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切除的術后護理模板(10篇)

時間:2023-08-04 16:47: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甲狀腺切除的術后護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甲狀腺切除的術后護理

篇1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33-02

甲狀腺疾病主要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所致的一組常見內分泌疾病。甲狀腺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且以20—40歲女性多見[1]。手術治療是其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甲狀腺解剖結構復雜、重要血管神經密布,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甚至威脅生命,因此術后并發癥預防及護理問題日趨引起人們的關注?,F將甲狀腺手術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醫院行甲狀腺手術患者136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43例,女93例。年齡范圍為22—73歲,平均年齡47.5歲。甲狀腺腺葉切除術48例,甲狀腺大部切除術34例,甲狀腺腺瘤切除術31例,甲狀腺全切加頸淋巴清掃術13例。

1.2 方法。

1.2.1 喉返神經損傷的觀察和護理。一側損傷患者表現為聲音嘶啞,雙側損傷導致聲帶麻痹,可引起失音、呼吸困難甚至窒息,需立即做氣管切開。如術中發現喉返神經被切斷或有損傷,可立即行自體靜脈橋接修復,效果確切。主要是行一側或雙側甲狀腺腺葉全切和/或頸淋巴結清掃術,術中操作時損傷所致,如切斷、結扎、鉗夾或牽拉過度,少數是由于血腫壓迫或瘢痕組織牽拉引起。預防關鍵在于術中操作輕柔,避免過度牽拉血管。術后患者回病房,麻醉清醒后,鼓勵患者發音,向患者提問,力求回答簡短,以早期判斷有無神經損傷,對聲音嘶啞者予以安慰解釋,使患者消除恐懼心理;保持呼吸道通暢,觀察呼吸頻率、節律,觀察有無呼吸困難和胸悶情況。床邊備氣管切開包、吸痰器、急救藥品。對聲音嘶啞者應囑少說話并給予營養神經的藥物、理療、針灸等治療。

1.2.2 甲狀腺危象。術后甲狀腺危象患者大部分是因為術前無典型甲亢癥狀體征,未做T3、T4檢查,甲狀腺危象多發生于術后10—16h。發生甲狀腺危象應立即給于吸氧,以減輕組織的缺氧。靜脈輸入大量葡萄糖液并保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復方碘溶液口服:緊急時可用10%碘化鈉5-10ml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靜脈滴注,以減少甲狀腺素的釋放。用13受體阻滯劑或抗交感神經藥,常用的有心得安或利血平。給于氫化考地松分次靜脈滴注。按照醫囑給于應用鎮靜劑,常用魯米那或冬眠合劑Ⅱ號半量,肌內注射,6—8h 1次。如有心衰者可給予毛地黃制劑,如有肺水腫可給予速尿。為了預防甲狀腺危象的發生,在術前要作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待基礎代謝率接近正常,循環系統癥狀改善后施行手術,術后繼續給予碘劑,都是預防甲狀腺危象的重要措施。

1.2.3 術后出血的觀察和護理。主要是由于術中止血不徹底或因結扎線脫落引起,術后劇烈咳嗽、嘔吐、頸部頻繁的活動都是出血的誘因。多發生在術后48h內,嚴重可引起呼吸困難和窒息,是術后最危急的并發癥。為了預防出血的發生,術前要做好完善的術前準備,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指導。術后24h盡量減少頸部活動,避免劇烈咳嗽,教會病人正確的咳嗽方法及咳嗽時保護傷口的方法。術后常規霧化吸入3天。床旁備氣切包、氧氣等搶救物品。術后血壓平穩后,讓患者取半臥或半坐臥位,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出,頸部是否迅速增大,如24h引流量超過150ml以上,頸部腫脹明顯,患者出現呼吸費力、煩躁不安、口唇發紺,說明有活動性出血,應立即通知醫生行床旁搶救,拆除縫線,敞開切口,清除血腫,如繼續出血,應及時送手術室止血[2]。

1.2.4 術后手足搐動的護理。主要是由于甲狀旁腺受到損傷或血運受到影響.多數發生在術后1~3d,主要表現為低鈣血癥和手足抽搐,剛開始患者感覺手足麻木感,進一步加重可表現為手足搐搦.嚴重者表現氣管痙攣甚至引起窒息死亡[3]。因此手術中應避免誤傷、誤切甲狀旁腺。切下甲狀腺標本時要仔細檢查其甲狀旁腺有無誤切,如發現有甲狀旁腺,立即設法移植于胸鎖乳突肌肉中等是避免此并發癥的關鍵。術后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面部、唇周和手足部有無針刺和麻木感或強直感,有無手足抽搐。抽搐發作時,立即靜脈推注10%葡萄糖酸鈣或氯化鈣10-20ml,地西泮等藥物以解除痙攣。

1.2.5 并發心理健康問題的護理。患者經歷了手術創傷后,身心疲憊。雖然術前的擔憂、恐懼心理得到不同程度的解除,但對疾病愈后的緊張情緒及期望我們保護的心理還存在。對于患者術后器官缺損帶來的憂郁,我們應善于用心理學的知識觀察發現術后患者的心理反應及潛在的健康問題,充分理解他們心理創傷的痛苦,關心他們的生理及心理需要,通過語言及認真負責為患者服務的行為,及時滿足患者的需要,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從而得到患者的積極配合使其盡快康復。

2 結果

136例甲狀腺手術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13例,其中喉返神經損傷引起暫時性聲音嘶啞6例,術后切口內出血3例,甲狀旁腺損傷致低鈣血癥3例,雙側喉返神經損傷行永久性氣管切開1例,經積極有效的處理和精心護理均恢復良好。

3 小結

甲狀腺血液供應豐富,功能和解剖結構復雜,重要血管神經繁多,故手術易引起血管神經損傷,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加強術前準備和術后護理是預防術后并發癥發生和早期發現并發癥,保證甲狀腺手術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篇2

