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技術進展模板(10篇)

時間:2023-11-18 10:08: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學影像技術進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醫學影像技術進展

篇1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spection Medical Imaging Technical Progress

YANG Hai-yan, CUI Cheng-li, LI Hong-wei

(Baotou Medical Colleg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30, China)

Abstract: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 common disease,Frequently-occurning disease.In recent years,the onset ag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end to be younger,because of the high fatality rate and morbidity,the accturate early diagnosis and the prognosis estimate playing the decisive significance to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This test which mainly for medical radiographic inspection techniques and different inspection of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nd indications is reviewed

Key words:Cerebral artery; Artery; Imaging technology

腦血管病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腦血管病兩種。據統計資料顯示:國人腦血管病以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多見,約占腦血管病的75%以上,且患者有30%會出現復發[1]。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每年每10萬人中就有200例腦血管疾病發生,其中有80~120例患者死亡[2],而存活患者有70%以上的會有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喪失。因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較高,腦血管病已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甚至是導致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3]。所以,對腦血管病進行早期的診斷和及時的治療尤為重要:一方面對降低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對腦血管病患者的預后和康復發揮積極作用。

1腦血管醫學影像學檢查技術的分類

在X線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血管造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技術;核磁共振腦血管成像;經顱多普勒超聲血管成像。

2 X線血管造影技術

2.1 X線血管造影技術的發展歷程 1895年倫琴發現X線后僅2個月,Haskek和Lindental首次在離體上肢的動脈內注入白堊溶液進行動脈造影的嘗試。1927年葡萄牙Moniz.E使用碘化鈉作為造影劑使頸總動脈顯影,發明X線動脈血管造影。1928年Santos等完成了經皮直接穿刺主動脈造影;1931 年Dos Santos首先用針穿刺腹主動脈完成了動脈造影,同年Forsmann報道了心臟的X線造影[4]。1940年古巴放射學家用股動脈切開的方法將導管送入主動脈,但是此方法操作繁雜未被推廣。直到1953年Sdldinger設計的循導鋼絲插入導管,使經皮穿刺法成為簡便、安全的動脈造影術。60年代,神經影像醫生直接穿刺頸總動脈、椎動脈或頭臂動脈,逆行注射造影劑進行X線腦血管造影。至70年代初,已經采用股動脈穿刺進行選擇性腦血管造影,并一直延續到今日。

2.2 X線血管造影的優勢與不足 它主要的優勢是實施動態觀察腦血管的血流,分期顯示血管的動脈相、毛細血管相及靜脈相,并能夠清晰顯示血管的狹窄、擴張及閉塞。在X線血管造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具有各自的優勢,但禁忌癥較多,這三種血管造影技術不適于以下情況;①碘和麻醉劑過敏;②嚴重的心肝腎疾患;③嚴重的血管硬化或穿刺血管嚴重阻塞病變;④急性炎癥、高熱;⑤嚴重的出血傾向和凝血功能障礙;⑥穿刺部位感染;⑦孕婦、嬰幼兒。

2.3 X線血管造影臨床應用 目前主要應用于血管自身的病變,在X線血管造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介入放射學不僅能夠精確的顯示病變,而且具有治療作用,主要利用成形術及灌注栓塞術治療血管狹窄、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瘺及血管破裂出血。田洪[5]等利用介入治療成功的進行了動脈瘤術中腦栓塞的溶栓治療。

3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3.1 DSA的發展歷程 早在1934年Ziedes des plantes就報道過膠片減影法,1961年曾有人提出利用兩張相似圖像的膠片與膠片間作光學減影處理,從而突出兩者大差別,但光學減影過程丟失信息量,不能實時顯示,要消耗大量膠片,在臨床上沒有得到推崇[6]。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美國的威斯康星大學的Mistretta小組和亞利桑納大學的Nadelman 小組首先研制出DSA,1980年11月在芝加哥召開的北美放射學會上公布并展示了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裝置。1981年布魯塞爾國際放射學會上DSA得到了一致推崇。之后DSA技術在血管成像上有了進一步發展。

3.2 DSA的優勢 DSA主要是通過股動脈穿刺,再利用導管向動脈內快速地注射造影劑,使用數字系統電子設備獲取單純的血管圖像。其優勢是①對血管分辨率高,對比劑用量少,且屬于診斷血管疾病的"金標準";②具有實時成像和繪制血管路徑圖的能力。③可以在診斷的同時,便于介入治療操作。

3.3 DSA臨床應用狀況 DSA適用于①血管:血管狹窄、擴張;閉塞和阻塞;血管瘤;動靜脈畸形和動靜脈瘺等;②出血性病變;③血管的介入治療;④術后隨訪等。許多學者利用DSA進行了腦血管的相關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馬先軍等對60例腦血管病患者行DSA檢查,發現血管結構異常高達83.3%[7]。而黃文諾[8]等利用三維成像(3D-DSA)在研究腦血管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CT血管造影(CTA)

4.1 CTA的發展歷程 1969年英國工程師漢斯菲爾德利用加強的X線放射源對人的頭部進行試驗性的掃描得到了腦內斷層分布圖。1971年他與神經放射學家合作,開始了頭部臨床試驗,在1972年4月召開的英國放射學家研究會上首次發表,宣告了CT的誕生[9]。之后CT機逐漸更新換代,由單排CT發展到螺旋CT,緊接著多排螺旋CT出現,目前較突出的是多排螺旋CT,2005年推出的64排多層螺旋CT(MSCT)能直接獲得容積數據,可進行任意方向圖像的重組,得到高分辨率的重組圖像。MSCT掃描速度增加,顯著提高了造影劑的強化效果,極大促進了CT血管成像(CTA)的發展[10]。

4.2 CTA的優勢 ①檢查時間短,創傷小,可適用于病情嚴重和不合作的患者[11];②較好地顯示顱骨和血管的解剖關系,有利于指導診療方案的選擇;③便于發現超早期血管病變(如早期血管硬化等),對鈣化病灶顯示良好;④多方位成像,有利于觀察隱蔽部位的血管病變,且有利于篩查早期、無臨床癥狀的動脈瘤。

4.3 CTA的臨床應用狀況 CTA主要適用于腦血管解剖變異、腦動脈瘤、動脈畸形、腦血管硬化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研究顯示[12],利用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夠清晰顯示顱內動脈及顱底willis環解剖變異。程曉青[13]等研究顯示與DSA相比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腦血管狹窄性病變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100%、98.5%、98.9%,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取代或部分取代DSA檢查。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5.1發展歷程 磁共振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1977年達馬安迪等人建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全身MRI設備。1978年英國取得了第一幅人體頭部的磁共振圖像。1980年前后,MRI在醫學上的發展取得了空前的進步。1985年第一臺國產的MRI設備研制成功并逐漸應用于臨床。磁共振腦血管成像為磁共振檢查的常規技術之一。目前常用的血管成像方法包括三維時間飛躍核磁血管成像(3D-TOF MRA)、對比增強MRA(contrast enhancement MRA,CE-MRA)。

