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文化關系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17 18:13: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語言與文化關系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語言與文化關系論文

篇1

一、愛德華?薩丕爾與《語言論》

愛德華?薩丕爾是美國語言學家、人類學家,他先后從事文學、哲學、人類學等方面的研究,并專注于美洲原住民語言的研究。薩丕爾對于語言與文化關系、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語言與文學的關系都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此外,他是語言學中形態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并在比較語言學方面做出巨大貢獻。

《語言學》共11章,分別從語言的概念、成分、形式、結構類型以及語言的歷史、交互使用、與文化和文學的關系幾個層面對語言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論述。[1]薩丕爾認為,語言是一種通過后天學習、非本能獲取的功能,屬于文化層面。語言可以表達人們內心的感受,進行意義的詳述,屬于社會習慣的產物。關于語言的構成,薩丕爾認為,語言的構成整體來說是通過“詞”。語言通過句子進行表達,而詞是構成句子的主體。每個詞都具有其獨特的意義,說話人根據自己語言的特性和潛在的規律,將詞語進行組合,構成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句子。這些詞語如果順序發生了改變,那么語句的意思也會發生變化,詞和句的關系非常微妙,它們的不斷演變構成了語言的紛繁復雜。

此外,薩丕爾還把不同的語言根據其語言結構進行了有效分類。根據各種語言的變化方法及變化程度,將這些語言分成四個類別。這些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種族文化相互關聯,語言成為了精神文化的直接反映。全書最后一章薩丕爾論述了語言和文學的關系,他認為語言是文學家思想意識的反映,當這種表達“非常有意思”的時候,就形成了文學。這種學術的關于語言和文學的論述對后世影響很大,并對于該領域新的研究方向起到了指引作用。

二、語言與文學的關系探討

(一)語言與文學的辨析

語言是一種符號,自成體系,它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交際使用的工具,能夠在人們的正確使用下準確地表達出說話者想要傳遞的信息。[2]語言通過不同的載體進行傳遞和表達,而文學就是其中一種。文學歸根結底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文學通過語言進行描述,使得聽話人了解說話人的所思所想,并感受到文學帶來的藝術魅力,以不同的文學表現形式呈現語言與文學的關系。所以說語言是文學的載體,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二)語言與文學的辯證關系

語言和文學在人類的發展史上都占據著重要地位。關于文學和語言相輔相成的關系,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話題之一。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先是有人們的一般化語言,進而才上升為文學。在遠古時候,人們通過不成系統的語言進行交流,隨著語言的逐步發展,世界各地開始出現不同語系的萌芽,但當時語言并不能夠以藝術的形式展現,只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交流符號或載體。直到人們產生藝術表達意識,將語言進行藝術化包裝成為文學,語言的發展才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隨著文學的進步與發展,人們也不斷加深對語言的認識與研究,使其成為語言學學科雛形。文學和語言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相輔相成,不斷進步和發展,曾經相互交融的兩部分如今各自開辟了不同的領域。[3]語言學和文藝學的產生源自二者的進步和發展。在這里,語言不再只是物質媒介這么簡單,而是成為了文學生命力最熾烈的表現。然而優秀的文學作品對語言的豐富和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語言的構詞法、語法在文學的進步和演變中也產生了改變,語言系統不斷完善,語言和文學的關系一直緊密交織。

三、薩丕爾眼中的語言與文學關系

(一)文學通過本土語言進行最全面真實的表達

薩丕爾在著作《語言論》中的第十一章明確闡述過他所認為的語言和文學的關系。他認為語言是文學的媒介,文學家通過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精神世界,這樣的文學是獨一無二的。[4]甚至,一種語言所寫出的文學作品,倘若使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就會明顯感覺文學效果大打折扣。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一旦表達就會產生違背我們日常閱讀及說話習慣的問題,因為語言習慣發生了變化,譯者在表達內容的時候既要尊重作者的原文,又要中和讀者區域的語言習慣。可即便是這樣,也經常會有違背日常說話方式的文本情況發生。如簡?奧斯汀的著作《傲慢與偏見》,第一章,班納特太太和班納特老爺在討論新搬來的鄰居“闊少爺”時的對話,其中有一句,班納特老爺問起這位闊少爺是否單身,班納特太太說:“噢!是個單身漢,親愛的,確確實實是個單身漢!一個有錢的單身漢。”這種多次強調并使用插入語的行文習慣在漢語中是鮮有出現的。由此可見,若是將語言處于科學中,那么它只是不帶任何感彩的一般化媒介,可稱之為“語言程序”。但倘若將語言處于文學中,它則具備了作者的個人色彩,是帶有生命力、感彩的思維和情感的表達。作者對于主觀性的表達方式遵循其日常語言規范,即母語語法及表達形式,所以一旦文學作品被轉換表達為另一種語言時,便是兩個語言系統、兩種語言方式之間發生了轉換,因此語言的轉變也會影響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當作者的內心被自然的、習慣的語言所主導時,讀者絲毫不會感到違和。如薩丕爾在書中舉例,當人們讀到海涅的時候,會感覺整個宇宙都是在說德語的。這也就說明,語言和文學的結合和交融使得語言這種“媒介物質”完全消失,與文學相交融,彼此互通,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合二為一。

(二)文學作品的價值與語言種類無關

作家對于文學作品的創作根植于本土語言,內心的所感所想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向讀者進行傳遞。但文學作品的語言魅力來自于作者對于語言的把握以及對于詞句的靈活運用,與不同語言的本身沒有任何區別。世界上的語言本沒有三六九等之分,就如同不同種族的人類亦是平等,各自語言各具特色。正如薩丕爾所說,“英語的元音級次生來比法語的遜色,然而它在節奏的活潑上卻得到了補償。”[5]在薩丕爾看來,任何的語言都具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這種魅力通過作者對于文學的應用來體現。薩丕爾認為,不同的語言都有獨特的魅力,不應按照其他語言的模型來強加于另一語言上,每一種語言都應該在各自的軌道上自然而流暢地運行。

在漢語世界里,李白、杜甫的詩平仄有聲,能通過押韻、比興來寫出宏偉的詩篇,就像薩丕爾所說:“今天的英語詩人會羨慕中國即興湊句的表達方式,不費力氣就能達到的那種行云流水的境界。”雖然漢語的詩詞是簡練、優美和具有東方特點的,但是當我們讀到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作,亦會感慨英文的魅力所在。莎士比亞將語言的韻腳、韻律發揮到了極致。看莎士比亞和李白的詩,讀者都會感受到語言的典雅和奇妙之處,他們的文學作品在今日世界文壇都享譽盛名,兩人的威名不分伯仲,我們很難將他們孰高孰低進行排名,只會感嘆任何一種語言表達都是美麗的花。[6]

(三)語言的語法形式能夠給文學風格以方向

薩丕爾在《語言論》中表明觀點:“一種語言能不能創造復合詞,它的結構是綜合的還是單一的,詞在句子里的地位是相當自由的還是排成嚴格確定次序的,這些都能在風格的發展上起重要作用。”也就是說,作者所使用語言的風格決定了文學作品的表達風格和整體風格。如我們所常用的漢語,在語言上用詞簡單、詞句靈活多變,漢語言作品,特別是古漢語作品大多言簡意賅,但卻生動翔實。特別是駢文、詩歌等文學形式,雖用詞甚少,但卻華麗工整,充分展現了語言的精髓。英語在表達上具有邏輯性強的特點,對時態、語序的把握非常嚴格,但是在修辭和詞匯量上略有欠缺。于是英國文學作品的特點是非常簡潔準確的,能夠通過語言本身明確作者表達的邏輯關系,讓人讀起來思路清晰。日語的特點是曖昧性強,難有明確直接的回答,所以在日本文學作品中,從始至終都貫穿了一種內斂、禮貌、含蓄的氣質,加之日本文學對人稱、代詞等稱呼過份細化,總給人一種自律不逾距的規矩之感。

在不同的語言中,對詞序要求和詞語排列的差異,構成每一種語言或每個文學家特有的風格。這種構詞和詞序的特點是語言本身賦予的,不可逃避的,是語言形成和語言被人運用時潛移默化的,它不會制約作者的表達,但卻能賦予文學作品獨一無二的特質。

每個語言都自成體系,所以在語言甲中恪守的規則,在語言乙中卻是毫無意義甚至是多余的。作者使用自己的母語行文時,這種與生俱來的表達運用將會使得文學作品大放異彩。他們在語言使用的時候,不會刻意想著語言的規矩和語法,而是憑借自己多年來的積累或日常應用的習慣進行使用,所以這樣產生的文學作品會流露出一種自然不造作的氣質。倘若讓作者去使用其他非母語的語言,哪怕他對那種語言的構詞法、語法句法再了解深入,也無法產生一種從心里、精神上傾其身心、原汁原味的表達。

結語

語言與文學的關系始終是密不可分的。在薩丕爾看來,文學通過本土語言進行最全面真實的表達,語言的語法形式能夠給文學風格以方向,但是語言無法直接決定文學作品的價值和意義,語言只是文學作品的載體和表達方式之一。語

參考文獻

[1]薩丕爾.語言論――言語研究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郭曉英.論愛德華薩丕爾關于語言與文學關系的闡釋[D].復旦大學,2012.

[3]翁向華.符號學視闕下的語言模糊性探源[J].語文建設,2014(05).

