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漢語文學模板(10篇)

時間:2023-05-17 16:51: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漢語文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大學漢語文學

篇1

漢語是少數民族學生的第二語言課程,學生從小到大基本上在民族語言環境中長大,漢語基礎差,水平低,漢語語言運用面窄,對漢語的重要性沒有切身體會。面對這種處境,很多語文老師做過不少努力,提出了很多教學對策。比如提高語文教師個人教學能力論;在課堂教學生靈活運用多媒體的技能論;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興趣論等。但這些教學策略的效果并不是很明顯。問題的根本癥結在于:我們對民族地區語文教學理念定位不準確,把精力拘囿于教材和教參,拘囿于教師課堂講授,封閉在一個狹小天地的“小語文教學”里了;課堂教學條件是死的,四十五分鐘是有限的,幾十個學生的班機是“硬性”的,對于語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的理解過于狹隘,我區漢語文教學沒有得到各方面的重新審視。

因此,我們主張要構建大語文教育觀。所謂“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組織和引導學生去學語文、用語文,形成開放型格局的語文教學。教育家葉瀾說過,語文教學應有個新概念:不是局限在課本上,也不是局限在課堂上;要把生活滲透到教學中來,語文課不是一個“小語文”,而是一個“大語文”,社會和課堂息息相通。特級教師于漪說過,現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陳舊的東西,一定得改。比如,重讀寫,輕聽說;重知識傳授,輕自學指導;重記敘描寫,輕說明議論;重課內校內,輕課外校外等許多方面,不破除這些舊觀念,語文教學就不能適應“三個面向”的要求。

大語文教育強調的就是語文與生活的密切關聯,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實踐。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區語文教學模式的構建進行探討。

一、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按照大綱編寫的教材只是師生教學活動的范例和載體。大語文教育要求教師不只是“教教材”,而是在源于教材的基礎上,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充分發揮教師對教材文本的挖掘和拓展的優勢,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讓教學走出教材,實現對教材本身的超越,將教材中的材料與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相結合,活用教材,探索形式多樣,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形式,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

二、開發和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

“大語文”教育之“大”,突出地表現在“利用語文學習環境”,即利用生活實踐中的語文學習資源,這是“大語文教育”最突出的標志,大語文中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影視媒體、報告會、演講會、圖書館、布告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以抓住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積極創造條件,將各種校園場所的建設和活動的開展與語文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緊密結合,充分挖掘其中語文實踐鍛煉的機會,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用武之地。

三、改革傳統語文學習方式

要明確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傳統的語文學習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等。在大語文教育觀下,將學生終身發展視為教學的根本目標,這就需要改變原有被動的、單向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逐步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變革,構建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多元化學習方式。因此,在大語文教學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根據藏族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四、開展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實踐性、操作性很強。語文活動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施展聽說讀寫思等才華的平臺,營造一個富有感染力和滲透力的精神文化氛圍。反觀我區的語文教學,我們更多時候是對課文分析得太過細致,課本之外關注得太少。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比分析更容易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例如:舉辦辯論會,創辦刊物和文學社團,舉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話劇表演等。這樣可以實現手腦并用,邊學邊做的目的;在活動中多賞識、多引導,讓參與活動的學生們在點滴的成功中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妙處和尊重;活動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既提高學生的思辯及寫作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時時學語文,處處學語文,事事學語文”,將課內校內向課外校外延伸,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內外融合,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空間,打破課堂教材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引導學生進入與大語文學科相適應的“大課堂”。

五、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要盡可能地從大局出發,從整個校園文化建設的高度來為學生構建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營造“開放、互動、詩意”的語文學習氛圍。校園文化是學校的一種“教育場”,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學校在語文教學的構建上應考慮將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和場所建設與校園文化同步構建,使之成為幫助營建良好的校園學習風氣的突破口。通過校園環境的特色性建設與語文課程教學結合,使師生生活在特色文化的熏陶之中,無形中規范著師生的行為,激發全校師生對學校目標和準則的認同感,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與歸屬感,形成強烈的凝聚力和群體意識,還能對學生品德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語文活動的長期滾動開展,就會有積淀,逐漸形成校本傳統,校本特色,甚至形成校本“品牌”。而良好的校園文化反過來又會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閱讀水平,需要豐富的文化底蘊作支撐;增強寫作能力,需要多彩的文化載體做保證;學會積極、主動、健康地發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境浸潤與哺育。

