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20: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區黨務工作者,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某社區,我主要負責的是民政,黨建和宣傳工作,輔助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勞動保障、計劃生育工作。通過這段時間的工作學習,我認識到基層社區是一個可以發揮我們年輕大學生活力與創新意識、發揮自己專業知識與長處的大好平臺,隨著認識的不斷改變,感受的不斷加深,我的工作能力也在逐漸增強。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社區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好社區工作的不容易。同時我也看到了基層社區的不斷發展,也學到了很多業務知識、掌握了很多與群眾交流的技巧,增強了自己學習的能力,磨練了自己的意志。也有了一些心得體會,想與同事們分享。
首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滿足工作的要求,適應社區的發展。沒有學習就要落后,沒有學習就不能創新,沒有學習就不能發展,因此應該樹立自覺學習理念,不但要學習社區業務知識,還要學習與群眾交流的技巧,特別是在和社區老大姐學習溝通技巧使我受益匪淺,也體會到姜是老的辣這句話的內涵。很多居民因為生活或工作上不如意而心存不滿,能否化解群眾的怨氣就成為擺在社區工作者面前的大問題,所以要對這類居民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能在社區內解決的問題可以立即運用業務知識解決,不能再社區內解決的要與居民交流溝通,理順情緒,讓居民滿意而去。
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要真正把工作做好,做實,我們不但要有扎實的工作作風,還必須全身心投入,以社區為家,深入社區、貼近群眾、真誠服務。
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要真正把工作做好,做實,我們不但要有扎實的工作作風,還必須全身心投入,以社區為家,深入社區、貼近群眾、真誠服務
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要真正把工作做好,做實,我們不但要有扎實的工作作風,還必須全身心投入,以社區為家,深入社區、貼近群眾、真誠服務。
作為一名派駐貧困村第一書記,我有幸與來自全縣各鎮各部門黨務領導干部、派駐貧困村和企業第一書記、選調生及大學生村官、組織部機關鍛煉干部、村(社區)黨務工作者一起共***人在西安交通大學參加了平利縣黨務領導干部“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專題研討班的學習,雖然學習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天,但是對我而言受益匪淺。
首先,領略了悠久的校園文化,圓了我的大學夢。說起西安交通大學,我與她還有一點點緣分。上中學那時,我只參加了中專考試,沒有上大學的機會。于是,在中專學習的同時,我參加了西安交通大學會計專科自學考試,雖然20**年就取得了西安交通大學的,但從未走進西安交通大學的大門。所以,這次能到學校來參加幾天培訓,聆聽老師們的講課,也算圓了我的大學夢。干凈整潔、環境優美的校園,和藹可親、熱情服務的老師給人回家的溫暖,特別是老師還專門組織我們參觀了學校歷史博物館,了解了交大的歷史變遷和校園文化,知曉了歷屆學子中的杰出代表,讓我肅然起敬,倍加珍惜學習的機會。
