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 16:15: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智能醫療市場前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公司給出的數據非常鼓舞人心,該公司的數據顯示2013年下半年,全球有160萬臺健康腕帶和智能手表出售。而這個數字在2014年將成幾倍增長,預計2014年全年智能穿戴產品銷量將有1700萬臺。而美國Deloitte公司最新報告將2014年世界可穿戴電子設備的銷售數量預測為1000萬臺,銷售額為30億美元,預期2020年可銷1億臺。又據市調公司Business Insider估算,2013年世界可穿戴設備市場約25億美元,2014年激增62%達40.5億美元,到2018年可望超過120億美元。
面對撲面而來的可穿戴設備市場,世界半導體供應商們同樣也信心滿滿。
S i l i c o n Labs公司美洲區市場營銷總監Raman Sharma表示,對于可穿戴產品的研發者,以及為可穿戴產品提供超低功耗小尺寸MCU、無線IC和傳感器器件的供應商,2014年都將是成長和充滿機遇的一年。今年將會有更多的創新型可穿戴產品,從智能手表到健康健身追蹤器,再到智能眼鏡,甚至智能耳機等等。除了現有Garmin、Samsung和Sony等大型老牌公司的產品之外,今年我們將會看到越來越多靈活的小型創業公司(例如Misfit,Shine健身追蹤器制造商)進入可穿戴市場。作為節能型的MCU、無線IC和傳感器產品的領先供應商,Silicon Labs把可穿戴市場視為今年在嵌入式業務上的戰略性增長機遇,并且認為這個市場在未來幾年將更加成熟。
ADI公司亞太區醫療行業市場經理王勝,同樣對可穿戴設備市場充滿了期待,他預計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將是這一市場的成長發展期,此后將會迎來突破式的增長及海量的相關產品出現。
醫療和健康將成為重要的市場
可穿戴設備的定義是個籠統的概念,如果要為市面上的可穿戴設備進行分類,則可以幫助業界人士充分了解市場并抓機遇。
市場調研機構ABI公司較早地將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分為7大領域,分別是可穿戴照相機、智能服裝、智能眼鏡、醫療保健、運動與活動跟蹤器、可穿戴3D運動跟蹤器,以及兼容智能手機的手表。
然而就目前已經在售的可穿戴設備產品而言,醫療和健康領域將成為最先爆發的市場。名為埃森哲(Accenture)的咨詢公司發表報告指出,雖然如今在市場上能夠找到的可穿戴產品似乎多種多樣,但銷售額幾乎全部來自一個產品類別――健身監測器,健身監測器在已銷售的可穿戴產品中占據十分之九。
ADI公司亞太區醫療行業市場經理王勝是上述觀點的堅定支持者,他認為,隨著移動醫療熱潮興起,穿戴式醫療電子無疑會成為未來的可穿戴設備的熱門行業。在醫療保健領域,穿戴式的應用產品已不再是停留在“被談及”的層面,目前在例如體征信號檢測類產品,運動類裝備(如腕表,鞋類)以及消費產品等領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實際商用產品出現。例如,在手機或手機附件中集成此類功能,尤其是業內的主流手機廠商都在開發并已有面市產品,這必將帶同相關技術及市場的快速發展。
ABI的分析師Josh Flood表示:“運動與活動跟蹤器是首批熱銷的產品,僅在2013年,就出貨了3200萬臺設備。我們也預計將在2014年看到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的快速增長。”
Strategy Analytics平板和觸摸屏戰略總監Matt Wilkins先生認為,某些可穿戴設備產品種類的用例(Use Case)仍未有清晰定義。可穿戴設備市場發展的第一階段,監控和記錄健身數據的健身腕帶將主導全球產業。市場發展的第二階段,即2014至2016年間,健身腕帶和智能手表將逐步融合,兩類產品之間的差異將縮小。在第三階段,智能眼鏡將興起,成為可被消費者接受的產品。
大量可穿戴設備將成為智能手機的配件
仔細觀察現今的可穿戴設備的功能,無論是智能眼鏡、智能手表、智能腕帶,它們都具備與智能手機通信的功能,必須通過智能手機來進行數據處理。
博通公司嵌入式無線暨無線連線事業部業務開發總監Jef Baer先生表示,隨著可穿戴設備變得日益纖小、輕薄和高效,要處理和收發數據,與強大的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之間的保持良好的連接變得日益重要,智能手機就變成了將一切設備連接起來的中心。可穿戴設備的價值在于,它擁有能夠與智能手機或者互聯網連接起來、但同時又對電池壽命影響甚微的能力。
Silicon Labs美洲區市場營銷總監Raman Sharma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將市場中存在的可穿戴式產品兩種類型:可佩戴的外設(例如作為智能手機外設的智能手表、健康健身和活動追蹤器等)和獨立式的產品(例如 Google眼鏡,能夠不依賴于智能手機或平板,就可操作和連接互聯網)。他相信未來大多數可穿戴產品將作為手機外設而存在。
究其原因是可穿戴產品具有兩個關鍵需求,即小型化和長電池壽命。為了在市場中取得成功,終端用戶應該在佩戴上可穿戴產品后顯得不唐突、不明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可穿戴產品必須具有非常小的尺寸,并且也要能夠長時間運行,最好是支持可更換電池。在可穿戴設計中提供復雜的用戶界面(例如,惹眼的彩色顯示屏)可能會受到成本限制。因而與終端用戶共享健身和其它生物識別信息的最理想的方法是通過智能手機或者一些其它移動設備。
短期難成“殺手級”應用
中圖分類號:TN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6(a)-0010-01
近年來,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無線網絡得到了快速發展,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無線網絡數據標準,如WiFi、Wireless usb、Bluetooth、Z-wave等,不同的協議標準對應著不同的應用場景和應用領域。同時,無線傳感網絡的發展和研究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各種無線傳感網絡協議標準也日漸規范化。其中不得不提的,廣泛應用并且最具增長潛力的協議就是ZigBee協議。