5.2 MRA的優勢及不足

5.2.1普通MRA的優勢及不足 優勢有:①無X線電離輻射;②具備多參數、多方位成像能力;③MRA對腦實質的血管畸形顯示良好,檢出率較高。不足之處有:①患者體內有鐵磁性植入物,心臟起搏器、早起妊娠、幽閉恐懼癥患者。需要帶監護設備的危重患者不能進行檢查;②檢查費用偏高;③MRA檢查時間偏長;④對鈣化灶的敏感度較差;⑤MRA圖像容易產生偽影,影響圖像效果;⑥MRA所用的造影劑引起副反應。

5.2.2 3D-TOF MRA的優勢及不足 它具有以下優點:①空間分辨高;②受血流湍流的影響相對較小;③后處理重建的質量好;④利用人體內的H質子成像,無需造影劑。不足包括:①不利于慢血流的顯示;②背景組織的抑制效果相對較差;③掃描時間相對較長。

5.2.3 CE-MRA優勢及不足 它主要的優勢[14]是①對于血管腔的顯示,CE-MRA技術更加可靠;②出現血管狹窄的假象明顯減少,血管狹窄的程度反映比較真實;③一次注射造影劑可完成多部位動脈和靜脈的顯示;④動脈瘤不易遺漏。缺點在于:①需要注射造影劑;②不能提供血液流動信息;③成效速度快。

5.3 臨床應用狀況 目前磁共振血管成像主要應用于血管性疾病的檢查。有研究表明[15],3D TOF-MRA(三維時間飛躍)可以作為較可靠的檢查方法用于顱內動脈狹窄和閉塞的診斷,對狹窄程度在50%?郯99%的顱內動脈的靈敏度為78%-85%,特異度為95%,對于閉塞血管的靈敏度為100%,特異度為99%。研究表明[16],MRA和DSA顯示血管狹窄程度基本相似,80%的血管狹窄病灶顯示,二者結果一致,血管狹窄或閉塞征象較信號缺如或部分丟失征象可靠。

6經顱多普勒(TCD)

6.1 TCD的發展歷程 TCD是利用超聲波的多普勒效應來研究顱內大血管中血流動力學的一門新技術。TCD是1982年由挪威Aaslid等首推[17],將檢測到顱內動脈血流速度的經顱多普勒超聲儀應用于臨床,國內于1988年陸續引進。隨著能量M型TCD(PMD-TCD)的出現,經顱多普勒超聲在臨床應用價值將有很大提高[18]。

6.2 TCD的優勢與不足 TCD是一種無創的影像檢查技術,用于檢測顱內動脈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利用動脈的血流速度的變化間接反映血管狹窄的程度、部位、側支循環及動脈閉塞后的再通情況。但也有不足之處[19]:①對顱內段血管的病變,由于受到顱骨的影響,常常不能準確的反映其真實病變;②對操作人員技術要求較高;③無二維引導,不直觀,有些血管不易辨認。

6.3 TCD的臨床應用狀況 TCD可探測到大腦前動脈(ACA),大腦中動脈(MCA),頸內動脈末端,大腦后動脈主干(PCA),以及基底動脈(BA)、椎動脈(VA)顱內段主干;①用于顯示腦供血動脈狹窄或閉塞及側支循環建立。80年代國外的研究和90年代國內的研究,均證實TCD診斷顱內動脈狹窄與DSA比較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作為腦血管病的一項可靠的篩查手段[20];②腦動靜脈畸形檢測。

7結論

綜上所述,腦血管造影各有優勢與不足;X線血管造影動態顯影,但輻射較大;DSA被認為診斷腦血管病的金標準,但禁忌癥較多;CTA可以任意角度觀察腦血管,對腦血管的解剖顯示較好,但需要造影劑且具有放射性;MRA相對無創,可以清晰顯示腦血管影像解剖,但對患者有一定的局限性;TCD無創、經濟、便捷,可以反復多次動態觀察血流動力學變化,可作為腦血管疾病的基礎篩查手段,但功能較局限。隨著醫學領域不斷發展,不同的影像學技術相互結合更好地發揮各自優勢,互相補充,更加有利于腦血管及其病變的正確診斷。

參考文獻:

[1]黃立軍,蔡成仕,劉英峰,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在腦血管病診斷及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醫學臨床研究,2011,28(5):962-963.

[2]Light, E.D., Mukundan,S., Wolf, P.D., et al. Real-time 3-d intracranial ultrasound with an endoscopic matrix array transducer[J].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2007,33(8):1277-1284.

[3]李坤成.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影像學診斷[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8,8(6):499-502.

[4]于建明,劉建新,楊艷敏等編著.,2009年6月出版.

[5]田洪,張玉波,劉磊.顱內動脈瘤術中腦栓塞后成功溶栓1例[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1,(第11期)

[6]李月卿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7]馬先軍,董萬利,邵風揚.60例后循環缺血患者腦血管形態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9,6(1):37-39

[8]徐躍,梁碧玲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9]黃文諾,王立富,王書祥等.3D-DSA在缺血性腦血管病造影與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21):40-42

[10]Maruya,J., Yamamoto,K., Ozawa,T., et al.(2005).Sinultaneousmulti-section perfusion CT and CT angiography for the assess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Acta Neurochir,147(4):383-392

[11]Susanne,W., Michael,K., Tobias,B., et al. Role of CT Angiography in patient selection for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hemispheric stroke[J]1998, 29:935-938.

[12]方瓊,永強,劉斌,等.MDCT血管成像對顱內動脈及顱底Willis環解剖變異和其代償潛能的評估[J]解剖與臨床,2007,12:383-396.

[13]程曉青,左長京,田建明,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8,18(2):113-115.

[14]Choi,C.G., Lee, D.H., Lee, J.H., et al. 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occlusive disease with 3D-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inance angiography with sensitivity encoding at 3T.Am J Neuroradiol,2007,28(3):439-446.

[15]邵康為,楊軍,劉偉,等.3D時飛法磁共振腦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價值[J].上海醫學影像,2007,16(4):278-280.

[16]李暉,劉懷軍,李靖武,等.應用MRA評價后交通動脈開放與后循環形態的關系[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26(8):1456-1458.

[17]Yeo,L.L., Sharma,V.K.(2010) Role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Recent Pat CNS Drug Discov,5(1):1-13.

