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護理概念模板(10篇)

時間:2023-05-17 16:51: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居家護理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居家護理概念

篇1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16-0030-02

楊浦區引入老齡化社會的“介護”工作概念,以患有疾病且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動不便的居家老人家屬和為老服務者為對象,提供居家老人基礎醫學護理技能培訓,使其更好的承擔起老年人居家護理和生活照料的責任,提升居家老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適應上的健康享受[1-2]。本培訓工作納入了楊浦區2012年的政府實事項目,實施前延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了“介護”居家護理服務需求度調查。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延吉社區有常住人口74 777人,65歲及以上的人數為15 825人,占21.16%;80歲及以上的人數為4 448人,占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28.11%,遠遠高于周邊平涼社區的6.22%和大橋社區的9.74%[3]。衛生服務中心于2012年6月結合病史和入戶調查,確定100戶家有患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動不便的家庭,免費提供居家護理技能培訓。100戶老人中,由子女和配偶照顧占56.00%,保姆和護工、志愿者照顧占44.00%。

1.2 方法

使用楊浦區衛生局社區衛生管理中心編制的“介護”培訓《需求咨詢表》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老人基本情況、日常生活能力評定、患病情況,家屬或保姆希望得到哪些居家護理技能的培訓項目等。發放問卷100份,收回100份。

2 結果

2.1 居家養老者的疾病構成

居家老人中居首位的是腦卒中后遺癥,占45.20%;其次為心血管疾病,占39.60%;糖尿病占15.20%。2種及2種以上的慢性疾病患者占58.60%,有46.30%的患者有肢體障礙。

2.2 日常生活能力評估

100名居家老人中,13項日常生活能力判定,完全自理平均為14.77%;有些困難平均為38.50%;需他人幫助平均為23.20%;完全依賴他人幫助平均為23.50%(表1)。

2.3 培訓項目需求調查

“介護”技能培訓必授項目,需求度最高的為扣背按壓、預防壓瘡、協助床上更衣;選擇性項目最高的為口腔清潔、床—輪椅患者轉移單人操作、床—輪椅患者轉移雙人操作(表2)。

3 討論

“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模式很受歡迎,有多種慢性疾病、肢體障礙的患者家庭對“介護”培訓有很高的需求[3]。我中心自2012年6月開展此項培訓宣傳以來,在廣大居家養老患者家庭引起了很好的反響。本次調查樣本主要挑選有肢體障礙和困難家庭作為優先考慮對象,因此調查結果中,需要依賴他人部分幫助和完全依賴他人幫助的患者比例有所上升[4]。家庭醫生服務制是社區醫療工作的發展方向,“介護”式居家養老模式豐富了家庭醫生服務內容,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了更為便捷、科學、精心的護理模式,是值得在社區進行推廣的。

調查顯示,患者家屬及陪護更加愿意學習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護理操作。肢體障礙患者因為長期臥床,容易發生褥瘡等疾病,對貼近實際需求的基礎護理操作培訓有較高的需求。這些應當成為“介護”培訓重點考慮的內容。上海延吉社區老齡化程度較高,進行“介護”技能培訓,是應對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金其林, 王穎麗. 日本老年人介護模式及其理念的借鑒與思考[J]. 上海醫藥, 2012, 33(2): 23-24.

[2] 王君俏. 老年介護發展現狀與我國介護事業的關鍵問題[J]. 護士進修雜志, 2006, 21(1): 18-20.

[3] 孫偉, 鐘寧, 蔣中陶, 等. 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護理需求度調查分析[J]. 上海護理, 2011, 11 (4): 27-30.

篇2

關鍵詞: 老齡化;居家養老;合肥市

Key words: aging;family endowment;Hefei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6-0327-03

0 引言

全球人口快速老齡化是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目前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或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1]中指出,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不僅是中國自身的問題,而且關系到全球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備受世界關注。隨著老齡化的不斷加深,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

1 我國老齡化進程及居家養老模式現狀

1.1 我國老齡化進程 國際上通用的老齡化,是以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7%或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10%作為進入老齡社會的標準。[2]

通過查閱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中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匯總的《1982-2010年人口年齡結構和老齡撫養比表》,結果表明,1999年中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2010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達已到8.9%,老年撫養比更是達到11.9%,老齡化程度嚴重加深。從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初步匯總的《各地區年齡結構表》的結果來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發達地區只有廣東省略低于7%,其他地區只有、青海、新疆、寧夏等四個偏遠地區低于7%。因此,我國的養老問題迫在眉睫。

1.2 我國居家養老模式現狀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養老模式大多數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即是由家庭成員提供養老所需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照料。然而當前及未來中國都會普遍出現“421”甚至是“4421”家庭結構,出現了高齡化、小型化趨勢,逐漸削弱了家庭養老功能,“空巢老人”的家庭問題普遍出現。居家養老服務是加快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性工程,是政府和社會力量依托于社區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精神慰籍、文化娛樂等方面服務的一種服務形式,它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和更新,是我國發展社區服務、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內學者對居家養老的概念給出各種觀點,其中,趙曉征認為居家養老是指老人在自己或子女的住宅中居住,但并不意味著由家庭成員來全部或主要承擔養老責任,“家庭養老”必然對應著“居家養老”,但是“居家養老”則不一定是“家庭養老”。[3]

自從我國開始提出居家養老模式后,很多地區都開始探索和建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但是都處于起步階段,并沒有形成一個可推廣的示范模式。下面就介紹幾種典型的國外居家養老模式。

2 國外居家養老模式介紹

早在20世紀,歐洲國家最先進入老齡化社會,但是進展速度平穩而緩慢,是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一種社會問題。

2.1 西方國家居家養老模式 在西方價值觀的背景下,大部分父母在子女成年后都是與子女分居,在這種觀念下,大部分養老問題都是要靠社會保障以及老年社區服務等來進行解決的。

篇3

1. 1強調合作國外研究認為社區居家帶管病人感染率非常高,如果想要降低在居家環境中PILL的感染率,就必須將所有關注PILL居家維護的力量聯合起來,比如醫院、社會、病人。美國一所機構通過聯合內科醫生、護士、藥劑師共同參與PILL居家維護,成功地將PILL居家感染率降低了4600。

2. 1.2維護必須規范、不間斷國外目前無統一的PILL居家護理的規范,但是無論任何機構在從事這項工作時都必須制定適合機構自身和病人的維護方案,并且按照制定的規范進行連續、不間斷的護理。比如導管護理清單,包括導管型號、長度、位置等所有信息;導管護理手冊規定了護理的操作規范;甚至有些機構細致到敷料更換手冊、消毒手冊等川。

1.3病人成為居家護理的倡導者國外一項研究針對居家腸外營養和腫瘤化療的PI CC帶管病人展開,研究表明,血栓發生率為1.100,機械性靜脈炎發生率為13.100,總體并發癥發生率為17.500,因并發癥而發生的拔管率為7.000,表明PI CC作為長期家庭營養治療和化療的途徑是安全可行的川。但是前提是精確管理和居家護理的順利實施,必須動用一切力量改變病人的傳統觀念,使病人主動接受并認可居家護理,讓每一位帶管病人都成為居家護理的積極倡導者,而不是被動接收者。

1.4居家護理的實施者在國外,只有經過專業培訓并且取得專業資格認證的人員才可實施PILL的維護工作。美國的腫瘤病人在化療間歇期可由家庭照護公司派專業人員,每周上門1次。在澳大利亞,主要由社區護士負責癌癥病人門診化療后的家庭訪視及各種導管的維護。在荷蘭,也是由家庭護士探訪癌癥病人,進行相關導管的維護曰。

2國內PICC居家護理的發展現狀

2. 1發展不均衡目前在我國,PILL的維護主要在醫院的病房或門診進行。由于我國各地區PILL置管技術的發展參差不齊,只有部分二級以上的醫院有條件建立PI CC門診。很多病人由于居住在偏遠地區,到達最近的醫院需要耗費很多的體力與交通費用,維護I次對于他們來說很難做到,因此,不得不放棄Plcc的留置,或者因為并發癥的出現而終止留置。使用Plcc進行靜脈營養治療、腫瘤化療的病人日益增多,一般病人化療需要4個一6個療程,化療的間歇期病人不得不帶管出院,居家期間的導管護理也成為醫患共同關注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在研究和臨床工作過程中大力倡導居家護理,也有不少醫院在積極開展這項護理服務。

