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1 16:35: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口腔醫學技術新進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單位: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7651
國內刊號:42-1682/R
郵發代號:38-119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85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榮譽:
近年來,隨著社會需求的改變,高職高專教育蓬勃發展,我校開辦高職口腔醫學專業已有8個年頭,8個口腔醫學班的400多名學生走上了工作崗位。我校對口腔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的結果顯示:就業率達到98%以上。在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相對困難的形勢下,能有這么高的就業率讓人感到欣慰,但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我們仍要居安思危,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積極探討高職口腔醫學人才培養的目標、方法和手段,進行課程改革和教學方法創新,加強對學生技能及素質的培養,使學生的社會競爭力不斷提高,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下面談談我校在培養應用型高職口腔醫學專業人才上的具體做法。
1 明確培養目標,更新教學觀念
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讓每一個人都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精神,高職高專教育要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我校的目標是培養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綜合素質較高,樂于從事基層臨床醫療衛生工作的醫學技能型人才。
2 改革課程體系結構.突出技能培養
我們改變了以往的“小本科”教育模式,在公共基礎課、醫學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臨床醫學課、口腔專業課等五大模塊的比例上進行了較大調整。具體見表1。
調整的目的在于適度縮減公共基礎課和醫學基礎課的課時,理論教學堅持“必需、夠用”的原則,不求系統與完整;增加專業基礎課和口腔專業課白課時,突出口腔醫學專業的特點,保證實驗課正常開出,增加操作技術訓練、臨床見習和病例討論,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綜合分析判斷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其社會競爭力和適應能力
加強對學生應用技能培養的同時,也認識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性。高職學校過于注重技能培養,缺乏道德培養、人格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以致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難以適應。學生到單位實習或就業后,由“學生”角色向“員工”角色轉變的過程中凸顯出一系列問題,如以自我為中心,受不了規章制度的約束,難以與群體融合,不得已只好棄崗或離崗,失去了就業和走向成功的大好時機。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習慣,要有責任心、愛心、同情心,誠實守信,能較好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校利用第二課堂為學生開設了心理學、倫理學、人際溝通、禮儀等課程,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我協調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學院還利用每周的校會時間舉辦了“學做人、學做事”系列講座,用生動的實例、通俗的語言為學生講解做人、做事的訣竅;成功的人生有賴于良好習慣的養成;要學會感恩;善于聽取意見等。學生只有正確認識自己,增強自我磨煉意識,懂得人生無坦途的道理,正視困境,克服困難,培養健全的人格,才能逐步成熟,走向成功。
1調整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
口腔生物化學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口腔常見病相關的生化知識,用生化的觀點認識口腔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和診治方法,培養具有堅實理論基礎的口腔醫生。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應該在教學內容上有所選擇。精選授課內容,突出重點,提高教學效果。口腔生物化學內容多,知識新,學時少,要想在課堂上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在授課時要學會取舍,突出重點。對于學生來講,在掌握一定專業基礎知識后,對臨床充滿好奇和向往,可以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逐步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加強學生主動學習基礎課的興趣。各章節要圍繞口腔生命活動來講解,強調與口腔臨床有關的口腔生物化學知識,如口腔黏膜組織的生物化學一章,可以重點講解口腔黏膜各層相關化學成分及其代謝異常,可能引發的口腔黏膜病,從生物化學角度揭示臨床上口腔黏膜病的機制。那些與口腔組織病理學、口腔生理學等重復的知識、與口腔疾病的分子機制無關的知識點應該予以簡化,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加以復習,或讓學生以自學方式加以了解。結合科學研究成果和研究進展,準備教學課件,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由于生物化學研究的迅猛發展,口腔生物化學的教學內容也要作相應的補充[2],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教學成果,以教材為基礎,參閱有關專著、文獻,講授公認的理論,以及經典地、重要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最新進展,準備教學課件,使學生了解已有基礎理論的研究脈絡,并展示口腔組織生物化學的最新進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