雙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是治療雙側甲狀腺疾病的一種手術方式之一,但由于甲狀腺組織毗鄰解剖結構復雜,血液循環豐富,因此也是一項風險較大,有潛在危險的手術,術后常易發生切口內出血,呼吸障礙、神經功能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可危及生命[1]。因此,加強對甲狀腺術后患者并發癥的觀察,采取有效地干預措施尤為重要。本研究主要針對47例雙側甲狀腺手術患者的觀察,分析預防術后并發癥的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6月,共收集行雙側甲狀腺手術患者47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9例,年齡在21歲~68歲,平均年齡42.7歲。麻醉方式均為全麻。雙側結節性甲狀腺腫16例,甲狀腺癌患者31例(行雙側次全切除術聯合經淋巴結清掃術)。

1.2結果 47例雙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后患者發生術后并發癥者共5例,其中術后切口內出血2例,聲音嘶啞2例,甲狀旁腺損傷1例,由于護士對術后患者的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有效的對癥治療措施后癥狀緩解。無新并發癥出現,預后良好,平均住院時間(10.5±2.1)d。

2觀察與護理

2.1一般觀察與護理 術后采用全麻術后護理,常規心電監護48~72h。全麻清醒后病情穩定的患者改為半臥位,有利于呼吸及排痰,保持呼吸到通暢及引流管的通暢,促進傷口愈合。密切監測呼吸、體溫、脈搏、血壓的變化,妥善處理頸部引流管,經常檢查并及時更換敷料。重點觀察有無聲音嘶啞、嗆咳、呼吸困難等癥狀。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盡早采取處理措施。

2.2呼吸困難和窒息的觀察與護理 呼吸困難和窒息是術后最危急的并發癥,多發生于術后48h內[2]??芍禄颊咚劳觯嘤汕锌趦瘸鲅?、喉頭水腫、氣管塌陷軟化等原因引起,因此,術后應常規備氣管切開包,吸引裝置及清創包,嚴密監測患者有無頸部壓迫感、呼吸困難、憋氣、煩操、汗多、心率增加等反應,同時應注意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注意引流液的量、性狀及顏色。一經發現異常立即報告醫生[3]。本組病例中有2例由于術后患者出現頸部傷口腫脹,引流管內引流液量突然減少,其中1例發生于術后6h,1例發生于術后48h后。患者訴輕微的頸部壓迫感,無明顯的呼吸困難,護士巡視病房時及時發現,立即通知醫生及時在床旁進行搶救,立即剪開縫線,敞開傷口,迅速清除血腫后癥狀緩解。2例患者均未發生新的嚴重并發癥。

2.3喉返神經損傷的觀察與護理 喉返神經損傷時主要表現為聲音嘶啞、失聲、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和窒息。術后應注意觀察誤吸、發音情況,傾聽患者的主訴,術前認真的評估患者的發音情況,包括音色、音調等。同時了解患者對聲音的期望值,做好心理指導。若由于過度牽拉、鉗夾導致的損傷,可于3~6個月內恢復。若由于切斷而引起可導致永久性損傷。本組病例出現聲音嘶啞2例,經過護士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清除其緊張恐懼情緒,同時采取有效的對癥處理,經過3個月的恢復,患者聲音恢復,無并發癥的發生。

2.4喉上神經的損傷的觀察與護理 喉上神經損傷時主要表現聲調降低、嗆咳和誤吸。術后應注意觀察有無聲調降低、嗆咳等情況,因此應做患者心理護理,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尤其是飲水時,協助患者坐起進食,宜進半流質、半固體食物,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以避免嗆咳發生。本組病例無嗆咳及誤吸等并發癥發生。

2.5甲狀旁腺損傷的觀察與護理 多發生于術后72h內,系由于手術時甲狀旁腺被誤切,挫傷或其血液供應受累所致,一般開始表現為患者自覺口唇、肢體麻木、手足刺痛,繼而出現四肢及軀干抽搐等癥狀。因此,術后1~3d應特別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面部、口唇周圍或手、足針刺感、麻木感甚至強直感,重者可有手足陣發性痛性痙攣,一旦發現應及時補鈣處理,口服或者靜脈滴注。同時行飲食宣教,限制含磷較高食物(如牛奶、瘦肉、蛋黃、禽類),給于高鈣低磷食物(如綠葉蔬菜、豆制品和海產品)。本組病例發生1例患者出現口唇麻木、手足麻木感,發生術后24h內,給予靜滴10%葡萄糖酸鈣后改口服鈣劑后癥狀緩解。

2.6甲狀腺危象的觀察與護理 甲狀腺危象是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多發生于術后12~36h,主要表現為高熱(>39℃)、脈搏快而弱(>120次/min)、大汗、煩燥不安、譫妄、甚至昏迷,常伴有嘔吐、水瀉。如果不及時處理搶救,往往會導致患者死亡。因此護士應注意上述癥狀是否出現,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意識狀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予以對癥處理。

3討論

甲狀腺腫瘤是外科常見病、多發病,在人群中發病率較高。甲狀腺切除范圍的趨勢是比較廣泛的切除。有證據顯示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或全切除術后復發率較低。但由于甲狀腺腺體血液循環豐富,毗鄰組織,周圍走行有喉返神經、喉上神經等重要神經,手術部位特殊,手術風險大,具有多種并發癥潛在危險[4]。術后12~72h內可能發生窒息、甲狀腺危象等危及生命的嚴重并發癥,因此術后應密切觀察,盡早發現病情變化,及時處理。護理人員仔細的觀察,及時的巡視,認真的分析發現問題,對于并發癥的預防尤為重要。

本組研究通過對47例行雙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患者并發癥的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并發癥的早期臨床癥狀,采取有效地干預措施。結果表明47例病例中,雖有5例發生早期并發癥的表現,但均無患者發生窒息,昏迷等嚴重并發癥。

綜上所述,對護理人員進行專科知識的強化培訓,形成清晰的流程觀念,系統總結甲狀腺手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時護理對策,加強預見性,能夠有效的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趙建嫦.甲狀腺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3,21,28(9):28-29.

