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干預策略模板(10篇)

時間:2023-08-01 16:54: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健康干預策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健康干預策略

篇1

1健康教育

幾乎在任何行為干預項目中,對預人群開展健康教育都是最為主要的干預措施之一。WHO認為,相比其他干預措施,健康教育的花費更少,但卻能夠獲得對健康相關行為的持久改變,因此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比[4]。上海市餐飲從業人員食物中毒相關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結果顯示,餐飲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行為現狀不容樂觀,從業人員對食品安全知識測試題總體回答正確率僅為67.4%,反映食品安全技能掌握狀況的試題正確率更低;與此同時,從業人員對本人食品安全知識掌握程度評價為“非常好”或“基本可以”的為87.7%,對本人食品安全操作規范執行情況評價為“非常好”或“基本可以”的高達93.1%,兩項指標均大大高于其實際水平。由于大大高估了自身食品安全知識和技能的水平,從業人員按照自認為正確而實際錯誤的方法進行操作,具有相當大的食品安全風險和食物中毒隱患。因此,系統和規范地對食品從業人員開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使食品從業人員掌握正確的食品安全知識和操作技能,對于預防食物中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可從政策和技術兩方面保障食品從業人員健康教育的實施。

1.1政策保障

進一步健全完善食品生產經營人員食品衛生知識培訓和考試的管理機制,制訂和實施食品生產經營人員食品衛生培訓和考試的法規,使食品從業人員培訓和考試做到規范化,真正發揮提高食品從業人員食品安全守法意識、知識水平和操作技能的作用。在機制設計上,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對衛生部現行《食品生產經營人員食品衛生知識培訓管理辦法》[5]進行補充和完善:

①食品生產經營人員應經食品衛生知識培訓、考試合格、領取培訓合格證明后,方可從事相關食品生產經營活動。

②考慮到不同食品行業的特點及不同崗位、層次食品從業人員所應當掌握的知識側重點、知識深度不同,在餐飲業開展的調查也表明,食品衛生管理員所掌握的知識水平也遠高于普通從業人員。因此,可考慮將食品從業人員培訓分為餐飲、流通、生產3類,在3大類的基礎上又根據專職食品衛生管理員、企業負責人、普通從業人員等崗位差異再細分為等3個級別。各類、各級食品從業人員的培訓時間、培訓大綱和考試題目均不同。

③相比培訓過程的形式,應更加突出強調培訓所應達到的提高從業人員衛生知識水平的目標。從業人員可以選擇參加本單位主管部門組織的培訓、本單位組織的培訓、食品衛生培訓機構的培訓3種方式中的任何一種,但培訓大綱、考試要求、試題庫和推薦培訓教材由監管部門統一制訂,食品從業人員也必須到監管部門指定的培訓考核點參加全市統一的以在線方式進行的網上考核,合格后領取培訓合格證明。

④為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食品從業人員的培訓,只要具備相應的資質條件,均可申請成為食品從業人員指定培訓考核機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主要負責對培訓機構以下兩方面的監管:一是培訓機構資質認定;二是監督培訓機構嚴格按要求實施培訓,并開展對培訓質量的評價,不符要求的取消資質。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不辦培訓機構,只管培訓機構,有利于其騰出更多的精力對的食品從業人員培訓工作進行管理,提高培訓的水平。

⑤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在從業人員均取得培訓合格證后方可申請開業,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不具備上述條件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不予發放衛生許可證;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監督檢查中,對食品從業人員是否持有培訓合格證明進行檢查,并對其食品衛生法規、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現場考核;開展食品衛生等級評定的行業,培訓情況檢查結果與等級評定掛鉤;對于發生食物中毒、受到停止生產經營處罰的嚴重違法行為,以及一次檢查中食品生產經營人員試題回答正確率合計低于一定比例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抽取部分食品從業人員限期重新參加考試,考試不合格者原培訓證作廢。

1.2技術保障

1.2.1用通俗方法傳授知識和技能目前的科學技術已經充分揭示食物中毒產生的機制,如細菌如何繁殖、食品如何受污染、什么措施能夠防止食物中毒的發生。但如果與食品行業的從業者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溝通,了解這些知識的只能是科學家和專業人員,大部分從業人員仍主要是以自已或同行的經驗來進行食品加工,而這些經驗在一旦條件發生改變時,往往就不甚可靠。譬如,在食品加工數量大量增加時,操作時生熟交叉污染的概率會增加,食品保存時的溫度和時間兩個關鍵點的控制難度也會加大,使食品安全的風險上升;有相當部分的食物中毒是發生在宴會或假日便是很好的例證。發生中毒單位此時的食品加工負荷量往往急劇上升,有時甚至遠遠超過本身能夠承擔的最大數量。因此,需要用一種通俗的方法將科學的食品安全知識和技能傳授給食品從業人員,在基于科學的基礎上安全地進行食品的加工操作[4]。

1.2.2針對實際的操作技能培訓食品加工實際的操作技能培訓對于培訓的效果至關重要,一些較為原則的法律法規條文和食品安全知識應結合操作的實例進行講解。如有關法規規定,為防止細菌的繁殖,加工的盒飯在食用前必須始終將中心溫度保持在60℃以上(3h之內食用),但由于盒飯在分裝、運輸、保存過程中都會散失大量熱量,按照常規操作難以保證中心溫度符合要求,因此在培訓中就應有針對性地對這一重要操作技能進行指導。

1.2.3建立食物中毒可預防的信念由于絕大部分的食物中毒是可以預防的,這些方法都相當簡便,如時間、溫度等關鍵環節的控制等。因此,培訓應使從業人員建立起“食物中毒可以預防,通過培訓掌握正確的方法后,我完全有能力不讓其發生”的信念。

1.2.4編寫高質量的培訓教材符合食品從業人員實際的教材是使其更易于接受食品安全知識的基礎。因此,在培訓教材的編寫中應考慮到以下要求:①由于培訓是按照食品行業和從業人員的職業分類開展,培訓教材也應按照開展培訓的類別分類編寫;②各類教材的內容應涉及食品衛生法規、食品中的危害因素、食品微生物知識、各種常見食物中毒的機制及其預防原則,在此基礎上對食品生產經營各環節應采取的措施作具體展開(由于此部分內容是關系到食品安全的操作技能,因此應作為教材的重點)。如餐飲業應包括采購、貯存、原料加工、烹調加工、冷菜和生食加工、備餐和配送、清潔和消毒、從業人員衛生、蟲害控制、硬件設施等內容,管理人員的教材還應包括企業食品衛生自身管理的一些做法;③由于食品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不高,教材在形式上應盡量做到深入淺出、活潑多樣,如配以一定量的插圖、照片,不但可加深對從業人員對培訓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并且可使其可以在工作中加以參照,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操作,如正確的配置消毒液、洗手消毒、儲存食品的方法等;在教材中設案例和問題分析,則可加深從業人員對怎樣是不安全的操作行為及可能導致后果的印象,有利于其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發生類似的問題。

2健康促進

健康促進包括健康教育及任何能促使行為和環境轉變為有利于健康的有關組織、政策及經濟干預的統一體,但它需要與健康教育相結合。沒有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將成為徒有虛名的概念;另一方面,如果健康教育得不到有效的環境(包括政治、社會、經濟、自然環境)支持,健康教育盡管能成功地幫助個體為改變某些行為作出努力,但明顯是軟弱無力的[6]。

WHO認為,知識固然十分重要,但有時僅有知識是不夠的,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經常建立在“知識能導致正確的態度,然后產生安全健康的行為”這一假設的基礎上,即知識-信念-行為的KAP模式。但很不幸這是一個錯誤的假設[4]。在許多發達國家,針對食品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知識培訓已經開展多年,諸如便后要洗手,然而對從業人員食品操作行為的觀察和食物中毒的報告表明,不良的衛生習慣仍存在于從業人員中。因此,要改變行為,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及其社會文化影響因素是十分重要的,要明白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僅僅是提供知識,而是要改變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行為[4]。只有給予充分的資源和適當的管理文化,食品安全規范才能得以較好執行[2];應采用考慮社會和環境因素對食品安全影響的方法來使從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得以持久改變[3]。上海市餐飲業從業人員食物中毒相關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結果也表明,從業人員食品安全行為的影響因素除知識水平外,還包括個人特征、食品加工硬件設施、自身食品衛生管理等多方面。因此,以改變從業人員不良行為為目的的干預措施,除開展健康教育外,創造各種物質、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性環境也是改變從業人員不安全行為的重要干預手段。

2.1物質環境

調查表明,從業人員食品安全行為食品加工硬件有關。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也表明,良好的支持性物質環境,使餐飲業從業人員采納預防食物中毒行為客觀可行,反之亦然。例如生熟分開是預防食物中毒的一項基本要求,要達到這一要求,除了從業人員掌握必要的操作知識以外,還必須有一定硬件設施的保證,如盛裝生熟食品的容器應有明顯的區分標志,生熟食品的加工操作區域應分開等,否則從業人員在操作中難以嚴格做到生熟分開。