1.一般情況:本研究按職稱將150名臨床醫師按職稱分為住院醫師組;主治醫師組和高級職稱組各50名,其中男性86名,女性64名,平均年齡39.5歲。通過問卷和測試的方法進行調查。
2.調查內容:①口腔醫療知識和臨床技能;②急救醫學知識和CPR(心肺復蘇)操作技能;③急救醫學再教育的現狀。
二、結果
1.口腔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優秀率:住院醫師組92%,主治醫師組96%。高級職稱組100%。
2.急救醫學知識和技能優秀率:急救知識優秀率:住院醫師組為11%;主治醫師組為13%。高級職稱組15%;CPR(徒手心肺復蘇)操作技能優秀率:住院醫師組為5%,主治醫師組為4%,高級職稱組為3%。
三、討論
1.急救醫學教育的現狀
急救醫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各臨床科室的急、危、重癥的診治都屬于急救醫學范疇。對于所有急、危、重癥的處置是以維持患者生命為首要措施,也是醫生義不容辭的責任[1]。急救醫學在內科、外科、兒科及婦產科等學科領域已取得了較快的發展,而對于口腔醫學領域急救醫學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臨床口腔醫生雖然在高等醫學教育和臨床資格考試中進行過學習和培訓,但是隨著口腔醫學專業的局限性而逐漸淡忘了急救醫學知識和技能。因此,雖然在處理口腔專科急癥方面都具有足夠能力,而遇到并發和繼發的全身性急、危、重癥時,處理措施和能力常感到力不從心,甚至延誤了急救的最佳時機。這種現狀在我國口腔醫學領域也具有普遍性,甚至影響了口腔醫學的發展。因此,加強臨床口腔醫生急救醫學知識和技能再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緩的[2]。
2.口腔醫療中并發的生命危象
(1)心臟驟停的診斷:①意識突然消失;②大動脈(頸動脈和股動脈)摸不到搏動,心音消失;③呼吸停止或呈嘆息樣呼吸;④瞳孔散大。如果出現以上征象,可立即實施心肺復蘇(CPR)操作[3]。
(2)休克(SHOCK)的診斷:系肌體微循環障礙而導致的危及生命的癥候群,其重要的臨床表現為意識淡漠,動、靜脈壓降低,脈壓差縮小,尿量明顯減少(每小時<30ml)。口腔醫學所涉及的休克病因多為疼痛、出血、過敏、感染等因素。治療的主要原則是控制導致休克的病因,維持有效的血壓,迅速治愈專科疾病[3]。
(3)昏迷:是由于大腦皮層即皮層下網狀結構發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嚴重的意識障礙,即意識持續中斷或完全喪失,最高級神經活動的高度抑制表現。臨床上分為淺昏迷和深昏迷兩種。其病因可為創傷、顱腦疾病、感染、中毒等因素引發。
(4)暈厥:是人體大腦一時性缺血而產生的癥候群,臨床表現為意識淡漠;呼吸急促;脈搏細速;面色蒼白。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危象。處理原則:采取頭低足高,阿莫尼亞、氨水等藥物刺激呼吸中樞,同時進行心理支持[3]。
3.口腔臨床醫師急救醫學再教育的措施
既然口腔醫療的特點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很少,對曾經所學過的急救醫學知識和技能逐漸淡忘。那么口腔醫療機構就應該定期的對口腔臨床醫師進行急救醫學的再教育,并列入臨床“三基”考核內容。各級別的口腔醫師都應進行心肺復蘇的實戰演練,對操作不合格的醫師要重復演練多次,直到合格為止,以確保臨床口腔醫療的安全。另外口腔專科醫院各臨床科室應建立急救小組,小組成員應與省市級和國家級急救醫學學術組織保持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和掌握急救醫學的動態。及時更換和購進較先進的急救醫療儀器,并有專人熟練掌握和保管,定期維護并長期處于工作狀態。急救藥品要專人保管并且每天進行清點數量和查驗有效期,藥品擺放要固定數量、固定位置,并使每一名醫護人員知曉。口腔醫療中生命救治的流程:①迅速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血壓);②建立靜脈通道;③氧氣吸入;④及時向上級醫師和領導匯報;⑤及時進行心肺復蘇、休克的搶救;⑥對生命危象的進一步檢測觀察。
關鍵詞 口腔正畸學 研究生培養 PBL教學方法
口腔正畸學在口腔醫學的各個學科當中,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特殊性。從口腔正畸學的發展歷史來看,從1901年Angle醫師創建世界第一所正畸專科學校起,已經歷了一個世紀的發展。而我國口腔正畸專業比發達國家晚半個多世紀,存在的差距之大也是其他學科少見的。70年代末,全國僅有4所口腔醫學院(系)設有口腔正畸科,正畸專科醫師不足30人;90年代末,37所口腔醫學院(系)以及大中城市的口腔專科醫院均設有正畸科或診室,正畸從業人員已超過2000人,其中正畸專科醫師約占1/3[1] ;而近十年的發展,專業隊伍更是日益壯大,培養新型具有醫療、教學、科研等多方面的能力的口腔正畸專業醫師是當今口腔正畸研究生教學所面臨的重要使命,通過研究生教育進行正畸臨床和基礎研究方面能力的培養占有越來越重的比例。
一、素質教育貫穿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
醫德問題一直是醫患關系的焦點問題[2]。醫生和病人之間存在著各種聯系,尤其正畸治療病程較長,動輒幾年,有疾病的治療, 生活上的關照, 精神上的慰藉和社會上的各種影響等。良好的醫德能調整醫患關系,促進醫療質量的提高; 而不良的醫德常常是引起醫療糾紛、醫療差錯、醫療事故、和產生不安定因素的原因。醫者,仁者。導師身體力行,作為一名口腔正畸科醫生, 不但要知識扎實,技術熟練, 還要有良好的醫德醫風,對患者具有仁愛之心, 具有高尚的愛患觀念和敬業精神。初入臨床,研究生常常表現為對醫患關系認識不深, 法律意識不強, 在醫患溝通技巧上缺少訓練, 面對病人時不夠自信。為此,導師在教授臨床技術的同時,也教授一些醫患溝通的技巧:在醫患交流中, 醫生語速要適度, 語氣要謙和, 術語要少用, 外語要慎用;坐有坐相, 站有站姿。提倡使用禮貌的語言、安慰性語言和鼓勵性語言。
二、培養研究生的專業技術水平
正畸研究生,畢業后要能承擔常規的臨床診療工作,能對各種類型的錯牙合畸形進行正確的診斷和設計,同時,還能應用自己嫻熟的臨床操作能力和技術達到每一步預期的治療目的。因此,我們在帶研究生的過程中注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一)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研究生入科之初,導師引導性的列出相關專業書籍的目錄,學生根據目錄,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途徑自行借閱或購買,定期提交讀書報告或心得體會,導師進行問題的歸納總結,之后定期答疑。此過程的訓練可使研究生接觸正畸的理論及科研,對學科從理論方面充分了解,并為選擇科研課題奠定基礎。