1 什么是ZigBee技術
ZigBee技術是一種面向短距離、架構簡單、具備延長電池壽命、低消耗功率與低傳輸速率的無線通訊技術,具有傳輸距離長、可靠度高、省電以及高度擴充性等特點,主要適合用于自動控制和遠程控制領域,可以嵌入各種設備。
2 ZigBee的技術特點
2.1 低傳輸速率
Zigbee標準是為低數據率、短距離無線網絡通信定義的一系列通信協議。基于Zigbee無線設備工作在868 MHz,915 MHz和2.4 GHz頻段,最大數據數率是250 kpbs。
2.2 低功耗
由于ZigBee的傳輸最大數據數率是250 kpbs,發射功率極低僅為1 mW,再加上采用了休眠模式,功耗低,因此,ZigBee設備非常省電。據估算,在低耗電模式下,一個ZigBee設備節點僅靠兩節5號電池就可以維持長達6個月到2年左右的使用時間。
2.3 低成本
通過大幅簡化協議(不到藍牙的1/10),降低了對通信控制器的要求,按預測分析,以8051的8位微控制器測算,全功能的主節點需要32 KB代碼,子功能節點少至4 KB代碼,而且ZigBee免協議專利費。低成本對于ZigBee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2.4 近距離
ZigBee傳輸范圍一般介于10~100 m之間,在增加RF發射功率后,也可以增加到1~3 km。這指的是相鄰節點間的距離。如果通過路由和節點間通信的接力,傳輸距離將可以更遠。
2.5 短時延
ZigBee的響應速度較快,一般從睡眠轉入工作狀態只需15 ms,節點連接進入網絡只需30 ms,進一步節省了電能。相比較,藍牙需要3~10 s、WiFi需要3 s。
2.6 高容量
ZigBee可采用星狀、片狀和網狀網絡結構,由一個主節點管理若干子節點,最多一個主節點可管理254個子節點,同時主節點還可由上一層網絡節點管理,最多可組成65000個節點的大網。
2.7 高安全性
ZigBee提供了三級安全模式,包括無安全設定、使用接入控制清單(ACL)防止非法獲取數據以及采用高級加密標準(AES128)的對稱密碼,各個應用可以靈活確定其安全屬性。
3 ZigBee技術的應用場景和應用領域
3.1 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嵌入式系統和網絡通訊技術將家庭中的各種設備如照明系統環境控制安防系統網絡家電通過家庭網絡連接到一起。
據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智能家居全球市場規模或已達1萬億美元,到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產值將會達到2萬億元。與此同時,ZigBee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成熟,為智能家居設備的應用提供了環境基礎,智能家居需求呈上升勢頭。
智能家居是ZigBee無線網絡的一個主要應用領域,智能家居中典型的數據速率僅有10 kps。例如ZigBee抄表系統,不但可以傳輸每月的水電使用數據,同時檢測設備存在的問題,實現對設備的無線管理。如果壁燈和開關都配備了ZigBee設備,那么,室內的任何開關都可以被指派來打開和關閉一盞電燈。
ZigBee智能家居的安裝非常簡單,不要鑿壁布線,用戶按照說明書在家就可以就地DIY,且設備移動性強,可以隨時更換設備安裝地點。
隨著全球對能源和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而ZigBee在智能家居節能方面的效果優勢非常明顯,因此,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ZigBee無線通信技術應用到智能家居中必將成為將來的發展趨勢和潮流。
3.2 智能醫療
為節省全球人口高齡化所衍生的醫療成本支出,減少民眾親自到醫療院所進行例行性的檢查已成為解決之道,而此須依靠內置無線通信技術的新型醫療設備來實現。在眾多可打造遠程醫療設備的無線通信技術中,ZigBee以低功耗、高傳輸距離,以及較佳的抗干擾能力備受青睞。
在國內,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的快速發展,醫療的各個細分領域如診斷、監護、治療等都將進入智能化時代。其中病人遠程監護和居民健康監察是重要的應用場景。家庭醫療用設備的數量將會大幅成長,并遠超過目前既有的數目。另外,由于無線連接功能逐漸嵌入到目前許多家用的醫療監控與感應產品中,這使得若干原本只存在于醫療用或長期照護機構內的功能,也逐漸通過無線功能進入到家庭當中,這樣的轉變增加無線傳感技術新的市場機會。對于低數據傳輸率、抗噪聲能力、低功率感應及監控網絡的需求而言,ZigBee仍會是首選解決方案。
3.3 工業控制
ZigBee網絡的初衷就是為工業現場自動化控制數據傳輸而建立的,在工業級水平上,ZigBee網絡可以用于能源管理、照明控制、過程控制和資產管理。
在工業控制領域,這些應用場景對低數據率、低成本、更長時間的電池壽命有較高的要求。ZigBee技術的優勢得以充分的發揮。在一些ZigBee應用中,無線設備持續處于活動狀態的時間是有限的,大部分時間無線設備都處于省電模式,ZigBee設備在電池需要更換以前能夠工作數年以上。
4 展望
早在2004年ZigBee技術就被列為當今世界發展最快,市場前景最廣闊的十大最新技術之一。ZigBee技術的目標就是針對工業,家庭自動化,遙測遙控,汽車自動化、農業自動化和醫療護理等領域。ZigBee非常適合于低功耗、低數據速率的監視、傳感網絡。但是任何一種技術的成功,并不只由其技術本身的因素決定,市場對技術成敗也有很大作用。即便如此,今后若干年,都將是ZigBee技術飛速發展的時期。
穿戴智能技術從監控物理活動和睡眠情況的腕帶開始,最后到服裝的內置芯片和能上網的眼鏡,開啟了再一次的科技轉型,智能手機脫離PC也來源于此。該技術系通過計算機和先進的電子技術,把時尚電子產品作為服裝及衣著的附件,完成各種相應實用功能的前沿高科技信息技術,該技術系將時尚電子產品利用計算機以及電子技術的先進技術,制作成為服裝或者一桌的裝飾,將各種實用的前沿的高科技信息技術結合到一起,是一由傳感器、驅動器、顯示器和計算機元素組成的物理世界,這些元素無縫嵌入到我們生活中的物件中,構成通過不間斷的網絡連接在一起的提供了有趣的數字世界的智能環境,為我們帶來全新的更舒適和便利的生活方式。其硬件集成度高、嵌入系統更智能,還包括其他配套的創新材料、圖形設計、傳感與無線傳輸技術等。為滿足用戶不中斷正在進行的任務,它還能進行多任務操作。它將伴隨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學習、娛樂中隨時提供幫助,就像穿戴一樣平常。
