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網絡管理模板(10篇)

時間:2022-09-30 19:50: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智能化網絡管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隨著IT業務變得越來越富有挑戰性,信息技術領域的工作也變得越來越復雜。要管理由各種LAN、Intranet和Extranet構成的混合網絡,網絡管理員如何優化設備和網絡配置,使網絡系統充分發揮優勢,是今天網絡管理員們正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

人們迫切地希望通過網管系統為網絡把脈,查看全網的網絡連接關系,實時監控各種網絡設備可能出現的問題,檢測網絡性能瓶頸出在何處,并進行自動處理或遠程修復。而實現這一切的一條很重要的途徑,是網絡管理系統的智能化發展,通過智能化的網管平臺實現高效的網絡管理,促進網絡的高效運轉。

網絡管理發展四階段

隨著Internet在世界范圍的普及,計算機網絡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信息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基于網絡的應用也越來越多,許多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環節都可以利用網絡方便、快捷地實現。因此,網絡運行的穩定性、可靠性就顯得至關重要,網絡管理于是應運而生。

回顧網絡建設的歷史,存在著這樣幾個階段:

1.獨立BU階段:開始出現各種獨立的設備,每種設備有自己特殊的用途;

2.集成網絡階段:漸漸把這些獨立的BU單元集成起來,組成一個網絡,完成一系列的業務;

3.整合統一管理階段:人們開始認識到建網的目的是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提高效率、提高核心競爭力,因此可運營、可管理的網絡應運而生,能夠幫助人們完成從網絡競爭向服務競爭的轉變;

4. 智能網絡管理階段:隨著網絡的日益龐大,停留在依靠維護人員的經驗進行低效率、低水平的感性管理階段的網管理念已經跟不上網絡發展的需求,智能、高效的網絡管理系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網絡管理五大功能

為了更好地管理不同廠家的網絡設備,支持不同的網絡管理平臺,就需要制定網絡管理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了一系列的網絡管理標準,在OSI網絡管理模型中,基本的網絡管理功能被劃分成五大功能:

故障管理(FAILURES):檢測、隔離、更正網絡問題,并從這些問題中恢復;

性能管理(PERFORMANCE):分析和控制整個網絡的數據吞吐,為終端用戶提供連續的、可靠的服務;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從網絡中獲取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對設備進行配置,通過它,可以實現對網絡設備配置的集中管理;

計費管理(ACCOUNTING):測度網絡上資源的利用情況,設置計量單位、確定開銷、向用戶收費;

安全管理(SECURITY):控制對網絡資源和敏感信息的訪問,這種控制包括對網絡設備的訪問限制、對給定設備上某種應用的訪問控制,以及對網絡協議的訪問控制。

通常,一個具體的網絡管理系統并不一定都包含網絡管理的五大功能,不同的系統可能會選取其中幾個功能加以實現,但幾乎每個網管系統都會包括故障管理、配置管理和性能管理這三個功能。

從網絡管理系統的組成來說,現代網絡的網絡管理系統基本上由四部分組成:多個被管對象(Managed Object Agents);至少一個網絡管理器(Network Manager)或稱網管工作站;一種通用的網絡管理協議(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一個或多個管理信息庫(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

用戶主機和網絡互聯設備等所有被管理的網絡設備都稱為被管對象(Managed Object),駐留在這些被管對象上、配合網絡管理的處理實體被稱為被管對象。實施管理的處理實體被稱為管理器(Manager),管理器駐留在網管工作站上。管理器和通過交換管理信息進行工作,這種信息交換通過一種網絡管理協議來實現,管理信息分別存儲在被管對象和管理工作站上的管理信息庫中。

網絡管理協議與管理信息庫中的管理信息描述了所有被管對象及其屬性值,使得網絡管理的全部工作就是讀取(get,對應于監視)或設置(set,對應于控制)這些對象信息及其屬性值變量。

網管模型的智能化要求

智能管理平臺要求實現網絡資源、用戶和業務的融合管理,提供基本的網絡資源管理、拓撲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用戶管理及系統安全管理,具體要求體現為以下六點:

1. 系統安全管理

系統安全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操作日志管理、操作員管理、分組分級與權限管理、操作員登錄管理等。

所包含的主要功能有:

操作員登錄管理

管理員通過制定登錄安全策略約束操作員的登錄鑒權,實現操作員登錄的安全性;

操作員密碼管理

管理員為操作員制定密碼控制策略,操作員僅能按照制定的策略定期修改密碼;

分組分級權限管理

管理員通過設備分組、用戶分組的設置,可以為操作員指定可以管理的設備分組和用戶分組,并指定其管理權限和角色;

操作日志管理

對于操作員的所有操作,包括登錄、注銷的時間、登錄IP地址以及登錄期間進行的任何可能修改系統數據的操作,都會記錄詳細的日志;

操作員在線監控和管理

系統管理員通過“在線操作員”可以實時監控當前在線聯機登錄的操作員信息,包括登錄的主機IP地址、登錄時間等。

2. 資源管理

通過資源管理要求可以實現:

網絡自動發現

可以通過設置種子的簡易方式、路由方式、ARP方式、IPSec VPN、網段方式等五種自動發現方式自學習網絡資源及網絡拓撲,自動識別包括路由器、交換機、安全網關、存儲設備、監控設備、無線設備、語音設備、打印機、UPS、服務器、PC在內的多種類型網絡設備;

網絡手工管理

手工添加、刪除網絡設備,可以批量導入、導出網絡設備,批量配置Telnet、SNMP參數,以及批量校驗Telnet參數等輔助功能;

網絡視圖管理

支持IP視圖、設備視圖、自定義視圖、下級網絡管理視圖等多種管理視圖,用戶可以從不同角度實現整個網絡的管理;

網絡設備管理

從任何一種網絡視圖入口,都可以實現對網絡設備的管理,用戶可以方便地實現所有設備的管理;

設備分組權限管理

通過對設備資源進行分組管理,系統管理員方便地分配其他管理員的管理權限,便于職責分離。

3. 拓撲管理

要求可以從網絡拓撲的解決,直觀地提供給用戶對整個網絡及網絡設備資源的管理:

拓撲自動發現

通過自動發現可以發現網絡中的所有設備及網絡結構,并且可以將非SNMP設備發現出來,只要設備可以ping通即可;

自動識別各種網絡設備和主機的類型

要求可以自動識別Cisco、Juniper、H3C、中興等廠商的設備,以及Windows、Solaris的PC和工作站、其他SNMP設備和ping設備,并且以樹形方式組織,以不同的圖標顯示區分;在拓撲圖上更可進一步對設備的類型進行區分,如區分路由器、交換機、安全網關、存儲設備、監控設備、無線設備、語音設備、打印機、UPS、服務器、PC等;

設備狀態、連接狀態、告警狀態等信息在拓撲圖上的直觀顯示

要求在拓撲圖上能夠清晰地看到企業IT資源的狀態,包括運行是否正常、網絡帶寬、接口連通、配置變化都能一目了然。

4. 故障(告警/事件)管理

故障管理,即告警/事件管理,是體現智能網絡管理平臺的重要部分:

告警發現和上報

接收各種告警源的告警事件,包括設備告警、本級網管站及下級網管站告警、網絡性能監視告警、網絡配置監視告警、網絡流量異常監視告警、終端安全異常告警等;

告警深度關聯分析與統計

對接收到的告警事件進行深度關聯分析,系統缺省支持重復事件閾值告警、閃斷事件閾值告警、未知事件閾值告警、未管理設備告警閾值告警,并能在故障恢復時自動確認相關告警;同時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確定事件的告警規則,以適應網絡管理需要;

實時告警

提供分類、聲光告警板,按故障類別及等級實時告警,讓管理員通過告警板不但及時知道告警產生,同時可以了解產生的告警的類別和等級;

故障解決

智能網管要求對故障告警均提供“修復建議”,管理員可以參考修復建議對故障進行處理。在故障得到解決后,通過對告警的確認完成故障的恢復確認。

5. 性能管理

篇2

1前言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網絡工作站日漸工作量日漸增加,但是由于對日常使用的網絡管理軟件與制作流程方面管理的缺失,使得出現了一些局限性與不足。傳統的申請流程已不符合現代社會大規模非編網絡化制作的需求,傳統的申請信息過于簡單,只能滿足編導需求,而對于許多方面卻無能為力,比如上載節目素材所需要的空間占用、節目制作完成后對素材保留的時間占用、節目制作的延續性等信息等,這些在非編網絡化制作所需要的工作流程都沒有體現,這些流程的缺失將直接影響節目制作進度,甚至影響節目質量。因此,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網絡管理流程對此進行全面管理,以此改善其中所帶來的不足,進而完善網絡管理,提高效率。筆者主要對我國現有的索貝網絡管理流程中的不足進行闡述,并提出一些不成熟意見,希望為同行提供可參考性意見。

