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方式模板(10篇)

時間:2023-08-16 17:05: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課堂教學方式,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課堂教學方式

篇1

 

數學課程改革對數學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師生共同建立和形成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為特征的新型課堂,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我們工作在教學一線的教師,應盡快想方設法轉變教學方式,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適應新課程標準改革的需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參加教學實踐活動,發現、理解和掌握知識,使思維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做法: 

一、在實踐中化繁為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現,它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例如:在講授識別三角形全等的邊角邊公理時,我先讓每個學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紙上作一個abc,使∠b=20o,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與其他同學所作三角形進行對照,看看能否重合,這時學生們會發現是能夠重合的。接下來讓學生改變角度和長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對照,這樣學生自然會發現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夠完全重合,此時教師啟發學生總結出 “邊角邊”公理。通過同學們的動手操作,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蘊于簡單實驗之中,使學生易于接受。 

二、加深學生對概念、性質的理解 

數學概念、性質、定理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讓學生直接理解,肯定會存在很大困難,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的機會,留給學生觀察、猜想、討論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個結論是怎樣探索得到的以及是如何應用的。 例如在講“有理數的乘方”時,我從“折紙問題”開展教學,提出問題:“有一張厚度為0.1㎜的紙,將它對折一次,厚度為0.1×2㎜,對折10次,厚度是多少?對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學生動手折紙進行計算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計算對折10次時的厚度就顯得很為難,他們表現出渴求尋找一種簡便的或新的運算途徑的欲望,此時,我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個連乘簡潔明了得多,其值為104.8576米,比30層樓(每層3米)還要高。這樣學生加深了對“乘方”概念的理解,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深學生的理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數學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使學生從大量繁雜、重復的運算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現代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開創了一個實驗的平臺,比如:講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以前都是用剪紙、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讓學生直觀感受。但由于實際操作會出現誤差,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利用“幾何畫板”隨意畫一個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個內角并求和,然后拖動三角形的頂點任意改變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發現無論三角形怎么變,三個內角的和總是180度。又如,∏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以前這個結論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而計算器進入課堂后,學生就能利用計算器或計算機進行近似估計,得到越來越精確的的近似值,從而說明∏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的事實。 

四、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善于質疑 

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努力創設民主的、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注意誘導學生通過觀察、類比、猜想,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大膽解決。比如,在求證多邊形內角和公式為時,學生提供了一種證法,即從n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引出(n-3)條對角線,它們將n邊形分為(n-2)個三角形,n邊形的內角和可求。學生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如下問題:把一個多邊形分成幾個三角形,還有其他分法嗎?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嗎?于是,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探究,學生很快得出另外幾種證法。我肯定了這些想法,鼓勵學生進行討論。 

五、設計開放性問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如能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問題情景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將使數學學習更富有激情,學生的創造力將會更強。例如:某初一學生在做作業時不慎將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業題只看到如下內容:“a、b兩地相距150米,一輛汽車以50千米/時的速度從a地出發,另一輛汽車以40千米/時的速度從b地出發,_________?”(橫線部分表示被墨水覆蓋的若干文字)請將這道題補充完整并解答。本題結論沒有給出,從而蘊涵了多種可能,同學們可根據條件推出不同的結論,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這道題開放了,一方面,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想出了辦法和策略。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方式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中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必須堅定信念,把握新課標,領會新理念,用好新教材,不斷探索教學藝術,培養出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 

篇2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啟發、點撥、設疑、解惑來激發全體學生的自助參與意識,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很注重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培養和角色的隨時轉變,課堂上我絕對不和學生隨便開玩笑,要求非常嚴格,課下,我經常不回辦公室,在教室里和學生談心,輔導孩子功課,時時關注孩子的動向,我的學生曾這樣形容我:“老師就是變色龍,課上和課下簡直截然不同。”剛開始,學生對我的這種轉變有點不習慣,看我上課要求那么嚴格,下課也不敢到我跟前,當我發現這個問題時,我就仔細觀察,看看課下有哪些孩子在有意躲避我,我就有意識地在課下和他們交談,說說笑笑,時間長了,學生也習慣了,在課堂上會不由自主地注意力集中聽課、發言,到了課下,再也不會因為課堂上的嚴格要求而有意躲我了,不管是誰,只要有困難,都會跑來找我,在他們心中,我不僅是他們敬愛的老師,還是親愛的媽媽一樣。