一、智能穿戴相關主要技術
智能穿戴技術系統并非簡單地把計算機微小化后直接穿戴在人們身上,它需要運用與發展很多關鍵技術才能真正發展起來,以滿足人們的應用需求,主要有:高效能源技術,無線連接技術,無線自組網絡技術,移動數據庫技術,人機交互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
二、智能穿戴技術及其產品研發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展望探討
作為當今科技前沿與熱點之一的智能穿戴技術,目前主要以概念性產品為主,多數的研究領域是健康關懷、監控系統和助理系統。盡管該技術系統市場前景廣闊光明,甚至有望再現智能手機的輝煌,雖然眾多智能穿戴技術系統已經面世,但與大眾用戶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等仍有距離,人們對該技術系統的要求遠高于當前所達到的水平,直接影響了用戶的購買行為,智能穿戴技術系統成熟之路還很長,真正邁入規模商用尚需時日。要想取得突破性發展,在這項技術發展成熟普及前,制約因素、限制條件、發展定位等仍有諸多關鍵問題需明晰理順。
(一)科技水平及成本水平等其他因素的限制
目前昂貴的價格、成熟度還不夠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期望水平和性不易做到較高性價比的功能選項,使得它還未能迅速普及。產業成熟與技術積累還需較長時間。智能穿戴技術設備是日常電子消費品,支撐其發展的電子技術、感應技術更新換代極快,電子消費品市場制勝的法寶就是高性價比,相對于手機、電腦,智能穿戴技術設備的集成度高、感應設備多、電池技術先進、成本會較高。智能的高性能與低價格不易平衡,這成為智能穿戴技術設備擴大市場規模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消費市場不可預見的混亂和錯位
傳統手表市場的特征基本表現為小眾、高端、精密機械與奢侈品,會在商場與珠寶、金銀飾品一起銷售。數據表明,消費者中的10%會通過攜帶品牌機械表表明身份;消費者很少佩戴像石英與電子手表一類的低端手表,而采取手機計時。智能手表想要重新進入市場,就要面臨激發消費者30年前的戴表熱情。
(三)無邊界競爭難免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
智能手表將手表、智能手機終端、電子醫療器械等方向結合到一起,沒有固定邊界,行業競爭邊界模糊,不光包括傳統的老牌手機品牌,還有電子消費品、互聯網廠商,以及醫療器械領域,還包括新出現的創業者、設計者或者山寨廠家更是數不勝數。
(四)應用服務、用戶接受度等市場與消費習慣制約是難點,用戶使用習慣尚需培養
目前,不少流行的智能穿戴設備并不能為用戶提供優良的用戶體驗。谷歌眼鏡作為業界標桿性的產品,在體驗上也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眼鏡的電池使用時間僅為5小時左右,語音指令交換的準確性較差,屏幕在強光下無法辨清,無法調節音量或顯示屏亮度,無法關閉WiFi或藍牙,無法重新排列用戶界面上的應用卡片或設置優先級等功能設計缺陷,都極大地影響用戶的使用感受。
(五)技術制約是瓶頸,產品的硬件尤其是電池技術亟待升級
物聯網就像一個巨大的吸盤,將整個世界納入其中。沒有人會清楚現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事物具有物聯網的特質。不過,從研究機構的各類報告,我們能預估物聯網產業的龐大市場前景。
Gartner預測,2015年全球使用中的物聯網設備或達到64億,比2014年增加30%。到2020年實現物聯網的事物數量將增長逾3倍,達到近210億。另據CB Insights統計,過去六年中,迅速發展的物聯網領域吸引了近75億美元投資,發生近900起交易。2010至2014年期間,物聯網初創公司吸引的投資金額翻番,交易數量由91起增至221起。研究機構 IDC則預計,物聯網設備及相應服務的市場容量將從 2014 年的 6560 億上升至 2020 年的 1.7 萬億美元,增長速度將隨著接入設備的增加、帶寬的增長及配套服務的成熟而加速。
麥肯錫的研究認為,基于未來10年中物聯網采用率的范圍、經濟和人口趨勢,以及技術的可能發展進程,預計在2025年物聯網的經濟影響價值可能在3.9萬億美元至11.1萬億美元之間。不過,實際影響將取決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降低技術的成本,以及消費者和工作人員的接受程度。通過使用物聯網,工廠產生的潛在經濟影響最高可達3.7萬億/年。潛在影響第二大的將會是城市,在該環境下,物聯網應用在2025年產生的潛在影響價值可能高達1.7萬億美元/年。
值得關注的是,物聯網對新興市場的影響日益顯著。Forrester的調查顯示,事實上,在物聯網應用方面,中國和印度的公司甚至比歐美同行還要領先。根據Forrester的數據,全球19%的公司已經在使用物聯網產品和服務,31%則希望這樣做。而中印兩國已經有75%的公司已經開發或計劃部署物聯網應用,另有20%對此非常感興趣。調查還表明,已經部署和計劃部署物聯網技術水平最高的行業是公共事業和電信公司、化學和石油天然氣公司、以及交通公司。而對物聯網技術的關注一般是在安全和監控、供應鏈管理、庫存和倉庫管理、客戶訂單監控等幾個方面。
物聯網發展的重點領域
行業應用仍然是物聯網發展的重要領域。物聯網多種技術手段,如傳感、定位、標識、跟蹤、導航等,可以實現動態、實時、無縫、全天候的監控,為行業實現精細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不僅大大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夠改進行業運行模式,從技術的角度引發行業管理領域的革命,促使行業領域向著公平、開放、廉潔、高效、節約的方向發展。目前,物聯網產業已滲透到城市治理、家居、交通、醫療、汽車、農業等眾多領域。
1.智慧城市