篇2

工業化是18世紀60年代后,隨著英國的產業革命使機器逐步取代手工勞動而誕生了近代工業后才出現的一個名詞。

首先,工業化是個內涵極其豐富的概念,從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的理解。

對工業化一詞最為流行的解釋是將工業化描述為:工業在國民收入和勞動人口中的份額連續上升的過程。這是著眼于工業發展角度給定的定義,強調工業化的過程本身就是工業發展。有的學者將工業化定義為:一個國家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過程或在國民經濟結構中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向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的轉變過程。顯然,這是著眼于國民經濟結構的轉變給定的定義,強調的是通過發展工業,使一國的農業部門轉向工業部門。有的學者認為:工業化是近代工業通過自身的變革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并使國民經濟以至整個社會都得到改造的過程。這一定義著眼于對工業化內容的全面把握,強調工業化概念的綜合性。東方學術界往往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認識工業化的內涵,或者認為工業化就是現代化,或者認為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工業化。此外,有的學者強調生產的物質結構變化,著眼于生產要素的投入組合與產業關系的變化來定義工業化。由此可見工業化內涵的豐富性。筆者認為,工業化是在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從以農業為中心向以工業為中心的轉變過程。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在運用新科學技術基礎上建立起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的門類齊全、結構和分布合理的工業體系;是工業地位上升,超過農業;三是在經濟發展中能為其他部門提供先進的科技裝備。

其次,工業化是個綜合概念,有著特定的層次性規范。工業化是個有著復雜而深刻內涵的綜合性概念。例如狹義的工業化概念解釋為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發展并占統治地位的過程;廣義的工業化概念則是指工業化作為一種特定的歷史過程,不僅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影響和導致社會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變化。

如果從廣義角度理解工業化的內涵,工業化的基本涵義由淺入深可呈現以下四個層次:一是工業本身的發展;二是產業結構的變化;三是社會經濟突出的變革;四是文化層次上的變革。

再次,工業化是個動態概念,必須在過程中理解。盡管上述諸表述的著眼點不同,但存在著一個明顯的一致性,這就是工業化是個動態概念,工業化是個過程。發展經濟學家錢納里就將工業化劃分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個相互銜接的發展階段,并給定相應的檢驗指標。

從城市化的水平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10%為初期階段,30%為中期階段,70%為后期階段。認為工業化是個動態概念,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即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或地區,工業化的標準是不同的。例如我國就是將基本實現工業化的標準主要界定為人均GDP3000美元,城市化率達到50%以上,農業從業人員的比重下降至30%。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其中“新型工業化”就是著眼于時代特征,以可持續增長和信息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標準的工業化。

最后,工業化是個實踐性概念,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艱辛才能實現的

從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歷史進程看,近代工業化發生于產業革命過程中,英國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至19世紀30年代末基本完成,歷時近一個世紀;近代工業化在世界各國之間的差距很大,即至今日,仍然有許多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的近代工業化水平仍處于起步階段,其國民經濟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至于現代化工業,只是極少數發達國家才得以實現。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雖然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一批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工業產業,但從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看:機械化、半機械化勞作在農業生產中并不占主導地位,幾千年一貫制的手工勞動并沒有發生實質性或根本性轉變。中國總體上還是一個商品經濟尚欠發達、市場經濟體制尚待進一步完善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要在這樣一個工業發展水平的基礎上走“新型工業化道一路”,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農業產業化是改革以來農村出現的新生事物。關于農業產業化內涵的界定,理論界同樣沒有統一的認識。在我國改革的理論探索與實踐過程中,雖然對農業產業化的內涵頗有爭議,但基本上取得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共識一是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農業經濟;二是要按產業系列發展農村經濟;三是要實現農工商一體化;四是要以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為中心,加快實現由落后的半自給自足的農業向現代商品農業的轉變。據此可將農業產業化表述為:在穩定的前提下,結合本地區實際,圍繞本地的重點產品,實現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的種養加工、農工商、銷一體化經營,達到產業區域化、經營市場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的目的。從而使農業真正走上城鄉優勢互補、產業相互促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顯然,這是一個描述性概念。

將工業化內涵的一般表述與農業產業化內涵的一般描述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在工業化的內涵中,更多地是強調“轉變”與“過程”,農業產業化的內涵中,則更多地強調運作的條件和組織形式。據此,與工業化概念相比較,農業產業化概念是個相對“微觀”的并且操作性極強的實踐性概念。

從聯系角度看:在英文中“工業化”與“產業化”是不加區分的,統稱為Tndacbrialization。在中文的譯文中,也將Tndacbrialization通譯為“工業化”或“產業化”。也就是說,作為動態名詞,工業化與產業化之間的區分不具有國際性,是中國人在改革過程中賦予二者以不同的內涵。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聯系,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農業產業化是一國工業化的核心內容。如果僅從產業化講,一國的工業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工業產業化,二是農業產業化。實現工業化,就是要實現一國的工業產業化和農業產業化,只著眼于工業產業化的角度考慮問題是不完整的。從我國的實踐看,工業生產經營的產業化,無論從產品的銷,還是從企業組織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程度,都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但是,我們仍然不能說我們已經實現工業化,甚至不能說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程度還很低,農業生產目的的自給自足性、生產組織的分散性、生產方式的手工勞作性等方面并沒有實質性的轉變,還更多地保留著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的特征,作為工業化主要內容之一的農業產業化,還制約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任務。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篇3

企業的倫理文化是一個企業的文化標志,是企業員工的道德約束和道德基礎。企業倫理作為一個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不是外界強加的,是自有企業那一日開始,企業的倫理文化就已深深植根于于企業的發展之中。

一、企業倫理文化與企業管理關系的歷史淵源

企業的倫理文化屬于文化范疇,是一種較為抽象東西,人們不易察覺。一個企業的管理方式體現了企業的倫理文化,企業的倫理文化也影響著企業的管理方式,兩者相互促進。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企業倫理文化。以我國為例,早期企業的管理方式是采用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倫理文化大都體現在師徒關系上,這種管理模式有好處也有弊端,師徒關系會加深企業倫理文化中的人文情懷,但也不利于企業生產率的提高,現在很多地方小企業依然沿用這種方式。進入現代社會以后,人們的社會生活進入信息時代,很多現代企業采用數字化的生產模式,企業之間若想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競爭點就必須集中在人才質量的比拼上,人才的競爭使得企業的倫理文化也已經變成激情、競爭、團結和拼搏,企業的管理方式也變的更為精進、更有效率。一方面,將良好的企業的倫理文化賦予管理方式之中,可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對于企業提高生產力和產品開發率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良好的管理方式也會反過來作用于企業倫理文化的升華提高,維系職工與職工之間,職工與領導者之間的良好關系,推動企業發展。

二、企業倫理文化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

(一)企業的倫理文化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縱觀世界上的百年企業,對其企業文化進行深度探索,我們都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擁有深厚的企業倫理文化,這種企業倫理文化是以道德規范為準則,以社會行為為準則,并且將企業家的管理理念和成功經驗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企業自身的倫理文化,企業的倫理文化包含了企業的價值觀,包含了企業自身的行為準則,包含了其獨特的經營理念。正是這些企業倫理文化讓企業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下保持了自身的特點,并且不斷發展壯大。可見,企業倫理文化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在企業的管理過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好的企業倫理文化所達到的目的,不外乎就是使員工將自己的命運與企業聯系在一起,使員工關心企業的未來和發展,這也是企業提高生產率的關鍵所在。成功的企業倫理文化體現在企業對整體戰略的設計之上,不是局限在管理的制度上,企業的組織結構上,而是體現在企業的管理風格上。在企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精神文化往往比金錢和資本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不難看出,企業倫理文化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作用。古代的企業管理者將企業文化當成一種企業理念,在管理過程中對企業文化的充分利用凸顯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并且使得企業飛速發展。近代以來,中國的市場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發展規劃目標與企業的利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提升企業管理的效率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企業倫理文化是企業的源泉

積極地企業文化可以給企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使得企業保持生機和活力。當今社會,企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競爭嚴酷。我們說企業文化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家家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倫理文化,這是普遍現象,但是企業倫理文化業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家家企業都有但是家家企業又都各不相同。正是這種特殊的企業文化決定了企業的發展前途與命脈。從某一程度上可以說,企業倫理文化的發展映射出企業的未來,承載著企業文化,有力地保障了企業的管理效率和效益。企業的倫理文化波及范圍廣大,包含了各部分之間的矛盾關系,其中最最直接的是企業老板與企業員工之間的關系。自工業革命開始那日,就出現了雇傭者對勞動者的剝削,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獲得更多的利益。現如今,如果還是以雇主剝削勞動者的資本主義方式來經營企業的方法斷然不可取,雇傭者應當把勞動者看成自己的事業伙伴,企業的管理者與員工一起創業,勞動者應當把雇傭老板看作是自己事業上的領導者,雙方共同推動自己的事業發展。中國要發展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和諧經濟,自古提倡“以和為貴”,因而勞動者與雇主之間就更加不存在社會等級的差別,他們只是在社會活動中扮演了不同的社會人角色,雙方遵循“和”、“合”理念,共同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

(三)企業倫理文化可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企業的管理者帶領企業向前發展,企業倫理文化對企業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影響也是巨大的。企業管理是在企業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企業是否成功,與企業本身特殊的企業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有著良好企業文化的公司必定會有著良好的企業形象,企業倫理文化反映的不僅是企業給外界的外部形象,更是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團結一致與員工風貌。好的企業倫理文化可以提高企業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讓員工盡心為企業服務,創造更多的企業價值,提升企業的產出效率,于無形之中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學生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提倡“人本教育”,那么在企業管理中我們更應該“人本管理”,以人為本,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才有可能使企業投入最少但產出最多。

篇4

自從我國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的國策以來,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往來不斷加強,對精通國際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作為溝通各國經濟交流和商務活動的語言工具—商務英語,已成為一門新型的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專業學科。商務英語涵蓋了相關不同領域的專業英語,例如財經英語、會計英語、金融英語、法律英語、外貿英語、廣告英語等等。商務英語研究的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般商務用途英語(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專門商務用途英語(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務英語的特點是它為國際商務活動這一特定的專業學科服務的專門用途英語。它既有英語語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語基本語法、句法結構和詞匯,又具有獨特的語言現象和表現內容,研究其語言現象,探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以掌握其翻譯時的特殊性和規律性。