(二)規范的臨床技能。整個臨床技能的培養,其教學方式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方法為主,它是以實踐為基礎, 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主動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著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研究生在實驗室和模型反復訓練的基礎上,安排他們跟隨導師接待初診病人,熟悉問診技巧,嚴格掌握制取模型及頜位記錄、門診檢查、初診照相和病歷書寫等專業技能。之后進一步培養研究生對病例的診斷設計能力,包括頭影測量分析,模型測量,生長發育預測等學習。在以上工作準備充分的條件下,研究生開始在導師的指導下處理常規復診病人,包括固定矯治器的粘接、加力,弓絲的制備,常用正畸曲的彎制,活動矯治器的安裝及加力等,通過這一階段的訓練,使研究生扎實掌握標準方絲弓矯治技術的精髓,牢固掌握直絲弓及MBT矯治技術的臨床特點,熟練把握各類活動矯治器的適用范圍和應用要點。之后,研究生可以進入下一階段--處理復雜的復診病人,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可以進行一些復雜的復診處理,如聯合口腔頜面外科進行阻生齒的封閉牽引治療,種植支抗的正畸治療,以及嚴重紊亂的牙合關系調整等等。通過這一階段治療,要求研究生能夠應對臨床絕大部分錯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療。定期安排PBL的病例討論,PBL教學以分組討論形式進行,一般每個病例的討論, 首先研究生根據病例資料找出需要治療的問題,然后歸納總結這些問題形成一個系統全面的治療設計。每一學生對一個病例進行中心發言,其他學生有不同觀點隨時提出并討論。病例設計除了涵蓋專業的知識面,還應考慮社會、經濟和患者心理等相關問題。在此過程中導師始終只是一個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 為學生發揮想象力、創造力提供空間。最后,導師點評,將每個人的設計歸納總結形成一個合理的治療方案。此外,這種教學方法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的意識以及團結協助的精神[3]。
(三)嫻熟的技工操作。正畸矯治要求個性化與人性化治療,因而許多矯治器的制作,要求手工制備,需要正畸醫師親自完成,因此,研究生還要掌握嫻熟的技工工藝。從簡單的分牙簧、鄰間鉤,到復雜的quad-helix、herbst、twin-block等一系列矯治器,無論是弓絲彎制、鋪托還是焊接要求研究生能夠熟練且獨立完成,臨床期間需完成大量的技工室工作。
(四)較高的專業外語水平。隨著中國經濟和正畸學科的發展,就診人群日益擴大,學術交流不斷增加,這就要求正畸醫師應該掌握一定水平的專業外語,這不僅是醫患溝通的需要,也是學術進步的需要。因此作為一個合格的研究生, 必須有較高的英語水平, 否則很難與世界接軌, 也很難做出高質量的研究課題。
三、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生處于精力旺盛、創新力強的時期,如何培養好他們科研創新的能力, 是研究生培養的焦點問題。
1、培養文獻檢索能力。研究生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因此,在掌握臨床技能的同時, 還要求研究生閱讀大量的文獻雜志, 及時了解本專業的最新進展,熱點問題等, 并以此為依據結合臨床工作中所發現的問題來選擇可行性強,且具有一定臨床價值的課題。
2、培養科研設計能力。科研設計決定了科研的科學性、先進性與可靠性, 要求研究生在從事科研時必須遵守科研設計的基本原則, 如合理的對照、可重復性、隨機化原則。要考慮整個實驗的時間、空間占用率和可行性,實驗對象的依從性等不確定因素,結合具體科研條件、經費支配等實際情況進行科研設計。
3、培養統計分析能力。科研資料的統計分析是科研工作中的必不可少的環節, 它關系到數據是否充分運用和結論是否正確可靠。因此,要求研究生熟練掌握醫學統計知識以及計算機統計軟件的應用,并結合具體的科研課題, 正確運用。
4、培養論文寫作能力。一切科研工作最終要體現在科研論文中, 科研論文寫作,要求課題新穎,設計嚴謹,內容準確,結果可靠;討論符合邏輯, 簡明扼要, 重點突出, 條理清楚;論文格式正確,文法流暢。因此,導師在平時就加強研究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所交讀書報告依照論文摘要格式書寫,訓練研究生概括、總結的邏輯思維的同時,加強了他們的寫作的能力。此外,外文水平的高低也決定了論文的質量。在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中,經常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外文的應用,如選題、查新、論文撰寫等。因此,較高的的外語水平在研究生培養中起到重要作用。
四、培養研究生的教學能力
安排研究生跟隨導師講授理論課, 協助導師完成多媒體的制作, 并在某些章節獨立完成授課任務。我科的培養目標是研究生能起到助教作用。研究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承擔主要本科生實驗室實習帶教的任務。定期安排研究生講解本學科新進展, 培養研究生語言表達能力及知識貫穿能力。另外我們要求研究生閱讀教學論文, 探討新教學理論,跟蹤教育教學的國際前沿[4]。
當然,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研究生教育缺乏規范、系統化的正畸臨床培訓教材[5];臨床研究生在臨床學習和治療的綜合時間較短,使之很難在讀研過程中獨立完成各類臨床病人,另外,由于經費短缺,研究生學術交流的機會少,這些也限制了研究生期間學術水平的提高,所以應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不斷探索,使之畢業后成為具有較高科研水平的正畸醫師。
參考文獻
1.曾祥龍,傅民魁.近30年口腔正畸學科的發展與現狀.中華口腔醫學雜志,1998;33(6):323
2.徐玉梅.論新型醫德觀[J].醫學與社會, 2005;18(8):38-41
【關鍵詞】 教學方法;口腔修復學;多媒體實驗教學
隨著現在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進,目前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有理論教學法,有實驗教學法,有PBL教學法等等,為了試圖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找出最適合口腔修復學教學,最能提高單位時間內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本次研究分別采用多媒體理論課教學、PBL教學、多媒體實驗教學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應用于"固定義齒修復"教學,然后通過試卷測評進行分析和探討。
