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7 16:51: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石油貿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貿易流向是指貿易的地區分布和結構,通常表示為某地區貿易量在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從這個意義上講,石油貿易流向就是某地區石油貿易量占石油貿易總量的份額,因我國是以石油進口為主的國家,研究石油貿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區石油進口量占我國石油總進口量的比重。另外,貿易流向包括兩個不可分的因素:貿易的方向以及貿易的規模,在討論石油貿易流向問題時,必須兼顧量的差別。
2.石油貿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價較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的貿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為三種,并有各自的特點。戰略導向型,即國家根據自己長期發展戰略的需要來選擇貿易伙伴、地區及貿易量;經濟導向型,即出于經濟考慮,如考慮能源運輸成本或本國產業經濟發展規劃的要求,選擇貿易方式;地緣導向型,即在擴大貿易伙伴時,更多考慮地理位置臨近或者有著地理運輸優勢的國家作為潛在或現實的貿易伙伴。
(二)國際石油貿易整體環境
宏觀環境是研究問題的出發點,作為石油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石油貿易流向必須結合當前國際石油貿易的整體背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全球經濟的區域結構變化助推國際石油貿易;(2)石油金融市場對現貨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3)世界石油地緣政治格局呈現多元化態勢;(4)替代能源引發石油貿易格局演變。
(三)世界石油貿易流向未來趨勢
當前,世界石油貿易流向在出現新的分化組合,多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整體看來,歐佩克的統治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世界石油貿易逐漸向俄羅斯、非洲等非歐佩克國家偏移,正確分析世界石油貿易流向趨勢可以避免無謂競爭,有利于我國石油貿易流向的優化。主要表現在:(1)歐佩克石油貿易份額將有所降低,但總份額及發展潛力仍很大;(2)俄羅斯是未來石油貿易流向的重點地區;(3)里海地區貿易量增長潛力與障礙并存;(4)拉美國家石油貿易前景廣闊;(5)非洲是各國實現石油貿易流向多元化的重點地區。
二、我國石油貿易流向現狀分析
(一)世界石油儲量分布及發展趨勢
1.現有儲量分布
世界石油資源的分布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除在陸地上有大量分布以外,近年來海底石油的探明儲量增長很快,現在海底石油的探明儲量已占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4以上。世界石油資源大都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其分布規律為西半球多于東半球;在五大洲中,大洋洲最少,亞洲最多。世界原油分布極不均衡,僅中東地區就占55.58%的可采儲量,美洲、非洲、東歐及前蘇聯、亞太地區,分別占24.78%、8.72%、7.45%、2.53%。
2.能源發展趨勢及未來油氣生產預測
從未來世界經濟、能源、環境協調發展的角度,從能源發展的資源基礎和技術發展的可能性出發,預測油氣生產和其他能源的發展結構,可以比較科學地反映客觀規律。石油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正逐步下降,而天然氣則是主要的替代能源,將成為21世紀的主力能源。
(二)我國石油貿易流向狀況分析
1.貿易來源。中國近年來雖努力分散原油進口來源,大力實施石油貿易來源多元化戰略,但進口來源單一的狀況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體到國家來講,2007年我國主要從沙特、俄羅斯、伊朗、安哥拉和阿曼五國進口原油,自每個國家進口的原油量,均超過了1000,合計為9069萬噸,占當年原油進口總量的61%。其中,沙特、安哥拉和伊朗分別以16%、15%、13%位居前三位。
2.貿易方式。當前,參與國際石油貿易的方式主要有四種,即現貨、期貨、長期合約及獲取份額油等,我國的石油貿易方式主要集中在現貨,期貨很少參與,長約及份額油的獲取都非常少:有關資料表明,我國石油貿易中,份額油只占進口石油的不足20%,現貨采購達50%,長約油僅為50%(日本高達90%);我國缺乏充足的儲運設施,期貨市場剛剛開設燃料油期貨,原油期貨仍未啟動。國際油價的定價權在期貨,我國雖然是國際石油市場的“戰略買家”,但仍無定價權。
3.運輸狀況。相較而言,海運石油的成本較低,管道運輸相對可靠,鐵路運輸雖然運量有限,但是陸地線路對于國家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我國目前的石油進口方式,主要以海運為主,采用管道運輸的石油主要來自中亞,而來自俄羅斯的石油基本是通過鐵路運輸。
4.小結。綜合以上分析,整體看來,我國非洲、南美地區的石油貿易份額逐漸增大,石油貿易流向進一步多元化,但進口來源仍較為集中,主要是中東和非洲,而與我國有著良好地緣關系的俄羅斯中亞地區的貿易份額則相對不足,甚至呈現縮減趨勢。具體來講,我國目前的石油貿易流向也存在一定風險:(1)運輸風險。(2)中東作為貿易主流向有一定風險。(3)與美國可能產生較大沖突。
三、我國石油貿易流向優化及保障措施
(一)我國石油貿易流向優化策略
1.石油貿易來源多元化。從地理位置上看,我國北依俄羅斯,西臨中亞,與我國接壤的東南亞地區也有很豐富的油氣資源,我國獲得充足的油氣供應,有很強的地緣保證。同時,隨著我國進一步健全運輸管線建設,中東海灣地區的石油輸送安全性也將大大提高,我國與中東地區的石油合作也將進一步加強。
2.石油貿易方式多元化。國際石油貿易主要有三種方式,即分成油、長期供貨合同和現貨期貨貿易。為了提高我國石油貿易方式的合理性,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1)為了保證中國對石油資源獲得的穩定性,進口原油的貿易方式應以長期合同為主,應占60%以上。(2)國家間貿易多樣化。(3)大力發展石油期貨貿易,參與石油金融市場,規避石油進口和價格風險,爭奪石油的定價權。我國可在借鑒國際石油貿易市場多層次性、交易方式和交易主體多元性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國內實貨交易市場,有步驟地推進期貨市場的建設,形成現貨、遠期、期貨為重點的多層次、開放性的市場體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
3.構建“蜘蛛網”式戰略運輸線路。海運作為我國的主要石油運輸方式,其運輸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都不足以滿足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結合我國的地緣特征和世界石油儲量分布,我國要保障石油運輸線路安全,應以石油管線為主,大力構建“蛛網式”戰略線路,有效解決我國對馬六甲海峽的過分依賴和我國周邊陸路運輸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具體講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1)獲得印度洋的入海口;(2)構建俄羅斯、中南亞陸地運輸體系。
(二)我國石油貿易流向優化保障措施
1.提高國內供給能力,適當控制國內需求和適度進口。提高國內石油供給能力是未來解決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建議我國優先加強國內勘探,努力增加石油后備儲量,保持必要的石油自給率;鼓勵中國海上合資原油銷往國內。在控制國內需求方面,應適當控制一次能源消費中石油比例增長的速度,大力發展可替代能源;利用稅收作用,抑制石油消費。適度進口應是實現油氣資源進口盡可能地滿足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要。
2.充分利用當前經濟危機,提高石油貿易主動性。經濟危機下,很多國家需要資金救市,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找到了有效的投資渠道。一是可以對政治友好國家進行經濟援助,為石油貿易創造良好的國際關系;二是可以用外匯與油氣資源豐富的國家開展油氣資產交換,比如我近期實現的中俄“貸款換石油”交易,為保證本國能夠擁有長期穩定的油源供應奠定了基礎,并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國際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著有利于中國的方向發展。
3.和諧發展國際關系,保障石油供應穩定性。發達國家與我國的石油競爭,最終要通過石油輸出國來實現。我國應該繼續發揮能源外交優勢,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發揮中國經濟崛起的優勢,將石油合作納入全方位的合作中,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性的各種對話和交流,特別是與國際能源機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交流,深化原油資源合作,提高對資源的獲取能力。
4.健全石油政策和法規體制,推進石油產業市場化。歐美等石油生產國和消費國在立法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制定政策、監管機構統一監管、企業商業化運作等途徑,形成了普遍認同的石油管理體制,實現了規范的能源產業市場化運作,也為我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在市場化建設方面,引入競爭機制,取消上下游領域和南北海陸地域的限制,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為石油企業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結論
我國的石油貿易流向關系到我國能源安全,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研究的過程中,主要得出了以下結論:(1)由于石油本身的特殊性,石油貿易流向的研究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石油進口來源地,也應包括石油貿易方式和運輸方式,石油貿易流向的優化也必須從這幾方面展開。(2)石油貿易流向的研究必須緊跟世界能源安全的新觀念。(3)“石油衍生品”市場地位空前提高。(4)我國石油貿易流向多元化應是貿易來源、貿易方式及運輸路徑的系統多元化,相關策略制定應該充分結合地緣特征,構建以俄羅斯—里海及東南亞地區為主的貿易多元化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
棋局[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2]蔡睿彥.中國對外貿易流向問題研究[D].福州大學2005年
碩士論文.