一、跨文化交際與國際商務英語的翻譯

世界各國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語言及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各國商人的相互商貿往來即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有著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們在交流時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間的文化障礙,以共同達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國經濟、文化、軍事等交往中,英語是首選語言。英語的詞匯量豐富,它不斷吸收各國語言詞匯,具有多樣性、易變性,因此人們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須特別關注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義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異,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對等。

奈達博士在談到翻譯問題時說:“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翻譯家讓.德利爾教授也說過:“代碼轉譯是確立詞的一致關系;翻譯是尋求信息的等值。”“詞義等值”、“語言等值”等是“代碼等值”的同義詞;“意義等值”、“語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譯等值”的同義詞。

上述這些權威的觀點對目前商務英語翻譯仍具有指導意義。一個國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種文化所取代,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該十分重視文化因素,特別注重文化信息的傳遞,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對等。具體到翻譯就必須在譯入語中找尋“對等語”。

例如我國在評比企業的等級時不少企業為自己是“國家二級企業”而自豪,但有的廣告卻把“國家二級企業”譯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語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標準的;劣質的)這里有“差的”含義,與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異,不如譯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貼切些。

語義信息等值和風格信息對等是商務英語翻譯中最起碼的對等。在這基礎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種文化信息,翻譯人員必須盡可能把原文中的這種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譯入語中體現出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與譯入語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務英語翻譯中的一種深層次的對等。在具體商務英語翻譯實踐中,語言翻譯轉換過程中這種文化信息的扭曲、丟失是經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譯:“我們希望產品的圖案和色彩能照顧到歐洲人的心理。”有譯者譯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這句譯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譯者把“心理”譯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沒什么不對,因為在漢英詞典中也是這么對應的。但通過細細推敲原文,我們會發現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種人的“偏愛”和“情趣”的含義,而“psychology”這個詞則側重于指“心理學”或“人的心理過程”,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再比如:“本協議及附件用中英文書就,兩種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譯者譯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這里譯者把“兩種文字”譯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討,通過仔細分析原文,這里的“兩種文字”應理解為“用兩種文字寫成的文本”,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哪種“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譯文似應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異和語義差異引起的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幾種情況

世界各國每年至少有數萬種商品被介紹到全球市場(其中多數被介紹到美歐市場),但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銷路不佳,究其原因,蓋因許多廣告正文錯誤疊出,有拼寫錯誤,也有句法錯誤,.還有用詞錯誤及文化錯誤,出現“胡譯”、“死譯”等,所有這些錯誤都有損企業形象和產品的銷售,“國際營銷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錯誤營銷和廣告戰役中失敗的廢墟之上,他們中大多數失敗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錯誤”。這些交流的錯誤和失敗或者是由于忽視文化差異,或者是對文化差異的無知造成的,因此為避免這些差異引發的失敗,商務英語翻譯人員就要探究了解這些差異的起因,力爭在翻譯時盡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譯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沒什么不妥,但在英語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為原料釀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沒有添加某種水果的名稱,則專門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譯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體的酒,用dry(干)顯然是矛盾的。其實在英語中,dry還可以解釋“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漢譯應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應譯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譯“亞洲四小龍”時,有人把它翻譯為“FourAsian Dragons”這樣翻譯似乎不妥.雖然在國人的心目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人們常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漢語成語中常有“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騰虎躍”來表達正面的含義,封建社會中至高無上的皇帝被視作“真龍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話傳說中,“龍”卻是一種邪惡的動物,在中世紀,“龍”( dragon)被視作罪惡的象征,圣經中惡魔撒旦被認為是“下he great dragon",這樣,我們在翻譯亞洲韓國,我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這四個在上世紀七、八+年代創造經濟奇跡的國家和地區時,似應譯成“Four Asian Tigers”較為妥當。

上述錯誤之所以出現蓋因對文化差異的無知或無視所導致,商務英語的翻譯人員似應從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異,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顏色的文化差異等處引起重視,不同國家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有時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譯到譯入語中,等值的標準有時也較難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異會引起以下幾種不對應的情形:

1.原語中的指稱對象在譯入語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見或不被重視

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發明并推出的新藥層出不窮,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國藥學界也無相應的中文產品和術語,于是只能采用音譯法來分別譯成“盤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們也就習以為常了。

又如國人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會從這一品牌聯想到吉祥與勝利,但中國人卻不會有這樣的聯想,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如果我們把其音譯為“娜基”,在國人的心目中也不會有什么聯想,但譯成“耐克”就大不一樣了,人們穿鞋子總喜歡它能結實耐穿,取名“耐克”會使人產生一種聯想,即這種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難,克敵制勝”的意思,這是翻譯人員在翻譯時根據其音節和鞋類產品應該具有的特點而獨具匠心的一種譯法,但也不得不承認翻譯中文化信息的丟失現象,因為原商標“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對中國消費者來說不會像西方人那樣想起了Nike女神,同樣漢語中的“鴛鴦”常被用來指代夫婦,但譯成“mandarin duck”則不會使洋人產生類似的聯想。

2原語文化在語言中有明確的指代,而譯入語則須另行處理

中國文化傳統講究六六大順,八一八(發一發),但在英語中666卻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發(財)的內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卻是“7”這個數字,比如有一種碳酸飲料叫“seven-up",在譯成中文時似不應譯成“七上”,因為這會使人聯想起漢語中的成語“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譯為“七喜”則較為合適.

又如國產“雄雞牌鬧鐘”原譯為“Golden cock alarm clock",“雄雞”在我國是一種吉祥的動物,‘一唱雄雞天下白”,以“雄雞”作為鬧鐘的商標比喻鬧鐘早上像雄雞一樣喚醒沉睡的人們。但在英語中cock也可以指男人的性器官,cock up在英國理語中則有“一團槽糕”的意思。這種效果恐怕是生產廠商和出口商都不愿意看到的,如果把其改為“金雞牌”鬧鐘,譯為"Golden rooster”則會使中國消費者和國外客戶都能獲得類似的美感。

3.原語和譯入語中同一個指稱對象是由字面意思完全不同的詞語取代

加拿大翻譯家讓.德利爾教授在其撰寫的《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法》這本著作中提出這樣的觀點:“代碼轉譯是確立詞的一致關系;翻譯是尋求信息的等值。”在書中他還指出“詞義等值”、“語言等值”等是“代碼等值”的同義詞;“意義等值”、“語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譯等值”的同義詞。他的觀點對商務英語翻譯實踐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原文與譯文語義信息的對等語義信息是基礎,沒有語義信息就不會有風格信息或文化信息。因為風格信息和文化信息必須通過語言的的基本含義體現出來。語言是信息的載體,假使語言沒有傳遞信息,風格信息和文化信息也就談不上了。一般來說風格和文化都是通過語義信息所反映出來的。語義信息包括表層語義信息(surface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和深層語義信息(deep structure semantic message)。表層語義信息一般是指話語或語篇的字面意思。例如英語中的“dry goods”應和漢語的“紡織品”(textile)對應,而不能譯成“千貨”,“干貨”則應譯成 "dry grocery"。

又比如中國人歷來推薦“東風”,古人詩句中有“東風送暖”字樣,諸葛亮借的是“東風”,上世紀五十年代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的是“東風”牌汽車,而在英國人的心目中,“西風”( zephyr )是溫暖和煦的,這是因為大西洋在英國的西邊,西風從大西洋上吹來,在英國有一首專門頌揚西風的詩歌《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It’ 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譯成:“那是溫暖的風—溫暖的西風,伴隨著百鳥歡唱”,由于英語中西風含有特殊的文化信息,我們出口到英國的商品,在商標上就應考慮入鄉隨俗。

三、如何在商務英語翻譯中進行文化信息的調整

各國各民族之間存在文化差異是一種客觀現實,作為商務英語翻譯人員便應了解這些差異的存在,通過適當的翻譯達到文化信息靈活等值,要做到這一條,就必須在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當中找一個切合點,就要把兩種語言的文化進行比對,具體體現在在譯入語中找尋“對等語”這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翻譯人員必須對文化上的差異進行適度調整,以實現文化信息上的對等,上文提到的把“亞洲四小龍”譯成“Four Asian Tiger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文化信息傳遞的目的基本上達到了對等。對下列這些情況,文化上的差異似應作出調整,A:原文指稱對象有可能引起讀者的曲解。日:原文指稱對象乍一看好像毫無意義,C:譯入語出現“語義過載”現象使讀者不易理解,指稱對象是詞語句子及文章反映出的客觀世界:英語和中文譯文所指事物往往類似,反映出客觀外界的相同事物或相同現象,體現出相同的語言功能,然而,東西方人有著不同的人文,地理,哲學,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差異,跨文化交際中這種差異肯定存在,從而使文化翻譯的可譯性產生一定的障礙,語言文化的這種特殊性使得中文的某些詞語在英語中只能找到部分的對應語,有時根本就找不到對應語,反之亦然,例如“五保戶”,“五七干校”等中文詞語在英語中存在“意義空缺”,故其文化負載沉重,翻譯時必須進行文化信息調整,通常翻譯界對漢英詞語指稱意義的翻譯一般采用四種方法,即直譯法,意譯法,音譯法,音譯與意譯結合法。

1.直譯法

直譯法指的是在不違背譯入語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譯入語中完全保留原文語言詞語的指稱意義,由漢語直譯成英語的例子有:一國兩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鐵飯碗(Iron Rice Bowl)、紙老虎(paper tigers)、丟臉(to lose face)等等。由英語直譯成漢語的例子有:iron curtain(鐵幕)、chain reactions (連鎖反應)等等,有時為了保持原文符號意義的完整傳遞,可采用直譯加注的辦法,例如:“拳頭產品”( fist products),有學者認為,如果把它翻譯成“competitive products"、"quality products”或“key products”恐不能充分表達原文含義,如直譯成“first products”又擔心外國人看不懂,于是采用“直譯加注’,的辦法,比如‘·拳頭產品”直譯成“a fist product",然后再加注“a fist product, literally, like a clenched fist, used to refer to the product which is excellent and occupies a dominant position among similar products(拳頭產品,字面上的意思是像握緊的拳頭,用來指過硬而又有競爭力的產品)通過這樣的直譯加注,即對詞語的指稱意譯做了清晰的說明,又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語言風格,傳遞了近似的語言文化信息。