篇2

【中圖分類號】R192,G7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6763(2016)02-0001-03 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6.02.001

醫學影像繼續教育(medicalimagingcontinuingeducation)是實現醫學影像從業人員知識結構更新,緊密聯系現代醫學影像發展的重要途徑,舉辦各類醫學影像繼續教育學習班是開展醫學影像繼續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1]。然而,傳統醫學影像繼續教育學習班受專題講座授課學時限制,其傳遞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常難以達到預期教學目的[2]。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免費應用智能終端即時通訊服務技術,目前已成為應用最廣泛的大眾網絡信息傳遞平臺,在輔助教學中優點已得到初步證實[3]。然而,利用微信平臺輔助醫學影像繼續教育學習班教學尚未見文獻報道,本研究旨在探索采用微信平臺輔助在醫學影像繼續教育學習班中的應用優勢和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對參加我院舉辦的國家級中樞神經系統醫學影像繼續教育學習班(項目編號:2015-09-01-163)的醫學影像從業人員,隨機分成兩組,甲組為采用微信平臺輔助教學組,乙組為傳統模式教學組,事后通過微信平臺回顧分析參與電子問卷調查醫學影像從業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共計139人,其中73人來自微信平臺輔助教學組,66人來自傳統模式教學組。

1.2研究方法

1.2.1微信平臺輔助教學組。以腦梗死影像診斷及進展專題講座為例體實施如下:(1)授課前準備,按腦梗死分類,分別選取超急性期、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腦血栓形成、腦栓塞以及腔隙性腦梗死病例,提供患者詳細臨床病史、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生化檢查等完整臨床資料,同時,提供CT(ComputedTomography,CT)和MRI(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平掃、增強掃描、灌注成像(CTperfusion和Perfusionweightedimaging,CTP和PWI)、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和MRIangiography,CTA和MRA)、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血氧水平依賴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oxygenleveldependent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BOLD-fMRI)、氫質子磁共振波譜成像(1H-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1H-MRS)和磁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等影像學資料以及腦血供圖譜和上述功能性影像技術成像基本原理以及在中樞系統疾病中應用典型案例,通過事先建立微信帳號將上述資料以視頻和PPT電子文檔形式存放在微信公眾平臺中,供學員瀏覽學習,同時針對學習過程遇到問題進行在線交流互動。(2)現場授課,根據講座預案對腦梗死影像診斷及進展進行現場專題講座,如按腦梗死臨床和影像分類、腦梗死分期、腦梗死影像檢查方法選擇,超急性期腦梗死影像診斷、影像缺血半暗帶定義及研究進展、急性腦梗死后結構以及功能網絡改變和重組等進行串講。(3)課后輔導,通過微信平臺對專題講座學員遇到問題,進行交流解答,并設置相應知識點典型影像案例,進行互動學習,進一步加深學員對腦梗死影像診斷新技術應用價值的學習和掌握。1.2.2傳統教學模式組。按傳統專題講座方式進行,采用同微信平臺輔助教學組相同的現場授課方式,但不提供微信平臺輔助教學組開展的微信平臺授課前準備和課后輔導環節。1.2.3效果評估。通過微信以電子問卷并結合腦梗死影像診斷測試進行,電子問卷主要內容包括,學習興趣、獲取知識廣度、知識結構更新程度評分,單項采用1~10分方式進行評分,總分合計30分。腦梗死影像診斷測試,采用用百分制評分,滿分為100分,其中影像診斷基礎知識占37分,新技術占63分。1.2.4統計分析。采用SPSS16.0軟件,學員基本信息用雙樣本t檢驗或非參數秩和t檢驗,電子問卷評分和腦梗死影像診斷測試得分采用雙樣本t檢驗,顯著性標準為P<0.05,Bonferroni多重比較校正。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進一步分析微信平臺輔助教學組學員電子問卷評分和腦梗死影像診斷測試得分相關性,顯著性標準為P<0.05,Bonferroni多重比較校正。同時,為了增加上述電子問卷評分和腦梗死影像診斷測試得分數據分布的正態性,在進行上述統計分析前,所有數據均進行z變換,公式為:z=1/2×ln(1+r)/(1-r)。

2結果

微信平臺輔助教學組和傳統模式教學組學員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無顯著統計學差異,微信平臺輔助教學組學習興趣、獲取知識廣度、知識結構更新程度等電子問卷評分以及腦梗死影像診斷測試新技術部分得分顯著優于傳統教學模式組(P<0.05,Bonferroni多重比較校正,比較次數為:5×(5-1)/2=10,校正后P<0.005),且微信平臺輔助教學組學員的學習興趣、獲取知識廣度以及知識結構更新程度評分與其腦梗死影像診斷測試新技術部分得分呈顯著正相關(r=0.49和0.47,P<0.05,Bonferroni多重比較校正,比較次數為:5×(5-1)/2=10,校正后P<0.005),但兩組教學模式下,腦梗死影像診斷測試基礎知識部分得分缺乏顯著差別(P=0.15),如表1、2所示。

3討論

3.1傳統醫學影像繼續教育學習班模式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學檢查設備不斷更新和各項新技術的應用,醫學影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醫學影像學知識結構更新周期越來越短。原先醫學院校教育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已遠遠不能滿足醫學影像從業人員實際臨床工作需要。這就要求醫學影像從業人員在職業生涯中自覺的、不斷的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才能緊跟醫學影像發展需要。同時,結合影像從業人員臨床工作任務繁重的實際問題,短期影像繼續教育學習班,已成為影像從業人員獲取新知識,更新醫學影像學知識結構的重要途徑之一[4]。然而,現階段各類醫學影像學繼續教育學習班授課學時通常十分有限,大部分專題講座授課時間僅為30~60分鐘,在如此短暫學時內,涌入大量新知識,簡單影像繼續教育學習班學習常很難達到熟練掌握應用的預期目的。因此,改革現有影像繼續教育學習班授課模式已成為醫學影像學繼續教學亟待解決熱點問題之一。

3.2新技術結構體系在醫學影像繼續教育中的特點

新技術,尤其是功能影像在醫學影像診療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醫學影像學已從過去傳統單一依靠器官解剖結構的形態診斷學,發展成為結合分子病理、分子代謝以及器官微結構的形態和功能診斷并重的局面。如腦梗死影像診斷,利用DWI和PWI技術不僅為超急性腦梗死診斷提供了可能,而且缺血半暗帶理論的提出為進一步認識腦梗死發生的血供機制指導腦梗死溶栓治療提供了客觀的影像學依據,同時DTI以及BOLD-fMRI技術的應用,為從結構和功能網絡上揭示腦梗死后腦功能損害和重組機制提供了途徑[5]。可見,這些新技術影像不僅為臨床疾病早期診斷提供了可能,而且在指導個體化治療上也扮演著較為重要角色,已成為醫學影像繼續教育學習班授課的重點。然而,這些醫學影像新技術,設計理論復雜,涉及大量分子病理和基礎生物醫學知識,信息量龐大,對臨床影像工作者短期理解存在困難。因此,建立恰當的信息交互平臺,對醫學影像繼續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3.3微信平臺輔助醫學影像學繼續教育教學的優點