[3]熊韶輝.論中國實現石油安全的貿易戰略和策略[D].對外經
劣勢分析
1.對有機食品認識不足
一方面,在黑龍江省有機食品的概念還鮮為人知,廣大人民群眾對有機食品的認識不足,導致市場上對有機食品的需求量很少;另一方面,在市場機制下,生產者為了追求眼前利益,只生產一些市場需求大的農產品,從而不重視有機食品的投資。據統計,黑龍江省生產有機農產品不到普通農產品的10%。可見,對有機食品的認知程度抑制了黑龍江省有機食品的發展。
2.生產技術供給不足
黑龍江省可進行有機食品生產的面積廣闊,但有機食品的生產比例卻很少,除了對有機食品認識不足的原因外,還受到生產技術的影響。目前政府對農業生產技術研究投入少,有些科研院所的成果又無法直接應用于生產實踐中,導致生產上缺乏有效的新技術及有效的高毒農藥的替代產品。在這方面,黑龍江省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力度遠遠低于我國其他省份,科學技術研發水平低,目前有機食品的許多生產技術以及生物防治技術還在探索之中。
3.政府補貼力度不夠
開發有機食品不僅要有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還需要得到有關部門對有機食品產業發展的支持。黑龍江省從事有機食品生產出口的多為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的資金實力不夠雄厚,但有機食品生產成本卻往往高于常規的生產成本,特別是“轉換過渡”時期的生產風險以及人們對有機食品還需有一個認識過程,如果沒有政府的扶持,是難以支撐的。我國對黑龍江省的有機食品開發上的政策補貼力度遠遠不夠,這不僅限制了有機農業的發展,也降低了黑龍江省的經濟發展速度。
機遇分析
1.國際市場需求旺盛
由于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轉基因、飲食結構和健康問題的日益關注,使得有機食品成為21世紀食品行業的新寵,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據統計,近些年有機食品銷售量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11年全球銷量突破了600億美元大關,美國、德國、日本和法國等十個發達國家是有機食品的主要消費國家。而發達國家的有機食品生產由于受勞動力成本等原因的限制發展趨緩,所以有機食品成為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口的主要產品之一。黑龍江省作為有機食品產業發展大省要抓住機遇,轉變觀念,發揮自身優勢,力爭滿足國際市場需求。
2《.黑龍江墾區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建設與管理辦法》的出臺
黑龍江省有機食品的發展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政府也出臺一系列發展有機食品的政策措施。2005年6月9日,黑龍江農墾總局為加強墾區有機食品基地建設與管理,推進農業標準化的實施,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農產品生產,出臺了《黑龍江墾區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建設與管理辦法》,建立了一批高標準的國家和省級綠色農業基地與農產品出口基地。作為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大省,黑龍江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促進了黑龍江省有機農業的蓬勃發展,為有機食品的出口創造了便利條件。
威脅分析
1.有機食品認證體系不健全
良好的認證體系是有機食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通行證,也是有機食品自身的質量憑證。2001年以后,綠色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一些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和技術條件的壟斷優勢,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為由,先后制定了嚴格的環境標準。而黑龍江省有機食品主要的出口市場就是這些發達國家。黑龍江省有機食品難以與國際市場接軌,目前黑龍江省在有機食品認證管理上幾乎還是空白。可見,有機食品認證問題是黑龍江省有機食品出口的最大威脅。
2.黑龍江周邊省份的競爭
東北三省中除了黑龍江省外,吉林省、遼寧省在有機食品的發展上也不甘落后,遼寧省具有豐富的農、林特產資源,已有多種有機食品得到國際上的認可。吉林省的有機食品也遠銷國外,著名的有圣水米業的大米,其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極高,接近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蛋白質氨基酸最佳配比模式。這些省份有機食品業的迅速發展都對黑龍江省有機食品出口構成威脅。
黑龍江省有機食品出口發展策略
針對黑龍江省有機食品出口貿易自身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黑龍江省應結合實際,轉變觀念,發揮自身優勢,政府、生產企業、出口貿易商、農民要通力合作,積極推進黑龍江省有機食品出口貿易走上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道路。
(一)加大有機食品知識的宣傳與普及力度
由于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認識不足,限制了有機食品的發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媒體宣傳發展有機農業和食用有機食品的好處,比如通過電視、報紙、互聯網或講座等方式對有機食品進行宣傳和普及,增加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認識,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有機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明白有機食品對生態環境、身體健康方面的益處,從而擴大有機食品消費群,進而通過國內市場消費促進生產者加大對有機食品生產投資,最終促進黑龍江省有機食品出口貿易的發展。
(二)加強有機食品科學技術的研發及推廣
針對有機食品生產力水平低的問題,黑龍江省應對傳統技術進行研究和改造,對有機食品的生產技術、加工技術、生物防治技術進行攻關,開發出符合國際標準的有機食品。同時,政府應加大技術的推廣,優化有機食品的品種。可以通過對國內外有機食品的技術和市場調查,積極選擇抗病性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種進行推廣。
(三)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幫助與鼓勵黑龍江有機食品發展
亞當·斯密最早提出“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各國之間生產技術的絕對差別,各國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不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后來,大衛·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各國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每個國家應集中生產并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比較劣勢”的產品,從而獲得“比較利益”。
衡量各國產品的比較優勢一般有兩種方法。其一是用產品的相對勞動生產率來衡量,即產品A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等于產品A的人均產量與其他產品的人均產量之比,產品的相對勞動生產率越高,比較優勢就越明顯;其二是用產品的相對成本來衡量,即產品A的相對生產成本等于產品A的單位生產成本與其他產品的單位成本之比,產品相對成本越低,比較優勢就越明顯。〔1〕
實際上,用以上兩種方法衡量各國貿易的比較優勢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國際貿易理論中通常引入“顯示比較優勢系數”(RCA,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s)來衡量比較優勢。〔2〕該系數定義為:i國k產品貿易量占i國貿易總量比重與世界k產品貿易量占世界總貿易量比重之比。如果該系數大于1,視為i國k產品具有“比較優勢”;若小于1,則視為具有“比較劣勢”。從動態觀點看,該系數上升,視為i國k產品具有動態“比較優勢”;若該系數下降,則視為動態“比較優勢”下降。
二.中國比較優勢的變化(1980~1994年)
表1列出了中國農業密集產品、資本密集產品、勞動密集產品、礦產密集產品共四類資源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的變化。計算樣本年分別為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和1994年。
表1中國不同資源密集產品顯示比較優勢
系數變化(1975~1994年)
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4年
進口
農業密集1.2232.0220.71951.2020.8639
資本密集1.3231.2151.4881.1411.170
勞動密集0.76170.90060.96361.0990.8996
礦產密集0.36330.13490.21330.35520.5710
出口
農業密集2.2581.6651.4911.2671.023
資本密集0.31740.35920.25570.54870.5358
勞動密集2.4813.2923.3233.0193.561
礦產密集0.74730.87281.2510.77680.5459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IEDB),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1975~1985年數據使用IEDB估計數計算;1990年和1994年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局數據計算。
1.進口
農業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經歷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過程:1980年為2.022,1985年下降為0.7195,1990年又上升為1.202,1994年又下降為0.8639。資本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呈現上升、下降趨勢:1980年為1.215,1985年上升為1.488,1994年又下降為1.170。勞動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1980年為0.9006,1994年為0.8996。礦產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1980年為0.1349,1994年上升為0.5710。上述系數表明,中國農業資源、礦產資源、資本資源相對稀缺,不具有出口貿易比較優勢,理應利用進口貿易比較優勢。但從實際系數看,只有資本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系數超過單位1,而農業密集和礦產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系數均小于單位1,反映這一時期中國的農產品和礦產品仍實行“進口替代”戰略,采取“高度自給自足”模式,沒有充分發揮進口比較優勢。
2.出口
農業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呈不斷下降趨勢,1980為1.665,1994年為1.023,但仍具有比較優勢。安德森等人認為,一個國家越是缺乏耕地資源、經濟增長越迅速,其農業比較優勢下降速度就越快。〔3〕中國在糧食出口方面已不具有比較優勢,但在非糧食農產品(如水產品、畜產品、水果、蔬菜、煙草等)出口仍具比較優勢,從而導致整個農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在下降。勞動密集產品出口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其系數呈不斷上升趨勢,1980年為3.292,1994年為3.561。資本密集產品出口不具有比較優勢,這一系數1980年為0.3592,1994年為0.5358。礦產密集產品出口不具有比較優勢,這一系數1980年為0.8728,1985年上升為1.251,而后不斷下降,到1994年已降至為0.5459(見表1)。這表明,1980年以來,出口方面勞動密集型產品充分利用了比較優勢,農業密集產品也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資本和礦產密集產品已不具有出口比較優勢。
3.資源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與我國資源稟賦狀況的關聯度
我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勞動力供給人口占世界總量的1/4以上;耕地面積和水資源二大農業資源十分緊缺,均占世界總量的7%;煤炭資源和水電資源十分豐富,分別占世界總量的10.97%和13.22%,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十分貧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2.34%和1.20%;資本資源相對緊缺,國內投資額占世界總量的3.4%;技術資源供給嚴重不足,以表現一國技術創新和技術發明能力的國際專利數而言,中國僅占世界總數比重的0.27%。各國的自然稟賦是很難改變的,但是通過國際貿易可以改變獲取資源稟賦的能力,同樣可以形成自己的相對優勢。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需要國際出口和進口市場,只有出口更多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更多的資本密集、農業密集、礦產密集產品,吸納更多的國際資本,引進更多的國際技術,才能獲得更多、更大的國際比較利益。
三.各類資源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的國際比較
表2計算了1990年和1994年中國、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四國農業、勞動、資本、礦產資源密集產品貿易的顯示比較優勢系數;表3計算了1965至1994年期間日本、香港、南朝鮮、新加坡、臺灣、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顯示比較優勢系數。
表2中、美、日、澳四國顯示比較優勢系數
1990
澳大利亞中國日本美國
進口
農業密集0.54371.2021.6560.6146
資本密集1.1861.1410.54661.019
勞動密集0.94281.0990.78021.134
礦產密集0.49810.35522.1881.073
出口
農業密集2.2431.2670.09591.222
資本密集0.22200.54871.5701.196
勞動密集0.15103.0190.50260.4753
礦產密集2.2580.77680.12890.4339
1994
澳大利亞中國日本美國
進口
農業密集0.56180.86391.9500.5867
資本密集1.2371.1700.57581.050
勞動密集0.93500.89960.98361.122
礦產密集0.58050.57102.0270.9952
出口
農業密集2.6971.0230.08621.094
資本密集0.39430.53581.4881.197
勞動密集0.19873.5610.51140.5402
礦產密集2.8370.54590.17940.3535
Note: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isdefinedasacountry’ssectoralsharedividedbytheworldsectoralshare.