2. 2居家護理停滯不前馬楠楠等叫的研究發現:PILL居家護理是一項新舉措,由于宣傳力度小,大多數病人還是對PILL居家護理了解甚少,病人對PI CC居家護理存在心理顧慮和相關知識的缺乏,對PI CC居家護理的認識存在不少誤區。縱觀PILL居家護理最近幾年的發展,基本的實施模式停留在建立以醫院為中心的社區維護網絡、建立維護檔案、電話隨訪、上門訪視,對病人及家屬進行PILL置管和維護等相關知識的培訓,甚至鼓勵病人和家屬自己實施居家維護。

鐘暉等川的研究認為,通過電話隨訪實施健康行為能力和自我護理能力干預,在降低血液腫瘤PILL帶管出院病人發生導管相關并發癥方面療效確切,但也指出該研究在干預層面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3維護缺乏整體性和科學性趙立雙等川認為家屬參與護理模式可有效提高PILL護理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延長PILL使用壽命。具體實施方案為:家屬參與護理,并數次親自換藥,操作后護士給予點評和指導,使其真正掌握換藥操作,再輔以每周1次的電話隨訪使醫院護理延續至家庭,及時督促病人及其家屬的行為,有問題予以熱誠解答,解決了病人居家護理的各種難題,提高了維護的依從性。劉一玲等叫也認為帶管出院病人自行換藥與來院換藥相比,其因維護不當而導致的拔管無可比性。并且認為帶管出院者經??谱o士按既定的“PILL置管后居家護理指導流程”進行針對性的宣教、指導和考核后,能夠完全掌握此項技術。高群英等積極倡導PILL居家護理,對PI CC置管的腫瘤病人進行居家護理措施持續改進,能有效防控PI CC引起的相關性血流感染(BSIs)。具體居家護理措施包括:①在病人出院前加強PILL居家護理相關知識宣教;②發放PILL日常維護資料;③尋求家庭、社會支持系統;④建立維護網絡;⑤通過電話回訪提高病人出院后導管維護依從性等。但是也提出出院后導管的護理尚不適于由病人及家屬在家進行,病人出院后至少每周到醫院更換敷貼1次。因此,對于PILL帶管出院病人能否自行維護存在很大爭議。有關居家護理的探究都是各自研究,尚缺乏學科間、醫院間、區域間的合作,因此,無科學、系統的論證。

2. 4高科技手段助力居家護理馮玉玲等}m〕也詳細介紹了PILL網絡的組建,包括人員組成及工作職責,全院統一時間,專人專場導管維護,分時段電話隨訪,提高導管護理執行率,特殊時間段溝通,確保帶管安全無縫隙管理,講解配合演示,強化帶管安全教育,建立和發展片區維護網絡,方便病人就診。羅紅等yz〕提到居家護理服務網絡維護成員有責任為帶管病人提供居家護理服務,可采用上門訪視、電話隨訪、遠程視頻指導等。遠程視頻指導可將圖像清晰地展現在醫患雙方面前,經濟便利將會成為日后PILL居家護理發展的方向,但未具體介紹遠程視頻指導的具體實施方法。在PILL居家護理現有的發展基礎上將創新性地提出微信聯動一遠程視頻會診系統。

篇4

家庭養老、社會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是我國城市目前存在的三種基本養老模式。家庭養老是傳統的養老模式,養老院等機構社會養老是社會化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新興的、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有機結合的社會化養老模式,三種基本養老模式的優劣不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社會人口老齡化加劇,三種基本養老模式優劣變化及發展趨勢也不同。

一、家庭養老模式

中國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國家,長期以來形成了"家庭養老"的傳統模式,養兒防老、家長的主導地位、幾代同堂等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家庭養老家庭養老模式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直到今天我國城市大多數老年人仍然延用這種模式養老。選擇家庭養老的人們,他們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經濟上也比較劃算,從社會的角度考慮,家庭養老的社會硬件設施成本幾乎為零。而且其最大好處是家庭養老能使老年人與家人盡享孝道和天倫之樂。

但家庭養老在新形勢下的脆弱性顯示出其歷史的局限性。傳統家庭養老不足之處在于,老年人一般難以在家庭中得到專業細致的照料護理、醫療保健及精神文化等服務;在"四二一結構"家庭成為城市社會主流以及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的背景下,社會人力成本與人們工作負擔普遍加重,家庭成員與子女們不可能有足夠精力照顧家中老人,家庭養老面臨嚴峻的挑戰,傳統家庭養老模式越來越難以保持與發揮其社會功能與作用,城市家庭養老出現逐漸削弱和社會化變化的趨勢。

不過雖然經受工業化及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多層面沖擊,城市家庭養老功能只是弱化而不是消失,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經濟供養和精神慰藉的最重要來源,家庭養老方式仍然是我國城市最主要的養老方式。因此家庭養老不是可否堅持的問題,而是在堅持的基礎上如何用社區社會化養老服務深入挖掘和豐富"家庭養老"時代內涵與功能,使城市家庭養老逐步向社區居家養老過渡,煥發更強生命力與作用的問題,

二、社會機構養老模式

社會機構養老的特征是集中養老,其優勢在于服務專業化,即細致專業的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居住環境好,無障礙設計;休閑時間多,集體生活能排解孤獨;減輕子女負擔;滿足老人獨立生活的尊嚴感甚至再婚生活的需要。機構養老劣勢在于, 社會養老需要老年人重新適應環境、重建人際關系,容易與他人(同住老人)發生沖突;生活成本高,額外支付基本生活設施租賃費用;缺少來自家人的精神慰籍。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家庭養老是一種適應較低生產力水平和落后生產方式的養老模式,而建立在社會養老保險、退休金制度、醫療保險等"現代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基礎上的社會養老模式是適應現代工業社會發展要求的養老模式,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是社會發展及養老模式演進的必然趨勢。

養老院、老年公寓式等社會養老模式雖然被認為是現代社會養老模式發展的方向。但從現階段中國國情和發展趨勢看,養老院、老年公寓等社會機構養老模式仍不可能成為目前中國城市養老的主要模式。目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第一,社會成本巨大。修建養老院、老年公寓等社會養老服務設施,包括居住、就餐、起居、活動等在內的硬件設施是必不可少的,必需進行巨額基建投資;而社會養老不僅要有投資巨大的硬件設施,而且還要有相應的專職養護人員隊伍和配套的養老服務管理系統,專業化水平要求比較高,這些都將加大城市建設和社會資源的負擔。第二,現有資源的浪費。老人原來都有自己的住所和完善的生活設施,老人進到養老院以后,這些都將閑置,而養老院要重新占用土地資源和水電資源,造成浪費。第三,養老院的收費相對來說是比較高的,并非多數家庭能夠承受得了,而且,越來越龐大的老年人口規模也是養老院難以容納的。第四,最關鍵的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目前并不愿意去養老院。老人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來到相對陌生的地方,和原來并不熟知的人朝夕相處,這將增加他們的失落感。

三、社區居家養老模式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是近幾年來興起的,其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社區建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由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專業養老護理員為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上門做飯、照料及護理等養老家政、醫療護理及心理咨詢服務,以及社區日托、短期照料護理等服務。社區居家養老是家庭養老與社會機構養老的有機結合,兼有兩者的長處又避免了兩者的短處,是一種揚長避短的理想養老模式。其優越之處主要有:第一,社會成本低,不需要進行專門的基建投資,社區現的有幾間房屋略加改造即可設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第二,原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老人居家養老,飲食起居的一切物品都可繼續發揮作用,但通過社區養老服務一定程度上使老人家居住房變成了"家庭養老院"。第三,社區居家養老所需費用較低,服務內容及方式可自由靈活選擇,適合城市社區絕大多數老年人。