2目前索貝非線性編輯網絡管理軟件存在的問題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網絡工作站日漸工作量日漸增加,但是目前網管軟件的不足為許多工作帶來了不便,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智能化功能缺失、檢測能力不高、沒有統計報表提交功能、交互性窗口的缺失、無法對網絡工作站進行有效監控,同時,在資源共享存儲硬件方面也有嚴重缺失,由于制作欄目的存儲空間設置由共享存儲硬盤的分區大小所決定的,所以在對大型欄目只能跨分區進行設置,不僅容易造成制作、清理、統計過程等工作的混亂,而且極大的浪費了人力物力,進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情況。

2.1空間分配出現錯誤

通常來說,空間分配主要由三個層次組成,即:在空間管理中的最小單位的用戶空間、多個用戶空間的總和為欄目空間、多個欄目空間的總和為分區空間。三個空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是由于管理流程的缺失,使其在使用過程容易混合,比如,在用戶空間與欄目空間的設置過程中由于技術的缺失容易超出其范圍;而分區空間則因為空間限制原因導致欄目空間與用戶空間的分配空間有限,不能過多承受兩空間的總體量,進而造成超出在分配上不足的情況,電腦無法進行有效控住,只能通過人工維持各個空間的關系、不僅無法對空間進行有效管理,同時極大的浪費了人力物力。

2.2空間管理的調整操作不直觀

由于目前所使用欄目空間為靜態模式,而其空間大小是根據欄目時長、片比、欄目下的用戶號的占用情況、用戶節目期數、節目的制作周期,機房使用率等方面所決定的,在其突況發下改動起來繁瑣無比,且容易造成空間混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要是能夠使其欄目空間由靜態模式改為動態模式則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這方面我們可以從共享存儲資源方面入手,首先便是移除硬盤物理分區所帶限制問題,其次利用多個物理分區對整體的存儲區進行分解,最后對空間的變化做出改變,用實時監控、準確計算、圖形化顯示等方式進行有效控制,進而隨時調整。從基本方面入手,進而整體改變欄目空間模式。

3對非線性編輯網絡管理流程的智能化提高策略

傳統的申請流程已不符合現代社會大規模非編網絡化制作的需求,因此,需要在原有的非線性網絡制作的管理方式和網管軟件的功能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完善。一般來說,工作站與服務器是管理流程的核心。在電視節目還未開始之前,工作人員可以先行對工作電腦的可用時間與存儲空間進行調查,確保在工作時不受外物因素工作干擾,進而提升工作效益。整體可分為三個部分完成:第一步:先行工作人員(下文成為管理人員)首先根據之前對工作電腦的調查情況進行工作前的準備工作,即為欄目建立名稱、為欄目指定占用分區、對欄目可用空間進行分配、建立登入用戶名、將登入用戶名分配到指定欄目。第二步:首先,工作人員進入界面,在進行新節目工作之前建立工作區,并且向管理人員報備。報備的信息包括節目名稱、節目時長、播出時間、刪除時間、素材長度、制作期數等工作內容,管理人員根據報備信息為工作人員分配相關工作,工作人員根據安排進行相關工作,并且管理人員在工作人員需要數據資料時進行資源共享,使其工作人員在有效時間內完成工作安排。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通常會出現同一個節目的副本工作、完成第一個節目后臨時增加節目。在面對第一種情況時,管理人員可以保持工作區不變,并且沿用之前的資源進行副本工作;在面對第二種情況時,管理人員需要重新更改工作區,并且增加登入資源,具體為:先將登入號分配給相應的工作人員,登入賬號的節目個數和各節目間從屬關系進行從新定義,在素材信息、用戶有效使用時間、各節目占用共享硬盤分區、空間等各種情況,通過服務器計在由管理人員進行相應分配,具體為:.要使制作欄目空間的大小與該欄目所配對的資源相對應,或者視情況而定,但是決不可因為資源緊張而胡亂分配,否則會造成欄目的混亂,同時,在登入賬號分配方面必須與保留時間形成反比。這里幾個例子:首先預定制作的兒童節目時長為35分鐘,常規片以2:1的常規比例進行運轉,可設定周期為13天。在上載素材量超出常規數值時,可以相應減少的登入工作區的規定時間;反之,當登入工作區資源的規定時間超出常規值時,可以相應減少上載素材量。進而使登入工作區資源的占用保持始終保持在一個平衡狀態。促得工作人員的工作過程能有條不紊進行,不會造成資源混亂等情況。第三步:最后,當節目制作完成后,管理人員可以根據服務器記錄下詳細情況,制作成報表并將其備份。進而將原先使用的工作電腦進行資源清理,以備下次使用。其中,管理人員需要著重記錄在制作過程工作人員遇到的問題,后期相關人員對其進行分析探討,找出原因所在,并對此工作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

4結語

整體來說,在用戶工作區信息方面能有效改變之前索貝非編網絡管理流程中管理不完善的情況。網絡管理人員可以依據上述的方法,將所有信息統一起來,在工作人員進行空間管理原則和節目制作過程中提供多種制作、存儲方式,使其工作方式簡單有效。進一步的完善網絡管理流程。可以這么說,網絡軟件的智能化管理大幅度的增強了工作效率,對欄目空間的管理更有效、準確,并且在制作后期能夠提供相應的資料,使工作人員對于在節目制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能有針對性的改善。這樣不僅優化來了索貝非編網絡管理流程,促得工作人員的工作過程能有條不紊進行,不會造成資源混亂等情況,同時還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為制作電視節目提供了較大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龔強.探究高標清兼容非編網絡的應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17).

篇3

一、引言

本文針對移動通信網絡中管理維護方面進行需求分析。通過結合智能化網絡管理的應用架構,引入NFC技術,可以有效地提升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移動通信網絡品質的提升。

二、NFC技術的智能化網絡管理應用部署

為了解決工作人員在維護、排障、保障等流程工作的自動化處理的問題,需要在節點前端引入NFC技術,以實現數據的采集和交互。

2.1 NFC技術標準

NFC技術允許的通信距離在5到10厘米之間,允許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為424KB/s。它的工作原理基于電磁場感應技術,專門用于兩兩設備之間的簡單和安全的數據交換[2]。NFC技術提供了三種不同的操作模式:無源標簽模式(卡仿真),點對點模式和讀卡器模式。NFC技術允許兩兩設備直接進行方便和直觀的交互,以達到用戶進行數據的交換,連接和配置設備等目的。例如非接觸形式的移動支付和電子票務就是一種基于NFC技術的非常容易實現的方式。

NFC設備具有三種操作模式[3],在本文的實現中使用第一種操作模式。

(1)讀/寫:在這種模式,開啟NFC功能的手機可以讀寫任何支持的標簽,讀取其中的 NFC 標準格式的數據。

(2)點對點:在這種模式下,兩個NFC設備可以交換數據。例如,你可以分享啟動藍牙或Wi-Fi連接的參數來啟動藍牙或Wi-Fi 連接,你可以交換如虛擬名片或數字相片等數據。點對點模式符合 ISO/IEC 18092 標準。

(3)模擬卡片:支持NFC的手機在與標簽交互時扮演讀取器的角色。這種模式手機也可做為標簽或被讀取的無線卡片。

2.2 NFC技術的應用部署策略

本文提出的NFC技術的應用部署策略,是以分層的方式將智能化網絡管理平臺分為采集處理層、數據管理層、應用功能層。如圖1所示。

智能化的技術架構的各個層次的具體功能如下:

1. 應用功能層:需要實現應用操作界面,其中包括了客戶機/服務器、瀏覽/服務器兩種方式。實現業務邏輯處理,提供應用服務組件。通過信息門戶(Portal)來提供統一的信息展現平臺。

2. 數據管理層:需要完成對數據的存儲和處理。特點是軟件化、工具化、可視化。另外還負責完成對數據的完整性分析和數據的準確性核查。

3. 采集處理層:通過數據總線來從各專業網管獲取數據,向下屏蔽廠家網管系統的差異,適應不同的接口方式,向上提供統一的接口協議和信息模型。要求新接口的引入和接口變化不影響已有應用功能。

基于NFC技術的部署方案,網絡維護的工作人員可以通過NFC設備,來實時地執行后臺提供的維護和維修計劃。通過讀取標簽,可以了解設備的產品系數清單、技術標準以及其他有助于工作人員維護的信息。同時綜合智能化管理系統也可以錄入工作人員的簽到及登記信息,實現規范化管理。NFC技術的數據交互流程,如圖2所示。

