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1 14:46: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鄉村振興設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對于鄉村振興戰略來說,網絡信息建設十分重要,具有外在性、多元性、價值性、風險性、互動性、廣泛性以及共享性等特征。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網絡信息建設可符合其多項要求。互聯網技術的多樣化功能可以充實村民生活與生態宜居,還可對鄉村產業的興旺發達貢獻力量。現如今,我國鄉村網絡信息建設前景十分良好,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規劃不完善、硬件設施較為落后、運行機制不健全以及供需不對應等現象。因此要想確保鄉村網絡信息建設快速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中,首先應強化鄉村網絡信息建設人才團隊,構建完善的鄉村網絡服務系統,其次應爭取社會企業與地方政府財稅政策的支持,提高資金投入的占比。第三應強化鄉村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對鄉村網絡信息服務系統進行完善。隨后應完善規劃設計工作,從而對鄉村網絡信息建設如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進行引導。
1鄉村網絡信息建設現狀
1.1農業信息化發展態勢良好
近年來,在我國相關政策的引導與促進下,我國鄉村網絡信息發展速度開始提高,逐漸促進了鄉村農產品的快速發展。但由于我國屬于農業大國,土地面積較大,因此導致各個區域的鄉村農業經濟發展基礎存在一定差異,使得鄉村網絡信息建設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域性差異。在農業信息化較為發達的區域其網絡信息化建設程度較高,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網絡信息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于農業信息化較為落后的地區,其網絡信息建設水平較差,無法起到應有貢獻。因此,從總體鄉村農業信息化建設來看,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信息化服務水平以及農業信息化發展速度水平不高。
1.2對網絡信息要求趨于理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網絡信息技術在城鄉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農產品以及鄉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網絡信息建設的作用逐漸增加,大多數鄉村農戶開始主動追求網絡信息服務。對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困境進行了緩解與解決,在網絡信息服務質量較高以及發展水平較好的區域,農戶可以十分便捷的使用網絡信息設施、手段以及平臺,大多數服務平臺使用手機以及電腦便可以登入,使得農村電子商務以及電子政務的服務體系愈加完善,并更加周到與精細。
1.3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較差
通常來講,網絡信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為鄉村公共基礎設施。但目前我國大部分鄉村網絡信息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高。首先體現在鄉村基層網絡信息服務站較為落后,設施存在不健全的情況,并且存在網絡設備缺少的情況,同時網頁、寬帶、場所、人員等配備嚴重不足。其次是網絡信息建設覆蓋面不廣,導致互聯網服務體系的建設不全面。其次是各個區域之間的網絡沒有進行接通。這些情況都與鄉村網絡信息建設中的資金投入以及規劃具有較大關系。
2鄉村網絡信息建設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議
2.1做好整體規劃設計工作
實現數字化鄉村戰略是我國當前對于鄉村振興戰略方向的主要要求。因此需要較為完善的保障措施、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戰略目標以及重點建設來確保鄉村網絡信息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與此同時,需要各級政府進行協調,完成頂層設計以及底層設計的規劃工作。在開展規劃設計工作的過程中,不僅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還應針對不同區域的相關特點進行本地化改進與創新,從而把控鄉村網絡信息建設的整體方向。
2.2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系統
鄉村網絡信息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確保鄉村網絡信息建設的快速發展,首先應強化鄉村地區寬帶網絡的覆蓋范圍,針對不同區域鄉村的相關特性開發具有區域特征的服務平臺、應用、產品以及信息技術。其次是對網絡服務平臺進行建造,其公共數據平臺應包含服務層、應用層以及數據層。第三是構建規范統一的數據信息共享集中庫以及集中平臺,對現有的多個農村部門服務平臺進行完善與改進。第四應對現有的鄉村信息服務管理方式進行完善,不不同類型的鄉村信息服務系統進行規范與統一,構建統一的鄉村農業綜合信息管理網絡,對專業化的信息服務進行鼓勵,提高農業資源數據信息的利用率,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優良的服務。
2.3建設鄉村戰略人才隊伍
對于鄉村網絡信息建設來說,人才質量以及人才數量將對其建設質量造成至關重要的影響。實施鄉村網絡信息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都需要多樣化人才的參與,不僅需要頂層的設計規劃人才,還需要中層人才實施銜接工作,也需要基層公共服務人才完成落實工作,更需要網絡信息實施建設維護方面的人才,因此相關政府與部門應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對鄉村基層人才進行運用、培養與吸引。首先,應構建專業的網絡信息建設人才團隊,團隊內部應包含技術人才、生產經營主體、區域性行業專家以及各類生產經營主體領導等。其次應對鄉村現有的網絡信息公共服務人員定期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對其網絡信息服務質量以及服務能力進行提高。第三是對具有相關專業能力的大學生志愿者以及大學生村干部進行吸引,使其參與到鄉村基層服務中。最后是對鄉村網絡信息服務工作人員的工資進行保障,確保其福利待遇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
3結語
當前城鎮居民消費發展進程先于農村居民,在旅游、文化以及網絡信息等時尚消費方面也在不斷發展。隨著網絡信息建設的快速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信息化服務可以強化政府職能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同時也帶動龍頭企業的社會化服務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其他社會服務組織的合作形態隨著演變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更加需要網絡信息為農戶實時市場供求信息,強化信息也分析判斷、預警等方面的作用,為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信息指導服務,以及在科研教育方面也起到強化促進的良好效果。
獻參考文獻
[1]李俏.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8.
[2]仇學琴.云南省鄉村旅游信息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9,(8):157-161.
中圖分類號:TU241.4 文獻標志碼: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that rubber isolation bearing not widely used in rural lowrise masonry structure, a new installation method of rubber isolation bearing was designed.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integrity of superstructure adopting the design and traditional isolation desig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principles of isolation bearing arrangement and placing method were given. Construction schemes of the special parts, such as door opening, indoor and outdoor staircases and pipeline, etc were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installing rubber isolation bearing and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keeping in mind were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method has low costs, simply construction craft and better isolation effect by using the method in lowrise housing. The proposed isolation design can be applied to rural lowrise masonry structure building.
Key words: rubber isolation bearing; rural building; lowrise masonry structure; seismic performanc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0 引 言