六、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我們用大語文的觀念來改革教學模式,從校園整體大氛圍的角度著手,結合民族地區特點,建設各種學語文用語文的平臺,開展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推動語文課堂教學,營造良好校園學風,達到良性循環的目的。為此,需要配套的激勵制度,調動他們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進一步營造語文的學習氛圍。例如,將學生的語文活動成果與學分制、獎學金制掛鉤;對學生的語文成果進行開發和展示,定期出版刊物,宣傳校園明星,征文集冊,播放校園廣播電臺等,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增添一股股的外推力。

七、鼓勵集體研究

民族地區學生情況復雜,加上語文學科豐富的內涵和巨大的包容性,使得每一位語文老師在學識修養、教學技能等方面都仍要不停地探索。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面對這樣一個大語文視野下的教學活動,單個語文教師的力量是不足夠的。我們應該以語文教研組為核心力量,面向全市(地)甚至全區,充分發揮語文教師集體智慧的力量。通過集體備課、說課和研討等交流形式,同時尋找相關的教學理論,一起學習,不斷修改完善大語文教學以及提高大家的理性認識。這樣才可以喚醒老師們的問題意識,發現錯誤的價值,催發思想的碰撞;在合作探究中,補短取長,激發語文老師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地完善大家的大語文認知結構。而缺少語文教研的合作,語文學科的改革勢必會在片面的、低效的胡同里徘徊。

八、改革語文評價模式

語文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更重要的是及時向教師和學生的學習提供反饋信息,有效地改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發展。堅持他人評價、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相結合。在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進行評價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進行評價。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逐步建立學生的發展性評價體系。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增長了什么知識,具備了什么樣的能力,獲得了哪些進步等等。

當前,語文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廣大語文老師要在大語文教育觀的視野下,結合民族地區教育的特點,匯集各個語文教研組集體的智慧,從建設校園文化的高度,通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開發和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等途徑,引導學生自覺將語文課擴展延伸,把教室、課外活動、校園聯成一個整體,為著力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育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篇2

Dear Courtyard Friend:

Hello everyone!

Weiwei my school, century vicissitudes, redbud competition Yan, spring is ang; Water clear wood, Huang Huang on Xiang, zi LAN Shu Hui, salary spread in all directions.

April 24, 1992 is an important moment in the history of Tsinghua Universitys centennial. It is a glorious century. Since its birth, Tsinghua has shouldered the great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rise of China. After a hundred years of searching for a journey, Tsinghuas years are believed to have precipitated into precious memories in life and become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Tsinghua people.

It takes three generations to make a gentleman. On the occasion of Tsinghua Universitys 100th birthday, we couldnt help thinking of the happy picture of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ke yesterday. In the new century in Tsinghua, the college will also uphold the Tsinghua motto of Striving for Self - improvement and Carrying Virtue and the motto of Mingde for Public Service to train mor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To provide more and better advice for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o make decisions 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hinese society.

On the occasion of the celebration of the spring return to the earth and the revival of all things, th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ends warm greetings and good wishes to all members of the school, and sincerely invites everyone to return to the beautiful tsinghua campus, join the whole school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grand ceremony, witness the history, share the splendor and friendship, see Tsinghuas new appearance in one hundred and talk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alma mater.

On April 23, th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ill hold a tea party with college friends during the celebration, and the school will also hold the first back-to-school memorial mee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alumni, at which time all college friends are welcome to attend.

Finally, once again warmly welcome all the members of the school to the homecoming party to witness this historic moment.

I wish you success in your work and happiness in your family.

大學邀請函范文模板 英語

Dear Alumni:

Hello!

Weiwei my school, century vicissitudes; Time flies by and the years are like songs.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gone through a 100 - year unforgettable journey and will celebrate its 100th birthday in July 20xx.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higher education in 1912,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school-running philosophy of caring for the health and enriching the people and abided by the school motto of striving for self-improvement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closely linking its own development with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society, and cultivating more than 100,000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and making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the stars move, the salary fire follows one another. It takes three generations to make a gentleman. Lin College is the same age as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it is one of the oldest colleges in the history of running a 100 - year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college now has 8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forest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rt design, urban planning, tourism managemen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re national specialties ), covering 5 disciplines of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science, art and management. There are 2 first-class doctoral programs in forestry and landscape gardening, 11 doctoral programs in two disciplines, 4 first-class graduate programs in forestry, ecology,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gardening, 5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key programs, and 2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key laboratories ( training ), with more than 2600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Lin Colleg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are and support of all alumni. For a long time,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Lin College and alumni i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have been deepening and strengthening. Alumni have consistently cared for and supporte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in various forms and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and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of the College and the conditions for running the College. The history of the alma mater has been condensed with your painstaking efforts, and the brilliance of the alma mater has reflected your achievements. Here, we express our heartfelt thanks to you.