篇3

[中圖分類號] R473.6[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6(c)-110-01

甲狀腺疾病主要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所致的一組常見內分泌疾病。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且以20~40歲女性多見[1]。目前手術切除治療甲狀腺疾病仍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術中容易損傷血管造成術后大出血,不及時處理都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所以術后護士要嚴密觀察患者病情,發現并發癥并配合醫生及早搶救。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8年2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56例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后患者,其中男66例,女90例,甲狀腺功能亢進癥86例、甲狀腺瘤31例、甲狀腺炎12例、甲狀腺囊腫27例,156例患者手術順利,術后出現并發癥12例,其中術后出血5例、手足搐動2例、聲音嘶啞2例、呼吸困難3例。

1.2術后并發癥的護理

充分的術前準備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證,并能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所以我們要做好術前各項檢查,合理用藥,做好思想上的安慰,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消除恐懼感。并告訴患者術后的注意事項,同時控制好呼吸道的感染、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2]。

1.2.1 術中出血護理本組5例患者并發術后出血,時間為0.5~18.0 h,出血量>300 ml,其中2例出現血壓波動,血壓

1.2.2 術后手足搐動的護理本組有2例患者術前精神高度緊張,對手術心存恐懼,術后切口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頸部不適、呼吸急促。術后3 h即出現口唇麻木,頸部或嘴角向一側抽動,伴手足麻木,輕微抽搐。一經發現后立刻抽血送檢急查血鈣都出現低鈣血癥,血鈣0.79~1.80 mmol/L,血糖

1.2.3術后聲音嘶啞的護理本組有2例患者在術中誤把喉返神經損傷,在護理中對已有喉返神經損傷的患者,我們護士要認真作好患者及家屬的安慰和解釋工作、給予針刺療法,中藥濕敷,適當用維生素B1、B6等藥物,促進供血。一般3~6個月后可逐漸恢復功能。護理上要積極指導患者飲食,應協助患者坐起進食或進半流食、半固體食物。避免刺激喉部。

2結果

本組156例患者手術均獲成功,其中12例出現術后并發癥,出血5例,占41.67%;手足搐動2例,占16.67%;聲音嘶啞2例,占16.67%;呼吸困難3例,占25%。經相關處理后均順利出院,無感染病例。

3討論

由于甲狀腺本身解剖復雜,其中的血管和神經眾多,又處在咽喉要道的地方,還因不同患者可能有解剖上的變異。所以術中容易損傷血管造成術后大出血[4],出血壓迫血管造成急性呼吸道阻塞,如果損傷神經會誘發甲狀腺危象[5-6],這些并發癥如不及時處理都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所以術后護士要嚴密觀察患者病情,發現并發癥積極配合醫生及早搶救。這對挽救患者生命,減輕術后并發癥對預后的影響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呂新生.甲狀腺乳腺外科[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98-299.

[2]高德章.外科護理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122.

[3]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2.

[4]侯躍偉.甲狀腺癌手術并發癥的預防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08,15(23):22.

篇4

【摘 要】目的:研究腔鏡下甲狀腺腫瘤切除術后出現并發癥的情況以及相應的護理措施。方法:我院選擇2013 年4 月-2015 年4 月間運用腔鏡實施甲狀腺腫瘤切除術的92 例患者,對其出現并發癥的原因進行分析,同時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結果:所選的92 例患者均康復出院,臨床效果顯著。結論:對腔鏡下實施甲狀腺腫瘤切除術的患者并發癥情況進行分析,同時早期制定預防措施,是確?;颊唔樌祻偷年P鍵。

關鍵詞 腔鏡;甲狀腺腫瘤切除術;并發癥;護理措施

臨床上常見甲狀腺疾病,各種類型的甲狀腺疾病均有較高的發病率,特別是在北方地區,屬于一種多發病和常見病。臨床主要選擇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次全切除甲狀腺,但是這一手術術中及術后可能引起多種并發癥。運用腔鏡實施甲狀腺手術具有出血少、創傷小、恢復快以及美容效果好等多個優勢,逐漸的被廣大患者所認可[1]。我院選擇2013 年4 月~2015 年4 月間運用腔鏡實施甲狀腺腫瘤切除術的92 例患者,對其出現并發癥的原因進行分析,同時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選擇2013 年4 月~2015 年4 月間運用腔鏡實施甲狀腺腫瘤切除術的92 例患者,所選的患者均為女性,年齡在20~58歲之間,平均為(29.6±2.3)歲;疾病類型:66 例為甲狀腺腺瘤,22 例為結節性甲狀腺腫,4 例為甲狀腺癌;74 例患者實施單側甲狀腺腫瘤切除術,18 例患者實施雙側甲狀腺腫瘤切除術;住院時間為4~8d,平均為(6.2±1.2)d。

2 結果

所選的92 例患者均康復出院,臨床效果顯著。對其出現并發癥的情況進行分析,14 例出現惡心、嘔吐癥狀,占15.22%;2例暫時性聲音嘶啞,占2.17%;2 例手足抽粗及麻木,占2.17%;4 例脂肪液化、皮下積液,占4.35%;6 例頸胸皮膚紅腫瘀斑,占6.52%;4 例肩背酸痛,占4.35%;4 例皮下氣腫,占4.35%;10 例頸胸皮膚發緊不適感,占10.87%。

3 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原因及護理措施

3.1 呼吸困難與窒息

甲狀腺腫瘤切除術后最危險的并發癥即為呼吸困難與窒息,多不超過術后48h內出現。主要是因術中血管結扎線滑脫或者止血不完善導致切口內喉頭水腫、出血壓迫氣管、氣管內痰液堵塞、氣管塌陷、雙側喉返神經損傷等等,患者主要表現為煩躁、進行性呼吸困難、發紺甚至窒息[2]。

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咳嗽、咳痰,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注意引流液的量及性質。術后患者清醒后無惡心、頭暈、嘔吐癥狀時可進食半流食或者流質飲食,注意患者不可食用過熱的食物,否則導致血管擴張,加重創口滲血。對咳嗽及嘔吐等不適癥狀及時處理。

3.2 惡心、嘔吐

腔鏡下的手術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麻醉,麻醉后患者容易出現惡心、嘔吐癥狀,以女性多見,可能與其體內的激素水平相關。為了避免術后出現嘔吐癥狀,可在術后患者鼻翼兩旁防止新鮮的檸檬片,術后6h 患者可飲用一定量的溫開水,如無不適癥狀可適當進食流質飲食[3]。如患者感到惡心,可知道其轉移注意力,深呼吸。仍然嘔吐不止的患者可應用丹司瓊等藥物進行止吐治療。