工作人員使用隨身攜帶的具備NFC功能的終端,完成與部署在站點的相關設備的NFC通信建立,實現站點巡檢的簽到及登記。然后通過快速建立藍牙的連接,進一步完成設備的參數指標等重要數據的交互,體現在智能化網絡建設中,“流程為先,業務為基,數據為綱,管理為領,技術為基”的特點。

三、結論

本文分析了NFC技術在移動通信中網絡管理的發展前景,采用智能化網絡管理的應用架構,詳細論述了NFC技術在該應用架構中的可實現性,并提出基于NFC技術在移動通信智能化網絡管理中的應用部署策略,該策略,對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網絡優化具有參考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Rainer Steffen, J?rg Prei?inger, Tobias Sch?llerman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in an Automotive Environment[M].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2010

[2] Jiang Hua, Sun Qiang. A Consideration o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Technical Standard[J]. Tracks For Standard & Technology. 2006

篇4

一個網絡管理系統有五大功能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計費管理和安全管理其中,故障管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目的是保證網絡能夠連續可靠地運行。如果網絡服務意外中止,將會對生產、生活造成很大影響,這就需要一套科學的故障管理策略,及時發現故障、排除故障。

現在一些網管軟件趨向于將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到網絡故障診斷和排除中。提高網絡故障的智能水平有助于網絡高效、可靠地運行。網絡管理的智能化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此本文針對網絡故障智能化管理進行研究,并提出了建立事件知識庫提高故障管理的智能水平的方法,為網絡故障智能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1.計算機網絡故障管理技術研究

(1)故障管理概述

故障是指軟、硬件的缺陷;錯誤則是軟硬件的不正確輸出;失效是指所有和某故障有關的錯誤造成的網絡的非正常運行。網絡故障按生命周期可分為永久故障、暫時故障和瞬間故障三類;按故障對網絡造成的空間失效范圍的大小,可將失效分為四類:任務失效、基本網絡部件失效、結點失效和子網失效。故障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及時發現并排除網絡故障。一般說來,故障管理包括以下幾個內容:故障監測和捕獲故障產生相關的事件和報警;定位分析故障、記錄故障日志;如有可能排除故障等。

(2)故障管理的類型

故障類型指的是具有某種特征的故障的分類。通常我們可以根據故障發生來源的不同,將它們劃分為兩大類,即硬故障(harderrors)和軟故障(softerrors)。

硬故障是指網絡的硬件設備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錯誤。這些錯誤與該設備的作用有密切關系,網絡系統的復雜性也正是由于設備的多樣性而體現出來的。根據這網絡設備的作用,我們也可以將故障簡單分為以下三類:

①連接設備故障

這種故障的現象主要是網絡的物理連接出現問題,也可以稱為通路故障。造成故障的原因可能是電纜線斷開、收發器斷開或不能正常工作以及其它連接設備間的接口出問題等等。根據這類故障的來源不同,我們又可以將該類型的故障細分為線路故障、網絡接口故障、收發器故障、路由器故障等等,該類故障是故障管理的最主要對象。

②共享設備故障

這種故障的表現是用于資源共享的設備出現問題,不能提供或享受所需的服務。同樣,該類型的故障也可以細分為服務器故障(打印機故障、文件服務器故障等)、工作站故障等等。

③其它設備故障。包括電源故障、監控器故障、測試儀故障、分析儀故障等等。

軟故障是指網絡系統軟件運行出錯。軟故障的發現和處理是在管理過程中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的,因為軟件屬于一種無形的東西,問題的表現不如硬件那么直觀。從這個意義上看,軟故障的識別和診斷更加困難。故障管理中所處理的軟故障主要針對與網絡通訊和服務有關的系統軟件,它可以直接根據網絡軟件來劃分,包括通訊協議軟件故障、網絡文件系統(FNS)故障、文件傳輸軟件故障、域名服務系統(DNS)等等,其中通訊協議軟件故障是系統研究的重點。這種錯誤通常是在協議軟件運行時遇到某個異常條件(如緩沖隊列滿)或協議軟件本身未提供可靠機制而導致傳輸失敗,報文丟失。

故障類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網絡在復雜性和規模上提高,網絡故障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新的技術、設備的應用使故障的類型、故障原因、故障源等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故障管理系統必須增加新的內容。

(3)故障管理的功能

故障管理的根本目標在于排除網絡中出現的各種故障,達到這一目標要求系統至少必須具備檢測、隔離和糾正故障的能力。

故障檢測(detection)是指對系統的性能和狀態進行檢查和測試,根據結果和一定的識別規則判斷系統是否故障。故障檢測要求管理系統監視網絡的工作,考查網絡的狀態及其變化,一旦發現系統出現故障馬上進行報警。

故障隔離(isolation)是指確定故障發生的位置,通俗地說就是指出誰發生了故障,如哪個子網、哪個設備或者設備的哪個部件,對于軟故障則指明哪個系統出了問題。由于網絡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故障類型、原因、故障源多種多樣,而且不同故障的表現可能完全相同,這就導致了故障隔離的復雜性。隔離系統應當盡可能地縮小故障源的范圍。

故障糾正(correction)是指糾正所發生的錯誤,恢復系統的正常工作。故障糾正建立在前兩者的基礎之上,目前所采取的手段除了進行硬件維修、系統重啟、一定程度的恢復外,還包括一些非技術性的活動,如人員的使用和技術培訓以及設備生產廠商的支持等。

(4)影響故障管理的因素

與網絡管理一樣,故障管理也必須考慮三方面的因素:過程、設備和工具、人員。成功的故障管理策略是這三者的完整結合,而不僅僅是其中的某一個方面。

過程主要指為實現故障管理功能而進行的操作,下一節介紹的內容就屬于故障管理的過程。了解管理的一般過程是開發一個實用的故障管理系統的基礎。

設備和工具指的是進行故障管理的軟硬件工具,包括故障檢測設備、維修設備、實用的故障管理系統等。設備和工具在故障管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管理員和工程師實施管理功能,排除故障,保障網絡系統正常運轉。下面介紹的就是幾種專用的物理設備:

①時間域反射測量儀(TDR)。通過顯示物理介質傳輸信號的波形表明設備或鏈路是否故障。

②網絡監視器。監視網絡上各結點的狀態,得到網絡的各種統計數字,以確定是否故障。

③網絡分析儀。實時分析結點的收發報文,幫助管理者跟蹤和隔離故障。管理人員在故障管理中的任務主要是維護管理系統和工具的運行,并在它們的幫助下完成故障排除和系統恢復工作。

2.智能化網絡管理的概述

為了能夠更有效地對各種大型復雜的網絡進行管理,許多研究人員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網絡管理領域。雖然全面的智能化的網絡管理距離實際應用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在網絡管理的特定領域實施智能化,尤其是基于專家系統技術的網絡管理是可行的。

用于故障管理的專家系統由知識庫、推理機、知識獲取模塊和解釋接口四大主要部分組成。專家系統以其實時性、協作管理、層次性等特點,特別適合用在網絡的故障管理領域。但同時專家系統也面臨一些難題:

(1)動態的網絡變化可能需要經常更新知識庫。

(2)由于網絡故障可能會相關到其它許多事件,很難確定與某一癥狀相關的時間的開始和結束,解釋和綜合消息復雜。

(3)可能需要大量的指令用以標識實際的網絡狀態,并且專家系統需要和它們接口。

(4)專家系統的知識獲取一直以來是瓶頸所在,要想成功地獲取網絡故障知識,需要經驗豐富的網絡專家。

在實現智能化網絡管理系統時,還必須把握系統復雜性與系統性能的關系。不僅要利用將較為成熟的人工智能技術,而且要考慮實現上的復雜度和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對系統性能和穩定性的影響。

3.事件知識庫的研究

在專家系統中,知識的表示有邏輯表示法、語義網絡表示法、規則表示法、特性表示法、框架表示法和過程表示法。產生式表示法,即規則表示法,是最常見的一種表示法。其特點是模塊性、一致性和自然。知識庫是知識的集合,嚴格意義上的知識庫包括概念、事實和規則只部分,缺一不可。

為了提高故障管理的智能水平,可以建立事件知識庫(EKB,EventKnowledgeBase,

用于存儲所有己知事件的類型、產生事件的原因和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等一些細節的靜態描述。這個EKB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庫,它的數據僅僅包含了屬性值與元組,而屬性值表示概念,元組表示事實。但研究EKB可以為今后建立完善的知識庫奠定基礎。