二、營造課堂教學氛圍

教師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意識,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空間自主發展,但如果沒有和諧的、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學生怕學,不敢發言,又如何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呢?因此,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還要著重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教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以及學好語文的愿望,來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效率。同時,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實施民主教學、微笑教學,對學生滿腔的熱情,熱愛每一個學生,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的激勵、期待和熱愛。教師通過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贏得每個學生的心。

三、提供更多機會,重視參與的廣度

教師除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課堂教育氛圍外,還要十分重視學生參與的面,這是體現學生地位的一個重要方面。現代教學要讓全體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人人動手操作,人人動腦思考問題,課堂不留死角。

篇3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不同,因而教師選用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則有所不同。所以,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由整體出發來把握教學方式。具體而言,首先,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然后選用相應的教學方式與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其更積極而主動地學習。如教學議論文時,講授法是常用教學方法,但對于具有探究意義的知識,教師則需整合講解法、多媒體教學法、探究學習法等多種教學方式,以增強學生認知體驗。其次,在選擇教學方式時,教師還需注意教學內容本身特性與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如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對于高一學生而言,他們對于三國歷史有了一定了解,也學習了蘇軾的詞,因此對于赤壁之戰以及蘇軾并不陌生。同時,學生理解能力較高,但不喜歡呆板、僵硬的教學方式,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教師可將情境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法有機結合起來,以增強學生直觀感知,讓學生入境入情,加深文本理解。

二.注意教學方式的最佳效果,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方式的選擇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同教學方式有不同教學效果,即便是同一教學方式,因不同教師運用,其效果也不盡相同。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教學方式的最佳效果,需要根據自身教學水平與風格來優選教學方法,以有效駕馭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方式與教學效果的完美統一。如有些語文教師能說會道,則可充分利用講授法開展教學,以生動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情感,使其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中;有的語文教師善繪善書,則可充分利用圖表、板書等形式來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歸納知識要點,使其把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如教學《祝福》一文時,教師可繪圖板書,將社會環境(封建禮教)精心設計為一座大墳墓,祥林嫂處在最下層,中間依次為其他人物:魯四、柳媽、四嬸、婆婆,“封建禮教”處在最上面,以揭示當時社會環境(封建禮教)對祥林嫂以及魯鎮人的扼殺與殘害,深化主題。

同時,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結合教師板書,自下而上地深入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內因與外因,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分析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思考:對于祥林嫂的死,誰應該承擔責任呢,然后引導學生依次分析魯四老爺、婆婆、柳媽、四嬸等人需承擔的責任,并認識到封建禮教是真兇,是導致祥林嫂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封建思想終將走向衰亡、毀滅,走進墳墓,勞苦大眾終將成為其掘墓之人。

三.注意教學方式的優化組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篇4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學效益 創新精神 教學目標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不竭的動力。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也是當今教育的主旋律。中學政治教學肩負著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任,推行創新教育責無旁貸。新課程改革在我省實施以來,廣大教師在課程改革中認真探索,努力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努力改變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不斷嘗試與新課程改革要求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手段,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問題。只有進一步創新課堂教學,真正把新課程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才能取得新的成效。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通過創新課堂教學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1.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和學兩部分組成,應當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在過去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決定了學生的學,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教師是主動的而學生是被動的,學生是圍著教師轉,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同時,在評價課堂教學中,也主要是看教師教得怎么樣,包括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評優課、教學基本功競賽仍基本如此,對學生的參與、合作、探究考慮得比較少。在新課程改革中,在課堂教學中,倡導的是一種新型的教學關系、師生關系,即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平等、合作、互動的關系,學生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向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參與者、合作者轉變。從課堂教學評價來看,課堂教學也應主要由注意對教師教的評價轉變到關注學生學的狀況。

建立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徹底轉變教師的角色是推進新課程改革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對新課程改革有重要的影響。從教師這個角度在課堂中如何才能建立這種關系?