我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還只是剛剛起步,各項服務職能還不十分完善。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第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設施不夠完善,在硬件設施中不能滿足于老年人的各種需求。第二,社區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低,服務內容過于簡單現花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的專職服務人員主要面向小區內的下崗、失業人員和40、50人員中招聘。這些人員雖然有較強的責任心,但針對老年人服務的專業化知識和技能比較缺乏,不能充分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務需求。第三,資金有限,后續服務受到制約。政府部門為高齡、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解決了一部分老人的困難,但若要提供較為全面的居家養老服務,這些資金是遠遠不夠的。第四,居家養老觀念落后,服務力量薄弱。許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對居家養老服務這個概念比較模糊,對這個貼合實際的新型養老模式還有待進一步認同和了解。一些部門對開展和加強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認識不足,觀念落后,沒有積極開展和鼓勵相關企業加入到時居家養老服務的市場化運作中來。社區服務能力有限,服務力量薄弱,缺乏服務的多樣性,沒有專業的服務企業加入,難以有效提升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總之,社會居家養老能有效節約社會資源,減輕機構養老服務的壓力,而且投資少、成本低、收費少、服務廣、效益佳,是一種很受老年人歡迎、很有發展前途的城市養老模式。中外社會化養老的歷史經驗表明,社區居家養老是城市大多數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方式。政府挑頭,集體努力,家庭保障,社會支援,相信有我們共同努力,中國的養老問題一定可以解決的圓滿成功。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機構養老

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pension mode;home-care for the aged;institute pension

中圖分類號:C913.6;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9-0290-03

1 國家養老政策的演變及養老模式現狀

1.1 國家養老政策的發展及演變 1996年,《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頒布施行,該法指出,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同時強調,要發展社區服務,逐步建立適應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務、文化體育活動、疾病護理與康復等服務設施和網點;發揚鄰里互助的傳統,提倡鄰里間關心、幫助有困難的老年人,鼓勵和支持社會志愿者為老年人服務。此后根據我國養老事業的實際發展情況,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指出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要按照政策引導、政府扶持、社會興辦、市場推動的原則,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服務體系。2008年民政部《關于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指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養老服務已經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需要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2013年7月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其中對老年人權益的界定及保護更加明確具體和完善。正是這些法規和政策的施行逐步將養老服務推上了專業化、規范化的軌道。

從這一列有關解決養老問題的政策和法規中,可以看出國家對養老問題的相關政策導向,社區居家養老已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戰略舉措。

1.2 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 家庭養老模式是中國最傳統的養老模式,即養老的物質需要和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員提供。老年人家庭照顧主要是指來自家庭成員對老人的照顧,家庭成員包括了老伴、子女、子女的配偶、孫子女和老年人的兄弟姐妹等親屬。[2]在老年人的親屬中,子女是照顧老年人的主要力量。我國憲法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睆闹袊鴤鹘y文化觀念來看,一直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大家認為子女照顧父母天經地義。另外,老人在家庭中養老,處于一個熟悉的環境之中,家人從精神上的關懷和生活上的照顧更能讓老人享受到天倫之樂,其養老生活質量也會更高。

1.3 充分發揮政府及社區功能的居家養老模式 居家養老是針對家庭養老存在的不足和出現的一些問題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模式是指社會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一種養老模式。就其定位而言,社區居家養老是“福利多元化”在老年人福利領域的體現:社區通過整合社區資源、聯系基層政府組織、協調家庭與社區之關系,為社區內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系列服務。[3]居家養老模式主要以社區為依托,這種方式讓老年人并不脫離自己熟悉的居住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環境,又能享受到社區養老服務。這種模式既可以避免社區資源的浪費,又能解決部分人群的就業問題,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社區居家養老有一定的市場參與性(如購買服務),但福利性是其主要特色。

1.4 機構養老模式 機構養老是社會化養老的一種,就是以養老機構為主導,為老年人提供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的社會化養老服務方式。機構養老在養老服務體系中起到一個托底的作用。它主要是為一些無依無靠的老人、還有一些家庭困難,無力撫養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社會上其他一些需要機構養老的老人提供養老服務。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變化,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新的挑戰,使機構養老成為一種日趨重要的選擇。[4]為了適應這一需求,各個地區都紛紛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成立了由政府投資主導的養老機構,也有民間及社會組織成立的養老機構,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老人的養老需求。機構養老方式的優勢在于:養護結合,服務專業化;老年人集體生活可以互相交流,排解孤獨;可以減輕子女照顧負擔。而劣勢在于:老年人離開了熟悉的居住環境和人際關系網絡,需要重新適應環境,重新建立人際關系;親人的精神關懷減少;養老成本高,需要額外支付基本生活設施租賃費用;有些養老機構對老年人的身體狀況要求較高。

2 不同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2.1 家庭養老模式 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面臨困境。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的獨生子女人數已突破1個億,隨之產生了家庭規模的縮小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傳統的家庭自我服務功能不斷受到沖擊和削弱,這些都導致了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5]目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獨居老年人問題、留守老年人問題、空巢老年人問題、高齡老年人問題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與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有一定的關系。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戶均規模3.16人,較改革開放之初的4.61人下降了31.5%;城鄉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斷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達到49.7%,農村老年空巢家庭已達到38.3%。[3]由此可以看出,老齡化的問題是剛性存在的,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正在趨于弱化。

2.2 居家養老模式 居家養老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這種養老方式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張衛東認為:“居家養老的家不是一個物理空間概念,而是具有人文關懷、情感交流,同時具備物質養老和精神養老的社會環境。缺乏心理溝通和精神撫慰的‘空巢家庭’,不符合居家養老模式中的‘家’的概念涵義”。前已述及,目前各地開展的居家養老模式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果,但在探索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政府職責邊界不明晰。我國目前的居家養老服務尚處在政府扶持推動階段,因此政府參與到了居家養老服務的各個環節之中,這雖然有助于居家養老服務的快速發展,但也帶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居家養老服務內涵窄化,政府的行為及宣傳使人們認為居家養老服務就是政府購買服務,實際上政府購買服務僅限于自理有困難的老人,主要是城市的“三無老人”。政府的過多參與造成家庭照料期望移植政府,加重了政府負擔。另外還存在政策不完善,監督不到位,規劃滯后等問題。

二是資金短缺。一方面,由于社區養老服務具有社會福利的剛性,社區養老服務支出具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另一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對社區服務資源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這兩方面因素都會導致主要依靠民政部門投入、部分來自福彩資助的傳統籌資模式面臨困境。只有解決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續性問題,才能維系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提供、人員培訓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所需的資金。

三是服務隊伍建設乏力。近年來雖然各地都采取了多種措施加強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建設,但從服務人員的素質、數量還是服務質量,都與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就全國而言,社區志愿服務隊伍普遍缺乏,有的社區甚至根本沒有建立志愿服務站。從志愿服務的管理上看,大多數社區缺乏量化的評估體系和長效激勵機制,志愿者更多是基于道德的考慮而進行無償服務。從業人員接受專業培訓不足,這直接制約了居家養老的進一步發展和服務水平的提高。

2.3 機構養老模式 多年來,各地區都投資興建了一些公立養老機構,民間投資也逐步加入進來,設立了一些民營養老機構。但在運營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家叫匯晨老年公寓的公建民營養老機構,政府投資9千萬元,購買房產和裝修,200個床位,目前入住80個老人。[6]這樣的問題在各地養老機構中都有反映,部分養老機構經營陷入困境,難以為繼。機構養老中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養老機構的入住率不高,想入住的老人卻無法入住。這是因為收費低的公立養老機構配置不足,民營養老機構收費高。

二是老年人護理職業尚未納入國家職業規劃,從業人員的職業地位低,護理人才十分短缺。

三是機構養老的類型單一,功能雷同,不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由于我國養老機構的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財政投入力度有限,導致了養老機構未能全面、快速的發展,難以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務需求,導致老年人缺少歸屬感。

四是受多種因素制約,養老機構的經營能力弱,難以盈利。我國的公辦養老機構一般建筑設施較好,配套比較齊全,而民辦養老機構一般規模較小,在機構設施上的配置較差,缺少相應的醫療服務條件。