目前,有關橡膠隔震支座的應用主要集中于多高層建筑中,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力學性能、耐久性及防火等問題已有一些研究[15],但將該種支座應用于村鎮建筑隔震的研究較少[67]。村鎮低矮砌體結構應用疊層橡膠支座隔震技術中有大量的構造及施工方面的問題有待解決。傳統的橡膠隔震支座一般設置于基礎之上,一層地板之下[811]。為了將上部隔震結構與下部非隔震結構完全隔開,需設置雙梁雙板及隔震溝[12]。村鎮建筑一般比較低矮,應用與多高層建筑同樣的隔震構造經濟性較差。本文提出將隔震層設計于室內地坪以上,隔震層上設托梁支承上部結構,不設一層地板和隔震溝,該種方案便于安裝檢查隔震裝置且節約成本,其構造設計滿足房屋的正常使用要求且不影響隔震支座作用的發揮。專門用于低矮結構房屋的疊層橡膠隔震支座的隔震效果已得到證實[13],本文主要解決這種隔震支座的構造設計問題。
1 隔震支座布置原則
根據對大量農村房屋的調研[1416],參考中國已有隔震建筑設計的相關規范及標準[1719],提出村鎮低矮建筑隔震支座布置的原則。
1.1 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
隔震支座的平面布置應滿足承載力的要求,保證隔震支座在豎向能承擔上部結構的所有荷載,同時要盡可能均勻、對稱;隔震支座在房屋四角必須布置,縱橫墻交接處等受力較大的位置一般均應布置,隔震支座的布置間距不宜大于2.4 m,數量、規格應根據計算確定,布置應盡可能使上部結構的質心與隔震層的剛心重合,減小地震時的扭轉效應。隔震支座水平方向的凈空間距d不應小于各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
1.2 隔震支座的剖面布置
對于多高層結構,隔震層上下設雙梁雙板及隔震溝,所提高的造價占建筑總造價的比例相對較小,但對于1~3層的村鎮建筑,其提高的造價則占房屋總造價的比例較大。考慮到農村低矮建筑的經濟性,提出將高度為h的隔震支座設置于下托梁之上(圖1),下托梁頂面標高為0.050~0.100 m,梁頂設有20~25 mm厚防水砂漿防潮層,下托梁可同時兼作地圈梁。
為保證地震時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之間的相對運動,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之間的豎向凈空間距應考慮由多層橡膠的變形(徐變、溫度變形、水平變形時的豎向沉降)以及施工誤差來確定,一般不宜小于20 mm。2 傳統隔震結構與地坪以上隔震結構空間整體性分析 與傳統隔震結構相比,地坪以上隔震結構因隔震層位置的提高會對上部結構的空間整體性及抗震能力產生一定影響,為驗證其上部結構是否滿足要求,進行如下分析。
2.1 上部結構空間剛度及抗震能力分析
隔震后隔震層以上的砌體結構可近似看作一個剛體,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做剛體平動,故其空間整體性和穩定性對隔震性能影響較大。傳統隔震結構采用雙梁單板體系[圖2(a)],與地坪以上隔震結構[圖2(b)]相比,隔震層上面多加了一層底板,增大了上部結構的側向剛度;地坪以上隔震結構因將隔震層置于地坪以上,減小了上部結構一層高度,增加了其側向剛度和整體穩定性。應用SAP2000對圖2所示的2種簡單結構進行計算,選取前3階振型,求得結構剛度見表1。
由表1可知,地坪以上隔震結構與傳統隔震結構相比,上部結構剛度約降低27%,扭轉振型參與系數有所增大,說明扭轉對缺少底板的上部結構影響稍有增大。因模型分析中未考慮門洞兩側滑移支座對結構抗扭能力的提高,故實際中滑移支座的存在會增大結構的摩擦力,減小扭轉對結構的不利影響。
為驗證上部結構的抗震能力是否滿足要求,對圖2所示的2種簡單結構用PKPM進行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g為重力加速度。
分析表2中數據,在抗震設防烈度8度(0.2g)地震作用下,傳統隔震結構所受到的總水平地震力為82.61 kN,一層抗力與效應比為2.01;地坪以上隔震結構所受到的總水平地震力為86.27 kN,一層抗力與效應之比為1.91,抗震能力雖不及傳統隔震結構,但均可滿足抗震要求。
2.2 上部結構整體穩定性分析
由以上結果可知,隔震層設于地坪以上基本不影響上部結構的整體穩定性。3 隔震支座的構造設計
3.1 隔震支座的連接構造
隔震支座固定于上托梁與下托梁之間,必須能傳遞罕遇地震下支座的最大水平剪力,上托梁與下托梁之間的空隙可用與墻體材料相同的磚塊進行填充,并預留不小于20 mm的水平通縫。待房屋建造完工,隔震支座豎向變形充分發展后,用瀝青麻絲或橡膠條等柔性材料沿墻體內外邊緣填充(僅填充墻體內外邊緣50 mm左右),最后進行內外墻體的粉刷。根據隔震支座在墻體中的安放位置,可分為:墻段中部隔震支座、墻角隔震支座、丁字墻角隔震支座及十字墻角隔震支座,各種隔震支座平面布置示意如圖3所示。
.2 建筑物門洞口的構造設計
隔震層遇大門時,上托梁必須斷開,為保證地震時大門與上部結構同步位移,門洞口有2種構造設計方案。
3.2.1 大門兩側設構造柱
在門兩側設構造柱(圖4),門固定于兩側構造柱上。澆筑上托梁時即在上托梁與門邊構造柱交界處預留構造柱連接鋼筋,先綁扎構造柱鋼筋,砌筑大門兩側墻體,預留馬牙槎,待墻體砌筑到大門頂部標高時,綁扎過梁鋼筋,過梁鋼筋與構造柱鋼筋應可靠拉結。過梁鋼筋應伸過構造柱中心線,采用90°彎折錨固方式,彎折鋼筋的長度不應小于15d,然后支模,同時澆筑兩側構造柱及過梁;當構造柱與過梁一次整澆時,過梁可不伸入墻內,若采用預制過梁,過梁的支承長度不得小于240 mm。門洞邊設構造柱加強了洞口處的整體性,減小了中斷上托梁對上部結構的不利影響。
3.2.2 大門兩側墻內加筋
在抗震設防烈度7度(0.1g)及7度以下地區,也可采用門洞口墻邊加筋來減小上托梁中斷的不利影響。此方案中門被固定于兩邊承重墻上(圖5),在門兩側墻內配置拉結鋼筋,沿墻高每隔500 mm設置2根直徑不小于6 mm的拉結鋼筋,每邊伸入墻內不宜小于1 m,以提高門洞邊墻體的整體性。
3.3 樓梯構造設計
3.3.1 室內樓梯的構造設計
村鎮低矮建筑的室內樓梯多靠墻設置,為保證地震時樓梯與上部隔震結構同步位移,可在隔震層遇樓梯的地方增設尺寸較小的橡膠隔震支座,隔震支座頂部標高宜與整個房屋的水平隔震層頂部標高位于同一水平線上,構造做法與前述隔震支座相同,設計中應注意樓梯從±0.000起前2個踏步高度的變化。第1個踏步高度應從±0.000起到隔震支座底部標高即50~100 mm,第1個踏步的踏面作為樓梯隔震支座的滑移面;第2個踏步高度應不小于隔震支座高度加50 mm,之后的踏步高度可均勻設置(圖6)。
樓梯處也可不設隔震支座,將樓梯在±0.000處斷開,斷開處設20 mm厚白灰砂漿易裂層,各層休息平臺和房屋主體結構可靠連接。
3.3.2 室外樓梯的設計要求
根據室外樓梯與主體結構的分、合關系,可分2種情況進行設計。
(1)室外樓梯自成體系,與房屋主體結構完全分開。室外樓梯與主體結構之間預留距離不小于d的水平隔離縫,樓梯底梁、各層休息平臺及平臺梁不可插入墻里,保證地震時樓梯不影響主體結構的振動。
(2)室外樓梯與房屋主體結構連成一體,樓梯底梁、各層休息平臺及平臺梁與房屋主體結構可靠連接,在±0.000處設20 mm厚白灰砂漿易裂層,確保地震時室外樓梯與房屋主體結構的同步位移。
3.4 管線構造設計
管線構造設計與應用傳統橡膠隔震支座建筑的設計一致,柔性段長度L不得小于d,下端的管道接頭不得高于水平隔離縫。穿過隔震層的豎向管線應符合下列要求:
(1)直徑較小的柔性管線(如電氣配線)在隔震層處應預留不小于d的伸展長度。
(2)直徑較大的管道在隔震層處宜采用柔性材料或柔性接頭。
(3)重要管道和可能泄露有害物質或可燃介質的管道在隔震層處應采用柔性接頭。
3.5 隔震節點的密封及防水
3.5.1 隔震支座的防水
隔震支座可采用鍍鋅鐵皮密封,鐵皮邊緣用玻璃膠封口,重點處理好鍍鋅鐵皮與托梁交界處的防水問題,并用射釘緊密固定。橡膠隔震墊周圍可采用柔性或脆性的密封材料密封,防止雨水侵入,如圖7所示。
3.5.2 水平隔離縫的防水
水平隔離縫可用瀝青麻絲或橡膠條等柔性材料密封,隔離縫周圍應做防水處理。隔離縫上下防水高度為150 mm左右,防水處理面層厚度為20~40 mm,具體構造做法見圖8。
4 隔震支座的施工
隔震支座安裝的難點在于軸線位置的確定和平整度的要求,施工流程如圖9所示。
施工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避免澆筑混凝土時對預埋件、主筋的碰撞,以防止軸線位置、平整度改變而影響安裝質量。
(2)固定隔震支座的螺栓時應兩邊同時對稱擰緊,防止防震支座連接板錯位。
(3)隔震支座安放后,嚴禁壓放重物、踩踏。
(4)上托梁澆筑混凝土后,保持上表面自然毛面狀態,以利于加大墻體與上托梁的粘結力。
(5)隔震支座施工完畢后,應用塑料布、玻璃絲布或薄木板等對其進行臨時覆蓋,防止其在主體施工過程中受損。
(6)對隔震支座外露螺栓和連接板應采取防銹保護措施,可刷環氧富鋅底漆1道,環氧云鐵中間漆2道,氧磺化聚乙烯面漆2道。5 結 語
(1)本文提出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橡膠隔震支座的構造設計方案,將隔震支座放在房屋±0.000以上,并設計了配套的構造措施,可用于村鎮低矮砌體結構的隔震設計。
(2)對比分析了地坪以上隔震房屋與傳統隔震房屋上部結構的抗震性能及空間整體性,均可滿足要求。
(3)門洞口處的整體性和樓梯與主體結構的構造方案是低矮砌體結構房屋隔震設計的關鍵問題。門洞口處可采用門邊設構造柱或墻邊加筋的方法來提高結構的整體性;室內樓梯必須處理好±0.000處的滑移構造,室外樓梯重點處理好與主體結構的分合關系。
(4)水平隔離縫處的構造處理是保證房屋隔震效果和正常使用的關鍵。本文給出了水平隔離縫的防水構造和做法。
(5)提出了村鎮低矮砌體結構隔震房屋的隔震層施工流程、施工方法及應注意的問題,為實際工程施工安裝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6)前期的橡膠隔震支座試驗已研究了隔震支座的性能并證實了其隔震效果,通過本文的構造設計研究,得到了可實際應用于村鎮低矮砌體結構的構造方案和施工工藝,可將疊層橡膠支座隔震技術推廣應用于中國廣大村鎮地區。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馬 華,北村春幸,李振寶,等.隔震橡膠墊極限性能足尺試驗結果與評價[J].世界地震工程,2008,24(1):8287.
MA Hua,KITAMURA H,LI Zhenbao,et al.The Evaluation on the Fullscal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Ultimate Performance of Rubber Bearings[J].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08,24(1):8287.
[2]劉文光,莊學真,周福霖,等.中國鉛芯夾層橡膠隔震支座各種相關性能及長期性能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2,22(1):114120.
LIU Wenguang,ZHUANG Xuezhen,ZHOU Fulin,et al.Dependence and Durability Properties of Chinese Lead Plug Rubber Bearing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2,22(1):114120.