大學邀請函范文格式 英語

Dear Alumni:

篇3

Dear _____,

It would be our great pleasure to have your presence to have graduation photos with us at 12:00 p.m. on the front of the School Gate, or 15:00 p.m. on the front of the Library on November 19th (Tuesday), 20xx. We will highly appreciate if you can spend your precious time taking photos with us.

We all look forward to your presence.

大學邀請函范文模板英語

Dear Mr./ Ms. :

I am writing an invitation to you to join the banquet we host for you.

All of my classmates feel it a great honor to have been your student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Thanks to your patience and devotion, we benefited a lot from your class. Time flies. Now,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Despite the near departing,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have dinner with us in Jinyuan at 6 oclock on July 18th in order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you. All of us are looking forward to this banquet with your presence. Please do come.

Best regards.

Yours, 10 class C

大學邀請函范文格式英語

Dear jack,

篇4

二、教育學專業蒙古族大學生厭學現象的學校教育因素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同學們在經歷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后變得不愛學習,通過對某大學教育學專業部分在校大學生厭學情況的訪談調查所搜集的信息分析,對于造成教育學專業大學生厭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學院忽視對學生專業意識的培養和激發

絕大部分的高考考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第一志愿上,一旦被調劑到自己不喜歡或者不了解的領域,特別是冷門專業,心理便承受上了一定的挫折感。教育學在近幾年的發展中當屬冷門,而教育學專業的絕大部分學生都是被調劑過來的,再加上缺乏教育教學經驗,學生們對于教育學專業也始終持懷疑態度。學生們在進入大學后,學校教育的重心又往往放在對學生學習目標、計劃的制定以及對學生的鞭策上,卻忽視了在此之前應首先對新生高考挫折感的排解,以至于有相當多新生在較長時間內仍在想著“這個專業到底怎么樣”、“要不要轉專業”的問題,遲遲未能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最后導致蒙語漢授大學生的厭學狀態,輕則在學習上盲目、被動,重則不愛學習專業課,甚至根本不學習。

(二)學校、學院劃一型的培養模式,不適合教育學專業的學習

首先,在我國,每一所含有教育學專業的高校,在教育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上都大同小異,整齊劃一。學校沒有特色,專業沒有特色,導致教育學的畢業生們也沒有特色,你能做的事他也能做,你不能做的他也不能做。然而社會需要的是多種多樣的人才,但我國高校培養的教育學人才卻是一個模式,這樣的劃一性教育難免使同學們感到厭倦。其次,從學院管理制度方面來說,對于那些逃課缺勤同學的督查和管理力度不夠,加上任課老師也不聞不問,使得部分同學有縫可鉆,助長了同學們逃課的僥幸心理。由于放松管理,缺少自我管理的大學生越來越放松自己,日久天長越來越對學習不感興起,逐漸厭學。總之,學校、學院的培養模式過于死板守舊,幾十年來都是用同一種模式,缺乏新穎,作為民族地區的師范類院校沒能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地區特色,很難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文化背景,使得部分蒙語漢授生對于學習探究缺乏激情。

(三)教育學專業本身的局限,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首先,處于社會邊緣位置的教育學科地位不高,教育學專業甚至沒有一個名副其實的稱謂,并不時地遭受著社會各界鄙視與懷疑的目光。使得教育學專業的學生也備受排擠,對教育學專業有厭學情緒,也是無可厚非的。其次,教育學課程的內容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和教學內容比較枯燥、條條框框,傾向于接觸新鮮事物的同學們自然對這種枯燥的課程和教學內容缺乏興趣。再次,在課程設置上,教育學專業過度重視理論課而忽視技能課和實踐課,使教育學專業畢業生在教學中很容易脫離實際。這樣的結果一定程度上為同學們對理論知識的懷疑、厭倦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再次,教育學專業在辦學上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沒有很好地解決教育學專業發展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教育學專業招生人數的急劇增加,使教育學專業更加難以維持。教育學自身的危機尚存,同學們對其的不滿和厭倦自然不可避免。