商務樓宇黨建工作是伴隨商務樓宇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并不斷加強的。北京市社會建設“1+4”文件提出了加強商務樓宇黨建工作的任務,如何做好商務樓宇黨建工作,關鍵是要找準切入點。盧溝橋街道把“服務黨員、服務員工、服務企業、服務社會”作為工作的切入點,以“協調到位、走訪到位、座談到位”,從企業的需求出發,傾聽企業和黨員的心聲,構建黨建聯系平臺,贏得了各方的理解和支持。為深入了解企業需求,他們設計了企業需求調查問卷,通過街道的“企服辦”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通過服務,拉近了與樓宇企業的距離,解決了“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問題。
二、專人負責
做好、做實、做強樓宇黨建工作,必須完善樓宇黨
建保障機制。幾個街道的做法都是為樓宇黨建服務站配有專人負責,而且是具有多年黨務工作經驗的老同志。專人負責無論從工作精力、工作力度上都強于兼職人員。豐富的黨務工作經驗,在與企業溝通時,更具有說服力。朝陽區社工委黨建科在《社區黨建》2010年第3期中“實現商務樓宇黨建全覆蓋,創新社會領域黨建工作”一文中提到:完善商務樓宇黨建保障機制,要求每個街道聘用10—15人作為商務樓宇黨建工作者,實行與社區工作者同等待遇”。此項要求勢必將加強樓宇黨建工作的力度。
三、重點突出
我街道樓宇黨建工作集中在北辰東路社區、華嚴北里社區、安慧里南社區等,在普遍建立樓宇黨建服務站的基礎上,我覺得可以借鑒參觀的幾個街道的作法。盧溝橋街道只建有一個黨建服務站,呼家樓街道每次參觀也只是soho尚都黨建服務站,所以我們街道是否可以在考察各樓宇黨建服務站的基礎上,找出重點,在條件較好,易于開展工作的站點,重點研究如何做好樓宇黨建工作,在本地區建立一個示范站,以點帶面,以此帶動整個地區的樓宇黨建工作。
【概述】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eva(392975479)”為你整理了這篇2020年鄉鎮社區教育活動總結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2020年度黃村鎮大力開展各色社區教育活動。在鎮政府的牽頭領導下,鎮機關干部、村“兩委”、鎮直單位、退休黨員等開展了全民學習周集中學習會,“平安行”全國交通安全日線上主題教育,通過觀看宣傳片、文藝演出的形式,大家對交通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并要求集中與自學相結合,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學無止境,形成習慣。同時,組織辦開展對各村黨務工作者的培訓,扶貧工作站及人社所還結合當前扶貧工作,對廣大貧困戶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等方面的集中培訓,使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學到知識、學到技術,為他們送來過上美好生活的“魚竿”。針對我鎮老年人較多的情況,各村均開展了老年人權益保障主題教育,以及人口老齡化國情省情教育知識講座,加深轄區群眾依法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意識,加強為老年人服務,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良好氛圍。
在今年的社區教育培訓當中,我鎮開展企業職工培訓400人次,其中貧困村培訓185人次;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542人次,其中貧困村培訓95人次;開展農村電商培訓33人次,其中貧困村培訓8人次。其余各類學習培訓更是形式種類多樣、群眾廣泛參與。我鎮真正將社區教育落在實處,將教育扶貧與社區教育相結合,切實做到“授人以漁,教育脫貧”,讓社區居民學以致用,認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體會到學習帶來的長遠改變。
