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02: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探究學習的特征,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學生只有重視自己獨特的感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通過探究式學習,自行發現和構建文本意義,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識和經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著力指導學生掌握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本文僅就探究式學習的內涵與實施方法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探究式方法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從字面上理解“探”是尋求、探索的意思,“究”含有追查結果之意,兩者合起來就是尋求方法,探索結果的意思。因而探究式學習方法是從教材中選擇和確定主題,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學生通過探尋、追究、研究逐步形成獨立學習的品格。可以說,探究既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創新的必經過程,是一種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討,化知識注入為思想溝通,化單向吸收為多方面交流的語文教學活動。概括起來有以下特征:
(一)探究性語文教學以師生、生生互動,以尊重、信任、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為前提,表現為師生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在共同探究中求知,使學生從被動狀態轉變到主動狀態。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創設一種有利于探究的情境和途徑。
(二)探究性是以語文知識的體驗為主的學習。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專題討論、課題研究、方案設計、模擬體驗、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各種形式,探究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現象和問題。中小學生的“探究”,大多并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規范性,不能苛求學生的探究結果達到有所發明、有所創新。同時,這種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隨年級增加而加強。
二、中學語文開展探究式學習的方法
(一)創設探索學習的環境和氛圍。
在“以學為中心”的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應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進行學習的環境。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學生,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其次,教師要為學生的學而教,就要考慮學生怎樣學,要深入研究學生心理特征和思維規律,創設自主學習情境,給予學生質疑的權利,引導學生質疑問題,促進自主學習,刻苦探究,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精心設疑,追根溯源。
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從本質上講就是提出一個個的問題,并一一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在預習階段學生通過快速瀏覽課文,了解課文概況,發現哪些問題一看就懂,哪些問題有疑問,并作相應的記錄或符號,然后大膽地提出來。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收集、整理,并篩選、加工出若干問題提交學生討論。與課文緊密相關的問題,應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交流氛圍,讓同一組的學生互相交流,不同一組的學生互相補充、互相完善。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討論的氣氛越濃厚,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問題的熱情就越高漲,學生在爭論中學會表達,學會傾聽,學會與人分享,博采眾長,彌補不足,甚至萌發靈感,觸類旁通。當然,這些問題應該指向教學目標的完成,指向重點和難點的教學,切忌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問題的設置應符合學生認知的一般規律,最好是由淺入深,由形象到抽象,這樣就能使學生較好的體會到思維的行進路線和發展軌跡,提高舉一反三的能力。
(三)假設情境,合理想像,逆向推理。
閱讀文本對于讀者來說實際上是一種思維的定式。即所謂“為主人公的快樂而快樂,為主人公的悲傷而悲傷”。探究性學習可以打破這種定式的思維模式,假設出與文本內容的展開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情境,讓學生在不脫離文本主要思想的前提下,逆向思維,充分張開想像的翅膀,為文本內容開拓出嶄新的發展思路。學生在分析問題過程中,對問題作出假設,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問題的答案大膽地提出設想,估計假設的可能性。這為問題的解決指明了方向,它作為科學認識程序的基本環節,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提出假設,可以為問題搭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當發現問題后,他們很想知道“為什么”,腦海中就會出現一個個猜測性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作出假設,著力營造一個民主、祥和、生動、活潑的探究性學習氛圍,使他們的思維進入興奮點。
“3的倍數的特征”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因數與倍數”中的內容,屬于“數與代數”領域。教材創設團體操表演情境,以解決“參加疊羅漢表演的有多少人”這一現實問題為主線,讓學生在百數表中圈劃3的倍數和用計數器的算珠撥3的倍數,引導學生運用猜想、驗證的方法,通過觀察發現、自主探究,總結歸納出3的倍數的特征。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探究欲望
可預設以下兩個問題情境:第一個情境用于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復習舊知;第二個情境則用于整節課的教學。
首先,創設互動游戲情境,讓學生聽撥珠猜數:數珠響2下,猜一個數;數珠響3下,猜一個三位數。
其次,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先讓學生解決“學校團體操表演中,參加疊羅漢的有多少人”這一問題,再引導學生思考“疊羅漢每組需要3人,參加疊羅漢的可能有多少人”的問題,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列舉的這些數,思考“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怎樣判斷一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等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碧K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就給予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被诖?,第一個情境的創設,緊緊抓住3的倍數的特征的前置知識“2、5倍數的特征”與本節課蘊含“3的倍數的特征是各個數位上的和是3的倍數”的知識點,巧妙設計“聽撥珠猜數”的游戲:數珠響2下,猜一個數,可能是2、20、11;數珠響3下,猜一個三位數,可能是300、210、201、120、102、111。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數的排列組合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被喚醒,并進行有序的思考,不重復、不遺漏說出所有可能組成的數。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初步感受到“數珠的顆數就是這個數各個數位上數的和”這一新知學習蘊含的知識連接點。通過讓學生思考“如果這個數是偶數,它可能是幾”“如果這個數是奇數,它可能是幾”“如果這個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它是多少”等問題,將奇數、偶數和2、5倍數的特征等知識進行了復習回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發,數學思維也得以培養和發展。
第二個情境通過團體操表演,提出“參加疊羅漢表演的有多少人”這一問題。學生根據“疊羅漢每組需要3人”這一信息,列舉出參加疊羅漢表演的人數可能有15人、18人、21人……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這些數都是3的倍數,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參加疊羅漢表演的人數一定是3的倍數”,從而引出這節課要探究的內容——“3的倍數的特征”。這里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為素材創設生活情境,既使學生感到數學是可以親近的,拉近了數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又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使學生對數學問題展開積極的探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虼?,教師應在教學中創設探究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強烈的興趣,使學生進入“憤悱”狀態,從而打開思維之閘門,不斷深入探究所學知識。
二、適時啟發質疑,激發探究興趣
1.知識遷移,初步猜想
師(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2、5倍數的特征后):大膽猜想,什么樣的數是3的倍數?