(四)部分教師人格魅力和專業素養的缺乏,很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課堂的學習氣氛,影響到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擁有廣博而精深的知識素養且有較強教學能力的教師往往倍受同學們的歡迎,而一味照本宣科的教師是同學們難以接受的。在針對身邊出現的“專業選逃課”現象的訪談中了解到,同學們有這樣一種觀點“枯燥無味的專業理論課本來就很難使人產生興趣,有些老師卻只是照本宣科,那與其去聽倒不如自己看書呢!”足見同學們對于照本宣科這種教學方式的麻木與厭惡,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的敷衍態度很容易引起學生們在學習上的敷衍行為。鑒于教師的素質、授課的態度與學生們學習的氛圍、興趣的培養息息相關,故教師素質如不加以全面提升,將會引起教與學的矛盾,嚴重影響到學生對課程學習的信心。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授課方法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大學教育學專業教師教學多采用漢語講授,部分語言又過于學術化,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許多蒙語漢授生來講不但乏味更是難于理解,因而失去了對課程的學習興趣,甚至還會排斥教師,對教師產生反感。教師在課堂上顧慮蒙語漢授生的基礎差、理解的慢,因而很少叫蒙生起來回答問題,對蒙生的態度只是能夠老老實實聽課就好,不要求蒙生積極回答問題,所以課堂上出現了回答問題的總回答,不回答的永遠都不會主動回答問題,而回答問題的往往又都是漢生。同時任課教師的檢查和要求不嚴也容易導致蒙語漢授生懶散學習態度的形成。蒙語漢授生本身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加之教師的放任就更加助長了學生懶散學習態度的形成。

(五)學校、學院不能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很好的科研平臺,學生的學習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

對于教育學專業的特點來看,走科研之路是該專業領域的一種傾向。因此筆者對于同學們是否有參與科研的愿望進行了訪談,結果發現學生們特別是高年級的同學們是有參加科研欲望的,也希望通過一番努力能夠有所作為。但是由于參與科研的道路不暢,同學們得不到良好的指導,而自己獨立研究的能力又非常有限,加之學校、學院不能為學生們提供一個很好的科研平臺,致使學生們參與科研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同學們在學習之余不能通過適當的途徑來發掘自己的潛力,就很自然地進入了無所事事的大軍中,形成了不良校園風氣。總之,產生這一現象和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學校教育的管理制度、教師及專業本身出現了問題,因此解決這一問題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三、解決教育學專業蒙語漢授大學生厭學的學校教育改革思考

厭學情緒的產生嚴重影響著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由于造成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須對學校教育進行改革,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根據厭學問題和原因做如下對策性思考。

(一)明確學校、學院的辦學宗旨,為學生打造專業學習的平臺

作為高校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歸根結底是教書育人,一切工作都為這一宗旨服務。第一,學校、學院要重視教育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學校要根據自身的條件,走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發展之路,擺脫劃一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作為師范院校,教育學專業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打造專屬于自己的教育學專業人才培養特色,減少教育學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阻力是同學們一直期待的。第二,學校、學院在新生入學時要加大對部分學生高考挫敗感的疏導力度,降低并逐漸消除高考給同學們帶來的不良心理影響,使學生更快地投入到大學的生活和學習中。針對學生們對于即將涉獵的專業不甚了解的狀況,要指導學生們明確所學專業的背景及前景,讓學生在對本專業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深入學習,不至于使同學們在懷疑和模糊中盲目學習,最終造成更加迷茫而難以自拔。第三,學校、學院創造條件讓學生適當參與科研活動。學校有必要拓寬科研渠道,打通學生們參與科研的道路。學校要努力為同學們提供很好的科研平臺,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科研,挖掘同學們的內在潛力,提升同學們的研究能力,以免同學們在日后繼續深造的過程中因為缺少科研鍛煉而喪失學習的欲望。

(二)提升教育學專業師資隊伍的因材施教的能力,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專業學習

蒙語漢授生的厭學,通過以上分析,其中與教師的,特別是任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密切相關。蒙語漢授生與漢生不同,他們通常在課堂上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嚴重不足,而且教師又因為蒙語漢授生的基礎差、語言溝通困難,不想難為他們,怕他們站起來答出丑,而忽視這部分群體在課堂上的存在。教師在課堂上不應該面面俱到,應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第一,教師應該給予蒙語漢授生適當的回答問題的機會,如果他們在回答問題時缺乏主動性,教師可以采用點名回答的方式。點名回答問題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因為有些同學不回答問題并不是因為不會,而是認為自己不應該在大家面前急于表現。此外,點名回答問題還可以使每個同學都參與到課堂問題的討論當中來,而不是感覺課上討論的問題與自己無關。第二,如果蒙語漢授生站起來回答問題時出現困難,教師不能急于讓他們坐下,而是要給予適當的啟發誘導,教會同學答題的方法和思路,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而不是一再地依賴于老師和其他同學。第三,教師可以向蒙語漢授生提一些難度適當的,符合他們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即蒙語漢授生通過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可以解決的問題,從而可以樹立他們回答問題的自信心和勇氣。為此,學校應根據當前的專業需求,在重視學歷的同時,更加重視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要對教師們進行經常的師資培訓,鼓勵教師們外出學習和自我提高,提高教師的知識素養和教學能力。