1.1 教師對學生要有關愛之心、理解之心、寬容之心。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前提下對學生要理解、寬容,很難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對方的人能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同時需要教師要具有親和力,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圍,努力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師親近學生,學生才能親近教師。如果教師一走進課堂就有“三分怒氣,七分殺氣,沒有一點和氣”,特別是在學生犯了錯誤之后,找其談話簡直就是殺氣騰騰,這樣的師生關系是無法合作的。

1.2 教師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人與人是平等的,教師平等看待學生,有利于師生合作的加強。教師如果仍是居高臨下俯視學生,沒有一個共同的起點,師生之間很難形成共鳴。

1.3 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比直接教給他們知識更重要,因此教師必須做到“凡是學生能探究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教師決不暗示”。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得知識時,教師應滿腔熱情地鼓勵支持。教師要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有信心,并且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平臺。

1.4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要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主體。學生參與不僅包括學生肢體、行為、語言的參與,更重要的是學生思維的參與。因此,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學生思維上下功夫,而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圖表面的活躍。要重視學生參與的主動性,重視學生參與的深度、廣度,重視學生參與所獲得的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2.處理好教師與教材的關系

教材是教學和學習的根本,教師在備課中認真鉆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師如果唯教材是從,教材怎么講就怎么教肯定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當今新課程實施中教師不應是教教材,而應是用教材教。教師教教材,學生獲得的知識是極其有限的。因為經過從教材教師學生,信息衰減,學生沒有主動性,效果不好。其實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講清楚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課堂教學中,要留點問題、留些時間給學生講,給學生思考。要把學生培養成有問題的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人才。

3.處理好課堂教學中靜態與動態的關系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我們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總希望將自己課前精心設計的教案能順利執行下來,以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節外生枝,把完成教學任務作為課堂教學優劣的一個標準,甚至包括學生所回答問題的答案都要與自己預設的一樣才好。事實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課堂上的情況是千變萬化的,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況。教師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怎樣有效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意外問題?

(1)教師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2)靈活機智地處理,切忌不理不問,或故意回避;(3)確實無法解決,教師要實事求是地向學生講明,絕不要可能……大概……,教師在學生面前說不知道不是什么難為情的事情,已經是很正常的事情,這能激起學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4.處理好知識的傳授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的關系

新課改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改變由過去單純的知識傳授向傳授知識與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轉變。傳授知識是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我們的教學目標。現在有許多老師認為:有許多新課改公開課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淡化知識點的講解,有的淡化到我們一時難以接受的地步,而這些觀摩課,專家們在評時也認為是好課,大加推崇。對這個問題如何來看?這就是涉及到新課程改革中,知識的傳授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關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的同時,也要學會做人和形成正確價值觀,這樣才能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5.處理好教學手段與教學目標的關系

新課程教學要求用適當的教學手段來實現教學目標。新課程實施后,人們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學手段的改變上,越來越多的人青睞小組討論,認為小組討論就是合作學習,部分人認為新課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體上課。因此一種誤區便悄然產生:小組討論+多媒體=新課程改革,這實際上是一種誤區。事實上,現在有些課堂上的分組討論僅僅是一種形式,能解決多少問題,值得思考。有的老師要求學生在三分鐘內分四人小組討論一個問題,能討論出什么東西?有的多媒體課件純粹是新課改的一個外衣,形式上的東西多,實質上的東西少。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具體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一切應由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來定,以有利于教學目標實現來定,決不能搞一刀切。現代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可以并舉,只有合理使用,才能達到最優的目標。

6.處理好常規課程與研究性課程的關系

篇5

1.理想支撐作用。只有當學生的興趣與理想以及奮斗目標結合起來時,他們的學習興趣才會不斷增強,從而產生更大的推動力量。要經常在教學中對他們進行人生觀和革命理想教育,使他們明白學習對自己有什么用處,讓興趣深深地扎根于需要的土壤之中。

2.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學習活動有趣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充分發揮駕馭課堂、駕馭教材的能力,努力引導學生從被動參與轉化為主動參與。教師能夠采用這種使學生保持愉快的心情而又不降低學習效率的教學方法,學習氣氛就會比較熱烈,學生學得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學習興趣自然就容易被激發和培養起來。

3.廣泛參加課外活動。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是激發和培養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在活動中,學生能夠擴大知識面,接受新鮮刺激,不斷滿足和引起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多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使他們在這些活動中體會到知識的實踐意義,從而激發其求知欲。

