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3 15:22: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英語教育信息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增加了高職學生獲取英語知識的途徑。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由于受知識來源途徑的限制,高職英語教師成為高職學生獲得英語知識的唯一途徑,而隨著信息技術和媒介手段的進步,高職學生獲取英語知識傳統模式受到了極大程度的沖擊,大大拓寬了高職學生獲取英語知識的途徑,如以高職學生在培養和提高寫作能力為例,隨著社會網絡化、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深化,高職學生培養和提高寫作能力水平的途徑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它們除了可在課堂上學習英語教師傳授的基本寫作方法以外,還可通過網絡或其它現代化媒介技術獲得更為系統的英語寫作技能。
(3)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水平,提升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化水平。在傳統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中,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的主要場所和平臺,在該模式中,高職英語教師只能做到與少數高職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而要真正了解不同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對英語知識需求程度如何則難以實現,因而,傳統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師生之間的互動水平較低,教師無法做到因材施教,而將如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引入高職英語教學中則能有效地改善這一問題,因為他們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平臺能實現跨越時空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和在線的反饋,這能有效地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水平,讓高職英語教師了解不同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實際情況,檢查教學效果等,有助于針對性較強的英語教學方案的制定;此外,信息化技術引入至高職英語教育中還能有效增強高職學生與實踐之間的聯系,培養和提高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水平等等。
2信息化技術應用與高職英語教育歷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正確協調或處理好高職英語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高職英語信息化教學是現代技術進步的產物,因其所能產生的功效而深受廣大教師工作者的追捧和青睞,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并不排斥傳統教學形式,目前,傳統與現代很難相互取代,傳統高職英語教學模式能長期生存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特點,因此,高職英語信息化教學歷程中應正確協調或處理好高職英語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首先,英語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各種信息技術的功能,激勵高職學生積極地進行實踐和思考,同時,也要注重高職英語教師在學習引導和知識講解方面的作用,力爭做到相輔相成;其次,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媒介中心的作用,根據高職英語不同的教學目標,通過與傳統媒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以此提高教學效果。
2.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認識片面。有些教師認為只要課堂使用了多媒體就與時俱進了,有些課件只是為了不用黑板和粉筆,把過多的內容呈現在ppt上,這樣學生就像張了嘴的小動物,等著媽媽的喂食。這樣大大減少了學生主動的思考。
3.教師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有待提高。有些教師在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上不夠熟練,不能設計出具有個人獨特風格的教學課件。因此,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要積極倡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何克抗教授認為,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實到實處。構建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推行新型的教學模式,從而推動高職英語教學改革。
二、信息化背景下英語教學整合的策略
1.樹立“以學生為本”的信息化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是一種現代教育思想,基本主張是一切為了學生。首先要體現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學校要購買學生能夠使用的學習資料庫。其次要優化教學過程,促進與支持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能夠充分地利用信息化教育環境自主地學習。
2.教育信息化將使“教”與“學”更加靈活多樣。通過借用多媒體的運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學習活動,提高英語教學的實效性,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3.更新英語教學的教學理念。現代教育中,網絡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平臺。學生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對任何課程的任意起點進行學習,學生可以在網上完成在線作業,教師可以在線上進行批改。作業不再限于紙質的作業。學生還可以通過BBS論壇和老師進行互動。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這樣有利于學生養成獨立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不斷地充實自己所需的知識。這是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的條件。
二、信息化教學技術在中職英語教育中的應用方法
采用信息化教學技術進行中職英語教育要將理論和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針對教學環節的特點和學生專業的特點,按照教學大綱要求,設計出正確的方法。
1.采用情境創設法。英語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融入一定的情境,對增強學生的語境應用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所謂的情境創設方法就是利用視頻軟件或是動畫制作軟件,將英語的教學內容設計成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采用畫面場景播放出來的教學方式。以便幫助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英語單詞的拼寫、涵義,以及句式和詞態的應用。例如,在講解外研版《英語》基礎模塊第一部分用英語介紹個人信息的時候就可以使用視頻截取軟件,將外國卡通人物對話的視頻截取下來播放給學生看。同時用英語來向學生提問,學生跟隨視頻學習掌握介紹個人信息的慣用句式。
二、基于信息技術的大學英語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
1.教學目標和教學觀念的實際化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老師就是教學的中心,擁有對課堂的絕對支配權,單方面地傳輸知識,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現代外語教育理論表明,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會受到很多條件的干擾,其中包括學習者的學習方法、輸入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各種情感變化等等。所以,打破傳統的教學觀點是首要任務。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端正學習的動機。無論在課堂教學還是課外學習中,都要為學生營造一定的語言交際氛圍,為學生創建能夠使用自己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交流溝通的機會。學習英語不是為了通過考試、獲得各種證書,而是為了加強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教學中還要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策略,為學生今后能夠自主學習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學目標設置上,也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教學目標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評估的指導、制約和標準。高校中文理科專業兼有,我們將學生能夠達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一般要求作為高校英語的教學目標,并且還要具備基本的聽說讀寫以及翻譯能力,在最后的期末考試中也要體現出這幾個方面的考核內容。
2.教學模式立體化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大學英語立體化教學模式主要是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老師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創建出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學生在這個情境下相互協作和相互溝通,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了解到的教學信息進行意義建構,然后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積極練習自己掌握的技能。在各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成為了知識的運用者和主動建構者,而老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意義建構。學生最后掌握的知識不是由老師直接傳輸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對象。老師創建的情境必須對學生意義建構有幫助,協作要貫穿在學生學習的全部過程中。學生要開展小組學習,小組成員之間要通過會話和協商來一起完成學習目標。大學英語立體化教學模式中,信息技術不僅能夠幫助呈現教學信息,促進老師順利完成教學過程,還能夠幫助學生收集信息、查閱資料,利用各種網絡平臺進行會話交流和合作學習,為學生的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提供解決各種困難的工具。開設校園網還能夠提供全面的互動、溝通環境和工具,如內部留言,方便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間溝通、資源共享。為了創建有效的使用過程和良好的語言環境,使用電子教案和電子教材讓原本靜態的知識活動起來。比如可以使用藍鴿多媒體教學系統,這個系統具有非常突出的教學功能。通過這個系統能夠進行現代化的授課,讓學生的多個感官同時參與到學習當中,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體會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作用,在根本上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和教學合作。