1 研究手段與方法
將口腔醫學專業2009級大專班150名學生平均為A、B、C3組,每組50人,按照相同的8課時分別對A組進行多媒體理論教學,選擇衛生部《口腔修復學》第6版,趙銥民主編。B組進行PBL模式教學,以固定義齒修復病例為中心展開討論和分析。C組進行多媒體實驗教學,內容包括結合多媒體演示對各種類型固定義齒的見習,以及仿頭模上進行固定義齒牙體預備實驗。然后統一測試。(試題由20個題目組成,其中理論題與實踐題各10個)
2 測試結果
統計三組試卷的成績后,選擇多個率比較的卡方檢驗對數據進行分析,3組的答對率統計表如下:
3組學生的成績分析
用spss10.0軟件進行卡方檢驗后得出:A組與B組間差異無顯著性(p=0.631)而C組與A組之間(p=0.002)C組與B組(p=0.001)差異均有顯著性。C組答對率高。而3組的理論題與實踐題之間p值均大于0.05差異無顯著性。
3 討論
口腔修復學是與臨床操作密切結合的專業,它不但要求學生扎實地掌握理論知識,而且也要掌握操作技能。"固定義齒修復"是牙列缺損中最重要的修復方法。要求學生重點掌握,但是內容多,課時有限,多媒體理論教學,可以用制作精美的課件把各種內容相互串聯、集中講授,但是由于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提供了大量信息,在缺乏實踐認知的基礎上,學生會無法理解,抱怨"內容復雜,暈頭轉向"等問題[1]。PBL教學法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但同樣由于學生缺乏實踐基礎,結果只能照本宣科,以書本來回答問題。只能"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2]。而第3種教學方法,多媒體實驗教學,課上先利用攝像頭對各類型的固定義齒進行演示,講述理論基礎,然后再把實驗交給學生,這樣有機地把操作和理論結合起來,讓學生邊看,邊學,邊做。實現"實踐出真知"的教學理念 [3]。受到了學生的認可和好評。
總而言之,教學方法的改革源于創新,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各種實驗設施的改善,多媒體實驗教學法必然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陳命家,趙慧.科學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5:57-58
規范實習教學管理,統一實綱,強化臨床技能
從實習時間、實習內容、實習要求、出科考核等方面統一帶教標準,為提高臨床實習質量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實習前對學生進行實習前教育,主要內容包括臨床實習的目的和意義、實習教學計劃和實綱、醫德醫風教育、實習管理的有關規章制度以及實習期間的注意事項,使學生盡快地進入角色,適應實習醫院的環境。同時進行必要的臨床基本技能強化訓練,主要包括醫療文件的書寫、基本操作技能、體格檢查等,進一步強化實習學生的臨床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實習教學質量。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接觸臨床,強化臨床專業技能,提高實習質量,我院參照《口腔醫學本科教育教學標準》調整修訂實綱,將大臨床實習安排在三年級暑假,讓學生在經過四年級的專業學習后,直接進入口腔醫學專業臨床實習,同時對各科的實習時間、實習內容、實習指標、實習工作量等進行相應調整,專業實習時間52周,大大超過了口腔醫學生的臨床專業實習時間的最低標準45周。專業實習時間的延長,有助于學生臨床知識的掌握和鞏固,提高臨床實踐技能。
本院從2005年開始承擔重慶醫科大學臨床專業本科留學生的口腔醫學教學工作。縱觀全國各醫學院校,海外留學生的課程設置目前沒有統一安排。就口腔醫學來說,有的院校如首都醫科大學將口腔醫學設為必修課,有的院校則沒有將口腔醫學納入海外留學生臨床專業學習的內容,本院是起初將口腔醫學作為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的選修課程,逐漸過渡為必選課程,到現在的必修課程。未來的醫學模式是多學科、多序列的綜合治療,口腔醫學雖是獨立于臨床醫學專業之外的一級學科,但口腔醫學的知識與許多臨床學科密切相關,如耳鼻喉科、眼科、皮膚科、內分泌科、血液科等,很多全身疾病在口腔有特殊的表現,因此,口腔醫學是臨床醫學的有益補充,掌握口腔醫學知識也是臨床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作者從2005年來一直承擔重慶醫科大學臨床專業留學生口腔醫學的理論教學及臨床帶教工作。留學生的數量從開始的40人增長至120人,對授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回顧近10年的教學過程,本院留學生的口腔醫學教育正逐步走上正軌,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在穩步提升。
1.留學生的特點
由于教育經歷、國家文化背景的不同,留學生和國內學生相比有自身的特點。留學生大多來自于英語為母語或通用語言的國家,其英語口語大多非常熟練,但很多留學生的英語帶有濃厚的地方口音,并不是標準的美式英語或英式英語,這就對授課教師的英語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其中文能力普遍較差,大多數只接受過短期中文培訓,只有個別留學生能用中文交流,所以授課必須采用全英文教學。
留學生的教育背景及個人素質參差不齊,對知識的理解及接受能力存在較大差異。一部分留學生聽課非常認真,理解能力強,能認真記錄及提出相應的問題,臨床 見習也非常認真有興趣。一部分留學生課堂紀律較差,體現在上課遲到、早退甚至缺席。但留學生普遍思維活躍,上課提問積極。分析原因可能是文化背景的差異、國內外教育體制不同所導致。針對以上特點,本院對教學的各個環節做了重新梳理及改善,改變傳統教學思路,嘗試多樣化教學方法,切實提高教學水平。
2.臨床專業留學生口腔醫學教育的體會
2.1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教學部門對留學生的各個教學環節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包括考勤制度、考試制度、學籍制度等。俗話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針對留學生個性及課堂紀律較為散漫的特點,本院選派綜合素質強的教師專門負責管理,協調留學生教學課程安排及具體實施;在教學過程中嚴格執行考勤制度,并將考勤情況和考核成績適度掛鉤;嚴肅考場紀律,杜絕作弊現象的發生。同時對學生的考試進行形成性評價,出勤及課堂表現等均納入考試成績范疇。課堂秩序改善,教師的積極性及授課效果也相應改善,逐漸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