二、課堂教學與學習方式

1.合作學習。我們必須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發展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多思,讓學生多問,允許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建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平等、合作的關系。我們倡導各種形式的主動參與,通過互相啟發,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只有真正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才能夠達到教學的目的,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2.探究學習。它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學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一種方法。探究式閱讀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從閱讀的文本中攝取有關信息,提出多種假設,通過分析、比較、歸納、整合,進行多次嘗試驗證,推導出自己的結論。最后將自己的新知識、新感受用于新的問題情景中,形成遷移能力。探究式閱讀教學中,在教學目標上,強調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強調學生與教師、同學、作者之間的平等對話,教師以人為本、以課堂為實踐場所,讓學生在閱讀的探究過程中自覺積累、自由感悟、自在審美、自主學習發展閱讀的個性,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發展創新閱讀能力。為了這一目標,首先我們要在課堂上要求學生細細的初讀課文,通過細讀完全理解文章的內容和見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了解并口頭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訓練學生的口頭的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其次,第二遍略讀課文,學生一邊讀一邊在有感想的地方做上標記,寫出自己的獨特感想和見解,從而理解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再次,第三遍我們要培養學生精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質疑,談自己的看法,并小組內交流,討論,讓學生在探究中去明白文章的內容和思想,使學生在探究中找到學習閱讀語文的快樂。

三、課堂教學與人文教育

1.平等對話。提問是教學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激發學生興趣的啟動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大約占去了一般教學2/3的時間,提問被認為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提問方法包括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發現問題提問、學生自我提問。這是在語文教學中,以問題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的一種常用教法。教師引導學生解疑辯難的對話形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6

上課開始,教師展示生活圖片,跳高的支架,腳手架,以及道路交通圖,讓學生感受生活中三線八角的數學圖形,同時引導學生將生活圖形數學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同學們,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讓我們走進生活,關注數學。請看投影幕跳高的支架,腳手架,以及道路交通圖,這些圖片中都存在著兩條直線與第三條直線相交的情況。

生:觀察圖片。

師:那么,我們說,在同一平面內,一條直線l與兩條直線a、b分別交于P、Q兩點,這可以說成“直線l分別截直線a、b于點P、Q”,兩直線被另一條直線所截,則可得八個角,那么這些角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有我們學過的對頂角和鄰補角。如∠1和∠3是對頂角,∠1是∠2是鄰補角。

師:那么上面的4個角與下面的4個角之間是否是什么特殊位置關系的角呢,本堂課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轉變課堂學生的接受方式,讓學生參與探究知識的過程

本堂課是一堂數學概念課,要改變我們過去直接呈現或講授概念,然后要求學生再進行理解、記憶、練習、運用的教學方式,根據相交線中的角的位置特征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對位置的探索而獲取概念的過程。

創設情境(游戲)。

用三根木棒搭成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的基本圖形,在上方四個角、下方四個角的位置按規則各放入一枚棋子,看誰放得既快又準。

游戲規則:放在豎棒的同一側,兩根橫棒的同一方。

同位角:位于兩直線的同一方,第三條直線同一側的一對角.

∠1與∠5,還有∠2和∠6,∠3和∠7,∠4和∠8。

其他兩種角同上設計,此處重在讓學生參與游戲,體驗相同顏色棋子所放的位置與三條直線的關系,進而引出三種不同的角的位置關系。

三、轉變課堂的訓練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變式訓練1:將如圖整體旋轉90度,請找出圖中的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

讓學生自主尋找課堂所學的三種角,并能表達出來。

變式訓練2:請同學們指出下列各圖中∠1與∠2的關系。

這個訓練先讓學生分析出∠1與∠2的關系,然后探究出與這三種角類似的模型。

師:請同學們根據角的位置關系進行判斷。

生:思考。

生:回答,交流自己判斷的依據。

師:同學們,根據我們判斷的結果,大家再觀察這些角的位置特征,并用筆把兩個角的邊描出來,分別探究這些角具有怎樣的模型。

生:探究得出,同位角的位置特征類似于字母“F”,內錯角類似于“Z”,同旁內角類似于“U”。

師:肯定學生探究的成果。

四、轉變課堂的價值取向,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形成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應該是數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目的。作為數學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將數學思想方法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學生,讓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本課中接下來可以設計不同圖形,讓學生能正確運用上面探究的結果,進行辨認,同時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及判斷的依據,培養學生的交流辨認能力。

五、轉變課堂學生的參與方式,為學生合作交流提供機會

漢字有方、正、秀、美的特點。許多漢字本身就可以看作一幅美麗的數學圖形。讓我們把這些漢字看成幾何圖形,找出今天所學到的角。

(1)請同學們分別找出下圖中同位角、內錯角和同旁內角的對數。

(2)∠1的同位角_______,∠1的內錯角_______,∠1的同旁內角______.