3.3 喉上神經、喉返神經損傷

多因術中超聲刀的熱力損傷,大部分患者能夠恢復。因腔鏡下手術不能夠向常規手術中測試患者的吞咽和發音功能,無法判斷神經有無損傷。術后應及時到病房對患者進行詢問,注意發音情況。認真查看患者有無嗆咳、聲音嘶啞等癥狀。假如出現聲音嘶啞癥狀,應向患者說明原因,根據情況應用恢復神經的藥物,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3.4 切口感染

術后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范進行,確保切口敷料清潔干燥,及時更換干凈的敷料。對引流管進行妥善固定,負壓引流器應該比引流管的出口低,同時保質引流通暢,實施有效的負壓引流。對患者的切口及體溫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及時進行對癥處理。

3.5 甲狀旁腺損傷

多見于術后1~3d,患者出現口唇周圍、面部以及手足麻木、強直感以及針刺感,嚴重時出現持續性痙攣。術后要多次詢問患者的感覺。假如術后出現抽搐癥狀,應立即補充鈣質,適當調節飲食結構,多選擇富含鈣質,低磷的食物。

3.6 脂肪液化、皮下感染積液、皮膚紅腫瘀斑

在腔鏡下實施甲狀腺手術需要在頸前及胸前分離出一個空間,假如技術不成熟,層次分離不對,就會對皮下脂肪層造成損傷,進而導致脂肪液化、皮下感染積液、皮膚紅腫瘀斑,嚴重時甚至出現皮下軟組織感染。這就需要操作是要非常小心,及時向患者說明情況,根據相應的并發癥進行對癥處理。皮下瘀斑多能夠自行吸收,無需進行特殊處理,嚴重時術后可采取冷敷操作,適當服用活血化瘀的藥物。

3.7 頸胸皮膚發緊不適感

腔鏡下分離出的一個手術空間,術后這一空間即小時,同時快速的愈合成為瘢痕,因而,一些患者術后會感到頸胸部的皮膚緊致,皮下分離范圍的皮膚無法向其他地方的皮膚提起來,感到僵硬。要向患者解釋出現這種并發癥的原因,術后指導患者進行頸部運動。

總而言之,對腔鏡下實施甲狀腺腫瘤切除術的患者并發癥情況進行分析,同時早期制定預防措施,是確?;颊唔樌祻偷年P鍵。

(通訊作者:高鑫)

參考文獻

篇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7-175-01

為了探索到甲狀腺次全切除?g后最佳的觀察及護理路徑,結合實際情況,本文擇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甲狀腺病患為研究對象,并對部分病患開展了精細化的觀察及護理路徑,得出心得,現將具體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擇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甲狀腺病患100例為研究對象,兩組病患均接受甲狀腺次的全切除術治療。采用隨機分組的形式,分為兩組病患,每組為50例病患。在對照組中,女病患為24例,男病患為26例,病患年齡40-60歲,平均年齡在(452±56)歲,病程11個月-10年,平均病程為(422±61)個月;在觀察組50例的病患中,女病患26例,男病患24例,年齡45-65歲,平均年齡(465±60)歲,病程10個月-12年,平均的病程為(432±60)個月。病患及家屬知情并同意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已簽署。觀察組與對照組病患的基礎資料并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針對對照組病患給予常規性觀察及護理,全程觀察病患在全切除手術之后的觀察病患病情變化情況,對病患的手術切口進行常規性的護理,避免出現感染情況[1];針對觀察組病患,在常規性觀察與護理基礎上,給予精細化觀察及護理,具體做法如下:(1)病情觀察:①術后2d-3d之后,護士需密切觀察病患病情變化情況,尤其要讓病患一直保持著順暢的呼吸狀態,若出現了呼吸困難、切口出血或滲血等相關并發癥,應當及時采用護理措施予以科學處理;②為避免病患在術后因其切口出現或器官受壓而出現呼吸性障礙情況,護士需時長擠壓病患的引流管。如果病患的引流液有異常情況出現,必須及時通知病患的主治醫師予以高效處理;③在術后2d之后,護士可將引流管拔出,若干病患出現了呼吸困難或窒息等情況,多數是因病患切口內部出現了出血導致氣管被壓迫、雙側的喉返性神經被損傷等因素所導致。針對這一情況,護士則需尤為注意觀察病患病情變化情況,讓病患頸部一直處于舒適狀態當中,隨時觀察病患血壓、血糖及心率等變化情況,如有異常情況立即通知其主治醫師予以處理;(2)術后護理:①護理:術后護士需協助醫師放置好病患,放置期間病患肢體需保持著適當的外展與屈伸狀態,防止受壓。待病患麻醉清醒之后,需取枕平臥位,以避免病患術后出現神經麻痹情況。待病患處于完全清醒且血壓平穩找機會,需取半臥位,有利于病患將體內痰液咳出,讓病患處于順暢的呼吸狀態;②飲食干預護理:護士需對病患予以合理的飲食指導,讓病患食用一些易于消化且較為清淡的食物,以防止病患在排便過程中用力過度而造成切口出血或滲血等情況;③心理臨床護理干預:護士需對全切除手術病患予以一定的心理指導,與病患建立起良好的溝通交流關系,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感,及時觀察病患的術后心理動態情況,疏導病患的心理情緒,讓病患能夠時刻保持著最佳的心理狀態來進行術后恢復;④術后并發癥干預護理:針對有輕微并發癥的病患,可適當給以二氫速固的醇油劑與維生素等藥物護理,以起到并發癥抑制作用。同時,護士可使用壓舌板在上下磨牙間防止,及時為病患補液。術后2d內,如果病患出現了異常情況,則需確保病患體內有充足的水分,防止病患體內的電解質出現酸堿失調情況。

13觀察指標及統計學方法本實驗使用spss200專業統計學軟件,對數據中的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計算,計量資料使用t值檢驗計算,對比分析兩組病患的臨床護理療效。當P