RCA[k][,i]=(T[k][,iw]/T[,m)/(T[k][,ww]/T[,ww])
subscriptirepresentsreportingcountryi
subscriptkrepresentscommodityk
subscriptwrepresentsworld
subscripttrepresentstotalofcommoditygroupofinterest
Trepresentstrade(eitherexportorimport)
Source: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
表3東亞地區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顯示比較優勢系數變動
年份日本香港南朝鮮新加坡臺灣中國
19652.9827.1293.2070.75181.7112.475
19702.1416.7554.6630.71613.6692.502
19751.8546.9284.8530.83244.5692.481
19801.1766.6884.9580.92425.2403.292
19850.8205.2414.6980.61444.3133.323
19900.5063.7413.0600.61772.7563.019
19940.5113.3242.0380.44801.9483.561
Source: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IEDB),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
1.進口
日本充分發揮了農業和礦產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其系數分別為1.950和2.027;美國充分利用了勞動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其系數分別為1.170和1.237。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資本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系數為1.170,低于澳大利亞水平;農業密集產品進口比較優勢系數為0.8639,遠低于日本水平;礦產密集進口比較優勢系數為0.5710,遠低于日本水平。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中國在進口方面實行的“半保護”和“半開放”混合政策,大大限制了中國像日本那樣發揮進口緊缺資源方面的比較優勢。
2.出口
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為3.561,遠高于與其他國家;農業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為1.023,略低于美國的1.094,大大低于澳大利亞的2.697;資本密集產品比較優勢系數為0.5358,低于日本的1.488和美國的1.197,略高于澳大利亞的0.3943;礦產密集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為0.5358,大大低于澳大利亞的2.837,略高于日本的0.1794、美國的0.3535。總的說來,80年代以來實行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兩大政策,使得中國在出口方面發揮了勞動密集產品的比較優勢,出口額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7%,可以視為成功地利用“比較優勢”戰略的國際范例。
3.未來中國仍將保持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系數
與日本和“四小龍”相比,1994年中國勞動密集產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為3.56,低于1980年香港為6.688、南朝鮮為4.958、臺灣為5.240的水平。這表明,中國勞動密集產品還具有很大的增長潛力。與日本和“四小龍”所不同的是,中國不會出現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系數迅速上升和迅速下降的趨勢,這是因為日本和“四小龍”地域狹小,國內市場規模有限,產業結構變動迅速,勞動密集型產品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較快,必然要將其勞動密集型產品向境外轉移。而中國則不需要跨國境轉移,僅是跨區域轉移,即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擴散和轉移,從勞動力成本高的地區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擴散和轉移。這種東亞的“特例”,使得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系數將是一個緩慢攀升的過程,而不會像日本和“四小龍”那樣出現這一系數過早下降的趨勢。
四.中國走向21世紀發展戰略的選擇
從建國以來,中國發展戰略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50年代的“趕超戰略”;60年代的“四化戰略”;80年代迄今的“翻番戰略”,或稱“轉型戰略”。
本文認為,中國走向21世紀的發展戰略應當選擇“比較優勢戰略”與“貿易自由化戰略”。提出這一戰略的基本依據是中國基本國情以及在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中國只有勞動力資源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而在農業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礦產資源、資本資源和技術專利資源處于明顯的比較劣勢和競爭劣勢。當中國進入21世紀時,由于總人口規模將由12億人增長到2020年的15億以上,GDP總量將增長10倍,貿易總量將增長10多倍,因此人口增長與資源消耗、經濟增長與資源供給的矛盾將十分尖銳,中國不可能再像80年代那樣完全依賴國內資源來支撐巨大經濟規模并實現持續高速增長,特別是食物需求和資源消耗需求。這就決定中國必須立足國內,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圍內獲取更多的國際資源、國際資本、國際市場和國際技術,從而實現中國國家發展目標。
比較優勢戰略和貿易自由化戰略的內容是:基于中國各類重要資源在國際經濟與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和劣勢,選擇最大限度的發揮和利用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促進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適度進口中國長期相對緊缺的農業資源密集型產品(如糧食)、能源密集型產品(如石油、天然氣)、礦產密集型產品(如鐵礦砂),積極引進先進國外實用技術,大量吸收國際資本,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主動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過程。上述戰略的目標是:在下世紀初期(2020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和貿易大國。這一戰略包括如下要點:
1.有效地開發和進口農業、能源、礦產資源
1994年日本和美國總人口數占世界總人口比重分別為2.2%和4.7%;日本農業密集產品進口量占世界總量的12.64%,成為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美國為9.59%;美國礦產密集產品進口占世界總量的16.27%,成為世界第一大礦產品進口國,日本為13.13%;而中國農業密集產品占世界總量的2.38%,礦產密集產品僅占世界總量的1.57%。中國從國際市場獲得農業和礦產資源的比重大大低于美國和日本,也遠低于中國占世界總人口的比重。目前中國在進口糧食、石油制品、天然氣、化工原料、有色金屬礦等產品的顯示比較優勢系數均未達到單位1,未充分利用這些長期緊缺資源的進口比較優勢(見表4)。從長遠的國家利益來看,在這些緊缺資源產品上保持全面自給自足的成本是巨大的,無疑放棄了國際貿易所帶的互利互惠。中國大量進口農業密集、礦產密集產品是十分有利的,應當由目前“高度自給自足”型向“基本自給、適度進口、積極進口”型轉變。例如糧食凈進口率目前不足2%,短期指標應提高到5%,中期目標提高到10%,長期目標提高到10%以上。〔4〕世界銀行也認為,如果中國努力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從長遠看,既代價高昂又不能持久,而應突出中國所具有的相對優勢,利用較自由的農產品貿易作為經濟手段,促進高效益的國內生產。世行預測2020年中國糧食進口量約達到3,000~9,000萬噸,凈進口率為5~13%,僅相當于那時中國出口總額的1~2%;〔5〕石油凈進口率由以前的4.5%,逐步提高到長期的40%以上。〔6〕世界銀行建議,中國應實行能源消費結構多樣化戰略,適當進口石油和天然氣,減少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7〕同時應積極鼓勵國內廠商到海外投資農業(主要是糧食)基地、能源基地和礦產品基地。
2.有效地生產和出口豐裕資源密集產品,“以資源換資源”
中國農業資源十分多樣,有耕地面積9,497萬公頃,宜農荒地3,535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6,303萬公頃,可利用草地31,333萬公頃。此外,還有大面積的灘涂、淺海灘,亞熱帶地區達48萬平方公里。因此,應當形成多樣化農業生產格局與貿易格局。中國在糧食生產方面不具有比較優勢,但在生產非糧食的農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例如1994年水果和蔬菜出口額達29.4億美元,顯示比較優勢系數為1.609;水產品出口額達23.2億美元,顯示比較優勢系數為1.763(見表4)。就中國的利益而言,出口更多的勞動密集產品如水果、蔬菜、水產品,進口較多的耕地密集產品如糧食是十分有利的。
中國又是一個多樣化的能源和礦產資源國家,在出口原煤方面具有競爭優勢。1994年煤炭及制品出口額為10.5億美元,顯示比較優勢系數為1.941,占世界出口市場的5.754%,煤炭出口量2,430萬噸,僅占全國煤炭生產總量的2%,有相當大的出口增長潛力。鉛、鋅和錫三大有色金屬出口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分別占世界出口市場的9.967%,6.993%和15.58%;水泥出口具有競爭優勢,占世界市場的5.081%(見表4),水泥出口量為452萬噸,僅占全國水泥生產總量的1.1%,也有很大的出口增長潛力。這表明中國有條件出口豐裕資源換取緊缺資源,以出口增長促進進口增長,以便緩解人口與資源的矛盾、經濟增長與資源供給的矛盾。
表4中國主要產品進出口占世界市場份額及顯示比較優勢系數
進口
年份占本國貿易占世界總顯示比較總值
總數比重(%)數比重(%)優勢系數1000美元
農產品
03水產品19900.19190.27480.1773102378
19940.50021.2030.4373578310
041小麥19904.04214.459.3272156528
19940.83087.2632.640960577
042水稻19900.02170.28570.184411594
19940.12232.3240.8448141488
044玉米19900.08910.45840.295847577
19940.00010.00190.0006179.0
045其它19900.00020.00710.0046122.0
谷物19940.00000.00650.0023104.0
05水果19900.15580.14420.093083137
和蔬菜19940.08920.15410.0560103212
06蔗糖19900.73012.9301.891389475
19940.38593.1261.136446160
074茶19900.01320.25510.16467091
19940.00160.08420.03061941
099食品19900.06970.48910.315737219
19940.05850.52530.190267709
112酒19900.01590.04350.02808532
19940.00900.04310.015610431
12煙草19900.24370.96770.6246130013
19940.02790.16890.061332343
22油料19900.03880.17900.115620725
19940.05390.46460.168862375
礦產品
28金屬19901.4061.8001.162750050
礦物19941.6364.7781.7361891629
32煤、焦19900.13900.31750.204974165
碳、煤球19940.03020.16180.058834934
331原油19900.79440.20430.1319423806
19941.3600.90380.32851573387
332石油19901.1750.63400.4092627015
產品19941.7842.3370.84952063082
341天燃19900.05090.08510.054927191
氣及制品19940.25620.82230.2988296305
351電力19900.21932.6571.715117020
19940.09302.2570.8203107572
51化學19902.8981.4160.91461546258
制品19942.2011.9820.7207254157
56化肥19904.87920.0512.942603133
19941.66513.714.9851925516
58塑料19902.8392.1181.3671514968
制品19944.6886.2172.2595421118
63木材及19901.0572.7451.772564197
制品19940.88003.6051.3101017410
64紙制品19901.3961.1090.7161744784
19941.7092.6100.94891976309
65紡織品19909.8914.9533.1975276498
紗、織物等19948.0637.1102.5849323051
66非金19900.84940.57400.3705453151
屬礦19940.92201.1580.42121066051
661水泥等19900.07140.45790.295538112
建筑材料19940.12091.5180.5517139837
67鋼鐵19905.3462.5491.6452852035
19948.2477.8272.8449534909
681銀鉑19900.03740.23220.149819956
等19940.01420.21760.079116449
682銅19900.45421.0000.6459242297
19940.76953.5221.280889655
683鎳19900.01400.16830.10867511
19940.02270.70140.254926293
684鋁19900.52800.94050.6071281685
19940.50891.7150.6236588395
685鉛19900.00460.17190.11092470
19940.00620.62480.22707225
686鋅19900.01290.16240.10486896