自從我國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的國策以來,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往來不斷加強,對精通國際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作為溝通各國經濟交流和商務活動的語言工具—商務英語,已成為一門新型的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專業學科。商務英語涵蓋了相關不同領域的專業英語,例如財經英語、會計英語、金融英語、法律英語、外貿英語、廣告英語等等。商務英語研究的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般商務用途英語(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專門商務用途英語(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務英語的特點是它為國際商務活動這一特定的專業學科服務的專門用途英語。它既有英語語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語基本語法、句法結構和詞匯,又具有獨特的語言現象和表現內容,研究其語言現象,探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以掌握其翻譯時的特殊性和規律性。
一、跨文化交際與國際商務英語的翻譯
世界各國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語言及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各國商人的相互商貿往來即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有著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們在交流時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間的文化障礙,以共同達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國經濟、文化、軍事等交往中,英語是首選語言。英語的詞匯量豐富,它不斷吸收各國語言詞匯,具有多樣性、易變性,因此人們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須特別關注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義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異,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對等。
奈達博士在談到翻譯問題時說:“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翻譯家讓.德利爾教授也說過:“代碼轉譯是確立詞的一致關系;翻譯是尋求信息的等值。”“詞義等值”、“語言等值”等是“代碼等值”的同義詞;“意義等值”、“語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譯等值”的同義詞。
上述這些權威的觀點對目前商務英語翻譯仍具有指導意義。一個國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種文化所取代,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該十分重視文化因素,特別注重文化信息的傳遞,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對等。具體到翻譯就必須在譯入語中找尋“對等語”。
例如我國在評比企業的等級時不少企業為自己是“國家二級企業”而自豪,但有的廣告卻把“國家二級企業”譯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語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標準的;劣質的)這里有“差的”含義,與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異,不如譯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貼切些。
語義信息等值和風格信息對等是商務英語翻譯中最起碼的對等。在這基礎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種文化信息,翻譯人員必須盡可能把原文中的這種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譯入語中體現出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與譯入語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務英語翻譯中的一種深層次的對等。在具體商務英語翻譯實踐中,語言翻譯轉換過程中這種文化信息的扭曲、丟失是經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譯:“我們希望產品的圖案和色彩能照顧到歐洲人的心理。”有譯者譯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這句譯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譯者把“心理”譯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沒什么不對,因為在漢英詞典中也是這么對應的。但通過細細推敲原文,我們會發現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種人的“偏愛”和“情趣”的含義,而“psychology”這個詞則側重于指“心理學”或“人的心理過程”,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再比如:“本協議及附件用中英文書就,兩種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譯者譯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這里譯者把“兩種文字”譯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討,通過仔細分析原文,這里的“兩種文字”應理解為“用兩種文字寫成的文本”,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哪種“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譯文似應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異和語義差異引起的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幾種情況
世界各國每年至少有數萬種商品被介紹到全球市場(其中多數被介紹到美歐市場),但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銷路不佳,究其原因,蓋因許多廣告正文錯誤疊出,有拼寫錯誤,也有句法錯誤,.還有用詞錯誤及文化錯誤,出現“胡譯”、“死譯”等,所有這些錯誤都有損企業形象和產品的銷售,“國際營銷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錯誤營銷和廣告戰役中失敗的廢墟之上,他們中大多數失敗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錯誤”。這些交流的錯誤和失敗或者是由于忽視文化差異,或者是對文化差異的無知造成的,因此為避免這些差異引發的失敗,商務英語翻譯人員就要探究了解這些差異的起因,力爭在翻譯時盡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譯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沒什么不妥,但在英語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為原料釀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沒有添加某種水果的名稱,則專門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譯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體的酒,用dry(干)顯然是矛盾的。其實在英語中,dry還可以解釋“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漢譯應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應譯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譯“亞洲四小龍”時,有人把它翻譯為“FourAsian Dragons”這樣翻譯似乎不妥.雖然在國人的心目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人們常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漢語成語中常有“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騰虎躍”來表達正面的含義,封建社會中至高無上的皇帝被視作“真龍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話傳說中,“龍”卻是一種邪惡的動物,在中世紀,“龍”( dragon)被視作罪惡的象征,圣經中惡魔撒旦被認為是“下he great dragon",這樣,我們在翻譯亞洲韓國,我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這四個在上世紀七、八+年代創造經濟奇跡的國家和地區時,似應譯成“Four Asian Tigers”較為妥當。
上述錯誤之所以出現蓋因對文化差異的無知或無視所導致,商務英語的翻譯人員似應從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異,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顏色的文化差異等處引起重視,不同國家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有時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譯到譯入語中,等值的標準有時也較難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異會引起以下幾種不對應的情形:
1.原語中的指稱對象在譯入語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見或不被重視
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發明并推出的新藥層出不窮,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國藥學界也無相應的中文產品和術語,于是只能采用音譯法來分別譯成“盤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們也就習以為常了。
又如國人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會從這一品牌聯想到吉祥與勝利,但中國人卻不會有這樣的聯想,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如果我們把其音譯為“娜基”,在國人的心目中也不會有什么聯想,但譯成“耐克”就大不一樣了,人們穿鞋子總喜歡它能結實耐穿,取名“耐克”會使人產生一種聯想,即這種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難,克敵制勝”的意思,這是翻譯人員在翻譯時根據其音節和鞋類產品應該具有的特點而獨具匠心的一種譯法,但也不得不承認翻譯中文化信息的丟失現象,因為原商標“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對中國消費者來說不會像西方人那樣想起了Nike女神,同樣漢語中的“鴛鴦”常被用來指代夫婦,但譯成“mandarin duck”則不會使洋人產生類似的聯想。
2原語文化在語言中有明確的指代,而譯入語則須另行處理
Abstrac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formation Theory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translation and has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True Story of Ah Q” as the research material, attempting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methods to achieve redundancy equival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heory. Through illust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possible ways to realize redundancy equivalence.