在EKB中存儲了己經確定事件。最初,被確定的事件僅限于一些標準事件和措施。隨著網絡的運行和系統的反饋,EKB的內容將不斷增加。

理想狀態是能夠確定所有的事件。

下面是EKB涉及到的只種基本的數據庫表:

(1)事件類型表:該表中主要存儲了事件的靜態定義。

EKB中保存了己確定的事件可能涉及的相關知識,如事件類別(如:性能、系統、網絡、應用事件或其它)、嚴重程度(如:嚴重、主要、次要、警告等)、產生事件的設備標識、指明設備的類型、事件造成什么影響(如:影響網速、單個用戶不能訪問等)、故障排除參考策略、上次更新的時期/時間、關于這個事件的備注信息、事件的詳細描述等。

(2)實時事件表:描述了正在運行的網絡中的實時事件。

實時事件表中提供可能用的一些字段,用于記錄網絡運行中發生的事件,如:設備的ID(從IP地址或查詢設備表可以獲得)、實時事件的狀態(如:新增、確認、清除等)、根據故障票ID獲得的相應的故障票信息等。

(3)設備信息表:存儲了網絡中設備的實際參數。

設備信息表主要記錄了每個設備的相關參數。例如,設備ID號、IP地址、設備名稱、廠商、類型、重要性級別等。

EKB中存儲的相關事件的知識主要來源于專家。開發人員將獲得的知識應用到與故障管理相關的系統中,根據不同系統的需要分配相應的知識,以提高系統性能。雖然EKB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知識庫,但在開發過程中,可以通過不斷地增加和修正EKB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統的智能水平。

4.結論

文中分析了網絡故障的類型,提出將事件知識庫用于計算機網絡故障的智能管理。實驗表明,計算機網絡故障的智能管理提供了基于知識的決策手段,比傳統的管理方式具有更高的決策水平,為專家系統技術在故障的檢測和隔離方面更加廣泛的應用,奠定了一定基礎。

參考文獻:

篇5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25-1530-02

Intellingence of Technology for Computer Network Macfunctions Management

HUANG Xiao-ming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of Computer Education Centre, Guiyang 550004,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basic function of network trouble management system, and analyze network trouble management expert system、knowledge discover system briefly. Proposing intelligence manage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rouble by using distrubuted intelligence Agent.

Key words: network management; trouble diagnosing; intelligentification; expert system

1 計算機網絡故障管理的概述

故障是指軟、硬件的缺陷;錯誤是指軟硬件的不正確輸出;失效是指所有和某故障有關的錯誤造成的網絡的非正常運行。故障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及時發現并排除網絡故障。

一個網絡管理系統應具有五大功能: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計費管理和安全管理。其中故障管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它保證網絡能夠連續可靠地運行。如果網絡服務運行中意外中止,將會對(教學、工作)生產、生活造成很大影響,這就需要一套科學的故障管理策略,及時發現故障、排除故障。

網絡故障的管理系統一般包括三個步驟:

1.1 故障檢測

網絡設備一般都具有感知異常情況的能力,當設備發現自身或網絡中的不正常現象,它采用告警的方式報告給網管中心。因此,故障檢測一般由網絡中的設備來完成。

1.2 故障診斷及推理

故障會在網絡中傳播,所有感知到故障的網絡對象(包括物理對象和邏輯對象)都會發出告警,在一個大型網絡中,一個故障可能會引起大量的告警。故障診斷就是對網絡設備發出的告警進行相關處理,從一大堆的告警中找出故障發生的真正原因。

1.3 故障排除

根據識別的故障原因,自動地或手工地對網絡進行控制操作,恢復網絡的正常運行。

2 網絡故障診斷專家系統AngelES

網管系統IIENMS是包括主管理者/Web服務器層、子管理者一層和網元層的三層體系結構的綜合智能網絡管理系統,主要功能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和安全管理。AngelES作為IIENM故障管理的一個子模塊,其主要功能是實時一接收網元層設備發送的Trap告警信息,經必要的模式轉化后與規則庫中的規則進行匹配,然后向網絡管理系統返回可能的解決方案和相關的故障診斷信息。

AngelES的特點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是實時在線的專家系統,它能對網絡中的突發故障作出響應,并將故障診斷結果及時反饋給網管系統;其次它的知識獲取是來自基于數據融合技術的知識發現系統DFSKDS,從而使該系統具有更高的實用價值和可靠性。因此AngelES對于提高網管系統的實用性、智能化和健壯性有重大意義。

AngelES主要由知識庫、事實庫、推理機和故障診斷四大模塊構成,下面分別介紹各個模塊的具體實現:

2.1 知識庫

知識庫管理模塊主要完成知識獲取、瀏覽、更新和存貯。Clips對于知識(規則)的描述有一定的語法格式,并在系統內部維護一張知識表。通過調用Clip、的相關外部函數GetRule-List, GetMFValue, GetDefrulePPForm等,可以在CLIPSFD中實現對知識的管理。

DFSKDS與CLIPSFD是松藕合的關系,被設計為離線方式配置在網絡答理中心。DFSKDS強調多數據源的數據融和和基于序列事件的增量挖掘,通過它發現的關聯規則可分為以下類型:

(1)告警―告警關聯規則,如:如果A類型告警發生,那么在5秒內B類型告警發生的概率為80%;

(2)告警―故障關聯規則,如:如果A類型告警和B類型告警在10秒鐘內相繼發生,那么70%的可能是設備D故障;

(3)告警―業務關聯規則,如:如果A類型的告警發生,那么在15分鐘內S類型的業務障礙申報產生的概率為80%。

告警―告警關聯規則可以用來進行告警過濾和告警關聯;告警―故障關聯規則則用在故障定位和故障辨識;特別的告警―業務關聯規則對于業務障礙的迅速恢復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能夠在網絡業務未受到嚴重影響或中斷之前發現業務系統中的潛在問題并給予有效的處理,從而保證業務的健康、穩定運行。

2.2 事實庫

事實庫管理模塊主要完成事實獲取、瀏覽、更新和存貯,與知識庫的管理類似。AngelES通過Socket通信接收來自IIENMS網元層設備發送的Trap原始告警信息,再將其轉換為可供顯不/瀏覽及后續處理的標準格式存放在事實表中。對任何一條告警信息包括告警時間、告警源、告警類型、告警級別、告警描述等內容。

2.3 推理機

推理機用于實現基于規則(知識)的事實推理,從而得到故障的診斷結果。基于Clips的專家系統在執行規則時,要把規則中的各個模式同事實表中的事實進行匹配。若所有模式均有事實與之匹配,則規則被“激活”,并置于“待議事件表”中。AngelES的推理機制就是每當接收到來自IIENMS網元層設備發送的Trap告警信息,就將其與規則表中已存在的所有故障診斷規則進行匹配,并調用Clips的系統函數Run返回被“激活”規則的結果。

2.4 故障診斷模塊

是整個網管系統故障管理的一部分,負責網絡故障定位和故障預測。一旦整個網絡系統有設備上報Trap,IIENMS除進行必要的告警板顯示故障信息外,會通過Socket通信自動、實時地將此告警信息發送給等待進行故障診斷的AngelES。AngelES將接收到的Trap進行必要的格式轉化后存入事實庫,基于知識庫中的規則和Clips的推理機制進行推理,并將推理的結果通過Socket通信返回網絡管理系統IIENMS。這一部分設計為后臺運行方式,在啟動IIENMS的同時啟動AngelES。

3 智能化網絡故障管理

在專家系統中,對知識的表示有邏輯表示法、語義網絡表示法、規則表示法、特性表示法、框架表示法和過程表示法。產生式表示法,即規則表示法,是最常見的一種表示法。其特點是模塊性、一致性和自然。知識庫是知識的集合,嚴格意義上的知識庫包括概念、事實和規則只部分,缺一不可。

而在上述傳統的集中式網絡故障管理模式中,所有故障管理報告被送到網管中心進行處理,此時網絡中的設備是沒有網管智能的,只有管理者才能執行故障診斷等功能。為了提高故障管理的智能水平,最佳途徑是采用智能Agent技術來構造Agent。通常人們把這種具有分布式特征的智能Agent實體稱為分布式智能AgentDIA。其基本思想是如果故障發生在局部區域(稱為管理域),就在本地進行處理,而沒有必要將本地的故障報告給網管中心管理者去處理。這樣,可把具有特定網管職能的DIA派往更接近于被管理域的地方做出基本決策。