[3]王 斌,譚 平,徐 凱,等.新型纖維增強工程塑料板夾層橡膠隔震支座力學性能試驗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2,45(增1):187191.
WANG Bin,TAN Ping,XU Kai,et al.Mechanical Performance Tests of a Novel Fiberreinforcedplastic Plate Isolation Bearing[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2,45(S1):187191.
[4]劉文光,楊巧榮,周福霖.建筑用鉛芯橡膠隔震支座溫度性能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3,19(2):3944.
LIU Wenguang,YANG Qiaorong,ZHOU Fulin.Temperature Properties of Lead Rubber Bearings for Building[J].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03,19(2):3944.
[5]朱玉華,呂西林,馮德民.鉛芯橡膠支座性能試驗對比研究[J].建筑結構,2003,33(8):4446.
ZHU Yuhua,LU Xilin,FENG Demin.Performance Test of the Lead Rubber Bearing[J].Building Structure,2003,33(8):4446.
[6]譚 平,徐 凱,王 斌,等.基于新型簡易隔震支座的村鎮建筑隔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3,46(5):6470.
TAN Ping,XU Kai,WANG Bin,et al.Performance Study of Isolated Rural Buildings Using Novel Simple Isolators[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3,46(5):6470.
[7]紅,張又超,樊 琨,等.村鎮砌體結構疊層橡膠支座隔震試驗研究[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14,36(2):1520.
WANG Yihong,ZHANG Youchao,FAN Kun,et al.Isolation Performance Test of Laminated Rubber Isolator for Rural Masonry Structure[J].Earthquake Resistant Engineering and Retrofitting,2014,36(2):1520.
[8]楊 林,周錫元,蘇幼坡,等.基礎隔震建筑簡化軟碰撞保護與變剛度保護的對比分析[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05,27(5):3744.
YANG lin,ZHOU Xiyuan,SU Youpo,et al.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implified Softcollision and Stiffness Variable Protection for Base Isolated Buildings[J].Earthquake Resistant Engineering and Retrofitting,2005,27(5):3744.
[9]魏陸順,周福霖,劉文光.組合基礎隔震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7,27(2):158163.
WEI Lushun,ZHOU Fulin,LIU Wenguang.Application of Combined Base Isolation to Buildings[J].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7,27(2):158163.
[10]李 慧,劉 迪,杜永峰.附設耗能裝置的高層基礎隔震建筑抗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0,43(增1):276281.
LIU Hui,LIU Di,DU Yongfeng.Research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Highrise Isolated Building with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43(S1):276281.
[11]劉彥輝,杜永峰,周福霖,等.高層剪力墻復合基礎隔震結構地震響應分析[J].工程力學,2011,28(7):143150.
LIU Yanhui,DU Yongfeng,ZHOU Fulin,et al.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Composite Baseisolated Tall Shear Wall Buildings[J].Engineering Mechanics,2011,28(7):143150.
[12]黨 育,杜永峰,李 慧.基礎隔震結構設計及施工指南[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DANG Yu,DU Yongfeng,LI Hui.Struc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Guide of Base Isolation Structure[M].Beijing:China Water & Power Press,2007.
[13]李 黎,王宗華,李 天,等.村鎮住宅基礎隔震效果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工學版,2013,34(1):1013.
LI Li,WANG Zonghua,LI Tian,et al.Analysis of the Shockisolation Rural Residential House[J].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2013,34(1):1013.
[14]紅,韓 崗,卜永紅,等.村鎮既有砌體結構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現狀分析[J].建筑結構,2010,40(12):101121.
WANG Yihong,HAN Gang,BU Yonghong,et al.Existing Research on Seismic Behavior of Masonry Structure in Village Buildings[J].Building Structure,2010,40(12):101121.
[15]譚 平,周福霖.隔震技術的研究與工程應用[J].施工技術,2008,37(10):58,42.
TAN Ping,ZHOU Fuli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eismic Isolation System for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J].Construction Technology,2008,37(10):58,42.
[16]徐忠根,周福霖.高烈度區隔震砌體結構的抗震設計討論[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6,32(2):105107.
XU Zhonggen,ZHOU Fulin.Seismic Design Discussion of Isolated Masonry Structures in High Seismic Intensity Area[J].Building Science Research of Sichuan,2006,32(2):105107.
[17]徐忠根,周福霖,馬玉宏.隔震層位置與隔震支座選型[J].世界地震工程,2010,26(1):105108.
XU Zhonggen,ZHOU Fulin,MA Yuhong.Locations of Isolation System and Choice of Bearings[J].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2010,26(1):105108.
[18]尚守平,姚 菲,劉 可.一種新型隔震層的構造及其振動臺試驗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1,44(2):3641.
建立鄉鎮公共服務型機構是完成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條件,在新農村的建設中,基層的鄉鎮政府往往是直接與農民相接觸的,他們能夠更方便的了解到農民的需求,知道發展中的問題所在。如果沒有政府的指引農民自己可能還有走不少的彎路。所以,新農村的建設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要深化的改造好政府的服務能力,為經濟發展起到護航的作用。
一、強化鄉鎮公共服務型機構的必要性
(一)鄉鎮公共服務性機構的重要作用
新農村的建設不是單靠農民和一些農業企業就可以改革成功的,它涉及到多個方面的問題。而作為國家的基層領導,鄉鎮政府是直接與建設新農村的農民相接觸的,他們是農村發展的引領者。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他們也是國家政策的實施者和組織者。
同時在許多的基礎管理上,經常會出現缺位與越權的情況發生,比如在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公共醫療衛生的普及上、義務教育的執行上很多地方的鄉鎮政府都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還有些地方為了片面的追求業績不顧損害農民的利益,動用公共資源向農民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比如有的鄉鎮連基礎的文化娛樂設施都不去建設,反而要求建設超出標準的體育館,健身館等,從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勞民傷財。因此,強化鄉鎮公共服務型機構職能勢在必行,這樣才能避免更好的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從原先的管理一切轉變到專心的為建設服務聽取農民的意見,幫助農民創業一心為發展農村的經濟而服務。
(二)鄉鎮機構可以有效的解決現今的問題
在我國,農村的問題,農民的問題始終是影響發展的大問題。目前我們的農業基礎還沒有達到一個穩定的程度,農民人口的生活水平還不是很高。特別是城鄉的收入差距和生活差距都很大,因此必須要進行農村的改革,進行新農村的建設。
只有使得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富裕了,我們才能真正的做到經濟的騰飛,因此必須要實行農村的現代化進程的建設。為此要做到統籌新農村的建設,基層機構的服務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提高鄉鎮的公共服務能力與水平才能更好的進行農村建設,因此促進,鄉鎮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勢在必行。