Keywords Information Theory; redundancy; translation
1信息論
信息論是20世紀40年代美國數學家香農創立的,根據香農的觀點,信息的傳遞遵循以下模式:①
在信息論視角下,信息傳播通過的路徑叫信道,信息從信源發出,在信道中通過編碼,解碼過程被傳遞到信宿。在此過程中,需要避免受到噪聲干擾,同時,信息傳輸量需要與信息傳輸負載相符,達到冗余信息的平衡,才能有效完成信息的傳達。
2信息論與翻譯
信息論應用于翻譯的表現就在于,信息論凸顯了翻譯的本質是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將翻譯看作是一種跨文化信息交流活動。語言的本質是交際,翻譯屬于語際交際,信息的傳遞依賴于以下模式:②
翻譯中“譯者肩負了原文的讀者(R1)和譯文的作者(S2)的雙重身份。他既是信息(M1)的接收者,又是信息(M2)的發出者”。 ③作為源語文本的接收者,譯者首先正確理解,即解碼原作者編碼而來的原語信息,然后將這些信息進行歸類整理,編碼成目的語信息,傳輸給目的語文本的讀者。譯語讀者再解碼譯文,理解吸收這些信息。
在此過程中,原作者,譯者,譯文讀者在解碼編碼時受到的噪聲(知識,文化背景,個人情緒,感情共鳴等)干_是不盡相同的,譯文讀者接受的不一定完全符合原作者的思想,所以克服噪聲的干擾就不可避免;而且,信息傳輸量需符合信息傳輸負載,否則過精簡或過冗繁的信息都會給接收者造成理解和閱讀負擔,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翻譯中努力平衡冗余信息,達到冗余對等。
3冗余與翻譯
在信息傳播中,為了避免噪聲帶來的影響、準確傳遞信息,說話者會重復或累加所說信息以確保聽話者能準確理解,這也就意味著說話者接收到了比實際需要更多的信息,而這部分超出實際最低需要量的信息就是冗余(redundancy)信息。④冗余信息并不是指這些信息是無用的廢話,冗余的存在并不添加額外的信息,但能幫助讀者預測錯誤,填補不確定信息,加速信息的傳輸。
語言,作為信息的載體,其冗余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信息論認為,如果一個語言文本冗余度過高,則簡單易懂,讀者很快會因過多的已知信息而失去閱讀興趣,相反,如果一個文本冗余度過低,新鮮的東西太多,就會造成信息傳輸過載,讀者就會因為晦澀難懂而失去閱讀興趣。那么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就需要特別注意傳輸負載的問題,翻譯的內容不能超出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翻譯時通過調整冗余信息,避免因翻譯不當造成的讀者心理噪聲,使譯文讀者得到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從而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遞。
4 翻譯中實現冗余平衡的手段
《阿Q正傳》是一部充滿中國民族特色的小說,小說中運用了大量中國特色詞匯,包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從《阿Q正傳》的英譯本的總體接受情況看來,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和萊爾的譯本對中國傳統及特色文化信息的處理最具代表性。通過例證和比較分析可以得出四種實現冗余平衡的手段:
4.1 刪減壓縮
刪減壓縮,就是將原文中冗余度高的信息做適當的刪減壓縮處理,以降低信息傳輸過程中的噪聲,使待傳輸的信息量符合譯語讀者的信道。
《阿Q正傳》中不乏一些四字結構的詞,這些詞的共同特點就是由兩個近義詞組成(如“心滿意足”、“魂飛魄散”、“尋根究底”),或兩次重復詞組成(如“誠惶誠恐”、“探頭探腦” 、“昏頭昏腦”),這些詞兩兩出現,表達相同的含義。
這些冗余并列符合漢語語法,并當作固定說法存在于漢語中。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這些特色詞在語義上是冗余的,因此在翻譯時,譯者可以做刪減壓縮處理,只翻出其中一個詞即可代表整個四字結構的意思(如“心滿意足”翻譯成be satisfied)。否則,重復翻譯只能使信息傳輸超載,徒增譯語讀者負擔。
4.2 文化替代
文化替代指在翻譯時使用譯語文化中已有的、表達與原文相同含義的詞或句來替代原文中的語言、文化信息。
小說中講阿Q的一次經歷,引用了一個漢語俗語“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漢國讀者很清楚該俗語包含的那個故事,知曉一個住在邊塞的老翁丟失了一匹馬,看似是壞事,但之后在他身上發生的一系列事證明了好事與壞事、好運與壞運會相互間轉換。
一個俗語傳達了一個長故事,很明顯,該俗語包含了冗余文化信息,屬于語義冗余。漢語讀者了解漢文化,故事不用講,俗語表達的語義就被理解了,然而在翻譯中,如果將該故事長篇講給譯語讀者,冗余度過高,這些超額信息量就極大挑戰了他們原本就相對狹窄的信道,造成理解和閱讀負擔,這時譯者必須降低信道負載量,放棄講述原故事,而是采取文化替代的方式,使用譯語文化中已存的,表達相似含義的俗語。楊戴的翻譯即引用了英語諺語“misfortune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⑤異曲同工,萊爾給出譯文:“losing can sometimes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⑥這樣一來,譯語讀者就能接收到與漢語讀者相同的信息和感受,在翻譯中實現了冗余平衡和動態對等。
4.3 文外加注
文外加注,就是在譯文外添加腳注。
小說原文中有這樣一句:“阿Q見自己被攙進一所破衙門”。句中的“衙門”是中國舊時官吏辦事的地方,在原文中是打壓革命黨、審押阿Q的地方政府機關,那么對中國文化有的社會機構“衙門”的翻譯處理,如果直接采用漢語拼音yamen,沒有任何附加解釋,這就會讓眾多不識漢語的英語讀者很費解,對他們來說,這個詞語甚至是不可識別的。從信息論的角度看,“yamen”冗余度過低,冗余信息未達到平衡狀態。
萊爾通過文外加注的方法,提供了一個腳注,解釋了該詞的含義“The seat of a local government.”⑦增加了必要的冗余信息,使譯語讀者通過看注釋了解到這個詞的所指含義,從而避免了讀者因文本冗余度過低,新鮮的東西太多,晦澀難懂而失去閱讀興趣,保證了讀者的繼續閱讀,與此同時,原文的信息也就實現了交流和傳達的目的。
4.4 文內補償
文內補償指在譯文中添加一些文化冗余信息(比如一些必要的詞語),使信息傳輸更順暢,使譯語讀者免受噪聲干擾,進而通暢理解譯文內容。
小說原文中講革命黨進城時,對其的描述是:“個個白盔白甲,穿著崇正皇帝的素”。該句隱含著一個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也是該小說創作時的背景――1911年清王朝的革命。當時社會混亂,時局動蕩,反叛四起。表現之一就是革命黨檣細齔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披麻戴孝。為了給譯語讀者準確傳達原文中渲染的動蕩和混亂,崇禎皇帝的身份就有必要交代一下,否則,信道中傳達的信息冗余度過低,譯語讀者則無法理解崇正是誰,給他們增添了心理噪聲,造成信息輸送失敗。對此,萊爾的做法便是文內補償,在句中增添詞句,以補充說明崇禎皇帝的信息:“… in mourning for the last emperor of the Ming, whose suicide three and a half centuries earlier had left the imperial throne open to the invading Manchus.”⑧萊爾的做法將原文中的隱形信息顯性化,將原文中冗余度很低的信息,通過補償適應了譯語讀者的傳輸通道,符合他們的理解需求,順暢的完成了信息傳輸。
5結論
信息論視角下,在翻譯時,譯者是避免噪聲的先決條件;譯者充當了雙重角色,需高度關注譯語讀者的信道容量,具備極高的解碼、編碼能力;在文化翻譯過程中,冗余高的文化信息可以適當刪減壓縮或文化替代,冗余程度低的文化信息可以通過文內補償或文外加注的方法來達到冗余平衡。
注釋
① Shnnaon,C. E.Collected Papers, NewYork: IEEE Information Theory Society,Sponsor.1993.