(三)對教育學專業進行必要的改革,培養學生的專業情感

拯救教育學的命運,無疑要以重塑教育學學科形象為前提。教育學專業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科建設。同時,加強與其他學科領域的溝通、交流,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學科地位。第一,加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教育學專業理論課程與科研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比較突出,因此必須在課程體系中切實加強科研實踐環節,做到理論課程與科研實踐的結合。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直接關系到教育學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說,教育學之所以遭受歧視,主要是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乏力。其實,教育學有很深厚的實踐淵源,比任何學科更能指向并服務于實踐。教育學欲走出困境,則需要聚焦教育實踐、關注教育實踐、參與教育實踐。進一步加強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溝通,做到理論結合實踐。第二,協調社會需要和專業發展的關系。依據社會需要確立培養目標,是高校專業設置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對于教育學專業來說,其改革須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依據社會發展需要確立培養目標與招生規模。做到專業辦學與社會需求相一致,不至于因教育學專業畢業生的周期性過剩而陷于“發展-調整”的循環中不能自拔。第三,處理好課程內容的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教育學專業必須對課程內容做出適當的調整。教育學作為教育領域中的一員,其教授內容應該是先進、靈活的,故教育學的教材需要定期更新,從而不斷地為學生們提供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動態。教育學的教學視野不能僅僅局限于本專業學科領域的前沿問題,交叉性、邊緣性及跨學科綜合領域研究的最新動態和趨勢也應是教育學學習和研究的背景材料,所以教育學專業有必要增加一定的跨學科課程。

篇5

一、文化差異

文化的差異是從文化起源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的。而且,越是在起源階段的差異,就越具本原性,就越是能夠最終極地解釋后來文化的差異問題。而要揭示文化起源時的差異,就必須首先找出文化起源的初始因素,然后再從這初始因素來探索和描述不同文化各自形成的歷史的和邏輯的軌跡。

1.在行為準則上的體現

人格結構的另一體現是行為模式,它是人的內在的文化基質得以在現實的感性世界中實現出來的唯一通道。一個人的行為不是隨意的,而總是以某種特定的、且具有一定穩定性的方式進行的。而且,在同一民族和文化區中,這種特定而又穩定的方式必然具有普遍性,必然體現在許多人的行為之中。所以,不同的人格結構必然具有不同的行為模式。既然西方人人格結構的核心是內在自我,那么,他們自然傾向于將自己同他人區別開來,突出自己的個性與獨特性,強調同他人相異的一面。這種傾向,我們稱之為“立異”心理。

2.在價值觀念上的體現

在人倫本位的文化模式中,在長期使用“該不該”的思維模式的支配下,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幾乎喪失了裁決真理的權利和能力。在倫理本位的文化中,人們一貫只能被動地接受外部的指令,至多也只會達到將外部指令轉化為自身的內在要求。無論是哪種情況,這個外部指令都不可能具有真理的意義,因為它不是經過個人在科學論證后的自己的發現,從而也不能作為個人的本質的確證。在等級專制下,個人是沒有懷疑、批判作為“絕對命令”、讓人只知“該不該”而不問“是不是”的本體化了的倫理規范的權利的。而這種倫理規范由于自身的本體化,也已經變成“自明的”了,即不需要證明就能認可的“真理”了。久而久之,中國知識分子不僅裁判真理的權利已被剝奪,連“真理”這個意識本身也逐漸消失了。真理意識的消失,同時意味著科學精神的消失。

3.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語言既是思維的工具也是思維的軌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思維習慣和思維特點,必然會以語言形式表現出來。英語的表達依托于西方的思維方式,而中國學生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英語或進行英語表達,其結果必然會導致誤解,甚至造成交流失敗。例如,西方人在文章中陳述觀點時,一般是直截了當地用“我”來做主語,而外國人則往往不是這樣。出于中國文化一貫弘揚集體主義,盡量避免凸顯個人,因此許多中國學生在寫英文文章時,即使陳述的是個人的觀點,也習慣于用“我們”來代替“我”,以至于西方人會誤認為這不是在表達個人的觀點,而是大家的看法。

二、強化英語教學中文化差異概念

作為教師,怎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采用以下具體做法來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從廣義上講,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狹義上講,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和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都能夠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可以通過結交外國朋友,涉獵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觀賞外國電影電視錄像,學習外文歌曲等多種渠道來了解外國文化。作為一名外語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才能適應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要求。