微信是騰訊公司推出的免費智能終端服務系統,具有免費下載安裝、操作界面簡單、支持文本、圖片、語音、視頻的快速傳遞以及信息交流的互動性和時效性等特點。目前已成為應用最廣泛的大眾網絡信息傳遞平臺,通過微信群和朋友圈等功能,易于實現多人同時、互動和大流量信息交流,建立在微信信息交流上的網絡教學或網絡繼續教育課程已有初步應用[3]。該交流平臺具有以下優點:(1)大眾化,微信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大眾信息交流平臺,該平臺已經為廣大學員掌握和習慣應用;(2)受網絡接口限制有限,專門網絡教學平臺由于受接口、流量限制等因素,實際使用過程中效率遠遠低于微信平臺;(3)實時交流方便,微信交流可以在任何智能終端手機上進行,該技術可以說在任何場合、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實時、在線交流,而且微信私聊功能也為針對性、個體化輔導,提供了重要途徑。同時,本研究中微信平臺輔助教學組對新技術掌握明顯優于傳統模式教學組,可見,利用微信平臺輔助為醫學影像學繼續教育提供了快捷的信息交流平臺。總之,利用微信,搭建實時、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平臺,為各類醫學影像新技術在臨床醫學影像從業人員中的掌握和應用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信息交互途徑,必將促進醫學影像繼續教育的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大軍,張向陽,袁為標,等.基層醫院影像醫師繼續教育形式的創新與實踐[J].實用醫技雜志,2013,20(10):1130-1131.

[2]李振輝,潘軍平,楊岷,等.中國影像醫師網絡學習現狀調查研究[J].放射學實踐,2014,29(12):1360-1364.

[3]吳思茗,左揚揚,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臺的翻轉課堂模式探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5,29(1):44-47.

篇3

1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方向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將是新世紀科學發展的主要學科

一方面分子生物學將推進醫學科學的發展,生物技術、基因工程和醫學生物工程的結合.將加速預防和診治技術的更新。另一方面,社會、地理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愈來愈受到重視,兩者微觀和宏觀因素的結合,將促進醫學科學各領域的發展,甚至使其面貌發生根本的變化。面對這一新形勢,醫學影像學將如何發展。

1.1隨生命科學的進展,分子生物學、生物和基因工程(人類基因組、疾病基因組學)等,將深入和影響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和影像學的進程和發展。實際上,生理、功能和代謝成像以及基因診斷和治療已經并將進一步深入影像學診治及基礎研究、所謂生物醫學成像,分子、基因成像已提上日程。

1.2隨醫學生物工程和計算機、微電子技術的進展,新一代影像和介入設備和器械,如多層面螺旋CT、MR(如 臟、神經)專用機等的開發、功能的改進、各種影像設備的圖像采集和顯示新技術(如三維仿真成像、MR頻譜以及各種圖像的融合)和精確度的提高等;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組織和(或)疾病特異性對比劑的開發和應用,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將不斷拓展新領域,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1.3隨信息科學的進展,由于影像學的數字化、圖像存儲與通訊系統(PACS)和遠程影像學、遠程醫學系統,智能型計算機和工作站,計算機輔助診斷和治療等的進展和應用,網絡影像學將會到來。 人工智能技術(如機器人)將會用于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的操作。

1.4社會、地理和環境因素。受人類衛生保健的影響,對重大病痛如癌癥、腦血管痛等發生、發展的意義應有新的認識,國內外資料表現,約40 喪病的發生、發展直接或間接與環境因素有關。隨社會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對人們健康的認識和醫療服務體系的轉變,廣大人民對安全、有效而微或無創性診治技術的要求將會不斷提高。影像學診斷將由大體形態學為主的階段向生理、功能、代謝和(或)基因成像過渡;對比增強由一般性向組織和(或)疾病特異性方向發展,圖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發展;介入治療含基因治療向實時、立體、少或無射線介導,進而與內鏡、微創治療、外科相融合方向發展。對疾病及發生機理的認識,將從器官、細胞向分子、基因水平深入,從個體診治到群體的衛生保健,如低劑量螺旋CT對肺癌的篩查等,對疾病防治將具有新的含義。

2現代醫學影像學的形成和特征

1972年CT的開發和應用,使放射學進入了一個以體層成像和電子計算機圖像重建為基礎的新階段。50~60年代單獨應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和超聲診斷,也逐步發展成為放射性核素和超聲成像。近20年的發展,已形成多種成像技術,包括CT、磁共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和X線數字成像、核醫學和超聲成像組成的影像診斷學,結合介入治療共同構成了診斷和治療兼備的現代醫學影像學,介入治療現已成為與內科、外科并列的三大治療技術。因此,現代醫學影像學是臨床診療科室(專業),以高科技為基礎能向廣大人民和病員提供先進的診斷和治療技術和服務。從而必須改變人們對影像科室和影像醫師的認識:既從事診斷又從事治療。醫學影像學作為一個科室(或專業)必須診治兼備,包括影像診斷、超聲、核醫學和介入治療亞專業分工,同時又要劃分神經、胸部、腹部、骨關節影像學等,各有分工側重,協調發展,與其他科室相互配合,共同前進。這樣才能促進本學科的發展。

篇4

從治療醫學到預防醫學

盡管目前具備了醫學和醫學影像學中的所有技術進展,但是醫生們往往仍要等到患者出現癥狀后方能干預疾病過程,這是因為他們仍沒有能力提前發現患者。但做到這一點并非沒有可能,科學家正在尋找可指導醫生如何干預及對誰進行干預的分子或細胞標志。這種知識將最終賦予醫學在出現癥狀之前干預疾病過程的能力。醫學將從治療走向預防,而醫學影像學將在這一醫學進展巾占據中心地位。所有主要研究方向的目標是產生能夠指示分子途徑并顯示多個分子如何協同影響正常細胞和癌細胞中的細胞功能的影像。這需要對目標分子進行標汜,在不同條件下對它們進行實時的體內研究。這些生物標志物也會有助于我們理解細胞內的運輸或組織內的運輸及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在器官水平上,生物標志物將被用于理解隨著時間的動態變化。

對慢性疾病的挑戰提供幫助

今后20年,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將進一步升高,從感染性疾病到慢性疾病的全球流行病學轉變仍將繼續。人口老齡化和有危險因素者比例的升高將進一步推動這一演變。許多慢性疾病終生存在,它們的影響不僅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也降低患者的家人、護理者和其他人的生活質量。無論對于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慢性疾病的管理將增加醫療保健預算壓力。在將來。如何有效管理、監測這些疾病、減小對生產力的影響及降低醫療保健成本將顯得至關重要。

創新與進步無疑會改善人們的生活,但是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藥物在控制疾病的晚期階段和急性期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引入注目,但常常對一些慢性疾病束手無策。這導致了疾病流行病學的根本性轉變,即從急性向慢性情況的轉變。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關節炎或神經退行性病變,已成為發達國家中患病率和成本最高的醫療健康問題。

在許多慢性疾病和健康問題的診斷和長期管理中,對于了解慢性病的生物學特點以及如何幫助勾畫個體差異的演變方面,醫學影像學已經并將繼續發揮關鍵作用。

個體化醫學不再是夢想

人的個體差異在醫務人員控制個體患者疾病的能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患者的醫學管理基于群體統計,而后者又是基于可靠性或高或低的數據。由于對導致疾病過程的早期事件或關于疾病的生物學的理解不充分,“一刀切”的方法被用于大部分人群。在未來更需要針對個體進行篩查、診斷和治療,以顯著優化對患者的管理、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及改善其治療方法。