②③ 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關鍵詞 中職英語;英語教學;信息化教學技術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4)01-0085-03
中職英語教育,是面向中職學生開展的一種英語基礎教育。在教學中既要注意對中職生英語基礎能力的培養,還要注意對中職生英語使用能力的培養。所以,中職生的英語教育,是理論教育與實用教育相結合的英語教育,需要英語教師針對相關的教育環節,按照新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做出特別的調整和設計。信息化教學技術,能夠有效豐富中職英語教育的教學手段,有利于有效課堂的形成,對于促進中職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于中職英語教育的原則
從中職英語教學的實際需要來看,中職英語的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是同等重要的,既不能為了加強中職生的英語理論水平而降低對中職生英語應用能力的要求,也不能為了增強中職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而降低對中職生英語理論能力的要求。從這個角度出發,將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于中職英語教學當中,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 主次分明的原則
所謂“主次分明”,主要是指在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開展的英語教學活動中,英語教育必須是教學的重點,而不能為了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而采用過于炫目的教學課件,使得學生的注意力被完全轉移到教學課件上,忘記了學習英語本身。中職生大都是初中畢業以后準備通過中職教育走入社會謀求發展的學生,這些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專注度本身就十分有限,如果采用過于炫目的教學課件,他們的注意力很有可能因為課件本身表現出的極強的信息技術水平和趣味性而轉移,使得趣味課件成為英語教學課堂上學生關注的焦點,而英語教學的內容反而被學生忽略了。這樣的結果是不利于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的。因此,從促進中職英語教學效果提升的角度出發,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必須堅持主次分明的原則。
2. 易于理解的原則
中職生大都是初中畢業生,初中生的英語詞匯量是十分有限的,對于中職英語教學中很多課程的內容他們需要十分認真和努力的學習才能將之消化吸收。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能夠更加直觀、全面地向廣大中職學生講解和展示英語教材的內容和含義,降低相關的英語教材的理解難度,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從而能夠幫助中職英語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但是,如果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使用的信息化教學技術只是轉換或者改變了英語教材的顯示方式,而沒有從降低理解難度的角度去處理相關信息,那么就無益于幫助廣大中職生理解教材的相關內容,也不能加強他們的記憶和增強其知識遷移能力,所以,即便是使用了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技術,也是無用的。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熱情也無法隨著教學手段的更新而提升,這樣的教學改革毫無疑問是失敗的。
3. 便于操作的原則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日新月異,信息化教學技術的發展同樣如此。但是相對于日趨完善的技術,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操作水平呈現的卻是緩慢增長曲線,即大多數中職英語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水平都需要在實際的教學摸索中提升。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在選擇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時候,就應當注意從自身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水平出發,遵循便于操作的原則,確保自己制作的教學課件和自己計劃當中的英語教學課可以順利地完成,而不要為了應用最新的教學技術而不顧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結果導致自己在課堂上遇到無法解決的技術問題,從而影響英語教學本身。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歸根結底是對中職英語教學的豐富和輔助,如果因為教師自身技術水平的不足導致英語教學工作無法順利開展,那么,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
4. 與時俱進的原則
信息技術的進步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實。每隔幾年,信息技術就會完成一次顛覆性的、革命性的發展創新。這些創新,不僅僅會體現在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設備的更新換代上,還會對相應的教學硬件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必須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在更新教學硬件設施的同時,將信息技術進步和發展對教學的促進作用轉化為促進學生學習和努力的精神動力,并傳遞給中職學生。要讓廣大學生在信息化英語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社會的進步,適應社會進步發展的節奏,跟得上時展的步伐。中職生在畢業之后雖然有一部分會繼續深造,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學生會選擇進入社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利用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更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價值觀,必將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5. 不可或缺的原則
在中職英語課堂中,教師所使用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應該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說,如果少了這一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教師教授的教學內容就無法呈現,教學過程就不能繼續,教學目的就不能達到。因此,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及其預期的教學效果必須緊密相關。中職英語教師需要按照現代教學理念,科學、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化資源,系統優化教學過程,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總之,中職英語教師要遵循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的不可或缺原則,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教學的支撐作用,使其實現助教、助學等多種功能。教育部近年來連續舉辦的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的要求中也很明顯地體現了這一原則。
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于中職英語教育的方法
從中職英語教育的實際教學經驗出發,將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于中職英語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
1. 情境創設法
所謂“情境創設法”,就是指利用視頻播放軟件,或者動畫制作軟件,將教師理解的適合于教學工作開展的,能夠幫助中職生更好地理解相關英語單詞、語句和應用的內容,通過設計好的一個畫面場景播放出來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外研社版《英語》基礎模塊第一冊Welcome Unit 第一部分用英語介紹個人信息的教學課上,教師可以利用視頻截取軟件,將中職生耳熟能詳的外國卡通人物的自我介紹的視頻片段截取下來,然后將這些視頻片段播放給學生觀看。同時,首先用漢語按照順序提問:“他叫什么名字?他來自哪里?”然后再用英語提問:“What is his name? Where is he from?”并要求所有學生用動畫角色的英文名字作答,這樣一來,學生們在回答教師的問題后,就會很容易理解“His nameis…”以及“He is from…”這兩句話的含義,同時也理解了如何在英語會話中使用這兩個句子。