2.優化語言教學模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學習語言。因此,外語教學必須遵循語言教學的基本模式。語言教學的實質就是交際和語言的應用。如何將這些手段有機地與課堂結合而不是堆砌,如何選擇和語言材料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如何利用這些手段調動學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識,是需要我們努力的。

3.了解各國文化差異

階段性專題介紹是立足于課堂外,通過專題講解、請外籍教師介紹、搞活動、組織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較系統地文化導人和交際能力培養。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它也是無孔不入的。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責任是非常重大的。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對于東西文化的敏感性,還要教給學生基本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判斷力和辨別力。

4.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是教學改革和發展的趨勢,是教學整體改革的突破口。它不僅是教學手段的改革,同時還促進課程體系及教材的變革,促進教學方法及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促進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的變革,推動世紀的教育革新。但在關注網絡教育的優勢以及它和傳統教育的區別的時候,決不能忽視幾百年來發展起來的以學校教育為主的傳統教育的優點。要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改革課堂教學。

5.開展英語活動

語言學習最好在一定的語境和氣氛下進行。所以,教師有責任創設適合學生感受英語語境和接受英語文化熏陶的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在備課時可依據教學內容,特別是每個單元的對話,設置專門的英語會話。將課文改編成短劇,讓學生在表演中、在英語故事的情景里呼吸文化氣息。建立一個像英語角之類的異國文化和英語交際園地,讓學生能夠自由交際,大膽實踐,有效地培養英語交際能力。

篇6

二、話語隱含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具備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讓大學生能夠運用英語來進行信息交流,并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為他們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得他們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學生想要利用英語來進行信息交流,就必須要能在英語交際的過程中講話者所表明的觀點和態度,并能夠對講話者的話語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和綜合概括。

(一)話語隱含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自2005年2月以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由100分制改為710分制,其中聽力所占比例大大增加。這充分的證明,大學英語將更加的重視學生聽力能力的發展。將話語隱含理論運用到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去,能夠有效的引導確實去正確的理解會話語的言外之意。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人們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經常有選擇性的避免通過語言來直接的表達出自己的真實觀點或者意圖,而是會采用比較委婉間接話語來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或達到自己的意圖。面對這種情況,如果能夠有效的利用話語隱含理論,那么就能夠在交際的過程中了解到對方的弦外之意,而學生在聽力考試時更是能夠“知己知彼”,有技巧的捕獲各種話語發出者的弦外之音,進而能夠正確的解題。由此可知,大學英語教師與高校學生如果能在聽力的教與學中高效的利用話語隱含理論,那么聽力理解的教學工作就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話語隱含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通常情況下,許多中小學英語教師都是教完音標就覺得完成了任務。這就直接使得很多學生到大學后在學習英語時不能夠通過語音的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意味深長的言外之意或者是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這樣的后果就使得很多學生即使是過了四級、六級也很難在與外國人用英語交流時通過發音來表達自己的言外之意或者是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其實就如我們的母語——漢語一樣,通過不同的發音方式往往能起到表達言外之意。在實際交際過程紅能夠表達出會話隱含的言外之意的有語音因素、知識因素。其中語音因素主要包括了重音(stress)、音長(length)、停頓(pause)和語調(intonation),知識因素主要包括了背景知識、情景知識、相互理解這幾方面。在實際交際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重音、音長、停頓、語調可以讓一句話表現出不同的意思。例如“Sheisyourgirlfriend.”這一句話,如果是重讀主語“she”,那么就能夠表達出一種疑惑的語氣,表示質疑;如果是均衡重讀,那么就表達一般陳述,是在陳述一個事實;而如果是重讀賓語“girlfriend”,那么就包含了肯定、欣賞或驚喜的態度在里面。知識因素幫助學生理解話語之中的隱含之意十分重要。學生要掌握英語就必須要了解其背景文化,缺乏背景文化的支持,在理解言外之意方面就會存在嚴重的缺陷。會話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上的,情境因素幫助學生理解言外之意十分重要,不論是在聽力考試中還是在英語交際的過程中都必須要對產生會話的情境有充分的了解。而相互理解則是指的會話的雙方必須要明白自己的話能夠被對方所理解。

三、會話隱含理論所帶來的英語教學啟示

在任何一門非母語的語言教學中,讓學生能夠理解其所包含的隱含信息都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認知過程,而能否正確的領會話語中的隱含信息則直接的關系到能否正常的使用這門語言進行交流。英語作為一門學生們學習的第二語言,如何讓他們能夠真正的理解講話人的話語中的隱含意義,是長期以來困擾教師以及學生們的難題。通過話語隱含理論的運用筆者認為要幫助學生學會領會英語會話中的言外之意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篇7

