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防御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20 16:27: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災害防御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災害防御論文

篇1

目前咸陽市冰雹預報以短時、臨近預報為主,預報方法參考天氣圖、T-lnP圖、單站物理量指標、多普勒雷達、711雷達等數據資料。

1短時預報

1.1天氣圖預報

首先確定500hPa高空影響系統,如是西風帶系統主要分析高空冷平流的最大區域位置,如冷渦系統主要分析中低層風切變區域。然后在這些系統(高空冷槽型、高空冷渦型、高空西北氣流型)下分析幾天來700hPa和850hPa是否異常增溫,若明顯增溫確定該區域,冰雹的落區一般在冷平流的最大區域、風切變區域及中低層異常增溫區域附近。

1.2溫度對數壓力圖預報

在T-lnP圖上,正不穩定能量面積遠遠大于負不穩定能量面積,而且0℃層高度在600hPa(4公里)上下,有利于降雹,-20℃層高度在400hPa附近或以下,有利于降雹。一般情況下-20℃層與0℃層之間的厚度較小(小于160hPa)也有利于降雹。12km以下,由低層到高層風向一直按順時針方向變化,10km以下溫度直減率為-6℃/100m~1.0℃/100m有利于降雹。

1.3單站物理量物理特征指標

對流性不穩定:θse850hPa-θse500hPa≥12為出現連續性降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潛在動力;沙氏指數(SI):當西安SI<0,延安SI<-2時北部旬邑一帶易出現冰雹;氣團指數(K):K指數>30易出現冰雹;條件性不穩定能量指數(Ic):Ic=T850-T500,即選取850hPa與500hPa的溫度差,統計計算平均得Ic≥27℃易出現冰雹;850hPa西安站的T-Td<5℃,500hPa西安站的T-Td>18℃,易出現冰雹;熱力條件指標:當T850-T500≥25℃,且500hPa溫度在-8~-12℃時或T850-T500在48~55℃之間,咸陽市大部分有冰雹。

2臨近預報

臨近預報主要以西安、寶雞多普勒雷達回波為依據,一旦發現咸陽市境內或上述影響咸陽的境外三個雹源地有30dB回波出現,便發冰雹臨近預報,回波強度達到45dB便發作業指令,嚴密監視45dB回波,進一步識別雹云。雹云識別方法:用旬邑711雷達掃描45dB刨面,根據45dB回波頂高識別雹云,強回波頂高和對應的環境溫度(見表1)。

用回波躍增增長識別雹云:在RHI顯示上,如回波在短時間內(1~3min)向上突增,可判斷為雹云,雷雨云無此現象;根據強回波區在云體中的位置識別雹云:45dB強回波區在云體的中上部為冰雹云,在云體的中下部為雷雨云;根據對流單體移動方向識別冰雹云:如對流單體由東南向西北移動或由南向北移動可判斷為冰雹云;單體合并可判斷為冰雹云:如有兩單體在移動過程中產生合并,合并后為冰雹云;根據回波形狀判定冰雹云:若形狀為指狀回波、鉤狀回波、回波窟窿均可判定為冰雹云。咸陽防雹作業時機選擇是以雷達實時跟蹤觀測云系演變狀況為基礎,綜合多種判別指標進行臨近預報預警、預報冰雹落區、時間、強度等,不斷訂正,及時選擇作業時機,下達作業指令。

冰雹防御及效果

咸陽市防雹主要采取兩個成熟方法,第一是過量催化:為了改變云和降水及冰雹的微物理結構,改變冰雹生長形成的物理過程,通過過量催化,大量增加云中人工冰雹胚胎,爭食水分,降低成雹條件,抑制冰雹的增長或化為雨滴。第二是爆炸影響:通過爆炸,破壞積云形成冰雹的自然氣流結構,特別是強上升氣流區的垂直結構,促使大量小冰雹(雹胚)在增大之前提前下落,融化為雨滴或小冰粒落到地面。多年來,我們的實踐總結出了防雹作業的原則為打頭不打尾,宜早不宜遲,搶時間,攻要害,集中火力打殲滅戰;轟云頭,斬云腰,猛打回頭云,阻止云接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2

一般情況下,在發芽期,對營養、水份、光照和溫度具有較高的要求,而上述條件是否能夠達到發芽期的要求,可以從植株的生長狀態加以判斷。這一時期植株的生長狀態應該是這樣的:如果發芽期的諸多外界條件都比叫適宜的話,植株的生長發育良好。幼苗的下胚軸離地距離大約為3~4cm,播種后的四天,會有張開角度約為75度的2片子葉,約5~6天完全展開呈水平狀。2片子葉比較肥大,色澤濃綠,葉緣稍微向上卷起,呈匙形。

1.2黃瓜的幼苗期

花芽的分化期通常是指從真葉到5-6片葉的階段,最好多分化為雌花。這一階段,要加強對溫度的控制,日溫、夜溫和低溫應該分別在25℃、13~16℃和18~20℃左右。此外,雄花多在干旱條件下分化成,而濕潤的土壤則有利于雌花的形成。為此,一定要保證充足的水份。在黃瓜的幼苗期,適配要恰當,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比例分配要合理,多施磷肥可降低雌花節位,多形成雌花;而鉀能促進形成雄花,花芽期應適量施用鉀肥。

1.3黃瓜的初花期

初花期通常是指從真葉5~6片定植開始,在經歷第一雌花呈現、開放后,到第一瓜座住為止,大約25天的時間。初花期的花芽持續形成,花數也會不斷增加。初花期的種植重點是就是要盡量增加葉面積,但繁茂要適度。栽培上既要促使根系加強,又要擴大葉面積,確保花芽的數目和質量,并使之座穩。

1.4結果期

在這一時期,主要是要注意及時采摘。否則,很有可能會導致養分快速消耗,出現化瓜和畸形黃瓜的現象,進而影響到黃瓜的產量和質量。

2黃瓜病害的防治

2.1霜霉病

2.1.1癥狀

霜霉病主要是對黃瓜葉片的危害。在霜霉病發病的初期,葉片的表面通常會呈現出淡綠色(或者黃色)、水浸狀的小斑點,并漸漸擴大,直至變成黃褐色。在霜霉病發病的后期,葉背的病斑上會有黑色的霉狀物出現,甚至連成一片,讓整個葉片變成黃褐色,導致葉片干枯卷縮,最終死亡。

2.1.2防治措施

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以農業措施、藥劑防治為主。第一,關于霜霉病的農業防治措施,主要是在品種的選用上盡量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或者是雜交的品種,要好通風與排濕工作,適量增施鉀肥,以此加強植株的抵抗能力。第二,關于霜霉病的藥劑防治措施,主要可以噴灑200倍液的乙磷鋁可濕性粉劑(或者濃度為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濃度為25%的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幾種藥劑要交替使用。

