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1 10:32: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林業管理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我國林業資源發展的現狀
1.1森林資源發展空間大
我國森林資源總的變化趨勢是:森林面積逐年增加,每年以200萬hm2速度遞增,林木生長量開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資源的發展在數量上開始走出“低谷”,扭轉了長期以來森林資源下降的局面,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的“雙增長”。森林資源是決定林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加WTO后沖擊的重點雖然是林產工業,但競爭的焦點卻在于林業產品,而林產品的關鍵原料在于森林資源。
1.2竹資源豐富我國是世界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竹類栽培和加工利用最為悠久的國家。其竹林面積達700萬hm2,約占世界竹林面積的1/3、用材竹林總蓄積量約9700萬t。竹材和竹制品,無論在品種還是在產量方面,在世界上我國均為首位。竹林中的竹筍和竹蓀是天然保健食品,也是出口創匯的重要資源。
1.3盛產松香和林副特產品我國松香每年產量在40萬t左右,居世界首位。除供應國內市場外,也是大宗出口商品。我國脂松香在國際市場上有很高的聲譽,占據重要地位。近幾年出口量均在20萬t左右,年創匯均在1億美元以上。我國芳香油年產量2~3萬t,其中桉樹芳香油在世界市場上占有絕對優勢。
我國林副特產品資源豐富,其中不少是名特優產品。在國內外享有很高信譽,具有較強勁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基本壟斷了港澳市場,在東南亞、日本、德國市場上占有很大份額。
1.4國內市場需求旺盛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對林產品市場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近年來我國在建筑業、室內裝飾、家具等方面以及對紙產品的需求增加迅速,其木材、人造板、紙產品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這就為我國林產工業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1.5森林資源存量小、質量低我國是一個森林資源貧乏的國家,其特點是存量小、分布不均、森林質量下降、結構不合理,經營管理水平低,林木生長量不高。
2、整地、造林的一些程序、方法
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環境條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過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條件、清除灌木、雜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時間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還可以改變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減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層的溫度要比有植被覆蓋時上升得快,整地后改變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溫度狀況發生變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長情況顯著改善。整地還能保持水土、減免土壤侵蝕,同時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質量。
2.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墾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雜草、竹類以及采伐跡地上的枝丫、梢頭、站稈、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為全面清理、帶狀清理和塊狀清理3種方式。
清理的方法可分為割除清理、火燒清理和用化學藥劑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機具,如推土機、割灌機、切碎機等機具。清理后歸堆和平鋪,并用火燒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噴灑化學除草劑,殺死灌木和草類植物。
2.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為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墾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區。局部整地是翻墾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
帶狀整地是呈長條狀翻墾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帶狀整地方法有:水平帶狀、水平階、水平溝、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溝、帶狀、高壟等。
塊狀整地是呈塊狀的翻墾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應用的塊狀整地方法有:穴狀、塊狀、魚鱗坑;平原應用的方法有:坑狀、塊狀、高臺等。
2.3造林方法播種造林法:又稱直播造林,是將林木種子直接播種在造林地進行造林的方法。這種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積造林地上進行造林。但是這種方法造林對造林立地條件要求較嚴格,造林后的幼林撫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較高。播種造林的適用條件:適合于種粒大、發芽容易、種源充足的樹種,如橡櫟類、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種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種災害性因素較輕,對于邊遠且人煙稀少地區的造林更為適宜。
播種造林的方法有:塊狀播種、穴播、縫插、條播和撒播等。播種前的種子處理包括消毒、浸種和催芽等措施,對保證春播,早出芽,增強幼苗抗旱能力,減少鳥獸等危害極為重要。
植苗造林法:又稱栽植造林、植樹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為造林材料進行造林的方法。其特點是對不良環境條件的抵抗力較強,生長穩定,因此,對造林地立地條件的要求相對地說不那么嚴格。但是,在造林時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損傷或擠壓變形和失水,栽植技術要求高,必須先育苗,卻也節省種子。總之,植苗造林法受樹種和造林地立地條件的限制較少,是應用最廣泛的造林方法。
昌都地區“三江”流域6縣(洛隆、昌都、八宿、左貢、芒康、察雅等縣,E95~99°,N28~34°)位于藏東南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的中上游,全區山川駢列、南北縱貫、山高谷深,特殊而復雜的自然環境條件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森林、野生動、植物及中藥材等林業資源;全區人口29.9萬人,土地總面積
6.31萬km2,林業是支柱產業之一。本文以實地考察(1996年)和收集的材料為依據,從林業、經濟、生態等方面對該區林業的綜合發展進行探討。
1林業資源現狀
1.1林業用地
全區的林業用地面積據統計為217.8292萬hm2(表1),占昌都地區林業用地面積的71.0%,其中林分和疏林面積分別為86.4564萬hm2和16.5843萬hm2,占昌都地區林分面積及疏林面積的73.1%和73.7%;灌木林面積為89.9325萬hm2,占昌都地區的70.5%。采伐和火燒跡地及宜林荒山荒地分別為3.85萬hm2和21.35萬hm2,分別占昌都地區的62.3%和65.9%;經濟林和苗圃面積分別有5904hm2和9hm2,各占昌都地區經濟林和苗圃的97.8%和100%。全區(6縣)森林的復蓋率為16.20%。
表1林業資源概況
Table1Situationofforestresources
(單位:萬hm2,萬m3)
項目林業用地
面積合計林分
面積疏林
面積灌木林
面積經濟林
面積苗圃火燒、采
伐跡地宜林荒
山荒地林分蓄
積量疏林蓄
積量活立木總
蓄積量
洛隆35.378523.80982.41688.49410.0150--0.26990.37292042.097333.9702376.067
昌都44.592619.03654.770212.82100.10130.00011.43826.42533909.04845.9843955.032
八宿45.20314.65671.747333.34070.1576--0.25415.04971086.515149.750236.266
左貢32.608614.51611.761610.86180.15310.00040.75664.55902650.620214.4952865.115
芒康50.059021.83053.979418.60250.05910.00010.99484.59263669.749494.1534163.901
察雅9.98741.67241.91205.81240.10430.00030.13760.3484171.129130.500301.629
合計217.829286.456416.584389.93250.59040.00093.851221.347913529.1581368.85214898.010
占昌都
地區%71.0073.1073.7070.5097.80100.0062.3065.9073.8069.0073.30
1.2活立木總蓄積量