2結果

篇6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169

為了探討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后的有效護理措施與效果, 現選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28例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后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 對其臨床診治及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28例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后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對照分組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64例。觀察組中男40例、女24例, 年齡24~67歲, 平均年齡(41.2±9.2)歲;疾病類型:22例為結節性甲狀腺腫、42例為甲狀腺腺瘤。對照組中男44例、女20例, 年齡23~65歲, 平均年齡(40.6±9.2)歲;疾病類型:23例為結節性甲狀腺腫、41例為甲狀腺腺瘤。兩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在術后護理措施的選擇中對觀察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措施, 對照組則為常規護理措施。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后的常規護理措施是給予患者基礎健康教育、病情監測及出院指導等。綜合護理措施的具體內容如下:①健康宣教:術后對患者進行系統的健康宣教, 宣教采取集體講座和一對一口頭宣教等多種形式, 并針對不同患者的特點采用不同的宣教方式, 例如針對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可使用專業性語言對其進行病情分析, 針對文化水平較低的患者可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其進行健康教育, 以增強患者的健康知識, 督促其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1];②心理護理:由于病痛折磨, 患者往往存在較嚴重的負面心理情緒, 加之醫療花費較大導致患者心理壓力較大, 繼而產生抑郁、焦慮等心理, 從而影響到預后, 因此護理人員要細心體察患者的心理, 耐心與患者溝通, 傾聽患者的傾訴, 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 幫助患者盡快擺脫不良情緒, 重拾康復信心[2];③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在術后6 h內禁食, 期間可飲用適量溫水, 待確定無咳嗽等癥狀后可食用一些流食, 逐漸可轉為半流食, 并且飲食要以清淡為主, 避免辛辣、刺激、生冷, 注意少食多餐;④引流護理: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后需對患者常規留置引流管, 護理人員應妥善固定好引流管, 避免引流管彎折或脫出, 并密切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量、顏色及引流是否通暢, 發現問題應及時處理上報[3];⑤創口護理: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創口情況, 尤其要注意創口是否有出血狀況, 發現出血應立即評估出血量, 并作出有效處理, 平時則應定期給創口更換敷料, 告知患者盡量少說話以免發生內出血。

1. 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4] 在患者出院前觀察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術后并發癥情況、護理滿意度這三項指標。護理效果分為優、良、差, 優良率=優率+良率。護理滿意度評價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 護理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護理效果 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為95.3%,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9.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術后并發癥情況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為7.8%,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8.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3 護理滿意度 兩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為96.9%,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腺瘤等甲狀腺疾病均為現代臨床常見病, 而這些疾病通常需要行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治療。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具有著手術操作簡單、治愈率高等優點, 但同時也存在著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缺點, 因此必須要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全面保護, 以預防并發癥的發生[4]。但傳統的常規護理措施往往不夠具有針對性和全面, 局限性較大, 因此護理效果不是很理想。綜合護理則是一種更加先進的護理模式, 其強調以人為本, 以患者需求為中心, 給予患者綜合、系統、全面及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 顯著提高了護理的臨床效果[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95.3%)顯著高于對照組(79.7%)(P

參考文獻

[1] 匡秀紅. 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后的有效護理措施與效果分析. 系統醫學, 2016, 1(7):129-130, 133.

[2] 楊群英.甲狀腺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體會.中國醫藥指南, 2013(29):260-261.

[3] 邱春.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患者實施手術全期護理對其心理和睡眠質量的影響.中外醫學研究, 2015(2):65-66.

篇7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381—02

甲狀腺位于頸前部,毗鄰諸多的神經與血管,且甲狀腺本身血流量豐富,解剖結構也十分復雜,行甲狀腺切除術后,患者的恢復進程、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最終的手術效果會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本文就甲狀腺手術切除術的圍手術期護理方法進行探討。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80例經甲狀腺手術切除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術前均進行常規檢查,如B超、血常規、CT檢查、穿刺細胞檢查等,排除檢查中有惡性征象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過術后病理檢查證實。

患者中,男24例,女56例;患者的年齡在23歲到57歲之間,平均年齡是(38.1±3.7)歲;其中,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16例,甲狀腺瘤患者60例,甲亢患者4例。

1.2 護理方法

1.2.1術前護理

心理護理?;颊咴谛屑谞钕偾谐中g之前,由于對疾病以及手術方法不了解,術前會產生焦慮、恐懼、擔憂等情緒。護理人員要積極跟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擔心的問題,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手術切除的操作方法,操作的優點以及對今后生活的影響等,讓患者做到心中有數,不做無謂的擔憂。同時,可以向患者介紹其他患者治療的成功經驗,讓患者對手術充滿信心,更加積極地配合圍手術期的各項檢查、用藥等活動。

術前準備。術前檢查,術前要對患者作常規頸部X線檢查,B超和CT檢查,甲狀腺功能檢查,肝腎電解質檢查,凝血四項與血常規檢查,了解包塊與血管的關系,充分確定患者的基本情況。對患者的病史及其他基本情況進行了解,保證手順的順利進行。鍛煉,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患者需取仰臥位,并略抬高頸部,可以讓患者提前進行練習。胃腸準備,手術前4小時要禁止飲水,8小時禁止進食。藥物準備,對甲亢患者,術前兩周要服用碘劑,并做好基礎代謝檢測,保證甲狀腺的功能,防止手術過程中出現甲狀腺危象的狀況。皮膚準備,手術前一天要將手術區的毛發和污垢清理干凈,避免術后手術切口的感染。女性手術要避開生理期。

1.2.2 術中護理

手術過程中,要保證手術臺和手術器械的干凈清潔,護理人員要對用到的手術器械進行保養、調試,防止術中出現機械故障,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同時觀察術中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發生異常時要及時處理。

1.2.3術后護理

一般護理。術后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清醒后改為高坡臥位,使呼吸道保持通暢。術后12小時可以近半流食。嚴格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每小時檢測一次血壓、脈搏和呼吸,每4小時檢查一次體溫。術后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提高氧分壓,避免出現高碳酸血癥?;颊咝g后出現嘔吐癥狀,與的使用及插管刺激有關,可以暫時不做處理,但向患者說明,避免患者的緊張情緒。患者術后對疼痛不耐受,可給予止痛劑或鎮靜劑。