師:科學史上許多偉大的發現和發明都源于人們的大膽猜想,由于猜想,人們產生了創新動力。
(學生由2、5倍數的特征出發作類比,得出“個位上是3、6、9的數是3的倍數”的初步猜想)
……
2.適時啟發,驗證猜想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是由問題開始的。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啟發、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探究。
探究自問題開始,問題既是探究學習的核心,又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本源。本課教學中,針對學生的猜想,教師可提出問題:“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嗎?”由此,引導學生自覺地進入問題解決的探究活動之中??茖W不能只是猜想,必須進行探究和驗證。在舉例驗證中,學生發現原來的猜想是錯誤的,是否是3的倍數不能只看一個數個位上的數字是幾就能確定。當前面的猜想被推翻后,學生產生新的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3的倍數的特征的欲望。
三、提供研究資料,加強探究體驗
1.借助百數表,合作探究
首先,教師為每個學生準備百數表,讓學生在百數表中找出3的倍數,然后讓學生觀察百數表中這些3的倍數,看能發現什么,再和小組同學交流自己的發現。學生由于受認知水平的影響,通過小組交流,大多只會發現一些表面的現象,如“百數表中3的倍數,都是隔兩個數出現一次”“百數表中3的倍數個位上的數0~9這10個數字都有可能,沒有規律”“百數表中3的倍數,十位上的數也沒有規律,都是呈斜行排列”……因此,教師要繼續引導學生觀察每一斜行排列的3的倍數,看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在進一步的探究中,發現百數表中每一斜行的3的倍數,有的個位和十位上的數調換了位置后仍是3的倍數。而將百數表中每一斜行的3的倍數聯系起來看,十位上的數一個比一個多1,個位上的數一個比一個少1,這是不是巧合呢?教師再次追問:“想一想,百數表中每一斜行上3的倍數,雖然個位上的數依次少1,十位上的數依次多1,但是這些數的什么沒變?”學生帶著問題觀察發現,每一斜行上的數的個位與十位上的數字之和是不變的,都是3的倍數,由此產生新的猜想:“3的倍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是3的倍數?!?/p>
皮亞杰認為:“一切真知都應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重新構建,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鄙鲜鼋虒W中,教師給學生充足自由探究、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先引導學生個體獨立進行探究,找出百數表中3的倍數,看看能發現什么。然后在學生獨立探究的基礎上,教師立足于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合作討論,充分交流自己的發現,發表不同的意見。在探究學習中,教師既要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又要恰當、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這里的引導,不是指教師簡單地給出方法和結論,而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真正成為探究的主體。
在全班交流匯報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發現,提出貼近學生思維實際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如“百數表中每一斜行上3的倍數,雖然個位上的數依次少1,十位上的數依次多1,但是這些數的什么沒變”等問題,從而讓學生一直處于問題思考狀態之中,積極地進行探究,最終發現數學規律。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提出問題,即讓學生“跳幾下”就“夠得著”,這樣的問題既給了學生思維的方向,又給了學生思維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2.借助計數器,操作驗證
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了百數表中3的倍數的特征,提出新的猜想:“一個數各個數位上數字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這是百數表中3的倍數的個別現象,還是普遍的規律呢?帶著這一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探究,借助計數器撥珠,舉例驗證。最后,學生通過正、反兩方面的舉例驗證,歸納總結得出:3的倍數的特征,各個數位上數的和一定是3的倍數。
動手操作、觀察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的重要方式。皮亞杰也強調:“兒童只有自發地、具體地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大膽形成自己的假設并努力地去證實,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發展思維?!币虼?,教師要積極地創設有利于學生活動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合作實踐的機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知識的構建。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并從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他人交流和探究的本領。
四、拓展探究資源,深化知識理解
1.鞏固拓展,應用規律
在學生掌握3的倍數的特征后,教師出示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第一層次,判斷哪些數是3的倍數;第二層次,在每個數的里填一個數字,使這個數成為3的倍數;第三層次,解決實際問題。在練習中,學生不僅鞏固了3的倍數的特征,而且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2.引發思考,拓展深化
探究3的倍數的特征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累了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但通過觀察發現的3的倍數的特征只是一些表層的特征,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應“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2和5的倍數只看個位上的數就可以了,而3的倍數卻要把各個數位上的數相加?”這一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深層次思考。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將數、數的組成和小棒三者結合起來,通過數形結合的直觀呈現,使學生對3的倍數的特征的理解由表入里、層層深入,深化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五、梳理研究思路,總結探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一、引 言
在網絡學習環境下,學習者的學習情境由傳統課堂轉向網絡,學習者的學習行為發生了變化。按照羅杰斯的新技術采納推廣的觀點,網絡技術要想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現無縫連接,需要經歷一個自我內化的過程,還需要考慮技術創新與學生價值觀的相容性,與以往經驗的一致性,與學習者需求的匹配程度。[1]
Charlton和Birkett指出學習者的個性對學習效果有影響。[2]劉儒德等指出,網絡學習的有效性不僅有賴于網絡學習環境為學習者提供的外在支撐,更為重要的是,網絡學習的環境和過程必須與學習者的個體特征相匹配。
已有研究表明學習者的網絡學習行為與個性特征密切相關。例如,一些語言能力比較差、在課堂上發言不夠積極的學生能夠在平臺上暢所欲言。[3]國外學者嘗試通過工具軟件跟蹤和分析網絡學習者的操作行為,Jia-JiunnLo等嘗試通過分析學習者的瀏覽器行為,進而來確定學習者的學習風格。[4]國內關于學習者個性特征對網絡學習行為影響的研究狀況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呢?
