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3 10:03: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醫傳統文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
1.1系統論思想盡管近代的系統方法是從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但一些樸素的系統思想卻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東方出現了。中國古代存在著典型的有機整體觀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樸素的整體系統觀。如在我國最早的著作《易經》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風、澤、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說。八卦說把世界看作為一個由基本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從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世界體系。而且《易經》還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關系所規定的層次系統整體,是一個動態的循環演化的系統整體。同樣五行說也是將世界看作是由五種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組成的系統整體,這五種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層次的系統結構,從而構成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所以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將最基本的物質元素看作是組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而整個世界無非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它們之間相生相克,使得整個世界不斷循環演化,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系統整體。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為創始人的道家對系統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經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無”“陰陽”學說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疇,如有與無、一與二、始與終、陰與陽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表達自然界的統一性。它們認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則。天、地、人都是道的產物,它們具有統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體,也是天地人運動必須遵守的規律和行動法則,認為世界的起源于“無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
植根于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同樣包含有豐富的系統觀念。《黃帝內經》中人體被看作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進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養生規律是與外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故有“天人相應”的醫療原則,主張把生理現象與自然現象相聯系,提倡整體辨證施治的觀點。
中醫藥學的這種觀點受到國際上系統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當代著名系統科學家,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說:“我們正是站在一個新的綜合、新的自然觀的起點上。也許我們最終有可能把強調定量描述的西方傳統和著限于自發組織世界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1]。
中醫的診斷方法中依然蘊涵著大量的系統論思想,中醫的診斷包括四診和辨證,四診除通過望、聞、問、切外,還包括參考病人的社會心理狀況、體質狀況以及自然環境狀況等信息,對病因、病位和病機做出明確判斷。辨證是以一定的經驗(包括理論)為基礎的信息加工、分析和處理的過程,辨證既是對四診資料的處理,又反作用于四診技術的運用,同時還受治療結果的反饋,并不斷完善和更新。中醫藥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藥物治療的方法是針對證候組方遣藥,非藥物治療也同時針對證候或病因,選擇針灸、推拿或心理、音樂等來治療。其治療思路整理如圖1。
1.2演化論思想中國古代演化觀主要表現在陰陽學說、五行說、太極圖等學說之中。大多都是將萬物的演化描述成為一個相生相克、連鎖輪回的變化鏈條,其變化在一個閉合的回圈中進行,而始點最后又變成了終點。中醫藥學思維活動是動態的過程,通過人的機體在自然狀態下的動態描述,去反映出癥狀或生理現象的表現,如臨床中獲得的脈象、病人的面色、舌體形狀。中醫藥理論認為人的復雜性在于它自身和環境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元氣學說闡明了“形”與“氣”相互轉化的發展觀,強調“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動統一過程狀態演化,如中醫理論中健康概念實質上體現的是陰陽之間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狀態,醫療的任務就是調整這種狀態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狀態。中醫學對生理過程的認識角度是從氣化的結構和氣化的活動這一“耗散”系統出發的。
2中醫藥學傳統方法論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啟發
2.1中醫藥整體認知論的科學思想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天人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影響,相至制約,因而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人觀在古代曾表現為“天命論”“天人感應論”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學的內容。但在西方工業化進程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和能源浪費等社會問題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諧的中國古老天人觀有助于在現代科學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保持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實踐角度看,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影響。日本哲學家和農學家福岡正信先生依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農法”取代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科學農法”,并親身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主張“有機建筑”的理論,充分注意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人與自然有機協調的特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還影響到現代技術的發展,這就是強調技術程序應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悅和健康,強調技術的功能是解放人,現代的人體工程學、人-機系統工程學和技術美學研究,正是適應這種需求的體現[3]。