全區的活立木總蓄積量為1.4898億m3,其中林分蓄積量有1.3592億m3,疏林蓄積量為1368.852萬m3,分別占昌都地區活立木總蓄積量和林分以及疏林蓄積量的73.3%、73.8%和69%(表1),其總量僅次于資源豐富的林芝地區而位居第二。
1.3經濟(果樹)林資源
本區經濟(果樹)林的種類主要有蘋果、梨、桃、葡萄、杏、桑、李、柑桔、柚子、文冠果、核桃、花椒等。在左貢縣玉曲河中游以下到處可見到野生的山杏、野桃及野核桃等。據調查統計,全區經濟林面積為5904hm2,占昌都地區經濟林總面積的97%多。1995年主要水果和干果的總產量為946.4t和767.5t(表2),分別占昌都地區總產量的98%以上,人均占有水果6kg,顯然,這里是除尼洋河、帕龍藏布流域外的又一重要經濟林產區,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正在逐步形成。
表21995年經濟林資源概況
Table2Situationofeconomicforestresourcesin1995
項目洛隆昌都八宿左貢芒康察雅合計占昌都地區%
面積(hm2)1501013157615315851043590497.80
水果產量(t)2.8021595.0437.3358.831.0946.499.90
核桃產量(t)5.0--28.5477.6252.14.30767.598.20
花椒產量(t)------4.973.81--8.7576.40
1.4野生動、植物資源
(1)植物資源主要包括藥用植物、淀粉植物、油料植物、纖維植物、單寧(鞣料)植物和珍稀植物資源等。本區是藥用植物資源豐富的區域之一,據統計,除具寒溫帶、溫帶和亞熱帶的許多藥用植物種類外,還有一些極其珍貴的藥材種類。例如名藥蟲草、婦科良藥紅豆杉(Taxuswallichiana)、消炎殺菌良藥小蘗,還有雪蓮(Saussureainvolucrata)、天麻、貝母、七葉一枝花Parispolyphylla)、紅景天、大黃等。
淀粉植物資源以高山櫟(Quercussp.)林的面積最大,其總面積超2萬hm2;另外,還有菝葜屬的菝葜及葛藤屬等的種類。油料植物資源以木本油料植物核桃數量為大,喬松和華山松等的種子含油率也較高。
纖維植物包括麻類植物、填料植物和造紙用植物資源三大類。常見的有滇藏蕁麻、蕁麻、珠芽蕁麻,滇東瑞香、長瓣瑞香、滇結香、羅布麻,枸樹以及云杉屬、冷杉屬和松屬等種類的樹木(如川西云杉、鱗皮冷杉、高山松等)。
鞣料(單寧或“烤膠”)和含樹脂(膠)植物資源的種類有川西云杉、高山櫟、合歡以及樺木屬、楊屬和紅杉、漆樹等。
此外,本區的野生藥用、食用菌類資源較多,常見的藥用菌有猴頭菌、靈芝菌、茯苓等;食用菌有營養美味的松茸、雞油菌、猴頭菌、黑木耳、草菇、獐子菌等。
(2)本區是野生動物種類較為豐富的區域之一,據資料和調查統計,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野耗牛、野牛、云豹、雪豹、長尾葉猴、滇金絲猴、白唇鹿、蘇門羚、藏羚羊、盤羊、紅腹角雉等。屬國家二類及三類重點保護的動物有棕熊、水獺、猞猁、兔猻、馬鹿、麝、藏馬雞和黑熊、石貂、豹貓、巖羊、血雞、鸚鵡等。
2林業資源特點及其評價
2.1森林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水平和垂直分異突出
本區的森林面積、蓄積量及經濟林等均占昌都地區的70%以上,僅次于資源豐富的林芝地區而位居的第二位。但是,據實際調查和遙感信息分析,森林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其主要分布在水熱條件較好的南部、西南部及北部的芒康、左貢和昌都縣等地。據統計,以上地區的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占全區森林面積與蓄積量的64%和73%,其它地區分布的森林資源僅占30%左右。
從森林的水平分布而言,東起芒康縣的格良西,往西到左貢縣的曲登、碧土往西直到察隅一線以南的地區,森林植被基本上分布在海拔2700~4400(4500)m;而在此線以北地區(海拔2800~3400m)以疏林灌叢為主,只在濕潤的溝谷可看到小塊狀分散分布的森林;從本區由東往西,以川西云杉(Piceabalfouria-na)和鱗皮冷杉(Abiessquamata)以及大果圓柏(Sabinatibetica)林等山地針葉林為主,呈塊狀分布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的支流兩岸。但在左貢縣和芒康縣南部的低海拔地段呈現亞熱帶森林植被特征。
森林垂直分布在海拔2700~4500m,但位于西北部的洛隆縣,林線海拔高達4600m,樹線達4700m,這是我國亦是世界森林分布上限最高的地區。就總體而言,本區森林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3000~4100(4200)m。具體而言,海拔2800~3300m多分布有高山松林及少量楊、樺林;海拔3300~4100m大多分布為云、冷杉林和高山櫟林;海拔4100~4500(4600)m多為柏木林、云杉、冷杉林及高山杜鵑灌叢等。
2.2豐富的種類組成和生物多樣性
本區獨特而復雜的自然環境孕育著種類豐富的植物物種資源。據資料及實地考察,全區有高等植物1000多種,其中木本植物達600余種,隸屬70多科,180多屬,常見的喬木建群種類有川西云杉、麥吊云杉(P.brachytyla)、紫果云杉(P.purpurea)、鱗皮冷杉、黃果冷杉(A.ernestii)、怒江冷杉(A.nukiangensis)、高山松(Pinusdensata)、華山松(P.armandii)、紅杉(Larixgriffithiana)、大果紅杉(L.potaninii)、大果圓柏、垂枝柏(S.recurva)、滇藏方枝柏(S.wallichiana)、川滇高山櫟(Quercusaquifoliodes)、黃背櫟(Q.pannosa)、高山櫟(Q.semicarpifolia)、白樺(Betulaplatyphyla)、山楊(Populusdavidiana)、昌都楊(P.qumdoensis)等。珍稀樹種有瀾滄黃杉(Pseudotsugaforrestii)、喬松、紅豆杉等,其中瀾滄黃杉樹干高大通直,最徑172cm,樹高最高超50m。林下灌木和草本等種類也較豐富。總之,本區的森林具有豐富的物種、遺傳及生態系統多樣性。
2.3資源可及率低,林齡結構不合理,資源質量一般,但生態效益顯著
據遙感和實地調查資料,本區的森林絕大多數分布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峽谷地段,可及率僅為22%左右;從林齡結構來看,成、過熟林的活立木蓄積量達
9889.72萬m3,占全區總蓄積量的73%,而中、幼齡林的蓄積量為3639.44萬m3,僅占27%左右。森林資源的自然枯損率為0.9%,年枯損量達134萬m3(按總蓄積1.4898億m3算),這樣的林齡結構不利于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從表3可看出,單位面積的蓄積量屬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本區位于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中上游,森林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保護環境等方面的生態效益是很顯著的。
表3森林蓄積量資源與其它地區比較
Table3Comparisonofforeststorageresourceswiththoseoftheotherareas
項目本區四川云南全國
蓄積量(m3/hm215622215411983.6
2.4森林資源消耗現狀分析
根據資料及典型調查分析,全區近年來的森林資源年均總消耗量為39.99萬m3。其中薪材耗量為22.646萬m3,占56.6%;民用建筑用材為7.4274萬m3,占18.6%;內銷和外銷木材為9.9139萬m3,占24.8%(表4)。全區森林資源的年總生長量為186.719萬m3,由于可及率為22%左右,故年可采量為46.5萬m3。可見,森林資源年消耗量與年生長量基本保持平衡,略有盈余。但昌都縣和察雅縣的資源年赤字已分別為31560m3和8685m3。
表4森林資源年消耗量與生長量概況
Table4Situationofannualconsumptionandincrementofforestresources
(單位:m3)
項目洛隆昌都八宿左貢芒康察雅合計占總耗量(%)
薪村消耗量24242914052380532183425331229122645956.60
民用建筑用材7230780005040143243496049207427418.60
內銷及外銷材3198600003720186521236012099913924.80
年均總消耗量3467015920532565651598988618420399905100.00
年均凈生長量7320012764538086882671282779735465210--
3林業生產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3.1生產現狀
據有關資料,全區1995年的林業總產值為1606.33萬元(不含松茸的產值),占昌都地區林業總產值的72%,處于絕對優勢。因此,本區的林業經濟效益在昌都地區的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支柱作用。
全區僅昌都林場為國有企業,成立于60年代,除采伐森林外從事少量的育苗與造林,80年代末以來,各縣普遍開采森林,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但是,由于重采輕造,加上苗圃育苗面積太小(僅9hm2),營林生產效果甚微,跡地與宜林荒山荒地更新造林欠帳已達29萬hm2(含跡地3.85萬hm2),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森工生產主要是昌都林場的木材采伐生產,該場木材年產量1.5萬m3,產值600~800萬元,為66家骨干企業之一,其它均為縣辦林場和伐木場,以原木、鋸材(很少)為主要產品,銷往四川、青海等地。隨著近幾年改革開放程度的擴大,昌都縣興辦了一家地板廠和一家膠合板廠,家具和木器制造等深加工企業正在逐年興起。
本區經濟(果樹)林的發展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因其效益好,群眾的積極性很高,據統計,全區已栽有果樹5904hm2,占昌都地區經濟林總面積的97%多
(表2)。1995年的大宗經林產品產量為1722.68t,占昌都地區當年總產量的93.6%。