2.2白粉病

2.2.1癥狀

白粉病不僅會對黃瓜的葉片產生危害,甚至也有可能會對葉柄和莖產生危害。在白粉病發病的初期,會有近圓形的、白色的小粉粒在葉面或者葉背產生,發展到中期,葉片的上面會布滿白色的、粉末狀的霉狀物,發病的后期葉片病斑上產生黑褐色小粒點,最后葉片枯黃變脆。

2.2.2防治措施

第一,白粉病的農業防治措施。選用抗病品種;加強肥水管理,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濕度。第二,白粉病的藥劑防治。對于白粉病的防治,通常可以噴灑濃度為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濃度為25%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

2.3枯萎病

2.3.1癥狀

枯萎病通常在苗期發病,發病后,葉子會萎蔫下垂,幼苗的生長緩慢甚至停滯,嚴重時,幼苗枯黃而死,如果是在成株期發病,初期植株中下部的葉片在白天會有萎蔫的現象,但早晨和晚上會恢復,數天后全株枯死,潮濕時莖部呈現出黃褐色縱裂,常有膠質狀的物體流出,病部的表面有白色或粉紅色的霉層生出,將病株剖析,可見褐色的維管束。

2.3.2防治措施

第一,在農業防治措施方面,可以采用黃瓜嫁接技術;選用抗病品種;加強田間管理。第二,在藥劑防治方面,多可采用,每1m2苗床用8g、濃度為50%的多菌靈與適量的干細土配成藥土處理床面;或者用500倍液、濃度為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浸泡種子進行種子消毒;亦可采用濃度為10%的雙效靈200倍液灌根。

篇3

Abstract: Jiangkou county because of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landslide, collapse, debris flow and other geological disasters, concerns over a broad area, activity is frequent, serious harm, loss. In order to prev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to ensure that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status of the research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county, and found the solution to problems measures.

Key words: Jiangkou County; geological disaster; existing problem;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江口縣由于特殊的地質環境特征,易產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活動頻繁,危害嚴重、損失較大。為了預防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筆者對縣內地質災害產生的現狀進行了研究,且找到了解決隱患的方法。

一、江口縣地質背景

江口縣在地史上曾經歷了武陵、雪峰、燕山等多期構造運動、褶曲、斷裂構造發育,主要構造線呈北東向展布。縣內主要褶曲構造有梵凈山穹狀背斜、老嶺穹狀背斜、江口向斜等;主要斷裂有松桃—江口斷裂帶、江口—石阡—余慶斷裂帶等。境內出露地層從老到新有梵凈山群、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及第四系,其中梵凈山群、板溪群分布在梵凈山和官和鄉境內,巖性為灰色、淺灰色變質—淺變質板巖、凝灰巖夾基性—超基性巖漿巖;震旦系地層主要分布在德旺鄉、太平鄉、桃映鄉、壩盤鄉、官和鄉境內,巖性為泥巖、頁巖、砂巖夾碳酸鹽巖;寒武系地層廣泛分布境內各鄉鎮,巖性以碳酸鹽巖為主,次為碎屑巖;奧陶系地層主要分布在閔孝鎮境內西部地帶,巖性主要為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志留系少量分布于官和鄉、德旺鄉境內,為碎屑巖夾少量碳酸鹽巖。以上地質環境特征,決定了易產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且具有點多面廣,活動頻繁,危害嚴重的特點。

二、地質災害存在問題

地質災害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除特定的地質條件和自然因素外,另一方面是人類不合理的活動所引發。

1.地質災害隱患點多,災害損失較大。

據統計,至目前江口縣共有7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以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為主,分布在全縣七鄉兩鎮的37個村78個村民組,而以桃映、怒溪、壩盤三個鄉受災威脅較為突出,其隱患點占總數的59.5%。其中對農村居住戶存在威脅的隱患點71處,威脅涉及1842戶7915人,房產折合人民幣1.71億元;交通道路隱患點8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31處。較多的地質隱患,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

2.自然因素引發地質災害。

調查顯示,在江口縣河口村兩河口存在小型滑坡,威脅13戶53人,威脅財產20萬元;朝陽屯屋后頭小型滑坡,威脅26戶143人;梵星村下麻陽溪中型滑坡;威脅35戶123人,威脅財產200萬元;駱家屯鐵一中型滑坡,威脅28戶109人,威脅財產400萬元;蘇家莊中型滑坡,威脅50戶144人,威脅財產550萬元;太平中學大型滑坡,威脅667人,威脅財產500萬元。怒溪村長坪院子存在中型崩塌,威脅7戶21人,威脅財產34.5萬元;巖落坪中型崩塌,威脅33戶136人,威脅財產60萬元;白云村蔡家灣中型崩塌,威脅89戶374人,威脅財產267萬元;桃樹坪中型泥石流,威脅20戶143人,威脅財產100萬元;香溝大型泥石流,威脅6戶35人,威脅財產12萬元。分析研究表明其誘發因素均為自然、降雨、降雪所導致的地質災害。

3.人為活動引發災害現象突出。

地質災害的發生,與人為活動的影響有著緊密的聯系。近年,在江口縣的怒溪鄉、民和鄉、壩盤鄉、桃映鄉、官和鄉容易出現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其別是淺層土層滑坡的可能性較大。究其原因,源于地表植被人為活動破壞、居民修建房屋挖屋基、修公路、巖體松散引發崩塌、滑坡。

4.監測體系有待完善,防治資金不足。

江口縣地質災害類型、分布現狀、形成規律、發展趨勢、危害程度、潛在經濟損失等情況需要進一步查清;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尚未健全,缺乏基層專業人員,群測群防基礎工作開展難度大,防災減災應急處置能力較弱;地質災害防治投資機制需要完善,投資主體未明確,來源渠道未落實,防治資金不足,導致地質災害防治處于被動狀態,主動和有預見性的防災減災工作仍處于較低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

三、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地質災害要以預防為主,這樣可以讓災害的負面影響降低,有利于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城鄉經濟發展。

1.廣泛宣傳、正確對待。地質災害易發區要成立地質災害聯防聯控互助組織,對群測群防員配備簡便實用的監測預警設備,組織相關部門和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對群眾的防災知識與技能培訓,不斷增強其識災報災、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應急能力。結合實際,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有效的宣傳:①掛圖宣傳。將《地質災害防治》掛圖,分別張貼在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上;②廣場宣傳。組織縣防災責任單位在江口步行街,利用宣傳展板、圖片、現場咨詢、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深入開展宣傳活動;③標語宣傳。結合各鄉鎮工作實際,在顯目位置懸掛宣傳標語,例如:防治地質災害人人有責、預防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實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方針、邊坡隱患險于明火,防治避讓勝于救災、防治地質災害,建設美好家園;④媒體宣傳。利用媒體在縣城步行街和梵凈山公園大屏幕滾動播放貴州省地質災害宣傳光碟;⑤主題活動。各鄉鎮國土資源所要結合防災減災宣傳日,進入村、組、學校、家庭以及人員密集活動場所,廣泛開展以宣傳災害的基本知識、防災減災的基本常識和防災避險、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為主題內容的講座和知識培訓活動,讓大家及時了解天氣情況,掌握防災基本常識,提高防災意識。