二、鄉鎮公共服務型機構建設的強化
建設公共服務機構的意義就是更好的為新農村建設服務,這就要求政府把自己的職能進行一個轉化。其中涉及多個方面:
(一)提升公共服務意識
為了更好的做到為民服務,就要確定一個為民服務的工作理念,它必須是為民服務的,必須把農村的建設放在第一位,當機構與建設的利益相沖突時,要把建設新農村放在第一位。因為服務的本質就是在于其公共性,廣大農民群眾,新農村建設才是公共。
在政府行使公共權力時要求其不能想計劃體制是一樣,什么都進行干預。對于一些農民的企業或者引資都要本著服務的態度去進行,不能強加干預,尤其是市場經濟和公民的領域,比如一些地方經常性的直接干預經濟事物,用行政命令來引導農民,比如強制的提倡經濟作物的種植,有些鄉鎮管理人員并沒有從事農業的經驗,并不了解農作物的生習慣,只是一味跟風,從而導致了經濟的損失更引發的廣大農民的不滿。同時要在機構的運行過程中,應極力的避免權力濫用,損公肥私的現象發生。
(二)強化鄉鎮基層的實際權力
現在鄉鎮與上級的權利劃分并不是很明確,在一些時候上級機關并不能準確的了解農村中發生問題的原因,盲目的進行指導從而導致問題的擴大化。現今對于這樣的情況要堅決避免。把過去鄉鎮基層責任大,權力小的問題解決掉,合理劃分上下級權利問題,對于上級的一些考核、將各個鄉鎮進行評比的情況堅決杜絕掉。使基層有相當的權利來執行新農村建設,避免上層機關的過度干預。
(三)解決機構臃腫的問題
過去的政府機構總是存在是部門多,職能少的問題,一個部門往往起不到什么作用但就是設立在哪,一個部門明明有幾個人就夠了,但卻往往卻有著許多人。這樣經常回導致大家相互推脫的現象發生,對于工作相互推脫,出了問題也相互推脫,導致行政能力低下,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所以現在就要求,鄉鎮機構進行精簡,因地制宜的進行改革,應該撤除的部門馬上撤除,應該補進的部門馬上加強。實現專業機構專業化,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和社會管理能力。
(四)加強人員的管理
相比之下鄉鎮政府的工作人員,素質普遍低于城市中的政府機關,這也導致了鄉鎮政府管理人員的能力不夠。不少的管理人員和干部并不具有市場經濟的管理知識,只是對于原有的計劃體制有著相當的了解。為此必須加強鄉鎮工作人員的能力建設,對于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對于一些不能適應時代要求的相關人員進行精簡,和從新任命。想要使得新農村的建設快速有效,就必須,調整人員結構用先進的工作方式代替原先的落后的老辦法,做到從單向的領導到雙向的互動。
三、結束語
鄉鎮公共服務型機構的建設強化是順應時代要求的先進理念,它與新農村的建設緊密相連,直接相關。新農村的基層管理如何變革,特別是服務性機構的轉變對新農村的建設起著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一、引言
我國已經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的過程,是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布局合理化的過程,是經濟發展推動下的城鄉經濟金融結構優化。村鎮銀行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以其獨特的經營機制、市場化運作、高效率的貸款審批等優勢,較好地滿足了農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是金融城鎮化的重要助力。杜曉山(2008)認為,組建村鎮銀行有三個方面的意義:一是有利于增加農村資金供給,引導民間金融形式有序發展;二是能夠促進農村地區金融競爭,打破農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務壟斷;三是大幅度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總體質量。然而,作為新生機構,村鎮銀行在制度上存在著一定的缺位和缺失,造成了吸存難、盈利難、風險大等一系列問題,給其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隱患。本文研究了孟加拉國鄉村銀行的制度設計經驗,對我國的村鎮銀行制度完善提出了建議。
二、村鎮銀行的制度缺陷
村鎮銀行制度是指規范村鎮銀行信用活動的一系列規則和組織安排,通過界定人們在信用活動過程中的選擇空間,約束和激勵人們的信用行為,達到促進信用活動順利進行并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目的。對村鎮銀行制度的研究不僅包括產權制度、組織制度、公司治理制度等一系列內部制度安排,還包括金融監管法律、社會信用制度等與之相應的外部制度環境。
(一)村鎮銀行核心制度缺位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村鎮銀行作為經營貨幣的一種特殊企業,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是其自身制度的核心。目前,我國村鎮銀行在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方面出現缺位,嚴重影響到村鎮銀行的發展。
產權制度是當前市場制度及其他經濟制度的基礎,影響著資源配置和經濟績效。現代產權制度本質上是對行為權利邊界的一種界定,正如諾思所說:“產權的本質是一種排他性的權利”。目前,我國村鎮銀行雖然采取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但是在產權結構上存在大型商業銀行“一家獨大”的情況,民營、個人股本所占比例非常低。這種“所有者缺位”造成的后果是,小股東缺乏監督銀行經營、參與銀行治理的激勵,普遍存在“搭便車”的心理。
公司治理制度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其主要表現形式是村鎮銀行董事會的功能、結構、股東的權利保障等各方面的制度安排。與一般企業相比,銀行的特殊性體現在內在的脆弱性、高度的風險傳染性、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低股本、高債券”的資本機構以及復雜的委托-關系。這種特殊性使得村鎮銀行的公司治理更為復雜。目前,村鎮銀行普遍建立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營管理層”的內部治理結構,并沒有很好的履行其職責,存在職責缺位。大型銀行“一家獨大”下,民營企業、個人股東“人微言輕”,導致董事會、監事會職能流于形式,公司內部治理中股東的權利存在缺位。從外部治理機制來看,村鎮銀行在權競爭、收購兼并、信息披露等方面也存在制度缺位。
(二)農村金融制度環境缺失
在分析村鎮銀行問題時,國內文獻大多在村鎮銀行本身找原因,而忽略了其所處的不完善的農村金融制度環境。村鎮銀行作為一種制度設計,缺乏相應的制度環境支撐,就成了“無源之水”。影響我國村鎮銀行經營行為的金融制度環境主要包括社會信用制度、存款保險制度以及金融監管制度。
目前我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剛剛進入試點,農村地區社會信用制度相當不完善。從美國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來看,社會信用是以法律契約為基礎的制度信任,契約實施主要以第三方實施作為約束,這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反觀我國國情,農村內部的道德習俗、社會規范等非正規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對非制度信任的約束,而這種特殊的非制度信任只對農村社區內部有效。村鎮銀行作為從外部進入的正規金融機構,難以迅速建立非制度信任,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信息不對稱,因此建立以普遍制度信任和第三方執行機制為核心的農村信用體系成為當務之急。
農業自身的弱質性使村鎮銀行面臨著較大的系統性風險。由于農民很難提供良好的抵押擔保,一旦發生大面積的自然災害或者系統性的市場風險,資產規模小、抵抗能力差的村鎮銀行將面對破產的危險。相比于大銀行“尾大不掉”的隱性存款保險制度,村鎮銀行需要國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對存款保險的機構設置和問題處理等作出明確規定并付諸實施,即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這種顯性存款保險制度的意義有三點:一是提升公眾對村鎮銀行的信心,改善村鎮銀行在銀行競爭中的弱勢地位;二是保護農村小額儲戶利益,為村鎮銀行退出市場提供有效的清償機制;三是可以分擔村鎮銀行破產后的政府救助成本。
金融監管作為一種制度安排,能夠提高交易安全,降低交易費用。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比,我國的金融監管還處在探索階段,存在不少缺陷。這種缺陷不僅表現在制度建設、監管方式、監管手段的落后,還表現在監管理念的偏差。目前發達國家的銀行監管理念,除了堅持有效防范風險、維護銀行體系的安全穩健運行以外,還十分重視銀行效率和競爭力的提高。而我國目前監管部門在監管意識和實際操作中,具有過分強調安全規范、忽視競爭效率的偏好,表現出過度監管的政策傾向。這種狀況一方面是我國法制觀念陳舊的體現,另一方面是監管部門追求“不出事”的監管考核指標的結果。
三、孟加拉鄉村銀行制度設計經驗
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Bank,以下簡稱GB)被譽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鄉村銀行,其經驗被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學習和借鑒,GB模式的創始人Yunus因此在2006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從GB模式I到GB模式II,從42個農婦27美元發展到幾百萬客戶幾十億美元,GB向我們詮釋了,只要制度設計科學有效,無抵押的小額貸款可以達到98.89%的還款率(2005年數據),鄉村銀行可以在助農脫貧的同時實現自身盈利。
(一)制度設計理念
與印尼鄉村銀行的制度主義小額貸款不同,GB是福利主義小額貸款的典型代表,其制度設計理念帶有明顯的福利性趨向。從孟加拉國情出發,GB的制度設計目的為脫貧,其制度設計理念主要包括三點:一是將借貸看為人權的一部分。這種理念的主導下,銀行不是將貸款給“能夠還款者”,而是給“貸款需求者”。簡單地說,銀行不應該出于自身審慎原因把貸款對象拒之門外。二是為貸款者找辦法還款。通過指導和培訓,提高貧苦民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幫助他們依靠自身的力量償還貸款,而不是放款之后不管不問。三是明確而集中的貸款對象。GB將貸款對象確定為婦女,因為孟加拉國中窮人、失業者、社會弱勢群體中大部分為女人,她們更加希望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來提高生活水平。GB貸款對象中貧困婦女的比例高達97%。
(二)核心制度設計
作為服務窮人為目的的銀行,GB將產權制度設計為“窮人自己的銀行”。貸款者獲得一年期的貸款時,需要每周存入小金額的存款,當存款金額達到一定程度時,必須購買GB的股票成為股東。股東們投票選董事會,有資格成為董事會成員,參與銀行管理。目前GB股權中貸款者達到94%,政府僅占6%。