19940.06942.1720.789680272
687錫19900.00460.18520.11952463
19940.02532.3680.860829298
商品總量1990100.01.5491.00053345133
1994100.02.7511.00011561362
出口
占本國貿易占世界總顯示比較總值
總數比重(%)數比重(%)優勢系數1000美元
農產品
03水產品2.2064.0992.1731369785
1.9165.2261.7632319422
041小麥0.00080.00360.0019558.0
0.00830.07440.025110055
042水稻0.13552.2621.19984135
0.42528.4662.856514608
044玉米0.64994.2272.241403561
0.780310.863.655944270
045其它0.08973.6611.94155717
谷物0.05204.2941.44862997
05水果2.8333.5301.8711759522
和蔬菜2.4264.7691.6092936125
06蔗糖0.51132.7151.439317514
0.36193.0471.028437928
074茶0.664615.738.340412710
0.243213.254.472294359
099食品0.13221.1250.596582096
0.13451.2720.4292162811
112酒0.08690.28300.150053966
0.09380.48390.1632113600
12煙草0.27451.0380.5508170460
0.56723.3841.141686359
22油料0.99655.9863.174618769
0.55035.5001.855666016
礦產品
28金屬0.28220.53050.2813175241
礦物0.09680.37100.1251117142
32煤、焦1.2153.8422.037754985
碳、煤球0.87105.7541.9411053989
331原油5.4781.7780.94273401861
1.6531.1550.38972000305
332石油1.5961.1320.6006991554
產品0.64630.95830.3233782144
341天燃0.00420.00920.00492610
氣及制品0.00240.00920.00313024
351電力0.01230.14110.07487673
0.17793.3431.128215383
51化學2.7631.7330.91921715726
制品2.4402.4420.82402952689
56化肥0.04070.20370.108025318
0.05360.50520.170464911
58塑料0.44670.41350.2192277391
制品0.40090.58480.1973485179
63木材及0.47791.5550.8248296739
制品0.65060.8960.9772787336
64紙制品0.47310.46150.2447293814
0.50520.84150.2839611406
65紡織品11.596.9263.6727201610
紗、織物等9.6939.2623.12411730312
66非金2.1191.8400.97571316206
屬礦2.0852.8090.94772523169
661水泥等0.60525.0812.694375838
建筑材料0.44075.8331.968533321
67鋼鐵2.0651.1930.63291282475
1.5431.5730.53071867129
681銀鉑0.03780.27570.146123510
等0.01310.25740.086815972
682銅0.20230.52390.2778125620
0.18060.87550.2953218541
683鎳0.00470.08010.04242975
0.09583.3831.141116006
684鋁0.23280.49560.2627114605
0.20000.72400.2442242108
685鉛0.05142.4731.31131925
0.08999.9673.362108818
685鋅0.04970.78780.417730896
0.20756.9932.359251139
686錫0.13865.6362.98886113
0.171116.585.594207147
商品總量100.01.8861.00062091411
100.02.9641.000121006321
Source:InternationalEconomicDatabank,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
3.有效地引進國外技術和利用國外資金
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還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技術創新和技術發明能力不強,國際專利申請批準數僅占世界總數的0.27%。這些決定了中國創新技術在較長時期內應主要來源于國外,即利用“后發優勢”,走“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之路。“用市場換技術”將是中國的長期策略,但是農業技術、高新技術和軍事技術仍應“以我為主、引進為輔”。
中國的資本量僅占世界總量的3.4%,吸引外商投資是其補充國內投資的重要來源。盡管中國已是居美國之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世界第二大國,但人均額仍比較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如上海與青海人均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相差600倍。為此,今后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外商投資于農業、能源、交通、鐵路、通訊、大中型水電站和大中城市公共設施,投資于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總之,“用市場換資金”也是中國的一項長期發展戰略。
4.大力開發勞動力資源,積極促進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
由于中國在發展中大國(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中率先進入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且所占份額迅速上升,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國,其比重1994年占世界總數的10.55%,大大高于美國(6.30%),日本(4.95%)的水平。由于中國是在利用不足世界4%的資本資源來解決占世界1/4的勞動力就業問題,這對任何一屆政府都是極其嚴峻的挑戰,決定了中國必須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勞動要素有序的流動,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勞動換資源、以出口促進口”是中國長期發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具有比較優勢,但并不一定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后者是指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壟斷優勢的資源和產品。〔8〕因此應當有選擇地發展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產業,一方面通過產業政策和資產重組,形成若干個大型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合資企業集團,達到專業化和規模經濟,以較低的成本進入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吸引西方跨國公司來華建立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使其技術與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相結合,構成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的基礎,不斷提高技術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在持續高速出口增長過程中,不斷推進出口結構的升級和高附加值化。
5.貿易自由化是發揮中國比較優勢的重要前提
“比較優勢”和“貿易自由化”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互為促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發展和不斷積累的過程。所謂“貿易自由化”就是放棄傳統的“內向型”的“進口替代”戰略,大幅度降低名義關稅稅率,取消各種非關稅貿易壁壘,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逐步開放國內各類市場,取消對國外廠商進入中國市場的人為限制,打破少數國有企業對石油、化工、電訊、造船等獨家壟斷或寡頭壟斷的格局,開展公平、公正的競爭,對國內外廠商實行條件相同的非岐視的“國民待遇”等。實行貿易自由化的目的,一是主動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二是將國際競爭機制引入國內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各類資源的進口與出口的比較優勢。
加快貿易自由化進程符合中國國家利益,但不一定符合部門利益。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9〕曾談道,為什么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實行貿易保護政策?答案很簡單,盡管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從貿易中得到好處,例如消費者以較低價格來購買物品,但是這個國家內的某些利益集團受到損害,許多國內生產者面臨國外產品的競爭,工作機會減少。受損者除非得到補償,否則他們一定會反對自由貿易。加速貿易自由化已成為世界之潮流,東盟國家2003年實現“零關稅”自由貿易區,這本身已對中國構成外部挑戰,因此加速中國貿易自由化過程是對這一挑戰的最佳響應。
致謝:本文計算得到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盧衛國博士和許心鵬博士的幫助,文中許多觀點曾與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系黃益平博士、宋立剛博士討論,獲益匪淺。
本項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主要參考文獻:
[1]海聞:《國際貿易:理論·政策·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PeterDrysdale,1988.InternationalEconomicPluralism:EconomicPolicyinEastAsiaandthePacific,Allen&Uniwin,Sydney.
[3]安德森·速水等:《農業保護的政治經濟學》(中文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胡鞍鋼:“中國21世紀糧食戰略的基本選擇”,《了望》周刊1996年第35期,第15至第17頁。
[5]世界銀行亞太區中國和蒙古局國別運行處:《崛起的中國:中國在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長期問題和選擇》,世界銀行報告號:16643—中國,1997年6月。
[6]胡鞍鋼:“中國21世紀石油戰略的基本選擇”,《了望》周刊1997年第9期,第14頁至第16頁。
在過去的近兩千年中,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以后,伴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專業化分工逐步拓展與深化,貿易規模穩步擴大,貿易模式也不斷發生變化。
貿易模式變遷的路徑
貿易模式的變遷既包括貿易方式的變遷,又包括貿易主體范圍與貿易客體結構的變遷。當然,貿易模式的變遷并不是指由新的貿易模式完全取代原有的貿易模式,而主要是指新的貿易模式的不斷產生與發展。縱觀人類經濟的發展歷程,貿易模式的變遷路徑主要表現為以下特征:
(一)在貿易的廣度上,貿易主體范圍的不斷擴展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貿易(交換)產生以來,貿易活動在空間跨度上呈現出不斷拓展之勢。貿易模式的變遷大體上表現為從城鄉間貿易到城邦(區域)間貿易再到國家間(國際)貿易的變遷路徑。
早期部落社會,由于受生產力水平的限制,人們基本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貿易行為只是偶發現象。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剩余產品不斷增加,貿易活動變得逐漸頻繁。貿易活動的增加與市場容量的擴大,為那些具有一定技藝的工匠專門從事手工勞動提供了可能。隨著手工業者從村落中的分離、商人的出現以及他們在空間上的集聚,最終形成了城市。此時,城鄉之間的貿易是貿易的主要形式。但由于受運輸等交易成本的限制,貿易半徑有限。
技術的進步、運輸工具的發展和交通條件的改善,降低了自然貿易壁壘,使得貿易半徑不斷擴大。然而,封建割據成為貿易范圍進一步擴大的障礙,城邦(或諸侯國)為貿易活動設置了許多人為的壁壘—捐稅、過境稅、限額等,這就使得貿易活動很難超出城邦(或諸侯國)的領地范圍。當然,隨著自然交易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城邦與城邦之間的貿易也有所發展。
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建立,打破了封建割據的束縛,貿易活動在國家內部變得活躍起來,貿易半徑空前擴大。而國家之間的人為貿易壁壘,成為當時貿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障礙。為了打入國外市場,獲取貿易收益,很多國家利用各種手段(包括軍事手段)降低甚至消除他國設置的貿易壁壘,貿易活動變得更具全球性。
(二)在貿易的深度上,貿易客體層次上的不斷深化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貿易活動在貿易客體的層次上呈現出不斷深化的趨勢,貿易模式的變遷主要表現為從產業間貿易到產業內貿易再到產品內貿易的變遷路徑。
16世紀到18世紀60年代的殖民地開拓,建立了宗主國和附屬國之間的制成品生產與原材料生產的分工體系;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60年代,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英國等少數國家壟斷了先進工業,并把落后的農業生產轉移到亞非拉落后國家,逐漸形成了工業國與農業國之間的分工體系;19世紀70年代到二戰前,在科技革命的影響下,發達國家產業升級,并將夕陽產業轉移到亞非拉國家,形成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分工體系。二戰前的國際分工主要是以產業為界限的,與之相對應的是產業間貿易模式,即不同產業間產品在不同類型國家間的單向流動。