物聯網一個巨大的應用前景來自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簡單來講,智慧城市涉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治理、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等我們生活環境的方方面面。
(1)城市基礎設施
物聯網主要應用在信息基礎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中。如云計算平臺與銀行管理結合可以增強數據處理能力、儲存能力以及數據可靠性。利用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城市設施綜合管理系統可以實時監測流量、水壓和水質,對漏水情況及時進行處理。以韓國為例,其供水系統管道漏水率平均為14.1%。漏水率每降低1%,D個城市一年可以節約40萬美元。僅靠此一項,韓國一個城市一年平均可以節約564萬美元。城市智能電網能夠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高效、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隨著物聯網科技的發展,全球智能電網應用開始進入發展高峰期。2013年與智能電網配套使用的智能電表安裝數量已超過7.6億只,預計到2020年智能電網預計將覆蓋全世界80%的人口。此外,智能建筑在城市發展中也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有待發掘。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僅為26%左右,遠低于美國的70%、日本的60%,市場拓展空間巨大。
(2)城市治理
一般來講,服飾主要包括服裝、面料、帽、鞋、襪、手套、領帶、圍巾等衣著裝飾,本文中的智能可穿戴服飾所指的是基于實現健康監測、體感溫度調控、濕度調節等特殊功能而將相關可穿戴技術植入到日常普通服飾上構成的智能化服飾。目前,定位服裝類[1]、醫療健康類[2]已在特定人員得以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生活品質、健康的日益關注,通信技術、醫療技術和紡織技術的交叉融合越發緊密,可穿戴智能服飾的應用場景極大提高,適用人群從特殊群體逐漸過渡到追求時尚、健康的普通消費者。目前已可見較多對于可穿戴技術研究的文章,但對于可穿戴技術的專利技術及其專利保護的研究文獻還很少涉及,本文從可穿戴專利分析的角度,說明可穿戴服飾的專利現狀,統計數據為截至2019年8月30日的發明專利申請。
1智能可穿戴服飾專利申請情況
1.1全球主要國家的歷史專利分布經統計
(參見圖1),目前智能可穿戴服飾發明專利申請全球主要國家分布在中、美、韓、日、德、英等國(注:2019年數據為不完全統計),其中中國從2012年開始,申請量增長速度迅猛,2018年已超700件;美國在2001-2013年關于智能可穿戴服飾的發明專利申請整體增幅平緩,2014年以后申請量持續走高,2017年的申請數量達到100件;韓國從2010年開始在智能可穿戴服飾的發明專利申請量有增長趨勢;日本、德國、英國申請量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各年有一定波動,但整體發展比較平穩。此外,無論是增長速度還是發展規模,我國智能服飾的專利申請量在2012年以后的階段遠遠超出其他主要國家,處于壓倒性優勢,可見國內申請人已經意識到該領域的潛在發展市場,開始注重技術研發和技術保護,在智能服飾方面營造了良好的技術與保護相結合的專利生態環境。
1.2全球主要國家創新主體的專利布局
如圖2所示,在智能可穿戴服飾申請量方面,中國申請人申請量遙遙領先于美、韓、日、德等主要國家,是位列第二的美國申請量的近5倍,但從跨國申請的比例來講,中國在主要國家/地區中是最低的,僅達到4.3%,相反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的跨國申請量卻很高,這些國家的申請人有半數以上的跨國申請量。結合圖3可見,瑞士、英國、德國、荷蘭等國家平均家族數量均在4個以上,而中國申請人的平均同族數量僅為1.1,說明在智能可穿戴服飾領域,國內申請人創新意識非常強,申請量很高,但專利布局的視野僅局限于國內專利保護,基本上把智能服飾的專利布局在國內市場,很少涉及國外專利布局。這與部分創新主體的戰略發展目標有關,部分創新主體在考慮國外專利布局時,往往會考慮智能化服飾產業在國外的潛在市場、發展前景、國外當地的利好政策性因素,從而進行必要的專利組合,但由此說明由于未從時間、地域、技術以及產品等維度構建高效嚴密的專利保護網絡,將導致國內相關創新主體失去智能可穿戴服飾領域的專利競爭優勢。
2全球主要國家(地區)智能可穿戴服飾的專利權項布局
如圖4所示,在權利要求的平均項數指標方面,對于智能可穿戴服飾領域,在主要國家/地區中,美國以平均每件發明專利申請擁有19.4項權利要求高居榜首,其與排在第二位的荷蘭的平均權利要求項數均高于10項,在前10位主要國家/地區中,中國位列最后,甚至整體上低于中國的臺灣,說明中國在智能可穿戴服飾領域發明專利申請的權項較少,導致主權項的穩定性不高,整體權利要求的權利穩定性相對較低。導致這樣的結果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與不同國家/地區的專利法律政策有一定的關系,在中國權利要求項數超過10項需要單獨加收申請附加費,申請人基于經濟效益方面的考量會將權項數限制在10項以內;二是與創新主體或機構對智能可穿戴服飾后續專利有效性、侵權風險的意識把控有關,在該領域,國內申請人為了提高申請本身獲得授權的可能性,一般會把獨立權利要求寫得較長,特征限定較細,后果是導致權利要求保護范圍過窄,從而未從權利要求深度和廣度的統一維度進行考慮。
3智能可穿戴服飾的熱點領域及其創新主體