GB的公司治理制度為“技術指導+貸款者自治”。技術指導制度落實在總行、分行和支行三個層次,一方面招募年輕優秀的畢業生和志愿者來開展銀行業務,對其培訓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對貸款者(同時為股東)進行技術培訓,提高貸款者的還貸能力和銀行管理能力。貸款者自治制度是指成立貸款中心和貸款小組,通常為5位農民形成一個貸款小組,多個貸款小組組成一個貸款中心。貸款中心定期召開會議,進行集中放貸、還款、培訓和投票。貸款小組成員之間相互監督和激勵,共同參與對GB的管理。
(三)貸款運行制度設計
GB在貸款運行制度設計時,通過加入非銀行制度,有效解決了作為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一的孟加拉國農村金融制度環境不完善的問題。GB的貸款產品運行制度,主要實現了“五個結合”,即銀行選擇與自我選擇的結合、資金支持與技術支持的結合、控制信貸額度與保證項目需求的結合、制度約束與自我約束的結合以及內部制度與外部環境的結合(見表1)。
表1 GB貸款運行制度
四、對我國村鎮銀行制度設計的啟示
孟加拉鄉村銀行的制度設計帶有明顯的誘致性制度變遷色彩,它的精髓是在傳統銀行制度設計的基礎上加入了非銀行制度設計,充分發揮了非政府組織的制度設計優勢和貸款者的能動性,使GB變成了集信貸、扶貧、就業援助等多種社會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利機構,從而有效規避了不完善的外部金融制度環境帶來的消極影響。鑒于貸款對象、金融環境、社會理念等方面的不同,我國村鎮銀行的制度設計,只能是政府主導下的強制性制度變遷,GB的某些特色做法不可能完全照搬。借鑒GB的制度設計,我國村鎮銀行從核心制度改革和外部金融制度環境改善方面,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一)產權制度民營化改革
一個完善的產權制度應該包括明確而多元化的產權主體、具有排他性和可轉讓性的產權以及市場化的產權價格三部分。目前我國村鎮銀行已經具有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形態,也擁有獨立支配銀行財產的法人財產權,其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一股獨大”造成的“所有者缺位”問題。從GB的產權制度來看,產權分散到了貸款者手中,行為主體同時是GB產權主體,具備為產權主體謀求利益最大化的動機和激勵機制。因此,我國村鎮銀行的產權制度完善應該是實行民營化改革,改變大銀行獨家控股的局面。在目前存款保險制度尚未建立,大型商業銀行仍是村鎮銀行信用支柱的情況下,村鎮銀行產權民營化改革應采用循序漸進的模式,首先解決村鎮銀行“所有者缺位”問題。
(二)完善公司治理制度
GB的公司治理制度實際上是股權高度分散下的“技術指導+貸款人自治”制度,這種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模式在孟加拉國特殊國情下十分科學有效,但并不適用于我國。趙素萍在《中國村鎮銀行制度研究》一文中指出,在市場化程度較低的中國,村鎮銀行更適用于股權相對集中,有相對控股股東(15%~25%),同時存在其他大股東(10%以內)的股權結構。借鑒GB的貸款人自治制度,我國村鎮銀行應該在內部構建一個合理的權力結構,在股東、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班子之間形成一種有效的制衡機制,并完善外部信息披露、市場約束和監督制度。
(三)優化農村金融制度環境
目前的監管政策下,我國村鎮銀行自身很難獲得非銀行制度的制定權利,不可能像GB一樣進行多種非銀行制度設計,優化農村金融制度環境的主力只能是政府。政府需要完善至少三種制度體系:一是建立起適合存在銀行生存發展的社會信用制度體系,二是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銀行存款保險制度體系,三是建立符合中國村鎮銀行發展的監管制度體系。對村鎮銀行來說,要根據不斷完善的金融制度環境設計出有針對性的貸款運行制度。從GB貸款運行制度來看,貸款聯保小組、強制性存款保險、貸款人監管等制度設計都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可以將其“中國化”。
五、結語
身為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一,孟加拉國給予了GB充分的制度設計權限和空間,GB最大的成功在于加入非銀行制度設計,這些制度設計使GB成為超越銀行的綜合利機構。然而,對利率市場化剛剛起步,農村制度環境尚未完善的中國來說,村鎮銀行不可能獲得如此高的制度設計權利。因此,政府應該負擔起更多的制度供給責任。我國農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決定了村鎮銀行制度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給村鎮銀行制度設計帶來一定的困難。GB的制度設計經驗,對我國村鎮銀行制度的完善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杜曉山.《非政府組織小額信貸機構可能的發展前景》[J].中國農村經濟,2008.5.
[2]鐘紅濤.《對孟加拉“格萊珉”小額信貸模式和我國海南“瓊中小額貸款模式”的比較研究》[J].金融會計,2011.1.
[3]姚飛、楊瑩、馮亞嶠.《孟加拉鄉村銀行(GB)模式對我國發展小額信貸的啟示》[J].財經觀點,2011.5.
[4]秦漢鋒.《村鎮銀行制度創新、環境約束及其演進》[J].武漢金融,2008.5.
一是持續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按照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標準,實現村級文化活動室全覆蓋,建成文化舞臺33座,文化活動廣場36個,文化書屋40個。在各村打造涵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團結、移風易俗等內容的文化宣傳欄40余塊,手繪文化墻1000余平方米。
一、鄉鎮水利建設管理現狀簡析
鄉鎮水利工程小而散的特點,其建設管理存在起步晚、內容少、規范性差、隨意性大等問題。目前,鄉鎮水利工建設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由上級部門負責,對工程兼有勘測、設計、施工、算帳、質監和監理等多重性。很多本屬施工企業的工作,也因為鄉鎮施工單位技術人員缺乏而承擔了。加上一些習慣作法的影響以及創收任務的負擔,真正從事工程建設管理工作的時間很短、精力很少。所以鄉鎮的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
二、目前鄉鎮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
1.技術力量單薄,業務水平偏低鄉鎮水利技術人員雖然因為工作特點涉及技術面廣,但深層次的設計或監理工作多由縣級以上相應單位負責,鄉鎮水利人員從思想上有了靠山并產生了惰性,致使整體技術水平徘徊不前,近年來由于人才的缺乏,有的還出現下降趨勢。另―方面,鄉鎮水利技術人員從事上傳下達等事務性工作較多,經濟基礎薄弱很少有條件深造,技術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層次的實踐經驗,難于承擔有―定深度的工作。
2.技術資質不具備,多種職能融一身。設計單位按其資質等級及業務范圍承擔勘測設計任務,監理單位依照核定的業務范圍承擔相應的監理任務。而鄉鎮水利部門管理級別低、直接面向農村,其職能不單純是行政管理,技術服務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兼有設計、監理、施工、政府監督等多種職能,但一般不具備相應資質。
3.設計施工不規范小型水利工程立項很少組織可行性論證,工程建設常常不合理或不規范。國家或水利部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規范,但很多水利單位和個人并沒有掌握并付諸實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辦公助為主,建設資金較為緊張,存在能省則省、因陋就簡的意識。由于資金不足,加之基層水利技術人員由于缺乏足夠的建筑學知識及藝術訓練,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很少涉及藝術及美觀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給人們的印象是粗老笨重。
4.監控措施不完善多數鄉鎮水利部門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也沒有行之有效的質量監控措施,有的甚至從思想意識上就根本沒有這么做,出現工程質量問題也就在所難免了。對小型工程施工質量的監控停留在目測上。憑直觀印象下結論,很少有先進的監測設備,儀器,更缺乏監測人才,在實施質量監控活動時沒有強有力的說服力。
5.職責不清鄉鎮水利工程往往是一個或幾個非水利部門跑項目爭資金得來的,這就涉及到―個工程既有工程所在地政府的管理,又有跑項目爭資金單位的管理,還有主管部門的管理,項目大一點的還有領導小組的管理,業主單位很不明確。他們往往各有自己的算盤,不按職責辦事,事實上也沒有可操作性的職責分工,使得工程建設存在多頭管理,職責不清。
三、鄉鎮水利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1.明確責任,做到責權統一。水利工程不同于一般房建工程,有明確的建設單位(業主)。水利工程往往存在投資者與受益者不統一,建設用地所有權與投資者不統一等特點,這就使得水利工程建設的參與者身份不明。職責不清。有必要明確參與者的角色,劃分其責任。授之以相應的權力。做到責權統一。
2.加強合同管理。按合同辦事合同是雙方自愿訂立的,對雙方均有約束力的法律憑證。有了合同,雙方就明確了責任和權利,也承擔了相應的風險,執行起來也就有了依據,便于從嚴控制。減少扯皮現象。雖然工程建設領域都在強調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項目法人制和合同管理制這“四制”,但鄉鎮目前就小型水利工程而言。實行前“三制”的可操作性很差,國家也未過份強調小型工程要實行前“三制”。
本方案爭創對象為全區所有鄉村,69個行政村。
二、創建標準
“美好鄉村”根據創建成效、示范引領等各類效應,將村莊創建目標分為五個等級。
(一)美好鄉村精品示范村:精品示范村數量原則上不超過總創建村總數的30%,采用末位淘汰制。創建村超額完成《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縣(市、區)、先進鄉鎮、示范村分類區考評標準》示范村各項指標要求,本村具有“可學性、可看性、可復制、綜合性”等示范引領區域地位,在鄉村振興方面有引領示范項目、模范做法、獨到模式等創建工作內容。全面完成《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動方案》《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等相關方案實施要求,村莊建設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廁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鋼棚整治,村莊干凈整潔,村容村貌靚麗協調;二是消除“建筑亂搭亂建、雜物亂堆亂放、垃圾亂丟亂倒、污水亂潑亂排”現象,村莊井然有序。