2.2中醫藥直覺、體驗的方法論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創造性的思維模式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某種不同于西方的藝術特性——既有原則,又能進行靈活調整;不僅有科學思想,而且有駕馭科學的智慧。他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所擅長的并以他們的擅長而自豪的,就是直覺的領域——日語叫做‘勘’(がん),這就是一種敏感或機伶。”[4]老莊的思想在湯川秀樹的物理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受莊子的倏和忽為渾沌鑿七竅的故事的啟發,聯想到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們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雖未分化,卻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這就是“渾沌”。湯川秀樹還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句話的啟發,提出了時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醫藥學思維中的直覺和理性總是互補存在,這種直覺賦予了科學家以新的頓悟使其有所創造。正如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說:“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并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相互關系的復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當重視“體驗”的作用,他通過中醫和《易經》來體驗事物的對立統一和動態平衡,通過《華嚴經》來體驗事物的相互依賴和時空的相互滲透,通過中國哲學中道與氣的學說體驗“空”與“形”的關系,并將這些體驗同現代物理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對基本粒子結構和關系、量子場論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維模式的嚴密邏輯性決定了其強調“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這限制了創造力的有效發揮,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體驗的模式認識成果恰恰能夠啟發和激勵科學家的創造和想象力的發揮。
3中醫藥學協調思想為現代科學關于有機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李約瑟將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成為“有機自然主義”[6],因為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主要是針對存在有機聯系的事物加以整體的認識和體驗,其典型的科學成果應該就是中醫藥學。這是傳統科技體系中至今仍有現代價值的為數不多的成果之一。中醫藥學在不破壞生命有機體的內外聯系的前提下,通過觀察、體驗和辨證施治,調節人體內在機能,達到內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療特點,以其舉世公認的療效說明了中國傳統思想在認識生命有機體方面獨有的方法論意義。
管理科學是現代科學體系中體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具備社會有機體特點的組織或群體。早期的管理科學理論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羅制”實際上把工人看作從屬于機器生產工具,用機械論觀點看待生產活動中的人與人、人與機器的關系。現代管理科學中的Z型理論改變了這種傾向,開始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人際的有機協調。提出Z型理論的美籍日本管理學家威廉。大內主張經濟組織中每個人和每個團體正好象人體中的器官,管理的機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協調,這種觀點顯然帶有東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學家伊藤肇進一步指出,日本企業家能夠使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復興,中國經典的影響應居首功[7]。
從分子到細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針對功能的遺傳學早有定論:基因產物必須在細胞內環境中發揮功能,細胞必須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機體必須在多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達及作為結果產生的表型常是通過個體基因型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飾和改變[8]。最新文獻也認為,很多人類常見病代表著我們的基因組與環境畢生相互作用的一種積累,預測基因在復雜疾病過程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令人氣餒的任務[9]。由上可見,基因型與表型不總是一一對應。因此單純以基因表達譜作為“證”的實質或作為“證”“病”的連結點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僅是基因并不能解開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10]。美國《科學》雜志19990402出版復雜系統專刊,其編輯部導言“超越還原論(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當指出現代基因組學還原論方法的不足,指出:“還原論的缺點越來越明顯,主要是信息過載和過分簡單化,從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議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補充占支配地位的還原論方法”[11]。
中醫藥學中蘊涵著現代系統科學的基因,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為中醫藥學特色和優勢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發展呼喚中國傳統科學觀啟迪的今天,中醫藥現代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其科學內涵將會得到充分揭示和發展,中醫藥學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中醫藥學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征;中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浩瀚的古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中醫藥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從以上的優勢和特色可以看到中醫藥學不但具有極強的科學性,而且在許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現代人體科學、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以至現代科學發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正在從分析的科學嬗變為整合科學,中醫藥學中所蘊涵的文化優勢、思維優勢將對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伊·普利高津.從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2.