如表1所示,目前可穿戴服飾創新熱度最高的技術主題處于外衣領域,其次是與人類運動密切相關的鞋類領域,此外,帽類、機織物類、纖維類(化學特征方面)、針織類、層狀品類、緊身衣和乳罩、紗線類均是目前創新主體比較關注的焦點,需要注意的是,外衣、防護服和帽類是最近幾年專利申請增長最快的領域(參見表2的左下區),說明外衣、防護服、帽類的智能化集成度越來越高,技術研究和專利開發均處于高度發展階段,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相關領域申請人應重點在這幾個領域進行必要的專利布局。如圖5所示,其中在外衣和防護服領域(A41D),以江南大學和東華大學領跑專利申請;在鞋類領域(A43B),國外有耐克和阿迪專業運動鞋類生產商的智能化先導者,同時國內鴻星爾克也開始在鞋類方面進行專利開發;在帽類領域(A42B),達菲瑪汽配科技有限公司的專利申請高居榜首,主要在安全帽的智能化方面作研發;在機織物方面(D03D),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智能織物專利申請量較多;而在纖維類(D01F,化學特征方面),以韓國曉星集團為創新主體的代表,主要研發氨綸纖維的耐變色性以及聚酰胺纖維的形狀記憶功能;在針織領域(D04B),以研究變色織物的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以及致力于溫敏織物開發的MMIIPCO為典型代表;在層狀產品(B32B)方面主要以國內申請人為主;此外,紅豆集團的智能化服飾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緊身衣和乳罩領域(A41C);而在紗線原材料(D02G)的智能研究方面,國內外申請人均有涉及,其中ASAHICHEM主要研究紗線的防變色性能。
4國內智能可穿戴服飾的熱點區域及其創新主體
據悉,“十二五”規劃基本構架現已成型,物聯網產業將向民營企業敞開大門,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投資機遇,也是民營企業邁向高科技新領域的福音。
“十二五”期間,我國物聯網仍處于示范應用階段,由于物聯網產業涉及行業復雜,上下游企業眾多、資金鏈長,大型企業若進入其中,在產業發展初期并不一定會起到推動作用。為此,“十二五”期間,國家將不指定大型企業進入物聯網產業進行產業推動,而是從部分領域尋求突破,將細分領域的具體應用項目進行公示,鼓勵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和研究機構進行申請。通過鼓勵民營企業進入,進而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然后再逐漸擴大到更多領域,這也是今后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整體思路。
“十二五”規劃作為產業的指導方針,具有極強的引導性,除了會對未來的整體構架作出規劃外,還會針對物聯網產業涉及的具體應用領域分門別類進行專項規劃,每個專項都會對一個特定的應用領域進行細致規劃。至此,物聯網產業的投資機會將徹底明朗,而此前市場上的多輪炒作也有望轉化成對產業實實在在的資金推動。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環境與安全檢測、工業與自動化控制、醫療健康、精細農牧業、金融與服務業、國防軍事作為物聯網產業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將獲得投資者的青睞。考慮到具體的行業需求和產業前景,交通、環保、農牧業三大領域市場需求巨大,相關應用有比較好的市場前景,取得實質性發展的機會較大,而且,這王大領域涉及產業鏈上下游眾多企業和技術,能產生很好的帶動效應,會成為物聯網產業優先發展的方向。因此,未來五年,國家將先行發展智能交通、智能環保和精細農牧業這三大領域,并有可能進一步推出相關的扶持政策和資金支持。
中圖分類號:F49;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8-035-02
物聯網被稱為是信息技術的第三次革命性創新,同時也被許多國家列為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物聯網的概念首先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凱文?艾什頓在1999年提出。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在2005年的《互聯網2005.物聯網》中正式采用物聯網說法。物聯網(IOT)是“物物相連的智能互聯網”,它包含了三層含義:(1)物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2)物聯網的用戶端可以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通信和信息交換;(3)物聯網是可以進行智能控制、自動監測與自動操作的。
一、我國物聯網行業發展概況
我國政府對物聯網的發展十分重視,2009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同志,就提出要建設信息網絡和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期間,國務院又頒布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對物聯網的發展做出了規劃,同時出臺了促進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
“十二五”期間,共啟動了28項國家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2013年10月又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2014-2016年國家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區域試點工作的通知》,財政部聯合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部共同設立了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用于對物聯網研發項目的支持,已經累計安排物聯網專項資金15億元,陸續支持了500多個研發項目。
近幾年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綜合增長率達到了30%以上,充分體現了其強勁的發展勢頭。地方政府出臺地方規劃和行動方案,加大投入力度,對企業為主體的物聯網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項目進行扶持。建立協同推進機制,積極推廣物聯網應用,取得了積極成效。物聯網技術已經融入到了紡織、冶金、機械、石化、制藥等工業制造領域。尤其是智能交通領域的車聯網以及智能制造領域的工業物聯網,市場前景良好,增長速度不斷攀升。到2014年,物聯網產業規模達到5800億元,同比增長18.46%。