2.落實責任、強化措施。在地質災害隱患點處,要針對地質災害險情,采取相應的措施;要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撤離,并做好安置工作。尤其是人口密集區上游易發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峽谷地帶,要部署一些氣象、水文、地質災害的專業監測設備,加強監測預報,確保及時發現險情、及時發出預警;加強同氣象部門的聯系,互相配合,切實做好當前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鄉鎮、村分別成立突發性地質災害事故應急處理及搶險救災指揮部,并分別設置事故應急處理及搶險救災組、安全保衛組、醫療組等應急搶災小組,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狀,并將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納入鄉鎮、村的安全年終目標考核,實行安全責任一票否決制,強化落實,保障安全。

3.爭取資金,積極預防。要進一步加大對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的專項經費投入,對實行汛期24小時值班巡查、密切關注變形山體、塌方危險地段和災害易發區的監測人員要有一定的酬勞,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使其做好科學推測,搞好比對記錄,及時作好臨災預報。一旦發生險情,及時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增加在預警上的設施投入,要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線廣播、高音喇叭、鳴鑼吹哨、逐戶通知等方式,將災害發生前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受威脅群眾,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總之,地質災害存在問題的預防措施非一日之功可以解決,需要長抓不懈,持之心恒。

參考文獻:

[1] 王艷萍;關于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的可行性建議[A];突發地質災害防治與減災對策研究高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篇4

1 寒潮

1.1 寒潮的為害

寒潮是指大規模冷空氣(在氣壓場上為冷高壓)所經過的地區出現劇烈降溫、大風、霜凍、雨雪等災害性天氣的過程。北方冷空氣入侵,造成24h內降溫10℃,并且過程中最低氣溫達5℃以下。寒潮天氣急劇降溫會使植物遭受嚴重凍害。尤其是晚春時節,天氣逐漸轉暖,萬物蘇醒,植物開始萌芽和生長,一旦有強大的寒潮暴發南下,就會使幼嫩的植物遭受霜凍為害。

1.2 寒潮的防御

在寒潮到來之前,可采用加覆蓋物、設風障、搭拱棚等方法保護育苗地,對越冬園林植物要選擇優良品種,并提高抗凍能力;加強冬前管理,如采取增施磷鉀肥、鎮壓等措施提高植株的抗凍能力;改善小氣候生態條件,如苗圃地越冬期間可采用冬灌、鎮壓、覆糞或覆土等措施改善小氣候生態環境,以達到防御寒潮的目的。

2 霜凍

2.1 霜凍的為害

霜凍一般發生在平均溫度為0℃以上的溫暖季節里,霜凍對園林植物的為害主要體現在使植物組織細胞中的水分結冰,從而導致生理干旱而使其受到損傷或死亡,給園林生產造成巨大損失。當霜凍不嚴重時,植物可在溫度回升后通過緩慢的解凍而恢復生命力,但是,如果霜凍后太陽輻射強烈、氣溫急劇上升,會使細胞間的冰晶迅速融化成水,而這些水分在還未被細胞逐漸吸收前就已大量蒸發,這樣就會造成植物枯萎,甚至引起死亡。

2.2 霜凍的防御

2.2.1 生產技術措施

(1)合理安排播種期和移栽期,對不同品種的苗木合理布局。如采取霜前播種、霜后出苗等技術措施,盡量避開霜凍的危害。

(2)選擇合適的地段,適地適樹。如三面環山、開口朝南的地形,在山坡中部和靠近水邊的地方霜害較輕,可種植抗寒能力較弱的苗木;從南方引種到北方的苗木應盡量栽植在山坡中段,以避開霜凍為害,提高引種的成功率;在南坡或北面有擋風障礙物等地形的地方可種植抗寒能力弱的樹種。

(3)混合施肥。特別是在冬前要增施磷鉀肥,以提高園林植物的抗寒能力。

2.2.2 物理抗霜措施

(1)熏煙法。即用能夠產生大量煙霧的柴草、牛糞、鋸木、廢機油、赤磷或其他塵煙物質,在霜凍來臨前0.5h或1h點燃。這些煙霧能夠阻擋地面熱量的散失,它的增溫效應在于燃燒煙堆形成煙霧可以阻擋地面輻射,從而增加大氣逆輻射,使地面有效輻射減弱,使得地面溫度不致降得很低;同時,在形成煙霧的過程中會因燃燒而產牛大量熱量,使近地面的空氣溫度升高;煙霧中有許多吸濕性煙粒,可以充當凝結核吸收空氣中的水汽,促進水汽凝結并放出大量潛熱,這樣也能提高近地面的空氣溫度。據試驗,一般熏煙能提高溫度1~2℃左右。但這種方法要具備一定的天氣條件,一般只適用于無風或微風的天氣情況,風太大時熏煙效果很差,且成本較高、污染大氣,不適于普遍推廣,只適于短時霜凍的防止和在名貴林木及其苗圃中使用。

(2)灌溉法。在霜凍來臨前的l~2d灌水,通常灌水后可使溫度升高2~3℃,持續時間為2~3d。對于小面積的園林植物,還可以采用噴水法,即在霜凍來臨前1h利用噴灌設備對植物不斷噴水。

(3)覆蓋法。將塑料薄膜、蘆葦、秸稈、草木灰、稻草、土雜肥等覆蓋物覆蓋在植物表面,使被保護植物與外界隔離,減少了地面輻射,使溫度降低較少,從而達到防御霜凍的目的。對于經濟價值較高的樹木,可用稻草包裹樹干,根部堆草或培土10~15cm也可防御霜凍。有些矮稈苗木植物還可用土埋的辦法使其不致遭到凍害。

(4)施肥法。在寒潮來臨前早施有機肥,特別是用半腐熟的有機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其吸熱保暖的性能。也可利用半腐熟的有機肥在繼續腐熟的過程中散發熱量來提高土溫。也可在入冬后用暖性肥料壅培林木植物,有明顯的防凍效果,暖性肥料常用的有廄肥、堆肥和草木灰等,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要掌握好本地的氣候規律,應在霜凍來臨前3~4d施用。入冬后,可用石灰水將樹木、果樹的樹干刷白,以減少散熱。

3 凍害

3.1 凍害的為害

(1)細胞間隙結冰傷害:當環境溫度緩慢降低使植物組織內溫度降到冰點以下時,細胞間隙的水開始結冰,即胞間結冰。

(2)細胞內結冰傷害:當環境溫度驟然降低時,不僅細胞間隙結冰,細胞內也會同時結冰。細胞內冰晶體積小、數量多,它們的形成會對生物膜、細胞器和基質結構造成不可逆的機械傷害。