[2]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張相輪,凌繼堯.科學技術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湯川秀樹.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于東西方的考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5]灌耕.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科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張相輪.東方的智慧[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道:“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在文化初期,第一類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意義。”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帶,生活資料的空間配置和組合十分優越,因此世界上最古老的幾大文明之國都出現在這一代。地理環境?,是指能夠為人類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質資源和活動場所的系統。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產生的基礎。幾千年來中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地理環境?,它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生具有廣泛的影響。如果單純的從地理上劃分中國的南方和北方,一般都是以秦嶺――淮河為界。秦嶺淮河以南被稱之為南方,以北則稱之為北方。然而文化上的南方和北方的劃分一般則是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南稱之為南方文化,以北稱之為北方文化。羅家倫先生曾在《歷史的先見》中寫到:“中國的氣候是溫帶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黃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長江流域。溫帶的氣候,沒有酷熱嚴寒,因此養成趨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發達。”所以說,中庸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然而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南方和北方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化,這兩種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南北文化上的差異總的來說表現在性格差異、飲食差異、藝術差異、方言差異以及建筑差異等方面。
首先是南方人和北方人性格上的差異。北方的自然條件相對惡劣,造成北方人的生活條件較差,人們的心思大多會被用于和自然斗爭,和生存斗爭。因此北方人的思想比較單一,直率,質樸,甚至可以說是純真的傻,在思維上善于走直線,不喜歡拐彎抹角。因為在強大的大自然面前,人們顯得非常渺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于是北方人習慣于過這種簡單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他們身材高大,粗獷彪悍,性格暴躁好斗,思想上則比較保守,進步雖遲卻得寸守寸,敗之不易。相比較北方南方則生活條件良好,人們的心思在滿足生活所需的同時還會有大量的剩余,他們就可以對自身和大自然進行冥思,于是文學,藝術,人際關系,社會關系在南方就得到了迅速發展,他們逐漸養成了曲線思維的習慣,做事比較含蓄委婉,在考慮自己的情況同時還會考慮別人怎么想,因此處事靈活,頭腦發達。相對北方人的好斗直爽,南方人則習慣于安逸委婉,勤于休養,身體柔脆退化,性格溫婉喜和,比較開放,但感官敏銳,害怕死亡。