3 對現有養老模式有關問題的思考

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較西方國家要晚一些,在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遇到挑戰時,相關的問題才開始受到重視。有別于家庭養老模式的居家養老、機構養老模式在政府、社會組織的推動下開始起步、探索。但也走過了較長的一段路,積累了一些經驗。對于不同養老模式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采取不同的措施,逐步解決問題,完善養老模式。

3.1 加強頂層設計,健全法律法規,做好資源整合 養老問題是一個全社會的問題,需要中央結合全國的實際情況,適時做出統一規劃設計,指導全國的養老工作。在法律法規方面,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健全、細化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大保障老年人養老的合法權益的力度,充實有關醫療保險的內容,以調整各類社會成員的關系,在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方面起到切實的作用。在資源整合方面,要協調好民政、婦聯、工會、文化教育、勞動人事及企業等各部門,統一組織和管理,打破社區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體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等養老服務資源等方面的條塊管理,整合民政、國土規劃、衛生及社會保障部門的資源,落實對老年人權益和老年社區建設的保障措施。

3.2 加強養老行業職業規劃,培訓專業人員,提高護理水平 我國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對專業護理人員的需求量很大。因此需要相關部門做好這一行業的職業規劃,讓護理工作成為一個為政府、社會所認可的職業。給專業護理人員提供發展及上升通道,吸引更多的人從事專業的老年人護理工作。在這一點上德國的校企合作培養養老服務與管理人員的模式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在德國只有30%的人進入大學學習,70%的學生直接接受職業教育;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在校學理論的時間只占30%,而在企業接受實踐培訓的時間占到整個學業時間的70%。[4]德國養老職業教育實行雙證書制度:學校負責頒發理論課程合格證書,企業(養老機構)負責頒發實踐課程證書,學校校長兼任養老機構院長,養老機構院長兼任學校校長。這樣的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出醫院式管理優勢、專業技術優勢和教育研究優勢。

養老專業化人才在職業化的發展模式下,其隊伍會逐步壯大并趨于穩定,解決在一線護理老人過程中存在的護理人員數量不足,隊伍不穩定;結構不合理,女性多,男性少;專業教育背景和訓練不足,缺少護理經驗等問題。

3.3 加強互助,充分發揮志愿者作用 在充分發揮社區功能的居家養老模式下,以社區內居民為主體的志愿者服務隊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社區多層次服務體系的重要補充。在志愿者隊伍建設方面,要注重管理的科學性和規范化,充分借鑒“道德銀行”、“時間儲蓄”和“老年生活互助”等富有特色的管理方式。通過量化評估志愿者服務的時間和績效,激勵和吸納更多志愿者參與服務。這種通過社會信譽來保障的志愿服務機制比單純依靠個人道德來維系的機制更具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另外要充分發揮社區內老年人自身的作用,互幫互助,讓社區內身體健康老年人發揮余熱,社區加強管理與引導,讓老年人在幫助他人過程中獲得快樂感和認同感,在這方面我們可學習臺灣在社區義工管理方面的經驗。

3.4 加大扶持機構養老力度,提升養老機構管理運營水平 機構養老作為我國養老服務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養老模式,相關部門應該加強調研,合理規劃,根據不同地區的老年人需求建設規模相當的公立養老機構;另外要努力扶持民營養老機構,切實落實好國家的稅費優惠政策,各類養老機構要實現與居民用電、用水、用氣、用熱同價;要落實土地供應政策和醫療服務政策,鼓勵在養老機構內設置或合作設立醫院、門診等醫療機構,同時要加強政府投入,多管齊下,加快推進我國養老機構建設,整體提升我國的養老機構建設和養老服務水平。

在養老機構管理運營方面,要積極學習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樹立養老服務產品觀念;重視老人的需求,增加服務品種,提升服務的功能;努力打造自己的服務品牌,實現養老服務的專業化和特色化。養老機構要以自己的品質環境和品質服務取勝。堅持做好環境衛生、服務態度、護理工作、設施設備和伙食水準等各個方面的細節工作。合理收費,讓有入住需求的老年人能入住,住得起,住得舒服,安度晚年。

4 結論

在我國人口加速老齡化背景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隨之產生的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等社會化養老模式對解決我國的養老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針對這些尚處在發展中的養老模式,政府應加強管理與引導,明確相關主體的責任分擔,對制度進行科學的分層與設計,充分利用覆蓋全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有利條件,整合資源,規范管理,實現我國養老模式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CCTV-13 《共同關注》,2013年12月.

[2]郭競成.居家養老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社會保障研究,2010(1).

[3]張奇林,趙青.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發展探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

篇6

一、居家養老服務相關概念

第一,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是指由民政部門牽頭,通過街道安排社會內的大齡下崗女職工以家庭養護員的身份實現再就業,進入生活有困難的孤老家庭,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養老院”的形式幫助老人度過健康安樂的晚年生活。它最大的特點是解決了目前社會養老機構不足的困難,將大齡下崗女職工和缺乏生活照顧、需要居家看護的孤老這兩個困難群體的需要相結合,調動社會和企業力量出資建立家庭養老院,成為老人、養護員、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

第二,居家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服務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在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它不僅解決了某個家庭的困難,也解決了社會的困難。

二、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背景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中國于1999年達到老齡化社會的標準,1999年年末,60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是總人口的10%以上,更為嚴峻的是老齡人口以每年800萬至900萬的速度增長。21世紀以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資料顯示,2005年末,60歲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44億,占總人口的11%,截至2040年,中國老齡人口數字將急速上升至4億。2009年年末,老齡人口達1.67億,80歲以上的老人占1899萬,其中多數人逐步成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銀齡浪潮的洶涌而至,以及計劃生育的實施,中國傳統家庭養老的力量呈現出比較薄弱的局勢。此外,伴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成人后在異地工作、結婚生子、安家落戶,致使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垂暮之年變成了空巢老人、獨居老人,還有一類老人,他們牽著子女的衣襟來到異地生活,成為寄居老人。對于寄居老人而言,融入陌生的環境,他們的生活狀況、內心世界以及情感世界都需要社會各界予以更多的關心和幫助,這就需要中國養老服務體系發揮重大作用,尤其需要作為其基礎的并且和傳統文化最具切合性的居家養老發揮重大作用,但目前,這一養老模式一直處于基本停滯狀態。

三、全面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重大意義

(一)居家養老是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的人性化選擇

調查顯示,急需幫扶的老年人口日益增多,需求范圍日益擴大,大部分老年人都不愿意跟隨子女異地遷徙養老,也不愿意與子女合居養老。2007年中國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已達49.7%,比2000年提高了7.7%。2010年,民政部部長李立國于11月7日指出,城鄉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所占比例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70%。而發達國家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為70%-80%,與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相比,中國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持續增加的現實將是不可避免的。為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政府投入了相當人力物力構建適應老齡化社會的為老服務體系,以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社會服務體系。這是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舉措。在這一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有學者指出社會機構養老應發揮重要職能。不容樂觀的是,在社會養老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幸福指數并不高。對于所占比例越來越高的老齡人口,他們有著物質和情感上的需求,而功能弱化了的家庭養老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需求。具體來講,這些需求包括精神需求,醫療需求,社會需求,住房需求以及其他需求。社會養老機構無法滿足老年人這些需求的具體表現:

首先,中國大部分社會養老機構的設施不完備,服務不周到,致使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活動少,生活單調,與同伴相處困難,進而影響到老人的心情和幸福感。由于面積和周圍環境的限制,大部份養老機構娛樂設施不完善,能提供的娛樂方式很有限;為數不少的養老機構房屋有限,必須幾個老人合住一間房,而老人的個性、認知大多已經固化,適應能力不強,在再一次“社會化”的過程中需要學習、適應以及接受新環境對于老年人而言都具有相當的困難,這就導致了他們無法適應新環境,很難與周圍的人處好關系。此外,對于那些實行差異化管理和服務辦法的養老機構,老年人之間的攀比使經濟狀況不好的老年人很難保持平和心態。