3.2 凍害的防御

(1)可根據當地溫度條件選用抗寒品種,并確定不同作物的種植北界和海拔上限。

(2)栽培措施:越冬作物播種適時、播種深度適宜、北界附近實施溝播和適時澆灌凍水,果樹夏季適時摘心、秋季控制灌水、冬前修剪等。

(3)農業技術措施:如培育壯苗、增施磷鉀肥、澆凍水、地面覆蓋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植物的抗寒性。

4 熱害

4.1 熱害的為害

高溫脅迫引起的植物傷害被稱為熱害。植物受高溫為害后,因體內蛋白質變性、代謝性饑餓、有毒物質積累以及生理活性物質缺乏等,會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傷害,導致出現各種熱害病癥:葉片出現明顯的水漬狀燙傷斑點,隨后變褐并壞死,葉綠素被嚴重破壞,葉色變為褐黃;木本植物的樹干(尤其是向陽部分)干燥、裂開,出現雄性不育、花序或子房脫落等異常現象。

4.2 熱害的防御

(1)培育抗熱品種;

篇5

abstractrur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ituation in zaohuang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n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ce for the safety of rural areas.

key wordsrural lightning protection;situation;countermeasure;zaozhuang shandong

棗莊是雷電活動和雷擊災害比較頻繁的地區,且具有雷電活動頻繁、活動期長、季節性強等特點,雷擊主要集中春季和夏季,雷暴日數一般在23.5 d左右,雷暴初日一般在3月20日前后出現,終日一般在9月20日前后,屬于多雷暴區。近幾年,雷擊災害事故發生在農村的機率約占總雷電災害數的3/4,雷擊傷亡事故4/5以上發生在農村。因此,結合棗莊農村防雷實際,研究分析雷電災害的成因及預防措施具有重大的意義。

1農村防雷現狀

1.1農村防雷現狀的調查和分析

農村防雷意識淡薄,防雷知識缺乏,房屋缺少防雷裝置。有些農戶在屋頂上放置了不銹鋼水箱、太陽能熱水器、普通電視天線、衛星天線等金屬物,大部分沒有作接地處理,這些金屬成為雷電放電的對象,存在嚴重的雷擊隱患。大部分房屋無防直擊雷裝置;電源線路、有線電視線路、電話線路等無防雷裝置。

1.2農村學校防雷現狀

對農村中小學校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建筑物防雷設施現狀調查,大部分學校沒有防雷設施,特別是偏遠農村小學,無任何設施的比例達95%以上,城區學校雖然有防雷設施,但防雷設施達不到要求,存在很多問題。近年來大多數學校師生的避雷意識正逐年提高,但經費不足,部分建筑物雖然有直擊雷防護裝置,但防雷裝置倒伏、斷裂、銹蝕、脫焊現象普遍存在。有避雷設施的學校,也只不過在主教學樓頂立了避雷針,大部分教學樓、圖書樓、宿舍樓、食堂等都沒有安裝避雷設施,部分建筑物上安裝的防雷裝置材料規格或安裝位置、引下線間距、保護范圍等不符合規范要求,校內無避雷帶,計算機機房未安裝防靜電地板,幾乎全部電教設備無任何防雷電電磁脈沖措施,一旦建筑物遭受雷擊或學校附近有雷擊現象發生,勢必在電源線路上有雷電感應發生,將會對學校整個電教設備及微機造成損壞。

2農村雷電防御措施

2.1 加強農村防雷科普的宣傳和雷電知識的普及教育

農村防雷宣傳和雷電知識普及是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關鍵,其開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成敗。只有提高群眾防雷意識,增強群眾安裝防雷裝置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才能夠真正做好農村的雷電災害防御工作。應采取防雷宣傳畫、防雷公益圖片、雷電災害警示圖片、防雷宣傳幻燈片、防雷公益廣告等形式,利用手機短信、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進行防雷宣傳,以及在農村宣傳車巡回宣傳等方式開展大規模的防雷科普宣傳,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科學預防雷電災害知識[1]。

2.2建立嚴密的制度體系

農村防雷減災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一套適應農村特點切實可行的防雷工作制度體系來保證農村防雷工作的健康發展[2]。應建立雷電災情收集、調查和評估制度,建立農村防雷裝置的檢查制度,建立農村防雷工作人員定期培訓制度,建立縣、鄉2級防雷安全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防雷裝置設計審核、施工監督和竣工驗收制度。

2.3加大對農村建筑物防雷建設的監管力度

對農村企業和個人新建擴建建筑物,要安裝避雷設施,定期進行防雷檢測。從源頭上減少雷電災害的發生,政府可以對農村避雷設施建設進行一定程度的扶植,減少農民的負擔,從而減少雷電傷亡的發生[3]。

2.4規范電力、電話、電視天線等線路的防雷措施

由于農村都是架空線路,雷擊到線路上和線路上感應上雷電流的時候較多,直接安裝浪涌保護器,浪涌保護器難以承受。一般情況下,線路在人戶前套15 m長的鋼管埋地引入或改15 m長的屏蔽線入戶,并把屏蔽線兩頭接地,這樣可以把線路感應的雷電流的大部分通過屏蔽層和鋼管傳入大地。電話線路入戶時應將其絕緣子(例如通信蝶式絕緣子)的鐵腳接地,電話線路也不宜采用木桿架設。需要架設電視天線時,一定要在它的旁邊架設金屬避雷針并保持3 m以上的安全距離,用避雷針來保護天線。否則當天線遭雷擊時,不僅電視機將受損,還有可能傷及室內人員。

2.5做好雷電災害的預警預報

山東省已初步建立由衛星、多普勒雷達、閃電定位儀、大氣電場儀、自動氣象站組成的立體雷電監測網,可以提前數小時預測到雷電的落區[4]。要加強雷電災害的監測、預警預報工作,提高預報的準確率和提前預警時間,并借助現代化的通信手段,及時通知農民,讓農民有針對性地提前作好雷電防御工作,從而有效地避免雷電災害事故發生。

3結論

農村防雷減災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只有全社會動員起來,采取多種措施,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加大防雷減災的宣傳力度,以預防為主,排除防雷隱患,嚴格按照防雷安全規范去做,才能將農村雷電災害降低到最小

4參考文獻

[1] 劉 輝,鄭細華,馬強,等.龍川縣農村防雷現狀及預防對策[j].廣東科技,2010(4):109.