2.2提高教師的英語授課水平教師是留學生教育的實施者,良好的師資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教師英語水平很大程度決定了教師的授課水平。本院2001年并入重慶醫科大學,在留學生教育初期,口腔醫院還是一所年輕的教學醫院,雖然授課教師的專業素養及英語閱讀能力都不錯,但有的教師英語口語差強人意,課堂上基本只能按照備課的內容進行照本宣科,限制了課堂上的自由發揮。近年來,本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提高教師的英語水平,包括選送年輕醫生參加學校的高校教師英語培訓班;定期組織青年教師進行全英文教學競賽;聘請優秀的國內外專家對青年教師進行英語授課培訓;選派年輕教師到國內外名校培訓學習;通過學生及同行評價的反饋結果,遴選優秀教師進行示范性授課等,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教學氛圍逐漸濃厚,教師隊伍逐漸成長、教學水平提升。近5年來,本院高層次人才隊伍工程啟動,逐年選送一批優秀的年輕教師到國外進行學習及深造,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英語口語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本院應進一步加強留學生教師師資力量的培養,如:借鑒天津醫科大學在全國首推的《留學生英語授課教師資格認證制度》,進一步優化本院的留學生教師隊伍。
2.3狠抓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水平多年來本院一直堅持集體備課及課前試講。授課前的集體備課非常重要,在上課之前,集中教研室優秀教師及相關授課教師對這門課的授課的方式、內容進行詳細討論。在集體備課時,教師相互啟發和解疑、相互借鑒課件制作和教學經驗,使教學資源的利用得到最優化。每個新教師正式授課前進行試講,認真聽取其他教師的意見,沒有達到要求的必須重新試講。同時對授課環節進行監管,在留學生、院內同行專家和學校教務處3個層面建立留學生評教制度,組織督導專家聽課,及時開展同行評教和學生評教,切實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
2.4進一步優化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技巧教師的授課技巧會讓課堂真正地活躍起來,讓學生收獲全然不同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應打破“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新型教學體系。在初期的教學實踐中,本院大多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育模式,但逐漸發現,留學生更容易接受西式的教育模式,對相對枯燥的“滿堂灌”的教育模式較為反感;加之留學生《口腔醫學》的教學不同于國內本科生的專業教學,由于教學課時的限制,不可能系統地傳授口腔醫學知識,只能對重點疾病進行重點講授。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本院逐漸將傳統講授方法與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PBL)方法、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CBL)方法等現代教學方法相結合叭采用引導式、問題式等手段,并結合具體病例進行教學,探索一條適合留學生口腔醫學教學的模式。比如在講授牙周病章節,傳統的教育模式可能是逐一講授牙周炎的病因、病理表現、臨床表現、治療方法等,內容多,抽象且枯燥。本院采用PBL模式,在授課之前叫學生預習,同時準備一些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且學生自己也可能感興趣的問題如:牙齦出血、口腔異味的原因是什么?牙齒為什么會松動?牙齒松動了怎么辦?什么樣的人容易患牙周病呢?潔牙會損傷牙齒嗎?等,然后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適當加以引導,課后簡單小結,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主動學習,事倍功半。同時口腔醫學是一門很形象的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在講授時盡量少用文字,多用圖片、動畫、視頻、教具等進行講授,這將使課堂氣氛更加生動化,學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如講解齲病窩洞的制備,可以根據典型的臨床病例制作一個視頻課件,在課堂上邊播放邊講授,效果遠遠優于單純的文字講授。在口腔醫學的教學過程中,如此教學實例不勝枚舉,只要教師精心準備,必將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5留學生口腔醫學教材的選擇如果說好的教師可以為這門課程增光添彩,那么教材則是學生學習的向導,是課程的血脈,是根本。目前,在全國范圍內,針對留學生的口腔醫學課程均沒有統一的教材,縱觀一些兄弟院校,一般指定2本教材,一本是留學生生源國的原版醫學教材,內容系統詳實,類似學術專著;一本是學校自編的醫學教材,采用提綱式結構,注重條理,2種教材相互彌補,教學效果很好。國外的口腔教育屬于畢業后再教育,口腔醫學教材類似于我國研究生的教材,原版醫學教材內容雖然詳實,系統化,但深度及廣度高于臨床專業留學生口腔醫學的大綱要求。鑒于此,推薦在參考國外經典教材的基礎上采取自編教材的模式。本院一直采用自編教材,內容涵蓋口腔醫學各個專業的各種重要疾病,內容簡潔、條理清楚,易于理解。但10年來,醫學技術不斷發展,醫學知識快速更新,教師應與時俱進,借鑒口腔各相關領域國際國內經典的教材,統一格式,結合臨床重點疾病及新進展對留學生口腔醫學教材進行重新編寫,以便更好地滿足留學生口腔教學的需要,給學生傳遞準確的知識,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真正受益。
2.6從政策上提高教師參與留學生教學的積極性留學生教學對教師要求較高,2個學時的全英文授課,課后起碼要花費數倍于此的時間去準備,對于同樣的授課內容,英文教學的備課時間是中文教學備課時間的4倍'基于此,為了培養及穩定留學生教育的師資隊伍,保證教學質量,本院在課時津貼和業績評價上體現優勞優酬的原則,切實提高全英文授課教師的課時津貼和課時系數,提高了教師的授課積極性,使英文教師隊伍得以持續、良性發展。
Treating 60 cases ofstomach-relatedclinical experience of oral lichen planus