2.意譯法

意譯法指的是翻譯人員在受到譯語社會文化差異的局限時,舍棄原文的字面意思,力爭譯文與原文的大意相符合和主要語言功能相似的一種方法。由于地理、風俗、歷史等差異、各民族的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詞匯、句法結構和表達方式、直譯有時晦澀難懂,有時會引起歧義,有時則不能充分傳達原文的神韻,由此我們只能采取意譯,意譯保留了原文的特點和形式,一般來說意譯可有兩種形式:直接意譯和轉換意譯,直接意譯是指將源語言在詞典中的意思譯為目的語。例如:talk shop all the time(三句話不離本行),a land of honey and milk(魚米之鄉),四川成都的“紫薇酒店”譯成英語為“戶RIME HOTEL",紫微星在中國星相學中其星宿排名居首位,而英語PRIME含有“首位的、首要的、最好的、第一流的”意思,因此這可看作是成功采用意譯法的典范。

轉換意譯是指翻譯人員不按詞典中詞匯的解釋釋義來翻譯源語言,而是在了解了該商品的特點并考慮到本國消費者消費心理習慣后采用另一個譯名來取代原名原意,使其與商品的特點有關聯,例如:Walkman(隨身聽),safeguard(“舒膚佳”香皂)、Whisper(護舒寶)、Coca-cola“可口可樂”飲料),Benz(“奔馳”轎車),這種譯法如使用得好,可以使人顧名思義,聯想到產品的特點及性能,從而引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3.音譯法

音譯法指的是用音位為單位在譯文中保留源語言的發音以便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以突出l}文主要語言功能的一種翻譯方法,常見的有“humor(幽默)、logic(邏輯)、sofa(沙發)、nylon(尼龍)、sonar(聲納)、whisky(威士忌)、Sony(索尼)、Casio(卡西歐)等等。

音譯法看似簡單,卻也有很多講究,翻譯人員在下筆之前似應反復斟酌比較,比如“Benz“奔馳”轎車)本來是譯成“本茨”的但后來采用諧音聯想法,譯成“奔馳”顯然要比“本茨”好得多。

音譯商標也須有一定的技巧,其原則是盡量簡短,省去某些非重讀音節,比如將“Rolls-Royce”譯成“勞斯萊斯”,而不是譯成“羅爾斯.羅邁斯”。

如果是中文商標譯成英語,有兩種情況:一是諧音造詞,二是按照漢語拼音,這里須注意如用漢語拼音做商標,最好事先查一下英漢詞典,看看英語中是否有與該拼音一模一樣的詞、如有,應該搞清它的詞義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與該商品是否適宜?例如,我國曾有一種“芳芳”牌的化妝品系列被譯成“Fang Fang",但“Fang”這個詞在英語中的意思卻是(“毒蛇的“)毒牙、(“犬、狼等的”)尖牙。

4.音譯和意譯結合法

篇5

民俗是民族(民俗)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學科研究的課題。不同的學科在研究民俗時的側重點與視野有所不同。

在民族學看來,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1〕具體地說,民俗是各民族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風尚、習俗,它表現在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等方面的活動之中,反映著民族的經濟生活、自然環境、歷史傳統、生產方式和心理感情。

社會學者把民俗看作是民族生活方式。民族生活方式是以民族為主體的生活方式,它涵蓋了民族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飲食生活、禮儀生活、宗教生活、娛樂生活等方面。〔2〕

文化學者認為,民俗是一種文化,即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域、民族或族群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傳播、汲取和改造后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或表達方式,能夠體現某種文化的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的所有內容,如飲食、節日、服飾、建筑、藝術、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和世界觀等。〔3〕

物態化和觀念化的民俗是一定個體民族文化的中堅,它參與和影響著社會的文化發展方向,制約著各民族人民的行為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說,民俗是最早影響兒童社會化的自然之師。

民俗的功能與民俗產生、傳承的歷史息息相關。民族習俗有著強烈的實用性、功利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點,也有群眾性、傳承性、變異性的特征。〔4〕就其功能而言,民俗既有規范集體成員行為與凝聚民族力量的功能,〔5〕也有可能阻礙整個民族的進步。〔6〕本文嘗試從兒童教育的角度談談民俗的功能。

一、知識教化功能

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民俗文化涵蓋了一個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姻、喪葬、節慶、禮儀等方面的知識經驗,也包含了一個民族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宗教生活、娛樂生活等方面的知識經驗。這些知識經驗也就是民俗文化教育的內容。我們可以把民俗文化對兒童的影響看成是民俗文化與兒童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社會成員的教化與兒童自身的內化正是這一相互作用過程的兩個基本出發點。“社會正是通過外部化而成為人類的產品,社會正是通過客觀化而成為獨特的存在,人正是通過內部化而成為社會的產品。”〔7〕社會人就是“社會的產品”,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正是促使兒童成為“社會的產品”,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個人社會化過程中占據著決定性的地位。〔8〕民族習俗的知識教化功能具有生活化、情境化、活動化以及隨意性、自然性的特征,兒童往往在不經意之中就受到教化,在潛意識之中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一種習慣。

例如,藏族的節日娛樂活動多數以具有典型藏族風格的歌舞及民間游戲為主,這些娛樂活動大部分需要多人共同參與并協作才能完成,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為兒童提供了與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機會。年齡稍大的兒童可以直接參與活動,親自體驗和感受;年齡較小的兒童可以通過觀看、游玩的形式獲得間接的體驗。藏族在禮儀上的習俗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兒童學習交往技能,如藏族注重對客人的迎送禮儀,這些禮儀習俗能夠讓兒童學會熱情、禮貌、友愛等交往技能。藏族還特別注意從小教育子女尊老愛幼,到別人家作客要先向老人行禮,家里來客人時要主動打招呼、讓座等。這些民族習俗有利于藏族兒童學習社會規范,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正確扮演社會角色。

民族習俗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民俗對兒童的教化功能同樣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從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的火把節和密枝節來看民俗教化功能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火把節對彝族兒童的影響很大。奢侈的宰牛會餐可能不利于培養兒童的節儉意識,但對兒童之間的接觸溝通十分有益;彝族男女點火把逛街、洗澡戲水、跳三弦舞,這有利于培養兒童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但對兒童的朦朧情愛觀可能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密枝節只許成年男性參加,禁止婦女去往密枝林方向,充滿了神秘色彩,不利于建立男女平等意識,對兒童科學觀的形成也有消極影響;男人們在村中邊走邊大聲喊話,一問一答,批評村中不守村規的人和事,有利于培養兒童的正義感,但此節日延續時間長,不許下地勞動,可能會對兒童的勞動觀產生消極影響。〔9〕

二、道德教化功能

民俗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習慣和行為模式,是廣大民眾共同創造和遵守的行為規則與規范。民俗對社會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都具有約束作用,它是產生最早、約束面最廣的一種深層行為規范。這些行為模式、規則或規范對民眾的思想和生活有強大的制約性和約束力,并迫使人們按一定的道德和習慣規范行事。民俗學者把民俗的這一功能稱之為“規范性”,并認為規范性是民俗文化最核心、最根本、最本質的社會功能。

民族風俗習慣是人類最早的社會行為規范,它最初源于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各種習慣風俗,如衣食、居住、婚喪、禮儀、禁忌等,這些習慣約定俗成,最終成為規范。民族規范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起著溝通、調整、制約和控制人們行為的作用。一般而言,民俗規范少有明文規定,但民族成員都能對此了然于胸,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在法律作用不到的地方,民俗規范有強大的規范作用。〔10〕民俗規范往往建立在民族成員自覺自愿遵守的基礎之上,盡管人們的言談舉止都受到了這類風俗習慣的約束,但人們并沒有受束縛的感覺,而是習慣成自然。當然,舊時的某些民俗文化,如家法、族規、宗法、鄉規民約,在傳統社會中也起著強硬的約束與制裁作用,比如彝族的“習慣法”、苗族的“理詞”、侗族的“款詞”、瑤族的“石碑話”等,往往還具有法律的威嚴與制裁功能。

民俗文化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隱藏不露的一種社會規范,是一種與兒童生活最貼近、感情最親近的特殊教育方式,體現了民俗的道德教化功能。民俗的道德教化功能是通過民俗的規范性來達成的,沒有民俗的規范性,也就談不上民俗的道德教化。由于各民族的民俗各異,民俗對兒童的規范性也就不同,其道德教化也會有不同表現。

藏族是講禮貌、講禮儀的民族。在藏族家庭中,子女必須孝順父母,對于父母的話要百依百順,即使父母有錯,也不得違抗、解釋,更不得反駁父母。父母和老人回到家時,子女要起身向父母、老人問好,主動幫他們卸下身上攜帶的東西,幫助脫下鞋、帽,熱情上茶斟酒,而且這些舉動要彬彬有禮、恭恭敬敬。在藏族家庭中,父母對兒童的影響是在交往中產生的,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將自己的行為習慣、自己掌握的社會規范、自己已有的觀念與意識潛移默化地傳承給兒童,兒童由此逐漸習得了各種行為準則和社會規范。我們通過大量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對于藏族在家庭教育及生活禁忌方面的許多習俗,大部分藏族兒童在平時都能嚴格遵守,這就為兒童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奠定了基礎。藏族的家庭教育往往沒有高深的道理,沒有具體的操作程序,但在兒童的生活中反復循環進行,不間斷地影響著兒童,久而久之,兒童自然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并逐步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熱情友好和尊老愛幼是苗族最基本的利益規范。苗族諺語說:“逢老要尊老,逢小要愛小,老愛小,小愛老,敬老得壽,愛小得福,處處講禮貌,才成好世道。”這一諺語深刻反映了苗族是一個很講禮節、很注重道德風尚的民族。和睦共處與平等相待是苗族處世待人的準則。苗族人民把幫助別人看作自己應盡的義務,也把接受別人的幫助看作是一種權利,把個人融入集體。比如建造房子,苗族人民往往你建我幫,我建你幫,甚至出現一家建房全村出動的現象。追求自由和勤勞勇敢是苗族最為突出的品質特征。苗族有勤勞勇敢、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苗族人每到一處,重新開荒種地,自種棉麻,紡紗織布,熔蠟畫花,縫繡衣裙,飼養家禽,牧放牲畜,種稻養魚,等等。這些習俗對苗族兒童來說是必須遵守的,也是最起碼的行為準則。時間長了,這種行為準則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兒童的道德行為,并在兒童的頭腦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形成兒童內在的道德意識,從而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支配他們的行為。