二、研究評述
文獻調研發現,目前關于個性特征對網絡學習(效果)影響的研究中,網絡學習行為的行為分析、行為模型和評價的研究相對較多,而個性特征對學習者網絡學習行為影響的研究較少。本研究篩選了6篇強相關文章進行分析,分別是《大學生Moodle教學平臺應用現狀的個案調查》(段金榮,2009)、《大學生網絡學習行為與人格特征之間關系的研究》(張曉麗,2008)、《學習者特征因素影響網絡學習行為的研究》(梁斌等,2009)、《網上討論參與者需求動機、滿意度與網絡行為關系研究》(馬衛民等,2009)、《課程論壇中的學習行為與學習者特征關系研究》(況姍蕓,2006)、《學習風格與在線學習行為之間的關系研究》(郭玲玲,2007)。在這6篇文章中,研究對象可分為在校大學生和遠程教育的成人,研究中對這兩類對象關注的個性特征要素有所側重。成人學習者的研究中包含人口學因素、上網條件和職業等,而這些因素在在校大學生的研究中通常不會考慮。從關注的網絡學習行為看,對影響在線交流的研究較多,且研究相對比較成熟,主要是從需求動機、知識基礎、性格、性別等個性因素對在線交流的影響進行研究。從關注的學習者個性特征看,對性格和性別對網絡學習行為影響的研究較多。對已有的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性格方面:(1)性格對在線交流有影響。(2)性格對自我評價、時間管理、信息查詢有影響。(3)性格不會導致其瀏覽行為的差異。
人口學方面:(1)性別對課程學習、完成作業和參與討論的影響不明顯(研究對象是遠程教育成人)。(2)城鄉差別對課程學習、完成作業和參與討論有顯著影響(研究對象是遠程教育成人)。(3)性別對登錄頻次、發帖和瀏覽行為有影響。
知識基礎方面:(1)學科背景對網絡學習行為有顯著影響(研究對象是遠程教育成人)。(2)學習者年級階段對收益行為有影響。
需求動機方面:需求動機與行為頻率和在線時長顯著相關。
學習風格方面:學習風格對在線學習行為確實有影響。在討論行為上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在閱讀行為上差異達到顯著水平。
三、主要存在問題
1. 個性特征沒有整體性
目前,關于個性特征對學習者網絡學習行為影響的研究是局部的、零散的,研究者沒有個性特征整體性的概念。由于研究者對學習者個性特征所包含要素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研究內容和目標各不相同。從學習者心理特點來分析網絡學習行為的研究較多。心理要素是學習者個性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由于對學習者個性特征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導致研究內容的局限性,不能形成對個性特征影響網絡學習行為的整體認識,這是已有研究的最大問題。
對當前研究中涉及到的個性特征因素進行歸類,可分為學習動力、知識、能力、心理特點和自然環境等五個方面。圖1是已有的相關研究中這五類個性因素出現頻次的示意圖,其中心理特點是關注最多的個性因素。每個類別包含的個性要素如下:
心理特點包含性格、學習風格、孤獨感、、忍受力和網絡焦慮等。
學習動力包含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和需求動機。
知識包含學科知識、信息素養和遠程學習經驗。
能力包含認知策略、元認知能力、自我監控能力和遠程學習技能。
自然環境包含性別、經濟障礙和學習者所處的環境等。
除了以上五個方面個性因素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影響網絡學習行為?這些特征要素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和影響,進而影響著學習者的網絡學習行為?對網絡學習行為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等等。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解決學習者的個性究竟是什么?個性都包含了哪些特征要素?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和個性化教學思想的發展,高等教育越來越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模式,例如,開放課題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等等。隨著此類學習模式的實施,也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各種學習模式如何組織實施以及教師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應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等等。目前對于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種學習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法[1][2]及其理論基礎[3],而有關大學生偏好哪種研究性學習模式的研究則為數不多。
思維風格作為介于智力與人格之間的一種特質,主導著人們對于思考方式的偏好,對于學生選擇哪種學習模式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嘗試通過對大學生思維風格的分析,探討其思維風格特征,從而根據不同思維風格的學生對不同教學方式的偏好,為學校在本科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偏好選用相應的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提供依據。本項研究屬我校主持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專題研究項目“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和創新能力培養評估的研究與示范”的子項目,出于整個課題的需要,研究對象為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生,因此,研究結果適用于理工科專業的教學。
二、思維風格與教學
1997年,斯騰伯格在其《思維風格》一書中提出了“思維風格”的概念。按照斯騰伯格的觀點[4],思維風格是指人們所偏好的思考方式。思維風格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偏好的表達和使用一種或幾種能力的方式。他參照政府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心理自我管理”理論。在自我管理理論中,斯騰伯格按照5個維度將思維風格劃分成了13種類型:(一)功能維度,包括立法型、執行型、審判型的思維風格。(二)形式維度,包括君主專制型、等級制型、寡頭政治型和無政府型思維風格。(三)水平維度,包括全局型和局部型思維風格。(四)范圍維度,包括內傾型和外傾型兩種思維風格。(五)傾向維度,包括保守型和自由型兩種思維風格。
斯騰伯格等人研究了思維風格與教學的關系。他們發現不同的思維風格的學生偏好不同的教學方式。思維風格和教學方式的關系如下表1[5]所示。因此學校可根據學生思維風格特征,使用與學生偏好的教學方式相應的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以期達到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的目的。
表1:思維風格與教學方式
三、大學生思維風格特征的調查研究
本次調研的目的是調查和分析理工科大學生思維風格的特征,從而確定他們偏好哪幾種研究性的學習模式。調研對象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一年級、二年級和三年級的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生。使用的調研工具為北京師范大學武欣修訂的斯騰伯格思維風格量表,該修訂后的量表已被武欣等人證明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6]。量表分為13個診斷分量表,共77個項目。對于每個項目來說,被試根據項目陳述的內容與自身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采用里克特7點量表進行自我評定,13個診斷分量表的各自得分為分量表對應的項目得分的平均分。因調研的樣本量較大,為方便調研工作的實施,同時也為了避免人工閱卷和數據處理中的錯誤,采用在線問卷調研的方式,設計和實現了一個在線問卷調查系統,校園網內均可上網提交。同時為了方便低年級學生上網答題,我們印發了學校各公共機房通用的免費上機券,學生可持券上網。調研歷時2周,回收有效答卷1492份,有效被試組成特征見下表2所示。整個調研過程均是遵循學生自愿填寫的方式,且學生提交答卷后不允許再修改,以保證數據的有效性和客觀性。使用網上問卷調查,學生的答案直接導入SQL Server數據庫,然后直接轉換成Excel文件,有效地避免了人工閱卷和數據處理中的失誤。因此,筆者相信,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本次實驗得到的數據是真實、可靠、有效和可用的。
表2:有效被試的人口學特征
四、思維風格特征與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