切口及引流管的護理。由于頸部局部皮下組織松弛,容易造成術后血腫,血腫嚴重會壓迫器官,造成呼吸困難。所以術后要對切口進行負壓引流。引流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引流速度與引流液的性質,正常以流量在每小時10ml到15ml之間,如果速度過快,引流過多會引起出血,要及時通知主治醫師進行處理。一天的引流量在20ml以下時即可拔管,拔管的時候要注意將切口內陳舊血液擠出,促進傷口愈合。術后要給予抗生素治療,保持切口的干燥與清潔,定期換藥,防止切口感染。

2 結果

對術后3天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觀察可見,疼痛在5級以上的患者3人,疼痛在5級以下的77人。疼痛護理的效果比較顯著。80例患者中手術順利進行,且無一例患者術后出現呼吸困難、聲嘶、咳嗽、手足麻木、皮下血腫等并發癥。

3 討論

由于甲狀腺解剖位置和結構的特殊性,在行甲狀腺切除手術時對醫生的專業水平等要求很高。傳統的甲狀腺切除術是經頸前切口切除甲狀腺, 雖然手術具有操作視野佳,速度快,切除準確的優點,但其可能在患者的頸部留下疤痕,使患者的身體的美觀性受到影響,所以現在臨床上多采用腔鏡下甲狀腺切除術。圍手術期的護理是手術效果的保證,做好術前、術中、術后的綜合護理,能有效降低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手術成功率。

參考文獻:

篇8

一 概述

甲狀腺結節是指在甲狀腺內出現的腫塊,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病癥,可由甲狀腺各種疾病引起,因而怎樣區分結節的良、惡性,對如何選擇治療方案有其重要意義。兒童時期出現的甲狀腺結節50%為惡性。發生于年輕男性的單發結節,也應警惕惡性的可能。如果病人突然出現甲狀腺結節,且短期內發展較快,則惡性的可能性較大,但有些早已存在的狀囊性腺瘤,常因重體力勞動或劇烈咳嗽而發生囊內出血時,短期內可迅速增大,應加以區分,后者病變局部常有脹痛感。

二 護理評估

1.健康史

(1)病人的性別、年齡。

(2)結節生長速度。

(3)有無壓迫癥狀。

2.臨床表現

甲狀腺單個孤立結節比多個結節的惡性機會大。觸診時,良性腺瘤表面平滑,質地較軟,隨吞咽移動度大;而腺癌常表現為不平整,質地較韌,隨吞咽移動度較小,可同時觸及頸部腫大的淋巴結。有時腺癌結節很小,而同側已有腫大的淋巴結。

3.輔助檢查

(1)核素掃描:單個冷結節惡性的可能性較大;溫結節多為良性腺瘤,癌的幾率較??;熱結節則幾乎為良性。

(2)B超檢查:能測定甲狀腺結節大小及數目,可區分甲狀腺結節為實質性腫塊、囊腫或囊實性,因此,可彌補放射性核素掃描檢查的不足。如掃描為冷結節、超聲檢查為囊性者,則惡性的可能性大大減低。此外,還可經超聲定位指導針吸活檢。

(3)穿刺細胞學檢查:是明確甲狀腺結節性質的有效方法。細胞學檢查結果陰性,則90%為良性。

三 護理問題

1.焦慮 與擔心甲狀腺腫塊性質、預后等因素有關。

2.疼痛 與手術引起的組織損傷有關。

四 護理目標

1.病人焦慮減輕,舒適感增加,積極配合治療。

2.病人疼痛減輕或消失。

五 護理措施

1.一般護理

(1)皮膚的準備:男性患者刮胡子,女性患者發髻低需要理發。

(2)胃腸道的準備:術前禁食8~12小時,禁水4~6小時。

(3)訓練:術前指導患者進行頭頸過伸位的訓練。

2.心理護理

針對患者術前緊張和擔心手術預后進行心理護理。

(1)講解手術的必要性,若不進行手術治療,病情有惡化的可能。

(2)講解此手術為外科中等手術,手術醫師經驗豐富。

(3)講解手術及麻醉方式。

(4)講解過于緊張影響手術的進行及麻醉效果。

(5)請手術已經康復的患者與之交流經驗體會。

(6)調動社會支持體系,給患者予協助和鼓勵。

3.術后護理 同甲狀腺功能亢進術后護理。

4.健康教育 良性腫瘤的健康教育同甲狀腺腺瘤,惡性腫瘤的健康教育同甲狀腺癌。

六 最新進展

近年來,隨著腔鏡手術技能的不斷成熟及腔鏡手術器械的不斷發展,腔鏡技術在甲狀腺外科中已被廣泛使用,如腔鏡甲狀腺腫物切除術、一側腺葉切除術或甲狀腺大部分切除術,甚至甲狀腺全切除合并頸中央區淋巴結清掃術等。這些術式與傳統開放的甲狀腺手術相比,其術后并發癥并無增多,且具有手術損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以及除頸人路途徑外,術后在身體暴露部位不留下手術瘢痕、能達到較滿意的美容效果等優點。

1.腔鏡甲狀腺手術概況 1996年,Gagner等成功進行了首例腔鏡甲狀旁腺部分切除術;1997年,Huscher等報道了腔鏡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兩者手術的成功和所取得的滿意的美容效果,為腔鏡甲狀腺手術的開發和推廣奠定了基礎。從此以后,腔鏡甲狀腺手術在國內外迅速開展,且未出現手術死亡病例或嚴重并發癥的報道。腔鏡甲狀腺手術可分為經頸、經胸和經腋入路3種途徑。

2.腔鏡甲狀腺手術后護理 腔鏡手術較普通術式術后易發生脂肪液化、皮下積液、皮膚紅腫、瘀斑。皮下瘀斑、皮下紅腫一般可自行消除,嚴重者先行冷敷后行熱敷,加用活血化淤藥物治療后可消失。脂肪液化者予拆除處切口縫線,使其自然引流,定時換藥,加用抗生素抗感染后可消失。皮下積液者,量少可自行吸收,量多者用針刺抽吸或切開引流,以防皮瓣壞死。其他護理同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術后護理。