由此可見,風俗習慣對兒童的道德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并促進了兒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道德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三、審美娛樂功能

民俗文化的審美娛樂功能對生養其間的兒童產生潛在的影響,深深影響著兒童對色彩的喜好,對自然的謳歌,對性情的熏陶和對人格的塑造。

一個民族長期以來延續的風俗習慣,從兒童出生開始就伴隨著他們并影響和陶冶著他們的情操。比如藏族長期以來形成的最明顯的服飾和居住特色就是色彩鮮艷、裝飾奇特,對兒童來說,這些是能夠直接感知的,是周圍生活中美的象征。這種美的刺激長期伴隨著兒童的生活,并不需要成人刻意提醒和教育,兒童自然地感受著色彩、服飾、建筑中的藝術美,進而產生一種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促進審美能力的發展。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藏族兒童都很喜歡本民族的服飾、住房、飲食。另外,藏族在節日、娛樂、禮儀和文化等方面的風俗習慣,特別是藏族的歌舞,在很大程度上也會使兒童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藏族素有“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之說,這其實也是對藏族兒童藝術能力的概括。藏族兒童從小受藏族節日、娛樂、禮儀和文化的熏陶,逐步鍛煉了歌舞技能。藏族風俗習慣對兒童氣質、性格和能力的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藏族兒童長期受藏族風俗習慣和文化熏陶,因而在氣質和性格上明顯地帶有藏族特色,如粗獷豪放的性格、“雄鷹”一般的氣質,都是對藏族人性格的概括,這與藏族在服飾、娛樂、待人接物以及教育方面的習慣是密切相關的。

苗族歌舞更是一種精神的寫照,那悠揚的音樂仿佛天籟之音,空曠而悠遠,清新而幽雅,粗獷、奔放的動作給人以力量之美。民族藝術能為兒童提供一種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機會和空間,不僅能陶冶兒童的情操,還能洗滌凈化兒童的靈魂。

民族風俗習慣對兒童的教化往往是在無形之中發生的,它對兒童的社會認知、道德發展與行為方式的選擇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對兒童獲得各種社會知識、道德規范及發展審美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說社會成員的教化是兒童社會化的外部動因,那么兒童個體內化則是社會教化得以實現的內在因素。兒童通過觀察學習、認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觀認同和自我強化,內化民族風俗習慣,將其規范并轉化為一種行為模式,這一過程體現了兒童社會化的主動性。

民俗是一個民族看得見摸得著的、鮮活的、能吸引人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演繹著多彩多姿的民間生活情景劇。但是,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后工業時代的來臨、知識經濟的出現,民俗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巨大的沖擊。民俗的產生與消失是一種正常現象,某些民俗的消亡也是不可阻擋的。對于民族傳統風俗習慣,愛之者視其為精神家園,恨之者視其為洪水猛獸。不管愛也好,恨也好,它總是無聲無息地影響著我們,熏陶著我們,制約著我們,而且它的影響、熏陶與制約作用還要繼續影響我們的后代。這就是民俗的生命力。但是,我們又不能不認識到: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可能是不變的;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也不可能都是好的,總是良莠不齊的。好的風俗,我們要保存并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提倡“良風美俗”,以達到“普科學,美風俗;廣教化,正人心”的目的;壞的風俗,我們要改變它,摒棄“陳規陋習”,以達到“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6〕〔8〕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27.

〔2〕鄭杭生.民族社會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61.

〔3〕王娟.民俗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

〔4〕王紅曼.民族風俗習慣三題〔J〕.青海社會科學,2000,(4).

〔5〕鐘敬文.民俗文化的性質與功能〔J〕.哲學動態,1995,(1).

篇6

1會計電算化與企業信息管理的關系

會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企業的會計信息約占企業全部信息的70%,會計電算化系統在企業信息管理系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把管理信息系統比作大腦,那么會計電算化系統就好比神經中樞系統,控制著整個系統的運行。會計電算化是整個企業信息化的重要保證。

會計電算化是采用電子計算機替代手工記賬、算賬、報賬及對會計資料進行電子化分析和綜合利用的現代記賬手段,是以電子計算機為主的當代電子和信息技術應用于會計工作中的簡稱。企業通過實現會計電算化,使財務人員從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脫出來,從簡單的核算向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決策的方向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企業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企業資源計劃(ERP),它以供應鏈管理(SCM)為重點,以財務成本控制為目標,通過精心設計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把從原材料開始到產品服務整個過程企業所擁有的人、財、物、信息、時間、空間等資源進行綜合平衡和優化管理。

如果一個企業真正建立起信息管理平臺,那么基于模擬人工業務內容和流程,與實時發生業務處理、管理控制相分割的傳統會計電算化,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內容上都將發生一次質的飛躍。其意義將不亞于從手工會計系統到會計電算化系統的飛躍。那么,建立在企業信息管理化下的嶄新的會計電算化———“會計化系統”將是一個基于互聯網的信息系統(傳統的會計電算化是基于局域網的信息系統),是一個能與業務協同處理,能實時進行數據處理,實時管理控制的系統,是一個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的系統。它能隨時查看各種成本費用的實際發生情況,變事后反映為事前分析,事中控制,隨時利用賬表一體化產生業務執行數據,為領導正確決策提供準確、真實、可靠的數據。

會計電算化與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相融合,改變了傳統的單一信息生成和傳遞結構,進一步加強了財務職能與企業各環節的密切聯系。使企業的信息資源達到最佳配置。

2企業信息化管理對現行會計電算化的影響

2.1對會計數據輸入形式的影響。在企業信息化環境下,會計數據的輸入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書面形式的原始憑證在很多情況下被電子數據所代替,如電子商務產生的交易憑證、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自動記錄的生產數據等。二是原始憑證的輸入點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在財會部門,而在產生數據的業務部門,如采購部門、銷售部門以及辦公自動化環境中。三是大多數記賬憑證將由會計電算化系統自動產生。會計數據輸入形式的改變將對傳統會計崗位的設置、數據處理流程、會計數據資料的生成與管理帶來一系列的變革。

2.2對會計數據處理內容的影響。傳統會計數據的處理圍繞會計要素展開,會計信息主要是價值信息,最后形成若干通用會計報表傳遞給信息使用者。會計的主要目的是確定資本價值和最佳收益,信息使用者通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等數據就可決定決策模式。這種會計方法的特點是,提供的會計信息對所有不同信息使用者都是統一的、事先確定的、綜合性的、單一計量的。在企業信息化環境下,數據庫信息為整個企業信息系統共享,它存放的是企業最基本的經濟活動事項的數據,而不是按會計要素進行貨幣計量并分類、歸并和綜合化的數據。利用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極強的數據處理能力,使會計信息化系統在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中的綜合系統地位得到加強,由原來的以提供日常核算資料為主,發展到對企業的各類管理人員提供信息。另外,基于互聯網的會計信息化系統的發展,大大擴展了會計數據處理的時空范圍,遠程處理、使實時監控成為可能。

2.3對數據處理流程的影響。在企業信息化環境下,數據處理流程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數據處理流程的起點由財會部門的憑證輸入點擴展至企業的業務源頭,進入系統的業務數據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系統數據處理的準確與否。二是日常的會計數據處理和信息輸出均由計算機網絡系統自動進行,除非出現計算機安全問題,計算機內部數據處理一般是不會出差錯的。也就是說,只要保證輸入的正確性,一般也就保證了處理和輸出的正確性。因此,在計算機內部沒有必要模仿手工處理流程進行賬賬核對和試算平衡處理,數據處理流程可直接根據實際的數據流來設計。

2.4對會計數據生成與管理的影響。企業信息化以后,會計數據的生成與管理將會發生很大變化。一是由于集成系統處理總是以最基本的交易事項為處理單元的,因此記賬憑證的數量將會大量地增加,再打印記賬憑證將會付出較高代價。二是書面形式的原始憑證或不存在,或分散在企業的業務源頭,再強調記賬憑證與原始憑證的書面匹配,將會人為增加冗余的業務流程和處理工作量。三是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會計信息的查詢、使用以及財務報表的越來越趨向于網上在線的形式,因此在信息化環境下,基于書面資料的會計數據生成與管理辦法應過渡到基于電子數據的會計數據生成和管理辦法。

2.5對會計數據處理組織的影響。傳統會計組織結合內部控制的要求按會計工作的不同內容進行劃分,并相應地配備會計人員開展數據處理工作。在會計電算化系統中,原先由會計人員分工完成的許多內容都由計算機集中自動地完成,因此組織形式和人員配備必然會發生較大變化。尤其是當企業信息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和規模時,會計信息化系統將完全融合于整個企業信息系統中,企業內部傳統的部門界線、數據處理職能分隔將越來越模糊。

3實現會計電算化與企業管理一體化存在的問題

3.1運用了電算化系統的企業,只是解決了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方面的問題,尚未進一步提出全面的企業信息管理一攬子解決方案,因此無法實施會計核算與信息管理網絡資源共享。許多企業既上會計電算化,也搞信息網絡平臺,但從一開始兩者就是分離的,不相干的,缺乏統一和長遠的規劃。