林副產品資源的開發利用屬初始階段,具有當地特色及潛力的“松茸”等深受日本等客商青睞,市場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已逐步形成拳頭產品,1995年松茸和木耳的產量達到了136.8t和15t,分別占昌都地區的95%與100%(表5)。但原料貿易經濟效益不高。
表51995年大宗林副特產產量
Table5Outputoflargequantityofforestproductsby-productsandspecialproductsin1995
項目洛隆昌都八宿左貢芒康察雅合計占昌都地區%
松茸(t)----1.0213.541)122.241)--2)136.82)95.70
木耳(t)--------15.2--15.20100.00
蟲草(kg)371.17534.00186.154.311.227.401104.2515.20
貝母(kg)2784.52179.601268.2011.847.292.584254.0340.60
3.2存在的主要問題
(1)只采不育,苗圃建設落后,更新造林任務艱巨由于森林經營單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以“竭澤而魚”、只采不育的經營方式,累計采伐跡地已達3.85萬hm2,但全區累計完成的成片造林(1500hm2)僅為跡地(3.85萬hm2)的3.9%,絕大多數跡地靠天然更新,因天然更新效果不良,有的跡地已淪為牧地。另外,苗圃建設落后,苗木5年左右才出圃,僅9hm2的苗圃根本不能滿足更新造林對苗木的需要。若利用30年將跡地更新欠帳還清,每年需造林2580hm2(1161萬株),加上2005年前規劃每年種經濟林114萬株,則年需苗木1275萬株。故今后造林任務很艱巨。
(2)經濟(果樹)林生產管理粗放,技術力量薄弱經濟(果樹)林的發展還存在著盲目引進、技術力量薄弱和生產管理粗放等問題,造成果樹產量低、品質差。此外,經濟林苗圃不足,苗木短缺,也直接影響發展規模。
(3)木材生產技術水平差,薪材耗量大,資源浪費嚴重目前全區絕大多數采用斧頭砍伐林木(芒康縣正在推廣油鋸),造成伐根高達50cm以上(浪費木材5%~8%)。若按年砍伐森林17萬m3(表4)、原木出材率按1/3、斧頭砍伐浪費按5%計算,每年至少浪費原木2600m3,減少經濟收入78萬元(300元/m3)以上。另從表4中可看出,薪材年耗量為22.65萬m3,占56.6%,森林資源的大部分是被燒掉的,并且絕大多數燒的是云杉、冷杉、柏木、高山櫟等好材,可見,資源浪費嚴重。
(4)林副產品開發利用程度低、經濟效益差林副產品(松茸、蟲草、貝母等)以出賣原料為主,產值不高,這與資源潛力不相稱。另外,全民動手無保護性地掠奪式亂采松茸,影響松茸資源的產量與持續利用。同時,各縣普遍以高山櫟為薪材,導致其產量不穩。若在松茸收獲季節,當地有關部門能變多環節的分散經營為統一的集約化經營,并進行深加工,其產值至少可增2倍以上。
4林業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指導思想、原則、方向與發展目標
4.1指導思想
林業的發展應以營林為本,充分依托科學技術,貫徹保護性開發的方針,適應市場需求,調整林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深入持久地開展多種經營和綜合利用,謀求協調、平衡和有序的發展,保持林業作為本區支柱產業的地位。
4.2原則
(1)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則森林資源不僅有經濟價值,還有維持生態平衡和保護生態環境等多功能性,森林的防護作用還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間接的經濟效益,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三者關系緊密,則相輔相承與促進。本區地處深切割的橫斷山區,自然條件特殊,生態環境脆弱,森林的生態效益尤為突出,其影響幾乎涉及國民經濟的所有領域,故林業發展要處理好森林資源的培育、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發展生態型林業。
(2)永續利用的原則森林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其再生的可能與速度取決于利用程度,強調三大效益并重,一般應掌握采伐量要少于生長量,還必須及時更新和擴大森林資源,才可避免森林的逆向演替,才能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
(3)以短養長、長短結合及科技興林的原則森林資源為包羅廣泛的生物資源,在橫斷山區,林下(內)資源的經濟價值超過木材本身,而且其防護作用和生態作用的間接經濟效益是巨大的。但森林資源的生長周期長,見效慢。為此,在經營森林資源的同時,要充分開發林副產品,經營好周期短、效益好的經濟林,對資源充分利用,才能獲得長、短結合的成效。同時,應積極推廣先進的實用林業科技新成果,增加林產品的科技新含量,才能推動林業第一、二、三產業的同步發展,擴大效益,增強發展后勁。
4.3合理開發利用方向與發展目標
森林的生態效益在當地和金沙江、瀾滄江及怒江中下游的經濟建設與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國務院去年關于“天然林一棵都不能采”的指示,杜絕商業性采伐,才能使森林得到休養生息,將來要逐步納入生態系統合理管理的軌道。因此,在保護生態平衡的前提下,以營林為基礎,大力發展經濟林和開發見效快的林副特產品,節約挖潛,將本區建設成為藏東南的木材、林副特產和果品生產基地。擬發展目標如下:
(1)在昌都、洛隆、芒康、左貢、八宿等縣擴大發展經濟(果樹)林種植面積,重點發展核桃、蘋果、梨、柑桔和葡萄等906hm2,實行科學種植與管理,能較快獲得經濟效益。
(2)在察雅的麥曲河、八宿的冷曲河、左貢的玉曲河,昌都的瀾滄江干流河谷和芒康的嗄托河及洛隆的多加通、俄西、康沙等地,營造和培育以薪炭林為主的多功能防護林16935hm2,解決燒柴和保護生態環境。
(3)為緩解各種造林對苗木需求的緊張局面,在洛隆縣和八宿縣各新建苗圃
3hm2;芒康縣、昌都縣、左貢縣和察雅縣分別擴建苗圃3hm2,全區苗圃建設和擴建為50hm2,可保證年產苗木600萬株以上。
(4)利用芒康、左貢、八宿等縣的天然食用菌類松茸(青岡菌)、木耳、蟲草等土特產品為原料,建立芒康綠色食品加工基地。如果這項投資生效,預計年產值比現在的林副產品產值增加兩倍(3000萬元)以上。
(5)建議在昌都縣的達馬拉山和左貢縣的梅里雪山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高山森林動、植物的生物多樣性。
如果以上發展目標得以實現,本區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將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5對策與措施
5.1健全林業行政管理體制,提高管理人員素質,以科技興林
全區從行署到縣林業局仍屬農牧局管理,與目前中央和自治區林業部門的建制不銜接,建議理順關系,適當增加林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同時,林業的振興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適當從內地吸引一些科技人員,引進與大力推廣科技成果,使林業科技盡快轉化為生產力,達到以科技興林的目的。
5.2加強林產品的深加工和綜合利用,使資源增值
加大林產品和林副產品(如松茸、蟲草、貝母等)二次加工和深加工產品的比重,提高林業資源利用效益和力度,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使林業經濟增長方式向貿易、效益型轉變,才能使資源增值。
5.3節省薪材,擴大經濟收益
全區薪材的消耗量(22.65萬m3)占資源總耗量的56.6%,不解決能源性森林資源消耗問題,保護森林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就難以實現。故當務之急和最有效的措施是推廣可節柴15%~20%的“省柴灶”,如按15%算,每年至少可節材3萬m3,收益900萬元;其次是培育速生豐產的薪炭林增加薪柴;三是以電和太陽能代柴。總之,節材可增收。
5.4選擇優良林分,建立母樹林及種子基地
育苗的種子與造林苗木大多數從內地運進,不僅容易帶來病蟲害,也難以滿足林業發展的需要。建議各縣都選擇一些優良樹種(地理種源)及其林分,建立一定面積的母樹林或種子園以及采穗圃,采集(收)種子和滿足苗木繁育以及造林更新對苗木的需要。
5.5充分調動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興辦林業的積極性
發展林業需要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大力發展造林、護林等林業戶,林業村,實行誰投資,誰受益的政策,也可推行股份制,多渠道籌集發展林業的必需資金,在爭取國家投資的同時,努力挖掘林業行業內部的潛力,鼓勵與推行全民辦林業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北京林學院.森林經理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3
2李文華.森林.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
3李文華,李飛.中國森林資源研究,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4陳昌篤.持續發展與生態學.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3
5中國樹木志編委會.中國樹木志(第一卷).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3
②林業企業產權關系不順,政企職責不分。由于林業企業制度適應計劃緊急體制的需要建立起來的,導致林業企業基本沒有經營的自,成了各級行政機構的附屬物。在所有制形式上企業資產歸全民所有國家經營,國家對企業負有無限連帶責任,企業既無權也無責,致使企業的財產所有權不順,企業的財產經營權也不順。由于國家是財產所有權為宜主體,盡管資產所有權分散于各個行政機構,但他們都不是資產所有權的主體。在這種制度下,誰都是財產的支配者,而誰都不對國有資產負責,容易造成國有資產的嚴重流失;