2. 語境分析法
所謂“語境分析法”,就是指利用多媒體播放軟件,將同樣的一句話放在不同的語境之中,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在英語會話中語調的變化給表達帶來的影響的教學法。例如,在外研社版《英語》基礎模塊第二冊第一單元Nice to meet you 第一部分warming up 有一個簡單的對話是“Nice to meet you. Mike”,“Nice to meet you,too.”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如何用這句話來表達不同心情的問候,可以將在多部英文原聲電影中出現的這一段對話的視頻進行剪輯,然后通過連續播放的方式,請學生分析不同的對話語境下主人公心情的不同和語調的差異。通過這樣生動的展示,學生們對于英語對話中利用語調變化來表達心情的小技巧就了如指掌了,學習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 立體記憶法
在英語教學中經常遇到一些結構十分復雜難記的“高難度單詞”,尤其在中職生英語教學中也經常會遇到一些十分專業的英語單詞。這些單詞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記憶。但是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應用就可以幫助中職英語教師和中職生更加快速準確地記憶相關單詞。具體說,為了加強教學的效果,幫助中職生盡快記住英語單詞,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將單詞的字母拆成不同含義的其他單詞,從而通過單詞組合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對單詞進行記憶。例如,英語單詞family就可以被拆解成“(f)Father(a)And(m)Mother(i)I(l)Love(y)You”這樣幾個小的單詞,然后組成“爸爸和媽媽我愛你們”這樣一句話加以表達。學生在看到這樣一個動態的單詞拆解視頻之后,一定會對這句話產生深刻的印象,從而深深記住family這個單詞。這就是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于中職英語單詞教學課堂上的立體記憶法。
總而言之,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需要廣大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技術的幫助下下真功夫,做真努力。只有真正將所有心思全都撲在教學技巧的豐富和提升上,信息化教學技術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注: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2011年度外語教育研究專項課題《中職英語多媒體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課題批準號:GPA11505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彥鋒.流媒體技術在中職學校信息化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下).2011(06).
[2]徐健.淺談信息化技術在中職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30).
[3]付廣英.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08).
[4]郭曉戎.多媒體網絡功能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2010(06).
一、引言
Internet的出現使信息傳遞速度、質量和范圍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它不但優化了信息環境,而且使信息本身增值。Internet所能提供的查詢、統計、分析、檢索等功能,使原本由人腦承擔的一部分信息處理任務由網絡來完成,這樣就增加了出版信息的價值,增強了信息傳播的廣泛性與時效性。Internet作為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庫,它所提供的各種信息容量最為豐富、速度最為迅捷、前途最為人們所看好。網絡的觸角如今已經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社會領域。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從網上獲得信息資源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有效利用Internet網絡資源已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多媒體、信息高速公路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交往方式。傳統的以課堂、課本、教師為中心的高中英語教學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信息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要。在信息社會中,學習的資源無限擴大、異常豐富,學習的內涵和外延得到充分的擴展,學習的任務不再局限于課堂上傳授知識,學習的重心轉移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索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比較充分的尊重和發展;在網絡環境的支持下的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習過程的自我體驗和自主探究,建立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又是一種學習觀。作為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學習觀,它反對被動地接受、繼承和記憶知識,主張學生主動地理解、應用、探索和創新知識,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實施研究性學習主要是指作為學習方式的研究性學習,它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其設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
我校是浙江省文明學校、浙江省教科研二百強學校,多次獲省、市級電教先進集體表彰,開展電化教育研究有著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群眾基礎。學校在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方面,每年都有較大的投入,現學校建有先進的校園閉路電視系統、國際性網站、大量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千兆校園網工程以及每個教室和實驗室都已配置先進的多媒體電腦小平臺。我校順應時展的需要,在溫州市區率先于2001年9月在高一新生中開設了每周三節的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程,經過兩年的摸索和研究,我們博采眾長,結合學校和學生的特點,在建設校本課程和探索學生自主性學習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受到了溫州市教育局領導的多次表揚和肯定,取得了豐碩成果,形成了我校研究性學習的特色,即全員參與、領導重視、學生積極和社會配合。我校趙鳴強老師代表我校所作的關于我校開展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程的經驗和總結在溫州市研究性學習研討會上受到了與會學校的一致好評。但這些課程成果仍然是基于傳統教育環境中的有限改革,并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要求,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這些成果有待進一步深化,必須賦予新的內涵。因此,我根據我校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了"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模式"的研究和教學實踐。理論假設:若能從教學實際出發,優化教學媒體的設計、選擇、組合和運用,優化課堂教學,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研究性學習和計算機網絡教學的整合,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它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一個主題,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組織的一種開放性課程,使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科學,體會發現,體驗創造,以此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熱情,在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參與社會中增強責任心和使命感,培養主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學生可以直接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自學,在學生和計算機之間能建立較高級的交互作用,也可以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和教師一起進行學習活動。計算機網絡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主支配學習資源,選擇知識點,建構知識體系。在網絡課上通過學習資源,為學生建立教學情景,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學生與老師之間可以個別溝通,同學與同學之間可以討論協商,學生在網絡上參與操作,發現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在活動中發展能力。因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能真正發揮了計算機網絡媒體的優勢,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為學生展示才能、享受成功提供了最大的舞臺;也可以培養學習者的信息素養、信息能力和社會交往技能。