其次北方人與南方人性格上的迥異造就出南北方飲食文化差異。北方人愛吃面,南方人喜吃米;北方人喜歡大塊吃肉,南方人則要把肉切得細細的,煨的爛爛的,炒的嫩嫩的;北人喜歡大碗喝酒,甚至在冰冷的冬天也喝冰啤酒,南方人則喜歡把酒燙的溫溫的,甚至是煮出來的“黃酒”;南人喜歡吃青葉子菜,幾天不吃就不能如廁,北人就無所謂,即使只吃肉也不影響;北方人愛吃餃子,尤其是過年或者團圓的時候最不能缺的就是餃子,在北方人看來餃子意味著團圓。南方人喜歡吃混沌,北方的餃子用醋蘸蘸就吃了,一口一個,而餛燉則要湯碗、調料齊全,一口只咬半個,這也就體現了北方人的豪爽南方人的考究;在調味料方面:南方人喜歡吃蔥,北方人喜歡吃蒜,南人喜歡吃泡菜,而北方人愛吃咸菜;由于南北方地理環境的差異,南方人吃辣椒是為了祛濕,北方人吃辣椒則是為了驅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則多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讀成“癡”,癡癡地只管吃,不包括其他,南方人喜歡把吃叫做“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夾”,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吃茶,南人喜歡吃各種各樣的茶,細細品味每一種茶的味道。北方人大多只喝花茶就夠了,他們覺得花茶既香且濃,卻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北方人不懂品賞真正的茶中精品,比如龍井、碧螺春,因為這些茶大多味道太淡,所以要細細品慢慢嚼才有那么點味,不適合牛飲,這正如南北方人的性格,北方人直爽而南方人則感情細膩。
此外南北方的差異還表現在藝術的差異上:比如北方唱戲熱鬧喧天,甚至有些劇種干脆就是“吼”出來的,如秦腔。而南方唱戲則抑揚頓挫、一唱三嘆,許多劇種近似于民間的小調,如黃梅戲、花鼓戲。北方劇講究的是真功夫,適合演帝王將相,演繹歷史劇。南方劇則是玩弄小情調,更適合才子佳人,民間傳奇。北方劇藝術的代表就是京劇,其特點是男人妝扮女人。南方劇藝術的代表則是越劇,其特點是女人妝扮男人。北方的女人唱京韻大鼓,也能夠唱出一股子英雄豪氣。南方的男人唱評彈,咿咿呀呀的仿佛是小鳥依人,所謂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具有男子氣概,除了吃出來,還有很大一部分程度都是唱出來的。北方人唱歌是燕趙悲歌,悲壯、蒼涼、激越、凝重、悠遠,南方人唱歌則是輕快、婉轉、玲瓏、親切、凄涼。中國人可以根據不同的情緒來分量唱南戲或北戲,唱南歌或北歌,哼南方調或北方調。
另外,南北文化的差異在語言方面則表現在方言上,比如罵人,南方人喜歡罵人是癟三,沖子,十三點,二百五,一般事從經濟收入題,原因是南方人多少受到徽商文化的影響,因為窮人受教育程度不如富人高,而且罵得很委婉,充分表達了對你的蔑視,很符合南方人的思維習慣;北方人罵人罵得很干脆直接,比如下三濫,彪等,一般是從道德品質入題,這主要是受了北方晉商文化的影響,就事論事,從不指桑罵槐。在稱謂上,北方男人稱朋友父母為咱爸咱媽,偏重于自己與朋友的關系;南方男人則稱朋友的父母為張叔李姨,偏重于雙方父母的關系。北方女人稱公公為爸爸,是順著丈夫叫,南方女人稱公公為爺爺,是順著兒子叫。
最后南北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建筑風格上:南北方在建筑上風格明顯,各成系統,一提起南方的建筑,很多人立刻就會想到那小橋流水的美麗畫卷,江南的一些舊式的保留著原始氣味的小鎮,比如烏鎮,它們大多是一條小河流過,兩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順的馬頭墻,青灰瓦,安安靜靜的。由于南方緯度低氣溫高,多陰雨潮濕,所以南方的建筑屋頂大多是高而尖,且建筑的窗戶較大,這樣是為了利于通風散熱,及時排水。北方維度較高,氣溫低陰雨少,所以北方的建筑屋頂大多數是平的,建筑的窗戶較小,這樣利于太陽直射取暖,且可以收集雨水,增加資源的利用,緩解干旱。在園林的設計上南北方也各自不同。南方園林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且層次分明典型代表就是蘇州園林;北方園林建筑的設計大多平緩嚴謹,粗壯質樸,內外空間界限嚴格分明,典型代表就是皇家園林。中國著名的園林學家陳從周總結中國園林特點:南方為相間,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
總的說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南北差異的特點,我們要充分利用南北文化的特點來實現南北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使中華民族幾千的文化更加輝煌燦。
參考文獻:
[1]張九辰.中國近代對地理與文化關系的討論及其影響[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9,(6).
[2]李中華.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4.
關鍵詞:年畫種類;藝術特點;傳統設計意識
中圖分類號:J5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9-0200-01
一、論文的研究背景
年畫起源于“門神”,關于門神的傳說有很多,據說唐太宗生病時常夢到鬼哭神嚎,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便身披鎧甲守衛在旁,這才安然成眠。后命畫工將二人威武形象畫在宮門上,才有了門神,并在民間流行起來。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漸漸的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形式內容。張道一提出中國古代美術歷史發展的三條主線中民間美術工藝表現出的質樸純真,反映了勞動者健康的情感。