③企業經營方式單一,創新能力偏低。大多數林業企業采取的是單一的經營方式,即國有的經營方式,對許多生產活動無法實現充分調動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林業企業的生產活動具有多樣行的特征,各種生產活動的性質有明顯的差異,既有直接從事土地經營的應林業和種植業,有養殖業,還有各種林產品采集業和加工業。這種多樣行的生產經營活動,就要求有多種經營方式與之相適應。同時,由于多樣性的林業生產其勞動強蘇和分散性不一,管理的幅度和資金循環方式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也要求林業企業的經營方式不能采取一種模式。
2對林業經濟創新管理的構建
林業經濟的發展對于人類對林業資源的可持續性開發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同時因為林業經濟的發展涉及到林業資源的量、生態環境、經濟狀況、市場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想要確定林業資源的多功能作用的發展道路,就需要對現存的林業經濟管理模式進行改善。由以往的靠資源發展逐漸轉變為林業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充分的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以保證林業經濟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生物系統的穩定及生物的多樣性等不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真正的做到可持續發展。林業經濟的創新工作較為復雜,其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加強對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林業經濟管理方面的相關法律制度,實現林業經濟管理有法可依。其次還要加強林業環保監測。在進行林業資源的開發利用時要做好環保監測工作,一方面是為了保證資源利用或者是開發不會出現過度的狀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證在具體的資源開發過程中不會出現邊開發邊污染的狀況。對于一些對林業資源產生威脅的因素要進行及時處理,例如: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火災隱患都要進行及時的排查和處理,以確保事故隱患零存在。此外,加大林業經濟稅的征收力度,加快林業經濟虧損的恢復度。
2.2加強林業經濟產業的優化從云南林業經濟管理的長期發展來看,對與林業經濟相關的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將是未來林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支點。但是想要實現產品的深加工就不得不做到技術的革新,先進技術的引進和現有技術的改善將是林業經濟發展中工作人員所必須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就必須要政府部門做到對林業資源整合,發展核心技術以保障林業經濟產業化水平的上升。至于林業經濟產業化管理的實現需要將市場作為其發展的導向,將科學技術作為主導的模式。以市場效益獲得為中心實現以實現林業經濟生產化和生態化。同時不僅要做到林業經濟在國內的良好發展,還要保障其在國際中的地位,實現林業經濟的國際化發展,大力推行林業經濟的進出口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實現第三產業的發展。
2.3轉變林業經濟管理方式,實現林業科技管理的創新想要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將推動生產的規范化以提高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目標。林業經濟要想突破當前發展狀況較差的局面就必須要加強企業核心形象的樹立,不斷的帶動相關林戶的發展,為其提供合適的生產計劃,實現產業化生產,從而不斷的拓展林業增效的途徑。
3林業經濟管理的創新形式
3.1重視林業管理知識的創新在科學技術急需發展的今天,知識巨大的生產力和創造性日益凸現出來,有知識本身所演變出的附加產物的價值也在日漸上升,成為產業經營的重要戰略。由此可知,林業經濟的發展與林業經濟的管理有著直接的關系,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林業經濟的管理者需要加強自我管理,提升管理理念,改變管理的方法、方式,加大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為林業經濟管理知識的創新做出應用的貢獻。
3.2重視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林業經濟的發展也對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應調整人力資源管理的方式,改進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打破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狹隘性,從廣義上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將其作為主體。這種思想和實際操作的轉變對于人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挑戰,這要求人們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考慮人力資源管理的方法,去挖掘優秀的人才,實現人才的有效汲取。將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理論知識轉變成實戰經驗,在應用中不斷的優化理論知識結構。對隊伍進行不斷的優化,對人才培養機制進行不斷的完善,充分發揮高技術人才和知識生產力的作用,提升全體林業經濟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為林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3.3強化制度創新在管理創新中的基礎位置林業經濟想要在管理和發展上實現創新和超越就需要強化其制度的創新。制度是經濟發展的保證,只有在強有力的制度保障下,人們才有可能實現其他職能的創新,制度創新和完善是基礎,是客觀的保證。林業經濟制度要創新就要現在生產權方面進行一定的創新,因為林業經濟承擔著經濟效益、生產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方面的作用。故而,實現制度的現代化,將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多重所有制經濟并存是制度創新的必然趨勢。
二、林改成果在資源林政管理中的應用
(1)林業規劃的設計。在林業管理過程中,對林業的規劃設計是很重要的管理項目,在進行規劃設計時,要對林改成果圖和相關的數據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進而對小地名以及戶主的姓名、樹種以及面積的大小、起源等進行合理的規劃,生成各種林業專題圖和林相圖,滿足生產發展過程中,縣鄉級工作人員進行各種規劃設計時的數據及資料要求,更好地對區域的生產發展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2)矢量數據的建立。林權制度改革后,會形成相應的柵格地圖,而配準好的柵格地圖上面有相應的地理坐標,是制作森林資源管理用圖的是必要資料,縣級森林資源管理者可用柵格地圖的圖像作背景,通過先進技術的運用,創建主流地理信息系統shape文件格式,通過這種方法,縣級森林資源管理者就可以獨立制作出森林資源管理過程中需要用到的相關矢量數據,有利于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3)森林限額采伐管理。林區制度改革后形成的林改成果圖,可以明確顯示鄉鎮以及村。組的森力資源分布狀況,這樣有利于林業管理者在下達采伐限額的指標時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與此同時。在確定所管地區森林資源經營措施方面,經過林改成果圖的運用也可以實現以小宗地為單位的動態經營管理,促進了林業管理的發展。在林業管理過程中,資源管理部門在辦理林木采伐手續時,應根據用戶提交的申請,結合林改的數字信息資料進行采伐地塊的查詢,并根據多重屬性對小宗地進行詳細查詢,比如對采伐設計圖的界限以及權屬等等的查詢等,林業管理人員還要結合林權證管理系統進行對林權證合法有效與否的查詢,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步的審批發證,在此過程中,根據不同時間段的審批新建一個圖層,進行基礎數據的收集,通過這種方式,為以后的防備重復辦證查詢提供了基礎和依據,有利于森林限額采伐的管理[3]。
三、為林業生產的研究方向提供了依據
林權制度改革的進行過程中,查清了所在縣以及鄉鎮的林戶所經營的林業面積以及地塊分布等情況,還有主要經營的樹種及相關生長情況,形成了一定的資料和數據,而從這些數據及資料中可以研究分析出所在地當年林業生產經營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先進的林業生產經營方式和林業經營者可采用的先進生產技術等信息,為研究林業生產的技術和相應的林業生產模式提供了數據資料的支撐,為林業的更快更好發展提供了數據及資料的保障,有利于林業管理的更好進行。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國內較早的現代林業定義是:現代林業即在現代科學認識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和現代工藝方法生產以及用現代科學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續發展的林業[8]。后來,進一步發展,定義為: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需求的林業[1]。
第一個概念一連使用了四個“現代”,關于“林業”之前,就其觀點的實質而言,不過是“現代化”“林業”的定義。后一個概念,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其實,這個定義的實質并未超越可持續林業的范圍。