其次,在設施相對完善,服務基本周到的養老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很難享受到來自于家庭的天倫之樂。針對老人入駐養老機構的問題,《東南快報》的調查結果顯示,90%的老年人不愿意住進養老機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老人們要在家里享受天倫之樂,而所占比例為70%的愿意進養老機構的老年人表示,只有家庭不和才會考慮進養老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特別邀請的研究員伊密也發表過類似觀點,她曾經指出“家的感覺是任何一個養老機構都不能給予的,很多老年人因為不能照顧自己同時又不愿意給子女添麻煩,無奈之下才做出去養老機構的決定”,“但是離開家并不代表對家沒有了牽掛,他們的心仍舊留在了家里”。雖然設施相對完善,服務基本周到,但對家的思念和對子女的掛念始終困擾著很多老人。

(二)拓展居家養老服務是擴大就業渠道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

隨著老齡人口規模的擴大,需要社會提供服務的老年人口數量逐年上升;同時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需求范圍日益擴大、需求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需要社會提供的服務在種類、形式、質量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并且朝著更加具體化的方向發展。這對于居家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而言是個良好的契機。另外,近年受到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就業問題,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熱情來解決這一困擾中國的難題,但這一問題仍然凸顯。若能把兩者有機對接,將會實現養老與就業雙贏的局面?!梆B老產業是一個很龐大的產業鏈,涉及到老年護理服務和設施行業,老年教育、老年旅游、老年金融等各個領域。僅僅培育專業的老年護理人才就可以創造一大批就業機會”,這是作為日本養老研究者的鞠川陽子曾經指出的有關國外養老服務蘊含的對于就業的良好機遇,對于中國而言,他指出“中國對此類人才的需求將會更加龐大,如果加上相應的培訓、考核機構所需要的人才,對于解決目前中國大學生失業嚴重的問題會大有幫助”。此外,根據權威機構測算的數據,中國城市居家養老、家政和護理服務,2010年潛在的市場規模是1300億元人民幣,到2020年這一數值將超過5000億。這足以說明老年服務的市場化和社會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且規模不容小覷,是擴大就業渠道、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四、中國居家養老服務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一,2007年伊始,中國部分大中城市開展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試點活動,各地服務規范細則上不盡相同,本文將最具有代表性的規定整理,如表1所示。

第二,現行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服務對象太少,范圍過于狹窄,社會化程度低。從養老服務業起步至今,居家養老建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在某社區開展的調查結果顯示,95%的老年人不知道居家養老的存在,他們對居家養老的理解與真正意義上的居家養老相去甚遠,而知道居家養老的5%的老年人認為居家養老服務僅包含家政服務及陪聊天。

其次,投資主體和服務主體單一,資源整合性差,相應的優惠政策激勵效果不明顯。

再次,居家養老服務業人才奇缺。中國居家養老服務業從業人員專業水平低,從業人員就業層次低,待遇不高,致使高校相關專業招生困難,已經在相關崗位工作的人才流失嚴重。拿云南省來說,目前所需要的養老護理人員近80萬名,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全省養老護理人員不到5萬,其中持有護理人員資格證的不到2萬人次,與需求相比,所缺人才達70余萬。在云南省省會的昆明市常住人口中,老齡人口約80萬,是總人口的14.4%,而養老護理人員僅1萬人左右。

五、全面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建議

第一,政策層面的建議。政府要承擔重要責任,政府在開展居家養老服務這一戰略計劃中,應該扮演設計者、推動者和建設者的重要角色。在政策制定方面,應該進一步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為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空間,以引導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解決投資主體單一化的問題,從而達到較好的整合資源、提升服務質量的目的;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應該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把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同時應當加大財政投入,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為居家養老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在市場管理過程中,應加強監管體系的建設、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第二,人才培養層面的建議。先行試點的經驗表明人才的稀缺是居家養老服務發展面臨的瓶頸,若能在未來的居家養老服務業中融入更多的專業化元素,居家養老服務必將所有突破。

首先,當前家居養老服務業服務員大多是4050下崗失業人員,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職業的使命感和歸屬感有所欠缺,因而他們認為做這份工作是“生活所迫”,加之對老年人的心理特點不了解,在具體工作時不懂得如何甚至不愿意與老人溝通,導致與長者關系僵硬,長此以往,老年人容易對服務員產生不滿情緒。針對此問題,相關培訓機構對服務員的培訓內容必須具有針對性,如讓服務員對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有一定了解并讓他們知曉怎樣與老年人溝通。也就是說,培訓的內容要源自于服務員在服務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篇7

【關鍵詞】

居家養老;養老模式;養老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結構急劇變遷,人口流動加速,老齡化程度加深加重,老年人口數量日益龐大,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化,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家庭養老模式已無法單獨應對老齡化挑戰,迫切需要探索新的養老方式,社區居家養老由于兼備了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優點而受到老年人的認可與歡迎,成為我國應對養老挑戰的重要方式。

一“、居家養老”的界定

概念是對事物本質的描述,對概念的闡釋有助于把握事物的特征與規律。居家養老概念雖然在我國提出已久,但學者們對其內涵外延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已有研究來看,學者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兩個角度:一,從居家養老與家庭養老關系角度進行的界說。居家養老是家庭養老地點與社會養老服務方式的組合。陳友華以養老地點、養老資源和養老服務供給三個要素為標準,將養老分為不同模式。根據養老場所與居住方式的不同,養老可以分為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根據養老資源提供者的不同可以分為社會養老、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根據養老服務來源的不同,可以分為社會養老服務、家庭養老服務和自我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模式即是上述“養老地點”與“養老服務供給”兩個維度劃分出來的“家庭養老”與“社會服務”的組合形式。[1]居家養老是一種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保障體系[2],是家庭養老的補充與更新。居家養老模式古已有之,如鄰里照顧、家政服務等,只是伴隨著社會轉型和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家庭社會化服務增多,社會化養老服務增多而已;二,從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區別與聯系進行界說。居家養老是一種不同于機構養老的養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養老機構,是一種“半社會化半家庭”的養老模式[3];居家養老是改良了居住形式的機構養老,是“家庭養老院”,是“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居家養老”+“社區照料”是把養老院的部分功能搬回了家??偠灾?,上述兩種視角分別從不同維度揭示了居家養老的內涵與特征,對認識和理解這一概念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對“居家養老”概念的界定共同涵蓋了以下幾層意思:第一,家庭是居家養老的主要場所,這里的家庭有別于傳統意義的家庭,更強調熟悉的生活環境和情感上的歸屬性。第二,養老不完全是家庭的責任,也是政府與社會的責任。第三,居家養老的內容不僅涉及基本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務,還包括精神慰藉、康復護理、法律援助等更高層次的養老服務。第四,居家養老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二、居家養老模式的諸多實踐與研究

(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研究。

對已有文獻進行梳理,有關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1.居家養老意愿研究。這類研究以機構養老為比照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統計老年人對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傾向度。研究結論具有普遍一致性,大多數老年人傾向選擇居家養老,機構養老需求雖有提高,但其比例仍遠遠低于居家養老。分城鄉進行比較,城鎮老人對居家養老選擇度略低于農村老人。2.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影響因素研究。在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研究中需求影響因素研究占比例較大。需求影響因素研究能夠準確鎖定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群體以及不同群體的需求特征。這類研究多遵循假設檢驗的思路,分析篩選影響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的可能因素,并對相關因素進行交互分析,最后對分析結果利用各種模型進行進一步的顯著性檢驗,確定最主要因素。研究結果普遍顯示,從不同人口、社會經濟特征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來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類型、家庭經濟狀況、自理能力、社會保障等都對養老方式選擇有一定影響,其中以居住類型、年齡和自理能力的影響最為顯著,即獨居、高齡、不能自理老人對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最強烈,其他因素影響不明顯。在群體需求特征上,高齡老年人對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度較高,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對法律援助、精神慰藉、服務熱線的需求度較高。3.居家養老服務項目需求強度研究。需求強度反映了服務受體對不同服務項目需求的迫切性、優先程度以及不可或缺性,有助于政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分輕重緩急的安排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有助于其他主體實現居家養老服務供給的精確對接。已有研究多以全國老齡辦的居家養老三大類服務為基礎,在此基礎上研究者根據需求細化項目,再通過項目選擇的頻率統計或者需求強度測量確定不同服務需求的迫切性。研究結果顯示,整體來看,城鄉老年人最急需的養老服務項目主要有健康體檢、健康教育、緊急救助、醫療護理、陪護就醫、便民維修、家政服務和文化娛樂。分城鄉來看,城市老年人對家政服務、文化娛樂、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較高,農村老年人對緊急救助、陪護就醫、便民維修、健康體檢的需求較高??v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研究,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調查者與受訪者對居家養老的認知存在差異。居家養老意愿調查中,普遍存在被調查對象將居家養老與家庭養老混為一談現象,將居家養老等同于家庭養老。二,對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調查多停留在不同養老服務項目需求強度的描述分析上,缺乏指導實踐的深入探索。服務需求只有轉化成利用率才能實現居家養老的可持續發展。養老服務需求研究僅僅呈現了老年群體的一種主觀愿望,與客觀利用率之間存在較大落差。分析兩者之間產生落差的原因并促成兩者的平衡才應是需求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居家養老實踐模式總結。