二戰后至20世紀80年代,國際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轉變,分工領域由產業間深入到產業內部產品間,逐漸形成了以產品為界限的國際分工,即產業內國際分工。發達國家在維護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傳統垂直型國際分工的同時,擴大和發展了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的水平型國際分工。在國際貿易方面,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逐漸超過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體。在貿易模式上,則表現為產業內貿易(即同一產業的替代性產品在國家間的雙向流動)模式的迅速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促成了全球一體化市場的形成和交易費用的進一步下降,給分工的深化提供了空間;而更加激烈的全球競爭也為分工的深化提供了現實的推動力,跨國公司紛紛將非核心業務分離出去,集中精力于核心業務,以培育和強化核心競爭力,維持競爭優勢。國際分工逐漸從產業內深入到產品內部不同價值鏈環節之間,出現了全球性的生產協作,原來在一個國家完成的生產現在分散到了不同國家。這種非一體化生產模式也促進了產品內貿易模式的形成與發展。
(三)在貿易方式上,由一般貿易方式向要素流動、加工貿易和外包方式的轉變
隨著生產國際化與投資自由化的發展,為了利用當地相對廉價的豐裕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或者出于繞過他國貿易壁壘、降低交易成本等目的,跨國公司紛紛采取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貿易方式上,表現為產品跨國流動向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跨國流動的轉變。為了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降低經營成本,經過對自己生產的成本與從外部購買的成本的比較權衡,越來越多的企業紛紛將非核心業務環節分離出去,由市場來承擔。這在國際貿易方式上也表現為一般貿易方式向加工貿易方式轉變。另外,受益于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與生產者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外包方式實施其全球化生產戰略,對產品生產工序進行垂直專業化分工,把各工序分別外包給最具優勢的企業,充分利用全球資源,以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這就促進了外包業務的快速發展,由此產生了垂直專業化分工和跨國外包的新型生產分工與貿易模式。
貿易模式變遷的原動力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決定交換方式。貿易模式的變遷是分工模式演化的體現,而分工模式的演化又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微觀經濟主體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追求,通過將外部交易成本與專業化收益的比較,決定通過何種方式獲得所需,并決定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專業化。專業化程度的加深與貿易模式的變遷,也正是外部交易成本降低與專業化收益提高的必然結果,而外部交易成本降低與專業化收益的提高又源于科技的進步以及基礎設施與制度的完善。
(一)科技進步與基礎設施完善降低了自然交易成本
造船技術和航海遠洋技術的進步、新的交通工具的發明與改進以及交通網絡體系的完善,逐步提高了交通運輸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了貿易中的運輸成本負擔;通訊技術的研發與進步,如電話、傳真、廣播、電視的發明與普及以及計算機、互聯網、電子郵件、可視會議等全新通訊方式的出現和改進,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遞與交流成本,使得企業能夠以較低的通訊成本交換信息,有效降低了業務拓展中的貿易洽談成本和業務協作中的組織協調成本。
(二)體制的完善降低了人為交易成本
除了自然交易成本外,約束貿易開展的交易成本中還包括各經濟主體設置的各種貿易壁壘帶來的人為交易成本。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統一了國內市場,有效消除了地方割據所制造的各種貿易負擔,促進了一國內部貿易的開展。隨著貿易自由化進程和多邊貿易體制的建立,國家(或地區)之間達成了各種形式的優惠貿易安排與協定,有效降低了國家之間設置的人為貿易壁壘。另外,越來越多的新興國家(或地區)不斷加入到世界貿易體系,這些新興國家(或地區)在融入世界的同時,其豐富的資源也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專業化分工可以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進行,一方面,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比較優勢效應,實現更加有效的資源配置;另一方面,也擴大了經營的規模并帶來規模經濟效應。同時,經營規模的擴大帶來累計產出數量的增加,這就產生了學習效應,即通過積累經驗、提升技能而帶來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的利益。比較優勢效應、規模經濟效應與學習效應都帶來了交易收益的提高。此外,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企業對降低成本的要求更加迫切,促使企業尋求更加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生產經營模式。
貿易模式變遷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
一方面,專業化分工的深化決定了貿易模式的變遷,貿易模式變遷是專業化分工深化的體現;另一方面,貿易模式的升級變遷又反過來擴大了市場規模、推動了專業化分工的深化發展,進而促進了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
(一)貿易模式的升級變遷擴大了市場規模
貿易活動在空間跨度上的不斷拓展,通過擴大市場交易主體的規模增加了總的市場容量。在貿易模式從城鄉間貿易到城邦間貿易再到國家間貿易的變遷過程中,經營者所面對的市場首先從一城一鄉市場擴大到整個城邦,然后又擴大到整個國家,最后擴大到整個世界,市場總容量不斷擴大,這就為企業規模的擴大提供了可能。貿易活動在貿易客體層次上的不斷深化,提高了企業在其所專門經營的產品或工序上所面對的市場規模。
例如:假設整個世界共有A、B、C三個國家;A國為勞動豐裕國家;B、C兩國完全相同,均為資本豐裕國家;三國市場需求均為每年2000輛卡車、2000輛轎車和2000套服裝;并假設A、B、C三國分別有兩家完全相同的企業供應市場。在不存在國際貿易的階段,每家企業每年都要生產1000輛卡車、1000輛轎車和1000套服裝。在產業間貿易階段,勞動豐裕國家A國的兩家企業分別生產三個國家所需的共6000套服裝(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的3000套;資本豐裕國家B、C兩國的每家企業每年分別生產1500輛卡車和1500輛轎車,其中三分之二供應本國市場,其余產品供應A國市場。在產業內貿易階段,A國的兩家企業還是分別生產3000套服裝;B、C兩國的每家企業每年會專門生產3000輛卡車或者3000輛轎車,企業在特定產品(卡車或轎車)上面對的市場規模比產業間貿易階段時的1500輛擴大了一倍。在產品內貿易階段,則可能出現B、C兩國的每家企業每年專門生產6000輛卡車(或轎車)的零部件或者裝配6000輛卡車(或轎車)的情形,企業在特定工序(生產零部件或者裝配整車)上面對的市場規模比產業內貿易階段時的3000輛又擴大了一倍。
(二)市場規模的擴大有利于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和集約型經濟增長集約型經濟增長源于生產效率的提高,生產效率的提高根源于專業化分工的深化。貿易模式的升級變遷擴大了市場規模,而市場規模的擴大推動了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和集約型經濟的增長。
專業化分工程度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市場規模越大,專業化分工深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分工程度越深。專業化分工的深化發展有利于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的形成與積累,進而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隨著分工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企業可以將資金和精力集中在越來越細化的特定領域,促進了技術研發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實現技術突破。另外,專業化分工的深化發展有利于帶動相關產業部門,促進整個經濟的增長。一方面,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對上下游產業產生了技術溢出效應;另一方面,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帶動了相關生產者服務業(如倉儲、物流、咨詢等)的發展。通過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實現了在更大范圍內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實現整個經濟的增長。
市場規模的擴大,使得資源配置可以在更大廣度和更深程度上得以優化,從而推動生產效率和產出總量的提高,最終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企業由多產品的全過程經營逐步轉向某一產品、某一工序的專業化經營,可以提高經營的集中度并降低經營成本,有利于實現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企業面對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有利于實現規模經濟效應,使得特定資源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節約資源,相對增加了資源供應數量,進而增加了社會產出總量。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帶來了更大范圍內的市場競爭。一方面,這有利于打破了相對較小市場上的壟斷格局,會使得無規模的低效率企業退出市場,從而提高了全行業生產效率,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另一方面,為了獲得競爭優勢,企業增加了對更加專業性的人才的需求,促進了人才專業技能的提高,使得專門化的企業家和研發人才不斷涌現,進而促進了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
另外,吸收外資、技術引進、加工貿易、承接外包業務等貿易方式的開展,產生了技術外溢效應,直接促進了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
貿易模式變遷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啟示
貿易模式變遷的路徑,反映了經濟的歷史、預示著經濟的未來,也啟迪著經濟的今天。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低彌的新環境下,為了繼續保持我國經濟良好的增長勢頭,我國必須順應經濟歷史潮流,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收益,推動我國的貿易向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以充分享受貿易利益,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為此,我國需要具體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推動科技進步、完善基礎設施
貿易活動的開展受到交易成本的限制,交易成本既包括自然原因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又包括社會原因所造成的人為交易成本。基礎設施的完善與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交通運輸技術、信息交換技術的進步,有利于降低貿易中的運輸、商務洽談、組織協調等自然交易成本。為了降低自然交易成本,我國要在積極做好立體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切實加大對交通運輸技術、新能源技術、通訊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
(二)搞活國內市場、開發國際市場
搞活國內市場、開發國際市場,有利于降低人為交易壁壘,并擴大市場規模,提高專業化分工的收益,使我國企業能夠在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下參與專業化分工,并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國內市場分裂的弊端可以從19世紀初的德國略見一斑。當時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尚未建立,各邦國使用各自的貨幣,對貨物流動分別辦理過境手續并征收關稅。這就為邦國之間的貿易帶來了沉重的貿易壁壘負擔,嚴重阻礙了德國內部貿易的開展。為了搞活國內市場,我國首先要消除內部壁壘,建立一個統一而完善的市場體系。為此,政府應該采用積極措施實現國內經濟的合理分工布局,避免各地區的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同時,要加快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切實實現政企分離,根除地方保護主義。另外,我國還要在鞏固傳統出口市場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興市場。通過貿易談判方式,達成雙邊或多邊的優惠貿易安排或協定,建立多種形式的貿易組織,以降低貿易壁壘,活躍與這些市場的經貿往來活動,使我國企業能夠面對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
參考文獻:
1.蔡小勇.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的動因研究.商業時代,2008(21)