醫學影像學對于理解生物復雜性(通過顯示正常和異常情況下的分子特性)和預測疾病的發生、進展以及對特定治療效果的評估方面將再次發揮關鍵作用。具備了這些知識后,醫生將能夠調整其治療方法,使之最適合個體患者的需要,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個體化、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攜手中國醫學影像造福品質生活

篇5

中國心理衛生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創辦于1987,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的國家重點學術期刊,CSCD核心期刊,影響因子2.088,現被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等機構收錄,主要征稿方向:醫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

中華檢驗醫學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是中華醫學會主辦,綜合影響因子為0.627,是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中華檢驗醫學作為我國檢驗醫學領域專業人員發表研究成果和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篇6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學;實驗教學;改革創新;分析研究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醫學技術的要求標準也越來越高,影像診斷技術作為現代醫學領域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更新完善。在這樣的嚴酷現實之下,我們對醫學影像技術學的實驗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教學模式必須要打破傳統的常規模式,向著更加科學化、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

一、醫學影像實驗教學的特殊性

醫學影像技術學是一門基礎性的醫學科目,其在醫學領域中具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于學生將來更好的適應崗位需求具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總的來說,醫學影像實驗教學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踐應用性強。

他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單純的理論學習并不能夠讓學生充分的掌握技術的要求,必須要通過有效的實驗課程,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提高動手能力和臨床工作能力。

2.新技術推廣應用快、廣。

醫學影像技術學是醫學中的新興學科,它的發展速度非常的快,科研究的領域與空間十分的廣,每當有新的技術手段被應用到臨床醫療之中的時候,實驗教學都必須要緊跟其步伐,避免出現于臨床脫節的現象。

3.和其他學科聯系較多。

醫學影像學技術是其他多種臨床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它與其他的學科之間存在很多的聯系。因此對于醫學影像學的實驗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操作的技能,而且還要學會應對各種疾病檢查的方法。

二、當前醫學影像技術學實驗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醫學影像技術學有其獨特的特殊性,因此對此的學習也應該具有針對性。但是就當前醫學院校的教學實際來看,很多的學校在這一學科的教學模式上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歸納來看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實驗大綱與實驗教材相對滯后。

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的技術和設備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目前國內的高校使用書籍中并沒有一些新技術、新理論的內容,對于醫學影像技術學方面的實驗指導也非常的少,涉及的新技術方面非常的窄,甚至一些教材中仍然沿用已經淘汰的技術教材,這對于學生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2.實驗課學時相對較短。

醫學影像技術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對于他的學習主要應該采用實驗教學的方式,但是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當前很多高校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模式采用的還是純理論授課的方式,對于實驗教學的課時安排的相對較少,這使很多學生雖然學到了理論知識,但卻不能夠切實的應用到實際之中,造成他們的崗位適應能力差。

3.實驗教學手段單一落后。

以往我們的醫學影像技術學實驗課主要是在實驗室進行的,但是由于實驗室的教學條件有限,能夠聯系的實驗內容也就不充足,一般只能夠進行一些基礎性的實驗實踐,對于當前臨床醫學中常用的大型數字化的設備認識不足。

三、醫學影像技術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措施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醫療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醫學影像技術學作為醫療診斷方式中的重要方式其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廣,總的來說,根據當前的教學實際,進行醫學影像技術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措施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學習實踐活動多樣化,注重在訓練中學習醫學影像技術。

醫學影像技術的學習不是純理論的,實驗教學也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今后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加強實踐教學的改革,不斷的引進先進的設備技術,充實教育資源,讓學生能夠及時的了解最新的技術手段,從而有效的提高實際操作技能。

2.注重人才的引進,加強實驗教學人員隊伍建設。

師資能力的不足是當前影像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原來一名實驗教學需要帶一個班級的學生,這大大的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弱化了對學生的時時指導強度。通過人才引進培養的方式,加強實驗教學人員的隊伍建設,提高實際的教學人數可以大大的改善教學的環境,讓學生更加充分的享受教師資源。

3.健全實驗教學教材和資料庫。

隨著一系列的改革發展,我們要根據技術發展的實際,不斷的將最新的醫學影像技術編撰到教材用書之中,讓學生及時的了解當前的技術形式,從而更好的掌握技術能力。同時我們也要逐步的完善資料庫,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充足的資料來源。

結語

綜上所述,醫學影像學實驗教學有其獨特的特殊性,這決定了它需要不斷的進行發展,根據當前各醫學高校的實際教學情況,結合臨床實際需求和醫學影像技術的新進展,不斷的進行實驗教學改革,為學生走上臨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汪百真,俞曼華,張俊祥,曹明娜.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實驗課程的改革與創新[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3,07:919-921.

[2]王惠方,梁長華,楊瑞民,陳杰,岳巍,劉儒鵬.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J].中國醫藥指南,2013,21:774-775.

篇7

伴隨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醫學影像學技術數字化的逐步實現,醫學影像學技術在臨床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對專業技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醫學影像學技術人才的培養應突出“高起點、高要求、高標準”的目標,為醫學影像學學科培養高素質的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專業人才。因此,如何盡快適應醫學影像學數字化時代的影像學技術教學,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1 突出影像學技術專業學科特點

醫學影像學具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是物理學、工程學、醫學等多學科相互滲透的綜合結果,是理、工、醫結合的產物。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核心是為臨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圖像,協助臨床醫生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1]。醫學影像學專業技術人員必須精通專業知識,保證醫療設備正常運轉,全面發揮設備的功能。

對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來說,影像學技術是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教學大綱要求占一定比例,這體現了醫學影像學多學科交叉和涉及知識面廣的特點。在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診斷課之間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并對后期的臨床實習有直接的影響。

2 影像學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存在主要問題為教材滯后、內容陳舊,臨床上普遍應用的新技術教材未涉及,淘汰和沒有使用價值的技術教材未刪減。從教材內容看,仍以介紹常規X線攝影和中小型X線設備為主,數字化設備和技術所占比例很少,很難適應醫學影像學技術數字化、網絡化時代的要求,教學效率很難提高。

教學手段單一落后,師資力量薄弱。影像學技術教師多為兼職,大多缺乏教學經驗和基本素質,而且很多教學醫院中,掌握先進影像設備和技術的專業教師為數不多,這就影響了影像學技術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3 教學思路