此外,在村鎮自行發放“退休金”的基礎上,大渡口區委組織部正在醞釀出臺全區統一的、對離任村干部的補貼政策。但大渡口區委組織部卻稱,這種辦法多少有些無奈,其實村干部們呼聲最高的是給他們辦理養老保險,本來資金問題都已經解決了,卻無法突破政策的瓶頸,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村干部的“農民”身份。
村干部有后顧之憂
從1990年開始,大渡口區就有些鄉鎮開始為村干部搞一些補貼、津貼,但都是根據各自的經濟狀況自發開展的。
大渡口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張毅告訴記者,通過調研發現村干部出現后繼乏人的局面,尤其是經濟條件不好的鄉鎮,大家都不愿意干,就是后來選的村干部也不能說都是“能人”。上一屆甚至還出現了好幾個60多歲的村干部。究其原因,很多人認為村干部一般只能干幾年,但自己的經營卻很可能因此荒廢,離任之后沒有任何保障。
張毅說,這一屆通過提高村干部在任和離任后的待遇等措施,在選拔村干部時感覺沒有上一屆困難,在有的地方甚至競爭還很激烈。這次換屆結束后,村黨務工作者的平均年齡從上一屆的44.4歲下降到41.9歲,平均下降了2.5歲。
據介紹,大渡口區目前正在醞釀出臺的給離任村干部的補貼將根據工作年限發放,比如3年為一屆,擔任一屆給一定補貼,工作時間越長,補貼的比例也就越高。但考慮到各個鎮的經濟實力不一樣,可能會有些差別。并且這個區里面統一的政策和各個鄉鎮自己的政策并不沖突。
這筆錢由誰來支付?張毅介紹,因為區、鎮是兩級財政,所以將會調整兩級財政的分配比例,名義上還是由鎮里支付這筆錢,實際由區財政將這筆錢劃給鎮財政。
張毅說,我們主張干兩屆才能拿到“退休金”。村干部不能干了一屆就能領錢,我們鼓勵他們干好。如果村干部干得不好,下一屆老百姓不會再選他,他也就領不到“退休金”。區里還在努力促進村干部“年輕化”,明確規定60歲以上不再擔任村干部職務,因為如果從50多歲開始當村干部,他很有可能就干不了第二屆。
“其實對很多擔任村干部的人來說,政府發的這點錢雖微不足道,但卻是一種認同,一種榮譽。”大渡口區委組織部組織二科杜科長說。
八橋鎮五一村以前有位女書記,叫吳碧德,非常能干。盡管村集體的家當還算殷實,但吳碧德在任時卻沒有像其他很多經濟條件比較好的村子那樣買車或者出國旅游。今年,50多歲的吳碧德因為年齡大了不再擔任書記職務,離任時村集體經濟還有70多萬元的存款。如今吳碧德每月可以領到200多元的“退休金”,這和她在任時每年兩三萬元的分紅根本沒法比,但吳碧德卻感到非常欣慰,她認為這是“組織上和老百姓對她所做事情的一種肯定”。
杜科長說,今年跳蹬鎮效仿八橋鎮的做法給離任村干部發放“退休金”后,有些村子村干部選舉時,競爭非常激烈。有一戶搞運輸的人家,每月有六七千元的收入,但一家之主寧肯不搞運輸,也要回來參加競選。他認為能拿到政府發的這百八十元錢是一種榮譽。
辦理養老保險面臨政策瓶頸
“其實我們的第一個方案是想為村干部辦理養老保險,現在的辦法多少有些無奈。”張毅說。辦理養老保險也是很多村干部都有的強烈愿望。
目前,大渡口區已經為社區黨務工作者和居委會干部辦理了養老保險,并專門針對如何為村干部辦理養老保險做了一個詳盡的方案。在做方案的時候發現,為村干部們辦理養老保險面臨的主要問題有3個:戶口、年齡和資金。
杜科長說,方案一旦實施,每3年都會有一批村干部離任,所需的養老保險費用將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但即便如此,這筆費用,他們是有能力解決的,而且還做了詳細的測算,并寫出了報告。連財政局和社保局的有關人士看了,都認為作為非專業人士能寫出這樣的報告已屬不易了。
但是最終這個方案卻擱淺了。因為戶口和年齡是兩個無法逾越的障礙。“我們咨詢了社保局,被告知45歲以下才能辦理養老保險,而且必須是城鎮戶口。村干部年齡在45歲以下的還不是很多”。
“釘子精神”,不信春風喚不回
幾年前,河街社區是人人為之頭疼的“爛攤子”:轄區內共有縣級“共駐共建”單位18個、居民小組25個、居民1823戶5245人、黨員105人。偌大一個居委會,由于領導班子長期軟弱渙散,導致居民上訪不斷,鎮上包居干部急得哭,包片民警要求調離,鎮領導為此一愁莫展。
在社區群眾的大力推薦下,時任鎮黨委副書記的楊春容專門找到范寶萍,對她說:“河街社區,恐怕還得要你去,其他人我不放心啊!”原來,曾擔任過旭陽鎮工業辦副主任的范寶萍擅長抓企業管理,因在1998年帶頭對鎮屬企業“博愛商行”進行了成功改制而名聲大振,是當地出了名的女能人。