3.1 分布式智能故障管理的系統結構

在分布式智能故障管理系統中,將整個網絡分為若干個區域,稱為管理域,每個管理域對應一個負責管理該域故障的DIA,在此稱為面向領域的分布式智能DODIA。管理域是一個抽象概念,它可能是一個子網、主機或功能單元。對于DODIA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允許DODIA向網管中心報告,以便網管中心進行全局考慮并協同解決問題。因此,整個系統是一個分布式、協同工作的多系統。它主要包括:故障檢測模塊和故障管理模塊兩個部分。

3.2 分布式智能故障管理系統的系統功能

該系統分不同的管理域,由DODIA對其進行監視并報告管理域的情況,并協同網管中心對整個網絡進行有效的故障管理。DODIA通過分析系統的監測數據、報警信息和用戶報告,獲得當前系統的行為狀況,從而產生關于故障的假設并對其進行測試。對發生的故障,通過神經網絡和專家系統的集成故障診斷系統對其進行分析并診斷出故障的原因。在給出可能故障原因的前提下,由系統自動或有指導地手工完成一系列動作以修復故障,保留詳細的故障處理記錄。DODIA不能解決的故障問題,由CAM向網管中心報告,由網管中心協同處理該故障。該系統是基于DIA的故障管理系統,在功能上較傳統的故障管理具有較大的優越性。

由于每個DIA是自主的和自包容的實體,它代表網管中心去各個管理域解決某個特定的故障問題,其間不需要網管中心的直接干預,具有很好的主動性。DIA之間也可分工協作以完成較大型的管理任務,在訪問和處理遠方的網絡資源時,可靈活地從一個管理域遷移到另一個管理域。此外,包含一定的智能,其范圍從預先指定的規則到自學習、自適應功能。

4 結束語

文中分析了網絡故障的類型,提出將分布式智能Agent用于計算機網絡故障的智能管理。實驗表明,計算機網絡故障的智能管理提供了基于知識的決策手段,比傳統的管理方式具有更高的決策水平,為專家系統技術在故障的檢測和隔離方面更加廣泛的應用,奠定了一定基礎。

參考文獻:

篇6

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科學的不斷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對網絡技術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與此同時,教育部門也在教學、科研和管理中將網絡技術給予高效的利用,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在實際的高校網絡機房的管理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阻礙,相關的人員有必要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通過構建合理的高校網絡中心機房智能化管理系統,促進教育的最終目的的實現。

1 高校網絡中心機房管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1 機房的檢查和維修管理有待完善

縱觀目前的高校網絡中心機房的管理現狀,我們不難發現,高校的網絡中心機房主要是采取人工的管理,這樣就很難做到24小時的值班,并且參與機房管理的人員的責任心和專業能力也有待增長,這就給整個機房的維修和檢查造成了比較大的困難,很多管理人員不能夠及時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有效的解決問題。這樣就嚴重影響了機房的使用效果。因此,我們在對機房進行巡查和檢修的過程中,要能夠加大對智能化系統的設計和應用,能從而能夠對相關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檢查和解決。

1.2 管理人員的工作量大

在實際的機房管理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機房的管理涉及到很多環節和要素,例如:空調、電腦、配電設備等等,這些設備會產生較大的噪音、輻射和熱量,從而使得管理人員在對機房進行管理使,很容易受到傷害,再加上這些設備釋放的熱量會使得室內的空氣流通不暢,這就會對管理人員的身心健康帶來危害。除此之外,機房管理的內容比較多,而且比較復雜,這也給管理人員帶來了很大的工作壓力。嚴重影響到了機房的管理水平。

1.3 機房管理的工作效率比較低

高校網絡中心的機房中陳列的機器設備比較多,而且不同設備的型號以及維護的方式有著很大的區別,一旦其中任何一個部件出現狀況,機房管理人員就要從較多的服務器中去尋找病癥,這樣不僅會浪費大量的體力,還會大大降低工作效率,進而造成成管理成本的浪費。

2 高校網絡中心機房系統管理設計

機房網絡的智能化管理系統的整體設計主要包含四個主要的運行模塊。首先是環境模塊,這個模塊是能夠對空調以及氣體進行有效的檢測,其次是安全的模塊,這一模塊的主要作用是能夠對相關的情況進行預警,再次是保安模塊,這個模塊是涉及到了機房的門禁系統等等,最后一個模塊就是供配電模塊,這部分主要設計的是機房的UPS等等。這些模塊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協調運作,并且將智能化應用到管理系統中,能夠有效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質量。

3 高校網絡中心機房智能化管理系統的應用

3.1 網絡中心機房環境智能化系統的應用

環境管理系統對于整個機房的管理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在設計和應用的過程中,其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要能夠設計相關的消防安全系統。在實際的應用中,我們主要采用四個區域進行防火,即:供配區域服務器區域、網絡區域以及工作區域,這些區域都要設置合格的談活期和滅火裝置等設備,這樣才能夠形成一個合理的聯動機制。當發現哪一個區出現火災時,就能夠做出及時的判斷,并及時的解決問題。

3.2 網絡中心機房網絡智能化管理系統的應用

在網絡中心的機房管理過程中,整個機房的智能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我們要能夠采用一些智能化技術來對整個網絡給予有效的管理。針對于實際的情況,高校的中心機房管理可以進行不同平臺的劃分,即:流程平臺、基礎平臺以及監控平臺等等,這樣的網絡管理系統主要是通過基礎的平臺來對相關的信息進行獲取,從而能夠把獲取的信息進行傳遞,傳到監控平臺,這樣監控平臺就能夠對相關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收集、加工和處理,從而形成全面管理。管理人員通過對相關的故障進行及時和科學的判斷,就能夠對問題加以及時的解決,掃清其中的障礙。

除此之外,雖然整個管理系統是具有較強的智能化,但是我們在實際的應用和設計的過程中,還要分派一些人員對相關的系統進行定期的檢查和維修,從而能夠將這種人工化和智能化給予有效的結合,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4 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中心的機房管理系統的智能化的應用和構建給高校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其能夠有效的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果。為此,相關的人員應該加大對其的重視。但是在實際的踐行過程中,還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問題,相關的人員要能夠不斷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有效的解決問題,從而形成更好的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1]楊林.高校網絡中心機房服務器安全設置策略[J].通信技術,2015,11(23):154-155.

[2]趙躍.基于C#語言的新型智能機房環境監控系統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2,26(23):231-232.

[3]戴建華.網絡中心機房建設的若干關鍵問題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18(26):241-242.

[4]張健. 網絡建設的重要環節DD中心機房的建設[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8(12):258-259.

篇7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59

據人社部統計,2012年與1996年相比,我國參加職業技能鑒定人次增長了581.6%,年平均增長率為13.11%,截至2012年底,全國累計有1.6億人次參加了職業技能鑒定,這說明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但是,隨著鑒定人數的增加,傳統的職業技能鑒定管理方式已經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多,對人力、物力、財力造成了很大浪費,而且鑒定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影響,也造成了鑒定結果欠公正、公平。

1 職業技能鑒定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報名階段

職業技能鑒定主要為現場報名,由考生填寫職業技能鑒定登記表(一式三份),鑒定所工作人員負責初審錄入信息,省(市)鑒定指導中心復審。由于鑒定人員逐年增加,工作人員的工作量非常大,不可避免地會帶來許多錯誤和漏洞,如信息錄入錯誤,造成隨后的證書打印錯誤等。

1.2 考試階段

職業技能鑒定采用的試題都由各省鑒定指導中心提供,統一從國家題庫抽取。但是隨著鑒定人數和頻次的增加,從試題庫抽取出來的試題重復率較高,試題較陳舊,實用性不強。

職業技能鑒定分為理論考試和實操考試,理論考試主要采用答題卡方式,實操考試主要采用實物模擬、筆答、口答方式進行。隨著鑒定涉及面越來越廣,參加鑒定的人員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答題卡填涂準考證號和科目代碼經常出現問題,閱卷時要返工修改。

1.3 閱卷階段

職業技能鑒定理論試卷由省(市)鑒定指導中心工作人員用光標機閱卡,浪費了大量時間。

實操考試主要由考評員根據考生現場操作情況和評分標準進行現場打分,由于缺乏科學檢測手段,僅憑考評員的主觀判斷確定考生的實操成績,有很大的隨意性,使鑒定的質量受到很大影響。

1.4 打證階段

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主要由考務系統生成證書號,然后人工將證書放至打印機打印、蓋章,隨著鑒定量增大,錯頁打印、蓋章時有發生,造成了證書浪費。

1.5 存檔和查詢階段

鑒定存檔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考務系統存檔,二是鑒定紙質資料存檔。考務系統沒有聯網,必須把證書數據導出后上傳至全國聯網國家職業資格數據交換平臺,才能實現聯網查詢,無法實現上傳電子照片和實時查詢。隨著鑒定量的增大,紙質資料收集、裝訂、儲存、查詢都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2 職業技能鑒定網絡化管理