木板年畫藝術風格獨特,地域性及民俗特點突出,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一也是中國民間美術中的一筆巨大遺產,本文對古人傳統設計思維方式進行探索找出中國設計的傳統意識對中國年畫的影響。
二、年畫的種類及藝術特點
年畫的種類多種多樣,極具藝術風格。在這選取幾種獨具特點的年畫種類進行簡單的介紹:蘇州桃花塢年畫始于明代,其制作工藝精美,色彩多樣,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多種。畫面構圖豐富,色調艷麗,極具裝飾性,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具有樸實、稚拙、簡練和豐富的民間美術特色。天津楊柳青年畫在清代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很是流行,內容大多是傳統戲曲、人物等。其線條工整,色彩艷麗,畫面構圖豐富。對人物頭部、臉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暈染,獨具特色。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盛于清代,其風格重用原色,想象豐富,線條粗獷而對比有力具有北方特色。四川綿竹年畫的雕版藝術十分精湛,有很高的藝術情調。造型質樸簡練,色彩鮮艷悅目。朱仙鎮木版年畫在明、清時期暢銷各地,影響深遠。畫面中人物形象夸張,構圖飽滿,左右對稱;色彩艷麗,而且門神題材多,嚴肅端莊。
三、年畫的社會意義及價值
(一)年畫的社會意義
年畫從最初的神祗信仰的表達逐漸發展為具有承載人們的愿望――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及裝飾美化環境的工藝品,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年畫的題材內容、刻印技術及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式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二)年畫的價值
1、年畫的收藏價值
首先將年畫視為一種獨特文化和藝術并進行收藏和研究的是西方學者。他們從異文化的視角,比較容易看到年畫的形態具有強烈的中國特征。歷史上最早進行年畫研究的是俄羅斯漢學泰斗阿理克謝耶夫院士。他在我國北方一些產地廣泛地收集年畫,繼而從事研究,著書立說,逐漸成為一位中國年畫的專家。蘇州桃花塢年畫在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都有收藏。鐘敬文先生創立的民俗學為我們這種文化上的自覺奠定了理論基礎。現而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年畫的文化底蘊和收藏價值,年畫也成為收藏家的藏品之一。
2、年畫的人文價值
年畫的題材里邊有避邪的內容,也有祈福的含義。木版年畫往往是在廣大民間進行道德倫理規范、生活知識教育、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畫所涉及的歷史、宗教、神話、傳說、小說、生產、建筑、風光、戲曲、自然、游戲、節慶和社會生活之廣闊,可謂無所不包,對了解和研究人文有非常大的幫助。
3、年畫的藝術價值
年畫的藝術特色鮮明,具有藝術性和獨創性。為了滿足殷實與豐足的年心理的需要,年畫的畫面基本不留空白,畫面飽滿和內容的紅火。色彩基調是相互對比的,使畫面強烈又明快,明艷奪目,簡潔又豐富,具有很強的沖擊力。這正是木版年畫獨到的色彩表達。年畫的表現手法又與吉祥喜慶的文字諧音有關。利用與字同音的形象,將美好的寓意和詞句通過視覺形式展現出來。如出現蝙蝠寓意“福”也諧音;露出許多籽兒的石榴寓意“多子”;一匹馬、一只蜜蜂和一只猴子的組合表達著“馬上封侯”的愿望等。不諧音的吉祥圖像大多源于歷史典故,具有象征與寓意的性質。這些只有在年畫中才能見到。
4、年畫的經濟價值
木版年畫在表達美好愿望辟邪納祥時也會改變當地民眾生活、增加農民收入,現而今已悄然成為禮品、紀念品,或收藏品,而不僅僅是年貨,特別是盒子裝、禮品裝以及清代版的木版年畫尤為受人青睞。收藏年畫更多的是一種懷舊情結,或出于對藝術學習及欣賞的需要。
四、年畫與傳統設計意識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在古人的千萬次造物設計實踐中不斷積淀并日趨穩定、明確,成為古人對造物設計認識的定勢和進行設計思維活動的樣式。年畫的設計從色彩、構圖及寓意上具有一定的潛科學的特質,既能反映出當時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也能從側面了解到古人的思維方式,以及古人對天、地、人之間關系的思考。年畫的演變特點受傳統設計意識的影響,表現為應時而動、因人而異及和出于適。
(一)應時而動