3.1 專業課內容的擴充與刪減

醫學影像學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時應充分利用模型、掛圖、幻燈等教具,并結合多媒體教學,使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加強對所學知識理解和記憶教學過程中應強調科學性和系統性,注重與有關學科的聯系,如工程學、解剖學、診斷學等,但要盡量減少重復。課堂講授把教材內容分為詳細講解、重點講解和一般介紹3部分,實驗和見習課要緊跟課堂進度,要重視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培養,使其真正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給學生講解分析圖像、評價圖像的順序和方法。針對上節課講授的內容,準備幾份典型照片,利用課堂前幾分鐘,讓學生獨立閱片、分析講解,老師進行總結。學生會進一步掌握所學知識,很快進入角色,求知欲望增強。接下來的課堂效果會非常好,學生收獲會更大。這就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綜合判斷能力,使學生從一開始就認識到該學科的嚴肅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培養其認真、踏實、嚴謹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方法。 轉貼于

隨著專業技術的進展,教學內容和方法需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如多媒體軟件的開發,為醫學影像學技術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由于專業特點的需要,教學計劃中需增加斷層面的解剖、X線解剖等內容。

如今計算機在醫學影像學領域廣泛應用,各類高新技術產品不斷更新,特別是醫學影像學技術數字化進程迅速,教材嚴重滯后,這就要求我們專業人員有前瞻性,知識面要寬,制定教學計劃時有一定的超前意識[2]。教學過程中隨時增加一些相關的新技術內容,有利于學生畢業后盡快接受新技術,適應影像學技術發展的要求。

高新技術在影像學技術領域的廣泛應用,使醫學影像學技術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由普通X線攝影技術逐步進入影像學數字化時代,如CT、MR、CR、DR、PACS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原有的工作流程和格局。有些技術已失去了使用價值,如熒光攝影、體層攝影、記波攝影、氣管造影、傳統的血管造影技術等,在教學中將這些知識只作為一般性了解即可。

3.2 強化“三基”訓練,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醫學影像學專業本科生需要有扎實的理工基礎和廣泛的醫學基礎。按大綱要求,加強“三基”訓練,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加大見習課的比重,畢業實習也應兼顧臨床醫學和專業課的比例,通過內、外、婦、兒等科室的臨床實習,豐富學生的臨床醫學知識,提高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處理能力,為今后結合病史、癥狀、實驗室檢查等做出正確的影像學診斷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專業課的實習,一方面要熟練操作使用現代化影像學設備,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能學到更多的臨床知識,為將來踏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注重學生醫德醫風的培養,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求實的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3 應用多元化教學手段

影像學技術教學學時少、內容多,一直是困擾教學的難題。怎樣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是影像學技術界思考的問題。以往的教學多采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指導、學生看的模式,這樣教出的學生理論課考分可能比較高,但實際操作和圖像分析成績不理想,尤其是進入臨床后,學生在較長時間內不能獨立操作設備和分析評價照片,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3]。為改變這種狀況,應從多方面努力,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掛圖等,結合理論講解,并通過見習、閱片等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

采取誘導式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老師講、學生想,不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和學生共同討論和解決問題,從而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發揮其主動性,使課堂變得輕松活潑,所講內容易被接受。

充分利用圖片教學。醫學影像學技術離不開圖片,但真實圖像又比較復雜,初學者較難理解,因此可以利用具有簡潔清晰特點的簡圖,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礎上,再對實際照片或多媒體進行分析,教學效果會很好。

醫學影像學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醫學影像學診斷水平的提高,特別在醫學影像學數字化時代的今天,如何發揮設備的最大功能,發揮最大效益,醫學影像學技術的應用是非常關鍵的。通過以上教學方法改進與實施,收到明顯教學效果,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總之,數字化時代的影像學技術教學對我們是一項新的課題,需要我們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及時調整教學大綱的內容,使其更適應時代的要求,比如增加數字化成像技術、影像學存儲與傳輸技術以及計算機應用能力等相關技術的教學課時比例,增加見習、實習教學的課時數量,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出適應醫學影像學學數字化時代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篇8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醫學基礎、臨床實踐與影像圖像三者有機結合的綜合性學科,具有知識結構復雜,信息量豐富,教學難度大的特點。它以人體解剖知識為基礎,通過不同方式的人體成像發現病變,并對疾病的臨床過程、轉歸預后和治療效果進行互相印證、互相補充及綜合評價[1]。影像學技術高速發展使大體解剖結構和病理改變顯示更加清楚、直觀,大大提高了疾病的顯示率。因此,為提高醫學影像學教學質量,必須在教學中密切聯系解剖學知識,將二者有效結合,同時突出影像學診斷的自身特點。

1 解剖學知識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醫學影像學以人體解剖學知識為基礎,各種檢查方法都是以人體不同部位各種器官的系統解剖和斷面解剖的結構形態為依據,在醫學影像學的臨床診斷中,始終貫穿著解剖基礎知識的運用[12]。只有熟練掌握這些組織結構的正常生理與病理形態,才能真正理解、正確認識其對應的影像學表現。不同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涉及的解剖學知識點不盡相同,因此不僅要熟悉人體的系統解剖知識,對不同區域的局部解剖,以及不同層面的斷面解剖知識都應有所掌握。

2 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技術方法

隨著醫學影像學科的飛速發展,影像診斷方法不斷改進,為了適應影像設備迅猛發展和影像學科建設的需要,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內容,在于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科學和教學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計算機技術,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將大量的醫學病例及其X線片、CT片、MRI片等影像學檢查結果融入課件中,使授課更加生動、形象,更易于學生理解、接受[3]。各系統內容的講解應突出重點,介紹不同影像設備在該系統疾病診斷的優勢及局限性。例如,神經內科疾病應以CT、MRI為重點,從斷面解剖方面著重闡述;講述循環系統時,應首先對該系統的系統解剖知識進行回顧,應用多媒體課件將聲音、色彩與動作流程合為一體,使學生在觀察心臟的收縮擴張、血液的循環流程中對照影像學的表現加以理解,從而掌握復雜的循環系統影像學特征。靈活多變的多媒體教學既貫徹了教學大綱的內容,充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又增加了學科的新技術、新進展,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普遍反映多媒體教學便于知識消化吸收,理解印象深刻,增強了學好專業知識的信心。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PACS),即圖像存儲與傳輸系統,以全數字化、無膠片化方式采集、判讀、存儲、管理及傳輸醫學影像資料。PACS系統可以實現醫學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對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利用PACS系統可以便捷地查詢、調閱影像學圖像,方便了教學課件的制作,將圖像信息儲存在計算機中,便于保管,不易造成丟失和損壞。同時,利用網絡技術將教學課件、典型病例的圖像資料等信息共享,便于學生靈活利用時間,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去獲取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 教學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提高學生的閱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閱片的方法必須與實際工作相一致,特別是CT片和MRI片,一個部位常有幾十幅圖像組成,通過對多幅圖像的觀察,才能在腦海里建立起某個病變及其周圍臟器結構全方位的立體概念,從而正確地診斷疾病[4]。但在教學中每個病變只能選擇最典型的一幅或幾幅圖像進行示教,病變影像往往過于單一、明顯,學生容易一目了然,形成固定、機械的認識,當遇到不太典型的病例時常常無從下手。同時,固定化的課件不能鼓勵學生的思維多元化,也難以發揮教師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個性,講解內容很容易限制在課件內容上。因此,醫學影像學教學中,必須密切聯系解剖學知識,在對解剖學理論知識心中有數的條件下,配合豐富、形象的圖像資料,輔以教師的細致講解,同時,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揚長避短,根據學生的特點,合理選擇和制作課件,精心組織,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黎海濤,王 健,陳思浩. 如何提高醫學影像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體會[J]. 局解手術學雜志,2007,16(3):200.