面對這個很多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爛攤子”,范寶萍心里著實沒有底,但她堅信“只要是真心為了群眾,就一定能凝民心聚民力”。2001年11月,時年46歲的范寶萍從此與這里的居民們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群眾最“怨”的地方在于:居委會的賬務不公開、社區門面管理不善、黨員會開不起來……為打開局面,范寶萍挨家挨戶地收集群眾的意見,將門面全部收回向社會招租,并率先在全縣實行社區賬務公開。一石激起千層浪。范寶萍推出的有力舉措著實讓社區收入增加了,群眾心中有數了,但同時也得罪了一些人。2002年3月的一天,因長期拖欠租金而被取消門面續租資格的劉二毛,一大早便糾集10多個人氣勢洶洶地跑到范寶萍家,威脅她說:“再這么干,叫你吃不了兜著走!”范寶萍并未被對方的囂張氣焰所嚇倒,而是義正詞嚴地擺事實、講道理。見范寶萍不好惹,劉二毛一伙只得偃旗息鼓,再也不敢造次了。
經過一年多的艱難梳理、整頓后,社區面貌煥然一新,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黨員、居民代表會議制度出臺了……一位年屆七旬的老大爺激動地說:“以前,我們這里沒有下水道,生活污水滯留,臭氣熏天,是范書記東奔西走、上下協調,幫我們新建了下水道,才徹底解決了衛生問題。”知群眾冷暖,順百姓心聲。范寶萍就是這樣經常為群眾的一件件小事而勞苦奔波。2003年8月,社區建制調整,西南街居委會合并進來,范寶萍被300多名黨員、8000多名居民代表推選為書記、主任一肩挑的帶頭人。
“菩薩心腸”,愛心撐起一片天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是社區工作的真實寫照,而弱勢群體又是社區干部服務的主要對象,范寶萍用愛心為社區群眾撐起了一片藍天。從鎮機關到社區居委會,她不但丟了鐵飯碗,每月的補助也只有300元,加上丈夫又下崗了,但她想得最多的還是群眾的“苦”。
社區83歲的老太太吳翠華,因兒子外出躲債下落不明而幾乎喪失經濟來源,8年多來一直靠借路燈照明,生活極其窘迫。范寶萍一次走訪到老太太家時,看到她愁眉緊鎖,屋里彌漫著凄涼。她當時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幫老太太渡過難關。第二天一早,范寶萍就帶著社區干部為老人安電燈、繳電費……當屋里的電燈重新亮起來時,老人噙著眼淚顫抖著說:“感謝黨的好干部啊!”打那時起,范寶萍總會隔三岔五地帶上水果、糧油、衣物去看望老太太。特別是逢年過節,她總要和老人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老人見了“大妹子”也總有說不完的心里話。98歲的老人陳志瀚受養子虐待,不準用電,更不讓老人用家里的天然氣。憤憤不平的范寶萍本打算把這個不孝子“送”到派出所關幾天,可她轉念一想,要把這事圓滿解決還得靠“智取”。她先后10多次做陳大爺養子的思想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與其約法三章,直到他承認錯誤并主動盡起了贍養義務,范寶萍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有難處,找范姐”。在河街社區,這是最通行的一句話。范寶萍成了社區居民的主心骨,再難的事,她都會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幫助解決。人們說她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著老百姓的冷暖疾苦、柴米油鹽。”曹天權夫婦雙雙下崗,兒子正讀大學,一家人僅靠擺弄“碰碰車”艱難度日。誰知天有不測風云,兒童樂園為搞活經營要取消“碰碰車”項目,夫婦倆面臨著再次失業的危險,他們只好找到社區。深知下崗工人艱辛的范寶萍多次找到兒童樂園老板說情,老板最終讓了步。事后,曹天權逢人便說:“多虧了范大姐啊,要不是她,我們真不知道該咋個辦了!”