關注不同地方的做法并對其經驗進行總結。從已有文獻來看,一方面學者的研究呈現為不同地方做法的描述,如對先進社區工作做法的介紹、實際工作部門一般性工作經驗介紹和應用研究中地方做法的概述,理論層面的模式總結較少。另一方面,從已有的模式總結來看,模式提煉維度錯綜雜亂,有從服務提供主體維度將養老實踐總結為“政府包戶型”、“企業主導型”、“非營利組織運作型”、“志愿者凸顯型”,也有從特色經營方式上將其歸納為“社區集中照料式”、“社區互助養老式”、“社會關愛探視式”,還有從多元主體作用方式上將其歸納為“政府+社會組織+志愿者”“、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政府+志愿者”等。以上歸納多以地方經驗的特色概括為主,缺乏系統性的理論提煉。中國老齡辦副主任閻青春通過對各地居家養老實踐的深度分析和提煉,較為完整和系統的將居家養老模式概括為四種:一,政府主導,層級聯動模式。這是一種政府采用行政強制力自上而下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建設運營的方式。其以政府主導的方式(即政府籌集資金、政府管理、政府運營)在城區、街道、社區居委會三級行政單位分級建立規模有別的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或站點,同時建立區、街道、社區三級管理機構,為轄區內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社會養老服務,服務對象主要為老弱病殘群體。二,政府主導,民間運營方式。這種模式的實現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公建民營方式,即由政府投資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建成后交由民間經營,提升運營效率。第二,政府資助民間力量建設居家養老服務站點或中心。政府通過出臺各種優惠扶持政策,調動民間積極性參與養老產業。第三,政府資助,機構主辦。此種模式的特點在于發揮機構養老的輻射作用,采用政府出資和社區籌資,委托或資助專業養老機構在社區舉辦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方式,為社區居家老人提供專業化服務的運營方式。第四,政府購買,市場運營。其采用政府全額或部分出資在市場上購買服務的的方式為特殊老年群體提供基本養老需求。[4]上述文獻資料在一定程度上歸納總結了我國居家養老實踐的具體模式,對其他地區推廣居家養老模式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三、居家養老研究評述

近年來,學界對居家養老的研究越來越豐富,累積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數據資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往的研究主要對居家養老的概念、理論現實意義、實踐現狀、運行機制、服務需求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等進行論述,觀點重復的較多,而且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缺乏將外部環境考慮在內的系統分析。已有文獻多是專注于居家養老服務建設本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囿于學科視野,缺乏對居家養老服務建設所依賴的外部環境進行充分系統研究。任何項目、組織、制度的正常運轉都是嵌入在一定的制度、結構甚至文化因素中,就像一顆種子的發芽必須具備適宜的土壤一樣。居家養老服務要持續平穩運轉,必須與其嵌入其中的制度結構、文化環境、認知觀念、政治氛圍相配套,當前文獻缺乏從外部環境出發的系統研究。第二,相關研究多停留在表象描述,缺乏觸及本質的深度分析。當前居家養老研究主要是以宏觀抽樣為主的實證研究,這類研究以服務需求和居家養老服務現狀研究為主,研究注重對統計結果的現狀描述,缺乏解釋性分析。以個案研究、典型研究為主的經驗介紹、模式總結和問題發現,停留于表面分析,缺乏系統深入的原因剖析和理論提煉。第三,缺乏城鄉差異性視角。城鄉擁有的經濟社會資源存在明顯差異性,尤其是西部農村地區,比如城鄉社會組織的發育、養老市場的發展以及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等,現階段的研究沒有對城鄉上述差異給予關注,而是倡導城鄉統一的居家養老推進方式。第四,學科視角過于單一。當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學、人口學、建筑學、醫學等領域,與其他學科如公共管理、經濟學、文化學、政治學等相關性較小。第五,居家養老研究過多的將目光聚焦于養老模式本身的研究,缺乏從老年人、養老問題、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等角度對居家養老模式進行深入分析。第六,相關研究多停留于地方實踐的經驗總結而缺乏學術性的理論指導與概括,雖然部分學者也嘗試著進行了理論建構與提煉,但仍然不成熟。葺

[參考文獻]

[1]陳友華.居家養老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J].人口學刊,2012,(04).

[2]張波.我國居家養老模式研究綜述與展望[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8).

篇8

歐洲政府將養老更多地放在民生視角下考量,在社會保障體制中,老年人被賦予了獨立生活的經濟能力;在福利設施、服務體系以及居住環境等方面,針對老年人的生理情況,采用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設計。經過多年發展,歐洲已有包括養老金體制、養老意識、從業人員專業水平等各方面的成熟配套,養老體制相對完善。

在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積極老齡化”概念中,養老產業被賦予了新含義。“參與、健康和保障”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新對策。在醫療保養條件優越的當代允許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老年旅游、體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構建不斷被提出且應用,衍生出出國考察、健身、徒步旅行、老年搖滾樂隊、老年夜校等一系列針對身體健康的老年群體提出的活動。丹麥的自助養老社區,代表了老年服務業的新潮流。這里不但提供各種居家養老的服務,也充分尊重老人的自由意愿,選擇志趣相同的老友同住。與此同時,設有各種小作坊、小農場、小魚塘等活動設施,滿足老人的一切需要。

歐洲的養老模式更加適用于城市內或者風景優美地區的小規模多功能型養老機構,因有國家養老保險進行支撐,同時國民收入較高,付費能力與意愿均明顯較強,因此其運營模式難以為中國養老機構借鑒。但其服務內容與理念,仍然值得國內養老機構借鑒學習。我國養老體系的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德國經典養老案例解讀

篇9

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進步,人口預期壽命不斷提高,同時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生育率大幅下降,導致中國從1999年末就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社會的護理需求日益緊迫。

1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家庭養老難以為繼,而設施養老不僅不符合中國人“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且嚴重不足。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養老機構560家,床位6.98萬張。設施養老供求之間存在較大矛盾,只能以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方式應對未來更為嚴重的老齡化趨勢。即使在發達國家,也以居家養老為主,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國95%的老人過著家庭生活,英國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養老院里,因此,我國探尋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模式就成為一種必然。發達國家在以居家養老為主的同時,也建立相應的服務機構,提供老年人所需各種服務,進行社區照顧,這種家庭與社區結合的模式可以作為我國養老模式的借鑒。

目前我國社會化的居家養老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老年護理服務提供不足;二是護理費用負擔沉重。據老齡辦13前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顯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滿足率卻只有15.9%,其中家政服務滿足率為22.61%,護理服務則僅為8.3%。居家護理不足,導致老年人及家人常以醫院護理代替居家護理,符合出院指征但是拒絕出院的情況經常發生,理由就是出院后無人照料。僅以上海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基金為例,其所負擔的上海城鎮在職職工和退休職工的醫療費用比為1:3.5,醫改實施前為1:2。對2001年_2o07年醫保支付范圍內醫療費用分析可知,在職職工與退休職工的門診次均費用無顯著差別,而住院次均費用有顯著差別。老年人醫療費用高,既是生命周期規律的必然,也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其他護理途徑而過度住院,造成醫保基金的浪費。由于醫療護理和生活護理往往并無明確的邊界,導致監管困難,而過度監管又會造成社會矛盾,因此,為控制過度住院的費用必須另辟蹊徑。