請你從“王”和“中”這兩個漢字里找出今天我們所學習的角,并與同伴交流。

此處的設計再次讓學生關注身邊、生活中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反映數學的現實相關性,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漢字文化的特點,巧妙的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并讓學生體會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積淀,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篇7

現代教育認為教學是一種多邊活動,從信息論的觀點分析就是一個信息交流的過程。教育心理學和信息論研究表明:以多種互動形式效果最好。但教學效果是一個復雜的活動,其達成目標具有多層次性,應據實際靈活取舍。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中的本質問題,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基于此,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要轉變教育觀念,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1 教學目標的多元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前提

教學目標要從促進學生的發展出發,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克服傳統教學片面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培養。為此,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特別注意切合學生的實際,更要特別關注學困生,否則,隨之而來的搗亂等惡作劇的發生,使教師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比方說,學生只能背10公斤的東西,你讓他背50公斤,背不動,他就不跟你玩了。目標要注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努力使教學要求進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盡力使每個學生都能日有所得,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為此,我借鑒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法”,制定每個章節的雙基目標,采用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方式,激勵學生達標。并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充分發揮目標的導向、激勵、評價功能。全面、具體、適度、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改變教學方式的前提。

2 實施多樣化的“教”與“學”的方式和策略,是優化教學過程的關鍵

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是對教師教學形式和學生學習形式的優化設計與實施。

2.1 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轉變“教”的方式)。

2.1.1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以愛激趣。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形成和諧、愉悅教學氛圍的核心,它不僅決定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而且決定教學的成敗。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傳統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權威,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如今,教師已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師生關系的變化,要求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以科學的態度和民主的精神對待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渴望得到老師的愛,這種需求更加強烈,教學中,要用教師真誠的愛,去點燃學困生心中自信的火種,要讓每個學生感到老師對他的關注。用愛心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使更多的學生喜歡化學。

2.1.2 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①互動式,聯系實際激趣。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聯系。②探究式、合作式,實驗激趣。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對實驗感興趣,我努力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實驗活動,讓學生尋找替代品,如用鐵罐頭盒做鐵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可以得到光亮的銅;在課上讓學生表演家庭小實驗;增加趣味實驗等。結果發現,越是學困生越積極,教師抓住時機,及時表揚,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③梯度練習,成功激趣。注重學法指導,針對實際,選擇不同梯度的練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進行達標練習,采用討論、辯論、質疑、一題多解等多種形式,反饋練習,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回答不同層次的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④利用調查與研究,特長激趣。

2.2 注重科學方法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轉變“學”的方式)。突出強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需要通過探究活動來實現。因此,科學探究成為新課程所倡導的重要理念。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體驗探究的樂趣,形成和發展探究能力。科學探究,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而且也是學科課程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應善于從教材中挖掘適合的內容,有計劃地為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提出要求和創造條件、引導他們開展探究性學習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改變。

3 教學方式的轉變

3.1 變“組織教學”為“創境激趣”。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師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種刺激,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需求的欲望,進而形成學習的動機。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系統中重要的動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沒有學習動機,就不會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不會無緣無故的產生,而要靠教師在師生的交往中去激發、去培養。實踐證明,“目標激勵法”、“表揚促進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發學習動機的好方法。

3.2 變“講授知識”為“主動探討”。其目的是讓學生擺脫教師那種生澆硬灌的教學模式,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根據自身的實際來選擇、探求蘊藏在教材中的知識。在這一階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個字。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瞪著眼睛站在講臺上看著學生學習,更不能再用一套講義來應付全班學習不同的學習需要,而應和顏悅色地走到學生之中,幫助、引導學生學習。教師既要提問學生又要讓學生提問,讓教學在彼此質疑、共同思考之中展開,讓學生的學習在彼此交流、相互促進之中深入。教在學后,學在教前,生為主帥,師為參謀。這個階段很重要,也很復雜,操作的難度較大,一般可以采用“問題討論法”、“主題研究法”、“師生方談法”等方式展開教學活動。