林學自創立以來,各國對于林學、森林、林業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許多新的發展。林學經歷了傳統林學的各個階段(從“大木頭”林業到“永續利用”林業),向現代林學轉變。“現代林學”成了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營建、經理為研究對象,以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為核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和多種功能為目的的學科。對森林的認識也由單株樹木、樹木群體到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由于人們對森林和林學認識的變化,是人們對林業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從“木頭”林業向“生態”林業轉變,從“伐木”行業轉變為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作為林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從而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上述轉變,以及當前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日益突出,使人們又認識到,“社會”與“生態”是一個復雜的復合大系統,人類活動必須遵守其競爭、共生、自生三大原則,實行“資源共享、適時協同、按需生產、和諧共榮”[3],實現“人地共榮”,社會——生態系統的競爭、共生和自生機制的完善結合,環境合理、經濟高效、社會文明、系統健康地發展[3][4]。
因此,現代林業可以歸納表述為“和諧林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并協調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社會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穩定和繁榮,人類共同幸福與進步[5]。
只有通過科學高效的手段,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這些關系和諧協調,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顯然,這種定義克服了傳統的割裂“社會”與“生態”的觀點的弊端,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突出了“關系協調與和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6][7]。
3.“現代林業”的內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林業:①以森林生態系統為經營對象;②和諧地協調人與人(包括組織與組織、人與組織)、人與環境的關系(即:競爭、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榮”為最高目標。
因此,現代林業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和諧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全社會協調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管理,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5]。
顯然,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具有復雜系統所具有的網絡性、多區域性、開放性、動態性、耗散性、作用過程多樣性、多維數、非線性等特性,我們應該運用整體復雜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會共同參與系統診斷、參與方案設計、參與推廣與實施),對以現代林業進行研究,對人地系統進行模擬分析,尋求系統和諧發展的新途徑[3][5]。
3.1經營對象
現代林業的經營對象是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最大生態系統,具有其他生態系統所具有的結構特征。當把森林生態系統作為經營對象時,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人類的經營活動不應超出其調節能力的閾值,以免造成生態失衡。就現代林業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開展森林經營活動,通過各種措施,減少對于林地的養分耗損,增加林地養分補充,增加對系統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態鏈,形成高級有序循環,促進林業系統向高級有序態進化[2]。
3.2經營目標
現代林業的經營目標是森林利用達到“零廢棄物”,實現“清潔生產”[3]。實現林業“清潔生產”,就是通過改進森林資源經營利用手段,達到削減和控制co2排放,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少或不產生生產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過對有限森林資源的節約、節制和循環使用,創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資源使用機制,實現和諧發展的循環性社會:①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術,如生物發電、低公害車、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廢棄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環系統,確保環境衛生安全。③加大木質系列材料開發利用力度,提高木質系列產品生產效益。④培育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圍。
3.3經營原則
在目前礦物燃料日漸枯竭、人口壓力加大和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現代林業的經營原則應該堅持:①開發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②營造高產能源林,解決農村燃料短缺狀況,加快“綠色能源”替代礦物能源的步伐;③促進區域社會能源自給化、多元化,最終達到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9]。
3.4經營之路
除了堅強生態建設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林業發展有必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行業建設:加強林業能力建設,逐步把我國的林業建設成大生態產業,實現林業的和諧發展。
②加強林業意識建設:加強生態安全和生態關系知識宣傳教育,強化領導林業意識,提高全民林業觀念,倡導清潔生活方式和勤儉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資源,按需生產,實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3]。
③加強林業行政能力建設:加強林業組織建設,提高林業行政能力;加強林業質量建設,提高林業工程質量;加強林業制度建設,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和林業行政體制;加強林業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設的聯系,使它們有機結合,實現整體與局部同步健康發展[5][10]。
4.結束語
以上,只是筆者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淺陋的思考。實際上,“現代林業”的思想內涵遠比上述內容還要深、廣。總之,就我國而言,我國的林業底子薄,又走了許多彎路,林業經營水平還很低,林業行政能力還比較差,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運轉模式和思維模式上,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林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通過對“現代林業”內涵的討論和思考,促進我國林業觀念的轉變,提高全民林業意識,尤其是領導林業意識,轉變林業行政運轉模式,促進我國的林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澤慧,現代林業[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張國慶,從林業系統的自組織探討生態林業設計[j],華東森林經理,1990(3)。
[3]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4]張國慶,試論復合生態系統與按需育林[j],安徽林業科技,2001(2)。
[5]張國慶,試論和諧林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6]張國慶,行政管理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二、林業財務管理需要注意的內容
第、外部方面。市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企業面臨著巨大經營風險,給企業財務管理帶來極大影響。在實踐過程中,企業長遠發展主要受現金流入量和金融市場的影響,使林業財務管理出現各種危機。第、自身方面。在林業工程建設過程中,企業自身生產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財務管理的有效性,如果林業財務管理相關制度得不到落實,各部門不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行使職責,有可能使林業財務管理出現很大管理危機。