將實驗所得的數據導入SPSS軟件進行相關的數據分析,得到本次調研的數據分析結果:
我國理工科大學生得分較高的是立法型、執行型和自由型的思維風格,這與武欣[7]等人研究得出的中國大學生總體上表現出立法型、等級型和自由型的思維風格的結論也是不矛盾的,下面我們就重點分析立法型、執行型和自由型的思維風格與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關系。
(一)立法型思維風格和基于項目的學習
立法型思維風格的人喜歡創造和提出計劃,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做事。根據表1中立法型思維風格對教學方式的偏好,立法型思維風格的學生偏好做課題的教學方式,基于項目的學習是應用做課題的一種典型的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
項目研究模式的教學[8]是一種教和學的實踐型模式,集中關注某一學科的中心概念或原理,旨在把學習者融入有意義的任務完成的過程之中,讓學習者積極地進行探究與發現,自主地進行知識的整合與建構,以現實的、學生生成的新知識和提高完成項目任務的能力為主要成就目標。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安排自己的工作,自己控制學習進度。在完成不同任務的過程中,自主建立起不同觀點之間的聯系,尋求資源支持以克服障礙。教師充當的是一種指引者的角色,主要是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現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以及項目的可行性,在教學開始后,對學生進行指導。
這種基于項目的教學模式與立法型思維風格的特征顯然是相符的,學生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工作計劃,在完成不同任務的過程中,創造性的去解決問題。這些都需要具有立法型思維風格傾向的學生才能很好的完成,學生的立法型思維風格也偏好這種教學模式相應的教學方式。在現階段的理工科教學中,可推廣使用這種基于項目的教學模式。但是如前所講,要考慮到學習者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因此我們建議學??稍趯W生進入三年級之后才對學生施以基于項目模式的教學,以避免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在學習過程中,無從下手,而對這種教學模式喪失興趣。
(二)執行型思維風格和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學習
執行型思維風格的人喜歡按給定了的結構、程序和規則做事。中國理工科大學生在執行型思維風格方面表現比較明顯與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有很大關系,在應試教育和舊的教育體制下,教學方式主要以老師課堂講授為主,學生也就容易養成按部就班的思維風格。理工科大學生由于所學專業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和推理,則更容易傾向執行型的思維風格。執行型思維風格的學生偏好給定問題的解決的教學方式,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學習是應用給定問題解決的一種典型的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
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學習[9]是一種以問題為驅動力,以培養學習者的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的技巧以及問題解決的實踐能力。這種學習方式主要是圍繞一個或者一系列問題展開,以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為目標導向。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問題探究與解決的過程,學習者的活動自問題提出與意識開始,到弄清問題的原委與性質為止。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學習可分四個步驟來進行:尋找問題,界定問題。提出假設,選擇假設。
這種教學模式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重點不在與問題的提出而在于問題的解決。這與執行型思維風格的特點是相符合的,根據已有的知識儲備和技能按照有序的步驟去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使用這種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符合理工科大學生的執行型思維風格,對提高理科教育質量是有利的。
(三)自由型思維風格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
自由型思維風格的人喜歡面對不熟悉、不確定的情境,超出現有的程序和規則,對變化的容忍力高。根據鄭磊磊等人的研究[10],自由型思維風格具有較高的創造性傾向,對于形成創造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創新教育和創造力日益受到國家和社會重視的今天,學校應該把握住學生的這種思維風格特點,在教學中加以強化,為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成長中逐步形成創新能力打好基礎。可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并為其提供創新活動所需的外部環境。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多是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出現的,而且主要是以競賽為宗旨的小組合作學習。競賽活動由舉辦單位比如學校給定題目范圍,每個參賽小組必須選擇自己的參賽題目,學習小組要明確參加活動的動機。同時,競賽活動是有時限的,學習小組必須在給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作品。即是說以競賽為宗旨的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參賽小組在有限的時間內、在一個給定的題目范圍內獨立完成自己用以參賽的作品。這就要求學習者在較短時間內必須接觸大量的學習資料,從中找出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為了獲得競賽的勝利,學習小組還必須盡量做出新穎的有創造性的成果,這就需要學習者有容忍變化和面對不確定的情境的素質,同時又能找出一些超越常規程序的方法,讓自己的作品更具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除了要具有與其他小組成員的合作精神外,更要發揮自己的獨立性和探索能力,以增強小組的整體創造力,并使整個小組成員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能得到強化。
課外科技活動是一種重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性學習模式,與自由型思維風格的表現特征相符,可在大學本科教學中使用這種教學模式。
五、結論
如何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越來越受到高等教育的重視。本文調研和分析了理工科大學生思維風格的特征,據此探討在高等理科教學中,可采用基于項目的學習、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學習和以競賽為宗旨的小組合作學習這幾種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這3種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符合理工科大學生的思維風格特征,同時根據斯騰伯格等人的研究,也是理工科大學生所偏好的教學方式。應用這幾種教學模式,應能在高等理科教育中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本文課題2005年獲得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專題研究項目經費的資助)
參考文獻
[1][8][9] 李其龍,張可創主編.研究性學習的國際視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約翰?賓著.張仁鐸譯.朱永新審校.研究性學習[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3]戴維?H?喬納森主編.鄭太年,任友群譯.高文審校.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
[4][5]Sternberg R.J.Thinking Styl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
ess.1997.
[6]武欣.思維風格量表的修訂與大學生思維風格的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1999.