二、建構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研究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
第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與研究性學習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在研究過程中獲取知識的規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研究性學習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有益實踐。
第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與研究性學習主張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組織者、促進者。
第三、建構主義提倡"情境"、多媒體技術與網絡的特性與功能最有利于四大屬性的充分體現,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得已實現的物質基礎。
因此,我認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奠定了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基礎,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學習觀。研究性學習具有科學性、時代性、主體性、探索性、創新性的基本特點,使學生的學習能夠面向未來的發展,是積極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資源無限擴展,為學生開展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和進行意義建構提供了物質保障。在當前社會和教育環境下,以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為突破口,建立以學生為主題,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以獲得直接經驗和解決問題為主的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模式,可以有效的改革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傳統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適應信息社會對人才發展的"四個學會"的要求。
三、網絡環境下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三要素
在二十一世紀這個信息化的社會,人類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數字化、信息化,信息決定著我們的生存,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信息技術在高中英語教育領域的運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乃至體制的根本變革。
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因此,網上資源與多媒體網絡環境也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條件:
第一、因特網上的關于自然、社會、生活以及各學科的教育教學資源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研究、探索、實踐的材料。即網上資源是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研究探索材料。
第二、基于網絡的搜索引擎、相關的計算機軟件工具如幾何畫板等為高中研究性學習提供研究、探索、實踐的輔助工具。即工具軟件是研究性學習的輔助研究工具。
第三,基于網絡的教學支撐平臺,特別是基于Web的協作學習平臺,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交流、協作和項目(活動)管理工具。即網絡平臺是研究性學習的交流管理工具。
總之,網上資源、工具軟件、網絡平臺是網絡環境下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三個重要的要素。這三個要素也是英語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內容,即信息資源的利用與信息技術的應用。因此,一方面網上資源、工具軟件、網絡平臺三要素為實施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提供了重要條件,另一方面實施研究性學習旨在適應信息時代要求的人才,符合教育信息化與英語教育現代化的潮流。
四、進行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教育策略
1、網上資源是開展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知識源泉
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要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這些需要研究的問題從哪里來?文獻資料從哪里來?解決問題的思路從哪里來?當然,它們可以來自于書本、圖書館、博物館等。但決不可放棄網上資源。目前國內的英語網站有數百個,國外的英語網站更是無數,它們均含有豐富的資源,為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學習、幫助教師在職進修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
2、工具軟件是開展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重要輔助工具
高中英語研究型學習可分為文獻研究、實驗或觀測、調查研究、建摸概括、暢想論證、思辯探究等,都是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學生獨立從事某項課題研究,包括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確定研究課題,獨立開展研究,最后提交研究報告。其一般程序分為指導確定選題、制訂研究計劃、實施研究、撰寫研究成果等四個步驟。其中的每一個步驟都可以用計算機輔助完成。比如,在實施具體研究階段,“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對收集到的資料、信息、數據等進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進行課題研究,得出結論。此時,文字處理軟件(如:MSWord97/2000和WPS2000等)與電子表格軟件(如:MSExcel2000等)就是最好的輔助工具。在撰寫研究成果,“學生將研究結果以報告或論文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進行思維碰撞,使他們的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研究成果的展示方式可以是大字、模型、小品、漫畫、圖片、聲像、多媒體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此時字處理軟件(如:MSWord97/2000和WPS2000等)、電子簡報軟件(如:MSPowerpoint97/2000等)與網頁(FrontPage)就是最好的輔助工具。”
3.網絡平臺是合作研究與項目管理的重要工具
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組集體討論相結合、小組合作研究。我校采用的是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式研究。