DONG Yan-Li.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Zaozhuang Metrolips Hospital. ShanDong, Zaozhuang277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themethodof curingthe OLPof the stomachrelativity. Methods 60 OLP patients of the stomachrelativ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group(n=30)andcontrol group(n=30).The control groupwas treated to use 2% lidocainum plus TriamcinoloneAcetonidefor submucosal closed. In a closed foundation,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to eliminate oral and dental partialnegative factors, and given vitamin supplements, calcium preparations, to give Compound Bismuth Aluminate Capsules(Weian)in treatment of stomach, with HydroxychloroquineSulfateTablets, TotalGlucosidesofWhitePaeonyCapsule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To observe the rate of efficient andrecurrenc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peripheral bloo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 lymphocyte subsets and immunoglobulin.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isefficientfor93.33%, the control group for90.00%.Statistically,there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Follow-up 1 year the treatment group recurrence rate was 21.43%, the control group 77.78%, statistically,there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Therapy; Stomach related; Oral lichen planus(OLP)
口腔扁平苔蘚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至今尚不清楚,國內外的研究表明,OLP與慢性胃炎關系密切,臨床發現,胃炎患者經過治療,OLP的癥狀和體征相應減輕。我科從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對30例胃相關性扁平苔蘚患者采取系統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病例為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與棗莊市立醫院口腔科就診的60例OLP患者,且胃病發現在OLP之前(根據患者口述,口腔病損出現在確診為慢性胃炎之后),其中男12例,女48例,男女比例為1:4,年齡32~72歲,平均45.2歲,病程2個月~2年,病損以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條紋、白色斑塊為主,局部伴有充血或糜爛,發病部位以頰黏膜為最多,舌黏膜次之,少數可涉及牙齦黏膜、唇黏膜。活檢前1個月內局部及全身均未使用過皮質激素及其他免疫制劑,頰黏膜標本49例,舌黏膜標本11例。
1.2 方法
1.2.1 藥物治療方案 隨機將60例口腔扁平苔蘚并伴有胃病患者按照就診先后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2%利多卡因2 ml+曲安奈德2 ml在病變黏膜基底作封閉注射,1次/周,5次為一療程。治療組采用系統治療方案:①口腔局部治療:清潔口腔,去除牙石及菌斑,調磨銳利的牙尖及邊緣嵴,拔除殘冠、殘根等,消除口腔及牙齒局部不利因素,減少對口腔黏膜的刺激;②補充維生素及葉酸:維生素B2 10 mg,2次/d;葉酸5 mg,2次/d;復合維生素1片,2次/d;③補充鈣制劑:鈣爾奇1片,2次/d;④局部封閉治療:2%利多卡因2 ml+曲安奈德2 ml在病變黏膜基底作封閉注射,1次/周,5次為一療程;⑤全身用藥:硫酸羥氯喹與白芍總苷聯合應用,硫酸羥氯喹(紛樂)100 mg,2次/d;白芍總苷膠囊(帕夫林)0.6 g,2次/d;⑥胃病治療:復方鋁酸鉍膠囊(威安)1粒,2次/d;⑦抗真菌藥物的應用:扁平苔蘚患者口腔黏膜長期充血、糜爛者,應考慮到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可給予制霉菌素5萬U/ml混懸液口腔局部黏膜涂布。所有患者治療期間,不加用其他免疫制劑。
1.2.2 心理干預方案 OLP的發病有明顯心理因素,這類患者除藥物常規治療外,應配合精神治療與心理護理。研究表明[1]:50%左右的OLP患者有精神創傷史,對這些患者進行心理治療、自我身心調節后,病情多可緩解,甚或痊愈。因此,制訂以下心理干預方案:①首先通過艾森克個性問卷,進行人格測定;②通過不同人格類型進行心理治療;③了解患者對病情的看法及顧慮,了解其各種心理困境;④向患者介紹病情、病因及預后,解除其恐懼及疑慮;⑤進行心理分析,挖出癥結,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⑥必要時可給予適當的鎮靜藥、抗焦慮藥。
1.2.3 病理學檢查 所有患者治療前均取活組織標本檢查確診。常規蘇木精-伊紅(HE)染色,觀察淋巴細胞的變化。
1.2.4 免疫學檢查 所有患者在病理檢查確診OLP后,藥物治療前抽血檢測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及CD4/CD8的含量,并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的含量。在藥物及心理治療2~3月后,再次抽血檢測細胞及體液免疫功能。
1.3 療效判斷 參照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黏膜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評價標準[6]。顯效:客觀指標,治療后充血、糜爛完全消失,白色條紋無或輕微;主觀指標,疼痛完全消失。有效:客觀指標,治療后充血、糜爛面積縮小,白色條紋減少;主觀指標,疼痛減輕。無效:客觀指標,治療后充血、糜爛面積無變化或增加,白色條紋無變化或增加;主觀指標,疼痛無減輕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人數+有效人數)/總治療人數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0.0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種治療方法療效比較(見表1、表2) 治療組30例,顯效15例,有效13例,無效2例;對照組30例,顯效12例,有效15例,無效3例;系統治療組治療有效率93.33%,對照組治療有效率90.00%,兩組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性。
