子、石榴、蘋果既可觀賞,又可食用,這不是一舉幾得嗎?總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觀賞要好得多。雖然學生的理解與作者的表達意圖有失偏頗,但能向教材挑戰,就很難能可貴了。有了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變被動為主動,進入“憤悱”的狀態,也就達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目的。

六、重體驗。

新課標把“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視為“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之一。在總目標中也特別強調要“注重情感體驗。”真正有價值的學習,是以學生個體體驗為基礎的,是學生對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行為、認知和情感的整體參與。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那種內在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親歷、體認和驗證,對于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具有重要作用。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教《小稻秧歷險記》,一位學生朗讀到雜草被噴霧器大夫用化學除草劑噴灑后,有氣無力地說:“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時,聲音很大,力氣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師幽默地啟發:“要么你這株雜草抗藥性強,要么這化學除草劑是假冒偽劣產品。我再給你噴灑一點。”說完,朝他做了噴灑的動作。在于老師創設噴灑情境的激發下,這位學生如歷其境,有了真切體驗,再讀時,他耷拉著腦袋,真得有氣無力了。

七、重辯論。

篇7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07

一、探究性學習閱讀教學要注重以讀為本

語文教育專家崔戀先生說過:“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有感情地讀,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并通過閱讀發現問題讓學生探究。例如一些學生在閱讀了《故鄉》后,認為楊二嫂并沒有誣陷閏土,那灰堆里的十多個碗碟確系閏土所埋;有的同學在讀完《孔乙己》之后,認為學生現在讀書考大學跟那時考秀才、考舉人不是一樣的嗎?當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后,我都加表揚,鼓勵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各抒己見,激烈爭論。這樣通過閱讀發現了問題,進而探究性學習也就在其中了。

二、探究性學習閱讀教學要注重想象

選人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構思立意、運筆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內容,形成語言文字的空白。教學時,在這些地方引導學生瞻前顧后,補充情節或空項,則能促進閱讀,增強語言訓練的力度。如《黃山奇石》一文,課文根據黃山巖石名形相似的“奇”,通過“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雞叫天都”等石的具體描寫,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一筆帶過,形成空白。我們可引導學生緊扣“奇形怪狀”,抓住巖石的名字,發揮想象,分別說說這三塊略寫的巖石的樣子。模仿前文描寫的句式手法,把這三塊巖石具體寫下來。然后要求學生改寫課文,把這三塊巖石作為詳細的內容,把原文中誠意寫的四組巖石作為略寫,開頭結尾不變,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

三、探究性學習閱讀教學要注重自我感悟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以學生閱讀為前提,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這句話強調的是學生在獨立學習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課文的內容、層次、感情、語言特點、重點詞句、精彩片段,進行符號批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讓學生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得而寫,使思想得到啟迪,靈魂得到凈化,個性得到張揚。如一老師在教《鸕鶿》一文,老師讓學生對“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一句中,為什么用“一抹”作專題討論。結果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各自的認識和理解。有的說一抹很輕,顯得寧靜;有的說只要輕輕一抹,鸕鶿就那么聽話,為漁人效勞,可見這是些訓練有素的鸕鶿;還有的說用一揮或一擦等詞、動作精魯,沒有一抹溫柔,說不定還會傷害到鸕鶿。學生在多元解讀中豐富了一抹”的內涵,領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四、探究性學習閱讀教學要注重質疑

“學貴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不斷發展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質疑蘊含著創新的因素。由此可見,讓學生質疑,對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提高素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當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有老師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學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個對比不科學,為什么?因為桃子、石榴、蘋果既可觀賞,又可食用,這不是一舉幾得嗎?總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觀賞要好多。雖然學生的理解與作者的表達意圖有失偏頗,但能向教材挑戰,就很難能可貴了。有了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變被動為主動,進入“憤悱”的狀態,也就達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目的。

五、探究性學習閱讀教學要注重體驗

作為學生主體的學生,在閱讀數學過程中那種內在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親歷,體認和驗證。對于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追尋“體驗”,讓體驗全方位地進入開放的語文課堂,也正是當前語文教師的傾心追求。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教《小稻秧歷險記》時,一位學生朗讀到雜草被噴霧器大夫用化學除草劑噴灑后,有氣無力地說“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時,聲音很大,力氣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師幽默地啟發:“要么你這株雜草抗藥性強,要么這化學除草劑是假冒偽劣產品。我再給你噴灑一點。”說完,朝他做了噴灑的動作。在于老師的創設噴灑情境的激發下,這位學生如臨其境,有了真切體驗,再讀時,他耷拉著腦袋,真的有氣無力了。

篇8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6-0121-01

一、用實物進行情境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如在上《黃山奇石》一課后,讓學生把自己參觀風景名勝拍下的照片,帶進課堂,讓學生一邊展示自己的照片,一邊向大家介紹自己游覽過的景點。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電教創設情境,引人入境