我國目前已制訂的《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衛生規范》[7](《規范》),是我國第一部餐飲業衛生技術規范。其對餐飲業條件的要求都是圍繞預防食物中毒而設定的,內容主要包括餐飲業在設計、設施、設備、用具等食品衛生的具體要求。《規范》為創造良好的支持性物質環境奠定了基礎。在監督管理中,監管部門必須按照《規范》的要求,對每戶餐飲單位逐項完善衛生設施,要達到此目的,一是要在衛生許可證的發證和定期換證中嚴格要求餐飲單位按照《規范》設置硬件設施,二是在日常監督檢查中把與預防食物中毒有關的硬件設施的運轉狀況也作為檢查內容,發現問題要求企業立即整改。

2.2管理環境

食品衛生自身管理是企業為保證食品安全采取的各種管理措施,有效的食品衛生管理體系是企業內部的食品安全監督和制約機制,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關鍵。受到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餐飲單位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知識水平不高(尤其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崗位),因此企業的自身管理對于預防從業人員的不安全操作行為尤為重要。

2.2.1要求和指導建立食品衛生管理體系一是制訂餐飲業管理體系規范,強制要求企業建立管理體系,并在對企業負責人、食品衛生管理員的培訓中加強企業對此項要求的認識;二是指導企業建立并實施有效的食品衛生自身管理體系,如按照《規范》中的6個指導開展自身管理的附錄內容對企業開展加強自身管理的指導。

2.2.2教育企業管理層樹立正確的態度調查表明,餐飲單位愿意在硬件、管理上為良好的食品安全行為創造支持性環境的不多,很多企業都認識到不發生食物中毒的重要性,但對于如何做到不發生重視不夠,有的甚至在經濟利益和食品安全發生沖突時,不以食品安全為首要。上海市曾有一家平時食品衛生相當不錯的企業,在假日期間因超負荷供應,造成一起外籍游客的食物中毒。所以教育企業的管理層樹立正確的態度十分重要,預防食物中毒必須從日常的各項工作著手,而不僅僅是希望不發生中毒。

2.2.3在了解障礙的基礎上開展指導企業可針對本單位的特點和不同崗位從業人員的特點進行自身培訓。研究表明,培訓方法甚至比與培訓內容更為重要[4-8],采取綜合性措施進行培訓可取得較好的效果[9]。但開展培訓工作可能存在許多障礙,如從業人員因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按照要求操作可能會增加工作量;或認為按原來的習慣進行操作從不出事,不愿改變;部分從業人員受教育的程度低,不能完全理解培訓的要求,或者本身就有不良的衛生習慣等。因此,應指導企業在了解存在的這些障礙的基礎上,采取能夠達到最佳效果的手段對從業人員進行培訓。

3參考文獻

[1]TerriJenkins-McLean.Engaging Food ServiceWorkersin Behavioral-Change Partnership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2004,5:15-19.

[2]DeborahA.Clayton.Foodhandlers’beliefsandself-reported pract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2002,12:25-39.

[3]J.E.Ehiri.Evaluation of afoodhygienetrainingcourse in Scotland[J].Food Control.1997,8(3):134-147.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oodbornedisease:afocus of healtheducation[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衛監字〔89〕第43號.《食品生產經營人員食品衛生知識培訓管理辦法》[S].

[6]顧學琪.健康促進的理論和策略應用[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9,7(3):43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衛監督發〔2005〕260號.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衛生規范[S].

[8]MatthewP.Mortlock.Anationalsurveyof food hygienetrainingandqualificationlevelsin the UK food in 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Research.2000.10:111-123.

[9]柯躍斌.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對預防食物中毒知識、態度、行為的影響[J].中國健康教育.2004,20(5):396-398.

篇2

健康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部門都開始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成為當前教育工作的新任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他接觸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關。什么樣的師傅,教出什么樣的徒弟;家長性格暴躁,孩子就容易出現逆反心理;班風不好,學生往往也很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為此,我們認為,要想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須通過適當的措施對小學生接觸密切的人群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預。環境育人,小學生接觸的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了,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阻礙也就減少了。

一、以學習為入口。掌握心理健康知識

組織學習。是知識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教師是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實施者。打鐵還需自身硬,所以首先要教師認真學習,調整心態。只有教師本身心理健康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工作中,我們采取理論學習、問題討論、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經驗總結等方法,豐富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為進一步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打下思想認識和理論基礎。

教師的心理健康知識水平提高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有了保障。我們把課堂作為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預的主渠道。學校各個班級每周都安排有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通過心理健康知識講解和行為干預,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確自我人生價值觀,學習心理問題的應對技巧,自覺維護和增進自己的心理健康。

為了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們還通過家長學校,向家長深入淺出地講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傳授教育子女的科學方法。我們的心理咨詢師也為家長開通了熱心電話,隨時為他們釋疑解惑。

二、以宣傳為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1.利用黑板報、廣播站和宣傳櫥窗

學校宣傳櫥窗開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傳專刊。學校廣播站專門開辟了“知心話題”欄目,及時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解決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各班的黑板報要求認真收集資料,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有關欄目,如開學初,設計“展示自我,認識朋友”;考試前,設計“考前心理調節”等欄目。這些做法,不僅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使專刊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健康知識的園地。

2.為家長發放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單

為了使廣大的學生家長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識,認識到心理健康對家庭和睦、子女教育、鄰里和諧的重要性,提高家長的綜合心理素質,我們經常向學生家長發放心理健康宣傳單。宣傳單就如何克服不健康心理,如何塑造心理環境,如何緩解情緒緊張等問題提出了可行性建議。活動中,許多家長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使自己進一步認識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我們保證今后保持一顆健康的心態,同時也要讓孩子健康的度過每一天。

三、以活動為載體,滲透心理健康知識

1.“社團活動”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社團活動”,是我們眾興鎮中心小學的辦學特色。學校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社團中的一員,讓他們的興趣愛好在社團活動中得到提高和張揚。豐富的社團活動提高了他們的審美修養,使人身心愉悅、積極向上。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施加影響,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精神風貌。特別是在各種活動中,調整自我融入集體,消除自閉,懂得交往與合作,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

2.語文課外閱讀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書可益智,書可怡情。”讀書可以修身養性。研究中,我們通過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引導學生在經典名著和文學作品中接受熏陶,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3.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快樂一輩子。”我校堅持每天開展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活動內容以體育項目為主,活動采取班主任負責、值日領導監督的方式進行。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課間活動時間,讓學生積極參加不同的體育戶外活動,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飛心情,緩解學習壓力。

4.主題班隊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各班級充分利用班隊活動課,每月進行一到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班主任老師根據學期計劃及學生的特點,積極有效的開展活動,進行團體輔導,在活動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我們先后進行了“成長中的我”“培養良好的心理”“尋找最佳學習方法”“如何交往”“面向社會”“抵抗誘惑”“正確面對人生挫折”“如何自我表現調整”“如何面對考試”“解除考試心理壓力和焦慮”等主題班會活動,通過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

四、以溝通為方法,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1.生生溝通

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家長與老師都處于強勢,學生即使有怨氣,也是敢怒不敢言。心理健康問題的爆發,絕大部分是學生與學生之間。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學生往往就動起粗來,同學之間缺乏必要心理交流。為此,我們通過各種活動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通過班隊活動、心理健康課等平臺給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

2.親子溝通

家庭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父母是孩子的最親愛的人。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父母教育觀念、教養方式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逐漸進入青春期,心理上有了逆反的心理。如果這個時期家長行為粗暴、方法簡單,學生很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所以我們積極倡導家長與孩子要平等交流,經常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

篇3

2 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江蘇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山東省青島市 266003

【摘 要】本文通過探討心理健康干預策略對穩定和改善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的效果,得出結論:心理健康干預策略能夠穩定和改善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對疾病康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高血壓;焦慮;抑郁;健康干預

本文通過對120 例老年高血壓患者應用Hamilton 抑郁量表(HAMD) 和焦慮量表(HAMA) 評定情緒障礙狀況,并對60 例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心理健康干預策略,旨在探討心理健康干預策略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心理健康和改善病情所發揮的作用。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 年6 月至2013 年12 月在我院心內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入組條件:

①符合WHO1999 年制定的高血壓患者診斷標準。

②意識清晰,無智力障礙,能夠閱讀和理解問卷,配合調查。

③無精神病史。

④無嚴重并發癥。

⑤無聽力障礙。

⑥知情同意。

符合上述條件的患者120 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 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期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心理健康干預策略

建立老年高血壓患者心理健康干預小組,由高年資主管護師或護士長主導,兩位責任護士任輔助員,采用定期舉辦高血壓病專題講座、發放高血壓防治手冊、科普宣傳、患者面對面座談、健康指導、心理咨詢等多種形式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干預。集體每周進行1 次,每次30-40min。個體1 周可進行2 ~ 3 次,好轉后改為每周1 次連續4 周。