(二)美好鄉村精品村:創建村達到《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縣(市、區)、先進鄉鎮、示范村分類區考評標準》示范村各項指標要求,產業發展初見雛形,鄉風文明得到彰顯,鄉村治理有效可行,鄉村建設美度適宜。全面完成《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動方案》《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等相關方案實施要求,村莊建設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廁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鋼棚整治,村莊干凈整潔,村容村貌靚麗協調;二是消除“建筑亂搭亂建、雜物亂堆亂放、垃圾亂丟亂倒、污水亂潑亂排”現象,村莊井然有序。
(三)美好鄉村整潔村:創建村全面完成《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四大革命”行動方案》《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等相關方案實施要求,村莊建設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廁所革命、垃圾革命”和彩鋼棚整治,村莊干凈整潔,村容村貌靚麗協調;二是消除“建筑亂搭亂建、雜物亂堆亂放、垃圾亂丟亂倒、污水亂潑亂排”現象,村莊井然有序,村莊產業有一定發展思路。
(四)美好鄉村清潔村:創建村在村莊建設中一是完成“污水革命、廁所革命、垃圾革命”,村莊干凈整潔;二是基本消除“建筑亂搭亂建、雜物亂堆亂放、垃圾亂丟亂倒、污水亂潑亂排”現象,村莊有序。
(五)美好鄉村經營示范村:“美好鄉村”精品示范村創建成功的村莊為進一步提升示范引領效應,將“美好成果”源源不斷的轉化為“美好經濟”,達到增強廣大村民獲得感為民富,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村強,提升村莊人居環境為景美,形成村莊健康持續發展為人和,可以申請申報創建“美好鄉村”經營示范村。
三、準入條件
申報“美好鄉村”創建的行政村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一)村莊已編制完成村莊規劃、創建策劃、環境提升專項設計。
(二)村級組織廉潔務實,村級班子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強,群眾參與創建的積極性高。
(三)美麗鄉村經營工作思路明晰,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潛力大,經營有基礎,村莊發展規劃科學先進。
四、創建名額
2020年度擬評選27個“美好鄉村”,其中經營示范村3個,精品示范村4個,精品村5個,整潔村5個,清潔村10個。
五、獎勵標準
參見《市區鄉村振興“美好鄉村”創建驗收管理辦法》
六、創建步驟
(一)宣傳動員(2020年2月—2020年4月)。通過公示欄、微信公眾號、新聞媒體等方式廣泛宣傳動員,營造全民參與的氛圍,鼓勵符合條件的行政村積極申報。區振興辦根據當年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下達指令性申報村莊目錄,各鎮(街道)向區振興辦報送指令性申報及自愿性申報村相關資料,區振興辦會同相關部門對提出申報的村進行初審,初步確定創建對象。
(二)創建推進(2020年5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區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確定創建對象,各鎮(街道)對照創建目標精心組織、積極推進創建工作。
(三)考核驗收(2021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區級相關部門對確定的創建對象開展考核驗收,形成考核驗收結果,報區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審定。
(四)資金撥付(按進度)。分階段撥付創建獎勵資金(詳見《市區鄉村振興“美好鄉村”創建驗收管理辦法》)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2020年度區鄉村振興“美好鄉村”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區政府副區長袁敏為領導小組組長,區級相關部門為成員(詳見《市區鄉村振興“美好鄉村”創建驗收管理辦法》(德市旌委辦〔2020〕24號)相關責任部門)。
期間,還參與了鄉村振興全過程顧問咨詢服務模式的設計工作,完成服務清單的整理分類及編制工作。
課題方面,逐步加入中冶農特產品型特色小鎮和鄉村振興戰略政策研究兩個課題組,協助完成前期準備工作和部分文字工作。
同時,自7月初加入文創IP小組后,完成了小龍蝦項目的市場分析部分并提供策劃思路和理念;另外,負責美麗鄉村院IP的策劃、設計與打造工作。
在院宣傳方面,負責撰寫了中冶扶貧征文和美好中冶公眾號推文。
以9月底的金刀峽鎮鄉村振興規劃項目為轉折點,開始正式作為設計及執筆人員參與到項目中,負責該項目的產業部分和生態農業發展區策劃。提出在金刀峽鎮生態農業發展區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社區農業的思路,打造金刀峽鎮區域有機品牌,并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出品牌打造路徑和模式。
除此之外,長壽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項目工作也在10月底展開,主要負責項目的文化振興部分。根據長壽區文化的稟賦特點,基于現存的“自然長壽”區域農產品品牌,提出打造“健康長壽”和“百年長壽”的長壽形象,推動旅游產業和康養產業的發展,并提出在長壽區宣揚儒家文化以完善鄉村思想道德建設,宣揚工匠精神以促進民族民俗手工藝品向產業化發展方向的積極轉化。
另外,課題方面除完成重慶市農委鄉村振興課題的申報工作之外,還配合完成了2019年度研究課題《文旅驅動下的鄉村振興實施路徑研究》的申報工作;文創IP小組方面完成農特產品IP打造路徑研究和酉陽小壩項目的命名工作。
2018年度全部工作內容詳見附表。
回頭入職近一年的時光,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進步和轉變:
一、 業務能力的提升。在過去幾個月的時光里,從剛入職時的懵懂迷茫,被分配到任務時的毫無頭緒,到現在基本可以獨立完成一個板塊的內容,從心里還是為自己感到高興的。這段時間里,在工作時間和閑暇時間都努力提升了自己,積極閱讀相關材料,補充背景知識,虛心請教弄清楚院里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向。目前不僅可以保證被分配任務的質量,還有精力一點點嘗試著把自己之前的專業知識提煉出來融入到項目中來,做出創新和提升,以期為項目打造更好的效果。
二、身份意識的轉變。剛剛入職時,還是典型的學生思維,學院氣比較重。工作上缺乏積極性,時而還會有惰性。項目上不太善于和別人配合交流,經常出現完成的作品達不到要求和預期的情況,無形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成本。經過這段時間的磨練和自己有意識的調整,提高了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任務量不繁重的情況下,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學習充電,偶爾還會主動詢問同事,是否有需要配合的工作,并逐步增加了同團隊和項目負責人的交流,返工的問題漸漸轉化為零,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對院的歸屬感逐步增強。在剛進單位的時候,恰恰趕上受到私人原因的影響,情緒波動比較大,心態也不是很穩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同事們逐漸熟絡起來,深刻地體會到美麗鄉村院作為一個大家庭的存在。對單位越來越有感情,自己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也一點一點增強。現在已經時刻做到意識自己是美麗鄉村人,自己的優秀就是為美麗鄉村院爭光。
但同時,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身上現有的不足:
一、自己專業方面的知識對于院項目提供的幫助太少。因為之前在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多以理論為主,缺乏實際操作;再加上性格方面原因,在各類項目討論會上發言較少,羞于陳述自己的觀點,導致沒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方面給予項目足夠的支持;
二、距離多專業復合人才的要求尚有差距。除了必備的產業基礎知識能力之外,對于規劃設計、文旅策劃方面知識的不足,景觀建筑方面意識的欠缺都可能成為自己今后發展的短板所在,不利于日后項目的開展和團隊之間的配合。
三、 還沒有完全脫離學生思維進入工作思維。雖然前文中提到這一年中的轉變,但是照比優秀的同事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還不能根據項目具體內容和時間節點完美地找到“有”和“優”之間的平衡,有時難免給項目負責人和團隊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力促進了鄉村交通快效發展,提高了群眾生活品質,提升了群眾幸福指數,但由于鄉村交通社會關注不夠、資金投入不足、管理職權不清、行政監管不力等問題,致使鄉村交通成為管理空擋和盲區,無形制約著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創新鄉村交通管理勢在必行。
一、鄉村交通面臨的現狀
鄉村公路覆蓋面廣,連接廣袤的縣、鄉、村、組,里程數占全國公路通車里程的四分之三,是我國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交通直接服務于“三農”,是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本條件,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要素,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抓手。
長期以來鄉村交通面臨著“公益性”現狀,在建管養運安方面,很大程度按照“公益事業”對待。一是沒有控制性的鄉村交通詳細規劃。鄉村交通設計隨意性大,甚至以領導的意見為轉移,路面結構設計不規范、設計線路與實際路段情況不符、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設計,造成鄉村道路坡度大、彎道多、拐彎急、視線差。致使鄉村公路技術等級低,安全風險高。二是沒有保障性的鄉村交通資金來源。鄉村交通資金主要來源于中省補助資金,需要縣鄉村一定數量資金配套和社會捐助。由于縣級財力不足、鄉鎮資金緊缺、村集體經濟薄弱、社會捐助難度大等因素,造成部分交通項目采取村民“一事一議”等模式,委托當地既無資質、無技術、無經驗的村委會組織隊伍自建。致使鄉村交通質量差,使用年限短。三是沒有系統性的鄉村交通管理體系。鄉村交通的發展,目前更多注重交通的數量,而忽略了交通的管理。“產業發展”的成片推進,一些企業在鄉村安營扎寨,貨運車輛不斷增多,“雙超”問題無人管;“產業興旺”的初步實現,流轉土地后的群眾空閑時間增多,駕駛二輪摩托、電摩托、農用車等出行頻繁,且駕乘人員老齡化嚴重,違規問題無人管;“建管養運”的嚴重脫節,養護主體不明確、管理責任不到位、養護措施不落實,造成路面水溝邊坡養護不及時、路面損壞、交通設施破壞等問題無人管。致使鄉村交通安全隱患突出,群死群傷重大安全事故頻發。