教學《豐碑》一課時,我把課成課件,上課伊始,電視錄像中便出現了茫茫無際,高聳入云的大雪山,再配以冰雪天中風雪交加、北風呼嘯的聲音,很快就講學生帶到了這個催人淚下的故事情境中。這時,教師一凝重的語調,緩緩講述戰士再冰天雪地里艱難前進的情境。此刻,學生目睹大雪紛飛中穿著單薄、衣衫襤褸的戰士形象,耳聞字字千鈞的話外音,此情此境,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心此時已與課文將要發生的故事緊緊扣在一起,達到了這一步,學生對文章的感受就會脫口而出了。

三、以生活展現情境,使人茅塞頓開

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與情景之間發生種種信息交流,能極大的開發人的潛力,使人茅塞頓開,產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頓悟,似有聰慧之神啟開心扉,記憶的倉庫打開了,聯想的脈絡疏通了,想象力張開翅膀騰飛……到了“募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

四、以圖畫再現情境,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語文教材在反映廣闊社會生活的同時,展示了人們賴以生活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這些自然景物形象對指導學生認識生活,提高觀察能力,陶冶感情,凈化心靈,都是大有裨益的。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教師先給學生播放錄象帶《買火柴的小女孩》,把學生帶入小女孩所處的社會中,感受到小女孩的美好向往。同樣,借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的內容直接具體化、形象化。請學生畫一畫《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將文字轉換成圖畫。有的學生不僅僅根據外貌特征去簡單的描畫人物形象,而是注意到“套子”這一基本特征,將別里科夫畫在套子里,也將全城人統統畫進套子里。將這樣深刻的理解呈現在全班同學面前,直觀形象地體現原文的批判意圖,從而加深了全體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和把握。五、短劇表演,營造氛圍。

通過排演課本劇的方式,營造情境,促使學生深入地研讀文本、把握人物性格和原作主旨。舞臺藝術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課堂短劇表演也可融合文本、肢體、服裝、音樂等多種因素。除了課本中設定好的戲劇單元,其他課文可以同樣嘗試改編、排演課本劇。如《小熊住山洞》、《丑小鴨》、《鴻門宴》……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由表演帶動閱讀理解,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研讀文本,分析人物心理。然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多種因素的使用、調動,可以開發學生多種智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也符合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篇9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1-034-01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新課標理念,體現新教法?我認為要堅持“八重”。

一、重朗讀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全國小語研究會理事長崔巒先生說過:“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們,朗讀是學生領略課文蘊涵情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指導有感情地讀,讀出意境,讀出情味。

二、重合作

新課標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圣陶也曾指出:“上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該如尋常集會,學生是報告和討論,教師是指導和訂正。”古語云:獨學無友,孤陋寡聞。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討論,相互進行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可以誘發對言語的感悟,可以進一步感悟課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學《驕傲的孔雀》一文時,先要求學生自己對照圖文仔細讀課文,然后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驕傲的孔雀》的故事情節,看學生間的合作精神怎樣,同時也可以看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何。結果學生把孔雀那種驕傲,認為自己漂亮,妒忌別人,驕傲得連自己都不認識等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重想象

選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構思立意、運筆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內容,形成語言文字的空白。教學時,在這些地方引導學生瞻前顧后,補充情節或空項,則能促進閱讀,增強語言訓練的力度。如《黃山奇石》一文,課文根據黃山巖石名形相似的“奇”,通過“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雞叫天都”等石的具體描寫,突出“很有趣”。如“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一筆帶過,形成空白。我們可引導學生緊扣“奇形怪狀”,抓住巖石的名字,發揮想象里,分別說說這三塊略寫的巖石的樣子。模仿前文描寫的句式手法,把這三塊巖石具體寫下來。然后要求學生改寫課文,把這三塊巖石作為詳寫的內容,把原文中詳寫的四組巖石作為略寫,開頭結尾不變,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

四、重自悟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以學生閱讀為前提,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這句話強調的是學生在獨立學習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課文的內容、層次、感情、語言特點、重點詞句、精彩片段,進行符號批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讓學生有感而發,有疑而注,有得而寫,使思想得到啟迪,靈魂得到凈化,個性得到張揚。如在教《鸕鶿》一文,我讓學生對“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一句中,為什么用“一抹”作專題批注。這樣,學生在多元解讀中豐富了“一抹”的內涵,領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質疑

“學貴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質疑蘊含著創新的因素。由此可見,讓學生質疑,對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提高素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當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學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個對比不科學。為什么?因為桃子、石榴、蘋果既可觀賞,又可食用,這不是一舉幾得嗎?總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觀賞要好得多。雖然學生的理解與作者的表達意圖有失偏頗,但能向教材挑戰,就很難能可貴了。有了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變被動為主動,也就達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目的。

六、重體驗

新課標把“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視為“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之一。在總目標中也特別強調要“注重情感體驗。”真正有價值的學習,是以學生個體體驗為基礎的,是學生對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行為、認知和情感的整體參與。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那種內在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親歷、體認和驗證,對于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具有重要作用。