“天”對應的是時間。不同時代社會結構、生活內容的變化必然在年畫的題材和表現技法上有所反映。一開始年畫用于佛教的傳播,發展到后來就成為普通老百姓表達美好愿望、驅邪納祥的載體了。它的題材和表現技法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域有不同的展現方式并受到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同樣是孩童,有的年畫中孩童的刻畫是簡單的線描,干練簡潔,有的是豐富的色彩填充和紛繁的裝飾。
(二)因人而異
年畫因為地域和人的性情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色。“地”對應的是空間。北方地區的年畫粗獷豪放色彩艷麗,南方年畫線條細膩色彩柔媚。就北方各個產地的畫風也不盡相同。比如山東楊家埠受地域影響具有強烈的鄉土氣息;天津楊柳青顯示著都市大戶人家的審美要求,精雅華美。在清代中晚期,木版年畫帶有都市文人性質的繪畫傾向,在構圖和技法上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華貴富麗,達到了另一種極致。這些北方木版年畫產地雖然同屬北方的鄉間美術,因制作者的不同技法和購買者的審美要求影響彼此又都是獨樹一幟的,而且不同的購買者貼不同內容的門神這使得年畫的題材廣泛豐富。
(三)和出于適
中國傳統設計思維以“和諧”作為價值結構模式,將“適”置于“和”的范疇上。年畫中無論是吉祥圖案還是具有象征和寓意性質的形象組合都是在適應自身資源和外在環境下發展演變的。在有限的時間、人力和資源技術等有限條件下生存,傳播。年畫在適應了“天時”――時間、氣候,“地利”――地域環境、資源,“人和”――使用者三者的情況下擁有了自己獨特的發展歷史和文化特色。
五、結語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在研究語言的過程中發現,東西方語言的差異是由不同的思維模式造成的,并進一步提出“文化和語言的基礎或者源頭就是思維模式”。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分析,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導致了東西文化的差異。季羨林說,只有西方那一種分析的思維模式才能產生以梵文、古希臘文、拉丁文等為首的具有詞類、變格、變位等一系列明顯特征的印歐語系的語言。這種語言容易分拆、組合,因而產生了現在的比較語言學,實際上應該稱之為印歐語系比較語言學的這一門學問。過去,某一些西方自明為天之驕子的語言學者努力貶低漢語,說漢語是初級的、低級的、粗糙的語言。現在看來。真不能不使人嗤之以鼻了。
幾年前,密歇根大學的一名叫理查德?尼斯比特的社會心理學家進行的研究表明“東方人似乎更‘全面’地思考問題,更關注背景和關系,更多借助經驗,而不是抽象的邏輯,更能容忍反駁意見。東方的思維模式關照普遍的聯系,有些模糊。季羨林先生認為,妙就妙在模糊。他說,上個世紀末西方興起的模糊學是發人深思的。
二、人文思想
東方的綜合的思維模式,深深影響了我們的文化。東方人從很早就開始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應該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于是形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占據核心地位的觀念――天人合一思想。結合當今社會環境惡化、全球變暖、新疾病滋生、地區沖突不斷的嚴酷現實,這種體現了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有多么大的現實意義。由此我們不得不感嘆中國古人深邃的智慧。但是這個養育了人類的地球正在受著人類無情的踐踏。天人合一思想如果不能被人類在實踐中得到貫徹,其結果必然是人類自己毀了自己。
三、藝術境界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另一個重要的標志――藝術所達到的高度,是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的。中國書法、繪畫、陶瓷、唐詩宋詞等等,無不體現著我們先人超凡的智慧與才華。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種文字,它們一般只作為語言工具來使用的,唯獨中國的漢字,不僅僅是語言交流的工具,古人無窮的智慧還使它變成了獨一無二的書法藝術,工具變成了對象――審美的對象。歷代書家在漢字的一點一橫、一撇一捺間追求著書法藝術的境界,并結出了累累果實。