三、加強林業財務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認識,完善財務管理機制,落實考核制度
我國對林業財務管理進行了大量改革,現代化經濟建設中,想要促進林業長遠發展,就必須提高對財務管理的認識,不斷加強財務管理。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財務管理機制,確保財務核算監督工作有效開展,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推動公林業企業持續發展。根據林業工程建設需求,加強林業財務管理,建立考核制度,講責任制度化,落實到每個工作人員身上,增強企業員工的集體責任感。公司要定期進行財務人員的培訓,提升財務各部門人員的專業技能,提高素質修養,增強工作的熱情,認真完成本職工作。與此同時,建立考核制度,引起財務人員的高度重視,獎懲有度,管理人員必須嚴格貫徹落實,激發財務人員的競爭意識,加強實踐工作的操作能力,自覺維護公司利益,推動林業公司向前發展。
(二)加強管理,注重全面參與,編制合理預算
公司是一個集體組織,想要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就必須加強員工之間的交流,加強企業管理,營造輕松、愉悅的工作氛圍,讓全體人員都參與進來,自覺遵守財務管理制度,規范日常行為和端正工作態度。財務管理的不斷加強,需要對資金流動進行提前計劃,所以,編制合理預算對于促進林業工程建設有效開展非常關鍵。在開展各種活動之前必須編制合理的預算,采納全體工作人員的意見,最后整理出可實施的、最有效的預算方案,提高資金的有效利用率。
(三)推進網絡化管理,提高監督作用,促進現代化發展
信息高科技時代,林業財務管理一定要跟隨時代的步伐,提高會計工作人員的業務技能和財務工作水平,運用現代網絡技術,提升財務核算中心的管理水平,讓財務核算監督工作更完善、更有效。網絡技術的運用可以使財務管理更智能化、自動化,方便又快捷,提高財務核算中心的工作效率,獲取更多的信息,提高財務管理水平。信息高科技時代,林業財務管理必須運用先進的技術進行風險預測,建立有效預警機制,不斷加強財務風險防范,才能降低防范風險,從而促進林業企業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1.種植技術的變化
(1)選種技術的變化通過調查和訪談3位老人得知,以前當地苗族人在選樹種子時的經驗是要選粗大的種子,這樣的種子出芽率才高,長出來的樹也高而茂。落在地下的野種子一般不用,因為這樣的種子出芽率很低,即使長出樹苗來,移栽后樹長得也不好,如果是果樹,有可能不結果或者結果了果子不甜,如楊梅、柚子、白果。現在當地苗族人很少自己去買樹苗,幾乎都是直接從政府那里得到樹苗,或者自己在春天去市場上購買果類樹苗,選擇的余地較少。很多中年人及老年人都知道如何選種,但是很少再有人去選種培育樹苗,年輕人更是幾乎沒有了這種選種的知識。
(2)育苗技術的變化據村里白巖山禁林守護員介紹,以前他們在育苗時一般選擇靠近水源、土壤肥沃、地勢較平緩的荒山草坡上,且都是在自家地上,也有很少一部分是幾戶一起育苗。在育苗過程中要刨土,有的還平整土地,施足農家肥和草木灰后,才均勻撒上樹種,一般還要拿雜草蓋在上面遮蔭,等樹苗長出來后要注意除草,在施肥時不可過多,這樣樹苗一般都長得好。現在村里在育苗方面的積極性不高,大多數青壯年都寧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家守護這幾畝田地或樹林,自己育苗種樹的越來越少。
(3)樹苗移植技術的變化以前群眾在移栽樹苗時非常講究,不僅要選擇適當的季節和天氣,對于不同樹種在選擇移植季節和天氣方面也是不同的。如果在樹苗種植時沒有選擇正確的季節和天氣,就會導致樹苗死亡或者成活后長得緩慢和不茂盛,且地形、土壤和水分等對其也有重要影響。現在的人們開始熟悉一些科技知識,懂得了不同的樹種在種植的時候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去種植。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受外出務工潮的影響,村里大部分青壯年都不懂傳統的種植技術。直到2002年村里開始退耕還林,因為退耕還林的補助款與樹苗成活率掛鉤,促使青壯年開始學習種植技術。退耕還林的實施教會了很多青年人如何在不同的土地種植不同的樹種和種植密度及挖坑的深淺等等。在退耕還林實施過程中,有鄉里林業站技術人員到場指導和幫助。現代種植技術(退耕還林的主要樹種)主要是由凱棠鄉林業站技術人員現場傳教,而傳統種植技術(非退耕還林樹種)主要是村里五六十歲的人教,主要方式是家庭親授式及交流式。現在村里的青壯年大多數都懂得一定的現代種植技術,傳統種植技術和現代種植技術得到有效的傳承。
2.林木用途的變化
在當地林木的使用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利用林木時有苗族自己的經驗和需求,這些都與苗族的傳統文化知識和信仰相關,且樹崇拜在村里依舊盛行。以前的杉樹多,經常砍伐用于燒柴,現在一般用于建造房屋,舍不得亂砍伐,很少對外出售。洋槐樹一直都主要用作薪柴,洋槐樹生長速度很快,它的質地也不符合建筑用途。村里的竹子一般用來編籮筐等,以前都是群眾自用,會編的人比較多。由于受外出務工潮的影響,現在會篾編技術的人很少,且大多數是60多歲的人,青壯年中會篾編技術的也就只有一位35歲的男性,他是村里唯一靠該技術獲得部分經濟收入的群眾。篾編產品主要用于喜事及走親時裝糯米、紅雞蛋和衣物等的禮籃;去田里捉魚時裝魚用的竹簍;蒸飯時用的蒸籠;防曬防雨淋的斗笠;挑肥的籮筐等等。在當地的紅、白喜事或一些其他法事如占卦等時都需要青竹,據村里鬼師說是神靈祖宗選擇了竹子,村民只有尊敬和服從才能消災獲福,才能驅除妖魔鬼怪。以前一般用桑葉來養蠶,現在村里幾乎沒有人養蠶了。老杏子樹的樹干在從前經常被用作村里婦女苗族服飾的染色原料,而現在已經很少看到有人這樣用了。在建造木屋時,從古至今楓樹是村民必須要有的木材,至少要有一個卯或者一條?,因為他們不能忘記祖先“蝴蝶媽媽”是從楓樹里出來的,他們的子孫要永遠尊敬和崇拜楓樹。
3.集體林地和家庭承包林地的管理知識及變化
蘆笙村在1982年林業“三定”時大部分集體林地都承包到戶進行管理,現在集體林主要包括白巖山嶺上的林地和“守寨樹”及“祖宗樹”。
(1)“守寨樹”及“祖宗樹”
當地人稱寨子周圍或者村口的百年老樹為守寨樹,其歸全體村民所有,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和理由買賣村里的守寨樹。當地的村民都對守寨樹充滿著敬畏,有的守寨樹由于年代久遠,掉下來的枯枝樹干都沒有人敢去撿來做柴。據當地人解釋,因為守寨樹在守護全寨安全的時候身上難免會吸收了一些想入侵本寨的邪氣蠱毒,正是那些吸了邪氣蠱毒的樹枝或者樹干才枯死掉下來,如果誰撿那些來燒柴或者作為其他用途都會給他自己或者家人帶來不利,小則身體不好,家畜不旺,大則有生命危險甚至滅門之災。通過與村里一位95歲的奶奶交流得知,村子在兩百多年前從貴州省天柱縣搬遷過來,以前的老人說他們是從江西省那邊一路遷徙過來的。據她介紹,遷來這里的原因是這里有十多棵幾百年的楓樹,在古楓樹下邊還有清泉、綠竹,楓樹上有白鶴成群,當時的風水師告訴他們此地是人杰地靈,因此他們就遷來此地居住了。之后村里的人把寨子上的百年楓樹稱為祖宗樹,這在其他苗族地區十分普遍。村里一直有不成文的村規民約管理“祖宗樹”,全村一直有這樣的共識:對于偷砍伐祖宗樹或者破壞祖宗樹者罰“3個120”即120斤肉、120斤酒、120斤魚,從以前到現在從來沒有人違反過。楓樹上的白鶴每年的4月份都會飛回來在上面筑巢繁殖,冬季又飛去暖和的地方去,老人們說是飛回江西老家去了,所以對祖宗樹上的白鶴也是不允許去撲捉的。楓樹下的綠竹是允許砍伐利用的,由于沒有人去祖宗樹下種竹子,祖宗樹下的竹子漸漸變少了。2008年枯死的老楓樹倒在地下至今一直都在,村里沒有任何人去撿來燒柴,即使缺乏木柴的人家也不例外。另外,祖宗樹是不會外賣的,2006年時有木材加工商想來購買村里的一株楓樹,出價80萬元,但是村里不賣,全村的人都不同意,村委會也不敢賣。村里人們的信仰和傳統意識觀念在保護祖宗樹中起了主導作用。每年的農歷二月二村里的人都會用糯米、肉、酒等祭拜其中的一株祖宗樹,這樣的傳統管理知識一直未變,即使現在的人們知道那是信仰,但還是一直像對待祖宗一樣尊敬和保護祖宗樹。以前在祖宗樹的保護上沒有明文規定,現在村里制定了明文規定禁止砍伐或者倒賣祖宗樹。
(2)白巖山集體林管理知識的變化
在1982年蘆笙村也實行“林業三定”即穩定山林權屬,劃定自留山和確定山林管理責任制,這明確了當地農民營林的責任、權利及義務。但是,當地的森林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亂砍濫伐現象十分嚴重,加之缺少嚴格的監督管理體制,到1992年集體林中的白巖山嶺的森林遭受嚴重破壞。因此,為了保護白巖山的林木,保護當地村民集體利益,蘆笙村制定了《蘆笙村守護白巖山禁嶺決議(草案)》的村規民約。其中,第十條規定:禁嶺區春游學生、旅游人員要求進山叢中觀山玩水,可讓其進去;第十六條規定:禁嶺區幾十年后,繁榮茂盛,在有利的條件下,誰有能力誰向群眾申請在內辦旅游事業,即旅游區,可讓他自費收益,這都體現出集體林是允許村民共享的。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蘆笙村在集體林管理知識上經過了純粹依靠當地苗族民俗習慣和信仰管理到村規民約及現代林業管理制度相結合的變化過程。當地苗族的傳統信仰對于保護百232農業考古2015•1年老樹有著很大的貢獻,但是在充分利用資源方面難免造成一定的阻礙作用,具有一定的負面性。而在集體林的保護上已經看到現代林業管理知識的身影,如對白巖山進行的封山育林,這說明苗族傳統林業管理知識的變化與苗族林業管理面臨的新挑戰和新問題息息相關。
(3)家庭承包責任林地管理知識的變化
自1982年實行“林業三定”政策之后,村里的林地比較穩定,林地的產權明晰,每戶的責任林地都有政府頒發的林權證。村里99%的林木都是自用,經濟效益不明顯,主要是松樹林和杉樹林。杉樹林是在2003年時才種的,樹苗是政府發放的退耕還林杉樹樹苗用不完剩下的,大概有80畝。林地也非常穩定,全村只有一戶因為要建造房屋而私下用林地換其他農戶的宅基地。由于現在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主要為老人和小孩,加之現在村里經濟條件都比以前好,所以大部分人家在煮飯煮菜時都是用電器,只有煮豬食才燒柴。在私有林里,會看到農戶為引天然雨水灌溉而在荒山野嶺挖有溝渠,由于和林權改革等其他原因造成農戶承包責任林地的溝渠灌溉的不是自家田,但是村里習俗和傳統都是允許這樣的現象一直延續。當然在挖溝渠的時候所挖的溝渠寬度和深度不能過大,原有的自然溝渠一般不允許再進一步挖大,這一方面很好地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另一方面也保證了他人林地不受損,目前這樣的管理方式依舊保持。退耕還林的前5年,人們在退耕還林地上依舊可以種植玉米和花生,這期間由于人們為了農作物的生長需要而進行刨土、施肥、澆水等一系列農業生產活動,這對新栽種的小杉樹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村里的這一傳統林業管理知識也得到了鄉政府的鼓勵和支持,在外出務工潮流的影響下,現在很少有人在退耕還林地種植莊稼了。