中投顧問的《“十三五”數據中國建設下物聯網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構成物聯網產業鏈中的支撐層、感知層、傳輸層、平臺層以及應用層分別占物聯網產業規模的2.7%、22.0%、33.1%、37.5%和4.7%。而物聯網感知層、傳輸層參與廠商眾多,成為產業中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
從應用領域角度看,2015年占據我國物聯網市場主要份額的應用領域包括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電網、智能醫療、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其中智能家居領域由于和日常生活高度融合而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發展最快的應用領域。智能交通中的車聯網以及智能醫療領域,由于需求空間廣闊、產品附加值高,在2015年獲得了大量的市場投資,在2016年其市場份額將會進一步提高。
預計作為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革命,物聯網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其理念也日趨成熟。當前,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創新活躍,發展迅速,真正全球范圍內掀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被認為是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
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遼寧省在物聯網產業基礎、技術研發能力、網絡服務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物聯網產業也必將成為遼寧經濟結構調整、企業轉型、加速產業信息化智慧化的核心推動力量。
二、遼寧省物聯網產業應用發展和存在的問題
遼寧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在電網、工業自動控制,數字醫療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物聯網試點和示范項目,并且取得了初步進展。
例如,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建設的基于物聯網的綠色通信機房,為維護人員提供機房實時能耗水平并提供能耗優化建議,降低了故障發生概率與整體能耗,體現了物聯網的智慧應用的優點。通過部署統一標準的各類感知裝置,實時采集設備運行數據、環境數據,并且遵循統一信息模型和通信規約,系統統一對感知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加工。
作為“中國•廊坊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期間“APEC智慧城市智能產業高端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加快物聯網產業化,打造中國物聯網產業基地”。會議希望通過探索環渤海物聯網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促進廊坊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
行業應用是主要驅動力
計世資訊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800億元,到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0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發展前景遠超過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等市場。
2010年將是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最關鍵的一年,各級政府的政策出臺、各高校院所的技術研發、標準化進展以及重大專項的設立都將對未來幾年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走向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計世資訊預測,“政策先行,技術主導,需求驅動”將成為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行業應用將成為未來幾年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其中,智能交通、城市安防、智能電網等行業市場成熟度較高,這些行業傳感技術成熟,政府扶持力度大,在許多城市已經開始規模化應用,市場前景廣闊,將成為未來幾年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醫療衛生、家庭、個人等領域的智能傳感應用還尚不成熟,需要等待較長的時間,技術、標準均有待進一步完善,大多產品還處于試驗階段,短時間內不會大規模應用。
打造區域性產業基地
打造區域性物聯網產業基地將成為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模式之一,隨著國家和地方產業園區相關配套扶持政策的出臺,一大批區域性物聯網產業基地的建設和探索將很好地推動物聯網產業的發展。
2014年國內互聯網金融市場風生水起,其中小額信貸P2P市場和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尤為明顯。
(速途研究院制圖)