在老年護理保險推出以前,各國無論社會保險還是商業保險均不負擔護理費用,參保人為轉移護理費用而過度住院,出現制度缺陷下的投機行為。投保疾病保險或養老保險之類保險的老年人將醫院當作護理場所,大量老年人長期的住院費用加劇了各國醫療保險支出。為規避道德風險,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保險經營者也希望建立專門的老年護理保險。對此,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紛紛建立老年護理保險,通過護理保險將解決老年人的生活護理問題,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節約醫療保險基金。

相同的背景和需求,啟示我國建立老年護理保險既有必要也很可行。護理保險是指借助國家或社會力量,對需要照顧的老年人提供相應的生活護理服務。與養老退休金從經濟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同,護理保險是集治療、護理、生活于一體的一種保障方式,通過對老年人的身心護理,使其度過愉快的晚年。通過建立護理保險制度,把護理問題納入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依靠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有護理需求的人員,特別是老年人的護理問題。由于國情和傳統不同,各國實施的方法也各具特點,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1)單獨作為法定的護理保險制度,這以德國、以色列等國為代表;(2)作為醫療保險制度的一部分,這以荷蘭等國為代表;(3)實施基本以實物給付的護理服務制度,這以丹麥等國為代表;(4)實行以公費負擔的護理津貼制度,這以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為代表。以上(1)、(2)都具法定地位;(3)是以法律作后盾(生活支援法等),稅收作財源(居民稅);(4)是以嚴格的給付條件為基礎,屬于老人社會福利的組成部分。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德國和日本。

美國以商業性的老年護理保險為主,一般采用現金直接給付護理費用。目前美國老年護理保險與醫療保險一樣,有向“管理式看護”方向發展的趨勢,許多保險公司介入護理服務市場,將保險服務與護理服務結合起來使得實物護理服務的給付增加。德國建立了單獨的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實行護理保險跟隨醫療保險的原則,所有參加法定醫療保險的人員都必須參加護理保險。護理保險提供在宅和住院兩類護理,并承擔一些相關的其它費用。日本實施強制性的護理保險,65歲以上人員保險費從養老金中直接扣除,4O~64歲人員在繳納醫療保險費時繳納護理保險費。護理保險采取實物給付為主,現金給付為輔,按照專門機構認定的等級提供相應的護理服務…。

2上海建立老年護理保險試點的設想

上海進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平均水平更為提前,且呈現出高齡化、發展迅速等特點。根據市統計局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58萬人,占總人口的8.9%;15~64歲的人口為1408萬人,占79.1%;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12萬人,占11.9%。據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檢測統計信息的數據,至2006年末,全市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的老年撫養系數為28.1%。雖然尚處于社會經濟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但對未來的挑戰不容忽視。

為解決高齡老人的養老問題,上海打造“9073”服務格局,即90%家庭養老、7%居家養老、3%機構養老。2008年起居家養老的對象從主要面對6O歲以上、生活自理困難并有低保的老人,放寬到8O周歲以上、獨居或純老家庭的本市城鎮戶籍、月養老金低于全市城鎮企業月平均養老金的老人,經過評估給與養老服務補貼和養老服務專項護理補貼。但相比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退休參保人員,符合目前居家養老申請的老人只占相當小比例,且有相當大部分人群并不重疊。因此,為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退休職工普遍存在的居家養老問題,有必要進行老年護理保險試點,探索符合上海情況的老年護理保險制度。

2.1制度設計原則

上海從2001年起實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大制度,實現了對戶籍人口的制度全覆蓋。醫療保險基本覆蓋戶籍人口,可以實行護理保險跟隨醫療保險制度,使護理保險成為繼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后的第六大險種。護理保險可以先從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開始試行,首先覆蓋6O歲以上人員,同時服務有特殊需要的60歲以下。護理保險試點成熟后,向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人群擴展,逐步將全部醫療保險參保人群納入護理保險中。

2.2主管部門

老年護理保險制度涉及到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民政等部門,在試行時可以由醫療保險機構主管,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為原始參保數據。條件成熟后由社會保障機構統一管理,參保人員由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員構成。

2.3資金籌集模式

參加護理保險暫不增加目前醫療保險繳費比例,而從個人醫療保險帳戶資金中劃撥,并從目前結余的工傷保險中劃撥一定比例資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鎮職工醫?;鸾Y構不合理.個人帳戶沉淀,嚴重削弱了基金統籌能力。個人賬戶由兩部分組成,個人按工資水平2%繳納部分和單位繳費部分。為了改變個人賬戶資金沉淀的結構,可以從個人賬戶資金中劃撥一部分,如1.5%作為護理保險基金,則有17.5億。以2007年末城鎮職工參保人員為基數,按照12%的退休人員需要護理、月平均護理費用800元、護理保險平均支付比例50%計算,護理保險基金年支出需17.6億。從職工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中劃撥的資金基本與護理保險的支出資金相等,而工傷保險中劃撥的資金可以作為風險保障資金。

2.4服務范圍

初步考慮護理保險提供的服務范圍包括為設施養老和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的醫療護理、生活護理服務項目。為了鼓勵居家養老,應把家庭護理,設施養老中的生活護理、醫療護理全部納入護理保險中。倡導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模式,以社區為依托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險服務。

2.5保險支付

護理保險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醫療保險的支付形式,確立由醫院、養老院、護理機構、社區等組成的定點機構,由護理保險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點機構比例購買護理服務。其中生活護理可以借鑒目前社區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形式,以社區為依托,由助老服務人員上門進行護理服務,護理保險通過社區向助老人員支付費用。同時為鼓勵家庭成員照顧,向家庭成員和義工購買護理服務。為防止道德風險,鼓勵義工服務,向家庭成員和義工購買的服務不直接支付現金,而是以“時間儲蓄”的形式,為將來個人及直系親屬接受護理時抵沖護理時間。

2.1制度設計原則

上海從2001年起實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已形成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三大制度,實現了對戶籍人口的制度全覆蓋。醫療保險基本覆蓋戶籍人口,可以實行護理保險跟隨醫療保險制度,使護理保險成為繼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后的第六大險種。護理保險可以先從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開始試行,首先覆蓋6O歲以上人員,同時服務有特殊需要的60歲以下。護理保險試點成熟后,向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人群擴展,逐步將全部醫療保險參保人群納入護理保險中。  2.2主管部門

老年護理保險制度涉及到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民政等部門,在試行時可以由醫療保險機構主管,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為原始參保數據。條件成熟后由社會保障機構統一管理,參保人員由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員構成。

2.3資金籌集模式

參加護理保險暫不增加目前醫療保險繳費比例,而從個人醫療保險帳戶資金中劃撥,并從目前結余的工傷保險中劃撥一定比例資金,以增加基金利用率。目前上海城鎮職工醫?;鸾Y構不合理.個人帳戶沉淀,嚴重削弱了基金統籌能力。個人賬戶由兩部分組成,個人按工資水平2%繳納部分和單位繳費部分。為了改變個人賬戶資金沉淀的結構,可以從個人賬戶資金中劃撥一部分,如1.5%作為護理保險基金,則有17.5億。以2007年末城鎮職工參保人員為基數,按照12%的退休人員需要護理、月平均護理費用800元、護理保險平均支付比例50%計算,護理保險基金年支出需17.6億。從職工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中劃撥的資金基本與護理保險的支出資金相等,而工傷保險中劃撥的資金可以作為風險保障資金。

2.4服務范圍

初步考慮護理保險提供的服務范圍包括為設施養老和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的醫療護理、生活護理服務項目。為了鼓勵居家養老,應把家庭護理,設施養老中的生活護理、醫療護理全部納入護理保險中。倡導社會化的居家養老模式,以社區為依托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保險服務。