二、苗族傳統林業管理知識變化帶來的影響
人們在空間資源稟賦下所采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態度是對空間資源的選擇和適應。由于空間資源的差異,生存在特定空間中的民族或族群為求得生存和發展,在生產勞動中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并憑借創造的文化維系民族的延續和發展。在國家的變化和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的背景下,蘆笙村的傳統林業管理知識也發生了類似變化,并且對林業生產管理和當地的文化產生了相應的影響。
1.對當地林業發展的影響
蘆笙村在改革開放后,由于村里發展空間小,人口持續增長,大量青壯年為了謀生和發展都紛紛外出務工,傳統林業管理知識的繼承和發展出現了斷層,但是由于人們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受現代林業管理知識的影響,從而有利于現代和傳統林業管理的融合。該村傳統林業管理知識的變化既是該村人們對社會發展的選擇和適應,也是現代林業管理知識和苗族傳統林業管理知識相結合的結果。苗族人的風俗、習慣等要素組成的苗族文化對森林資源產權安排具有重要影響;苗族文化對林地產權的占有及部分樹木產權占有具有重要作用。村規民約是依照法治精神,適應村民自治要求,由共居同一村落的村民在生產、生活中根據習俗和現實共同制定、共信共行的自我約束規范的總和。一方面該村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村里的風俗習慣制定了一些村規民約。這一變化有利于保護森林產權的穩定,使得當地在解決林業糾紛時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該村傳統林業管理知識的變化有利于提高森林覆蓋率,為日后發展林業提供基礎,有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但是村里的傳統林業管理知識在傳承上缺少繼承人,很多人都不愿留在當地,這不利于該村傳統林業管理知識的傳承和發展,對該村的林業管理和發展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與現代林業管理知識融合的變化提高了村民對現代林業法制法規的認識,增強了他們在林業方面的法律意識觀念。如以前村里有的人放火燒山燒草從事農業生產,當時他們只知道放火燒草后有草灰具有很高的肥力,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而且種植后的農作物不需要再次除草,省事省力。現如今在鄉政府和村委會大力宣傳相關森林防火和保護政策條件下,村民已知曉這是違法行為,放火燒山燒草從事農業生產的現象已經不存在。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國內較早的現代林業定義是:現代林業即在現代科學認識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和現代工藝方法生產以及用現代科學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續發展的林業[8]。后來,進一步發展,定義為: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需求的林業[1]。
第一個概念一連使用了四個“現代”,關于“林業”之前,就其觀點的實質而言,不過是“現代化”“林業”的定義。后一個概念,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其實,這個定義的實質并未超越可持續林業的范圍。
林學自創立以來,各國對于林學、森林、林業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許多新的發展。林學經歷了傳統林學的各個階段(從“大木頭”林業到“永續利用”林業),向現代林學轉變。“現代林學”成了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營建、經理為研究對象,以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為核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和多種功能為目的的學科。對森林的認識也由單株樹木、樹木群體到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由于人們對森林和林學認識的變化,是人們對林業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從“木頭”林業向“生態”林業轉變,從“伐木”行業轉變為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作為林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從而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上述轉變,以及當前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日益突出,使人們又認識到,“社會”與“生態”是一個復雜的復合大系統,人類活動必須遵守其競爭、共生、自生三大原則,實行“資源共享、適時協同、按需生產、和諧共榮”[3],實現“人地共榮”,社會——生態系統的競爭、共生和自生機制的完善結合,環境合理、經濟高效、社會文明、系統健康地發展[3][4]。
因此,現代林業可以歸納表述為“和諧林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并協調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社會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穩定和繁榮,人類共同幸福與進步[5]。
只有通過科學高效的手段,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這些關系和諧協調,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顯然,這種定義克服了傳統的割裂“社會”與“生態”的觀點的弊端,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突出了“關系協調與和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6][7]。
3.“現代林業”的內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林業:①以森林生態系統為經營對象;②和諧地協調人與人(包括組織與組織、人與組織)、人與環境的關系(即:競爭、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榮”為最高目標。
因此,現代林業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和諧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全社會協調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管理,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5]。
顯然,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具有復雜系統所具有的網絡性、多區域性、開放性、動態性、耗散性、作用過程多樣性、多維數、非線性等特性,我們應該運用整體復雜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會共同參與系統診斷、參與方案設計、參與推廣與實施),對以現代林業進行研究,對人地系統進行模擬分析,尋求系統和諧發展的新途徑[3][5]。
3.1經營對象
現代林業的經營對象是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最大生態系統,具有其他生態系統所具有的結構特征。當把森林生態系統作為經營對象時,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人類的經營活動不應超出其調節能力的閾值,以免造成生態失衡。就現代林業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開展森林經營活動,通過各種措施,減少對于林地的養分耗損,增加林地養分補充,增加對系統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態鏈,形成高級有序循環,促進林業系統向高級有序態進化[2]。
3.2經營目標
現代林業的經營目標是森林利用達到“零廢棄物”,實現“清潔生產”[3]。實現林業“清潔生產”,就是通過改進森林資源經營利用手段,達到削減和控制co2排放,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少或不產生生產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過對有限森林資源的節約、節制和循環使用,創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資源使用機制,實現和諧發展的循環性社會:①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術,如生物發電、低公害車、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廢棄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環系統,確保環境衛生安全。③加大木質系列材料開發利用力度,提高木質系列產品生產效益。④培育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圍。