職業技能鑒定網絡化管理主要包括考生信息管理、考務信息管理、考題信息管理、無紙化考試、成績管理、職業資格證書一體化印刷等,基本實現從報名到打印的全過程電子化管理,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影響,保障了鑒定的質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實現了信息共享。

2.1 考生信息管理

考生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包括網上報名、繳費、打印準考證等,職業技能鑒定考生信息管理主要涉及與“在線考務管理平臺”的緊密對接和二代身份證讀卡器的應用。

職業技能鑒定的報名主體是鑒定所,由工作人員統一使用二代身份證讀卡器讀取考生基本信息,實現網上審核、繳費,簡化了工作流程,減少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2.2 考務信息管理

鑒定所工作人員將考生信息錄入結束后,上傳至省(市)鑒定指導中心復審,然后根據審核合格人數生成鑒定申請和試卷申請,由省(市)鑒定指導中心受理,鑒定所編排考場、生成準考證號,然后將準考證號與考生信息對應輸入考試主機,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2.3 考題信息管理和無紙化考試

考題信息管理主要是把導入的國家題庫進行修改或者增加、刪除管理,以便題庫信息與時代形勢發展相一致,其次是對考試工種、等級、時間以及題目分布情況做綜合性規則設置,使考生在進入無紙化考試系統后即可顯示符合考試設置要求的試題。

無紙化考試時,參考人員通過輸入自己的準考證號進入系統之后,系統即按照其相應的工種、等級自動隨機提取符合條件的網上考試試卷,并記錄考試開始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參考人員可以答題、修改以及提前交卷,當到了規定交卷時間時,系統將強行進行試卷提交,試卷一經提交可以自動給出本場考試的個人成績,并且參考人員不能再通過本準考證號進入系統進行考試。

理論試題資源可以直接從國家題庫中抽題組卷,實操試題資源就需要組織專家隊伍根據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試題要求出題,包含文字描述、實物模擬、情景再現等考核類型的試題。無紙化考試形式不再單純依賴于紙張,提高了鑒定效率,降低了鑒定成本。

2.4 成績管理

無紙化考試成績現場評分后上傳至考務系統數據交換平臺,實現實時聯網查詢。

2.5 職業資格證書一體化印刷

職業資格證書一體化印刷,即考務系統成績合格人員直接生成證書模板,原來手工加蓋的廳、局行政印章及省、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印章,將直接套印在證書內頁上,只加蓋一個鋼印,粘貼內頁有多種防偽技術,能更加有效杜絕假證。減少了工作量和出錯率,制證速度大幅提升。

3 結束語

職業技能鑒定網絡化的實現,不僅保障了鑒定質量,而且促進和改變了傳統鑒定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服務方式,對于鑒定工作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陜西省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已經開始試行網上報名和職業資格證書一體化印刷等網絡化管理,效果喜人,不僅降低了鑒定成本,提高了鑒定效率,而且推動了鑒定工作的標準化、精細化、規范化工作進程。

參考文獻:

篇8

一、背景

隨著各電信運營商全業務市場運營的開展,電信企業內部的競爭日趨激烈,在電信企業如火如荼的競爭過程中,企業內部的人力、成本等資源都集中到了市場營銷、客戶服務與維系等窗口中,作為后臺網絡、設備維護人員,如何使用有限的人力資源和維護成本,來保障設備更穩定、更高效的運行成了各電信企業運維管理、系統支撐部門必須考慮的問題。

二、問題分析

電信企業內部接入網絡的設備主要由應用服務器、生產終端設備和內部局域網的組建、管理、支撐設備組成。在日常的維護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些設備存在以下特性:

1)設備的多樣性。上述設備中有網絡交換機、路由器、小型機、工控機等,涉及操作系統有HP UNIX、SCO UNIX、LINUX、SUN SOLARIS等多種。

2)設備數量較多。隨著電信企業內部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各類設備數量也不斷增加,僅以路由器、交換機為例,德州的數量就數以百計。

3)地理位置的分散性。由于上述設備主要為各級分公司的系統提供服務,由于各級分公司、營業部位置的相對分散,就決定了此類設備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

設備多樣、數量龐大、位置分散的特性就造成了此類設備管理的復雜性,那么,如何對上述設備進行有效的維護和管理呢?本文結合德州的實踐經驗,基于TCP/IP協議族,提出了電信企業內部設備智能化管理系統設計方法。

三、技術介紹

傳輸控制協議(TCP)、Telnet協議都是TCP/IP協議族中的一員。這兩種協議為用戶提供了在本地計算機上完成連接、控制遠程服務器的能力。在終端使用者的電腦上使用TCP或telnet協議,連接到遠程服務器,并可以通過程序,在本地終端上輸入命令,送到服務器上運行,就像直接在服務器的控制臺上輸入一樣。

TCP協議、TELNET協議是各類設備或其操作系統上普遍支持的兩種網絡協議,基于上述兩種協議,通過編程可以實現對各種網絡設備自動控制、數據采集,來為我們的維護工作提供便利。

四、系統結構

應用服務器通過C語言編寫程序通過TCP協議、TELNET協議與各網絡設備建立連接通道,通過兩種方式與設備之間進行交互。一種方式是定時解析通過既定的數據采集腳本向各網絡設備發送數據采集命令,由結果分析程序將命令返回的結果進行分析,寫入數據庫。第二種方式,終端用戶通過主動向應用服務器發起查詢、操作命令請求,由應用服務器將操作命令對一臺或多臺設備進行命令處理,并將處理結果返回。

在整個處理過程中,應用服務器扮演了兩種角色,一方面與各網絡設備建立雙向命令處理通道,一方面通過網頁來接受終端用戶的查詢、操作命令請求。

五、系統實現關鍵技術難點分析

在智能化網絡設備管理系統的實現過程中,我針對系統實現過程的兩個重點、難點問題,來介紹系統的設計方案。

1、TCP、TELNET協議接口設計

在使用TCP、TELNET協議與各網絡設備連接過程中,在兩個過程中下可能會出較長的時間延遲。

(1)在使用SOCKET、CONNECT函數與網絡設備建立連接的過程中,如果遠程設備掉電,或出現局部的網絡中斷,這部分設備在整個局域網中將變為不可見狀態。而無論是TCP協議還是TELNENT協議,在面向連接的協議,如果CONNET函數在建立連接的過程中阻塞,會進行多次重試,直到重試次數超過操作系統設置最大超時次數位置,這個過程一般會持續3分鐘左右的時間。(2)在CONNECT連接建立后,與SOCKET套接字進行命令發送的過程中,如果服務器對命令返回的結果未正確識別出有效的命令結束符號,或由于網絡設備自身硬件故障的原因造成命令處理過程放緩、或不執行,從而無法獲得正確的返回結果,造成長時間存在一個無效連接,這實際也是一種阻塞狀態。

上述兩種狀態如果在程序編寫的過程中,如果不增加超時處理,將大大放緩命令的執行效率,造成終端用戶對系統的認同度下降。因此,在上述兩種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兩種基本數據局域網內部的正常時間延遲、網絡設備的回顯延時。

(1)局域網內部的正常通信延時的計算過程中,可要選取各IP網段的最大網絡延時作為參考。(2)網絡設備的回顯延時,由于網絡設備的生產廠家、設備型號、硬件配置、軟件配置、發送命令的不同,回顯時間延時也會不同,這種情況下,對于同廠家、同型號設備,選取一個日常維護操作處理時間最長的操作時間作為參考。

通過上述兩種時間的界定,使用SELECT函數來設置超時時間,在超時時間到達前如果沒有收到正確的命令返回結果描述符,則產生一個中斷信號,來打破阻塞狀態。

2、各網絡設備采集命令管理問題

由于網絡設備類型眾多、變更較為頻繁,如果將所有的操作、數據采集命令都固化到程序中,雖然會對程序代碼的執行效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同時會面臨程序拓展性差、維護困難的問題。會讓我們工作陷入不斷進行代碼更新,同時由于設備更替,代碼中又會產生部分冗余代碼僵局。為解決此問題,首先,我們編寫了一個工作腳本分析進程,固化部分關鍵字,如TELNET_IP(使用TELNET協議連接IP地址)、 AUTO_TCP_IP(使用TCP協議連接IP地址)、FIND(搜索返回結果串)、ENTER(輸入命令)、TO(將結果輸出到文件)等。然后,根據上述關鍵字規范,結合日常使用較為頻繁的操作命令。下面我通過SCO UNIX工控機和CISCO路由器的兩個工作腳本,來給大家介紹下此系統德州聯通內部的實際應用。