2.5保險支付

護理保險的支付可以采用目前醫療保險的支付形式,確立由醫院、養老院、護理機構、社區等組成的定點機構,由護理保險按照一定比例支付向定點機構比例購買護理服務。其中生活護理可以借鑒目前社區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形式,以社區為依托,由助老服務人員上門進行護理服務,護理保險通過社區向助老人員支付費用。同時為鼓勵家庭成員照顧,向家庭成員和義工購買護理服務。為防止道德風險,鼓勵義工服務,向家庭成員和義工購買的服務不直接支付現金,而是以“時間儲蓄”的形式,為將來個人及直系親屬接受護理時抵沖護理時間。

2.6給付條件

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需要按照對參保對象的評估情況設立不同等級的給付比例和時限。評估必須堅持公平、公開,可以由醫療保險機構牽頭在醫院設立專門評估部門,并有一定的社區工作者參加。每~年或兩年重新進行一次評估,以使護理等級適應實際情況??梢詤⒄杖毡灸J?,65歲申請護理的參保人必須在限定的情況種類中。65歲以上參保人申請護理時,經過專業機構評估護理等級??梢蕴接憣DL作為確定護理級別主要依據的可行性,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等級評估標準。護理保險按評估等級支付相應護理費用,并確定一定的自負比例。

2.7相關措施

護理保險不僅涉及到保險費用給付,更重要的是護理水平的提高和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這就需要增加護理人員包括專業和非專業、增加護理培訓,以滿足護理需求。護理保險所籌措的資金使用分為三部分:一是支付專業護理機構護理費用;二是支付以社區服務為代表的非專業護理機構服務費用;三是購買其他護理服務。通過資金使用的導向作用,增加社會對護理服務的投入。

篇10

Abstract: our country faces the challenge of an ageing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rend, the major cities have developed the elderly facilities special planning, urban and rural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facilities planning county YuDaZhong different cities, especially old facilities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PeiJian system county of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eiJian system of the type and graded suitability of analysis, and then to build a suitable for elderly PeiJian system of county facilities.

Keywords: county, facilities ,system suitability

中圖分類號:TS97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言

我國人口老齡化來勢迅猛,人們對之認識不足,老年設施的建設只是起步階段,尤其是我國縣城的老年設施建設普遍落后于大中城市,并且我國屬于“未富先老”,因此對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縣城來說,這無疑加大了我國縣城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難度。目前,我國還沒有真正把老年設施放在整個的社會系統中來考慮,老年設施配建體系基本上處于“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局面,還沒有做到未雨綢繆。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由類型和分級構成的老年設施配建體系進行探討。這不僅關系老人自身健康問題,也是社會穩定的大事。

2 我國縣城老年設施配建體系現狀存在的問題

2.1 概念和類型混亂

目前我國老年設施的概念和類型體系,在各個標準、規范中的表述不盡相同,概念相對比較混亂。如養老院(老人院)、護養院、護老院、護理院,這四個概念在相關的規范和標準中表述差異很大,這四個概念就連專業人員有時都不容易區分,老年人就更容易混淆(表2.1)。

表2.1現有規范標準中老年設施類型匯總表

規范名稱 類型體系

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JGJ122-99) 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人院(養老院),托老所。

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2001) 老年社會福利院,老年公寓,老人院(養老院),托老所,護養院,護老院,敬老院,老年人服務中心。

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標(GB/T50340-2003) 老年人住宅,老年人公寓,養老院,托老所,護理院。

城鎮老年人設施規劃規范(GB50437-2007) 老年公寓,養老院,托老所,老人護理院,老年學校(大學),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服務中心(站)。

資料來源:作者

2.2 分級單一不成系統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大部分縣城老年設施的分級方面,只有縣級敬老院,居住區(鄉鎮)級和小區(村)級的老年設施都沒有建設。可見,縣城現狀的老年設施呈現出分級單一、服務設施嚴重不足的特征。與現階段,因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而出現的多元化、多層次的老年設施需求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研究日益增長的各類養老服務設施的需求,結合縣城的實際社會經濟情況和特點,建立適合縣城的老年設施配建體系是研究老年設施規劃非常重要的基礎。

3 我國縣城老年設施適宜性配建體系構建策略

3.1 結合縣城特點,探討適合我國縣城的養老模式

對比國內外的養老模式現狀,我國大部分縣城還沒有形成明確的養老模式,養老事業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基本上是單一的家庭養老模式。我國縣城傳統的家庭養老基本上是土地養老和集體養老兩種方式。但是,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一些農用地被征用,削弱了基于土地基礎上的家庭養老的功能;集體養老也由于集體經濟整體實力不強,且有下滑趨勢,又導致了集體養老功能的弱化??梢钥闯?,我國縣城現狀的家庭養老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又相對滯后??h城的養老必然會從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趨勢過渡,建立明確長期的養老發展模式是解決老年問題的現實選擇。當前縣城普遍具有城鄉結合的特點,生活在當地的居民有的扮演著亦工亦農的雙重身份,生活價值觀念也更偏向于農村的傳統觀念。以家庭+社區的養老方式更適合于縣城的老年人居家養老。綜合以上分析,建立“以社區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的養老模式更適合于縣城。

3.2 符合縣城老年人群特殊屬性的設施類型

縣城老年設施的服務對象既包括縣城內的城市老年人,也包括縣域范圍內的農村老年人,這兩個群體具有自己不同特點。因此,作者認為縣城的老年設施類型應該借鑒國外“持續照顧”的理念,結合縣城的老年人群特殊屬性來制定。

國外的老年設施類型的發展歷程與養老模式的演變較為同步,從最初的傳統生活照料機構到護理機構擴展、再到社區照顧設施發展。并且,基于“持續照顧”的理念支撐下,按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不同當前已形成多層次、一體化的老年設施類型體系。我國縣城老年設施類型的內容應包括機構、社區兩大類養老設施以及老年教育文體設施,每大類設施和服務均按照老年人自理能力形成若干小類。類型并應該簡潔明確,能夠涵蓋各種老年設施的名稱范圍,符合縣城“社區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的養老模式,體現“以老人為本”的原則(見表3.2)。

表3.2縣城適宜性老年設施分類體系表

大類 小類 服務對象 適于層級

機構養老設施 老年公寓 自理老人 縣城、居住區

養老院 自理/半自理老人 縣城、居住區

護理院 完全不能自理老人 縣城

社區居家養老設施 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 半自理老人 小區

老年活動中心 自理老人 縣城、小區

老年教育文體設施 老年學校 自理老人 縣城

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自理/半自理老人 小區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3.3 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老年設施配建體系

針對我國縣城老年設施配建體系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內外老年設施建設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適合縣城老年設施的類型和分級應該相對完善,相互聯系成為多層次、多樣化系統的網絡。該體系應涵蓋支撐“社區居家養老為主,機構養老為輔”的養老模式所需的各類老年設施,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自理能力老年人的需求,包括機構養老設施、社區居家養老設施以及老年教育文體設施(表3.3和圖3.1)。

表3.3適宜的分級配置表

分類 項目 縣級 居住區級 小區級

機構養老設施 老年公寓

養老院

護理院

社區居家養老設施 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

居家養老服務站

老年教育文體設施 老年活動中心(站)

老年學校

注: 1 表中為應配建;為宜配建。

2 老年設施配建項目可根據縣城社會發展進行適當調整。

3 各級老年設施配建數量、服務半徑應根據縣城的具體情況確定。

圖3.1適宜的老年設施配建體系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4 結語

與大中城市相比,我國縣城人口老齡化面臨著更加嚴重的問題??h城現狀老年設施配建體系存在的問題和養老模式不同于大中城市,在老年設施規劃中存在較明顯的差別。為此,縣城老年設施的內容、指標以及規劃結構等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為老年設施的配建體系一旦確定,老年設施的規模和指標便可以相應確定。因此,探討縣城老年設施適宜性配建體系是我國廣大縣城面對老齡化問題,進行老年設施規劃的基本基礎。

參考文獻:

[1] 賀文.對老齡設施在城市和村鎮規劃設計中的思考――老齡設施體系和內容的探討[J]. 城市規劃,2005(1):21-24.

[2] 陸明,邢軍,郭旭. 適應我國養老模式的養老設施分級規劃研究[J].華中建筑,2011(8):193-195.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先锋影音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 日本欧美亚洲综合久久久 | 一级按摩a视频在线观看 | 五月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