1.3 心理健康干預內容

1.3.1 科普知識宣教

指導患者正確科學認識疾病,從言行、感情上親近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盡量滿足其要求,消除其心理顧慮。指導家屬對患者給予體貼和關心,使之保持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

1.3.2 心理健康指導

根據每例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的心理疏導,耐心聽取患者的傾訴,鼓勵和誘導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采取疏導、支持和幫助等措施,減輕乃至消除其負性情緒,以和藹的態度、嫻熟的技術贏得患者的信賴,使他們主動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1.3.3 心理調適教育

向患者講解放松減壓訓練的方法,作用原理、特點和注意事項,同時使患者保持心境寧靜,分散其注意力使之淡化患者角色,給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緩解其身心壓力。指導家庭對患者給予體貼和關心。

1.4 評定方法與標準

1.4.1 Hamilton 抑郁量表

1960 年Hamilton[1] 最早編制了一套17項 HAMD,此后又編制了2l 項和24 項,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的量表。本研究采用17 項。HAMD 采用0 ~ 4 分5 級評分法。其標準為:0 分= 無; 1 分= 輕度;2 分=中度;3 分= 重度;4 分= 極重度。分值能夠較好地反映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即病情越重,分值越高;病情越輕,分值越低。HAMD17 項分別為24 分、17 分和7 分,總分<7 分,為無抑郁癥狀(痊愈)。

1.4.2 Hamilton 焦慮量表

1959 年Hamilton[2] 最早編制了一套14項 HAMA,是精神科臨床中常用量表。HAMA 采用0 ~ 4 分5 級評分法。各級標準為:0 分= 無癥狀;1 分= 輕度;2 分=中度;3 分= 重度;4 分= 極重度。總分能夠較好地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即病情越重,分值越高;病情越輕,分值越低。總分超過29 分,可能為嚴重焦慮;超過21 分,肯定有明顯焦慮;超過14 分,肯定有焦慮;超過7 分,可能有焦慮;小于6 分,無焦慮。

1.5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資料均輸入計算機, 采用spss17.0 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計數用表示,采用X2 檢驗,以P<0.05 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高血壓患者干預前后Hamilton 抑郁量表評分結果比較

本組120 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在施行心理健康干預策略前,兩組患者Hamilton抑郁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心理健康干預策略實施1 周后,兩組患者Hamilton 抑郁量表評分均較干預前均有所下降,但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心理健康干預策略實施2 周、3 周和4 周后,干預組Hamilton 抑郁量表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兩組高血壓患者干預前后Hamilton 焦慮量表評分結果比較

本組120 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在施行心理健康干預策略前,兩組患者Hamilton焦慮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心理健康干預策略實施1 周后,兩組患者Hamilton 焦慮量表評分均較干預前均有所下降,但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心理健康干預策略實施2 周、3 周和4 周后,干預組Hamilton 焦慮量表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實踐證明,實施心理健康干預策略,對改變患者不良行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疾病的知曉率和自我管理能力,特別是增強老年高血壓患者診治的主動性、參與性和治療依從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心理健康干預策略,較單純藥物治療改善因軀體癥狀導致的情緒障礙更有效,進一步揭示心理健康干預策略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篇4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1-146-001

學生干部是高校中各類學生組織、團體、班級中選拔出的優秀代表,是高校團學工作開展的積極組織者和主要參與者,他們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到工作的開展和推進。目前學生干部的心理健康狀況缺乏相應的疏導和教育,往往會出現缺乏團隊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工作主動性差、效率低等問題。積極推進團體輔導的方式,建立心理健康咨詢體系,能夠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提升學生干部的領導、執行、溝通、團隊合作、抗壓受挫等綜合能力。

一、團體輔導策略的特點

團體輔導即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學幫助與指導的重要方式,它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過程。

相較其他心理輔導方式,它既經濟又有效,可利用有限的心理輔導資源與學干團隊,營造充滿關愛、支持和信任的人際互動氛圍,成員非理性的行為和觀念能被包容,顯著提高心理素質養成的訓練成效;活動方式新穎,參與度高。采用團隊活動的形式,開放、活潑、生動的方式,能對學生產生更強吸引力,主動參與意愿強烈。 二、高校學生干部心理特點

1.認知能力較強,個性發展漸趨成熟

高校學生干部由于經常組織或參與學生活動,輔助老師完成工作,幫助周圍同學解決具體問題,具備了較為豐富的知識經驗,使之成為普通同學中的佼佼者。他們思維獨立性、批判性、靈活性和敏捷性以及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都已相對成熟,對事物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擁有自己的看法。

2.注重自我的認識和反省

身為學干,他們比普通學生肩負更多的責任與使命,在學生中起著模范表率作用,使他們更加注重對自我的認識和反省。他們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思想狀況和個性品質,憑借這些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由于自我意識水平不夠穩定,對自我的評價會出現片面性、情緒性或波動性。需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使其重拾信心,盡快步入學習正軌。

3.情感豐富復雜,波動性大

高校學生參與活動多,人際關系復雜,自身情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狀態。由于心態不夠成熟,情感容易受環境變化產生波動。有的為贏得好感和青睞,提高自己地位和威望,工作上急功近利,表現出沖動急躁情緒;有的因為壓力大,出現焦慮緊張情緒……這些情緒往往會反作用到學干的工作中,影響工作效率和質量。

4.意志發展不穩定

高校學干是學生中的優秀者,其行為有較強的自覺性和果斷性,擁有很強的自尊心和好勝心,對外界的反饋敏感。遭遇失敗挫折時他們心理上遭受的打擊比別人要沉重的多。處于心理發展時期,意志行動易受情緒情感影響,遭遇重大挫折,易造成心理崩潰。

三、團體輔導體系建設

結合以上的特點,根據本研究中的調查報告,我們發現受調查的學干大部分希望在團輔中加入領導力、團隊力量、交流溝通、情緒控制等課程。我們在設計時可以根據事先調查的結果制定特定的計劃,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針對的開展活動。

1.學干有著共同的成長課題和類似困擾

把他們組成一個同質團體,有利于依照心理素質養成原理,借助于團體的力量和心理咨詢技術,對學干進行集體輔導。通過團輔,團體成員有機會從其他人身上發現與自己類似的經歷和遭遇,共同的體驗和困難。這些共同點有助于學干之間彼此放松自己,減少防衛心理,互相幫助,共同面對問題。

2.團輔活動的設計和實施

2.1活動基本情況。以學院共214份問卷作為基數選拔,參加的成員都是自愿參加活動的學干,他們整體上身體健康,情況正常,無明顯心理障礙。

2.2活動步驟。圍繞學干所需能力素質及主要存在問題開展輔導活動,通過團體游戲、角色扮演、團體討論、問題辨析、情景再現、行為模仿等方式進行體驗式學習。

2.3活動效果的評估和鞏固方法。結束后,了解學生干部變化情況,跟蹤觀察工作和學習情況,并適當輔以個體輔導。

四、團體心理輔導對學生干部能力的影響與成效分析

1.開展團輔前后,通過觀察和隨訪的方式,發現很多學生參加后比之前開朗,在工作中表現得更大方得體,表達和溝通能力更出色,而團體成員之間的關系也表現得更親密和諧

2.團輔產生成效的原因分析

2.1寓教于樂的方式使學生干部更樂于學,更積極參與。以團體練習和交往互動為主要的訓練方式,活動比較輕松、有活力及富有趣味性,能激發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可以引發參與熱情。

2.2團輔為學生干部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心理環境。利用集體的形式,模擬生活中的情景,把來自學習工作環境、人際交往中的問題放到類似的情境中,成員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地實驗、觀察、分析、實踐和體驗真實生活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可以在這種模擬的情景中學習,嘗試改變各種行為。

篇5

人際沖突主要指的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接觸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雙方出現不同的見解和爭論,造成雙方關系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狀態,而且雙方都能感覺到的一種現象。這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出現的比較頻繁的一種現象,如果大學生的人際沖突處理得不夠恰當,不但會將彼此之間的矛盾激化,還會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不良影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合理的處理人際關系,不但能提高大學生的合作能力、個人處事能力和選擇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盡早讓大學生接觸社會,還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研究

人際沖突解決策略主要指的是彼此雙方在發生意見分歧或者沖突時,為了避免矛盾引起的危害,經過心理方面和行為方面的付出而采取的一種行為方式。在研究過的人際沖突解決策略模型中,影響最為廣泛的就是托馬斯提出的兩維空間五因素模型。托馬斯在劃分人際沖突解決策略內容時,根據“合作”與“武斷”兩個維度分為以下幾種:

(1)回避方式(avoiding),在既不符合對方的利益又不滿足自己的利益的情況下,盡量不做處理,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關心;(2)強迫方式(competing),以考慮自身利益為主,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可以將他人的利益忽視;(3)遷就方式(accommodating),為了實現對方的利益可以犧牲自身的利益;(4)合作方式(collaborating),通過協商,可以達成一致建議來保證雙方彼此的利益,使得雙方都能達到滿意;(5)折中方式(compromising),沖突雙方都能有所退讓,提出一個都可以滿意的中間意見。在眾多關于人際沖突和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的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參考和修訂了托馬斯關于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的模式,雖然表面上語言有所變動,但是托馬斯模式的本質內涵并沒有真正改變。

研究表明,大學生在面對人際沖突問題時,使用最多的策略為合作協商方法,其次就是遷就方式和回避方式,使用最少的就是競爭攻擊處理方式。只是大學生在面對不同的情景、個體性格的差異、性別的差異、年齡的差異等因素的影響,所采取的沖突解決策略也不一致。姜美霞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在發生沖突的時候,應對方式主要以容忍退讓或者以理抗爭的形式為主,而沖突發生以后,應對方式以溝通或者反思為主,基本上尋求他人幫助的情況很少。這種現象的發生表明,關于大學生人際沖突問題的研究,可以再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比如沖突可以分為沖突發生時和沖突發生后,沖突發生時和沖突發生后的兩種情況所采取的應對策略也是有區別的,而且大多數調查研究主要針對的是大學生個體在發生沖突后的處理方式。沖突發生時的處理方式更多與大學生個體的社會認知能力相關,而沖突發生后的處理策略更多反映大學生個體的社會技能水平。大多數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普遍認同在發生人際沖突時采用合作處理方式效果比較好,競爭攻擊處理方式較差,回避忍耐處理方式和遷就處理方式處于中等。

不同的大學生群體在面對人際沖突時采用的策略是不同的。采用什么樣的解決策略主要由大學生個體的性別、年齡、性格特征、沖突雙方關系是否良好、學生生源和家庭子女數等因素的差異來決定。

性別因素是發生沖突行為和影響人際沖突處理策略的重要因素,關于性別因素的研究比較多,不同研究的研究成果也不相同。其中,有不少的研究成果說明人際沖突在性別差異方面表現突出,但是也存在某些特殊情況,說明人際沖突在性別差異方面并不突出。Meurling,Ray和LoBello也認為,在影響人際沖突行為和解決策略方面,性別因素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他們在研究中提到,女性與男性在處理問題和認知能力方面存在差異,在處理沖突的過程中,男性比較傾向于負面競爭策略。這個研究結果是與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結果相同的。但是在樊富珉和張翔的研究中,性別因素對于大學生沖突行為和沖突處理策略方面的影響并沒有明顯的差異。筆者認為,這種情況的發生可能是因為男大學生與女大學生在認知水平、個人特質等因素方面的差異而導致處理策略有所不同。

年齡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的選擇。Adams.R發現,年齡的差異性對選擇沖突處理策略影響較大,年紀大點的學生多會采用口語協調和妥協策略,而年齡較小的學生則較多采用肢體應對策略來解決問題。相關的國內研究提到,不同年齡段的大學生在應對人際沖突問題時采取的對策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比如大一新生以合作處理策略為主,大二學生以遷就處理策略為主,大三和大四的學生相對比較成熟穩重,多以合作處理方式來解決人際沖突矛盾。不過從大一到大四,學生整體上都認為效果最好的就是合作處理方式。

其他影響人際沖突的因素也比較多,比如社會信念、學生生源地、家庭子女數等。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多會選擇“容忍退讓”的處理策略,而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大多會選擇“以理抗爭”的處理策略。另外,研究者推測,非獨生子女由于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與人和平相處,為此,在處理人際沖突問題時更多應用選擇協作策略。

二、人際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研究

在理論研究日漸完善的前提下,研究者們對沖突解決策略中的干預訓練越來越關注。L.Stevahn認為,沖突解決策略在能力構成要素方面與團隊合作比較類似,比如,互相合作達成共識的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換位思考能力和傾聽能力等,如果沒有對學生進行細致的培養和訓練,將會有不少學生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在對大學生進行干預訓練之后,大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和沖突解決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不但幫助大學生在校期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還能讓他們踏上社會后更好地適應社會,對大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研究者開展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的方式主要以團體輔導和課程教學滲透為主。

1.課程中滲透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

在課程中滲透人際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時,由于管理課、經濟課、歷史課和政治課中有不少沖突案例,這樣就不需要教師再耽誤時間去準備教學材料和學習材料,而只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重點強調和分析這些沖突的有效解決策略就可以,這也是課程中滲透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的優勢所在。然而,在課程教學中開展沖突解決干預訓練也存在一些缺點,主要是:(1)由于課程課時有限,對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的覆蓋面不夠大;(2)課程在結束后,不能及時進一步更深入的干預訓練,訓練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在課程中滲透沖突解決策略多以理論教學的形式為主,關于校園沖突的現實模擬比較缺乏,實踐與理論不能及時有效地結合;(4)由于每門課程的教師在教學安排上存在差異,所以他們在課程中的沖突解決干預訓練也難以達成一致性。

在課程中滲透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的過程中有幾點注意事項:(1)不管是理論教學還是實際模擬教學,學生之間必須保持融洽的關系,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營造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非常重要;(2)要界定沖突,幫助大學生更清楚地意識到課程內容中哪些情境歸屬于人際沖突,通過分析能夠清楚地了解到主人公是如何解決這種沖突,避免判斷人際沖突問題時出現模棱兩可的現象;(3)在教授協商合作的沖突解決策略中,主要分為5個過程:我希望什么-我認為什么-我選擇這樣解決問題的理由是什么-我的想法和期望時什么-所以我提出來幾種解決問題的辦法;(4)通過干預訓練理論教學后,要指導學生進行練習;(5)引導學生在與他人實際相處的過程中應用正確的解決策略,進而處理好人際關系問題。

D.W.Johnson等的研究表明,在課程教學中滲透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使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開展有效的討論和模擬情景,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激發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還能讓學生可以有意識地掌握建設性的沖突處理方式,就是說,在協商合作的情況下爭取雙方利益都能實現。同時,在課程教學中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沖突解決策略的干預訓練,使得學生能夠掌握有效的人際關系處理技能和知識,還能在干預訓練中幫助學生提高文化知識學習的效率,對改善教學有著積極的作用。

2.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團體輔導

除了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開展滲透式的干預訓練,還有一些研究者在開展人際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中采取團體輔導的形式。分析多種團體輔導式干預訓練的研究成果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1)掌握沖突行為、沖突問題和沖突解決策略的相關知識;(2)掌握協商合作式沖突處理的基本技巧,比如,懂得拒絕別人、“我語言”、同理心等;(3)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期望,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期望,并且能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沖突;(4)能夠提供最少3個解決沖突矛盾的方式并達成一致意見。以團體輔導的形式進行沖突解決策略干預訓練的方法有多種,如案例分析、情景演練、拓展活動、討論分析、資源共享等。對學生進行干預訓練前后的測試可以得出,有效的干預訓練對培養大學生的人格尊嚴、自信心、沖突解決技能和情緒控制能力、辨別是非能力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1.增加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的內容

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課程教材的內容包含了很多關于培養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案例和理論知識,例如大學生自我為中心、心理脆弱、自卑心理、畏懼心理等問題。實際上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質量的重要因素是人際沖突,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中,可將大學生人際沖突和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等知識作為一個獨立的重點章節,通過課堂小組討論、網絡交流、校園活動、情境教學等多種途徑讓學生明白人際沖突的定義、識別和解決對策,并能夠準確掌握協商合作解決策略的實施要點,然后引導其在實際生活中有意識地進行應用。對大學生個體的耐心指導和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與溝通能力,對構建和諧校園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2.針對不同特質的學生開發針對性訓練方案

在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影響下,有不少高校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甚至一些走在教學改革前沿的高校在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輔導課程中采取團體輔導的方式。關于沖突處理策略的研究表明,影響沖突處理策略選擇的因素很多,如學生生源地、性格特征、年齡、性別、家庭子女數等,所以,在組織大學生進行團體輔導之前,需要對參與調查的群體進行個體分析,并針對不同個體的差異設計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的輔導方案,因材施教。

3.對干預訓練的遷移效果進行跟蹤

很多研究者認為,在人際沖突處理策略干預訓練中,對干預訓練結果的遷移屬于最大的難題,如何將訓練中學到的協商合作的沖突解決方式及時、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是研究者普遍關心的重點問題。學校可以對干預訓練的遷移結果進行跟蹤調查,認真探討被試能否遷移訓練效果的背后原因,通過分析總結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地對訓練方案進行修改,進而不斷完善對大學生沖突處理策略的干預訓練方案,提高學生人際沖突解決能力,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涂平暉.人際沖突及其解決方法[J].長江論壇,2004(3):

55-56.

[2]張晨,班蘭美,李彩娜.人際關系困擾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

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2).

[3]Thomas,K.W.,Pondy,L.R. Toward an “intent” model of

conflict Manag- ement among principal parties[J].Human

Relations, 1977,l(30).