六、技術總結

在電信企業網絡設備智能化管理實現過程中,通過TCP/IP協議族協議的靈活使用,成功地解決了對多種數量龐大、位置離散的網絡設備的管理難題,實現各網絡設備數據的采集、入庫、顯示,以及管理人員與網絡設備的雙向交互。通過在德州聯通內部的建設和使用,實踐表明此系統可以在網絡設備維護、監控、操作方面,有效地縮短人工處理時間,此系統的實現方案對于各電信企業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篇9

摘要: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集成為在精細化、智能化和空間信息化方面將數字工廠研究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方向。本文通過對延安石油化工廠網絡智能監控管理及仿真展示系統的建設實例說明了三維地理信息系統在數字工廠領域如何發揮作用。

關鍵詞:三維地理信息數字工廠;VRMap;系統集成

引言

隨著全球各種行業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數字工廠作為工業信息化的重要方向和形式,發展十分迅速,目前正向著精細化、智能化、空間信息化的方向發展。石油化工行業具有工藝復雜,設備繁多,管理要求高的特點,精細化、智能化和空間信息化的需求更加迫切。三維地理信息技術作為空間信息新技術之一,在繼續保持高度集成空間信息,結合行業業務需要,提供多種應用分析手段的GIS特點外,還使GIS具有了更簡單的邏輯,更直觀的表現,所表達的地理信息更加形象,并具有所見即所得的特點,擺脫了傳統二維GIS使用抽象的符號表達地理空間事物,需要較多專業知識才能理解的局限性,從而降低了GIS的使用難度,得以更好的與行業業務結合,發揮GIS的優勢,使石油石化行業的專業人員可以更多關注本職工作,減輕工作負擔,提高效率和決策水平。

根據石化廠的需要,廣泛采用數字工廠的新技術,設計建設了延安石油化工廠網絡智能監控管理及仿真展示系統。

一、總體設計

1.建設思路。

依據化工廠的竣工藍圖,并結合現場勘測數據,為主要設備制作尺寸準確的三維數字模型,形成三維模型數據庫。通過數據服務平臺實現各類型用戶對數據的共享應用和數據的管理和維護。在數據服務平臺框架上進行三維仿真展示,實現交互的三維瀏覽,GIS量測,設備屬性查詢、三維場景渲染,粒子效果展示等。再結合具體的業務需要和業務數據,與石化廠現有生產管理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大屏幕系統等進行集成,實現生產管理、監測監控、安全應急、仿真模擬等功能。

2.平臺選型。

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為GIS提供了先進的工具和手段,虛擬現實(VR)、4D、專家系統等一些新的思想和技術正源源不斷地充實到三維GIS中去。很多三維GIS軟件,如國外的Esri ArcGIS、SkyLine,國內的VRMap、EV-Globe等相繼推出,并開始在需求迫切的行業中得到應用。

軟件平臺的選擇,需要考慮系統平臺的兼容性,硬件條件,業務應用的針對性,展示的效果,海量數據的存儲管理,數據的安全維護性等。

考慮到石化行業的特點,通過比較,認為VRMap軟件的仿真效果好、運行效率高、模型數據精細、支持海量數據、易于二次開發,作為基礎平臺和數據維護工具能更好的滿足石油化工廠的需要。

3.架構設計。

系統的架構設計是基于分層思想進行的,即系統各層的相對獨立,只依賴低于自身的層,而完全獨立于高于自身的層,分層設計有利于系統的邏輯設計和功能實現,可以在不同的層次內解決不同的問題。根據分層的思想,將系統自下而上分為三層,即數據層、服務層、應用層。各層描述如下:

數據層由三維數據維護管理平臺VRMap企業版和三維空間數據庫Oracle 10g組成完整的數據管理系統,管理和維護三維模型數據和業務數據。

服務層以網絡三維數據平臺VRMap SDK和運維支撐平臺VRMap IMS為基礎,向外提供基于業務的各種服務;

應用層即面向用戶的C/S客戶端――網絡三維智能監控管理系統和B/S客戶端――網絡三維智能仿真展示系統,用戶通過系統使用各種功能。

4.部署方式。

Client/Server計算結構的實質是在客戶端和服務器之間分配計算任務,在兩層體系結構中,客戶機執行應用處理和數據表述功能,服務器維護后臺數據庫。C/S應用軟件的業務量是從客戶端和服務器之間的數據交換產生的,一次數據交換是客戶端提交一個請求并接受一次來自服務器指示的屏幕更新過程。

C/S結構是應用較為成熟的軟件架構,在這種模式下數據被集中存放于中心服務器,用戶通過客戶機上的客戶程序存取服務器內的數據,大部分運算集中在服務器上,因而系統對服務器的要求比較高,這種操作模式被廣泛應用于網絡環境,在GIS領域,大型應用也都采用C/S操作模式,保證GIS對空間圖形數據操作和傳輸的快速響應。

Browser/Server結構系統架設在數據服務器、應用服務器、瀏覽器三個層次上,數據服務器專門存放數據,應用服務器提供各類服務組件來訪問數據服務器和響應客戶端的請求,瀏覽器端只顯示結果和發出請求。這種模式的系統維護較為簡單,系統的修改和升級只需在應用服務器端進行即可,客戶端的界面一致,用戶操作起來比較容易上手。

根據系統應用需求,圖形數據處理需求以及對系統平臺安全性、穩定性考慮,本系統采用C/S結構和B/S結構相結合的混合模式。

二、數據建設

三維模型數據是整個系統的數據基礎,根據系統的功能需要和經濟性考慮,延安石化廠廠區模型分為:生產設備區域、辦公區域、環境地貌制作三部分,并根據需要按照不同的精細度進行制作,在達到較好效果的同時,節約了制作成本,提高了系統的運行效率。

模型的制作參照總平圖、設備圖、工藝圖、布置圖資料,采用企業級三維建模軟件(如3DS MAX等),按照模型對象的真實尺寸和形狀和位置關系,進行各類建筑、設備及管線等三維模型制作。制作流程如下:

根據業務功能的需要,主要設備模型的名稱和現有設備臺帳中的設備編碼一一對應,非主要設備模型的名稱也按照統一編碼要求進行編碼。

三、功能模塊

系統根據不同的運行環境和使用需求,分為C/S架構的網絡三維智能監控管理系統和B/S架構的網絡三維智能仿真展示系統兩個系統。

1.網絡三維智能監控管理信息系統。

延安石油化工廠網絡三維智能監控管理系統由場景瀏覽、空間測量、工藝仿真、設備監測、安全應急、系統管理等子模塊構成,集仿真展示、視頻監控、設備監測、設備報警、生產狀態監測等功能于一身,全面考慮效率、穩定、安全、開發等因素,為工廠各部門提供直觀、可靠、智能、高效的生產監測管理應用服務。

2.場景瀏覽。

場景瀏覽是指三維仿真場景的展示和用戶在場景中進行交互操作,獲得所需信息的功能。系統支持多種操作方式,可以自如的控制場景的縮放、旋轉、移動、改變視角,可以指定瀏覽的路線和方式。同時還可以控制圖層的顯示和隱藏,保存視點位置,播放錄好的場景動畫。系統還提供地物信息的查詢。

3.空間測量。

空間測量功能可以查詢場景中任何位置的坐標、空間距離、高度、水平距離、投影面積等。

4.工藝仿真。

系統可以將廠區的重點工藝流程,在場景中進行直觀的三維模擬展示,將抽象的工藝流程圖進行形象、直觀化,為輔助廠區新員工培訓,廠區工作人員理解并熟悉工藝流程提供幫助。

5.設備監測。

系統實現了與MES監控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的對接,可以將MES監控系統的實時信號和實時視頻在系統中進行展示,對異常情況可以進行超限報警和視頻攝像頭場景的直接跳轉。

6.安全應急。

安全應急功能可以快速查詢場景中所有的地物或者設備的應急預案、指定范圍內的應急資源分布情況。并通過事故地點設置在三維場景中對事故地點進行標注,如火災、洪澇、破損等情況,模擬事故發生的情況。還可以對預案、預案級別、預案類別等內容進行增刪改查,為指定設備增加專用預案。

7.系統管理。

系統可以對用戶及權限進行管理,設置系統的各種基本設置,包括視頻設置、MES設置和系統皮膚設置等等。

8.網絡三維智能仿真展示系統。

網絡三維智能仿真展示系統是基于B/S架構設計開發的,用戶簡單的通過IE瀏覽器直接展示三維場景數據,并為用戶提供了三維場景的基本三維瀏覽和操作功能。展示系統還集成了生產實時信號監測、視頻監控等業務功能。