二、鄉村交通存在的問題
鄉村交通點多、線長、面寬,通過近幾年來鄉村振興的強力推進和精準扶貧的高效實施,鄉村交通雖取得了決定性的發展,但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可忽視。
(一)交通群體無安全意識。
部分駕駛人員酒后駕車、超員超載、逆向行駛、搶道追逐;部分駕駛人員駕駛的車輛未年檢、無交強險,甚至是城市淘汰的報廢車輛;農用車、二輪摩托、三輪車、電動車在鄉村泛濫,部分駕駛人員未經過正規培訓、不懂交通規則、甚至不能識別交通標識;部分留守老人為省事省時省錢,親自駕駛電動摩托組合接送留守兒童上學和放學,無安全意識又嚴重超員;部分群眾把鄉村公路當做公共資源,隨意在公路上鋪曬糧食、擺攤設點、堆放柴草。
(二)交通運輸無設施保障。
鄉村交通規劃設計建設因資金原因,未按照“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同時施工”要求,增設交通標識標牌、減速帶、波形護欄。部分公路坡度大、彎道急、搭接多、臨水臨崖,未安裝波形護欄和警示標識;部分公路兩旁的學校、院落、企業等出入的人車較多,未安裝減速帶和提示標志;部分公路路面狹窄,安全風險點和風險源多,車輛只能單向通行,未按技術規范修建錯車道。
(三)交通執法無強硬措施。
鄉村交通管理有交警、運管、路政、農機、道安辦、派出所、交管辦等多個部門,各部門職能明確但交叉、執法配合但推諉,結果是多個部門管不了、管不住、管不好一輛車;鄉村交通里程長、范圍廣、車輛多,交管部門人手少、裝備少、車輛少,上路執法就顯得力不從心,對鄉村一些交通違法行為缺乏震懾力,多數駕乘人員都抱有僥幸心里,與交管部門玩起了“貓捉老鼠”游戲;鄉村道路車輛種類繁多,無牌無照駕駛、非法營運、違規載客、對抗執法已成氣候,雖常常開展執法,但缺少強硬的措施,鄉村交通運輸違法違紀行為屢禁不止。
三、鄉村交通管理的建議
鄉村交通客觀存在的問題,我們只有客觀面對、探索改變、創新管理,才能為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提供交通保障。
(一)建設、管理、養護“三到位”。
一是公路規劃建設落實到位。新建的鄉村公路對路基、路面、路肩、路沿、錯車道、涵洞、水溝、邊坡、彎道、坡度、標識標牌、減速帶、波形護欄等嚴格按照鄉村公路技術規范規劃設計、送審和評審;項目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確定,項目業主必須嚴格按照招投標程序依法依規開展,絕不允許采取“一事一議”等委托的方式讓無資質、無技術、無業績的單位或者個人建設;在項目建設中落實好“七公開”公示牌制度,主動接受村“兩委”、黨員干部和社會的參與監督,確保項目建設按圖施工、對標施工、規范施工。二是安全設施管理落實到位。堅持“應安盡安”的原則,在鄉村公路急彎、陡坡、臨水、臨崖等危險路段和事故“黑點”路段,增設波形護欄、交通警示標牌、限速標志等安全設備;在重要道路的平面交叉路口,醫院、學校、企業、院落等人居密集出入口,增設信號燈、人行橫道、減速帶、提示牌和照明等安全設施;為確保公路安全設備不被人為破壞和損毀,將監督管理舉報職能添加至“村規民約”和村“兩委”工作職責中,充分發揮當地群眾和村“兩委”第一時間的作用。三是公路管理養護落實到位。鄉村公路路網密、里程長、管理分散,無法依靠公路管理部門的專職養護人員養護,鄉村公路管理養護嚴重滯后,致使公路兩側雜草叢生,占據了有限的使用路面;水溝涵洞淤泥阻塞,排水十分不暢,路面沖毀嚴重;邊坡安全隱患突出,威脅行人和車輛安全。為了加強鄉村公路養護,采取“誰受益,誰養護”的原則,把公路管理養護責任落實到當地鄉鎮人民政府、交管辦和村委會,以鄉鎮和行政村為主體,設立養護作業班組,加強鄉村公路的日常養護和巡查,同時倡導全民愛路、護路和養路意識,切實把鄉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從行業行為轉變成政府行為、社會行為、群眾行為。
(二)機制、資金、服務“三強化”。
一是強化工作機制。縣級人民政府出臺鄉村公路建管養運安工作實施意見,使之形成“政府主責、鄉鎮主抓,部門參與,群眾配合”的鄉村交通管理新機制,將鄉村交通管理納入交管部門、各鄉鎮、各村委年終考核指標,與“安全生產”和“綜治指數”掛鉤,實行“一票否決”;建立鄉村交通管理委員會制度,每月定期開展全縣鄉村交通管理工作督查通報會,及時通報各鄉鎮各村組交通管理情況,對交通管理問題突出的鄉鎮村組,縣級分管領導約談鄉鎮主要領導,鄉鎮主要領導約談村“兩委”;鄉鎮“交管辦”每月編制好“兩庫一圖”,及時更新轄區鄉村交通管理排查臺賬、整改臺賬、銷號臺賬,確保制度上墻、臺賬上墻、業績上墻。二是強化資金保障。緊緊抓住交通運輸發展“黃金時期”和鄉村振興政策支持方向,結合鄉村振興謀篇布局,精心包裝產業路、資源路、旅游路等項目,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注重包裝優勢項目,加強交通重點項目招商引資,有序開放交通建設投資市場,加大與交通建設領域企業對接力度,用好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爭取社會資金;統籌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上級轉移支付、地方債券等資金來源,加大涉農資金的拼盤整合利用力度,集中力量推進鄉村公路建管養運發展。三是強化服務深度。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整合鄉村客運資源發展片區客運,實行一片區一公司,將管理重心下移,通過對公司財政補貼、減免稅收、政策扶持等手段,降低經營成本和收費標準,讓群眾有車坐、坐得起、坐得方便、坐得安全,徹底解決鄉村客運散、亂、險、貴等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市級公安車管部門要簡政放權,主動深入鄉村基層,服務基層,在鄉村基層開展微型面包車、農用車、三輪車 、摩托車等車輛及駕駛人業務辦理,為群眾提供便利服務,有效解決鄉村農用車、三輪車、摩托車等車輛不注冊、不年檢、不保險,駕駛人不考駕駛證、駕駛證逾期不年審等問題,逐步使鄉村車輛和駕駛人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軌道;縣級交管部門通過定期召開鄉村駕駛人、村組干部及部分村民交通管理宣傳教育培訓例會,通過警示片血淚史教育和交通管理知識培訓,有效提高群眾交通管養知識、交通安全意識和遵紀守法觀念。
一、引言
鄉村旅游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利用鄉村田園景觀、原生自然生態、農業生產過程和鄉村民俗文化,為游客提供旅游度假、鄉村休閑、觀光娛樂、農事體驗、康養服務、購物消費、度假游樂等多種服務的新型產業形態,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推動力量。目前,欽州鄉村旅游借助全市文化旅游產業政策契機飛速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大格局正在形成,對提升全市經濟發展質量,推動鄉村產業培育,助推鄉村振興進程,提高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二、欽州市鄉村旅游發展基本情況
欽州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海、林、島資源組合,地處著名的湘桂地理走廊與廣西最南部的弧形山系的交匯區,地質構造獨特,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擁有中華白海豚、茅尾海等優質濱海類資源,五皇山、八寨溝等高等級山林生態資源,還有浦北香蕉園、欽北金華果場、濱海紅樹林等“綠色”旅游資源,是知名的“中國荔枝之鄉”、“中國香蕉之鄉”、“中國大蠔之鄉”。欽州鄉村旅游是全市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活力的消費熱點和增長點,也是文化旅游產業特色化的重要支撐點。經過多年的發展,欽州鄉村旅游已具備一定的產業規模和產業基礎。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欽州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發展,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旅游號召的同時,進一步推動欽州市鄉村旅游的發展,先后出臺了《欽州市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欽州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8-2025)》《關于促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和發展規劃。欽州市抓住自治區提出的創建北部灣國際旅游度假區的有利契機,充分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切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助推鄉村振興計劃。近年來,大力發展星際鄉村旅游區、星級農家樂,推進鄉村旅游試點示范工程,推進傳統農業向科技型、生態型、服務型和效益型農業轉型升級。鄉村旅游的消費群體在不斷擴大,消費能力逐步在提高,對鄉村旅游美好體驗的要求不斷在提升,鄉村旅游投資主體趨向多元化,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欽州市找準文化旅游發展需求與民生期盼的結合點,挖掘生態資源、歷史古跡、傳統習俗和風土人情等資源優勢,大力開發田園觀光、農事采摘、休閑度假和生活體驗游等內容的鄉村旅游,基本形成城市近郊休閑娛樂型、特色產業帶動型、生態農業體驗型等旅游產品體系。截止2020年12月,欽州市共有國家級傳統村落7個,自治區傳統村落13個;4A級旅游景區10個,3A級旅游景區18個,2A級旅游景區2個;四星級以上鄉村旅游區25家,四星級以上農家樂11家、廣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5家。2019年欽州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約2456.30萬人次,同比增長37.67%,占全市接待游客量的49.16%;鄉村旅游消費約240.32億元,同比增長50.94%,占全市旅游總消費的46.65%。
三、欽州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旅游發展不溫不火
人氣不旺、流量不高,“游人如織”“人頭攢動”的景點罕見。回頭客較少、回游率較低,吸引力不強。多以本地游客的“一次游”“一日游”為主,時間安排多以半天或一天為主。
(二)鄉村旅游體驗淺顯單一
旅游體驗全鏈條挖掘不充分、旅游項目單一、設計不精致,多以“吃農家飯”為主,“住農家房、干農家事、觀農家景”還在起步階段,有的僅僅是“吃農家飯”,無全鏈條的系列產品,不能充分滿足游客多元化的心理體驗。
(三)鄉村旅游產品深度開發不充分
欽州市鄉村旅游現有的產品層次低、影響力小、開發主題不明確,表現形式也單一。目前主要以農業觀光和休閑農業為主,還處在“田頭采摘園、村頭農家樂”的“兩頭”初級階段,典型的有欽州牧歌田園、北部灣花卉小鎮、欽北梨花谷等。未能以消費者為中心設計、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個性化不足、規模化欠缺,種類少、品質低、層次低、鏈條短,體驗感差,營銷能力不足,文化意蘊欠缺,地域特色不明顯,附加值不高。