七、重辯論

篇10

很多教師為了上好一節課,課前十分重視,往往在充分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查閱大量的資料,精心思考后確定教案,然后信心滿滿地走上講臺,希望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有時卻事與愿違,原因就在于未能好好考慮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語言的安排。他們經常在一個教學環節完成后,發現無法很好地導人到下一個教學內容,于是只能用很樸素的語言來展開,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語文教育的對話理論認為:“語言不只是交流與思維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與存在方式。語文活動就是人的生命運動。”教學語言的組織和設計反映了一個教師教學思維的深刻程度,一個教師只有具備深刻的教學思維和精湛的語言表達藝術,才能使自己的課堂升華。

在教授《飛紅滴翠記黃山》一文時,教師和學生討論黃山上諸多的怪石及其得名的原因后,為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幾張黃山上其他怪石的圖片,讓學生為它們命名。教師同時采用如下的教學語言:“黃山上的怪石如此奇幻,它們的名字是如此令人神往,那么黃山上還有幾塊沒有名字的奇石,請同學們為它們擬幾個精彩的名字,倘若有一天黃山管理委員會真的用上了你取的名字,黃山會因你的智慧而加深美的內涵,即使沒能用上,黃山在你心目中也會變得更加美麗。”這樣的教學語言使學生的熱情立刻被鼓動起來,他們會迅速運轉大腦,積極思考,各種有創意的名字也會層出不窮。

如果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能夠充分考慮教學語言的準確性、激勵性和啟發性,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對提高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高尚情操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板書要引人入勝

心理學證明:在學生課堂上接受信息的兩個渠道中,相同的時間內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量是聽覺的1.66倍;一份材料,只憑聽覺三天后能記住15%,只憑視覺能記住40%,而視聽結合能記住75%,同時,教師板書的過程正是學生接受知識、理解內化的心理過程,這也是促進學生學習心理的發展過程。

一堂課上的板書凝聚了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專業素養和教學技巧,體現了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審美情趣和綜合教學能力。引人入勝的板書必須符合教學內容,提綱挈領,突出重難點,有效配合文本,加深學生的印象;其次是亮點突出,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欣賞之中掌握當堂所學知識。設計這樣的板書,筆者認為必須遵循一定的準則:板書的書寫要規范,不寫錯別字、繁體字等,筆畫順序應準確;要有條理,使學生根據板書掌握知識結構的內在邏輯關系,把新知同化到已有知識體系中;有針對性,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該設計不同的板書,讓學生理解重點難點,掌握教學的重要內容;此外還應注意板書的概括性和啟發性。

在具體設計板書時,教師在遵循上述原則的基礎上,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別具匠心地設計相應的板書。例如,《看云識天氣》一文的板書可以采用表格形式,做到綱舉目張、條理清晰,比其他形式的板書更利于學生參與,更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發揮創造性,從而深刻理解教學內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采用提綱式板書,這樣的板書能緊扣原文,突出教學重點,直觀地呈現文章的內容體系,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其分析概括能力。而對這篇文章的主題加以提煉時,可以采用圖像式板書,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主題的印象。此外,板書的設計還可以采用問題式、對比式和流程式等。

三、演示要富有情趣

傳統教學中,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和演示技巧比較單一,學生只能從教師的講和寫來被動接受新知,這導致教學效果的低下,教師和學生均為此所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必須借助良好的演示技巧,創設一定的情景氛圍,生動形象、直觀地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情感、啟發想象、啟迪思維,追求教學的最大功效。那么,可以采用哪些演示技巧來輔助教學呢?

1.多媒體演示。教學多媒體演示是指利用展臺或白板投影、視頻、錄音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眼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盡快進入情境,理解文本,受到感染。如在《畫山繡水》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一段關于桂林山水的視頻導人正文,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必然被激發,而視頻中的一些景象也會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投影無疑是作文講評課的最佳演示工具,教師可以在上作文課之前將優作、問題作文和待升格作文一一理出,通過展臺讓學生從文字的書寫到全文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方面去感受、思考這些作文的成敗得失,加上教師的點撥,學生的作文水平定會有所提升。

2.事物演示。事物演示是指利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事物來創設直觀教學,把學習課文與認識事物有機結合,豐富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從而自覺地進入藝術形象所再現的場景之中。在教授《活版》或《核舟記》這類文章時,教師可以將鉛字或微雕等事物拿到課堂上,可以一邊講解課文內容,一邊讓學生近距離接觸鉛字或核舟,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思路會緊跟著教師來接受新知。又如教授《桃花源記》一文時,教師可以讓美術功底好的學生將課文中“落英繽紛,芳草鮮美”這些語句在黑板上“翻譯”成圖畫。這種圖文互補可以啟發學生的藝術聯想,豐富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實驗演示。實驗演示是指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將文中涉及的科學公理、規律等借助一些器物加以演示,這樣可以深入淺出地揭示較為抽象的科學現象,展示事物的復雜過程,也便于學生的理解。在教授《斜塔上的實驗》一文吋,學生可能因為思維定勢而無法想象兩個質量不同的球從同一高度墜下卻同時著地。此時,教師可以做模仿秀,讓學生重溫當年伽利略挑戰世俗演示這一實驗時的情景,再次感受伽利略的勇氣和魄力。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伊人久久综合色 | 色先锋在线不卡2019 | 亚洲a人一区二区免费 | 尤物视频在线观看 | 婷婷五点开心六月综合基地 |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