篇6

Abstract: lightning disaster is one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nounced ten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world each year because of more and the damage caused by lightning casualties, propertyis more frequen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every year 21 times thecapital city for an average of 50 days of rain, the most up to 14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building, the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people,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provide the conditions for electric lightningdisaster, the lightning disaster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Because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vast, poor infrastructure,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lightning protectionconsciousness is weak,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of rural management has become the weak link in lightning protection work, strengthen rural lightning minefield workcan not be ignor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work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the status and reason,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the rural area of our country. The lightning disaster.

keyword: lightning protection status of rural

中圖分類號:TU8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據我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的不完全統計,在雷電災害事故的發生中,農村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農村地區成為了我國防雷的重點地區。

一、 我國農村防雷工作現狀和原因分析

工作現狀:當前農村是我國雷電防御的薄弱環節,農村雷電災害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在危害程度上來看都比較的嚴重,農村收到雷災的影響遠遠高于城鎮地區,現在在農村的建筑物上一般都沒有防雷設備、無設計圖紙、施工隊伍沒有科學的施工資質,農村雷電災害比較的嚴重。近幾年來,我國農村無防雷裝置的農民住房及簡易廠房遭受雷電災害現象呈上升趨勢,受災損失趨于嚴重;人身傷亡、房屋損壞、家用電器損壞以及由于雷電所引起的火災時有發生。

我國農村雷災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經歸納主要包括下面三個方面。一是農民的在防御雷電災害的意識比較的薄弱。目前,我國農村群眾的文化程度較低,對雷電的科學認識還不足,長期收到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一旦的發生了雷災,群眾認為這是老天的報應,不愿意去述說聲張,還經常的隱瞞雷擊的事實情。我國農村的防雷意識比較的薄弱,從而直接導致了農民的防雷能力降低,絕大部分的農民也根本不知道如何來預防雷災,更不懂得如何在雷災發生的過程中去保護自己,很多農民不知道雷雨來了應該怎么辦,他們在雷電災害面前顯得束手無策。二是,農村地區的防御雷電災害的措施不夠全面。在農民建房的初期對防雷裝置的建設很少考慮到。經過調查,在我國農村地區,在住房上及周邊很少有人安裝防雷裝置。即使是現在農村居民的經濟水平提高了,在建筑房屋的時候也沒有安裝防雷裝置,太陽能熱水器現在在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已經很普遍,一般都置放在房屋最高的地方,或者在房屋頂部安裝了大量的金屬裝飾物,實際上很多的部分都沒有進行接地處理,為了名副其實的引雷裝置,存在很大的雷災隱患。三是在農村防御雷災的過程中管理能力低。農民自住房防雷安全還沒有納入防雷安全行政審批管理,雷電防御主管部門對農村雷電防御安全管理工作也無法深入到位。

二、 農村預防雷電災害的預防措施

1、在農村地區加大預防雷電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村人民的思想認識。在現代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構建新農村工作中,農村雷電防御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當前防雷管理部門的重要工作,我們應該加強對農村雷電災害的防御工作力度,切實加強農村雷電災害預防的安全管理工作,認真將各項雷電預防措施做到實處,從而有效地避免或者減輕雷電災害的給農村人民帶來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農村雷電防御安全工作只有做到了宣傳到位、措施到位、服務到位,就一定可以得到農村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在農民自身的防雷減災的過程中只有親生體驗了,才能夠從心理上接受科學防雷的思想,將防雷安全措施做到實處,從而進一步的推進農村雷電防御的工作,從根本上保障農村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2、在農村地區加強農村的教育力度,在農村地區廣泛的普及防雷知識。農村雷電防御即使我國雷電防御的重點和難點,其防御工作的推進受到了農村思想觀念、認識程度、經濟狀況等要素的制約,防御工作的正常運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我國的氣象和各級政府部門都應該受到高度的重視,充分的關注農村雷電災害的防御工作,積極推進和引導農民以正確的思想去看待雷災,特別是要加強農村雷電防御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工作。近年來,我國的雷電防御有關的法律法規相繼的出臺,雷電防御管理以及從城市發展到了農村地區,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村在雷電防御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通過有關部門的宣傳,特別是在2009年通過實施千場“氣象防災減災科普電影”下鄉、社區活動后,我國很多的農民或多或少的接受到了防雷科普知識的教育,但是和建設新農村的要求相比,農民防雷知識的程度還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國仍然需要加強農村防雷知識的宣傳力度,只要向農村居民講解和傳授一些簡單的防雷基礎知識。比如說在雷電發生的時候不能夠在空曠的大樹底下或者金屬構架物下躲雨,不要在室外或者高點地區活動,家庭要在雷電發生的過程的時候要及時的關窗戶,拔掉電源,在緊急情況下無法離開危險現場時應迅速采取下蹲、向前彎曲、雙手抱膝蹲下等自我保護措施。

3、加強農村防雷安全的管理力度,落實預防的措施。加大對農村建筑物防雷裝置的規范化建設,將我國的防雷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地區,對農村地區的建筑物嚴格的加強防雷裝置的監督和管理力度,從源頭上消除防雷安全的各項因素。

三、總結

從我國農村雷災事故的分析來看,雷擊主要發生在春夏之交、夏末的午后至次日的凌晨強雷暴天氣頻繁的出現。但是隨著我國氣候環境的變化,強對流天氣的頻繁的發生,使得當前雷擊發生的時間提前和推遲。從雷災發生的地點來看,時常發生在空曠、高聳突出的房屋、煙囪等地方;空曠的田野中的休息小屋、涼亭等容易遭受雷擊;屋脊、屋檐、女兒墻、突出屋面的金屬物等易遭受雷擊;曠野中持有金屬物品的人容易遭受雷擊;大樹、枯老的樹木、電線桿、高架天線容易遭受雷擊……

農村防雷是我國防雷安全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受到我國經濟基礎、地理條件、認識程度、思想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來努力,更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農村雷電防御工作如果要想順利的實施,這離不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離不開全社會人士的大力支持,只有各方面經濟的合作努力,才能將農村防雷工作落實到實處。

篇7

主要欄目

地震工程與地震監測

土木水利工程

巖土工程

篇8

 

暴雨是指在24小時內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常成陣性,強度很大,雨勢傾盆。按其降水的強度又可分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個等級,即24小時降水量為50~99.9毫米稱為“暴雨”;100~199.9毫米為“大暴雨”;200毫米及以上的稱“特大暴雨”。