9.導航控制。

系統提供鼠標、鍵盤、瀏覽面板控制三種控制模式包括縮放、方向控制、高度調整、俯仰調整,并且還有瀏覽模式切換、全屏、還原、打印輸出、俯視等輔助操作功能。

10.查詢定位。

系統可以輸入關鍵字查詢和定位相關的設備,也可以輸入周邊范圍值查詢范圍內的設備。系統支持雙擊場景設備和在列表中點擊查詢結果,使設備定位到場景中央并高亮顯示。

11.三維分析。

系統可以完成簡單常用的場景地物分析。主要包括測量水平距離、測量垂直距離、測量空間距離、測量水平面積、兩點通視分析等。

12.定線飛行。

在飛行路線列表中選擇存在的路線(系統飛行路線或自定義飛行路線),進行路線飛行。系統可以自定義飛行路線,保存在本地,以對已存在的路線進行刪除或重命名操作。

13.設備監測。

與廠區內的生產監控系統對接,在三維場景中監測顯示各個設備的生產安全狀況。可以設置監測時間間隔,是否進行報警檢測,報警時間間隔以及報警時間間隔等監測設置。

14.視頻監控。

通過與廠區視頻對接為用戶在三維場景中提供直觀的三維視頻監控畫面,用戶直接通過瀏覽器就可查看。

總結

延安石油化工廠網絡三維智能監控管理系統建設綜合運用了GIS、三維虛擬現實、海量數據管理、WebGIS等多種相關技術,在建設過程中克服了很多技術和數據方面的新課題,有多方面的專業人才和技術人員參與。系統建成后,為石油化工廠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廣大員工提供了形象直觀的廠區操作環境,提高了監測管控、調度決策、安全應急等業務的科學化水平。

參考文獻

[1]牟善軍,姜春明,吳重光.石油化工安全仿真技術及應用.系統仿真學報, 2003,15(10) :1356-1363

[2]羅一鳴,劉有智,袁志國,張發興.虛擬化工場景漫游系統的設計與實現.計算機與應用化學.2006,23(11) :1159-1162

[3]齊虎春.虛擬現實技術在化工仿真系統中的應用研究.內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8 :153-154

[4]延安石油化工廠網絡三維智能監控管理信息系統用戶手冊.北京靈圖軟件技術有限公司. 2012,4

[5]延安石油化工廠網絡三維智能仿真展示系統用戶手冊.北京靈圖軟件技術有限公司. 2012,4

[6]王權.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數字油田模式與發展戰略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3

[7]李青元,林宗堅,李成明.真三維GIS技術研究的現狀與發展[J].測繪科學, 2000,25(2):47-51.

篇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68

[中圖分類號] TP3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13- 0160- 02

0 引 言

通常來說,按照使用對象的不同將Web技術分為服務端技術和客戶端技術,這兩種技術的具體實現都依托于計算機技術,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又與互聯網技術密不可分,因此Web網絡管理模型的建立和相關技術總的來說是其本身技術的一種延伸,主要包括對安全性、功能性、管理方便性等方面技術的提升。

1 基于Web的網絡管理模型

1.1 網絡管理模型建立的原則

1.1.1 安全性

互聯網和相關技術、產品的使用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但相對的由于互聯網的突出特色是資源共享,這就帶來了信息安全性的問題,比如目前大規模攻擊個人電腦、企業中央計算機系統的勒索病毒和之前的熊貓燒香病毒等,為用戶帶來了很大困擾,因此較高的安全性是網絡管理模型建立的基本原則。

1.1.2 管理方便性

互聯網的一大突出特色是提升了相關工作的效率,使資源使用、大規模計算等變得方便快捷,同樣,其網絡管理模型也需遵循管理方便性的原則,包括系統的簡潔性、操作的簡單性、易學性、易維護性等。

1.1.3 較低的成本

就Web技術而言,無論是服務端管理模型還是客戶端管理模型,本身只是針對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提供的一種附加技術,由于目前存在著為數眾多、效果良好的計算機防護、管理、修補軟件,網絡管理模型的種類也非常多,競爭性很強,出于商業方面和實用方面的考慮,模型建立都應遵循較低成本的原則。

1.2 網絡管理模型的特點

自誕生之日起,Web技術就表現出了非常強大的生命力,這是時展的一種客觀需要,也是其本身高可操作性、發展性、靈活性的優勢所致,在Web技術支持下建立的網絡管理模型,也需要具備較高的操作性、發展性、靈活性等優勢,同時,模型應該是和電腦系統兼容的。

Web技術等于是將目前各個電腦的小平臺連接成一個整體,增強了網絡資源共享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在網絡管理系統中,應確保管理員可以通過對瀏覽器節點的控制連接服務器,完成數據控制、傳輸等基礎工作,模型的安全板塊可以隨時發現系統面臨的問題等,并進行一些基礎性的修復工作,模型還應考慮增加一定的遠程控制能力和智能化模塊,這些特點都是網絡管理模型應具備的。

1.3 網絡模型的具體內容

1.3.1 管理模塊

管理模塊是網絡管理模型的基本模塊,包括基礎管理、功能性管理兩個主要部分。

基礎管理即涵蓋Web技術兩個方面,服務端和客戶端的管理,比如基本的互聯網訪問功能、數據保存、清理、傳輸功能等,基礎模塊需要具備良好的操作性,可以通過創建快捷方式,或者簡單鼠標點擊的方式進行操作,數據保存、清理等功能也應遵循簡單快捷的基本原則。功能性管理是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其包括計算機各個主要部分比如中央處理器、屏幕以及互聯網訪問等方面,這些功能性管理需要建立在和計算機系統相匹配的基礎上,同時也應該是便于操作的,在開發、設定功能模塊時,需考慮未來計算機系統的發展趨勢,使功能化模塊具備基本的升級進步能力。

1.3.2 安全模塊

安全模塊主要通過三個方面實現管理工作:一是授權機制,二是監測機制,三是記錄機制。

授權機制是指管理模型應具備基本的授權管理功能,即對計算機和Web等使用者有一定分辨能力,比如使用者需要通過輸入正確的管理密碼,才可以使用計算機。監測機制是指管理模型具有基本的安全識別能力,對于侵入計算機的危險程序、木馬等可以迅速發現并發出警報,自行將其隔離,或者等待相關人員進行處理。記錄機制是指管理模型應具備數據信息記錄功能,對于授權內容、管理內容、使用情況、木馬處理等進行記錄,并生成日志,方便相關人員查閱和處理。

2 基于Web的網絡管理模型實現技術

2.1 WBM技術

WBM是一種全新的網絡管理模式,在之前網絡管理技術的基礎上,減省了管理的流程、步驟、成本,同時提升了安全性,可以較好地應用于網絡管理工作。

WBM模式下,提供商會將Web服務添加到網絡管理設備中,方進行保存,設備內部使用SNMP進行通信,管理人員可以使用任何瀏覽器,在網絡任何節點上配置、控制存儲、獲取資源并進行其自身范圍內的管理工作。另外,WBM模式的嵌入式方式也是其技術特色和優勢,嵌入式是指將Web技術嵌入網絡設備中,對設備進行圖形化管理,在不損失功能的情況下,圖形界面變得簡單、操作方便,建立成本降低了,維護也簡單許多,而且由于WBM模式在建立時充分考慮了對服務器的保護,必須通過口令和地址過濾才能訪問服務器,這意味著未經許可的外部人員、程序無法訪問Web服務器,安全性大大提升。

2.2 智能化技術

智能化技術是任何管理模型應具備的技術,由于智能化是當前信息產品和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有必要將相關技術應用于管理模型中提升其管理水平。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應集中于木馬處理、漏洞掃描方面。

木馬處理是指管理模型中的相關安全模塊應該具備基本的木馬識別功能,在發現危險后立即對其采取措施,將木馬與其他程序隔離,防止木馬造成破壞,在智能化的前提下,木馬掃描、處理的能力也應隨著木馬的諸多變化而不斷提升。漏洞掃描是指管理模型中的對應模塊可以實時監測計算機狀況,及時發現漏洞,同時采取智能化手段對漏洞進行修復或者發出警報,同樣,漏洞處理也應該是具備智能化升級能力的。

3 結 語

Web技術的發展為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在Web技術支持下,建立網絡管理模型,有利于Web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看來,管理模型的建立需要遵循管理方便性、安全性、成本低廉性原則,WBM技術符合以上三個原則,是比較適用的Web網絡管理模型,進一步使用智能化技術,可以使網絡管理模型更好地進行管理工作。

主要參考文獻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亚洲福利站免费 |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天天久久精品美美免费观 | 亚洲图色中文字幕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跳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