2.李嬌.東亞貿易模式轉變—基于國際生產網絡的視角.國際經貿探索,2008.5
3.盧峰.當代服務外包的經濟學觀察:產品內分工的分析視角.世界經濟,2007(8)
4.孫云奮.淺談國際生產和國際貿易格局的新變化.經濟縱橫,2007.10
一、國際貿易摩擦背景
我國國際貿易日趨頻繁,國際貿易額不斷擴大,國際貿易摩擦也不斷增加和激化。以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為主要手段的國際貿易摩擦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硝煙的戰爭”。據商務部統計,2007年,全球共有19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調查近80起,遭遇美國“337知識產權調查”17起。2008年,我國面對的貿易摩擦形勢仍然非常嚴峻。世界經濟增速的放緩和不景氣將導致國際貿易保護的加劇和貿易爭端的增多。而反補貼成為我國國際貿易摩擦最大的新特點。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近幾年全球反補貼案件數量總體在減少,而我國與這種趨勢相反,我國在極短時間里驟然成為世界頭號反補貼調查目標國。我國對美出口呈全面萎縮狀態,預計全年增長幅度很可能還要低于上半年的8.9%。我國遭遇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使相關產業受到影響。如:從2000年至今,我國生產的檸檬酸先后遭遇了美國、泰國、烏克蘭、南非等諸多國家的反傾銷調查。
二、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現狀
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指一國在服務業國際市場上的出口能力和對外直接投資能力,決定這兩種能力的因素將直接決定著一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大小。
1.中國服務業出口能力現狀。全球服務貿易加速發展的今天,我國服務貿易出口能力明顯偏低。在全球服務業出口國際市場占有率中,中國是進入前10名的發展中國家,印度出口增勢更是迅猛。2006年,全球服務貿易出口額占貨物與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為18.9%,中國服務出口占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8.6%。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國際服務出口市場份額仍與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和中國整體的貿易地位不相匹配。從各個具體行業上看,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結構不平衡。只有旅游和其他商業服務的貿易保持順差狀態,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2.中國服務業對外投資能力分析。中國服務業對外投資國際市場占有率低,而且服務業對外投資相對優勢指數小。2006年,中國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113.8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全部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53.8%。其中,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35.3億美元,占中國服務貿易領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31%;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78.5億美元,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對外投資45.2億美元,占比39.7%,同比下降8.5%;批發和零售業11.1億美元,占比9.8%,同比下降50.7%;住宿和餐飲業0.03億美元,占比甚微,降幅達66.9%;中國信息傳輸計算機和軟件業、房地產業、科研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幾大新興或現代服務業對外直接投資8.4億美元,占比7.4%,但增勢迅猛,同比增長157.7%。
三、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優勢的對策
1.制定服務貿易出口促進戰略與策略,建立發達的股務貿易促進機構體系。我國應制定服務貿易出口發展戰略規劃,扶持重點行業,發展重點項目。通過借鑒美國經驗,股務貿易促進機構體系,一是要建立咨詢、決策與協調體系;二是建立橫向服務體系,由負責具體事務的政府部分組成;三是建立縱向服務體系,即由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服務貿易管理促進體系。
2.優化服務業要素,完善服務貿易法規體系。服務業要素高級化進程的關鍵是人力資本積累,未來服務業競爭優勢的較量實際就是人力資本優勢的競爭。為此,要加大對教育與研發方面的投資,建立多渠道多層次人才培養教育機構與體系。政府在產業發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過于保證國內市場處于活潑的競爭狀態,制定競爭規范,避免托拉斯狀態。3.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整合相關服務業產業價值鏈。生產是產品價值增值的主要源泉。我國應積極培育生產市場與所需要的專門服務人才,使生產企業服務內在化不斷外在化,向企業價值鏈的高端發展從而形成競爭優勢。我國應該整合相關產業價值鏈,從價值鏈的相關環節尋求價值增值。充分發展各種業態與模式,那么旅游業的發展必然會帶動相關運輸業、餐飲業、住宿業、金融業、通訊業等服務部門的發展,從而帶動其競爭力的提高。超級秘書網
4.構建企業硬件與軟件要素。硬件包括:結構,一個企業的組織結構會影響其戰略規劃及變革能力。戰略,構建戰略意圖是獲得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途徑,服務業尤其要高度重視品牌戰略。制度,在制定戰略時,管理層必須擁有關于其運營、顧客及競爭對手的詳細數據以判斷形勢的嚴重性,這就使得企業的管理會計系統、市場研究和銷售跟蹤系統和競爭情報系統成為必不可少。軟件:風格,服務企業應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形成自己高效獨特的管理風格,形成自己的品牌風格與文化。共同的價值觀,一個企業要確定自己的首要目標,明確自己的使命,而不能盲目發展。人員,指的是人力資源系統,包括員工評審、培訓、工資體系的構以及諸如動機、士氣、態度等無形精神因素。
5.積極提升企業自身發展和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企業發展不能完全靠政府補貼,要靠科技、品牌、效率和質量參與國際競爭。及時制定適當的營銷策略,最大限度地獲取出口利益的同時避免被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企業應通過調整和完善出口戰略,實現市場多元化,分散被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措施的風險。企業一旦涉案,要積極應訴,因為只有企業積極應訴,政府和企業才可以相互配合,共同維護其合法權利。
參考文獻:
分子表示一國總出口中某部門所占的份額,其中X[,ij]表示j國i部門的出口,分母表示OECD總出口中該部門所占的份額,因此RCA表示了一國出口結構(分子)與OECD出口結構(分母)的比較。如果一國某一部門的RCA等于1,那么該部門在該國出口中所占的份額與OECD的平均水平相同;如果RCA大于1,則認為該國在該部門處于比較優勢;如果RCA小于1,則認為該國在該部門處于比較劣勢。
本文中的數據來自《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Yearbook》,產品分類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tandardof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
在式(1)基礎上進行推導,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計算農產品RCA的公式:
附圖
其中RCA[,jt]表示第t年j國某部門的RCA,M[,it]表示第t年該部門i類產品世界出口額占該部門產品世界出口總額的份額,RCA[,ijt]表示第t年j國i類產品的RCA。
式(2)表明只要計算出各個年份世界各類農產品出口額占世界農產品出口總額的份額和中國各類農產品的RCA,就能計算出中國農產品在各個年份的RCA,因此選取16種二分位的SITC農產品進行RCA計算得出除煙草的RCA一度上升從而由比較劣勢變為比較優勢外,其它15種農產品的RCA均下降或保持平穩狀態。它們可分為5類:(1)雜項食品、含油籽仁及果實和紡織纖維等8種農產品的RCA呈下降趨勢。其中肉及其制品、咖啡、茶葉、可可及調味香料、飼料、雜項食品、紡織纖維5種農產品由具有比較優勢到失去比較優勢。(2)飲料、天然及合成橡膠、動物油脂和固定植物油脂4種農產品的RCA變化不大,且歷年均不具有比較優勢。(3)食糖及蜂蜜的RCA波動較大,具有比較劣勢的年份稍多于具有比較優勢的年份。(4)谷物及其制品的RCA波動較大,大致每過3、4年發生一次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的相互轉化。(5)乳品及蛋品的RCA逐年下降,且歷年均不具有比較優勢。
然后計算我國這16種農產品的世界出口額占世界農產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由于本文篇幅所限,所得結果沒有詳細列明。但是對出口份額的分析,我們看到:對各種農產品歷年的份額進行排序后,該順序一般比較穩定;份額在10%以上的農產品一般包括水果及蔬菜、谷物及其制品;有的年份也包括肉及其制品或咖啡、茶葉、可可及調味香料。其他的重要農產品包括乳品、蛋品、飲料和紡織纖維。它們的RCA變化對中國農產品總體的RCA變化有著重要的影響。
根據式(2)計算中國農產品RCA結果參見表1。
表1中國農產品顯示性比較優勢(RCA)時間序列(1978-1998年)
年份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
RCA2.05591.85971.70861.6211.56111.57591.056
年份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
RCA1.54461.58231.50551.46621.43461.29561.2162
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RCA1.09641.06330.99520.82960.84580.77780.7264
資料來源:根據UnitedNations: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Yearbook(1978-1998)相關數據計算所得。
可以看出中國農產品的RCA自1978年以來幾乎是逐年下降的,并且在1994年就失去了原來具有的比較優勢。具體劃分的話,中國農業在1978-1990年具有次強比較優勢;1991-1996年具有中等比較優勢;1996年以后只具有較弱比較優勢。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在1978-1991年期間,加權后的RCA(各種農產品的RCA乘上它們的份額)在0.1以上的農產品一般有6種;而在1992-1998年期間,加權后的RCA在0.1以上的農產品只有2種,最大的值來自水果及蔬菜,此外是谷物及其制品(在1995年和1996年是肉及其制品)。失去比較優勢的最重要的農產品是紡織纖維。
再選取47種三分位的SITC農產品,分別計算它們在1978、1988、1998年的RCA。得出:1978年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有25種,占樣本總數的53.19%。1988年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有21種,占樣本總數的44.68%。1998年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有13種,占樣本總數的27.66%。其中有極強比較優勢(RCA>2.5)的農產品只有4種,占樣本總數的8.51%;有次強比較優勢(2.5<RCA<1.25)的農產品有7種,占樣本總數的14.89%;有中等比較優勢(RCA<0.8)的農產品有3種,占樣本總數的6.38%;有較弱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有33種,占樣本總數的70.21%。這是因為1978-1988年期間,RCA下降的農產品有32種,RCA上升的農產品有15種。其中由具有比較優勢到失去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有8種,由不具有比較優勢到獲得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有4種。1988-1998年期間,RCA下降的農產品有32種,RCA上升的農產品有15種,這與前一期間相同。但這一期間由具有比較優勢到失去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有9種,由不具有比較優勢到獲得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只有1種。由此可以看出:中國農產品RCA的下降主要發生在1988-1998年期間。農產品比較優勢正逐步由少數產品所占有。
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中國農產品比較優勢變化的總體特征:
1.包括谷物及其制品在內的糧食產品已經基本失去比較優勢。糧食產品為土地密集型產品,中國人均占有土地資源率較低,不具備競爭的自然稟賦優勢。目前中國還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僅有大米、未粗磨玉米和小麥類混合粉及團狀物。
2.肉及其制品與活動物一直具有比較優勢。目前中國的生豬等畜產品多為農戶散養型,勞動力資源是比較優勢;相關產品的加工制品因國內消費偏好影響,也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3.油類產品比較優勢變化明顯。其中固態固定植物油和含油籽仁及果實由比較優勢變為比較劣勢。
4.園藝類農產品仍然具有比較優勢。園藝類農產品主要包括各類水果、觀賞類樹木及蔬菜,多為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中國在此類產品上具有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勢:除干果、鮮果及堅果失去比較優勢外,其它類別一直保持了比較優勢。
5.紡織纖維失去了比較優勢。主要原因是植物纖維和黃麻纖維由具有顯著比較優勢到失去比較優勢。棉花和蠶絲本來是中國具有比較優
勢的農產品,但由于1990年代以來國內需求的激增和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到1995年左右均失去了比較優勢。