[4]樊富珉,張翔.人際沖突與沖突管理研究綜述[J].中國礦業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5]鄧小龍.大學生同學間人際沖突事件及應對方式[D].石家莊:

河北大學,2003.

[6]經素.大學生宿舍中的人際沖突現狀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

大學,2006.

[7]容麗芬.高職學生人際沖突問題的調查研究[D].武漢:華中師

范大學,2006.

[8]姜美霞.大學生同學間人際沖突及應對[D].長沙:湖南師范大

學,2007.

[9]LoBello. The effect of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raining oil Turkish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A usai―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1999,10(3):

32-41.

[10] Black, K.A.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s behavior dur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asks with BestFriends[J].Adolescence,

2000,35(139):499-512.

[11]Laursen B.The organization and dynamics of adolescent conflict

with parents and friend[J].Journal of Marriage&Family,2001,63

(1):14-97.

[12] GraziaIlo, WiⅡiam G. Perceiv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nd

Reacting to It:The Case for Agreeablenes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4).

[13] 陳麗娜,張建新.大學生一般社會信念與人際沖突解決策略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雜志,2004(2):151-153.

[14]Laurie Stevahn. Integrating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Into

the Curriculum[J].Theory into Practice,2004,43(1):50-58.

[15] 王海榮.人際交往團體訓練對改善大學生自我概念的實效

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研究,2010,18(2):194-195.

[16] David. W Johnson.The Impact of Conflict Resolution

Training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1997,137(1).

[17]王延.高職心理健康課程活動課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

業,2012(33).

[18]廉歡.基于氣質評定的幼兒同伴沖突解決策略促進研究[D].

吉林:遼寧師范大學,2012.

[19]鄧先麗.大學生人際沖突解決策略及干預訓練研究綜述[J].

社會心理科學,2014(9).

篇6

【關鍵詞】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聚類分析;干預

近年來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發生率呈上升趨勢[1]。健康危險行為具有非特異性、長時間作用效應、聚集等特點。聚集是指多種健康危險行為發生在同一研究對象的現象[2]。為了解不同特點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聚集特征,探討有效干預模式,于2009年3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區對3720名大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廣西柳州市區隨機抽取3所大學、9所高中、6所初中作為監測點校,于2009年3月在每所學校隨機抽取4個班,將該班所有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調查大中學生3800人,收回有效問卷3720份,有效應答率為97.89%。

1.2 方法采用中國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調查問卷,在班主任和校醫的配合下,由經過培訓的柳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衛生工作人員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自填式問卷調查。內容包括:(1)與意外傷害有關的行為。(2)與心理-情緒障礙和故意傷害(包括自殺)有關的行為。(3)成癮,如吸煙、飲酒、網絡成癮和賭博等。調查結束后當場回收問卷。本研究涉及的12種健康危險行為包括:吸煙、騎車違規、非安全游泳、受欺侮、斗毆、飲酒、網絡成癮、賭博、因焦慮而失眠、有自我傷害傾向、抑郁、有自殺計劃。

1.3 統計分析采用Epidata 3.01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 13.0軟件對男、女生分別進行樣本聚類,以上述12種健康危險行為指標為變量,采用多次迭代更換類中心的聚類方法,進行K類中心聚類,聚類后每一樣本的所屬類別存為新變量。嘗試以3、4、5作為分類數之后,確定男女生最佳分類數均為5。模式1組的特點為:各項危險行為低發,命名為低危險組。模式2組的特點為:均有騎車違規行為,其余行為低發,命名為騎車違規高發的中度危險組。模式3組的特點為:飲酒行為高發,其余行為低發,命名為飲酒高發的中度危險組。模式4組的特點是各種行為發生率均高于平均水平,但大多數不是最高值,命名為較高危險組。模式5組的特點是大多數行為發生率在各組中居于最高水平。

2 結果

2.1一般情況調查的3720名大中學生中,男生1673人,占44.97%,女生2047人,占55.03%;初中1300人,占34.94%,高中1873人,占50.36%,大學547人,占14.70%。年齡12~27歲,平均(16.45±1.43)歲。

不同行為在不同聚集模式組的分布 某種危險行為的執有者,他們處在不同行為模式組,其分布詳見表1、表2。

2.3 干預策略和措施建議

2.3.1策略:1)行為干預基于行為評估(健康危險行為監測)開展,在評估時對目標人群(一般是新生)進行聚類。聚類將產生危險行為低發組、危險行為高發組和N個介于兩組之間的中度危險組。這些中度危險組會有一個或兩個發生率接近100%的中心行為。2)生活技能教育貫穿所有危險行為干預活動:生活技能教育(心理社會功能教育)包括五對十種技能指標:自我認識和共情、調節情緒和緩解壓力、有效溝通和人際關系、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決策和解決問題。不同模式組分為不同學習小組,針對不同小組(班級內分組),在課堂分組活動和課外活動的小組學習活動中相對固定地分組。制定不同的策略,結合校內已有的教育任務進行,無論針對哪一種危險因素,課堂內和課外的活動均以行為指導為宗旨,均使用生活技能教育的中心策略設計教學和活動計劃。低發組著重于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教育。中度危險組圍繞中心行為,著重于決策和解決問題能力教育。高危險組結合個體心理輔導,進行五對十種心理社會功能的綜合教育和訓練。3)利用已有資源:在學校已有教育任務和資源基礎上開展。如低發組可結合一般性的教育活動、講座進行,中危險組可結合專項行為危險因素控制政策和任務進行,高危險組結合校園心理咨詢和輔導服務進行。4)生活技能教育貫穿在學生--家長―社會多部門的溝通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形成“教師培訓---課程設置―同伴教育―家校互動”教學鏈。5)結合青少年危險行為監測開展干預,形成行為評估-過程評價-效果評價的循環。

2.3.2干預策略圖示

2.3.3 干預措施:

1 教師培訓:以校醫和保健老師為中心,開展教師培訓,讓教師掌握聚類和生活技能教育活動設計原理和方法,設置教師業務交流網絡交流平臺。強調教師以學生為主體,以行為指導為中心的健康教育理念。

2 學生健康教育:以參與式教育、游戲等方法,設計課程―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同伴教育等形式開展生活技能教育。以課內分組和各組專項活動進行不同模式組的分組干預。

3 在家長教育和多部門研討會廣泛傳播生活技能教育的實例和實效。

4 技術支持: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關于聚類、生活技能教育設計、監測和評價的技術服務支持。

5 傳播材料的總結和開發:在開展教育活動中,進行過程記錄,開發教材和宣傳材料。

6 激勵: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案例評比、優質課評比活動,激勵先進。以示范案例帶動全面教育活動的開展。

7 示范階段結束后,教育衛生行政部門聯合向政府開發相關政策,全面推廣基于聚類以生活技能教育為中心的健康危險行為干預方案。

3 討論

以往的健康教育活動,大多針對危險因素,并對全部人群采取相同的策略,國內只有少數報道將人群按某危險因素分為陽性和陰性(即網絡成癮或未成癮)進行分階段干預[3],但這樣僅針對危險因素的發生程度來分組仍然還是不足的。例如:同為網絡成癮或吸煙者,他們處在不同行為模式組,所需要的策略也是不同的。因而,我們應突破針對危險因素分組的局限,采用根據不同人群行為聚集特征的方法,并尋找多種行為危險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分別針對某種單一危險因素的各類干預活動綜合起來,并越過行為探索影響青少年行為的更深層面心理社會因素,尋找最本質、最共同的干預點,使各類干預活動整合在一種有效的運行模式中,互相推進,形成合力,提高行為干預的效率,這對于改進青少年健康危險行為,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高茗, 張金霞, 馬爾健,等. 合肥市中學生危害健康行為5年變化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 2004, 25(2): 143-145.

[2] 唐甜, 熊鴻燕, 卞永橋,等. 重慶地區人群中的健康危險行為簇聚特征研究[J].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09, 31(10): 967-969.