參 考 文 獻

篇9

【關鍵詞】 甲狀腺切除術; 內窺鏡; 護理; 腔鏡

甲狀腺疾病多發于女性,1997年Huscher報道世界首例腔鏡甲狀腺切除術,國內也相繼開展,我院自2003年開展腔鏡下行甲狀腺切除術,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42例,其中男5例,女37例。年齡17~69歲,平均43歲,右側甲狀腺瘤15例,左側甲狀腺瘤10例,峽部2例,雙側甲狀腺瘤5例,結節性甲狀腺腫4例,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6例。

1.2 手術方法和結果

在氣管插管全麻下,采取經胸骨前徑路腔鏡甲狀腺切除方法。41例手術成功,中轉開放手術1例,中轉原因是甲狀腺瘤位于甲狀腺下極,位置極低,因觀察角度和手術器械由下向上操作的特點,不能良好暴露和切除腫塊。術后48~72 h拔除引流管,住院時間3~5 d,甲狀腺功能亢進者7 d出院,無一例出現并發癥,隨訪4年患者均無復發。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1)腔鏡下行甲狀腺切除術,是一項新技術,患者對手術的效果持懷疑態度,擔心是否成功,針對患者心理特點,與其通過交談,建立友善護患關系,耐心解釋提出的各種疑問,介紹手術的方法和優點,參觀腔鏡下甲狀腺手術后患者頸部皮膚照片,真實體驗新技術優點,并讓其和手術后的患者相互交流,現身說教,緩解心理壓力,建立手術成功的信心;(2)甲狀腺功能亢進者因需服用碘劑,基礎代謝率維持在正常范圍,才能接受手術,必須向患者說明術前服用碘劑準備的重要意義,解除患者等待手術期間的煩燥不安,耐心靜養有利于基礎代謝率的穩定。有1例病人因情緒反復不定,基礎代謝率不能控制而未行手術。

2.1.2 術前全面檢查心、肝、腎、肺等重要臟器的功能。

2.1.3 術前6 h禁飲,12 h禁食,以防手術中產生惡心、嘔吐,食物誤吸至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2.1.4 甲狀腺功能亢進者術前1~3周用復方碘化鉀溶液,碘劑的作用可使濾泡細胞退化,甲狀腺的血運減少,腺體因而變硬變小,使手術易于進行并減少出血量[1]。

2.2 術后護理

2.2.1 術后常規護理

術畢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暫禁食,清醒后改半臥位,有利于呼吸道通暢及引流。術后6 h后,如無惡心、嘔吐,可進溫流質飲食,宜少量慢喝,觀察有無嗆咳。生命征監測:密切觀察生命征的變化,術后每小時測血壓、脈搏、呼吸,4 h測體溫1次,以便及時觀察甲亢危象現象、有無內出血、呼吸困難、聲音嘶啞、飲水嗆咳、手足麻木抽搐,如有及時通知醫師,便于盡早采取措施。保持引流管通暢:因術后置引流管長度較深,放置頸部,從雙上方引出,應接負壓器引流,保持引流管的通暢,避免扭曲、彎折,并用別針將負壓器妥善固定于衣服上,防止牽拉、受壓。觀察引流液的量及性質,本組患者41例引流量在30~60 ml,術后48~72 h拔除引流管。傷口滲液多時,及時通知醫師處理,胸前用沙袋以減少滲血、水腫,防止皮下積液、氣腫的發生。術后嘔吐及疼痛的護理:術后嘔吐多與麻醉藥、插管刺激有關,應向病人解釋說明原因,消除其緊張情緒,囑其把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造成窒息,嘔吐次數少時可暫時不處理,嚴重時可給予止吐藥。術后41例均有疼痛,由于患者對疼痛的耐受力不同,反應也不同,疼痛輕者可暫不處理,對疼痛不能耐受者,應給予止痛劑,緩解疼痛。

2.2.2 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呼吸困難或窒息:造成其主要原因,除出血壓迫氣管,還可由于喉頭水腫、痰液梗阻、雙側喉返神經損傷或氣管軟化塌陷等引起。在護理過程中要密切觀察,術后給予地塞米松、慶大霉素加糜蛋白酶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減輕喉頭水腫,鼓勵病人咳痰,床邊常規備氣管切開包、吸痰器,必要時用。手足抽搐:由于手術甲狀腺后面的甲狀旁腺誤被一并切除或甲旁狀腺受挫傷,血液供應受阻,使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出現低血鈣所致。如出現四肢麻木、口唇麻木、手足痙攣抽搐等癥狀,及時按醫囑給予靜脈推注10%葡萄糖酸鈣10 ml。甲亢危象:發生在術后12~36 h,表現為高熱,體溫>39 ℃,脈搏>120次/min且弱,大汗,煩躁不安,譫妄甚至昏迷。本組患者術后麻醉清醒即常規口服碘化鉀溶劑,從15滴開始,每日3次,逐日減少1滴,盡量保持患者體溫在37 ℃左右,有2例病人體溫>38 ℃,即給予降溫處理、吸氧,減輕組織缺氧,預防危象發生。早期應加強巡視,觀察病情,一旦發生癥狀,立即予以處理。高碳酸血癥:保證充分的氧氣吸入,術后低流量吸氧,可提高氧分壓。為了維持手術空間,必須持續灌注CO2,CO2的大量吸收,易有CO2存留體內,手術后必須持續吸氧,以避免高碳酸血癥發生[2]。 皮下氣腫、縱膈氣腫:在制作皮下操作間隙時,如果CO2灌注壓力控制不當,注入大量的CO2氣體,易引起廣泛而嚴重的皮下氣腫,甚至縱膈氣腫,進而影響呼吸和循環功能[3]。術后需觀察患者有無呼吸困難,頸部及胸部皮膚有無腫脹,局部有無捻發音。癥狀較輕,氣體可自行吸收,癥狀較重,影響呼吸和循環時,立即采取半臥位,給予高流量上氧,必要時配合醫師行胸骨上窩穿刺或切開排氣[4]。

2.3 出院指導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緊張;注意適當的活動,勿劇烈運動,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保證良好的飲食規律,避免刺激性食物,禁煙、酒、濃茶、咖啡。加強營養,選擇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對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出院后1月內指導避免進食含碘豐富的食物。出院后仍需回院定期復查,如有不適,及時返院復診。