開放大學是以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為依托開展的遠程教育,這種教學方式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和學生分離,學生隨時隨地都能聽課,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它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微課教學異軍突起,成為遠程教育中一股新興力量,開放大學應與時俱進,積極開展微課教學。

一、開放大學與微課

(一)開放大學的概念

開放大學是國內較早開展遠程教育的教育部直屬部門。它以新型的教育媒介為基礎,有兩種教育模式,一種是針對有學歷的,一種是針對沒有學歷背景的。在這些年的實踐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模式有很多優點,對高校教師教學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提高了教學內容的質量,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突破了教學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限制少,教學門檻低,給一些沒有學歷背景的人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二)微課教學的概念

微課教學是指按照新課標和教學的要求,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上針對教學重點、難點的講解,同時還兼有有關課題的教學設計、課程總結以及課后練習等。微課教學內容更加凝練,重點突出。微課教學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給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強烈的沖擊,開放大學之于微課教學,開放大學的教學資源中,一些課程知識陳舊、教學觀念落后,無論教學內容還是教育形式在很多地方都落后于微課教學。開放大學應與時俱進,及時做出調整和改革,重視并引入微課教學。

二、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開展微課教學

(一)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模式

從古至今,在傳統的教學觀念里,都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傳授了什么,學生就接受什么,長此以往,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顯現出來,學生沒有自己發揮想象力的空間,思維發散的能力得不到訓練,缺乏自主學習能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一種新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眾多專家學者中的討論越來越烈。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自學、自己探索為主,教師起輔作用,給學生答疑解惑,引導學生去感悟、學習并且總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重視教學方法

開放大學屬于高等教育范疇,對漢語言文學的設置要有與之相符的高度和深度。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重視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優化文學內容的選取和設計。針對文學作品的教學設計,可以以作品所在的時代背景或者是作者的背景為切入點,然后從作品的主題、故事構架、風格以及對人物的塑造等多方面展開。最終教師在對這些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注重表現形式的豐富性,使整個教學過程不死板,降低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

網絡視頻是微課的核心傳播方式,要求教師做的網絡教學視頻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在講課的過程中,學生以提問的方式與教師進行互動,教師及時答疑解惑。在整個教學結束后,學生自主在視頻下留言,對這節課的評價,指出其優、缺點,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提出更加合理化的建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評價,對優點之處,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不足之處,要虛心改進。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根據學生的需求改進教學設計,讓教學設計更加科學化和合理化,更能為學生服務好。

三、開放大學開放漢語言文學的意義

開放大學開設漢語言文學的意義要從兩方面進行探討,一方面是對教師,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與傳統教學相比,最大差異之處在于學生與教師的平等關系,學生可以自由對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行評價,指出其中不足或者需要改進之處,這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對學生,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積極加入對學習的探討中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綜上所述,關于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發展微課教學的設計,符合時代教育發展的潮流,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微課的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持,讓微課教學的傳播更加廣泛,降低了進入門檻,真正實現了有教無類,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2]吳曉輝.探析微課程在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中應用的意義[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3).

[3]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白芳芳單位:天津廣播電視大學寧河分校

閱讀次數:人次

漢語言文學論文比較文學論文古代文學論文兒童文學論文現代文學論文

外國文學論文當代文學論文文化理論論文人文歷史論文文學畢業論文

篇8

漢語言文學的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漢語言文學的知識點,更多的是讓學生學習和感悟到知識當中所包涵的漢民族的精髓文化,漢語言文學的教育可以讓大學生的涵養有所提高,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觀,對于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也有很大的幫助。

一、漢語言文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

1.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大學的課程當中開展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除了有助于大學生在漢語言文學方面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掌握和理論基礎的扎實之外,最重要的是為了培養新時代和新教育環境的背景之下,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現在大學生越來越多,而大學畢業之后就業的環境和形式也越來越嚴峻,就業單位在選擇應屆畢業生人職的標準已不再只是要求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知識,更多的是看重畢業生們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實踐操作的能力,既可以分析問題又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開設了漢語言文學之后,大學生們在課堂上可以大膽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鍛煉自己的口才以及人文素養。發表漢語言文學相關的文章,撰寫的過程當中學生的文字功底已經在慢慢地培養和扎實當中。而在相關的辯論比賽當中,從準備和參與的過程,學生可以很好地提高思考辯論的能力,為將來走人社會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2、培養大學生的人文情懷,陶冶情操