二、入世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入世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方面,中國農產品的出口將獲得諸多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入世會使中國的農產品進口進一步增加,特別是小麥、玉米等糧食的進口數量將大幅度增加,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自1995年以來,中國糧食已經完全失去了價格優勢。其中小麥價格高出國際市場價格28%,玉米高出71.1%,大米高出17.8%。
2.美國對谷物的出口補貼,使中國糧食產品的競爭力進一步下降,加上中國對美國西北部小麥進口禁令的解除,可以預計從美國進口的糧食將急劇增長。
對事物的分析,往往先從哲學的范疇或角度去思考,能使人懷有人性的情感,因而,也可以使人全面本制地去認識。 二、產權及產權交易的法律意義 產權(財產權)是人們對有價值的特定物具有排他性控制的權利,這種控制權充分表達和體現了財產所有者在自由的前提下任意運作的各項權利。因而,財產權就是自由權,這是法律的維度內所界定的。這就意味著,當將一組關于某些特定財產的權利以法律的形式分配給了某個人時,則同時就將該財產項下的自由權賦予給了這個人,那么,這個人就可以按著自己的意志,在不需要任何人知曉和允許的情況下,對該財產自由地行使其項下的權利。 財產權具有任何條件下的絕對所有權,筆者是難以茍同的。例如,在中國的國有企業工作的職員,享有企業分配給他居住房屋的財產權,這時對該房屋的財產權僅包含了使用權和一定條件下的處置權,而不涉及具有絕對性意義上的所有權。鑒于,對該房屋的使用權利,是企業分配給該職員相應勞動對價的一部分,就是說,如果職員放棄了對該房屋的使用權利,則他會得到例如現金收入上增多的補償。因而,當該職員接受了房屋使用權利的時候,就放棄了其他形式的權利,而對房屋行使其權利之時,就具有了法律意義上的財產權的排他性和非相容性。
一個通俗的典故,能讓我們形象地理解財產權的意義: 此路是我開 此樹是我栽 要想從此過 留下買路財 這個攔路要財者對這條路雖然不具有完全法律意義上的所有權,然而,他具有與其他任何人相比較而言的相對優勢,這時,他就具有了他人所不具備的也無法行使的權利。 “財產權”,更誘人的意義,在于這種權利具有可替代性、可變換性和可流通性。 當財產權利者對他們的某一財產產生興趣,而 對自己所擁有的財產失去經營價值時,他就想用自己的財產換取他所感興趣的財產,這樣,財產交易就由此產生了。然而,任何僅利已而無利于對立的交易是無法實際的,因而,人們試圖努力地探求可以達到交換目的和滿足的交易對象及交易條件,這樣,基于期待獲得成功交易的“談判”就成為欲做交易者首要思考的課題。
一、前言
非洲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一直很小,但最近幾十年來,這一比例有了新的趨勢。最近幾年,貿易份額比例小幅度上升。在這一時期,非洲的工業制成品和食品的出口也有所下降,而礦物質和其他農產品的出口增長,不僅反映了其工業化和外向型農業生產,也反映出其高度依賴自然資源尤其是礦泉資源和石油出口。
原材料的需求和供給不斷上升和國際貿易開放的情況,似乎能消除與經濟增長、非工業化以及國際價格波動有關的缺陷。因此,這些新的變化對SSA(撒哈拉以南非洲),尤其是對兩個區域CEMAC和WAEMU(中非和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具有新的貿易機會和增加進出口貿易的來源。
實際上,非洲的進出口貿易不像幾十年前那樣高度依賴于發達國家的需求,或者20世紀80年代時所遭遇的債務危機。隨著亞洲的崛起,尤其是中國作為非洲的重要貿易伙伴,SSA的貿易一體化降低了非洲國家(SSA)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例如,從2000年到2008年之間,非洲與發達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份額從74%下降到61%(UNCTAD,2014)。
本論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中非和西非(CEMAC and WAEMU)聯盟地區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本論文的目標是要用OLS+穩健法比較中非和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之間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其余的工作分為:在第二節中,我們將介紹這兩個經濟地區的一些特點(共同點和差異點)。第三節將要回顧一下前人工作的重要文獻。第四節將進行實證分析。最后,第五節將總結并給出本論文的結論。
二、中非和西非經濟貨幣聯盟的歷史和經濟狀況
(一)歷史
中非經濟與貨幣共同體(縮寫CEMAC)非經濟與貨幣聯盟(WAEMU)是兩個不同經濟與貨幣一體化組織。兩個聯盟(MAC和WAEMU)是該法郎區域的成員,法郎區域有15個國家成員。②
作為以前的貨幣地區和貨幣合作機制,非洲法郎(CFAF)包括科摩羅法郎貨幣未受影響。CEMAC包括6個國家(喀麥隆、中非共和國(縮寫CAR)、乍得、剛果、赤道幾內亞、加蓬)。該地區擁有4780萬人口,該組織的主要目標包括促進合作,促進貿易和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如資本流動性和人力的流動性。
此外,該條約的其他目標為:協調成員國家的經濟政策,監測成員國(包括金融與貨幣政策)的經濟收斂(包括財政與貨幣政策),協調部門政策,逐步創建同一市場。CEMAC成員國家在區域內使用同一貨幣,但是,CFAF又與CEMAC和WAEMU的區域不同,它們使用的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縮寫CFAF)也成為非洲法郎,有不同的代碼,該區域貨幣的代碼是(XAF)。CEMAC的條約國家于1994年被批準,但是它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早期成立于1919年的殖民時期非洲赤道法語聯盟(AEF)。③
(二)經濟貨幣聯盟經濟狀況
正如克魯格(KRUEGER 1980年)所表示,對傳統策略出口貿易導向的國家,一般都經歷了快速增長的傳統出口產品,但非傳統出口產品也快速大幅度增長。為了確認KRUEGER的結論,可以看出兩個地區國家經濟的主要部門對GDP的份額,其經濟的一級部門的份額都遠遠高于第二級部門。亞洲的崛起和亞洲國家對原材料需求的增長,對非洲國家的出口貿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70~1979年間到2000~2008年間,SSA(撒哈拉以南非洲)與東南亞成員國家(ASEAN)還有中國、韓國和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從6%增加到12%,在同一時期,非洲與發達國家的出口總額量從69%下降到61%。再加上投資的增長也帶來了經濟的增長。例如,從1990~1999年間與2000~2011年間,在整個非洲的投資率(包括資本形成和外商直接投資)已經從17.7%上升到18.7%。WAEMU和CEMAC的成員國家的投資總額增加了。
關于通貨膨脹,這兩個地區在整個非洲(SSA)的通脹平均水平相當低。2008年CEMAC的通貨膨脹率到5%,而WAEMU的通貨膨脹利率達到7%。雖然這個水平比其他非洲國家(SSA)的平均水平還低,但是兩個水平已超過兩個聯盟通貨膨脹的最高水平。④雖然在平均水平的情況下,CEMAC與WAEMU的通脹與其他SSA國家(撒哈拉以南非洲)比起來相當低,但是兩個聯盟的有些成員國家里的通貨膨脹遠遠高于平均水平。
三、實證分析
(一)分析法
本論文將從理論上解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同時將使用數據做出實踐研究。本論文使用兩個地區(CEMAC和WAEMU)做出一個比較的實踐研究。上面我們討論了理論上,投資、經濟開放度(作為全球化的指標)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隨之我們也給出幾個實踐研究的結果。本論文主要利用面板數據和OLS+穩健法,研究從1970年到2014年CEMAC和WAEMU的成員國。
(二)數據的來源
本論文的變量包括匯率(ER)USD/CFAF美元對非洲法郎GFCF(固定資本形成總和)FDI(外商直接投資),進出口貿易開放度(OPEN),出口(EXPORT),通貨膨脹(為國內生產總值緊縮指數),凈官方發展援助(NODA),農業產品增加值占(AGRIVAL)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來源于UNCTAD(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數據庫)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
(三)研究定界
本文著重研究SSA的兩個地區:中非和西非經貨聯盟(CEMAC和WAEMU)。以前研究SSA(撒哈拉以南非洲)沒有考慮到兩個地區的一些相似性和差異,本論文想補充以前的研究。除了使用共同貨幣之外兩個地區的宏觀政策,其是貨幣政策的收斂水平似乎一樣(法國銀行報告)。所以本論文在WAEMU的模型中(模型I)進入了農業產品占GDP的比例的變量。
(四)模型的設計
由于本論文的目標是研究CEMAC和WAEMU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因此我們利用下面兩個模型。CEMAC和WAEMU模型的差異在于農產品的變量。因為有些CEMAC國家的出口石油占DP的數據很少,甚至有的沒有,所以在模型當中沒有加上其變量。
四、模型的介紹
考慮CEMAC影響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時,模型沒有加入農業產品占GDP份額,因為CEMAC似乎出口石油或者礦泉資源。有些CEMAC國家的石油出口是從1998年和2000年開始的,如赤道幾內亞和乍得。其中,只有中非共和國(CAR 為(CENTRAL AFRICAN REPUBLIC)縮寫)不出口石油。因此,此模型沒有區分石油出口產品的種類所占GDP的比例。為了研究WAEMU影響GDP的決定因素,在第I個模型中再加上一個變量,也就是說農業產品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由于CEMAC中農業產品占GDP的比例很少,甚至有的沒有數據,所以在第II個模型當中我們忽略了這個變量。
一模型是這樣設計的:
LnYit=β0+βiLn(Xit)+?t (i=1 …6) (1)
其中,Ln=自然對數,Y=人均國內生產總值,i=國家,?t=誤差項,Xi=為解釋變量。
關于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WAEMU)的模型:模型I。其模型是這樣考慮的:
LGDPPC=β0+β1LGFCF+β2LFDI+β3LEXPORT+β4LOPEN+β5LER+β6LINF+β7LNODA+β8LAGRIVAL+?t (2)
其中,LGFCF是資本形成總和占GDP比例的對數,LFDI是外商直接投資占GDP比例的對數,LEXPORT是出口占GDP比例的對數,LOPEN是貿易開放度(貿易總和占GDP比例乘以100的對數),LER是匯率的對數,USD/CFAF是美元/非洲法郎的對數,LINF是通貨膨脹的對數(國內生產總值緊縮),LNODA是凈官方發展援助占GDP比例的對數,LAGRIVAL是農業產品增加值占GDP比例的對數,所有的變量都是用自然對數的。
我們使用OLS回歸+穩健法,因為它會處理自相關和異方差的相關問題。陳強(2015年)和杰弗里M.伍德里奇(2010年)。
關于中非經濟與共同體(CEMAC)的模型:模型II。其模型是這樣設計的:
LGDPPC=β0+β1LGFCF+β2LFDI+β3LEXPORT+β4LOPEN+β5LER+β6LINF+β7LNODA+?t (3)
其中的變量與第一個模型的變量一樣,但是不包括LAGRIVAL這個變量。
(五)結果分析與和討論
第二個模型(CEMAC)的擬合優度R2等于86.99%,第一個模型(WAEMU)的擬合優度R2等于66.1%,兩個模型都沒有問題。因為兩個模型的擬合優度超過50%,這意味著兩個樣本回歸直線的解釋能力都超過了50%。兩個模型的F檢驗也是一致的,F檢驗在1%的水平下都是顯著的(F的概率=0,Prob>F=0.0000)。這表明兩個模型的線性關系也成立,但是所有的變量都不是顯著的。模型I和II當中有幾個變量t檢驗的P值在1%、5%或者10%的水平下是不顯著的。兩個模型的擬合優度R2-Between(R2-Between表明共同效應(common effect))大于R2-within(R2-within表個體效應(individual effect))。其結果表明兩個模型之間沒有個體效應的問題,證明了模型的齊性(Homogeneity of the models)。
五、結論
本論文的實踐研究結果表明出口對經濟增長有利,而且其變量對于兩個經濟與貨幣聯盟來說是經濟活動的重要因素。本論文的研究結果也發現投資(外商直接投資)是WAEMU(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的經濟活動重要的決定因素,但是對于CEMAC(中非經濟與貨幣聯盟)不是重要的決定因素。兩個區域內固定資本形成雖然對經濟有利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一致的。兩區域應該努力通過環境與政策優化外國直接投資的影響,而且為了提高和優化固定資本的作用,也要努力優化經濟政策。
凈官方發展援助對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而且在兩個區域內結論是一致的。這個情況讓我們考慮到經濟結構和政府結構的績效。該援助的目標應該是結束世界的極端貧困,增加儲蓄和投資,以及提高發展國家的生活水平。因為援助對高級績效的經濟機構和政府更為有效,所以無論是在中非或者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的國家(CEMAC 和WAEMU),都應該提高其機構的績效,這樣的話會優化援助的作用。
注釋:①CEMAC:中非經濟與貨幣共同體WAEMU: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
②法郎區域包括15個國家。貝寧,布基納法索,赤道幾內亞,赤道比紹,多哥,剛果(布),加蓬,喀麥隆,科摩羅,科特迪瓦,馬里,尼日爾,塞內加爾,乍得,中非共和國。
③想多了解該組織可以查看cemac.int。
④CEMAC(中非經濟與貨幣共同體)與WAEMU(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兩個聯盟有共同的通脹的最高水平,也叫收斂水平。這個水平是3%。
(作者單位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作者簡介:PANDOU LONDHAT KRISHNA BARBE OSIRIS(中文名字:歐瑞),剛果(布)人,女,研究方向:金融。]
參考文獻
[1] 陳強.高級計量經濟學及STATA應用(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Abdoul’ Ganiou Mijiyawa.Africa’s Recent Economic Growth:What Arethe Contributing Factors?[J] . 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2013,25(3):289-302.