治療半年后隨訪,治療組復發3例,對照組復發11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T淋巴細胞亞群測定結果,經系統治療后,CD3、CD4、CD4/CD8均高于治療前,經統計學計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測定(30例治療組,見表4)。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測定結果,經系統治療后,IgG、IgM、IgA的含量均有所改變,其中IgA、IgG含量變化有顯著差異(P
3 討論
3.1 OLP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淺在性皮膚黏膜性疾病。該疾患時發時愈,可遷延終身。目前尚沒有一種治療方法對所有的OLP都有效,也沒有哪一種治療方法可以完全根治OLP[2]。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病因,因此存在著許多關于發病機制的假說[3],它與精神因素、免疫、感染、遺傳、局部刺激有關。口腔扁平苔蘚與系統性疾病的關系近年來引起廣泛關注,特別是與慢性胃炎的關系。幽門螺旋桿菌過去通常認為是胃黏膜有致病菌,1989年Krajden等從口腔中首次分離出Hp[4],拉開了口腔中Hp研究的序幕。近幾年來報導人口腔中發現有HP感染的文章逐漸增多[5],侯海童[7]等在牙周炎患者中HP檢查的總陽性率為61.02%。近年的研究證明,人口腔中菌斑、唾液中也可培養出HP[8、9],而且與胃內的HP具有相同的形態、生化、免疫學特征。1983年Marshall[10]等在慢性胃炎胃黏膜中培養出HP,許國祺[11]等應用PCR技術對有胃黏膜病理變化的OLP患者進行口腔黏膜的HP檢測,證實在OLP損害中HP亦為陽性。蘇葵[12]等用枸櫞酸鉍鉀治療OLP,總有效率為56.25%,進一步證實了胃病與OLP的相關性。
3.2 OLP同時也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13]。治療前T淋巴細胞亞群測定,說明了機體細胞免疫功能處于免疫抑制狀態,因此,在OLP的治療上我們認為還應進行免疫功能的調節。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口服強地松、氯喹、雷公藤等免疫抑制劑治療該病,但上述藥物副作用較大,不易長期服用。白芍總苷膠囊是從毫白芍干燥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收汗、緩急止痛等功效,藥理研究表明它具有抗炎、鎮痛、抗應激和免疫功能雙向調節作用[14],將其用于治療OLP后,免疫功能有明顯改善。白芍總苷同時對肝臟的免疫或化學損傷有保護作用,與羥氯喹合用,可降低其副作用,療效優于單用羥氯喹。
3.3 口腔OLP病因不清,發病機制可能與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有關。近年的研究表明,OLP的發生與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反應有關[15],同時伴有B淋巴細胞、漿細胞、免疫球蛋白或補體的缺乏。對于OLP患者體液免疫方面的研究各家報道不一。楊慧[16]等檢測OLP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與正常人比較,結果發現,OLP患者的IgG、IgA含量降低IgM含量升高。賀小寧[17]等的研究顯示IgG、IgM升高,而IgA無顯著變化。從本文治療前后可觀察到IgG、IgA、IgM均發生了變化,說明OLP患者的體液確實發生了紊亂。
3.4 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疾病和健康。社會環境對人的健康和疾病有著很大的影響,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事情莫不通過人的心理反映到他的身上,引起種種生理甚至病理的變化。因此,臨床除藥物治療外,應配合心理治療。在制定治療方案時,應對每一例患者的自身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對患者的軀體疾病和心理情況進行整體評估,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方案和心理行為干預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全身及心理癥狀,有利于終止疾病的發展。
3.5 本研究對比了激素治療OLP的效果,明顯提高了治療的有效率,降低了復發率,改善全身癥狀,改善免疫功能,促進口腔黏膜愈合,縮短病程,是一種有效治療胃相關性口腔扁平苔蘚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秉琦.口腔黏膜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3-87.
[2] 鄭春蘭.口腔扁平苔蘚治療方法新進展.臨床口腔醫學雜床志,2006,22(12):754-757.
[3] 李澤慧.口腔扁平苔蘚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臨床口腔醫學雜床志,2007,23(7):440-441.
[4] Krajden S,Fuksa M,Anderson J, et al. JClinMicrobiol,1989,27:1397
[5] 胡文杰.牙周炎及胃病患者牙菌斑中的幽門螺桿菌.中華口腔醫學雜志,1999,34:49-51.
[6] 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黏膜病專業委員會.口腔扁平苔蘚(萎縮型、糜爛型)療效評價標準.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5,40(2):92-93.
[7] 侯海童,江秋華.236例牙周炎幽門螺桿菌檢測結果分析.口腔醫學,2000,20(3):146-147.
[8] 張穎,陸景華.用PCR-SSCP技術檢測并鑒定胃黏膜和唾液中的幽門螺旋桿菌.中華內科雜志,1997,36(7):446-449.
[9] 徐明輝,王毓明,顧虹艷,等.用PCR技術同時檢測牙菌斑、唾液及胃黏膜中的幽門螺旋桿菌.實用口腔醫學雜,2001,17(2):144.
[10] MarshallBJ,WarrenJR. Unidentifiedcurvedbacill, inthestomachofpatientswithgastritisandpepticulceration.Lancet,1983,89(1):1273-1275.
[11] 許國祺,張水龍,馬菊珍,等.殺滅幽門螺旋桿菌是治療扁平苔蘚的一種有效方法.臨床口腔醫學雜志,1998,14(3):157-159.