篇8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在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

新課程強調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使教師和學生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從“獨奏者”的角色轉變為“組織者”的角色,從此不再主要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要讓學生自主學習,關鍵是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最易于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產生認識沖突,形成懸念,產生迫不及待地探索與研究的興趣,激發他們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2.組織實踐活動,使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多樣化

學生的思維發展是一個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過程,只有根據這一認識規律組織教學活動,盡可能地運用直觀教具、學具,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引導他們把思考與操作結合起來,使學習形式多樣化,才能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3.理清知識脈絡,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知識的鋪墊,引導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注重方法的遷移,不斷提高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4.注重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是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變得聰明一些,在知識的應用中得到自我提高和發展。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上下功夫

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更要注重開發兒童的創造潛能。

1.關注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和好奇心是求知的動力,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潑的心理成分,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和創新。

2.改革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如果老師講授、解釋過多,學生就無所事事,這正是“有所教也有所不教”的道理。

3.引導動手操作,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的過程。傳統教學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僅把學生看成接受知識的容器,這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背道而馳的。創新意識的培養要求教師創設適合每個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全體參與,積極思考,操作實踐,自主學習,大膽創新,從而大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上下功夫

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可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只是語文課的事,也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智能目標。要有機地把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加強基礎知識、發展思維能力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因此,培養學生清晰、明確、有條理的說話能力,是小學教學應重視的一個課題。

1.養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

良好習慣是成功的基石,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得好:“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教師要注重平時訓練,讓學生養成閱讀教材的習慣,把教材中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2.抓好課堂提問,培養說話能力

教師的教學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抓住時機啟發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要結合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并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應針對學生的回答適時指出錯誤,糾正學生的口語毛病,使學生逐步形成說話聲音洪亮、表達清楚、符合邏輯的習慣,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找出錯誤所在,說明將導致的后果,以訓練學生語言的嚴密性,求得表述的完整準確。

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在創設教學情境上下功夫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例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和學生共同做一個學生考老師的游戲,游戲規則是:學生隨意說出幾個相同加數,老師立即說出它們的和。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都想難倒老師,但老師卻算得既對又快。驚嘆之余都想知道其中原因。這時我說:“老師用的是一種簡算法。你們想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這種方法嗎?”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積極投入到探究學習之中。

篇9

小學生年齡小,依賴性強,進入初中后,由于學科的增加和課堂知識容量增大,部分學生不適應;管理上班主任變“蹲”為“帶”,對學生來說失去依靠,失去整天管著自己的人有點無所適從,教師要盡量讓學生改變別人管著我到自己管好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小學階段重在做好良好習慣的初步養成教育;而初中階段則要求將學習習慣內化,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形成個性化趨勢。小學數學教師特別是六年級數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形成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養成熟練的習慣;養成書寫規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確的習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養成做課堂筆記習慣;養成訂正錯誤、樂于探究的習慣等等。

第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實質上是從預習開始的,而預習在小學階段一般不那么重視。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數學生不會預習,即使預習了也只是將課文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地看一遍,而中學數學的學習由于內容增多,難度增大,對學生的預習自學有較強的要求。為此小學教師要格外注重對學生進行預習指導。我們現在的“學程導航”教學模式也正是從這點出發,要求教師精心設計預習作業,指導預習要有模可循。我們不妨從這五個方面指導學生預習:(1)任務落實預習法:即教師布置預習任務,學生帶著明確的預習任務去進行預習。(2)課本標記預習法:即在預習時,邊閱讀邊用特定的符號做出標記,并在書上空白處提疑問、寫心得。(3)溫故知新預習法:在預習過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識,歸納新知識的重點,找出疑難問題,另一方面復習、鞏固、補習與新知相聯系的舊知識。(4)嘗試練習預習法:對于計算類新授課、練習課,預習時先進行嘗試練習,遇到疑難再返回預習例題,然后再嘗試練習。(5)動手操作預習法:對于公式的推導等操作性較強的知識,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親自動手去實踐,通過剪、拼、折、移、擺、畫、量、觀察、比較等活動,體驗、感悟新知識。不管是哪種預習方法,有了預習我們必須檢驗學生預習效果,這是數學預習不可缺少的過程。