國內P2P市場整體交易規模在2010年僅有13.7億元,而到了2014年整體市場交易規模已達2514.7億元,增長了183倍!而僅 2014年一年較2013年交易規模上漲了157.8%。雖然表面上國內互聯網小額信貸P2P市場發展速度驚人,但國內項目也有超過1600家之多,但不少項目最后都不能健康發展,老板跑路現象屢見不鮮,不斷地透支著投資者對于這一行業的信任。未來隨著參與者的增長和制度的完善,P2P市場將會逐漸走向一個成熟穩定的狀態。
(速途研究院制圖)
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方面呈現出支付寶一家獨大的局面,交易額占據了整個交易市場的半壁江山。財付通以19.4%的份額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銀商,交易市場占比11.6%。此外快錢、匯付天下、易寶支付、環迅支付分別占到市場的6.9%、5.3%、3.2%、2.7%。支付寶作為阿里巴巴未來生態系統布局的核心環節之一,表現出了較為強勢的一面。
2. 醫療健康市場——市場潛力巨大 前期問題明顯
(速途研究院制圖)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國內的移動醫療市場這座“金礦”也逐漸被人們發現、發掘。2014年移動醫療市場規模是30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 89.9%,增勢在過去四年表現較為平緩,而隨著“挖掘”的深入和移動醫療市場的逐漸成熟,未來幾年市場將迎來大跨步的發展,預計201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元。
但移動醫療市場就目前狀況來看,存在的問題依然明顯,主要表現在核心醫療服務“移不動”,盈利模式不甚明朗,信息交互尚不完善等方面。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布局的深入,移動醫療市場的前途也會逐漸明朗起來。
3. 在線教育——已進入爆發式發展階段
(速途研究院制圖)
國內的在線教育市場發展可以到目前為止可以總結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在線教育的萌芽階段,不少企業開始對在線教育市場進行探索,大量資本進入市場,但由于制度的不夠完善,不少企業最終找不到出路死掉。第二階段依然免不了公司的更迭,但相較于同一時期的其他互聯網行業,在線教育發展緩慢。第三階段可以說是技術帶動下的一次突飛猛進,隨著其他互聯網行業的逐漸成熟,在線教育作為一座待挖掘的“金礦”再一次回到巨頭們的視野中來。
4. O2O——BAT巨頭紛紛布局 市場趨于多元化
(速途研究院制圖)
2014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為56381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85.5%,漲勢較為平緩,究其原因是國內O2O市場目前仍處在初步發展階段,諸多行業仍在探索,BAT巨頭在O2O行業布局也逐步啟動。2015年將有望迎來一次爆發式的發展,預計2015年國內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會突破59873億元。
(速途研究院制圖)
目前國內O2O市場表現來看,餐飲仍然排在第一位,占到整個市場的43%,其次是休閑娛樂,市場占比26%,第三名酒店占到了25%。此外親子、美容美發、婚慶等也有涉及。但隨著BAT布局的完善以及對O2O有利的探索,包括汽車服務、醫療健康等也將逐漸在O2O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5. 電子商務——天貓一家獨大 網民購買潛力驚人
(速途研究院制圖)
雙十一無疑是國內電子商務的一次狂歡,也是國內網民購買力水平的一次成功的檢驗。淘寶天貓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2014年雙十一僅一天的交易量達到了571億元,較2013年增長了63.1%。這是國內電子商務發展和網民購買力提升共同作用的結果。
(速途研究院制圖)
雙十一期間各大商城的流量分布中,天貓商城的流量占到總流量的53.3%,以絕對的優勢奪得榜首。其次是亞馬遜,流量占到了22.6%。京東是第三位,流量占比15.3%。第四名是國美在線,流量占2.8%,蘇寧占2.2%,一號店占2.0%,當當網占1.4%,聚美優品占到0.3%,唯品會和易迅分別占0.2%和0.1%。天貓商城在國內電子商務市場仍舊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
6. 智能硬件——市場發展迅速 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圖)
2010年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僅有0.9億元,到了2014年這一規模已達到66.2億元,增長了72.6倍!而目前我國可穿戴設備市場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未來的這一市場規模增長勢頭仍將持續。預計2016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79.4億元,到了2018年,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規模將達 284.6億元。國內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大部分集中于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的市場幾乎處于真空,可見正在國內智能可穿戴設備潛在用戶群十分龐大,市場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圖)
縱觀目前市場上的可穿戴設備,智能手環力壓群雄,以61.2%的高占比排在了智能設備產品的第一位。位居第二位的是智能手表,占比為 23.7%,智能臂環設備占比僅為8.0%,居第三位。智能跑鞋以3.7%的占比排在第四,智能眼鏡和智能紐扣分別占2.6%和0.8%。智能手環由于攜帶方便,并且相對技術要求比同類產品要略低,成本相對低廉,所以手環設備的市場占有量相對較高。可見國內智能設備市場尤其是高端智能設備還有待發展。