3.2不同所有制企業和不同行業所運用的電算化軟件版本種類多樣化,系統開發與應用平臺不相兼容,系統結構復雜化。為數不少的企業所運用的電算化系統大多是軟件單機版,跟企業的信息管理一體化往往是脫節的。一些企業實行了核算的網絡化管理,但沒有與整個管理平臺連接起來;從而為信息一體化的推進增加了難度。

3.3安全性問題是順利實施網絡會計的重要因素,在網絡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垃圾文件泛濫成災,網絡黑客充斥其間的時代。安全性問題已經成為網絡會計發展的生死攸關的問題。會計信息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重要依據,不得隨意泄露、破壞和遺失。在網絡環境下,大量的會計信息通過開放色INTERNET傳遞,置身于開放的網絡中,存在被截取、篡改、泄露機密等安全問題,很難保證其真實性與完整性。

3.4會計電算化與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相融合,對相應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較高,要求會計人員既懂會計、又懂管理,不僅熟悉會計電算化知識、又熟悉網絡知識,既會會計業務操作,又能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但目前相當一部分會計人員不能適應這種發展的要求,因此人才問題成為網絡會計發展的一大問題。

實現會計電算化與信息管理系統的統一,必將為企業今后的飛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7

1. 語言文化學觀念理論綜述

對整個人類歷史而言,觀念問題并不是什么新問題,它源于中世紀唯名論與唯實論的哲學辯論。各領域對觀念的理解和研究方法都不同,這使得研究者對觀念的認識也多種多樣。在哲學中,觀念指在意識中反映、掌握外部現實和在意識中創造對象的形式,同物質的東西相對立。在心理學中,觀念是一切心理反應形式的總稱。而在語言學中,觀念一詞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在俄語語言學中出現,但至今仍未有統一說法。不同的流派、學者對觀念有不同的定義,本文主要研究語言文化學中的觀念理論,下面具體看看語言學中不同學者對觀念的具體定義。

捷利亞在對觀念的描述中說道,觀念分別存在于各種語言單位中,如詞匯、成語、格言等,它不僅具有文化特征,而且具有民族標記特征。

斯捷潘諾夫認為,觀念是人的意識中的文化凝結。文化以觀念形式進入人的精神世界,他認為觀念中凝聚著文化信息,具有記憶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沃爾卡切夫認為觀念只是一些有限語義構造,但是理解民族心智的關鍵,如心靈、真理等,屬于最抽象的心智實質,它使人們走向精神價值的“看不到的世界”。它們是實用哲學的觀念和意識單位,固定在自然語言的詞匯中,保證了民族精神文化的穩定存在和繼續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語言文化觀念范疇的主要特征歸納為:具有語義上的精神性、所指上的非物質性、概念構建上的民族性和結構上的復雜性等詞語。

2.語言文化學觀念分析及其研究方法

俄羅斯語言文化學界存在許多不同的觀念研究流派,各學者對觀念的看法和理解不盡相同,導致觀念的分析方法存在差異。經過對諸多研究方法的探詢,我們總結出兩大具有典型意義的觀念分析方法:А.Вежбицкая 和В. Н. Карасик等從共時的角度對觀念進行多維度分析的方法; Ю. С. Степанов 和В. Г. Зинченко采用的歷時觀念分析法。

2.1共時多維度觀念分析法

“А. Вежбицкая是當代觀念研究的開創者,她認為觀念體現在大量的結構不同的語言單位里,有詞法、句子、成諺語、文學文本等。她的分析對象是各種語言單位的語義結構”。她根據不同的觀念選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她采用的是對語言單位的文化語義,包括語法語義和詞匯語義等進行分析的方法。

В. Н. Карасик認為,觀念是由三個因素組成的:定義、形象和價值。基于觀念的三因素論,卡拉西克的觀念分析法是集語言語義與文化語義于一體的綜合語言學研究方法,是對自然語言較客觀、全面的分析法。其分析模式可概括為兩個方面:(1)語言語義分析(詞源、詞典釋義、語義特征、構詞能力);(2)文化語義分析(與觀念相關的歷史文化信息、包括該觀念的熟語與篇章分析)。

2.2歷時觀念分析法

Ю. С. Степанов和В. Г. Зинченко采用的歷時觀念分析法。Ю. С. Степанов提出對觀念的研究采用歷時分析的方法: “包括辭源分析法,語言民間文化考證法,不同文化時期和現實觀念闡釋相結合的方法”。

按照Ю. С. Степанов的觀點,“觀念具有層級的構成特點,每個層級都是不同時代文化生活的積淀和結果”。在具體分析中Степанов把觀念主要分為三個層級:首先是內在意義,或詞源學特點;其次是一個或幾個補充性的“消極”特征,屬于歷史;再次是基本現實特征,屬于現實。“Степанов把語言文化學方法與社會歷史學的文化考證方法相結合,將借助語言表達、保存和傳承文化的各種手段和民族社會行為和產生的精神文化現象共同作為研究對象,所以他對觀念的定義和描寫是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是從歷史到現在的歷時研究方法”。

В. Г. Зинченко發展了Ю. С. Степанов的觀念結構理論和方法,認為觀念體系由以下三部分構成:內在形式、核心、現實層面。“內在形式是觀念的首要要素”。他認為,內在形式與古老的傳統和古代的現實有相互關系,它表達了民族初民對世界的古老看法。觀念的結構就圍繞其核心,構建觀念的核心與概念同屬一個范疇。觀念的現實層面與接受者的意識相聯系,是傳達聽者、讀者對觀念信息的直接瞬間的反應。在現實層面影響下,民族文化中的觀念經常發生變化,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根據以上不同學者對觀念分析方法理解的異同,我們得出以下結論:觀念分析的意義在于通過分析被研究的觀念確定隱藏在現象背后的聯系,認清周圍的現實世界及確定觀念作為心智詞匯單位的內涵,觀念分析的宗旨是通過對民族文化主要觀念的分析研究語言世界圖景中的民族個性。

3.結語

觀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觀念有復雜的結構特征,它兼具主客觀內容,具有一定的社會群體和民族性。觀念被保存在語言持有者的民族記憶中,傳達周圍世界的信息,確定語言世界圖景中的民族個性。對語言文化學中觀念及其研究方法的梳理,可以幫助學者們運用觀念分析法對某民族中關鍵詞進行分析,從而了解該民族人民的心智特征,以及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Карасик В. И. Языковой круг: личность, концепты, дискурс.

篇8

1 商業倫理與企業誠信文化的內涵

在西方,商業倫理的研究始于18世紀的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論》一書中,認為商業活動的本質中包含著人道主義的理念。而經濟學家納什則從個體層面的角度把商業倫理定義為,面對道德困境的行為主體在思考應當采取何種行為方式時所參考的道德準則的總和。到上世紀世紀90年代末,隨著組織行為學理論的興盛和發展,商業倫理研究開始逐漸從個體層面向組織層面擴展。經濟學家威爾士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對商業倫理進行定義。認為商業倫理是一個組織在回顧、調查以及解決各種復雜的倫理困境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的評判標準;經濟學家里奇又補充指出,一個組織評判其行為的對與錯,主要是參照其自身事先一家形成的商業倫理標準。在我國,學者們對于商業倫理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江雪蓮教授認為:從職業倫理角度上講,商業倫理是社會道德在商業領域的細化、個別化,是商業領域職業倫理規范的總和,是商業行業的道德心理、道德品質、道德習慣、道德傳統代代相傳的歷史積淀;從經濟倫理的角度上講,商業倫理是交換倫理或流通倫理,是交換流通領域中經濟制度的設置或經濟制度系統內部制度與制度之間、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其他社會制度之間良性互動所包含的倫理機制。朱濤博士認為:商業倫理是社會博弈的一種規則,是人們創造性的用以限制人們相互交往的行為框架,是有限理性和具有反思能力的個體構成的社會長期經驗的產物。

在筆者看來,我們通常所說的商業倫理,是社會倫理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社會倫理道德在商業活動中最直接、最一般化的表現。是指任何商業組織、生產機構或者個人以合法手段從事盈利時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倫理道德準則。它是道德價值與效率價值的統一,是社會道德與服務精神的統一,也是法治與道德的責任的統一。傳統社會倫理道德中的誠、信、義、智等理念是商業倫理的核心內容。

企業誠信文化指的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逐漸塑造成的,被企業成員(包括領導者和員工)所共同認同的誠實守信的經營理念、價值理念、行為準則。企業誠信文化表現為企業中員工之間,部門之間,員工與管理者之間;以及企業成員對待顧客、社會公眾,甚至是競爭對手的誠信的態度和道德習俗。

2 商業倫理與企業誠信文化的關系架構

誠信是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是企業的靈魂、立業之本,同時也是企業文化的精髓。誠信是企業誠信文化的核心內容,企業的誠信是企業誠信文化塑造的初衷和最終目標之所在。誠信也是商業倫理的精髓和要義。因此無論是商業倫理還是企業誠信文化,誠信都是其核心的內容,二者也正是通過誠信的核心理念來共同對企業發揮著作用。有著共同的核心內容的商業理論與企業誠信文化之間到底有怎么樣的關系呢?