筆者通過對高中三個不同學段學生的調查、訪談及咨詢,再根據多年的管理經驗得出以下結論。
一、學生特點
高一是學生從少年走向青年的過渡期,也是從初中進入高中以適應為主的一年。高二是承上啟下的一年,是學生發展的分水嶺。高三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和個性的成熟的時期。
二、學生積極心理及教育契機
(一)高一學生
1.積極心理。由于剛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學生都想給教師和其他同學一個最佳的印象。因此,他們總是盡力展現自己的優點,表現得很規矩。大部分學生在新的階段改變的決心也很大,一開始意志力很堅強。
2.教育契機。教師可以多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鼓勵,建立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展示自己優點的時間長久持續;讓每一個學生明確校規校紀、班規班紀,嚴格要求,最難管理的事情,在開學時是最容易解決的。
(二)高二學生
1.積極心理。學生在文理分班后,心理漸漸穩定,自己追求的目標已經越來越清晰,學習的目的性更強。有些學生適應快、學得好、進步大,他們積極、自信的心理不斷得到強化,學習興趣上升,科學的學習方法也漸漸形成。
2.教育契機。教師可以這些進步較大的學生作為榜樣來引導,同時借助理想教育讓他們有更高的目標,并使他們不斷從學習中得到成功的心理體驗,使他們學習自覺性進一步增強。
(三)高三學生
1.積極心理。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調解能力進一步增強,這使高三學生做事的盲目性減少,計劃性增強。學生已步入成人階段,責任感逐步增強,更加關注自身的發展,考慮升學擇業和人生理想問題。因此學生的學習的動力非常強,學習上的覺悟和投入以及知識結構的完整、大量的習題使學生勤于思考、善于質疑,并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時期的學生精力充沛,富于想象,情感豐富,易被復雜、新奇事物吸引;勇于表現自己,好嘗試,追求高遠目標。
2.教育契機。教師可以分層次教學,和學生多進行朋友式的交流,并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他們一起制訂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共同約定認真完成。
三、學生消極心理及預防性教育
(一)高一學生
1.消極心理。高一學生面對新的環境有陌生感和孤獨感,并且隨著學科知識難度和深度的加大,很多學生在學習上出現不適應現象,學習壓力過大,甚至出現焦慮;有些學生成績沒有以前好,或從班干部變成了普通學生身份,自身無法接受這種心理落差;一些學生經歷了緊張的升學考試后,會產生“歇一歇”的思想,會把自己的課余時間過多地分配在娛樂上。
2.預防性教育。我們就可以召開各種形式的主題班會,如“才藝展示”“團體游戲”“學習方法的介紹”“我是最棒的”“面對挫折”等,來預防這些問題的發生,從而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學習生活,加強人際交往教育,使學生能樹立正確的友誼觀。更為重要的是,這可以加強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性格教育,優化學生的個性品質。
(二)高二學生
1.消極心理。高二階段學生的新鮮感和熱情似乎已經淡去,既沒有高一時的雄心壯志,也沒有面臨高考的緊迫感,容易出現動蕩和茫然。有的學生則出現倦怠、厭學、焦慮。尤其是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在一年學習中(尤其是在考試中)屢遭挫折,對學習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漸漸固化,漸漸出現興趣轉移、偏科等傾向,完全放棄了取得好成績的愿望,“破罐子破摔”。高二學生已經熟悉了學校的管理措施,容易出現思想和紀律的自由散漫,而且學生異往過密的現象開始增多。
2.預防性教育。教師可以強化自我意識輔導和耐挫折能力教育,使學生的人格更趨完善,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正確的愛情觀,形成社會責任感。
(三)高三學生
1.消極心理。由于高三學生的社會閱歷的局限以及辯證思維能力的有待發展,他們在看問題時往往比較主觀、片面,容易走極端。有些學生基礎較差,雖想好好學,但努力一段時間發現自己很難跟上,于是開始放棄。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總復習過程還會出現“高原”現象。同時學生的課業負擔很重,面臨升學抉擇的挑戰,再加上家長的過高期望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高三學生會感到更加迷茫和煩亂,從而情緒波動較大,容易精神不振,郁悶生氣和焦慮煩躁。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276-03
前言
由于科技發達、社會進步與民生富裕,造就目前一種所謂過度消費的成熟社會,即多樣的產品種類與形式使得消費者很難僅僅根據產品的功能作出購買的選擇。在運動鞋選擇的方面,基礎的運動功能已經得到基本滿足的今天,選擇的需求已經從單一生理需求開始轉變到多元化的需求,即更加關注運動鞋除基礎功能外的額外因素。
Goldberg(1992)在總結Cattel,Norman等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大五人格理論(Five Factor Model (FFM))。大五模型將人類的各種個性特征都劃歸到神經質 (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開放性(Openness)、和悅性 (Agreeableness)、以及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五大個性維度和三十四個維度特征。
Jenniffer Aaker最早用歸納法研究品牌個性維度,被認為是目前最可信的品牌個性的理論體系。1997年Aaker第一次根據西方人格理論的“大五”模型,以特質理論和詞匯法作為方法論基礎,從個性心理學維度的研究角度出發,以西方著名品牌為研究對象,依靠現代統計技術發展了一個系統的品牌個性維度量表( Brand Dimensions Scales,BDS )。在這套量表中,品牌個性一共可以分為五個維度“純真(Sincerity)、刺激( Exciting )、勝任(Reliable)、教養(Sophisticated)和強壯( Ruggedness )”。這五個維度下有十五個層面,包括有42個品牌人格特性。需要注意的是,Aaker提出的品牌個性五大模型,與西方心理學家Tepus和Christal(1961)在宜人性、開放性和責任心這三個維度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這就為研究品牌個性與消費者個性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Aaker(2001)按照原有的實驗方法,比較了日本、西班牙品牌人格維度與美國品牌人格維度的差異。Ferrandi(2002)按照Aaker的研究方法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和MDS分析(INDCSCAL analyses),驗證了Aaker的品牌人格維度分析在法國的信效度分析。中國學者黃圣兵和盧宏泰(2003)用相同的方法提取了中國本土的品牌人格結構并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進行了闡釋,同時也比較了中國、美國和日本之間的品牌人格維度的差異。Sung和Tinkham(2005)采取了翻譯和反譯的方法,分別對兩個樣本進行因素分析,比較了韓國和美國兩個典型的代表東西方文化的國家的品牌人格結構。Bosnjak等人(2007)用類似的方法探索了德國的以人為本的品牌人格維度。