[12] 蘇葵,胥紅,劉蜀凡,等.枸櫞酸鉍鉀聯合白芍總苷治療口腔扁平苔蘚的觀察. 口腔醫學,2007,27(1):48-49.
[13] 管志江,李輝奉,劉振卿,等.口腔扁平苔蘚浸潤細胞表面白細胞介素2受體的表達及其意義.臨床口腔醫學雜志,1997, 13(3):139-141.
[14] 蔡華雄,孔祥波,朱越廣,等.帕夫林聯合確炎舒松治療口腔扁平苔蘚的初步觀察.廣東牙病防治,2003,11(3):163-165.
窩溝封閉又稱為點隙裂溝封閉,是指不去除咬合面牙體組織, 在其上涂布一層粘結性樹脂,保護牙釉質不受細菌及代謝產物侵蝕,增強牙齒抗齲能力,從而達到預防齲病發生的一種有效防齲方法。窩溝封閉劑形成一層保護性屏障,阻止細菌及食物殘渣進入窩溝,同時使窩溝內原有細菌因斷絕營養而逐漸死亡,從而預防窩溝齲的發生,還可使早期齲損停止發展,一般應用于乳牙和年輕恒牙的預防治療。現將我院2008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300個病例進行窩溝封閉術的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00顆采取窩溝封閉術患者,6~10歲,雙側下頜第一恒磨牙均完全萌出,牙面有較深的窩溝,無釉質發育不良,無畸形,無初期齲,與對頜牙咬合關系正常 。
1.2 窩溝封閉的時機
關于窩溝封閉的時機,各學者所持觀點不一。該技術不僅適用于青少年,對幼兒及成人也必須定時檢查窩溝,對于齲患率高的窩溝,即使是幼兒期或成人期也應該實施窩溝封閉,預防齲壞。鄭曉娟[1]認為,窩溝較深的磨牙適宜及早作窩溝封閉,有的兒童其它牙患齲或有患齲傾向的也適宜作窩溝封閉,乳磨牙一般在3~4歲,第一恒磨牙在6~7歲,第二恒磨牙在12~13歲作窩溝封閉最為合適。現代窩溝封閉預防的重點應針對那些存在齲危險因素或有患齲傾向的牙齒和牙面,且進行窩溝封閉的時間可從磨牙萌出4年之內延續至成人期,根據齲危險因素存在與否來決定窩溝封閉劑的應用[2]。近年來也有學者探討成人磨牙著色窩溝光固化封閉術對窩溝齲的預防作用。
1.3 方法
為清潔牙齒表面、酸蝕、沖洗和干燥、涂布封閉劑、固化、檢查6個步驟。(1)清潔牙面,在慢速手機上裝上小毛刷或橡皮杯,蘸浮石粉洗刷牙面和窩溝點隙,去掉牙垢和異物,后探針尖祛除窩溝殘余清潔劑,水洗,沖洗牙面5~10 S。(2)酸蝕:清潔后的牙面吹干,并用棉球隔濕,用磷酸酸蝕劑涂于封閉牙表面,酸蝕面積為第一恒磨牙咬合面,酸蝕時間在15~25秒為適。(3)沖洗干燥:用水槍沖洗酸蝕后的牙面,而后用氣槍吹干牙面。牙面吹干后呈白色即為酸蝕完全,若無變色則需重新酸蝕。操作中要注意防止牙齒被唾液污染。(4)使用封閉劑:把封閉劑涂于窩溝中。同時用探針輕微攪拌以除去氣泡。注意在不影響咬合的前提下,可盡量涂布一定厚度的封閉劑,以保證粘接強度。(5)光固化:封閉劑涂布后,立即用光固化機照射,封閉牙齒表面時間為20~30 秒,照射機頭距牙面1 毫米。(6) 檢查:術后檢查窩溝封閉實施效果及封閉劑凝固及附著情況,調整咬合,打磨拋光。囑患兒或其家屬在24小時之內禁止食用過于黏稠以及堅硬的食物。
2 結果
對300顆采取窩溝封閉術預防齡患者進行了隨訪:窩溝封閉劑1年完全保存率達90.80%,2年達85.60%,第3年相對較低為65.47%;1年內患齲率為零,2年患齲率為2.2%,3年患齲率為6.9%。
3 討論
總之,窩溝封閉術廣泛使用于臨床已近半個世紀,是預防牙齒點隙裂溝齲的重要措施,方法簡單、防齲效果明顯,且亦符合預防為主的方針。自該項技術使用于臨床以來,為提高封閉質量,提高保留率和防齲能力,許多學者都在不斷地研究。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相信窩溝封閉術必將得到不斷的完善,為預防齲病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齲齒的發病,從牙位分布來看,大部分位于上下頜的第一恒磨牙,占總齲患牙的80%[3]。窩溝封閉是一種無痛、無創傷的方法,已有50多年的使用歷史,是一種臨床上常用的成熟技術。窩溝封閉使用的是無毒害的封閉材料,對牙齒無傷害,即使封閉材料脫落被吞咽[4]。窩溝封閉又稱:點隙裂溝封閉,主要阻止細菌和唾液及其代謝產物滯留進入窩溝,使窩溝與口腔環境隔絕,阻止細菌、食物殘渣及其酸性產物等致齲因子進入窩溝。同時使窩溝內原有的細菌斷絕營養而逐漸死亡。且是一種無痛,無創傷,操作簡單,費用低廉,技術成熟的一種防齲方法[4’5]。
參考文獻:
[1] 鄭曉娟.窩溝封閉的研究進展[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7):1149-1150.
[2] 陳薇,李玉晶.窩溝封閉研究的新進展[J]北京口腔醫學,2008,16(6):35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