篇7

一、引言

調查數據顯示,從1999年到2006年,自殺是美國12~18歲年齡段和19~25歲年齡段排名第三位的死亡原因,在我國,自殺是第五大致死原因,是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金盛華在對大學生自殺意念的調查中發現,我國大學生群體中過去幾年曾有過自殺想法的人高達34.4%,有自殺企圖的比例為4.4%。近年來,大學生自殺現象作為一個介于社會問題和心理衛生問題之間的綜合問題,已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視,它的出現是一定社會、經濟、文化、心理、生理等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對此,各高校紛紛采取了諸多相應的措施、建立了自殺預防模式及干預機制。其中,已廣泛應用于公共衛生領域的朋輩支持計劃(PSP)作為一種有效緩解身心困擾的模式還未在學校心理輔導中開展,根據其理論及原則,它將逐漸成為預防和干預在校大學生高危人群的一支重要途徑,將成為一種大學生自殺預防策略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的有效干預方法。

二、國內外大學生自殺預防策略概述

從國內研究來看,對于大學生自殺預防策略主要包括建立自殺上報制度、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聯動預防機制、建立當事人自我成長機制、建立預警干預機制以及組建危機干預的師資和學生隊伍等。

國外研究中,在對1965~2010年國外文獻回顧中可以看出,自殺預防策略可分為兩大類別,第一大類中得到印證有效的策略就是減少致死因子和在抑郁癥管理中對家訪醫生(GP)的培訓;第二大類策略包含了大型的宣教活動,以學校為基礎的篩查計劃和看門人計劃。有研究表明宣教活動效果很小,甚至一些研究發現在青少年群體中做廣泛的自殺預防教育會產生副作用。有些研究稱在對抑郁癥的篩查中提升了對抑郁癥患者的治療,從而降低了自殺率,但是有些研究并沒有看到這種效果。在美國,全國范圍內施行的以社區為基礎的青年自殺預防項目――GLSMA(the Garrett Lee Smith Memorial Act),包含了教育、培訓課程、篩查、隊伍建設、危機干預熱線以及朋輩幫助一系列自殺干預活動,最普遍的干預措施就是看門人培訓和識別高危人群的篩查計劃。

三、朋輩支持計劃(PSP)概述

1.概念研究

朋輩支持是指曾經面對、容忍和克服逆境的人能夠為那些面對類似處境的人們提供有效的支持、鼓勵、希望或者指導。國內運用同樣理念的方法主要表現為“同伴教育”,最早主要用于公共衛生的許多領域,包括勸阻吸煙、預防和控制藥物濫用、戒毒、艾滋病/性病/安全健康教育、預防犯罪、生殖健康教育、孕產婦保健、社區慢性病教育和營養學教育等;在職校學生預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預研究中發現,這一方法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這與北京、上海的評價結果基本一致;在對強制戒毒人員中開展艾滋病預防同伴教育骨干培訓的研究中發現,在強制戒毒人員中培訓同伴教育骨干非常必要等。二是運用于教育領域,即對各門學科的教學效果起到了提升作用。現在國內高校也開始建立朋輩學生組織或社團,但和PSP的涵義有所不同。

國外研究中,朋輩支持計劃(PSP)作為一種在提升社會支持和情感支持上很有前景的方法,廣泛應用于癌癥病人、慢性疾病病人、青少年行為問題人群等干預計劃中。在美國,63所高中學生參與的自殺干預計劃――LifeSavers培訓計劃中,PSP的培訓內容分為團隊合作、不帶評判性的傾聽他人的敘述、可能存在抑郁和自殺傾向的同伴的識別和專業性心理救助咨詢資源列表四部分。

2.朋輩支持模式研究

從國內研究來看,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過各種心理活動對需要幫助的同學進行朋輩支持,而規范的朋輩支持模式目前在公共醫療領域部分存在,但在高校還沒有開始實施。

就國外研究,朋輩支持的模式有很多,如面對面團隊自我管理模式、朋輩教練或指導模式、朋輩社工模式、電話朋輩支持模式、網絡朋輩支持模式、Chari compbell提出的“學生成功社交的朋輩輔導模型”(SSSPC);Tmothy A.Carey提出個體自我平衡的“分層法”朋輩輔導模式等,其中,面對面團隊自我管理模式是基于激發權能理論,其關鍵在于朋輩領導。國外研究者建議成功的模式需要有幾個如特定環境、貼合人群不同的工作日程、志愿者、領導者等關鍵性元素;朋輩教練或指導模式是一種非正式、更為靈活的PSP范式,這個是提供朋輩支持的朋輩教練與其他病人或參與者一對一會面,傾聽、與他討論相關問題、提供支持。較其他形式的PSP,朋輩指導范式同時能夠幫助病人和指導者,有研究顯示幫助他人的病人轉而也能從中獲益。

3.朋輩支持模式效果評估

關于朋輩支持的效果評估在公共醫學領域應用較多,李曉波等、馬迎華、梁升祿、劉寶花等研究發現,同伴教育是一種大學生樂于接受而又有確切效果的健康教育方式,近期效果明顯,是一種有效的干預方式;王永進行的大學生的同伴心理互助實驗研究表明,運用團體互動、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互動和教師督導相結合的大學生同伴心理互助可以顯著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縱觀國內外的研究,無論是醫學領域,還是企業、學校中,朋輩教育及同伴教育等成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幫助手段。目前采用在自殺干預領域中的的實證性研究極少,局限性是在對PSP培訓的效果評估上控制組實驗很難做到。而且,PSP往往與其他干預措施同時進行,很難明確PSP干預措施的效果。

四、朋輩支持計劃(PSP)的思考及展望

縱觀已有研究,朋輩支持計劃(PSP)作為一種有效的心理干預方法在學校心理教育及心理干預中尚未開展,亦有研究大部分仍依舊集中在理論研究上,實證研究極少;基本應用于公共衛生領域,高校還沒有廣泛實施;作為一個年輕的研究領域,朋輩支持模式干預過程、干預實效、評估指標等還需進一步標準化,希望本研究能在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輔導提供一個有效的方法,為未來的心理學研究增添新的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1]金盛華.青少年自殺意向預測研究.青年研究,1996,(5).

[2]彭鴻雁.大學生自殺預防模式的構建.高等函授學報,2010,(4).

篇8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R 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 0-9817(2007)10-0917-02

傷害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也是威脅兒童健康及生命的主要問題[1]。 學生傷害事故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已日益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有關統計表明,我國5 ~14歲人群中城市和農村地區傷害死亡分別占該年齡組死亡總數的46.3%和51.7%[2] 。為了客觀評價健康教育干預對傷害預防的效果,筆者進行了為期1 a的干預研究,結果 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以2005年調查的8所基線小學作為本次干預和調查對象。干預結 束后共發出問卷1 000份,考慮到資料的可比性,剔除不完整問卷,經審核、復查后,有效 調查問卷958份,問卷有效率為95.8%。

1.2 方法 基線調查結束后采用以健康教育課為主、宣傳為輔的干預策略, 根據在校小學生的特點,通過實施有利于增加學生傷害知識、提高學生防止傷害技能的學校 健康促進策略,于2006年4-7月對在校小學生開展集體干預活動。干預結束后于2006年12月 隨機選取2所小學一~六年級的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均有填表說明和注意事項, 由兒童和家長或其撫養人共同完成調查問卷的填寫。調查項目主要包括一般情況、傷害發生 情況和傷害認知情況。

1.3 傷害的判定 有下列3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即作為傷害的統計對象 [3-4]:(1)到醫療單位診治,診斷為某一種損傷 ;(2)由家長、教師、同學或同 伴對受傷者進行緊急處置和陪護;(3)因傷請假0.5 d以上(包括0.5 d)。

1.4 統計學分析 將所有合格的調查問卷利用Epi Data進行數據錄入,采用 SPSS 11.0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1.5 質量控制 (1)預調查:由本中心學校衛生工作人員使用調查問卷進 行預調查,發現問題經討論修正后正式使用。(2)培訓:調查正式實施前,對各學校校醫 及保健教師、班主任進行培訓并進行模擬調查,以便于他們在調查中更好地回答和解釋相關 問題。(3)現場的質量控制由各班主任進行問卷的審核驗收,對不合格問卷及時返回重填 。(4)由專門人員不定期訪問各個學校,督促各類干預宣傳材料的使用和發放。(5)調查 問卷錄入時采用即時邏輯審核。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傷害的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后傷害發生人數為508人,傷害發 生總人次為768人次,傷害人數發生率為53.0%,與干預前傷害發生率(62.2%)比較明顯 下降,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按傷害發生率的高低,常見的傷害種類依次 為跌落傷或墜落傷、碰傷或砸傷、扭傷、昆蟲或動物咬傷、刀割傷或銳器傷、交通事故等。 與干預前比較,常見的傷害種類相同,傷害發生率明顯下降。見表1。

2.2 干預前后昌平區小學生傷害知識了解情況比較 在玩耍中想到可能會發 生傷害、能正確識別交通標志和知道雷雨天不應該在高樓金屬門窗或樹下避雨的比例與干預 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他傷害知識的了解情況較干預前有所改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見表2。

2.3 干預前后傷害危險行為的發生情況 吃飯、喝水時經常與同學打鬧、經 常玩刀具、剪刀類東西的發生情況與干預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他危險行為的發生情況均 有所減少,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經常騎車帶人上路、去野外的池塘游泳 、經常與貓狗等小動物玩耍下降的比例較大。見表3。

2.4 兒童傷害相關因素分析 在傷害的影響因素中,母親的文化程度是其保 護因素(OR=0.47),但性別、家庭人均月收入、父親文化程度、家庭類型、父母親職 業與傷害的發生無顯著統計學關系。這可能與本次調查樣本量較小,并且調查對象均是經過 干預后的對象有關。