篇9

位于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板塊的杭州健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三年,最近為幾款新產品舉辦“西湖論健”峰會,邀請了美國工程院院士Jim K.Omura,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沈曉衛,軟銀中國資本董事總經理馮正明等跨IT科技、醫療、資本市場的多位大佬出席。

美國工程院院士、貝爾獎獲得者Jim K.Omura在會上表示,在美國,有75%的醫療支出用于慢性病,且隨人口老齡化而增長,相信中國、日本等國家同樣面臨這個問題。美國政府為此推行改革,2013年,奧巴馬政府推出醫療提價法案,從醫療服務系統的收費轉為政府支付,從而提升經濟;在經濟衰退期,美國推出經濟與臨床健康推進法、無紙化辦公,電子病歷已經廣泛使用。

“盡管美國的互聯網技術全球領先,但美國仍然沒有達到數據互動,尤其在不同的醫療機構間”,Jim K.Omura繼續說道,因此美國現在正在自上而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標準用于共享,如擴展交互性信息庫等,來提高醫療系統的效率,但是醫療與其他行業不同,數據共享非常難,數據的可操作性缺乏標準,尤其是一些細節標準,象電信那樣具有統一的接入標準,不過現在是(建醫療信息化的各類標準)非常好的時機。

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的創始人俞夢孫先生從中醫角度闡述“怎樣才能解決智慧城市中的民眾健康與醫療問題”,他認為,物聯網應用于醫學是21世紀IT技術的出路。健康物聯網涉及全社會的家家戶戶,因此,它是億萬級的新型產業,健康醫學模式和健康物聯網,既適合慢病人群,使其提升生活質量、促進康復,也適合亞健康人群,使其增強身心適應功能,還適用于具有特殊健康和能力要求的人群。

健培科技CEO程國華在媒體見面會上介紹說,在中國,“智慧醫療”表面上看,做得風風火火,實則進展緩慢,尤其是IT技術的發展,如傳感器、芯片、醫學影像算法等在醫療行業應用進展緩慢,“醫學人工智能”在全世界實踐了約60年,一直沒有一個成功的臨床案列。

由此可見,智慧醫療不僅在硬件設備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空間,軟件以及后端的醫療服務產業也是一個大市場。

軟銀中國資本董事總經理馮正明系杭州人,他在峰會上表示,軟銀資本15年前投資了阿里巴巴,4年前投資了淘寶,2年前投資了迪安診斷等,在這之前軟銀資本以投向科技潛在性為主,關注前沿科技技術,“15年前很少有人會在家網購,但如今人們對醫療健康需求大,因此軟銀現在非常關注軟件對醫療健康保障的應用,軟銀資本愿意為人類健康投一些小錢”。此話讓主持人帶著臺下聽眾一起遐想,“這‘小錢’后面到底掛多少個零呢。”

當然,對于智慧醫療也有不同的看法者,善長技術開發的前因特爾首席工程師、ISCA2013主席Avi Mendelson則認為信息化、大數據的迅速發展,如何利用和管理是個新問題,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需要保護個人隱私;遠程診斷、互聯網醫療、智能設備加上少數專家,可以更大范圍提供治療,但缺點是,用遠程機器和設備,雖然方便,但缺少人文關懷和情感安慰,有時候,人類的情感在醫療中也很重要。

智慧醫療 下一片藍海

盡管智慧醫療在全球范圍內存在滯后于信息發展的現象,各個數據庫相對獨立,形成信息孤島,醫療體系信息化系統紛繁雜亂,但不能否認,這里潛在著未來的巨大市場。

衛生部原副部長張立平說:“現在中國有1000多家有IT技術的醫療企業”,分別提供不同的醫療信息化產品。現至少有100多種不同的信息化系統在全國各大醫院運轉,顯而易見地是,各系統之間缺乏標準化接口等。

智慧醫療如同一塊甜美的蛋糕,誰都想上去咬一口,杭州一家網絡公司推出網絡掛號服務系統,居然賺得盆滿缽滿,短短幾年內,估值超百億元,并數次被資本風投相中,數次獲得融資,被業內人士稱為“搭上互聯網的黃牛”;而如何布局智慧醫療,占據未來市場,各大供應商那可是車有車道,馬有馬路。

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沈曉衛在峰會上表示,幾年前,IBM已經向醫療健康行業轉型,已不僅僅是一家IT公司了。

目前,IBM已經將醫學影像分析技術與Watson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整合,Watson的認知計算能力在醫學造影方面完全可以辨別患者應該接受X射線、CT還是核磁共振檢查,加上醫學影像大數據分析方法,可為醫生提供大量輔助醫療數據,極大地幫助醫生進行定位病癥、分析病情和指導手術,沃森系統已經在著名的安德森腫瘤中心坐診了,被業界稱之為“沃森醫生”。

此外,IBM還提供醫療信息化解決方案,包含《數字化醫院總覽》、《區域公共衛生整體規劃解決方案》,以及基于沃森系統《IBM GMAS 非結構化信息歸檔解決方案》,從總體規劃到區域布局,占據了智慧醫療的制高點。

中國的醫療企業大多實力較弱,往往選擇從單點或局部突破,在原有體系中選擇關鍵點突破,進行升級改造或創新,如在“西湖論健”峰會上,健培科技了四款新產品:激光數碼醫用膠片、全院自助(JP-Print)膠片打印系統、Healthview駐地云、中醫影像智能診斷系統。

據程國華介紹,醫院產生的醫療數據有80%-90%為醫學影像數據,但是利用率極低。由于國內醫療數據尚未實現互連互通,非結構化的醫學影像數據分析處理仍舊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健培的激光數碼醫用膠片做的是醫學影像后處理市場,處理的是前期采集到的數據。現在,國外是數碼化的影像輸出,而國內還是要依靠膠片來輸出,原因是國內大醫院基本采用顯示器診斷,但是中國的醫院間沒有聯網,而病人需要通過膠片來轉院、復診、對比,所以膠片還有市場需求,國內一年約產生12億張膠片。

如今,健培的數碼膠片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已具備完全替代進口膠片的能力,相較而言,因采用數碼科技,不僅便于醫學影像數據掛網,數據信息間形成互聯互通之外,還更環保,有效避免進口銀鹽膠片造成的醫療污染問題。程國華說,“之前中國95%的膠片市場被進口膠片壟斷,每年約有300億元的市場拱手相讓,現在有300多家的醫院在使用我們的產品,今年計劃進入更多主流的三甲醫院。”