社區難纏的事還有很多:精神病人發病時,沿街鬧事;少數人為小家私利損害大家利益的“刁蠻”;好吃懶做、酗酒賭博人員的“無賴”……范寶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常覺堵得慌。為社區的安寧和諧,她總是排除一切困難,千方百計維護著這一片藍天。可以說,她為解決社區居民的困難敢于堅持原則,敢于碰硬,進了百家門,解了百家難,暖了大家心。
“婆婆嘴、豆腐心”,下崗職工潤心田
“社區干部雖然官不大,但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范寶萍的這句口頭禪,對于河街社區的同事們來說早已不是一句空話。他們每天都能看到范寶萍忙碌的身影和她經年累月干出來的非凡業績。在范寶萍的帶領下,河街社區連年受到上級黨委的表彰,她也先后于2003年被自貢市委表彰為“優秀黨務工作者”、2004年被省政府評為“優秀社區干部”、2006年被省委表彰為“優秀黨務工作者”……
大年初一,每日感染人數開始逐漸上升。汶二書記吳鳳戀緊急召集所有居委會干部開始進行人員車輛排摸。所有休息在家不值班的居委干部開始到位排查。從小區開始排查,與社區民警吳雪山一起對小區新駛入和未動車輛進行全面排查。新查出湖北系車輛5輛,人員20余名。這時并沒有接到上級加班的通知,但居委干部沒有一個缺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任務的緊迫,如果疫情大面積爆發。那排查工作早開展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大年初二,依舊全員在崗。居委干部在書記吳鳳戀,主任翁維芳,黨務劉晨昂三名黨員的帶領下分工明確,開始自行制作每一棟樓,每家每戶的情況排摸表(外地回滬防疫排摸表)。準確做到一門一表,一室一查。大家分工明確,制作表格,網上登記,電話排摸,對重點地區人員上門排查,查閱人員登記表做出特殊備注。當日排查出湖北籍人員43名,并對其所有人進行聯系排摸,無法聯系到的交由民警吳雪山進行排查。當日與所有湖北籍人員全部取得聯系!
大年初三,街道正式下達作戰命令,我們依舊全員在崗進行戰斗!我們開始逐步對每家每戶進行電話和上門排查,因為人手有限,1629戶人員很難一步到位排查到位,只能一步一步進行第一波排查,對可以聯系到居民進行詢問和排摸。對于聯系不到的居民做出備注。并同步開始對之前排查人員進行細致詢問。包括到什么交通工具,有幾個人一起,途徑何處,體溫等情況。并對之前湖北來滬人員進行每日體溫檢測與詢問情況,督促隔離。我們在街道下達命令的第一天,已經初步完成了第一批次的排摸工作。對于此次防疫工作的正式展開,我們可以說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之后的工作是對排摸對象的進一步細化排摸,對于來滬隔離人員,每天吳書記親自上門詢問情況,并定時送口罩等生活必需品。對之前排摸的來滬人員督促他們來居委登記健康登記表。在志愿者來之前,居委干部人手嚴重不足,工作開展得進度較慢。這個問題在2月1日志愿者來之后得到了緩解。第一批排查結束,開始第二批的排查,對每個門洞口再次張貼告示。開始分散全部上門,每家每戶上門排查。送表上門,之前的工作開始常態化開展。新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全面上門排查結束后,大家在寒冷的冬天熱出了一身大汗。雖然說非常辛苦,但結果是喜人的。我們掌握很多之前都沒掌握到的信息,通過居民的熱心提醒,知道了許多空關房的信息。第二批的排摸工作結束,我們基本掌握了大部分的信息,何時出去,預計何時回來。對其逐一登記在冊,制作成表。進行新一輪的信息匯總。此外,口罩登記也要開始了!
2月2日開始,接到上級命令開始口罩登記的工作。在前一天,我們進行了全面的準備工作。規劃地點,制作詳盡的登記表。提早規劃人員疏導。預約單的敲章分批。那一天,居委的燈亮到了晚上22點,大家雖然非常的疲憊。但準備工作還是如期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