第三,適當時要舍得“放一放”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啟發談話法、引導探究法、練習法等,由于每節課教學內容相對于中學數學教學內容少,小學教師在教法上采用探究學習的機會多,而初中數學教師由于數學課內容的偏多,在課堂教學上最大的特點就是教學活動的教學環節的簡潔、教學素材的指向明確、問題的思維含量高等。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扶得過多,放得過少,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而一些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上卻恰恰與之相反,即扶得少,放得多。這一教法的反差,使初一學生對學數學產生不適應現象。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上要適當地“放一放”,多給學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間,盡力做到少講、精講,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覺自律意識,充當半個中學老師的角色。

篇10

“活動”是人完善自我的過程,從教育和活動課程意義的角度來看,活動是人在一定客觀條件下,有目的的主動的行為過程,是人的心理與行為交互作用,促進身心發展的過程。學生的知識積累是來自他們的生活基礎和實踐,而并非是教師簡單的教,學生被動的學。同時,根據認知發展的的一般規律:實踐——理論——實踐,傳統的教學只是注重理論,學生的認知是不完整的。而“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是從學生原有的生活基礎和實踐出發,在他們動腦、動手和相互合作、協作的活動中自主的將實踐上升為理論知識,又將這一理論知識應用在實踐中,解決一些生活中所見的現象、事件等等,這符合了建構主義的理論和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

2 “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中教師的角色

《科學課程標準》則認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規范者。這正是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因此,在實施“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中,教師是知識的轉達者,組織引導、控制課堂的過程,是認知者、咨詢者、協商者、促進者、合作者。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和規范者的教師,并不是將知識的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是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解決問題的方向,制定學習活動的規則,協調學生之間的關系。

3 “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什么

3.1 應關注學生的基礎。實際上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他們對很多問題和現象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對學生的基礎應當要有一個正確的估價,并加以合理地利用。例如,對物質的溶解,學生不但已經知道食鹽、蔗糖等固體物質在水中能夠溶解,同時也知道醬油、食醋等液體物質在水中溶解的事實,他們還對氣體能夠溶解在液體中也有所了解,許多學生知道:汽水中溶解了二氧化碳,當汽水瓶打開時,氣體便會在汽水中冒出;魚能在水下生存,是因為水中溶解了許多氧氣;魚販賣魚時,常將氧氣通入養魚的桶內,這些氧氣有一部分會溶解在水中,供魚呼吸之用。如果低估了學生的基礎,不但會使簡單的問題復雜化,還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3.2 關注學生的困難。“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應當設身處地地站初學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考慮學生在學習時什么事情會有困難,什么事情沒有困難,造成這些困難的原因是什么,從而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方案。而不能從自我出發,滿足于對科學概念和規律作簡單演示活動,甚至是陳述,或者將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關注學生的困難,也就是要正確地估價學生的能力,知道什么事情他們可能做得到,什么事情他們卻很難做到。

3.3 關注困難的學生。“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是一種開放性的教學,對不同的學生應當有不同的要求。既要鼓勵冒尖,更要扶持后進。教師應當更多地關注弱勢群體,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習任務,而不能只是讓他們充當陪襯和看客。其實,成績好的學生是不太需要老師的,更能體現教師的作用和價值的,是那些學有困難的學生。

3.4 關注學習的過程。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不簡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而且能力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要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還必須提供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探討和解決問題,了解自己的特長,熟悉人際交往策略,掌握科研方法及自學手段等的機會。

4 “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的實施

基于以上的認識,筆者認為,在組織實施“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可根據以下步驟付諸實施:

4.1 對整門課程及各教學單元進行教學目標分析,以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即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有關的知識內容。

4.2 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采用能實現自我反饋的學習活動方式,由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改正錯誤,使學生完全處于主動地位。

4.3 圍繞選定的事實、事件或真實的問題展開進一步的學習,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等活動,通過查詢各種信息(教師可根據進度事先布置學生收集)、邏輯推理、自制和已有的器材,對假設進行論證。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色成年激情久久综合 | 午夜福利在线亚洲视频 |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色妞AV永久一区二区国产AV开 | 思思热国产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