而健培的中醫影像智能診斷系統,是根據中醫理論結合健培醫學影像數字化顯示技術,將人體組織器官的結構、形態和功能變化數字化影像顯示,為亞健康檢測、疼痛和動靜脈血管功能監測、急慢性炎癥以及腫瘤的療效等提供了量化評估依據。這突破了以往中醫望聞問切無法跟現代醫學結合的診治方式,以數碼影像解釋傳統中醫原理,等待他們將是另一片全新的市場。

被稱為“駐地云”的智能硬件,安置在醫院的機房內,能將影像數據的運算速度提升幾十倍,并節省三分之二的數據儲存空間,在提升運算速度后,即提升智能識別能力,從而達到診斷的要求,這也是健培科技的下一步目標,要早日實現“電腦醫生”在中國落地。

在峰會上,健培科技的《智慧醫學影像科技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全球醫療影像設備市場在2013年達到302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490億美元。中國作為世界第四大醫療設備市場,占整個市場的12%。

篇10

近年來,醫學影像設備的不斷革新以及相關技術的升級,影像設備的功能也較以往強大很多。縱觀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沿革,總體影像技術成像方法也在發生著變化。在這種情況之下,從事醫療影像技術工作的相關人員要不斷強化自身的臨床醫學知識與影像技術知識、技能,跟上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

1 影像技術成像方法概述

1.1影像技術成像方法及其研究背景 從技術原理的角度來分析影像技術成像方法有一定的實踐價值,能夠幫助相關的影像技術操作的醫療工作者更熟悉該技術應用的機理,從而依據影像技術得出更加精準的診斷結論。近幾年來,我國醫學影像檢查技術體系當中已經涌現出很多種類,包括X射線、超聲、CT以及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技術手段,為醫療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1]。從總體情況來看不同的影像技術在成像原理及其方法方面存在著一些異同,因此,將其應用到不同醫療診斷科室之中,有著一定的理論依據。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作為從事醫療機構影像診斷工作的醫務工作者,需要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逐步掌握各種類疾病在不同成像技術和檢查方法中的異常表現及其診斷要點,從而進一步了解和比較不同成像技術的應用優勢,明確將各類型影像技術成像方法作為診療依據的優勢與劣勢,進而得出更精準的醫療診斷結果,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檢查服務。這樣一來,便極大地突顯出現代影像技術成像方法的實踐價值與社會意義。

1.2影像技術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醫學影像技術也可以稱其為醫學影像學,它指的是專業的內科或外科醫生用來診斷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身體部位的技術,從而提升臨床醫療診斷的精準度。通常我們所熟悉的影像技術為X光、超聲等,這些技術的成像方法及其原理有所不同。在進行X-射線成像時,實際應用到的成像方法是"平面"和"斷層",其基本技術模式為"模擬"與"數字",而核醫學成像方法還需要用到"正電子湮滅成像"模式,超聲成像的原理為"杜普勒成像",往往通過黑白以及彩色兩種方式來成像的。就以X射線成像的基本原理來看,當該類型射線穿過某一具象化的物質時,部分光子被吸收,其強度呈指數趨勢衰減,此時,未經吸收的光子穿過物體后被檢測設備所接收,這樣便形成了圖像[2]。

在以往,菲林影像技術是利用感光材料銀化學感光物成像的,現代的醫學影像技術是基于以往的技術手段之上升級而來的,尤其是數字化成像設備的出現,使得基于先進技術方法的放射科室無需在暗室之中進行影像操作。實質上,普通的X線的攝影經歷了諸多借鑒的演變,最開始的影像成像技術方法是"屏-膠"體系,并在技術升級后,轉換為暗室技術,后來,直至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涌現了數字化攝影技術以及激光打印膠片技術等等,這些不同種類的影像技術成像方法為現代醫學注入了活力[3]。醫學成像技術可以作為一種極佳的醫療輔助手段用于診療以及疾病治療的過程中,相關技術方法也可以被應用于生命科學項目的研究過程之中,促進我國整體醫療水平的提升。

2 不同的影像技術成像方法的實踐特征及其優勢研究

在醫療診斷臨床過程中了解到,針對不同的人體系統以及解剖部位,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影像技術成像方法。實際上,由于各種類型的成像技術的原理及其所呈現出來的圖像特征較為不同,所以在利用其給出醫療診斷結果的依據也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根據所要診斷的醫療項目,來選擇診斷價值較高的影像技術成像方法來輔以臨床醫療決策。

2.1深入了解各類型影像檢查技術成像方法的特點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在進行影像學檢查時,不同的成像技術的綜合應用較為關鍵,因為往往一種影像技術成像方法并不能精準地判斷出患者的疾病種類及其病變的特征,所以,需要憑借臨床經驗以及技術診療方法來進一步確定醫療結論。多項影像技術成像方法的綜合運用,能夠提升臨床診斷的效率及其質量。事實上,選擇科學的影像檢查方法是在了解各類型技術手段的基礎上而來的,就比如,呼吸系統疾病檢查最恰當的醫療檢查方法則是X線胸部攝影結合CT掃描,選擇最佳的影像檢查技術,不僅能夠節約檢查時間,還能夠降低患者疾病醫療檢查的經濟成本。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需要醫療機構當中相關技術人員的助力,技術人員不僅要不斷吸收新的技術知識、理論知識等,還要深入研究成像技術的成像方法,進而提升醫療診斷的精度,使其診斷結果更具價值。

2.2關鍵影像技術的成像方法及其實踐效能分析 從臨床診療以及影像技術操作的工作經驗來看,進行"核磁共振成像"所得出的診療結果更為精準,因為這種技術是應用于人體內部結構的成像,是一種具備劃時代意義的醫學診斷技術。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手段的應用過程中,融合了快速變化的梯度磁場的應用,從而提升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率,使得"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手段更廣泛地應用在醫療臨床診斷以及類似項目的科學研究領域之中,促進我國醫療科學診斷方面的快速發展。此外,以"CT成像"方法的原理來分析,該技術手段的檢查較為快捷,將其應用在CE結腸成像診斷等項目中,具備較高的實踐價值,因其不會對患者的身體狀況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較為精準地顯示出患者腸管病變的基本情況,有利于及時進行病患診療處理。

總之,通過針對影像技術成像方法的深入了解,能夠明確這樣一個現實問題,對于醫療領域而言,某一疾病的臨床檢查處理,需要確定所應使用的成像技術后,在進一步選用恰當的檢查方法來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臨床診斷的準確度要高很多,這樣能夠保證所給出的醫療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助于我國醫療健康服務質量的提升。另外,從事相關工作的技術人員,要不斷補充自身的臨床知識以及影像診斷知識,掌握必要的影像技術成像方法,并能夠靈活地運用不同類型的技術方法,從而更好地駕馭影像技術手段來為現代醫療領域服務。

參考文獻: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午夜资源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 日本国产欧美三级在线 | 五月婷婷激情六月 | 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愉拍自拍美利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