一、暴雨洪澇的形成

暴雨從云的形成到產生降水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簡單來說,產生暴雨的主要條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斷的水汽輸入、強盛而持久的上升氣流運動和大氣層結構的不穩定。水汽是形成降水的原料,沒有它,云都難以形成,就更談不上形成降水了。只有云中有足夠的水汽,保證云粒不斷增大,最終才能產生降水。當然,也只有云中有非常充足的水汽不斷輸入,補充和更新,才能產生暴雨。在我國,產生暴雨的水汽,來自于東南氣流和西南氣流。但是,當大氣中有了水汽,仍不一定能形成降水,要伴有強盛而持久的氣流上升運動,要使大氣中的水汽形成降水依賴于上升運動,要使云中水汽不斷得到補充形成新的云粒也依賴于上升運動,同時要使云滴長到足夠形成降水的大小前不從云中掉下來,也依賴于上升運動。一般當低層空氣溫度暖而潮濕,上層的空氣冷而干燥時,致使大氣層處于極不穩定狀態,有利于大氣中能量的釋放,從而使空氣產生對流,促使云的充分發展,產生暴雨。大氣的運動和流水一樣,常產生波動或渦旋,當兩股來自不同方向或不同的溫度、濕度的氣流相遇時,就會產生大中小各種尺度的天氣系統,再加上下墊面特別是地形的有利組合可產生較大的降水。在這些有波動的地區,常伴隨氣流運行出現上升運動,并產生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區集中的現象,形成暴雨中心。引起中國大范圍暴雨的天氣系統主要有鋒、氣旋、切變線、低渦、槽、臺風、東風波和熱帶輻合帶等。此外,在干旱與半干旱的局部地區熱力性雷陣雨也可造成短歷時、小面積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產生于積雨云和雨層云中。當大氣中含有充足的水汽,并伴有強烈的上升運動,把水汽迅速向上輸送,云內的水滴受上升運動的影響不斷增大,云滴的凝華增長和沖并作用均很強烈,直到上升氣流托不住時,就急劇地降落到地面,形成暴雨。積雨云的云體的水平范圍與鉛直伸展的尺度差不多,也就是說,它的水平范圍小,經過一個地方用不了多少時間,因而降水的起止很突然;另一個方面,由于積雨云中,水滴分布大小本來是不均勻的,再加上不同時間升降氣流多變化,也使降水具有陣性。雖然積雨云的水平范圍小,但多個積雨云排列起來,體積通常相當龐大,形成暴雨區。

暴雨洪澇災害的標準因各地降水和地形的特點而有所不同。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澇災害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工程失事、堤防潰決和農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對于一些地勢低洼、地形閉塞的地區,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會造成更多的災害。我國是受暴雨洪澇災害嚴重的國家,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每年從晚春到盛夏,冷暖空氣頻繁交匯,形成一場場暴雨,給我國造成上億元的經濟損失。隨著我們國民經濟的發展,由于暴雨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也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增大。科技論文,危害。。今年以來全國共有26個省份遭受暴雨洪澇災害,累計農作物受災6155千公頃,受災人口9750萬人,因災死亡594人、失蹤212人,倒塌房屋59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202億元。科技論文,危害。。今年與2000年以來同期相比,洪澇災害各主要統計指標均偏大,其中直接經濟損失偏多2倍,倒塌房屋偏多近五成。

二、暴雨洪澇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危害

暴雨洪澇災害來得快,雨勢猛,尤其是大范圍持續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僅危害農作物、果樹、林業和漁業,而且還沖毀農舍和工農業設施,甚至造成人畜傷亡。暴雨的危害主要有:

(1)拍打危害。由于暴雨降水強度大,雨勢猛烈,即使沒形成洪水,但若農作物在開花期連遭暴雨,使花藥花粉連造破壞,即所謂“暴雨洗花”,造成雖抽穗開花,但不結實而枯死,使空殼率猛增,造成減產。暴雨的拍打還可使土壤表面板結,土壤的透氣性變差,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2)漬澇危害。水既是農業的命,但多了也是病,就連水稻也不例外,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暢易引起積水成澇,土壤孔隙被水充滿,過長時間和水深的漬水,造成陸生植物根系缺氧,還原性物質增加,使根系生理活動受到抑制,加強了嫌氣過程,產生有毒物質,使作物受害而減產。特別是高溫季節,幾場暴雨之后,便造成瓜果、蔬菜、芝麻等農作物爛根死亡,影響向農作物的產量。

(3)洪澇災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澇淹沒作物,使作物新陳代謝難以正常進行而發生各種傷害。當然,受害程度,還隨受澇時間長短,水層深淺,水溫高低,水質混淆程度和農作物的生育期不同而不同。其抗洪能力生殖生長期又比營養生長期弱,而生殖生長期中,又以開花期最弱,其次是孕穗期。水溫越高,水質越渾濁,洪澇危害程度越重。特別是特大暴雨由于降水強度很大,可致江河、湖泊水位暴漲,泛濫成災,低洼地漬澇危害,造成陸地水土流失,甚至山洪暴發。科技論文,危害。。科技論文,危害。。洪水發生時,往往把農作物沖倒,甚至沖毀,土壤中的營養成分隨水而流走,甚至把表層的肥沃土壤沖走,造成土壤貧瘠化、板結化。科技論文,危害。。此外雨多,濕度大,易誘發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流行。科技論文,危害。。

三、暴雨洪澇的防御措施

一般來說,戰勝洪澇有以下措施:1、多種植、廣種草,創造良性的農業生產環境,興修水利,疏通河道塘壩,保持水土,改善排灌設備,增強調洪蓄洪能力;2、掌握當地氣候規律,特別是洪澇的時間,地域分布和地形特點,調整耕作制度,作物布局等,盡量避免暴雨洪澇集中時段對農作物關鍵時期的危害,做到避災保收。旱地梯田,每梯級的坡度最好不超過10度,以免加劇沖刷。3、要注意氣象部門的天氣預報,及時做好防洪抗災準備。檢查農田、魚塘排水系統,降低易淹魚塘水位;汛期前和汛期中,對水利設施要加強檢查和巡視。5、洪澇災害即將出現之前,人畜要及時轉移到安全地帶。洪澇出現后,要及時組織排洪搶險,盡量減少沖淹面積和被漬時間。暴雨洪水退后,沖倒的作物要及時扶植,缺株及時補苗。沖入農田的碎石泥沙要清除,并注意防止病蟲害發生。旱地作物若表土沖刷,根系外露時,要客土補充,并及時中耕,改善土壤通氣狀況,無論水旱作物,在遭受洪澇之后,都要及時追肥,促進根系生長。

參考文獻:

[1]費秋英,古建泉,唐國芳等.應用氣象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01-64.

[2]羅漢民,閻秉耀,吳詩敦等.氣候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283-306.

[3]閆斌,陳紹清.氣象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4]馮秀藻,陶炳炎。農業氣象學原理[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篇9

Abstract: lightning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serious kind, the annual Leizai will bring a lot to the country's property loss and casualties. Lightning disaster-prone residents around the mine first, because the lack of resilience, coupled with the security risks caused by lightning disaster, the corresponding level of technology has not kept pace, which is directly to the actual work to bring mine obstacles. This article will lightning theoretical basis to analyze the form and damaging effects and mitigation techniques for mine commenced further explored.