個人獨立研究可主要用于新課課前的學習任務或“開放式長作業”形式,即先由指導教師向全體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范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并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用幾個月到半年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這么長時間的“作業”,教師如何對其進行監控?其它同學如何了解其進展?如何共享研究成果?在網站上定期其研究進展或用Email不定期的通報相關情況應是一種較好的解決辦法。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15)09-0065-04
英語在線考試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實現試題庫的建立、選題組卷、上機考試、閱卷評分的英語考試。與傳統的紙筆考試相比,在線考試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在線考試效率較高,只要有電腦終端,考生可以大規模參加;試題質量有保障,通過構建試題庫,可以有效控制考題的信度和效度穩定在同一水平上;對于施測,在線考試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不需要試卷印刷、運輸保密等環節;閱卷效率較高,有些在線考試已經實現了自動評分,可以節約大量的評卷費用和時間。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線考試是未來考試模式的發展方向,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取代傳統的紙筆測試。
到目前為止,在英語在線測試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的是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主辦的托福和GRE考試,國內還沒有很成功的大規模考試系統案例。我國是英語學國,中國學習英語的人口數量全球最多。2013年,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近3億人的龐大英語培訓消費群體,英語培訓機構總數量超過5萬家,市值已經超過300億元 。對于這么龐大的英語學習群體,我們有必要探索開發我們自己的英語在線測試體系。本課題組以此為研究目標,做了積極的探索,本文內容即是我們的探索成果。
英語在線考試的現狀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科技的不斷進步,英語在線測試自然而然地就被提上了日程。到現在為止,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綜觀這方面的文獻和成果,我們發現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英語在線測試還停留在科研探索階段,主要表現為關于系統開發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計算機編程方向的碩士論文,核心刊物上發表的文獻很少;另一方面,國內期刊上發表的成果顯示,開發的在線評測系統大多是小規模,很多都是在自己學校和院系試用的,沒有做到大面積推廣,而且大多數系統只針對聽力、閱讀和寫作的測試,口語沒有被包括在其中。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英語在線評測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涉及方面很多,包括試題庫的建設、網站架構、程序設計、市場推廣等,需要多方面人力物力的投入。任何一個環節跟不上,這個事情都不會成功。比如,在線評測需要電腦終端,如果一所學校連電腦都沒有,他們是無法參加這個評測的。國家已經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并在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所以,英語在線評測也應及時跟上國家發展的脈搏,在科研和實踐方面做出表率。
其次,英語在線評測不能大規模使用的一個比較大的原因是沒有政府管理部門的支持和協調。如果政府管理部門認識到在線評測的優勢,未來取代傳統的大規模考試中的紙筆測試是非常有可能的。另外,我國英語考試眾多,且相互之間不認可、不抵用,導致我們不管是升學、畢業、入職、升職還是出國,都需要參加相應的英語考試,這一點一直被人所詬病。正因為此,教育部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并有所行動,試圖解決這個矛盾。2014年10月30日,教育部組織召開了專門的會議,力圖建立統一的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實現我國外語教育與測評的 “車同軌、量同衡” 。如果我們實行統一測評體系下的在線測試系統,上面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再次,中國的英語在線測評系統沒有成功的原因在于缺乏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存在設計缺陷,不夠人性化,不注重用戶體驗,導致了它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比如,目前報道的現行系統中都沒有專門的反饋系統。參試者參加完考試之后,最多只能得到一個分數,與學習者和教師沒有形成互動。另外,在線系統中客觀題比較容易實現,主觀題有一定難度,尤其是主觀題的判分,還需要人工干預。另外,口語部分不容易施測,尤其是口試的評判也需要人工完成。
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本課題組嘗試開發了自己的系統,命名為“HiE測評系統”,力圖避免以上的缺陷,即使不能完全避免,也在最大程度上進行優化。
HiE測評系統
1. 研發背景
2013年初,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啟動了一項重大語言教學類項目――“海淀英語學習社區建設” (簡稱“海e社區”)。本項目的目的是針對海淀區中小學英語聽說互動教學及測評系統開展工具研發及實驗研究,研究海淀區中小學英語聽說教學的目標體系和內容體系,并基于智能語音交互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靈活性、交互性,實現英語聽說的個性化和互動式教學。
北師大團隊從2014年1月開始承建海e社區的測評系統,即HiE測評系統。本子項目的最終目標是研制開發一套完整的英語綜合能力在線評測系統。此系統將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以及人機互動技術,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全自動的英語能力在線測評和反饋。除了個別的口試題型(如自由問答)和作文題需要人工干預外,其他部分都可以實現自動評分。本系統可以在保證水平一致的情況下實現自動組卷,并為每一位參試者提供成績分析和反饋報告,為參試者提供英語聽、說、讀、寫各方面的優勢和劣勢分析,為其今后的學習指明努力的方向。具體項目內容包括測試框架研制、樣題研制、命題人員培訓、試題驗收和審核、試測、評分標準的制定。
2. 系統簡介
經過充分的需求調研、原型設計和研發調試,目前HiE測評系統已完成階段性開發任務并上線(網址為http://)。HiE測評系統作為海e社區中的一個重要平臺,其入口直接集成在海e社區的導航欄目上。教師可通過 “測評”欄目進入測評中心,學生則可通過“測評中心”的欄目入口進入(如圖1、圖2)。
圖1 教師端入口界面
圖2 學生端入口界面
測評流程體系構架包含教師組卷和分發流程、學生上機考試流程、教師管理和閱卷流程、測評結果反饋等過程。這些流程及功能都與測評云端服務器鏈接,進行實時精準的數據交互,從而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即時性的測評過程(如圖3)。
圖3 測評體系架構
從測評系統功能上劃分,“測評中心”主要包含組卷系統、考務系統、閱卷系統和反饋系統四個子系統。其中,組卷系統包含了題庫模塊、組卷模塊、分發模塊;考務系統包含了題型模塊、流控模塊、收卷模塊;閱卷系統包含了自動閱卷模塊和人工閱卷模塊;反饋系統包含了統計模塊、分析模塊、反饋模塊和查詢模塊(如圖4)。
圖4 測評功能構架
3. 試測數據分析
2014年10月17日,項目組在北京市某中學進行了首次試測活動。
(1)參試者基本情況
選取了初中三年級的兩個平行班,為了避免出現水平偏差,打亂了班級差異,全部按學號的單雙號進行抽取,分成兩組,單號組41人,雙號組39人。為了確保兩組的水平沒有顯著性差異,根據期中考試成績做了一個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表2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p=.869(>.05),表示兩組學生的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
試測當天,兩個組做了不同的試題,單號組參加在線測試(機考),雙號參加紙筆考試(筆考),機考使用的是HiE-4的樣題,筆考使用的是KET(劍橋英語等級考試 Key English Test)。
(2)內部效度檢驗
為了驗證HiE試題的有效性,我們根據參加機考的學生答題和得分情況,做了試題內容一致性檢驗,如表3所示。
由統計數據可知,本套試題的內部一致性檢驗得分為α=0.736。總體說來還是比較滿意的。現在看來,影響該信度指數的因素主要有兩個:第一,考生樣本量較小(共41人);第二,試測當天,因網絡故障,影響了一部分學生的答題,有一部分考生的聽力或口語部分沒有記錄。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試題的內部一致性系數仍然達到了0.7以上,這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了。如果將來進一步改善機考條件,改進考試流程控制,我們確信內部效度得分還能提高。
(3)外部效度檢驗