7. 互聯網視頻——廣告、終端設備齊頭并進 電商將成新出路
(速途研究院制圖)
2014年國內網絡視頻市場規模是191.2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205.0%。由于在線視頻行業的媒體性,廣告收入仍然是其主要的盈利模式,隨著智能家居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拓寬,智能終端設備包括網絡電視和智能手機等的銷售也將成為網絡視頻行業的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而前不久剛剛提出的通過在線視頻和電商合作的手段,隨著這一想法的普及,在線視頻將被帶入到新的境界。
8. 車聯網行業——市場規模達百億 汽車搭載智能設備成趨勢
(速途研究院制圖)
車聯網是物聯網在汽車領域的重要實踐,通過車載智能設備實現汽車電商、對汽車的遠程控制以及傳統導航、定位等功能,也是巨頭們生態布局的重要一環。2014年中國車聯網滲透率已達7.5%,而這一數據在2010年僅有4%。結合我國2014年民用汽車近1.27億的擁有量,可估算車聯網市場擁有近100億的規模,可見車載智能設備擁有相當巨大的空間。從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外車展和智能家居展來看,搭載有智能設備的“智能汽車”都是展覽的重頭戲,隨著人們對智能汽車的理解深入,以及便捷的網絡和快速發展的技術的保駕護航,車聯網已經成為未來的大勢所趨。
9. 地產/家居——線上提供信息渠道 交易還需在線下
(速途研究院制圖)
和傳統的地產家居相比,互聯網技術在地產家居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線上的信息交互渠道。用戶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第一輪篩選,從而節省下一大部分時間和資源,進一步縮短了產品的購買周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地產/家居行業的發展。但也正如前文所講,互聯網在這一領域所發揮的作用主要在于信息交互和支付手段的革新,根本上由于房屋移不動、家居不好移,且價值相對較高等原因,使得其無法完全脫離線下渠道。而且線下渠道仍是交易首付能夠達成的主導因素,而線上只起到了一個引導的輔助作用。相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用戶與商家的線上交互能夠更加真實的反映產品的真實情況,從而讓線上交易成為可能。
10. 手游市場——市場規模超過180億 ARPG將成手游新趨勢
隨著消費者對顯示器的了解加深與應用環境的增加,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相對單一的基本需求向個性化的細分需求過渡,顯示器開始發展到第二個階段,是典型的感性消費時代。消費者的需求相對復雜,廠商依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對產品和技術進行細分;價格對于消費行為購買決策的影響能力降低,不再成為關鍵因素。
現在所處的消費者主導時代,理性成熟消費行為取代沖動感性消費,消費者不再盲從廣告。應用是這個時代的根本。應用的內涵在于消費者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顯示器產品,能夠在不同應用環境下更加容易地用好顯示器產品,就像大眾消費者使用傻瓜相機一樣。消費者復雜的、個性化需求是滿足消費者應用的基礎,技術與產品是滿足消費者應用的關鍵,價格則是滿足消費者應用的前提。
在此次會上,飛利浦多媒體顯示設備事業部郭元龍先生表示,目前已全面轉向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飛利浦此次推出7系列商用LCD新品,正是瞄準了目前市場前景廣闊的商用顯示器市場,力圖通過細分化的產品迎合日益細分的行業應用需求。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顯示器市場商用用戶的需求也開始朝時尚、個性、細分的趨勢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一些特定的人群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更需要針對性的產品。而2006年飛利浦的產品細分路線正順應了市場需求,專業的研發技術加上匹配人群特點的產品細分市場,突出行業應用。
面向行業市場,飛利浦的多款顯示產品具備了強烈針對性:面向普通普通白領的170B7;面向醫療行業專業級LCD200P7EG;面向高端商務人士的190P7;面向設計人員或媒體排版的超大寬屏230WP7;還有面向網吧等行業用戶的S系列LCD,通過細致的產品定位,闡釋飛利浦“以人為本”的產品理念。
不純粹追求極限指標
所有復雜繁瑣的科學研究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更簡單的應用。在此次推出的眾多LCD新品中,貫徹其中的就是飛利浦發揮技術實力,從消費者應用角度著想精心打造的“七智”技術。其中包括集安全管理、節電管理、遙控操作管理、資產跟蹤管理、在線支持為一體的智能管理系統Smart Manage;綠色無鉛的采用TCO’03人體工程學和安全標準的Smart Green;具備清晰明亮的顯示效果和色彩的超高飽和度的Smart Image;采用以人體工程學原理為基準的人性化設計的Smart Ergo Base;自動偵測周圍環境亮度的變化并自動調節顯示器亮度的Smart Bright光感眼技術,能夠靈活調整環境展示的飛利浦獨有的智能控制軟件Smart Control;快速、便捷的雙向信息交流渠道的Smart Connectivity USB 2.0端口。
純粹追求極限指標的科技已經不再是競爭的核心,飛利浦認為,最大的挑戰已經不是如何實現技術,而是如何讓消費者去自然輕松地使用它。“七智”技術代表的就是這樣的理念和行業趨勢。 (G2)
飛利浦190P7
19英寸、六種Smart智能技術、1280× 1024分辨率、雙DVI數字輸入設計。飛利浦200W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