3.3經營原則
在目前礦物燃料日漸枯竭、人口壓力加大和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現代林業的經營原則應該堅持:①開發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②營造高產能源林,解決農村燃料短缺狀況,加快“綠色能源”替代礦物能源的步伐;③促進區域社會能源自給化、多元化,最終達到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9]。
3.4經營之路
除了堅強生態建設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林業發展有必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行業建設:加強林業能力建設,逐步把我國的林業建設成大生態產業,實現林業的和諧發展。
②加強林業意識建設:加強生態安全和生態關系知識宣傳教育,強化領導林業意識,提高全民林業觀念,倡導清潔生活方式和勤儉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資源,按需生產,實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3]。
③加強林業行政能力建設:加強林業組織建設,提高林業行政能力;加強林業質量建設,提高林業工程質量;加強林業制度建設,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和林業行政體制;加強林業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設的聯系,使它們有機結合,實現整體與局部同步健康發展[5][10]。
4.結束語
以上,只是筆者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淺陋的思考。實際上,“現代林業”的思想內涵遠比上述內容還要深、廣。總之,就我國而言,我國的林業底子薄,又走了許多彎路,林業經營水平還很低,林業行政能力還比較差,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運轉模式和思維模式上,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林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通過對“現代林業”內涵的討論和思考,促進我國林業觀念的轉變,提高全民林業意識,尤其是領導林業意識,轉變林業行政運轉模式,促進我國的林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澤慧,現代林業[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張國慶,從林業系統的自組織探討生態林業設計[j],華東森林經理,1990(3)。
[3]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4]張國慶,試論復合生態系統與按需育林[j],安徽林業科技,2001(2)。
[5]張國慶,試論和諧林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6]張國慶,行政管理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道生萬物”是《老子》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其中所表達的宇宙生命統一論,蘊涵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在這里,老子以萬物相互聯系的宇宙觀來審視自然生態。他并不將人的行為獨立于自然之外,而是把人與萬物同視,認為自然只是一張有秩序的網,人類是這張秩序之網中的一環。
當然,這并不是要把人降低到生物學意義上的動物。《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道生萬物”表明,老子反對把貴賤觀念應用于自然界,反對人類妄自尊大、以自己為中心、把大自然當成自己的征服對象的態度,反對人類僅為自己需要而掠奪自然的做法。而是主張以道觀物,以達到天人和諧。
通過歷史反思,面向21世紀的人類已認識到了這種激進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局限性。而老子哲學中所表達的宇宙生命統一論,顯然是對這種激進的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是對人高于萬物、優越于萬物價值范式的顛覆,對于消解生態危機具有重要的意義。
“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態觀的核心思想與根本規律。宇宙萬物的生成根源于自然,宇宙萬物的演化動力來源于自然,宇宙萬物相互關聯統一于自然,人類社會始終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老子》關于“道法自然”的自然本體意識的基本內容。
依循“道”的自然本性,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首先要按照“自然”的方式對待自然。從道的層面看,人與萬物乃屬于同一家園,構成了一個和諧完美的有機系統。人類對自然系統所作的任何改變都可能影響該系統。我們應該最小而不是最大地影響其他物質和地球,去維護自然界的和諧秩序。
其次,要懂得尊重自然。老子的“道”是一種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倫理觀,它要求人們的活動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與深層生態學的生態中心主義觀念、反等級態度以及“自我實現”的理想境界是十分吻合的。
再次,要對自然存一份愛惜之心。老子認為對待萬物應采取“儉嗇慈善”的態度,唯有如此行事,每個人才能修煉自身,使“德”不斷積累,體認“道”,達到“玄德”,從而保持平衡和諧的狀態。
“自然無為”:構建一種和諧的生存環境。
“自然無為”是由“道”推演出來的老子生態智慧的基本立場。其中所具有的生態價值意蘊,在于要求人們的行為要與“道”一致,要與天地萬物一致,尊“道”貴“德”,順應自然,體現在實踐上、行為上就是“自然無為”,從而構建一種和諧的生存環境。
盡管近年來我國的林業行政許可制度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仍然存在著相應的問題和不足,限制著制度的進一步深化發展。這些問題體現在諸多方面,首先就是許可證的實施范圍不能夠滿足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需要。例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活動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許多林區等場地被開發為旅游地,雖然這種行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會為森林資源帶來一定的破壞,并且這種行為本身就屬于超出林業行政許可實施范圍的行為。與此同時,許可證的發放程序缺少規范性,也是當前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許多林區的行政管理機關對于許可證的發放程序沒有做到有效的監督和管理,致使發放的過程中存在許多不規范的行為,不僅降低了政府辦事的透明度,也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并且部分申請人的許可證屬于非法所得,通過一些非法的行為去獲得的許可證,這類現象不僅對于我國行政機關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更是對我國林業資源的一種不負責任。
2生態林業經濟補償機制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針對我國生態林業經濟補償機制的革新和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綱要,但在整治的背后仍然潛藏著相應的問題。首先,我國當前的補償標準普遍不高,低于合理的標準,并且補償資金只是部分成本補償和補助。補償資金的不足使得林業資源的管護工作得不到有效的保證,不利于生態環境質量的維護和改善。此外,我國的生態林業經濟補償的資金來源渠道還較為單一,幾乎絕大多數都來源于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部門的下撥,其中中央劃撥比例占了約6%,而地方劃撥比例有4%。這種單一的資金來源形式不僅不利于林業生態效益走向市場化、多元化,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難以持續有效地滿足我國龐大的林業資源需要。并且一旦政府財政上出現困難時,就會影響到補償資金的具體落實,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公益林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鄉鎮林業管理的對策探究
1更好的遵循林業行政許可制度
為了切實強化鄉鎮林業管理質量首先就要做到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合理地進行相關事項的許可審批。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強化森林資源開發利用的控制和管理,完善相應的審批事項。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在進行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時,要考慮森林環境的自身承載力,避免破壞生態的平衡。此外要想加強森力資源的保護,還要擴大對可能造成森林資源破壞行為的審批監管。在相關審批手續的審查上要做到認真對待,避免外來物種的入侵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