3 討論

甲狀腺切除術是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狀腺瘤的有效措施,由于甲狀腺具有解剖復雜、血管豐富、血管神經變異繁多等特點,在手術過程中可能發生大出血、急性呼吸道堵塞、神經損傷、甲狀腺危象等意外,輕者給病人造成痛苦,重者危及生命[5,6]。傳統開放式手術的缺陷是病人頸部將留下長約10 cm的疤痕,影響美觀而加重病人的心理負擔。腔鏡下行甲狀腺切除術是近幾年開展的術式,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疼痛輕、無疤痕等特點,住院時間短,增加了住院病人的周轉率,更加重要的是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護士的工作量。通過對42例患者臨床護理實踐證明,術前充分的準備,術后掌握常見的并發癥,做好觀察與護理,對手術的成功起到積極的作用,確保了無一例并發癥發生,術后患者滿意,特別受到年輕女性患者的歡迎。

參考文獻

[1]石美鑫,熊汝成,李鴻儒,等.實用外科學[M].上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482-487.

[2]田淑紅,劉會青,周玉潔,等.腔鏡甲狀腺切除術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進展[J].2006(11):897-898.

[3]王存川,段立紀,陳,等.腔鏡行甲狀腺部分切除術[J].中國內鏡雜志,2002(7):19-20.

篇10

甲狀腺腫瘤是女性頭頸部常見的腫瘤之一[1]。臨床表現為頸前正中腫物, 可隨吞咽運動而活動, 可能伴有呼吸困難、吞咽困難和聲音嘶啞等, 近年來, 隨著人們對美觀的要求越來越高, 微創外科技術也在迅猛發展, 使得利用腔鏡技術進行甲狀腺腫瘤切除, 逐漸為廣大醫生及患者所認可[2]。吉林省人民醫院于2011年4月~2013年4月進行腔鏡下甲狀腺腫瘤切除術48例, 并對其實施有效的術前、術后護理對策, 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48例均為女性, 年齡26~63歲, 平均35歲。所有患者均確診為甲狀腺瘤。腫塊單側39例, 雙側9例.

1. 2 護理對策

1. 2. 1 術前護理 常規進行各項檢查, 如血常規、血生化、心電圖、凝血功能、尿常規、肝腎功能以及甲狀腺功能測定等, 尤其是術前進行甲狀腺掃描、間接喉鏡檢查評估喉返神經和聲帶功能等。囑患者要積極治療呼吸系統炎癥, 保證充足的睡眠, 戒煙酒。向患者介紹疾病的基本知識以及在腔鏡輔助下進行手術的優點及術中、術后的注意事項。從而讓患者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以打消其顧慮, 增強其對治療的信心。

1. 2. 2 術后護理

1. 2. 2. 1 常規護理 進行心電監護, 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 尤其呼吸, 必要時可給予吸氧。麻醉清醒后囑患者不要過多進行頸部活動, 勿講話過多, 要注意患者的發音和吞咽情況。一般在術后6 h進食為宜, 若術后6 h內感覺口干, 可給少量涼或者溫開水, 無任何吞咽不適則可進流食, 食物溫度不可過高, 以后可逐漸改為半流食及軟食。

1. 2. 2. 2 引流管護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 防止滑脫同時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色、質、量, 通常引流液為淡黃色, 若創口周圍滲出液較多時, 應及時更換敷料。注意有無活動性出血現象。定時從引流管的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 以防引流管的堵塞, 保證引流的通暢。當引流量每天少于10 ml左右, 液體變清時, 可考慮拔管。

1. 2. 2. 3 康復指導 指導患者保持頸部舒適的位置, 在起身、變換、咳嗽時要用手固定減少頸部震動;幫助其及時拍背促進排痰, 做深呼吸及有效地咳嗽, 保持呼吸道的通暢, 必要時可行霧化吸入, 預防肺部并發癥的發生。所有患者在術后1個月進行復查。

2 結果

本組48例患者均在拆線后傷口愈合良好, 術后1個月復查時頸部僅有極輕的愈合痕跡, 均達到患者對美觀的要求。

3 討論

甲狀腺腫瘤是我國北方地區的常見病, 多發病。近年來隨著腔鏡微創外科的發展, 腔鏡手術不再只局限于在腹腔等原有的空腔內進行, 而開始向潛在的腔隙或無腔隙區域發展, 如腔鏡輔助下進行甲狀腺腫瘤切除術, 由于腔鏡的放大作用, 使得重要的血管、神經在鏡下可以暴露得非常清楚, 從而有效地避免受到損傷, 而且手術切口小并且很隱蔽, 可以為衣服所遮擋, 從而在頸部不會留有明顯的手術疤痕, 從而達到微創、美觀的要求[3]。雖然腔鏡下行甲狀腺手術術后的并發癥發生幾率較小, 但術前術后的觀察和護理是保證手術成功的一個重要的環節[4], 因此應該對患者實施有效的高質量護理對策, 從而對此項新技術的開展創造有利的條件。本組48例患者在進行腔鏡下甲狀腺腫瘤切除術的治療過程中給予有效的術前術后護理對策, 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

由于腔鏡下甲狀腺腫瘤切除術屬于一項新的手術方式, 患者對其缺乏全面的了解, 從而對手術過程、安全性及預后等方面存在疑慮, 尤其是女性患者比較擔心經乳暈入路而損傷, 因此, 術前患者往往有恐懼、焦慮和不安的情緒[5]。為此, 我們在手術前應對患者充分解釋該術式的安全性、先進性及優越性, 說明手術切口只是從皮下結締組織進入而不會引起對組織的損傷, 建立其對治療的信心。術后由于頸部組織比較疏松, 容易出現滲血和滲液, 所以術后常規在創口置引流管, 要嚴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液體量及性質等, 并做好康復指導。

參考文獻

[1] 劉波.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甲狀腺腫瘤的臨床觀察.中國醫學創新, 2011,8(9):115.

[2] 劉衛東.彩超對甲狀腺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價值.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10,24(8):146.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无线码 |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 | 最新久久久久久一本 | 日本综合AⅤ精品视频 | 伊人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se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