A.Azoulay和J.N.Kapferer(2004)分析了Aaker的品牌個性維度的不足:品牌個性的定義方面以及與品牌個性相關的各個方面對品牌個性的干擾。品牌個性特性的認知會受消費者與品牌直接或間接聯系方式的影響,即品牌個性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大表現形式(Plummer,1985)。直接形式指通過品牌使用者的形象、品牌生產者的形象(cf.Britt 1960;Grubb and Grathwohi 1967;Levy 1959);間接形式指品牌個性主要通過與產品相關的一些細節要素來間接地轉移品牌個性。這樣,從不同的表現形式出發,研究者對品牌個性的定義就難以達成一致。
在此,本研究嘗試創造性的將此維度應用于運動鞋的描述上。按照Aaker的品牌個性大五模型以及結合黃勝兵、盧泰宏(2003)研究的品牌個性的本土化的特點,將運動鞋劃分為純真、刺激、勝任、教養和強壯共五個維度,并在這五個維度上對運動鞋的特性予以研究。
一、方法
1.被試
預實驗階段,被試抽取采用方便原則,抽取心理學專業同學15人。
正式實驗階段,選取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在校男大學生共226人,且文理人數各半。在最后的問卷調查過程中,回收問卷226份,實際得到的有效問卷為186份,問卷回收率為82.3%。
2.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對被試自然情況和著裝特點等問題的基本情況調查,共14個題目。第二部分為大五人格問卷NEO(簡易版),共25個題目,五個維度。第三部分為自制的運動鞋款式圖表,各運動鞋的圖片為作者尋找到的真實運動鞋圖片。問題的回答采用五點評分法對每套運動鞋進行評分。
3.研究程序
預實驗:被試抽取采用方便原則,抽取心理學專業同學15人,對實驗問卷中的修辭、問題的流暢度以及運動鞋所屬的產品維度進行確定。最終得到17張運動鞋圖片,并隨機打亂順序呈現給被試。
正式施測時,將由基本情況、大五人格問卷和運動鞋款式圖片三部分最終形成的正式問卷發放給被試施測,進行團體施測,當場收回問卷。最后,剔除無效問卷后,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分析。
4.統計工具
對數據進行整理后,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分析。
二、結果
1.男大學生對運動鞋的選擇的基本情況
由上圖可知,男大學生對于休閑式的運動鞋最為喜歡,占到50%,其次是板鞋(25%)和籃球鞋(15.48%),在實際購買中,休閑鞋(45%)也是遠遠大于其他種類,然后分別為板鞋和籃球鞋。
2.男大學生運動鞋款式偏好與其人格特征的相關分析
根據被試對25套運動鞋款式圖的評分,計算出每種運動鞋款式的平均分,然后將其與大五人格問卷的五個分量表的得分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得到結果(見下表):
上表數據表明,男大學生的人格特征中的神經質 (r = 0.291,p<0.01)與開放性(r = 0.207,p<0.01)其對刺激維度的運動鞋偏好程度呈顯著正相關;人格特征中的宜人性特質與其對教養類的運動鞋偏好程度呈顯著正相關(r = 0.313,p<0.01);人格特種中的責任心與對強壯類的運動鞋偏好程度呈顯著正相關(r = 0.151,p<0.05),其他的沒有顯著相關。
三、討論
1.男大學生對運動鞋選擇的特點
本研究表明,男大學生總體來說(見上圖),不論是購買傾向和實際行為之中,休閑鞋均是男大學生最喜歡的運動鞋的款式。這與他們仍然是在校學生有關,休閑鞋使他們不用再在課堂上和娛樂時間之間頻繁換裝,就可以處理各種不同的需要,而且由于休閑鞋價格較分散,這給大學生根據生活費用來調整運動鞋消費以較大的空間。
2.男大學生的運動鞋選擇款式的特點與人格特征的相關分析
男大學生的運動鞋選擇款式的特點與人格特征的相關分析結果得出,在宜人性、開放性和責任心三個維度分別與教養、刺激和強壯三個運動鞋維度具有較顯著地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313、0.257和0.151。本研究是根據Aaker的品牌個性的五個維度,運用到運動鞋上所進行的劃分,而Aaker則是在“大五人格”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品牌個性的研究,且在宜人性、開放性和責任心這三個維度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開放性和刺激之間的相關可以解釋為:開放性得分偏高的個體,具有興趣廣泛的、自由的、追求新奇的人格特點,而刺激突出的是新潮、富于想象等特點。個體在選擇商品時,也會更加注重于自己個性形似或類似的商品,因此人格方面的“開放性”維度與運動鞋方面的“刺激”維度方面具有較大的相關。
宜人性得分偏高的個體具有高利他性的、信任和善于合作等特點,教養方面的運動鞋則突出在成功、領導、高貴等方面,這兩個維度的特點在某一維度上,有共同的特性,即善于合作的、易受到大家信任的個體,容易取得成功。因此,人格方面的“宜人性”維度與運動鞋方面的“教養”維度方面具有較大的相關。
責任心得分較高的個體,則具有高道德感的、依附的、固執的,高強壯的運動鞋,則注重的是男性的和強壯的因素,具有較高得分的“責任心”與“強壯”個性的運動鞋之間,實際上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以“強壯”個性滿足高責任心得分的個體的需要,從而人格方面的“責任心”維度與運動鞋方面的“強壯”維度方面具有較大的相關。
本研究中也存在以下幾點的不足,需要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加以注意:(1)盡管是調查高校男大學生運動鞋的偏好,但在調查中依舊會受到其客觀因素(如自己的實際情況等)的影響;(2)因受生活環境的影響,穿著休閑鞋比穿其他款式的運動鞋都方便;(3)本研究的時間和經費等限制,所參加的被試的樣本數較少且分散程度較低,對實驗結果的得出可能也有一定的影響。
結論
濟南地區的高校男大學生平時著裝大都喜歡穿休閑鞋;在著裝動機上,更傾向于求實用;夠買場所方面,則更加傾向于品牌專營店;總體來說,當代男大學生的運動鞋購買行為基本上屬于理性消費。男大學生的運動鞋款式偏好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中,人格特征中的神經質(Neuroticism)與開放性(Openness)其對刺激維度(Excit-ing)的運動鞋偏好程度相關顯著;宜人性特質(Agreeable)與其對教養類(Sophisticated)的運動鞋偏好程度相關顯著;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與對強壯類(Ruggedness)的運動鞋偏好程度呈現顯著的相關。
參考文獻:
[1]彭錦霞.大學生消費狀況分析[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5,(3):32-34.
[2]周世玉,張為詩.人格特質與品牌個性關系之研究:以運動鞋產品為例[J].中華管理學報,2004,(5):1-16.
[3]Aaker J.L.(1997),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lity,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34,3,347-356.