Keywords: mine disaster reduction management theory and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TU8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雷電的基礎理論

雷電是眾多大氣現象中的一種,具有極強的破壞性。雷電的過程伴隨著大量的放電現象,能夠促使無機物合稱為各種氨基酸,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科學家認為雷電促進了生命的起源。在地球上空有一層電離層,其中分布著很多正電荷,正是這層電離層隔絕了很多來自宇宙中有傷害的射線,讓地球上的生命受到保護。這些電荷以平均1800A的電流強度向大地放電,而雷電的產生及時對于流失的電荷進行補充,使得電離層的電荷基本趨于平衡,從而維持了其保護地球的作用。

二、雷電的形式及破壞作用

雷害事故大部分都是由于輸電線遭遇雷擊所致,事故的形成大致經歷如下四個階段:首先輸電線路受到雷電的作用,緊接著由于電壓作用導致線路發生閃路,然后輸電線會從沖擊閃路轉變為穩定的工頻電壓,隨之會發生線路跳閘,供電也就被終斷了。

近年來由于各地雷擊事故而導致的輸電線故障履見發生,這對線路的正常輸電造成很大障礙,也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便。雷擊是一種難以避免的自然現象,是難以消除的,因此有效的防雷技術及措施是可以避免或減少損失的。

三、現代防雷減災技術概論

雷電災害一直以來都是氣象災害中最為嚴重的一種,每年的雷災都會給各地帶來大量的財物損失及人員傷亡。雷擊災害事件頻發,究其原因,首先是各地區的人民在防雷意識上還較為落后,尤其是對于雷害事故的防患及防護措施,很多居民完全不了解,在很多地方的教育體系內這方面的知識普及也不受重視。這不僅造成各地居民的防雷意識極其薄弱,其次,當雷擊災害發生時,由于缺乏必要的防雷知識,事故現場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也是雷害頻發的一大成因。其次,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各種通訊設備及電腦、空調等家用電器在各個家庭中越來越普及,然而,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很多地區在架設相應的線路及設備時極不科學,線路分布隨意,掛拉現象處處可見,這是雷害事故發生的一個很大隱患,也是其直接的促成原因。

想要對于雷電災害有有效的防范,制定好的雷電災害防御規劃是很有必要的。規劃在制定前各個地區要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及氣候特征有了解,雷災發生的頻率、時段、特點和每個地方的自然狀況是有直接聯系的,只有以區域氣候環境為參照,才能夠制定出有針對性的防御規劃。同時,每個地區可以統計一定時段內的地閃數據,計算出相應的地閃密度,這可以作為雷電分布的參考指標。此外,對于雷電高發地區的防范措施要做好進一步規劃,各地可以根據當地的統計數據歸納出每個地方的雷電災害風險度,這樣,也能針對每個地方的不同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防御措施。

四、防雷減災防護技術探討

1.直擊雷防護

當帶電的云層與地球上特定的一點發生迅速而猛烈的放點現象時,這時產生的就是直擊雷。對于直擊雷可以架設避雷線,架設避雷線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雷電直擊導線,同時還能起到如下作用:首先可以一定程度分流,減少流經輸電線的雷擊電流,降低輸電線上的電位;然后由于產生的耦合作用從而降低線路絕緣子的電壓;第三輸電線對于導線能夠產生一定的屏蔽作用,用來降低導線上的感應電壓。直擊雷中另一種常見的類型是球星雷,在強雷暴時空中普遍閃電最頻繁的時候會出現一種橙色或紅色的類似火焰的發光球體,這種通常稱為球星雷。籠式避雷網對于球型雷的防護是有很好的抵御作用的。

2.感應雷防護

感應雷的產生主要是由于靜電感應和雷電電磁脈沖所致,架設避雷網將能有效的抵御直擊雷,從而起到相應的防護作用。建筑物內本身就存在大量的金屬材質,這給避雷網的架設提供了很多便利,避雷網不僅能夠有效防雷,還能夠對于建筑內的電子設備進行有效的屏蔽。

3.等電位連接

等電位連接的防雷方式是將雷電的“路”斷掉,通過將分開的導電裝置與相應的電子信息設備以等電位連接導體連接,從而能夠減少相互間產生的電位差,進而達到避雷的目的。

4.現代建筑物防雷接地裝置

接閃桿是現代建筑物防雷接地最常用的一種裝置。通過接閃桿的安裝,當有雷擊發生時,雷電會迅速被吸引到接閃桿上,強大的雷電流沿著接閃桿而流入大地,從而避免了對于線路的雷擊。在雷電經由接閃桿流入地下的過程中,雷電流周圍會形成強大的磁場。而一般的自然屏蔽裝置由于對于強大的電磁效應的屏蔽作用不能達到屏蔽效果,通常容易使保護區的弱電設備由此造成損壞。

五、加強防雷減災管理

防雷減災的管理首先需要制定防雷技術的實施細則,這是確保各項工作能夠得以準確實施的保證。防雷是一項系統而又瑣碎的工作,想要提高減災避害能力,首先要對于雷電的發生做好充足的防范措施。對于各種房屋的搭建要強制加入雷電防護設備,這樣才能很好的防患于未然。其次,居民在使用各種電路設備時要嚴格參照相關的技術細則,不能讓各種線路隨意掛拉,一旦發現這樣的情況要馬上拆除。此外,除了要加強居民的雷電防護意識外,一旦有雷電發生后要讓相應的處理措施在居民中普及,這不僅能很好的避免雷擊的損害,還能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最好是有相關的監督部門定期到居民家里進行檢查,看看是否有違章的房屋搭建,是否有和不規范的線路掛拉,一旦有這樣的情況要立刻讓進行相應處理。

結 語:雷害事故的發生不僅對于居民的生活造成影響,很可能還會帶來不必要的財務損失及人員傷亡。想要提升各地減災避害能力,首先要明確政府對于雷災的管理職責及重視程度,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居民的防雷意識。其次,要制定有效的防雷技術實施細則,編制雷電災害防御規劃,這才能從技術層面提高各相關區域的防雷水平。只有從多方面共同進行防雷減災綜合管理,才能真正提高減災避害能力。

篇10

(一)防災減災水平明顯增強

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全市建成195個鄉鎮氣象工作站、2736人的氣象信息員隊伍、197個鄉鎮電子顯示屏,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基本覆蓋全市所有鄉鎮、村。市氣象局與農業、林業、水務、電力、交通、國土資源、衛生、環保等8個部門建立了氣象災害應急聯動機制。期間,全市9縣區均建立了車載式流動火箭增雨作業點,宕昌縣和武都區共修建標準化高炮防雹作業點11個,適時、科學、高效開展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作業工作,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市縣氣象災害防御預案體系初步形成。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正在加緊建設。