2.1 內涵與主體相同

商業倫理與企業誠信文化的內涵與主體是相同的,首先,我們可以運用數學的集合原理來進行分析,假如把商業倫理設定為一個“集合”,把企業誠信文化設定為另一個“集合”,那么“誠信”就是這兩個“集合”的“交集”。換句話說,誠信就是商業倫理與企業誠信文化相同的內涵與主體。(如圖所示)商業倫理的主體是傳統的社會倫理道德中的誠、信、義、智等思想,“以誠為本,以信立足”這是商業倫理的核心主體,更是商業倫理的精髓、要義。而對于企業誠信文化來講,誠信無疑是企業誠信文化的核心內容,“以誠為本,以信立足”樹立企業誠信的信譽、形象,就是企業誠信文化的塑造的核心。

2.2 功能與目標相同

商業倫理與企業誠信文化的作用客體同為企業,二者都為企業服務,都對企業起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從其激勵功能、引導功能、輻射功能上講;還是從其凝聚功能、約束功能上講,二者的功能是基本相同的,共同對企業發揮著作用。商業倫理與企業誠信文化的塑造也有著相同的目標,那就是塑造企業的誠信形象、約束企業的各種商業行為、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引導企業遵守社會道德基本準則,促進企業健康、良性的發展。

無疑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商業倫理經濟的時代,無論是對于商業活動中的商業組織,還是個人來講,商業倫理道德的遵守都顯得尤為重要。對于一個企業來講,商業倫理更是其靈魂之所在。(如圖所示)。中國知名的城市運營商楊卓舒曾這樣說到:“商業倫理能夠支撐多久,那么企業也就有多大”;“商業倫理不僅僅要求人們在商業活動中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負責的人,而且要求人們在建立或者經營一個企業的時候,要建立一整套好的價值觀與優秀的企業文化,以及從事商業活動的行為方式。

企業誠信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體現在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領域之中。企業的誠信理念,是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誠”是企業聚心之魂,“信”是企業立業之本,唯有誠信,才能打造百年老店。企業誠信文化更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源泉之所在。(如圖所示)。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第一生命線,決定著企業的發展形態,甚至決定著企業是否能夠發展的命運。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托馬斯彼得斯指出:“一個偉大的組織之所以能夠長久生存、長盛不衰,其中最主要的法寶就是,我們稱之為信念的那種精神力量,以及這種信念對于組織的全體成員多具有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一種被組織成員所認同,積極向上,著眼于長遠的發展的價值觀,必然能夠產生強大的精神凝聚力,進而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推動者企業向前邁進。這種被稱之為信念的精神力量就是企業的誠信文化。

2.3 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商業倫理與企業誠信文化關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首先,從商業倫理的角度上講,商業倫理是一個大的整體,而企業誠信文化是商業倫理的一部分。商業倫理是整個社會倫理道德在商業活動中最直接、最一般的表現形式,是任何商業組織、生產機構或者個人以合法手段從事盈利時所需要遵循的倫理道德準則。而企業作為商業活動中的一個商業組織或者說是生產機構,其內部塑造出的誠信文化成為了商業倫理的一部分。

其次,如果從企業誠信文化的角度上來講,企業誠信文化無疑是商業倫理在企業這個商業組織或者說是生產機構里的內化表現形式。商業倫理是相對于整個社會的商業活動來講的,而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其遵守商業倫理道德的最主要表現就是企業誠信文化的塑造與遵循。

商業倫理與企業誠信文化總是相互影響、互相促進。在整個商業活動中,對商業倫理道德準則的認同與遵循,將會客觀上促進企業“守誠講信”,從而推動企業誠信文化的塑造。反過來,企業誠信文化的塑造,主觀上推動者整個社會商業倫理道德的認同與遵守,如果企業都能夠重視誠信文化的塑造,企業管理者能夠積極的引導企業成員“守誠講信”,推動企業誠信文化的塑造。那么整個社會必然將會形成遵守商業倫理道德的氛圍。

3 結論

商業倫理與企業誠信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的內涵與主體相同;功能與目標也相同,二者是在相互的影響與促進中發展的。在商業活動中,良好商業倫理道德的形成離不開企業誠信文化的塑造。在企業中,對企業誠信文化的塑造,需要整個商業活動中良好的商業倫理道德環境的保障。如果整個社會商業倫理道德環境得不到保障,那么企業也無法“潔身自好”,企業的誠信文化塑造也只能是空談。因此,在整個商業活動中塑造商業倫理道德,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那就是塑造自身企業的誠信文化。與此同時,企業的誠信文化塑造,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的努力是難以實現的。它需要企業內力和企業外力的共同作用,需要一個以誠信為核心的商業倫理道德環境。

參考文獻

[1]陳榮富.“‘經濟人’與‘道德人’的統一”[J].江西社會科學,1997,(3):27-29.

篇9

一、在演示實驗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高學生實驗素質

化學教材上的每一個實驗,都是在化學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的前提下,安排得恰到好處。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必須深入鉆研實驗教材,吃透實驗目的,把握實驗實質,使每一個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后,素質有所提高。

1.1演示實驗要精心準備,做到細微周到

化學演示實驗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途徑。每一個演示實驗,都會潛移默化,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準備好演示實驗,是化學教師備好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先到實驗室,同實驗員一起認真準備,同時虛心聽取實驗員的意見及建議。從儀器、藥品到實驗裝置、實驗操作,都要考慮得細微周到,點滴不漏。對實驗中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和反常現象,要心中有數,課前排除。實驗前,要認真預做一遍乃至多遍。從實驗物品的擺放藝術、實驗裝置的安裝順序、操作規范程序都要身臨其境。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演示實驗,提高學生觀察能力。

1.2演示實驗操作要規范化,行為要準確化

課堂上演示實驗要規范化。每一個實驗,所用的儀器藥品,在講臺上擺放要整齊有序,給學生美觀大方的印象,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切忌滿臺儀器藥品,雜亂無章。做實驗時,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嚴謹認真,規范準確。從藥品的使用,儀器的安裝,氣體的制備及檢驗,要環環緊扣,順理成章。每一個細微動作,都要做好。教師的每一個動作盡在學生的觀察之中,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使學生對化學實驗產生一種新鮮感、美觀感,使他們在心靈深處產生一種新的求知欲。同時,為以后的學生實驗奠定良好的基礎。如金屬鈉和水反應產生氫氣的實驗,教師要先剪好鋁箔,穿好針孔;再切好鈉塊,包好鈉塊;試管要預先裝滿水倒立在水中,然后提起試管靠近水面,將包有鈉塊的鋁箔放在試管口下,收集氫氣。爾后用拇指賭住試管口,提出水面,做驗證實驗。整個實驗要熟練有序,輕車熟路,使學生看后,受益匪淺,觀察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

1.3演示實驗要多采用啟發式,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

演示實驗不能只局限于課本實驗,要結合實驗內容,擴展實驗的外延,啟迪學生積極思維,使其通過實驗觀察——信息輸入——思維分析,獲取實驗新知識,提高化學素質。

每個演示實驗無須從頭至尾由教師全部做完。也可開始設置疑點,創設實驗情境,采用點撥提問法、師生共做法、學生演示法,促使學生積極觀察、思維。提問也應分類型,多提問不同類型的學生,使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思維都得到發展。如銅和濃硫酸反應,讓學生先預習實驗、提出問題。很快優等生提出SO2有毒、污染環境,有害同學健康,不能排放教室。同時,提出改進意見,變開口式實驗為密封式實驗。中等生提出了該反應的反應過程及機理,并指出反應后顏色的變化。差等生實驗后通過觀察顏色變化,搞清了反應過程。整個實驗氣氛熱烈。此時教師要因勢利導,多做點撥,讓學生舉一反三。教師要深深懂得,采用啟發式演示實驗,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同時要捕捉學生實驗中的閃光點,一旦發現,及時誘導,使整個實驗氛圍生氣勃勃,充滿活力。促進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在學生實驗中,培養學生多種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學生實驗是培養學生多種思維,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只有抓住這一點,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實驗是根據學生學習的知識點及時安排的,意在通過實驗,鞏固基本理論、概念,對新學知識產生新的飛躍,增加學生手腦并用能力。因此,做好學生實驗,對學生的學習鞏固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1實驗前,組織學生認真預習

實驗前,要認真組織學生預習,使學生了解實驗目的及方法、實驗儀器及實驗原理。要布置一定的實驗預習題,促使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學會看書。通過預習,使學生把要我學自覺地變成我會學、我愛學、我想學。也可以在習題中設置疑點,使學生學有壓力,有動力。也可按實驗小組,布置不同的實驗討論題,促使學生多角度思維,激發學生求知欲。通過預習,初步解決實驗中的一些問題,如實驗目的、實驗步驟、操作技巧、儀器裝置等。

2.2實驗課上精講10分鐘,開發學生智能

教師要認真備好實驗課。一節實驗課,就是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實驗技巧的全過程。有些實驗,可培養學生多種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因此,備好課顯得尤為重要。實驗教學要細致認真,開拓創新。既要完成實驗內容,又要兼顧程度不同的學生。對有難度的實驗,可設法化解實驗,降低難度。對優等生,要求對原有實驗提出改進意見,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實驗。備實驗課,最好到實驗室,親自參與實驗準備工作,了解實驗的全過程。

實驗的講解,要精講,宜簡不宜繁,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板書應清楚精煉,寫清注意事項及實驗改動。讓學生在實驗課上既有章可循,又不妨智力開發。如酚醛樹脂的制取實驗,提出兩種實驗方案:一種以濃Hcl作催化劑;另一種以濃NH3·H2O作催化劑。讓不同的實驗小組同時做,結果發現樹脂顏色截然不同,學生興趣盎然,教師可因勢利導,講清樹脂結構不同,從而解開學生知識上的迷霧。設置疑點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思維催化劑、興奮劑。通過實驗,可加深學生對基本概念、理論理解的深度,拓寬知識面,達到復習鞏固提高之目的。

篇10

關鍵詞:商業街 文化屬性 消費者需求 集聚印象

今天,商業街的數量越來越多,然而商業功能越來越趨同,大多數商業街特色不足,相當多的商業街忽視了消費者需求的巨大變化,因此在其發展中顯得魅力不足。一條商業街應如何吸引消費者,進而維持其自身魅力呢?本文把商業街充分挖掘原有的歷史文化內涵,保護傳統風貌的商業建筑,發揮商業街在商業特色和地方特色等方面的文化屬性,作為其獲得差別競爭力與保持持久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來進行研究,并在集聚印象理論基礎之上將文化屬性作為切入點,從研究商業街文化屬性與消費者需求關系來解釋商業街魅力的形成。