[3] Adeyemi A.Ogundipe,Paul Ojeaga,Oluwatomisin M.Ogundipe. Is AidReally Dead?Evidence from Sub-Saharan Africa[J] .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2014,4(10).
[4] Banque De France.1994, ,2014.Annual report franc zone[Z] .
[5] ?EN,Ali,?ENTURK,Mehmet,OZKAN GOKCEN,Ducan,Engin,External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anel dataAnalysis[J] . Marmara University Journal of Economic&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14:15-28.
[6] Hector Sala,Pedro Triv?n.Openness,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Sub-Saharan Africa[J] . 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14,23(2):257C289.
一、2007-2008年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概況
2007年開始,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就在一直高位運行,從年初的2.2%上升到當年12月份的6.5%,然后又上升到2008年2月的8.7%;隨后CPI一路下滑,降到7月6.3%,最后12月降到1.2%[2],形成一個從上升、高峰、再到下降、消失的完整過程。
而同一時期,世界上石油、糧食、鐵礦石等大宗初級產品價格在飄升。2008年7月,世界石油價格暴漲至創紀錄的歷史高點147美元。糧食、鐵礦石等其它我國大宗進口資源的價格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而我國又是這些資源性商品的進口大國,石油、鐵礦石一半以上需要進口,糧食中的大豆更是90%依賴進口,通過國際貿易使通貨膨脹傳入我國,并對國民經濟造成傷害。
二、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傳導路徑分析
關于輸入型通貨膨脹的概念,學術界至今尚無定論。一般是指:在開放經濟中,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和國際資本流入規模過大,導致進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國內貨幣供給被迫增加,進而引發國內市場價格普遍、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本文主要分析由于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導致我國出現的輸入型通貨膨脹。
一般而言,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上漲,首先推動我國原材料、材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的上漲,然后引起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即工的上漲國際貿易論文,最后再傳導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而引起物價的全面上漲。2007年初級品進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燃料等生產原料比重占91.67%,這些產品進口價格變化必然改變國內廠商的生產要素價格和生產成本,表現為國內工業品出廠價格的變化,并最終間接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水平。
以石油為例,由于石油是基礎能源產品,是工業交通的血液,被譽為“黑色黃金”。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導致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上漲,又引起國內交通運輸、用油工業品以及居民燃氣價格的上漲;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則與國際原油價格同步,隨著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其下游的塑料、橡膠和化纖等工業中間品的價格也進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傳導,最終引起整個社會價格總水平的上升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三、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分析
世界上石油、糧食、鐵礦石等大宗初級產品除了受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限制外,由于其以美元計價,在世界流動性過剩、美元貶值以及受次貸危機影響金融資產接連發生危機的背景下,世界大宗商品被賦予了金融投機以及資產儲備功能,從而導致這些商品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的態勢。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放任美元貶值,通過貿易逆差向全球輸出大量美元,成為全球貨幣的“供鈔機”,造成世界范圍內貨幣供應過多、流動性過剩,國際市場石油、原材料、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形成全球性通貨膨脹。衡量美元強弱的指標美元指數在此期間發生了巨大波動,美元指數的上升說明美元升值,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下跌,反之則貶值,商品價格上漲。美元指數由2006年9月1日的85.67一直下跌至2008年3月7日創73.11歷史低位,在此期間,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急劇上漲[3]。
四、對策分析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此輪輸入型通貨膨脹,與美國的國內經濟問題及其“以鄰為壑”的匯率政策是分不開的。這些政策給全球帶來巨大災難,但各國也沒能牽制美國,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美國實施了新一輪的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向世界輸入大量的美元,助推國際大宗初級產品的價格屢創歷史新高。據報道國際貿易論文,為刺激經濟進一步復蘇,美聯儲計劃在近期推出第二輪定量寬松政策,將造成美元進一步貶值。
一 引 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進一步改變了全球資源配置的方式,使得世界經濟競爭出現了許多新形式和新內容,東盟①就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結果,他是東亞地區為實現本區域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聯合起來在本區域內優化資源配置的形式,這是東亞自身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東盟作為中國重要的鄰居,在中國對外戰略中的地位自然非同一般。加強與東盟國家的政治經濟交往實踐,努力發展與東盟關系,對中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首先,東盟國家快速發展的經濟,將進一步拉動我國的經濟發展。在1997年的前30年里,東盟平均經濟增長率為6.2%,遠遠高于發達國家。亞洲金融危機過后,東盟各國采取積極措施,經濟步入復蘇。2000-2004年東盟經濟整體的年均增長率恢復至5.0%,至2006年東盟GDP達到5.8%的增長率,東盟10國GDP總額已達10643.69億美元,外貿總額14426.57億美元,占GDP的135.5%。無論從其經濟規模還是從其貿易規模來看,東盟已相當于一個經濟大國。其次,東盟是一個擁有10個國家經濟論文,5.67億人口的地區組織,可以成為中國理想的銷售地,也是中國最具希望的經濟合作伙伴;東盟國家大量的華人華僑對中國的投資,不僅可以為我國提供大量的資本,還可以為我國引進大批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再次,東盟國家可以成為中國急需的資源供應地。隨著中國經濟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國對于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東盟國家不僅自身擁有豐富的木材、橡膠等戰略物資,而且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論文服務。中國海上石油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離不開東盟國家的支持與合作。所以,中國小康社會的建設離不開與東盟國家在能源方面的配合;另外,東盟國家與我國的地緣優勢,有利于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推動我國西南地區經濟的發展。現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正在加緊推進,談判的主要目標是在2010年以前建立起包括中國13億人口和東盟5億人口在內的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通過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貿易往來,是我國經濟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的保障。由于制造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行業,所以本文的分析集中在制造業方面,著重分析中國和東盟的雙邊貿易對我國制造業的影響。
二 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現實基礎
中國和東盟都是發展中或新興的工業園,國際貿易是中國和東盟的長期對外策略和戰略目標。國際貿易對于中國和東盟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說,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國際貿易的發展有助于雙方產業結構的調整,在雙方進行產業競爭以增進本國貿易額的同時,產業間的互補性也進一步增強了各自的國際競爭地位。
(一)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情況
從貿易總量上看,雙邊貿易持續穩定增長。1975年中國與一些東盟國家陸續簽訂了貿易、航空、海運和投資保護協定,相互給與最惠國待遇,到1988年雙方貿易額年平均增長18.8%。進入9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和東盟各國家之間的貿易額以平均24.98%的增長速度穩步攀升。從表1中可以看出,1993年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額僅88.64億美元,到1997年達到226.51億美元,比1994年翻了一番。1997年中國和東盟的貿易額在歷史上第一次突破200億美元,此后幾年雙邊貿易額基本穩定在200~300億美元之間。2000年,中國與東盟各國家的雙邊貿易大幅度攀升,全年貿易總額達323.1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47.41%,2002年雙方貿易總額突破400億美元,10年間,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總額增長了4倍。2005年雙方貿易額更是達到了1133.94億美元,同年,中國成為東盟的第四大進出口國,東盟成為中國的第五大出口國,第三大進口國,中國和東盟互為第四大貿易伙伴(見表2)。
表1①1999-2005年東盟與中國雙邊貿易情況(單位:億美元)
項目
年份
進出口
出口
進口
金額
增長(%)
金額
增長(%)
金額
增長(%)
1993
88.64
——
45.28
——
43.36
——
1994
110.63
24.81
53.04
17.14
57.59
32.82
1995
133.31
20.50
62.01
16.91
71.30
23.81
1996
166.92
25.21
74.74
20.53
92.18
29.28
1997
226.51
35.70
91.68
22.67
134.83
46.27
1998
204.15
-9.87
92.03
0.38
112.12
-16.84
1999
219.23
7.39
95.91
4.22
123.32
9.99
2000
323.16
47.41
141.79
47.84
181.37
47.07
2001
319.15
-1.24
145.16
2.38
173.99
-4.07
2002
427.6
33.98
195.48
51.94
232.12
33.41
2003
553.16
29.36
270.44
38.35
282.72
21.80
2004
818.58
47.98
386.47
42.90
432.11
52.84
2005
1133.94
38.52
5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