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審美能力和高尚的人文情懷和道德素養是必不可少的,則合適高品質的生活所需要的,更體現出一個人的情操。通過閱讀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從字里行間感受到歷史的興衰更替,感受到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蘊,更可以從一些感人肺腑的作品當中,感受到當時社會的文化、政治、濟。人文素養可以讓人們更多的去熱愛生活,更可以鼓勵大學生們在畢業之后即使覺得未來渺茫無邊,也有勇氣用愛和熱情,用心的去過每一天的生活和每一份工作。特別是針對理工類的高校學生來說,更是要看重漢語言文學的課程教育,因為理工類的學生,平時更多的是接受技術類和專業性更強的知識教育,不僅僅難度大而且非常枯燥,再加之沒有多的時間會主動的去了解漢語言文學,更別說去閱讀文學類的作品。這些因素導致了理工類高校的學生情商普遍較低,而且在和人交往的過程當中,表現出自我的性感,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人文素養急需提高。所以,開設漢語言文學的課程,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高尚情操的培養十分有幫助。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中人文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

1、一部分大學生人格尚未健全,對未來迷茫

一些大學生在不如校園之后,因為環境的改變以及環境當中誘惑因素的增多,導致很多學生漸漸開始出現了攀比的心理現象。而有一些學生,初人大學,對于一切未知十分迷茫,不懂得如何與人交流,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十分挫敗,便把一切心力投入到了網絡世界當中,游戲和網絡社交、網購等等讓大學生們沉迷難以自拔。甚至有一些學生,因為受到了利益的蠱惑,在無意識當中觸犯到法律,誤入歧途。而在這一部分大學生當中,我們是很難看到人文素養的影子的。

2、重視理論知識,卻忽略了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新時期新時代和新的教學環境之下,漢語言文學的教育已經不能夠再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了。傳統的漢語言教學,只是重視理論知識以及課本知識的教學,不注重課堂上面學生老師的互動,實踐性過于薄弱,從而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也被忽略了。而隨著教學方式的改變,新媒體的影響之下,大學生不管是閱讀的習慣還是思維的習慣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在如今的教學過程當中,老師們一定要注意融合多媒體和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多多和學生進行互動,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習慣,加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讓漢語言文學和真實生活聯系在一起,才可以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有所幫助。

3、知識結構更新速度過慢

漢語言文學的知識結構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場的實際需求。首先從設置課程的這一方面來說,現在很多高校在設置漢語言文學的時候,還是處在傳統的十分單一的模式下,沒有把各科的知識進行有效的融合,單一的漢語言文學的知識教育并沒有辦法助力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綜合提升。其次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一方面不夠重視,漢語言文學的實踐能力其實就是指學生要有扎實的文學功底以及較強的寫作能力,思維要活躍,擅長人際交往溝通表達,這也是從一個方面體現出學生的人文素質。因此,漢語言文學要完善課程的設置,優化學科的建設,并且提高大學生在這一方面的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三、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優化人文素質培養策略

1.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

教學目標主要有教學的內容來體現,所以要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個合理地篩選,從而確保這些內容可以起到實際的教學作用,并且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有所幫助。所以,作為高校語文教學當中的重要科目,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內容范圍耀光,全面涵蓋所學內容,保證教學的效果,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改變,滿足學生的要求以及興趣,才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積極性。

2.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現在的大學生在人格方面有所缺陷是無法避免的,這樣會對學習生活有所影響,也不利于未來的社會生存和發展。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多多制定一些有趣的有利的教學活動,從而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比如辯論賽、交流比賽、場景教學等等,除了可以鞏固學習的知識,還能夠解決學生自身存在的不良的心理問題,促進其健康的成長。

3.創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

篇9

哈爾濱師范大學屬于一本類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也是一本。

一本大學,是指經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教育廳批準可在該省招收本科第一批次考生的高校。目前我國的一本大學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教育部直屬大學、其他主要部屬大學及全國重點大學、985工程、211工程院校(部分211高校招二本);另一類是主要以本省一本招生為主體,全國大部分省份一本招生為次的大學(一般是原中央部屬高校下放后成為的省部共建大學,省屬重點大學)。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華東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

本專業重視基礎教學,因材施教,注重培養創新思維,為文化教育事業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中文人才。

本專業多年來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就業情況良好。學生除大量直升或考取研究生外,基本到中高等學校、新聞媒體或政府機關任職。

主要專業課程有: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精讀、20世紀中國文學作品精讀、外國文學作品精讀、中國文學史、外國文學史、20世紀中國文學進程、文學概論、美學、中國文學批評史、現代漢語通論、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文化通論、經典導讀系列等。

(來源:文章屋網 )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日韩AV一在线不卡免费 | 午夜性福利网站 | 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 亚洲最新中文字幕aⅴ天堂 香蕉久久高清免费 | 久久极品免费视频 | 视频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