首先,比較了期中考試與KET的相關性,找出既參加期中考試,又參加了KET筆試的同一組學生的數據,比較它們的相關性,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KET與期中考試的相關性
KET成績 期中考試
KET成績 Pearson 相關性
顯著性(雙側)
N 1
39 .933**
.000
39
期中考試 Pearson 相關性
顯著性(雙側)
N .933**
.000
39 1
39
**. 在 .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Pearson相關系數為.933,在.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因為KET是很權威的國際考試,期中考試與其相關系數得分很高,說明這次期中考試是非常可靠的。
然后,又將既參加期中考試,又參加了機考的同一組學生的成績做了相關檢驗。因為期中考試沒有考口語,所以機考的成績中也剔除了口語的得分,最后的數據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期中考試與機考的相關性
期中考試 機考(除口語)
期中考試 1
41 .647**
.000
41
機考
(除口語) .647**
.000
41 1
41
**. 在 .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相關系數為0.647,在0.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這說明機考試題也是可靠的。
3. 優勢分析
相比傳統的紙筆測評,HiE測評系統具有以下明顯優勢。
第一,以分層評價標準體系為核心。評價體系是決定學習行為取向的規范和準則,是評判學習活動效果的客觀依據,在本系統的設計中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北師大團隊在充分調研國際上通用的托福、雅思、SAT、劍橋英語以及《加拿大語言測試等級標準2000》《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歐洲語言共同參照框架》評價系統的基礎上,基于國家課標,結合區域特色,研制了“HiE”六級評價標準體系,即HiE1-HiE6。其中HiE1-HiE2相當于小學英語的入口與出口,HiE3相當于初中中期水平,HiE4相當于初中畢業水平,HiE5相當于高中中期水平,HiE6相當于高中畢業水平。該評價體系圍繞綜合能力的考查開展,在難度和范圍上略高于國內現有同類測評,整體上和國際二語習得測評標準接近。作為一個分層綜合能力評價標準體系,它不以年級段為基準,只以學生的實際綜合能力為考查目標,學生可以在任意年級參與測評,測評結果代表了學生的能力等級。
第二,以多維度評價標簽為手段。為了全方位考查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以上述評價標準為基礎,北師大團隊對考題進行了縝密的設計。每道考題都從不同考查層面設計多維評價標簽,包括知識點構成、語言技能分項、認知能力等級、難度級別、綜合能力覆蓋等。這些評價標簽的屬性結合測評結果,既能夠宏觀地分析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又能夠從各個維度上對學生的分項能力進行評價。所有考題都由北京市海淀區中小學英語教研員、英語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一線英語教師負責完成,北師大專家負責審定工作。
第三,以網絡化測評模式為載體。和傳統的紙筆考試模式不同,HiE測評系統完全基于網絡環境,在整體框架上包括組卷系統、考務系統、閱卷系統、反饋系統,在試題類型上覆蓋聽說讀寫各個環節,在考試過程中支持自動組卷,在閱卷過程中支持部分主觀題型如口語題型和全部客觀題型的自動評閱。它跨越了地理和時間的限制,使得測評的組織和管理更加便捷高效。相比傳統紙筆考,它能夠收集更多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從而支持后續服務的提供。
第四,以基于數據的多級反饋為目的。反饋是HiE測評系統的核心輸出目標。通過評價標準體系中各項能力標簽的構建和后臺數據的分析挖掘,系統可以自動生成基于學生測評過程和結果的反饋信息,同時結合多次測評的過程性分析和群體性測評數據的綜合結果,實現為每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測評報告,為每位老師提供針對性的教學反饋,為每所學校提供準確的質量分析,為每個區域提供詳實的教學評估的多級反饋功能。
結 語
HiE測評系統參照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結合當前國際英語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基于計算機輔助英語測試的相關研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以及人機互動技術,避免了傳統紙筆測試的局限性;可以為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教學研究機構、學校、教師、家長、學生提供英語學習效果的相關信息;是當前測評領域從“對學習的評價”轉向“促學評價”,乃至“以評帶學”的重要實踐。
參考文獻
鄒宏.基于WEB的英語在線考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2012.
張瑞.英語在線考試及批閱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重慶大學碩士論文. 2009.
周穎.自動組卷在線測試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2.
周越美,孫曉龍,張韌弦.寫作課程的無紙化考試研究[J]. 外語界. 2009(3).
二、高校英語電子教學檔案的優勢
隨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電子教學檔案應運而生。在繼承傳統紙質教學檔案的設計理念和管理模式基礎上,電子教學檔案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高校教師教學的相關材料,比如電子文檔、演示文稿、音頻資料、視頻資料、網頁等,依托網絡新媒介平臺全球化、多元化、即時傳播和隨時互動的特性,以其靈活便捷和功能強大,勢必成為高校教學檔案的新模型,受到師生的追捧。電子教學檔案沒固定格式,每個學校的要求都不盡相同。總體而言,根據教學檔案的功能分為兩大類:教學改進型和教學評價型。電子教學檔案的內容包括教學工作的階段性評價、總體工作評價、教案、課件、教學成果集、作業批改情況、集體備課情況、聽課情況、進修情況等。相對傳統的紙質教學檔案而言,電子教學檔案更容易保存和攜帶,更便于教師對教學檔案進行修改和補充,順應了網絡環境下高校教學模式的改革需求。
1.高校英語電子教學檔案打破時空限制,便于存儲和攜帶。電子教學檔案多為word文檔、excel表格、PPT演示文稿、音視頻資料甚至網頁,容量大,所占空間小,延長了教學檔案的保存時間和保存范圍。如果將教學檔案存儲在郵件中,或上傳到網絡中,做成精美的網頁,就更不必擔心教學檔案的保存空間和時間的問題[2]14。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就可以隨機打開瀏覽,便于英語教師根據教學的進度和教學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進行修改和補充。
2.高校英語電子教學檔案便于交流和監管。只要有電腦和網絡,英語教師間可以隨時隨地互相查閱彼此的教學檔案,學習對方的教學經驗,吸取對方的教訓,促進彼此教學技能的提高。學生也可以參與進來,查閱老師對自己的評價,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及時和英語老師溝通。這樣,老師間,師生間的交流就非常便利,英語老師可以互相借鑒,互相學習,資源共享;老師和學生也可以溝通有無,增進師生間的了解和感情,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興趣,使教學檔案真正成為輔助英語教學的工具。二級學院和學校的領導也可以隨機打開電腦上網查閱英語教師的教學檔案整理情況和教學效果的好壞,遠程進行監督檢查。
3.高校英語電子教學檔案功能強大,靈活便捷。英語教學檔案中少不了音頻和視頻資料,以往的傳統紙質教學檔案難以長期保存磁帶或光盤中的音頻和視頻資料,而電子教學檔案彌補了紙質教學檔案的不足,再多的音頻視頻資料,也可以復制粘貼保存在電腦中或上傳到網絡中,其他老師和學生可以隨時收聽觀看。英語教學教案、課件、教學心得,也可以供學生們和同事們學習。學生們參加的與英語有關的競賽,演出的視頻等,上傳到網絡中可以供大家共享學習,也為參賽同學更加努力學習英語增添了動力。
三、網絡環境下高校英語教學檔案的科學管理和利用
目前的文獻研究表明,國內已有部分高校開始實行電子教學檔案,業內對電子教學檔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評價功能上。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電子教學檔案的模式和功能一定會更加廣泛和多元。
1.提高高校英語教師的電子檔案信息意識。英語教學檔案信息復雜,教師在整理教學檔案的時候需要具備一定的檔案知識和管理技術。學校要有步驟、有計劃地對網絡環境下高校英語教師的教學檔案的歸檔工作進行教育和培訓,學習檔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現代化知識。二級學院和學校要不定期上網查閱和檢查高校英語電子教學檔案的歸檔情況,激發英語老師整理英語教學檔案的積極性和責任心,督促英語老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注意教學資料的積累和保存,杜絕抽查檔案時臨時突擊,編造資料的情況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