3 討論

3.1 開展學生傷害干預的必要性 在我國傷害對人民身心健康的危害不僅表 現在常見、多發,死亡率、致殘率高,更主要的是危及兒童青少年的生命,造成早死而使潛 在壽命減少,傷害已經成為1~14歲兒童的首位死因[5-6]。因此及時有效地探討學 生傷害干預的方法勢在必行。

3.2 學生傷害集體干預的效果與特色 目前利用健康教育手段進行學生傷害 預防是基本的方法[7]。與成人不同,兒童健康教育方式應該是多樣的、易于接受 的[8]。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干預措施實施后學生傷害發生率明顯下降(下降了9.2 個百分點),學生關于傷害知識的知曉率也有所提高,學生傷害危險行為的發生率有所下降 ,且干預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利用學校環境進行學生傷害集體干預的優勢與可行性 本次活動的特點 是不脫離學生日常生活的場所,充分利用健康促進策略,尤其強調學校創造有利于控制學生 傷害的人文環境和物質環境,通過適合學生的健康教育活動,激發學生自覺預防傷害的積極 性,增強對傷害的認識,使其在自然條件下逐漸養成避免危險行為發生的習慣,進而從根本 上達到控制傷害發生、促進健康的目的。本項目的干預結果也充分證明了進行學生傷害集體 干預的可行性。

3.4 利用學校環境進行學生傷害集體干預的啟示 干預前和干預后調查結果 顯示,健康教育干預措施能夠減少傷害結局,降低干預對象的傷害發生率;但是學生傷害的 預防不應僅局限于對學生的健康教育,應做到醫務人員、家長、學校三結合[9], 強化兒童的安全衛生教育,提高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9-10]。同時,加大社會宣傳 力度,提高家長、教師以及全社會的安全衛生知識,普及全民安全衛生教育。

4 參考文獻

[1] 葉廣俊,主編.現代兒童少年衛生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528.

[2] 殷大奎.傷害: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疾病控制雜志,2000,4(1):1-3.

[3] 李安樂,鄭琳,馬彥,等.小學生傷害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 3,24(6):470.

[4] 李麗萍,黃革.傷害兒童的相關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疾病控制雜志,1999,3(4) :256-257.

[5] 林漢生,王聲氵勇.小學生常見傷害類型及其 原因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0,21(5):375-377.

[6] 邱厚興,蔣邵倫.滕州市小學生家長意外傷害公共衛生知識調查.中華流行病學 雜志,2000,21(1):40.

[7] 盧關平,周春洪,吳靄玲,等.江門市中小學生傷害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華流行 病學雜志,1999,20(3):170-173.

[8] 韋湘.兒童意外傷害現狀及預防對策.疾病控制雜志,1999,3(4):67-70.

[9] 成艷珍,陳素云.低年級小學生突發事故有關知識調查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0, 21(2):155.

篇9

【中圖分類號】R-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082-01

就國內而言,高血壓屬于多種慢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的疾病。目前,高血壓已對國內居民的生活質量以及國內的醫療衛生資源產生了嚴重影響。而健康教育屬于治療高血壓疾病當中所應用的一種手段,其對于提高患者在自我保健方面的意識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目前,如何給予患者進行合理的健康教育屬于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此情況下,本次研究對高血壓疾病中較常應用的健康教育對策進行總結,分析其應用進展,以期為高血壓的治療提供幫助。

1健康教育策略概述

目前,國內在高血壓疾病當中所應用的健康教育策略指的是,依據目標人群的實際情況、預期目標等采取教育所應用的方法。當中所應用的方法有多種,以網絡干預、個體化健康教育、KWL策略、俱樂部健康教育、電話回訪進行干預、臨床護理路徑以及危險分層理論等較為常見。

2高血壓發病原因分析

目前,導致患者發生高血壓的相關因素主要來自4個方面:①年齡過大(年齡>40歲)的患病率相對較高;②患者攝入的鹽分過大,導致血壓平均水平、患病率等也相應的升高;③肥胖者的發病率較高;④具有高血壓家族病史;另外,除了這幾個發病相關因素外,心理因素、吸煙、服用避孕藥、生活方式等也屬于引發高血壓的相關因素。高血壓疾病是導致患者其他臟器(如腎、腦、心等)受到損害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通過采取自我管理,可有效的預防與控制高血壓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3高血壓疾病中的常見健康教育策略

3.1網絡干預。該策略是借助網絡平臺來解除患者對于高血壓疾病的疑惑,該教育方法屬于新型教育策略的一種,一來可縮短患者的健康教育周期,二來節省患者在健康教育、在就診上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三來可通過網絡上的資源共享來達到多人干預的目的。

3.2個體化健康教育。該教育方法是通過一對一的方式,給予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教育,該教育方式比集體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切切實實解決了患者所具有的問題,具有系統化、個體化以及專業化等特點[1]。因為老年患者在服藥依從性、遵醫囑行為等方面較不理想,通過個體化的教育方式,可有效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3.3KWL策略。該方法是從患者的薄弱點入手,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通過進行效果反饋,達到提高患者認知能力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在進行健康教育前,對患者采取問卷調查,可掌握到患者對高血壓相關情況的了解程度,進而以訪談形式了解到患者對于高血壓疾病的教育需求。另外,在教育中期、教育晚期對患者的認知情況再次評估,確保健康教育的積極效果可充分發揮。

3.4俱樂部健康教育。該教育方法是通過衛生保健的專業人員協助,使得患者可獨立進行治療性/預防性保健活動。就國外而言,該教育方法已發展多年,并且實踐結果表明該方法對于高血壓患者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俱樂部中常見的教育方式有經驗交流、示范教育、專題講座等。

3.5電話回訪進行干預。該教育方法時通過電話回訪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逐漸轉變醫院封閉式的健康教育服務為開放式。在住院期間,高血壓患者所具有的不利于健康的行為可得到有效的限制,然而在患者出院后,其不良行為極易再次出現。通過電話回訪進行干預,可將健康教育從醫院延伸至社區,保障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3.6臨床護理路徑。該教育方法是通過結合臨床護理路徑理論、健康教育等,以圖表形式展開健康教育。相關醫學研究中通過構建臨床護理路徑的小組給予高血壓患者進行教育,負責健康教育的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出院期間給予其連續性、針對性、全面性的健康教育,結果有效提升了健康教育的達標率。

3.7危險分層理論。在高血壓疾病的健康教育中,危險分層理論是用于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危險程度進行分層,進而提供了相應的健康教育重點[2]。其中,對于危險度相對較低的患者,主要側重與對患者的飲食指導、行為指導,指導患者進行健康的飲食,并學會自行監測血壓。對于危險度較高的患者,除了要注重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外,還需要結合患者的生活方式,進行針對性干預,指導患者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如何進行處理,并教會其識別靶器官的損害情況。

4高血壓疾病健康教育策略的應用進展

一方面,在高血壓中所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仍處于初步階段,所有相關的醫學研究對其展開了實踐研究,但尚未成熟。由于不少心理因素均屬于高血壓疾病的促發相關因素,兩者若相互影響,極易形成惡性的循環狀態。因此在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應將心理干預納入其中,從而防止患者由于負面心理影響而加重病情。另一方面,高血壓患者要形成健康的促進行為,有效控制自身的血壓并提高生活質量,多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慢慢培養。而目前在高血壓疾病的健康教育中,評價時間、評價周期所在3~6個月之間,間隔時間較短,而健康教育的效果也許會具有立竿見影的情況,但也十分有可能在經過一段時間后具有反跳現象,因此評價時間周期在科學性上較為欠缺。

篇10

【中圖分類號】 R 195.1 R 169.421 G 4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2-0154-03

有效減少青少年未婚懷孕是促進青春期生殖健康領域中最為棘手的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1]。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在生物、社會和心理方面都發生著深刻改變的時期,此時的青少年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在心理、社會方面都尚未發育成熟,因此,與成年時期的懷孕相比,這一時期懷孕的危害更為嚴重。

為減少青少年不安全以及未婚懷孕,國外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相關的研究項目來提高青少年的生殖健康[2]。而我國該類研究較薄弱,對于未婚懷孕青少年的服務多僅局限于終止早孕,缺乏其他相關教育和支持。本研究在對未婚懷孕青少年生殖健康狀況、以及相關社會心理能力的研究分析基礎上,試圖深入探索以未婚懷孕青少年為中心的綜合教育、服務干預策略,初步了解綜合干預模式內容和方式的適宜性及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研究對象分別選自北京市、濟南市、廣州市婦幼保健機構,于2006年8-12月來就診要求進行人工流產手術的、未婚、年齡10~24歲女青少年,采用自愿原則參與,有精神疾病及智力障礙者除外。本研究最終參與干預前后問卷調查者共計385人,其中干預組190人,非干預組195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及內容 運用自行設計的自陳式不記名調查問卷(KAP)與相關心理測評量表,分別在干預前后完成問卷填寫,比較其生殖健康知識、態度、行為(KAP)及心理社會能力,以評價干預效果。問卷主要包括一般情況調查表、自尊量表[3]、應對方式量表[4]、內外控制源量表[4]。在就診和干預完成即時,分別在獨立、安靜的房間對被試進行問卷測試,調查員審查合格后,當場收回。