研究背景

商業集聚也叫零售集聚,是一系列零售店鋪在地理上的集中,商業集聚小到集市、自由市場,大到城市中心商業區、商店街以及購物中心。其中商業街作為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結合體,被稱為“商業博物館”。商業街的特別之處在于它與其所在城市的歷史文化、市容景觀、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的高度融合。

在商業街蓬勃發展的過程中,除來自其它同類商業街的強有力競爭外,還受到來自購物中心等“規劃型商業集聚”的挑戰,傳統商業街等“自然形成的商業集聚”面臨著發展的重重困難,正在不斷衰退,這已成為商業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Baker,2006)。

對自然形成的商業街進行規劃,其目的是強化商業街的特性,以增強它的競爭力,但現實中絕大多數的商業街給人“千街一面”的感覺,但也有如北京王府井和前門、陜西西安西大街、上海南京路和黑龍江哈爾濱中央大街等,風格獨特且顧客如織的商業街。這些國內知名商業街,“無不是一幅幅多彩的商業與文化交融的歷史畫卷”:王府井大街―老北京風貌;前門大街―老字號匯聚;上海南京路―海派文化;西安西大街―盛唐風韻;哈爾濱中央大街―異域風情。以西安西大街為代表,西大街上有鐘樓、鼓樓、城隍廟等許多名勝古跡,還有許多老字號店面,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對提升整個商業街的文化氛圍、帶動商業發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來到這條商業街的消費者,除了可以買到自己喜歡的商品滿足自身的需求外,還獲得了許多購物之外的樂趣,讓消費者獲得巨大的精神滿足。西大街的繁榮發展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深思,在今天一條商業街能否吸引消費者的駐足和忠實惠顧,已經成為商業街的管理者和經營者高度關注的問題,把目光聚焦在最大限度的滿足消費者需求上,已經成為商業街保持恒久魅力的重要因素。

商業街文化屬性與動態變化中的消費者需求

商業街存在與發展即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以人為本的商業理念,是商業街發展的源動力。要充分考慮商業街消費者的需求來研究商業街的魅力問題,就必須弄清現階段消費者的需求是什么,此時滿足消費者需求是商業街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實踐中,時代在變,消費者的需求也在變,商業街成功發展的關鍵就是必須了解并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必須要回到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和制定經營戰略,否則不會取得成功。菲利普•科特勒認為需求是市場營銷科學發展的原點。哈佛大學的泰德•李維特認為必須重視消費者的需要,人的需求是可以被激發的,并且消費者的需要隨時可能改變,它是一種運動狀態。消費者的需求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所具備的知識結構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剖析消費者心理不難看出,只有在滿足消費需求的情況下,才能對其產生吸引力。消費者的需求決定其消費行為,消費者會采取行動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此時消費者感知到的集聚印象與其需求相一致時,會促使其消費行為的發生。積極地去挖掘消費者的真實想法和真正需求,可以促進商業街的持續發展。

通過對消費者需求問題的剖析可知,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物質的消費和滿足僅僅是發展的初級階段,是保障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人的精神需求才是最高層次的。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飽穿暖的中國消費者已不僅僅滿足于追求有形的物質,更加追求高層次的需求,越來越趨向于注重精神上的自我調整,開始注重追求心理的愉悅、精神的滿足、美的感受,即精神文化方面的歸屬。當前,不但把對消費者的吸引力研究放在了滿足消費者物質層面需求上,還要關注消費者精神層面的需求。購物不僅僅是一種以純粹的理性計算為動機的經濟交易,而且也是一種閑暇時間的休閑活動。在選擇商業集聚時,消費者會對集聚傳達的各種信息,包括人文、歷史、商品、便利性、建筑等做出感覺上的初步判斷。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但要重視商業街的功能價值,也要重視消費者精神層面需求的滿足,這已經是當前商業街發展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商業運行中,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因而它無可回避地影響著消費者的活動。社會學認為文化的最基本特性就是具有創造性與傳遞性,傳遞性是創造性派生出來的,所以只能從創造性中尋求文化的本質。

文化以其獨特的演化痕跡和獨一無二的身份象征和見證,成為商業開發價值逐漸凸顯的原因,文化成為商業尋求發展后勁的“法寶”。商業的文化附加值越高,它的價值越高。目前,隨著商業地產的蓬勃發展,許多大型商業集聚相繼問世,它們規模大、商品全、功能多,但是卻表現出同質建設、沒有個性,在滿足消費者的物質商品消費欲望后,很難再找到發展的后勁,缺乏核心競爭力。與這些多功能購物中心相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標志性的人文景觀,洋溢著飽滿的人文精神和馳名中外的百年老字號的商業街,存在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其中有一些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志性景觀,受到人們的青睞。文化是商業街的靈魂,已成為商業街發展的重要支撐,充分挖掘文化的內涵,防止文化的流失,成為當今商業街發展中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其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決定商業街魅力的重要因素,其內涵極其豐富并充滿多元化特點。在商業街文化元素中,包括體現商業街物質形態的傳統建筑文化、傳統街區文化和空間形態文化等的有形文化,以及形成商業街人文環境的民風民俗、傳統價值觀念、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等的無形文化。商業街的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等凸顯了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方文化的風格各異,有利的形成了商業街的獨特風格,并成為吸引消費者的最有力的武器。

文化迎合了現代社會消費者精神方面需求的變化,文化消費已經成為消費者體現自身價值的方式之一,在商業街魅力研究中引入文化,是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雙重需求的結果。

基于集聚印象理論的商業街潛在魅力研究

對“印象”的研究最早始于對店鋪印象的研究。自1931年雷利提出“雷利法則”開始,Martineau等研究者也將研究的視角放在了該領域。雷利認為潛在魅力是零售設施具有的質量,是對消費者購買行為有積極影響的因素,是消費者對零售設施的主觀反應。1962年美國學者Huff建立了“哈夫模型”,在該理論中引入了消費者的選擇行為。在“哈夫模型”中用零售設施規模衡量潛在魅力,即把賣場面積作為潛在魅力指標,但潛在魅力僅用規模來衡量未必全面(吳小丁,2001)。零售設施的魅力應是由設施自身特點、所在地特點和商品特點等多個要素決定的。早期的學者對“印象”的研究認為,環境屬性能引起消費者情感的變化,進而影響對店鋪的印象,從而影響其消費行為,環境屬性主要包括店鋪布置與建筑、象征與顏色等,其中有些影響因素就與文化密切相關,如地域特征、人文歷史和傳統建筑等。此后,大量的學者對店鋪印象的影響因素進行大量的研究。Anselmsson(2006)從消費者行為學研究角度出發,通過對消費者需求的研究,以及對消費者感知的測量來解釋消費者的惠顧行為。

但此時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對集聚內具體的店鋪研究上,如研究如何使商業街的管理者和經營者們盡其所能提高店鋪的魅力,而忽視了從店鋪間或集聚層面來考慮對消費者的影響(Teller,2008)。還有一些學者把購物中心等商業集聚作為一個單個店鋪來進行研究,而忽視了商業集聚自身所具有的真正特質。有的學者在其研究中證實集聚中類似于印象這一變量對消費者的商業集聚惠顧行為存在重要影響。有些學者在其研究中指出,隨著購物中心等新型商業集聚類型的出現,消費者對店鋪印象等不斷進行補充的同時,也面臨著解決集聚間激烈競爭的問題,原有的店鋪印象理論已無法解釋商業集聚是如何吸引消費者的。當不同商業集聚內大量相似的店鋪擺在消費者面前時,消費者不可能一一對其詳細評價,而此時唯有先進行集聚選擇,消費者會首先選擇其感知的有潛在魅力的商業集聚,再在其中進行店鋪選擇。目前,已經有大量的學者在其研究中證實了這一觀點。

既然對消費者而言集聚選擇會先于店鋪選擇,那么消費者感知到的集聚印象就會影響消費者的惠顧行為。如果消費者感知到的集聚印象與消費者的購物需求相一致,那么集聚印象就是影響消費者惠顧行為的關鍵因素。由此,越來越多的學者把研究的目光放在了集聚印象問題研究上。

國內外大量學者在研究中指出,進行商業集聚印象研究與評估,對商業集聚潛在魅力的提升、消費者吸引力及自身競爭力提高等都起到重要作用。之于消費者,商業集聚的易達性、停車、店鋪組合、環境刺激等都會豐富消費者的購物經歷(Kim,2002)。商業集聚內各店鋪雖然有各自不同的經營意圖,然而也會形成商業集聚整體的某種風格或者個性,即商業集聚的“印象”,且這個印象是可以被量化的,后續學者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充,進一步證實了環境屬性中的傳統文化屬性對消費者感知集聚印象會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其惠顧意愿(Teller,2008)。

結論

在商品流通領域引入文化問題的研究,是一個極為廣闊的研究領域,目前國內外許多學者雖然已經從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發展的需要對商業街文化問題做了研究,但在該領域進行文化問題的深入研究卻并不多。

本研究將文化作為切入點,結合消費者需要、消費者惠顧與消費者感知來進行集聚問題研究,通過研究文化屬性與消費者需求之間的關系,來解釋商業街潛在魅力之文化屬性對消費者惠顧行為的影響。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為商業街文化屬性對消費者選擇行為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與參考,并最終為商業街的良性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吳小丁.哈夫模型與城市商圈結構分析方法.財貿經濟,2001(3)

2.Anselmsson,J.(2006).Source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Shopping Malls: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Customer Segment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tail, 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16, no.1

3.Baker, R.G.V. (2006).Dynamic Trip Modelling. FromShopping Centres to the Internet. Springer, Dordrecht.

4.Kim,Y.-K.(2002).Consumer value: an application to mall and internet shopp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30,no.11/12

5.Teller,C.(2008)."shopping streets versus shopping malls-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 format attractiveness from the consumers' point of view."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tail,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 vol.18 (NO.4)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 | 天天影视综合网色综合国产 | 日韩国产欧美丝袜在线 | 尹人香蕉综合网在线观看 |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另类卡通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