(四)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近年來,欽州旅游基礎設施投入很大,但通達不便利問題還未徹底解決,有的鄉村旅游景點距離主干公路較遠,游客多以自駕為主,班車不能直達,即使能夠直達,道路也較為狹窄,遇到節假日,堵車比較嚴重。
(五)鄉村旅游投資主體狹窄
鄉村旅游的精致打造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欽州鄉村旅游投資主體多以個體為主,資金不雄厚。實力強、專業化、資金多的投資主體少。
四、欽州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對策
黨的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旅游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欽州要抓住鄉村振興的有利契機,牢固樹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科學分析鄉村旅游的優勢與劣勢,推動欽州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步伐。
(一)推動旅游頂層設計落實落地見效
發展鄉村旅游,統籌布局和規劃引導是重要前提。一是定位明確,政策充分。欽州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儲備比較完善,高起點編制實施的系列規劃為科學務實、有序規范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奠定了基礎,關鍵在于不折不扣地將好政策落實落地見效。二是明確職責,合力推動。從縱向看,發展欽州鄉村旅游涉及市、縣(區)、鄉、村;從橫向看,涉及發改、文旅、農業、自然資源、規劃、交通、財政、金融、林業、水利、生態環境保護等多個職能部門,其中文旅部門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部門。各級、各部門要通力合作、促進發展。三是活力迸發,競爭有序。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需要引進多種投資主體、經營主體,對初具規模的鄉村旅游示范點,要“扶一把、送一程”,竭力鞏固現有成果,爭取建一個成功一個,見效一個。要鼓勵鄉村旅游市場主體結成聯盟,相互支持、抱團發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自治的功能,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四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特”的原則,在全市規劃四個示范帶和五條精品旅游線路。四個示范帶即靈山縣打造龍武鄉村振興荔枝特色農業示范帶、浦北縣打造五皇山—越州天湖鄉村旅游示范帶、欽南區打造三娘灣濱海風光示范帶、欽北區打造貴臺鎮八寨溝生態體驗片區示范帶。五條精品旅游線路即三娘灣-大環漁家風情體驗游、七十二涇-茅尾海十里蠔排海洋生態體驗游、環五皇山長壽養生休閑游、環八寨溝壯鄉農家生態風情游、中國荔枝之鄉民俗風情體驗游等五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二)注重鄉村旅游的內涵建設和品質提升
科學全面認識鄉村旅游的本質,準確把握鄉村旅游的定位,時刻保持鄉村旅游的“鄉村性”和“農字牌”。一是突出鄉村旅游的本色。在鄉村旅游景觀設計、開發包裝、房屋風格、道路建設、用料用材等方面不片面追求城市化風格,堅持因地制宜,不讓城市化遮蔽鄉村性的本色。建筑要就地取材、就地利用,杜絕崇洋、不古不今、不城不鄉、不土不洋。讓游客真切地體會到鄉風淳樸,品嘗到鄉村氣息,欣賞到建筑風格,品味到歷史韻味。二是擴展鄉村旅游認識視野。不能簡單地將吃粗糧、品野菜、嘗野味與鄉村旅游劃等號,更不能讓農家飯成為鄉村旅游的代名詞,農家樂成為喝酒、釣魚、打牌的休閑地。這些僅僅是鄉村旅游的一項功能,不能以偏概全。要注重模式創新,讓游客有更多的選擇項。鄉村旅游過程中的康養、休閑、研學和運動等旅游形態,無疑讓生命質量得到提高,也是一種生活品質的改善。鄉村旅游向深度發展,農民也應當享受更高層次生活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從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效率創新上,進行跨界融合,重塑產業業態。依托欽州特色農業資源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旅游;依托森林、水域、醫藥等資源發展康養旅游,建設森林人家、田園綜合體、水利風景區和鄉村康養小鎮;將科普元素融入鄉村旅游,推進文化科普基地建設成為鄉村研學旅游目的地,打造科普鄉村旅游品牌。深入挖掘鄉村旅游特色文化,加強古村落、古建筑、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三是提升管理服務質量。以管理吸引人,以服務暖人心。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和超前的經營意識,提升管理服務質量,轉變用主體建筑、設施設備等硬件設施吸引游客的狹隘觀念,在地方特色、鄉村環境、服務水平、經營特色、服務質量、休閑環境等軟環境上下功夫、求突破。要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提升“家族式”管理經營服務者的綜合素質,爭取引進專業管理經營服務團隊,全面提升人員素質。
(三)提升鄉村旅游產品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注重旅游產品的整體性規劃。打破鄉村旅游以個體、家庭或村落發展為主要方式的窠臼,更加注重整體性、協同性,推動集團式發展、集體式競爭。二是向打造綠色有機生態鄉村旅游產品轉變,提升產品層次。突出農業屬性、凸顯農村本色,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深度挖掘欽州農業潛力,全力打造休閑式農業、訂單式農業、觀賞型農業,增加游樂、觀賞、體驗、感受等元素,寓農于樂、寓樂于游,讓游客享受“鄉愁”之美。三是提升鄉村旅游產品開發水平,加大研發力度,豐富產品種類。重點實施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加大宣傳營銷力度,牢牢抓住游客的味覺感受,讓游客空車而來、滿載而歸,開發加工特產食品、原生態農產品、特色餐飲、紀念品、高檔禮品、養生保健品等具有“鄉村味”的地方特色產品,變低端為高端、讓產區變景區、農產品變禮品、農民變商人,增加鄉村旅游產品的附加值。四是注重融入文化特色,變單純的旅游產品為復合的文化產品。要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產品的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味,張揚個性、挖掘深度、善于包裝、注重創新,充分利用文學藝術、電影電視、文藝節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等鄉村文化旅游產品,舉辦特色文化活動,滿足游客精神消費、文化消費的需求。修復保護提升一批特色民居,遵從“修舊如故”原則,展示鄉村建筑美學,在保證農村風貌不變質的前提下,對住房進行升級改造、完善功能,打造鄉村民宿,變農民房為客房。
(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突出問題導向,求解思維,加大鄉村旅游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力度,切實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上臺階、有變化,打通鄉村旅游“最后一公里”。一是實施鄉村旅游道路通暢工程。尤其針對鄉村旅游景點與主干道距離較遠,要結合實際建設等候站、接駁點,進出道路要適當加寬,注重精細化管理、景觀化建設,做到人車分道,確保大巴車雙向通行、安全通過;自駕游客進的來、出得去;散客上下車方向明確,一站式到達。二是實施公共設施升級改造工程。保證“水電暖網”暢通,緊密結合鄉村“廁所革命”機遇,升級改造鄉村旅游區域內的廁所,配套污水管網、污水處理等設施,為游客打造安靜、舒適、干凈、整潔、現代的環境。三是實施鄉村旅游服務功能完善工程。人性化設計、精細化管理,加快推進鄉村旅游區域內功能設施完善,推進停車場、餐飲店、娛樂場、運動場、旅游標識標牌、購物場所等集吃、住、游、娛、購等一體的配套設施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不斷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為游客提供便利、舒心的環境,讓游客來了不想走、去了還想來。
(五)拓寬鄉村旅游投融資渠道,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積極引進專業化程度高、經驗豐富、有實力的龍頭企業,以“農戶+基地+公司”“互聯網+鄉村旅游”模式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二是鼓勵農戶以個人承包土地、住房入股參與鄉村旅游發展,形成與龍頭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體,讓農民變股東、資產變資本、資金變股金。三是有重點、有側重地整合林業、農業、生態保護等部門資金,擴展鄉村旅游資金池,對特色鮮明、經營有方、前景廣闊的鄉村旅游經營主體實施重點支持。四是探索試點設立鄉村旅游發展基金,創新投融資機制,組建鄉村旅游經營主體和中小旅游企業貸款擔保機構,引導金融機構以經營權、使用權抵押貸款,向鄉村旅游經營主體提供金融支持,解決后顧之憂,更多地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鄉村旅游產業。鄉村旅游就是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以自然生態美景為基礎、以本土文化品牌為特色、以體驗產品為賣點、以產業融合為發展目標,因地制宜規劃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才能真正依托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王欣.基于鄉村旅游視角分析鄉村振興[J].商業經濟,2021(1):124-129.
[2]劉萍,姜濤.鄉村振興視角下黑龍江省鄉村旅游SWOT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J].商業經濟,2019(11):10-11.
[3]吳靜激.淺談后疫情時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N].欽州日報,2021-04-21(002).
[4]閆雪梅,黃幼霞,陸遙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轉型升級路徑探析[J].沿海企業與科技,2021(1):33-37.
[5]王俊婕,何珍.鄉村振興背景下李家染坊村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研究[J].農業經濟與科技,2021(2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