[4]Aaker,J.L.,Benet-Martínez,V.,& Garolera,J.(2001).Consumption symbols as carriers of culture: A study of Japanese and Spanish brand personality constuc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1,492-508.
[5]J.Ferrandi(2004)Aaker’s Brand Personality Scale: A Replication and A Double Methodological in a French Settingftp://ungaro. u-bourgogne.fr/cermab/ ferrandi/l alonde99marque.pdf.
一、課堂觀察:找準兩種方式的平衡
1.觀察講解:認識頂點、棱、面。
(1)(出示一個長方體餅干盒)它是什么形狀的?關于長方體你已經知道了什么?
(2)(學生介紹后,教師講解長方體頂點、棱、面的定義)下面我們就從頂點、棱、面這三個方面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入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采用接受學習方式,由教師講解長方體頂點、面、棱的定義。因為這個概念是人為規定的,無需探究,直接講解節約時間、易于理解,也為下面的探究騰出時間。】
2.驗證猜想:探究面的特征。
(1)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是什么形狀?怎樣有序地數?
(2)猜一猜:面有什么特征?怎樣驗證?
【通過“數一數”,讓學生感悟“有序”思維的方式。不是“摸一摸”“畫一畫”或“比一比”,而是“先猜想再驗證”,由長方形的特征推理得出長方體的面的特征,讓新的學習內容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取得聯系,學生自主思考的動力得以激發,邏輯推理能力得到了培養。以上兩個學習過程,實現了以思維為核心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以自主構建為核心的探究學習的和諧統一。】
3.拼裝推理:發現棱的特征。
(1)長方體有多少條棱?怎樣數才能不重復、不遺漏?
(2)(出示4根8cm長的藍色小棒、6根5cm長的紅色小棒、4根4cm長的白色小棒、12根3cm長的黃色小棒)搭一個長方體框架,想一想、選一選、拼一拼。
(3)通過拼裝,你發現棱的特征了嗎?
(4)你能用推理的方法證明棱的特征嗎?
【小棒的長度、顏色、數量是有意識的預設,活動目的不是通過實物操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是通過“想一想、選一選、拼一拼”的實踐過程,讓學生體驗感悟顏色相同的小棒長度也相同,放在相對的位置才能拼裝成一個長方體,從而探究出長方體棱的特征,有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用長方形對邊的特征加以推理驗證,有利學生思維嚴謹性的培養?!?/p>
4.列舉分類:遷移正方體的特征。
(1)羅列出用上面的小棒搭出的所有不同的長方體,可以分成幾類?哪一類比較特殊?
(2)你能說說正方體的特征嗎?
【讓學生將自己的探究成果分類,發現其中“特殊”的一類,自然進入正方體的研究。正方體的特征遷移的過程,既是一個模仿、接受的過程,也是一個感悟、學習、創造的過程,是學生有意義地建構知識的過程。】
5.變化想象:感悟圖形間的聯系。
(1)把一個長方體的寬縮短,變成特殊的長方體(兩個面是正方形);再把這個特殊的長方體的長縮短,變成正方體。
(2)把一個長方體的高縮短至零,變成長方形;再把這個長方形的寬逐漸縮短至零,變成一條線段;再把這條線段的長度縮短至零,變成一個點。
【課件動態演示長方體變成正方體的過程,讓學生感知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聯系;把長方體逐步變成長方形、線段、點,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從而感悟圖形中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p>
二、教學反思:找到學生學習的需要
1.科學探究需要接受學習。
科學家從事科學探究,尋找事物的規律和本質,但探究過程中有接受的成分。同樣,學生的探究學習也不可能與接受學習截然分開。探究有價值的問題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做出猜想、假設時,需要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掌握相關的原理和方法。探究必須與接受相結合,才能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探究學習才能成為科學探究,探究才有可能在課堂中存在,學生才能將探究進行到底。
2.接受學習需要滲透探究的思想。
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滲透探究的思想,可以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當新知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建立起非人為、實質性、有機的聯系時,就實現了有意義的建構,即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3.兩種方式如何選擇取決于學生的需求。
盡管在探究學習和接受學習中都有接受和探究成分的互相滲透,但兩種學習方式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在對過程的感受和體驗上,在對科學探究的理解上,在對探究能力的培養上,探究學習優于接受學習;在對知識結構的理解上,在課堂上獲得知識的效率上,接受學習優于探究學習。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習慣,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由于社會、家庭等種種原因致使很多學生個人主義比較嚴重,私心很強,缺乏合作、交流意識,不愿意和其他同學合作,有的干脆做漠不關心的旁觀者。這些問題不解決,合作交流就會成為空話。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通過一些實例讓學生明白一個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活動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明白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是學習伙伴,都是合作者,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合作感受集體的力量,形成團隊精神和集體責任感;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只有相互之間互教互學、取長補短,進行信息和知識的交流才能獲取更多、更廣的知識,從而讓學生明確合作交流的意義和為什么要進行合作交流。三年級(上)“我的大樹”的觀察、“各種各樣的葉”的搜集等的教學活動就能夠讓學生得到體會。因為一個人觀察到的現象和收集到的葉的種類是有限的,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這些學習任務。讓學生明白了合作交流的意義和進行合作交流的原因后,教師就要著手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學習環境,彎下身來和學生站到一條線上,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交流中,這樣就能和學生保持民主、平等的關系。通過和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師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景,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就形成了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再通過制訂一定的規則,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踴躍發言、認真傾聽、遵守紀律的合作、交流習慣。
通過以上工作,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心理品質,為合作、交流學習方法產生實效奠定基礎。
二、緊扣教學實際,不濫用合作、交流的方式
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法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條件合理的使用這種學習方法,更多的還是要讓學生親歷探究。較簡單的探究活動和學習內容,能讓學生獨立探究和學習的盡量讓學生獨立完成。例如《淀粉消失了》、《被壓縮的空氣》、《造一艘小船》、《測量物體的溫度》、《導體和絕緣體》等內容就沒有必要讓學生合作進行探究;而《各種各樣的花》、《各種各樣的巖石》、《研究材料的特征》、《生物和環境》等復雜、綜合的探究內容就必須采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進行討論、制訂方案、探究和交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相互補充、更正和辯論,獲取更科學、更全面的知識,從而更真實的完成教學目標。如果濫用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法,就會剝奪更多學生親歷探究的機會,也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三、發揮好教師的引導作用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習慣,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由于社會、家庭等種種原因致使很多學生個人主義比較嚴重,私心很強,缺乏合作、交流意識,不愿意和其他同學合作,有的干脆做漠不關心的旁觀者。這些問題不解決,合作交流就會成為空話。