(二)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明顯加快

期間,全市氣象部門切實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初步建成了集“公眾氣象服務、專業氣象服務、決策氣象服務、監測預報預警和公共氣象信息”為一體的市公共氣象服務平臺和廣播、電視、報紙、電話、手機短信、網絡、電子顯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等多種傳播手段的氣象服務信息平臺。開通了“10630121”氣象預警信息專用代碼,全市氣象服務手機短信用戶達45.1萬戶,占本地手機用戶總數的51.9%。在電視臺開通了有主持人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完成了《氣象》頻道在本市的落地和播出。公眾氣象服務滿意率達90%。專業氣象服務領域覆蓋農業、林業、水務、交通、電力、環境、能源、旅游等行業。開展了針對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畜牧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氣象服務。

(三)氣象預報預警準確率明顯提高

以強化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服務、為農服務、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能力為重點,建立完善了以數值天氣預報為基礎,以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為平臺的短中期預報預測業務系統、精細化氣象要素城鎮天氣預報業務平臺、公共氣象服務系統、人工影響天氣指揮系統、縣級綜合業務平臺等業務系統、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監測預警預報業務平臺、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業務平臺等;充實完善了農業氣象、城市氣象、交通氣象、能源氣象、醫療氣象、城市環境氣象等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系統和專業氣象服務系統。期間,精細化要素預報最長時效達到7天,0—120小時預報準確率的溫度預報質量提高了31.0%,晴雨預報質量提高了11.5%,降水預報質量提高了16.8%。

(四)氣象應急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市重大突發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隴政辦發〔〕57號)和《市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應急預案》(隴政辦發〔〕33號),成為全市應急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立了全市氣象應急響應隊伍,應急響應機制和應急服務流程逐步完善,應急處置培訓、應急服務演練等工作逐年加強。氣象應急響應和決策服務內容更加注重敏感性、時效性、針對性,實現了從單純提供預報向提供預報加決策建議的轉變,在年年初低溫雨雪冰凍、年7月17日大暴雨、年8月12日特大暴雨以及歷次公共事件應急、重大活動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各級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五)氣象綜合觀測體系日臻完善

期間,全市共建鄉鎮自動區域氣象觀測站85個,全面完成了9縣區七要素自動氣象站建設,9個氣象臺站建成風云系列氣象衛星接收系統9套、實景監控系統9套、土壤水分自動觀測站9套,建成L波段雷達一部,大氣電場儀一部。市縣臺站全部建成氣象視頻會商系統。所有發報臺站配備了無線通信備份線路,升級改造氣象廣域網設備,市局到省局由2M升級到4M,縣到市由64K升級到2M,全市高速氣象數據通信系統初步形成,傳輸可靠性大大增加。

(六)氣象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期間,市氣象局進一步完善了科技人才工作機制,加強了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重點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截止年底,全市氣象部門有碩士學歷2人,本科28人;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5人,工程師61人,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才比“十五”末提高了63%,氣象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升。18篇,其中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10篇,另有4篇論文入選相關論文集。

(七)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和臺站面貌極大改善

期間,全市氣象臺站的工作條件和業務保障水平得到明顯改善。累計投資5027.8萬元,實施市縣局部分業務辦公用房維修配套設施改造建設項目17個。依托災后恢復重建開展了綜合觀測、預報預測、公共服務、信息網絡與技術支持保障5大業務系統項目建設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市縣氣象臺站水、電、路、暖、消防、辦公條件、環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特別是“5·12”汶川地震受災較重的臺站通過災后重建,辦公條件、基礎設施、環境面貌和單位形象全面提升。

(八)依法行政和科學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全市各級氣象部門在加強業務、服務工作的同時,堅持以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和強化社會管理職能為重點,加強科學管理,氣象事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不斷優化,市政府及辦公室相繼下發了《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通知》(隴政發〔〕9號)、《關于進一步做好防雷減災工作的通知》(隴政辦發〔〕33號)、《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隴政辦發〔〕124號)等一系列文件,有效促進了氣象工作的科學化管理。依法開展氣象行政執法,規范了防雷行政許可服務,防雷裝置檢測行為得到有效規范,氣象觀測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社會管理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

二、“十二五”氣象面臨的形勢

(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新要求

國家相繼出臺了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支持經濟社會、關中—天水經濟區等一系列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宏偉目標。“十二五”經濟社會各領域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將更加旺盛和迫切,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二)氣象防災減災的客觀需要

位于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區。特殊的地理區域使氣象災害具有多發、重發等特點,是全省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暴雨、冰雹、高溫、高溫干旱和低溫冰凍等極端天氣事件呈明顯增多和強度增強的趨勢,特別是“5.12”大地震后,山體松動,暴雨衍生的山洪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極易發生,強度愈來愈大,災害造成損失越來越重,增強和提高氣象災害及氣象次生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中的“消息樹”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氣象工作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

(三)推進跨越式發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間,繼續推進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和地方特色產品,發展“四產區、五基地、多片帶”特色農產品;推進工業跨越式發展,發展壯大有色冶金、農林產品加工、水電能源、醫藥化工、建筑材料等主導產業;培育壯大以旅游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打造五大精品景區,提升四大名牌景區,建設“2225”精品旅游線路;交通建設、城鎮建設、糧食安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都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是新形勢下適應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應對氣候變化提出更高要求

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環境的脆弱區,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直接影響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我市光照、熱量、降水等氣候資源豐富多樣,太陽能、風能、空中云水資源、山區氣候資源等具有很大的合理開發利用價值。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有效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加強氣候變化問題研究,揭示地區氣候變化事實,評估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提出氣候變化防御對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循環經濟、清潔能源,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監測、詳查和開發利用評估,努力把潛在的氣候資源轉化為區域經濟優勢。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亟待增強

公共氣象服務能力,特別是突發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防御能力、減災能力與國家防災減災的總體要求還存在差距;服務信息傳播覆蓋面有待提高。

(二)預報預測服務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

預報準確率、預報精細化程度不能滿足需求,服務產品和服務手段單一。多種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測水平還不高。臨近預報、精細化預報以及集合預報等新技術在天氣預報業務中未得到廣泛應用。衛星、雷達、區域站等多種觀測資料在天氣預報業務中的有效應用不足。

(三)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基礎薄弱

氣象信息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農村發展、清潔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對重大氣候事件的演變特征、規律和成因機理的研究不深。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定量評估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區域氣候變化監測能力不足,缺乏氣候變化影響的定量評估技術和系統模型。

(四)氣象綜合觀測和系統穩定可靠運行能力有待提高

氣象觀測站點分布密度不夠,不能準確監測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氣雷達覆蓋率僅為71%,亟待提高;應急移動氣象觀測系統裝備明顯不足;專業氣象觀測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五)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支撐能力不強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午夜国产人成视频 |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站。 | 亚洲欧洲日产韩国夜夜高潮 | 夜色福利少妇专区 | 亚洲大乳高潮日本专区 | 在线看片国产日韩欧美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