1.2.2 干預研究設計 在流產術實施前后分別提供干預。主要內容為:流產手術前提供必要的醫學檢查,并提供面對面的流產前咨詢和健康教育,包括流產過程及各種可能后果等信息,幫助青少年提高認識,作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同時提供一般流產后復診聯系卡片和保健宣傳手冊,內容為避孕指導、術后康復等。

流產術后,以本研究自行編制的《未婚懷孕青少年生活技能教育與保健指導活動指南》[5]為基礎,通過聯系安排流產青少年術后復診,為其提供流產術后日常護理與自我保健、營養及體型恢復指導、避孕知識及技能、性病/艾滋病預防知識以及緩解壓力、有效交流、合理決策、拒絕與協商等生活技能指導。研究將這些內容設計為2個活動,并利用術后1~2月內的隨訪安排干預。

活動1――流產術后自我保健:幫助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生殖健康知識,認識未婚懷孕對健康的危害,掌握流產后護理、營養保健知識和技能。同時學會交流與表達、緩壓、拒絕等生活技能。

活動2――提高生活技能:是使青少年掌握必需的避孕知識及方法,減少不安全;同時培養青少年做決定、協商、自信與自尊等生活技能,逐步形成個體責任感和健康行為。

干預活動以參與式培訓為主,通過頭腦風暴、小組討論、游戲等方式學習有關知識、技能,并設計康復訓練操,增加青少年興趣,鼓勵參與。每次活動2~2.5學時,總計4~5學時。

同時,研究設計編制了知識宣傳折頁及手冊,“如果懷孕你該怎么辦――學會求助”、“未婚青少年人流術后保健指導”及“呵護花季共享青春,提高你的生活技能”,在每次干預之后發放至青少年,幫助其進一步學習鞏固有關知識。非干預組不提供如上綜合干預措施。

1.2.3 統計學處理 采用EpiData3.0軟件包統一建立數據庫并進行數據的錄入,SPSS11.5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對知識、態度分別采用相應的賦值進行評分。知識、態度平均得分越高,表明知識掌握水平越好,態度越趨保守。

2 結果

2.1 生殖健康知識得分比較 比較干預組與非干預組生殖健康知識得分情況,總體前者(87.3分)明顯高于后者(64.6分)(t=14.29,P

分別比較2組在干預前后自身知識得分發現,干預組知識總平均分從干預前的68.7分上升為干預后的87.3分(t=-14.91,P

2.2 態度反應 性態度是一個人在性方面基本價值取向和道德判斷的體現。本研究設計性態度問題共7項,內容涉及對“婚前”、“未婚同居”、“保持多個”、“”、“對男友性要求”以及對“未婚懷孕”等態度。

干預后比較,干預組與非干預組青少年性態度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27,P=0.821)。但在對于“婚前”一項上,干預組態度平均得分(51.25±20.45)明顯高于非干預組(43.50±17.50)(t=3.916,P

比較干預組自身干預前后的性態度可以發現,干預后青少年性態度得分有所提高,從(60.35±12.02)上升為(62.74±10.97),表明性態度在干預后轉變更趨于保守(t=-2.609,P=0.010)。對于婚前,認為“準備結婚男女就可以有婚前”一項上,贊同率由干預前的63.2%下降至56.9%;表示“贊成未婚同居”者的比例由干預前的31.1%下降為23.7%。對于“未婚懷孕”的態度,干預前后該項得分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t=-2.520,P=0.013),由(52.50±35.68)上升為(59.50±32.23)。干預前28.9%的青少年認為“自己不能接受未婚懷孕但認為是正常現象”,在干預后該比例下降為24.7%;表示“完全不能接受”未婚懷孕者卻由干預前的17.4%上升為干預后的22.6%。

2.3 行為比較 本研究對行為干預效果評價時,設定了包括、避孕行為、求醫行為、行為改變意愿以及生殖健康應對策略等多項問題及相關場景。

在針對不同生殖健康問題的應對策略方面,接受干預的青少年呈現了更為積極的變化。面對生殖健康問題的做法,干預組青少年表示會“找醫生咨詢”的比例(64.9%)明顯高于非干預組(5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4.53,P

涉及婚前上,本研究未發現干預組青少年的發生比例呈現明顯降低。避孕措施的使用頻率2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對干預前后干預組自身比較則發現其避孕措施使用頻率有所提高,多數干預組青少年在干預前選擇“偶爾使用”避孕措施,而在干預后選擇“每次都用”避孕措施的比例明顯上升,由干預前的13.0%上升為干預后的65.9%。非干預組在干預后避孕措施的使用頻率雖然也有提高,但是上升比例低于干預組,提示干預措施對于提高青少年避孕措施的使用頻率具有一定幫助。

另外,對于“在結婚前是否打算避免”,多數干預組青少年持否定態度。對于“在結婚前是否準備避孕”,則大多數干預組及非干預組青少年均予以肯定的應答,而且干預組青少年比例(85.9%)明顯高于非干預組(53.7%)。提示干預措施對幫助青少年選擇安全的具有一定的作用。

2.4 干預前后2組青少年心理社會能力的變化 見表2。

自尊、應對方式與內外控制感在本研究中被選為評價心理社會能力的指標。

3 討論

對文獻回顧發現,國外早在20世紀70年代便以相關的研究理論為基礎涉及發展青少年非意愿懷孕的干預研究[5],而我國起步較晚。本研究以青少年門診為研究現場,試圖在為未婚懷孕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和自我保健知識技能的同時,融入相關的心理社會能力培訓,旨在提高未婚懷孕青少年生殖健康的知識和良好應對、交流等心理社會能力,進而減少導致未婚懷孕的危險行為,預防再次懷孕;并探索一種改善未婚懷孕青少年生殖健康的綜合服務模式。

結果發現,干預使青少年在生殖健康知識,尤其是避孕知識和技能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提高,干預組生殖健康知識總分顯著高于非干預組(P

國外有研究指出,對懷孕進行預防的模式不僅要提供信息,還應包括決策技能、如何處理性關系等[5-7]。開展以價值觀與決策能力等方面的干預可以使青少年的性態度明顯改善,減少懷孕。筆者的一些前期研究也證實,青少年未婚懷孕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結果,其中心理社會能力是一個重要因素[8]。本研究針對與青少年危險發生關系密切的幾項心理社會能力(如交流、協商、應對、建立自信、緩解壓力等)進行了干預,但由于心理社會能力目前尚缺乏完善的量表加以測量,因此研究者以一些國內外研究為基礎,選擇了3類量表。結果顯示,干預組在干預后應對方式平均得分顯著高于非干預組;內外控制源得分顯著低于非干預組,提示在干預后青少年更傾向于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并且更傾向于自我內控。表明干預活動對青少年的相關心理社會能力有所影響,并有可能影響到他們的未來生活,產生積極的長遠效應。

雖然本研究未發現干預活動對減少青少年發生有所作用。但深入分析發現,盡管干預組青少年發生比例相對依然較高,但采用安全比例增加,避孕措施的使用頻率,特別是“每次使用”的使用率明顯上升,而采用“體外”等不安全的避孕方式下降。事實上,本研究在進行干預的過程中,并未過多地、嚴格地提及利用“禁欲”來避免未婚懷孕的再次發生,而是集中于“如何避免不安全”。美國有關以減少青少年生殖健康危險項目[5]18個月隨訪結果顯示,對于已經發生的青少年,參與項目可使之無保護的可能性減小。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干預組青少年表示“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準備避免”,但“準備避孕”。提示對已發生和懷孕青少年,其干預重點應在于促進其建立一種負責的安全,以減少重復非意愿妊娠的風險。

本研究初步發現,對未婚懷孕青少年實施涉及知識、態度以及心理社會能力方面的綜合干預,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鑒于青少年未婚懷孕問題的敏感,本研究在實施干預上面對較大挑戰,以至總體研究人數相對有限,因此外推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有必要在此初步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

4 參考文獻

[1] 李游,余小鳴,宮露霞,等.非意愿妊娠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5,16(5):281-284.

[2] KIRBY D, BARTH RP, LELAND N, et al. Reducing the risk: Impact of a new curriculum on sexual risk taking. Fam Plann Perspec, 1991,23: 253-263.

[3]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 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8-319.

[4] 衛薇, 余小鳴, 邱敏,等. 控制源量表和心理社會能力量表在大學生中的應用.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6(10):945-947.

[5] 余小鳴,主編.未婚懷孕青少年生殖健康綜合干預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10-150.

[6] CHRISTOPHER FS, ROOSA MW. An evaluation of an adolescent pregnancy prevention program: Is"just say no" enough? Fam Relat, 1990,39(1): 68-72.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最新国产在线不卡AV | 亚洲无线码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Av免费片 | 五月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 天天一本大道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