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通過一些實例讓學生明白一個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活動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明白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是學習伙伴,都是合作者,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合作感受集體的力量,形成團隊精神和集體責任感;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只有相互之間互教互學、取長補短,進行信息和知識的交流才能獲取更多、更廣的知識,從而讓學生明確合作交流的意義和為什么要進行合作交流。三年級(上)“我的大樹”的觀察、“各種各樣的葉”的搜集等的教學活動就能夠讓學生得到體會。因為一個人觀察到的現象和收集到的葉的種類是有限的,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這些學習任務。讓學生明白了合作交流的意義和進行合作交流的原因后,教師就要著手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學習環境,彎下身來和學生站到一條線上,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交流中,這樣就能和學生保持民主、平等的關系。通過和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師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景,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就形成了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再通過制訂一定的規則,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踴躍發言、認真傾聽、遵守紀律的合作、交流習慣。
通過以上工作,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心理品質,為合作、交流學習方法產生實效奠定基礎。
二、緊扣教學實際,不濫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法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條件合理的使用這種學習方法,更多的還是要讓學生親歷探究。較簡單的探究活動和學習內容,能讓學生獨立探究和學習的盡量讓學生獨立完成。例如《淀粉消失了》、《被壓縮的空氣》、《造一艘小船》、《測量物體的溫度》、《導體和絕緣體》等內容就沒有必要讓學生合作進行探究;而《各種各樣的花》、《各種各樣的巖石》、《研究材料的特征》、《生物和環境》等復雜、綜合的探究內容就必須采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進行討論、制訂方案、探究和交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相互補充、更正和辯論,獲取更科學、更全面的知識,從而更真實的完成教學目標。如果濫用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法,就會剝奪更多學生親歷探究的機會,也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三、發揮好教師的引導作用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探究性學習逐漸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又一種重要方式。所謂“探究性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從教師精心設計的富有創造性的問題情境中獨立地去發現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模式。人類社會正跨入一個以知識創新為基本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接受試的學習方式難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它要求學習要“社會化”、“探究化”和具有“創造性”,要求將教學模式由原有的“灌輸知識”轉移到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合作”?,F代教學更注重讓學生自主去面對問題,去探索和了解知識的發生與發展規律,找到對象的本質和特征。因此,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觀”轉變為現代的“探究性學習觀”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呢?
一、巧設探究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有猜想的地位,有時猜想比證明更重要”。而猜想依靠直覺思維,直覺思維能以最快的速度去探索攻克未知。直覺思維是依照一種高效的思維,它貫穿于每個人的思維活動之中,是進行創造性思想活動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種“探究猜想”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憑借直覺思維大膽猜想。從而使實踐驗證猜想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使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進行探究學習成為可能。
例如:教學《圓錐體積》,首先有意設計長方形旋轉得到圓柱體、直角三角形旋轉得到圓錐體的情境,讓學生進行直覺的空間感知;然后讓學生猜測嘗試:圓錐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各種差異,他們有自己的數學實際,對于同樣的問題又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法。因此,有的學生認為是二分之一,有的學生認為是在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之間等等。這樣的猜想雖然結果是錯的,但是就“猜想探索”本身而言是合理的,而創新的智慧火花卻在“猜想嘗試”的瞬間被點燃,不同猜想的結果又激發學生進行驗證的需要。在這樣的情境中探究,比起盲目地胡猜,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的思維也更有深廣度。
二、提出探究問題,誘發自主探究
探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解決問題來學習”。學始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啟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生才能產生困惑與求解的欲望,進而促使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生。只有圍繞問題展開學習,才能促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探求問題的解法,并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構建”。只有有了問題,才能“將知識的認識過程當做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將學習看做是學生獨立探究、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層層深入的問題:①誰能求出圓柱體容器中水的體積?(學生會想出將圓柱體容器中的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便通過長方體的體積得知圓柱體的體積。)②老師趁勢問:如果將圓柱體中的水換成橡皮泥,那怎樣計算圓柱體中的橡皮泥的體積呢?(學生很感興趣,思考后得出,將橡皮泥捏成長方體。)③再問:現在既不是水,又不是橡皮泥,而是圓柱體木塊,你能計算它的體積嗎?(學生立即認為可以將它浸在長方體容器的水中,測量排出或上升的水的辦法來測得。)正當學生思維活躍時,教師再展示問題:如果是學校后院造型的大圓柱形柱子,你們怎樣來計算呢?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必須找到一個計算圓柱體體積的公式。就這樣,把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以自己的眼光來組織學習材料,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取知識,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伴隨著已有問題的解決,將會產生更多的、更廣泛的新問題,從而把學生不斷引上探索之路、創新之路。
三、營建探究條件,掌握探究方法
數學是人的一種活動,如同釣魚一樣,要在真正的釣魚活動中才能學會釣魚,也必須在解決數學問題中學習數學。營建探究條件,掌握探究方法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究學習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或讓學生準備充分的感知材料,把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知識經驗轉化成一種可供操作、討論、思考的材料,為學生探究學習新知營造一個有利條件。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為研究對稱圖形的特征,我和學生一起收集和制作了許多圖形,包括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圓、五角星和一些不規則的圖形等。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去折一折、比一比、說一說這些圖形的特征,從中引導他們認識到:有的圖形是對稱的,有的不是對稱的;對稱圖形中,有的只有一條對稱軸,有的有幾條甚至更多條;和學生一起歸納出“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最后讓學生動手再剪、折、畫出各自的軸對稱圖形,進行比賽,以對“軸對稱”的特征的認識更加鞏固,并感受到軸對稱圖形的美麗。在這一探究學習過程中,正因為有了這些感知材料的充分準備,學生多了思考的時間,多了活動的空間,多了探究的機會,多了份成功的喜悅。
四、拓寬探究時空,引申探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