中圖分類號:G85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7-0868-03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概念上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與青年站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1]”非物質文化遺產濃縮著一個民族的歷史進程,是一個民族自尊自信的精神濕地。但是,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的那樣,當今的全球化趨勢,“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損壞、消失和破壞的嚴重威脅。[2]”本文旨在通過對傳統武術的現代文化價值和面臨的時代挑戰研究,來討論如何保護好這一筆具有悠久歷史和博大載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便在全球化進程中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與核心競爭力。
1研究方法
1.1文獻資料法
筆者查閱了有關非物質文化方面和有關傳統武術方面的文獻資料共80余篇。
1.2田野調查法筆者曾對傳統武術進行過多次田野調查,并還多次調研過傳統武術的賽事活動。
2結果
2.1傳統武術的現代文化價值
20世紀末的中國,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之中。從現象看,以后工業社會為標記的現代文明,對包括傳統武術在內的整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另一方面,傳統文化有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發展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它對現代社會具有互補、調適和啟迪的作用,從中展現出傳統文化的歷史張力和現代價值。
2.1.1傳統武術是一種優化生命存在的價值系統現代社會以市場經濟和商品交換為基本運作機制,在日益喧囂又高速運轉的現代文明中,人們品悟到了傳統文化中的古樸情趣,想給自己找回一點失落的“野性”。于是,傳統武術以它特有的價值與魅力為世注重。傳統武術在提高技擊能力的過程中追求“技、身、性”的和諧統一。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技”是指技擊功能,不僅是形式上的套路演練,更重要的是從“形”到“化”,從“有”到“無”――技進乎道的深刻把握;這里的“身”是指強身功能,即通過內外兼修的方式而達到形體與精神的完美結合;這里的“性”是指對習武者道德情操的砥礪。技、身、性的和諧統一,是傳統武術價值系統中的基本結構,充分反映了傳統武術積極進取、奮發自強的不屈精神。可以說,中華先祖一貫倡導的“君子以自強不息”精神,在傳統武術中得到了最為生動的彰現。阮紀正在《武術:中國人的存在方式》一文中指出,傳統武術陰陽互濟,順勢化解等操作方式,反映了一種通過內部自覺頡頏制衡調控求得穩定和諧的內源性多樣化取向,以太極圖為這種文化符號的價值取向,在當今社會中似乎并非全部都要讓位于體現十字架精神那種兩極對立、實力抗衡的操作方式和價值取向不可[3]。這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存在,也是傳統武術的文化價值所在。
2.1.2傳統武術是當代體育文化中的另一圖景不用否認,長期以來的世界體育“大觀園”是以西方體育為主要場景的。由田徑、體操、球類等等主要活動內容構成的西方體育,呈現出強烈的物理學特點,它要求運動員跑的速度更快,投的距離更遠,跳的高度更高,舉得重量更多,旋轉的難度更大,打擊的力量更猛,因而邏輯地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強”的口號[4]。然而,講究“躬行體悟”、“陰陽互濟”的傳統武術,洋溢著濃郁的傳統哲學文化意味和傳統美學特色。在技擊觀上,它追求“以巧斗力”,而視“氣力憤發”為下乘之技;在健身觀上,強調以“內”為主的內外兼修,而非西方體育那種外在的自我張揚;在審美觀上,并不刻意形架的規范,而追求一種“練神還虛”的神明之境。當代世界文化,越來越呈現出東西方互補的多極化發展趨勢。具有獨特文化價值的傳統武術,應該在全球化的洶涌浪潮中堅持“和而不同”的中華精神,按照自身的文化邏輯來譜寫出今天世界體育文化中的“華彩樂章”。
2.1.3傳統武術蘊含著當代中國武術發展的生命活力當代的競技武術無疑是對傳統武術的一種時展,但是,“棍圖”(Stick diagram)化的套路運動和與套路相分離的散手運動,并沒有使中國武術走入一個可持續的良性發展。世紀之交,在對“中國武術向何處去”的歷史發問中,不少人把環視的目光對準了涌動著生命活力的傳統武術。在延綿的歷史中,傳統武術曲折坑坷而傳承不絕,這本身就是對它旺盛生命力的絕好證明。它那深邃、廣博的文化蘊藏,是重構當代武術文化的豐厚資料源。在世界體育史上,人們對古希臘文明的發掘,從而點燃了近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圣火,成為當代人類文化中蔚為壯觀的一幕,這也是否預示著中華武術的振興,寄希望于傳統武術呢?
2.2當代傳統武術委頓的原因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社會發生了新舊鼎革的巨變,武術也霍然進入了一個由近代武術向現代武術的歷史轉型。然而,在這過程中傳統武術的文化家園漸趨委頓、荒蕪,以致什么是“傳統武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的問題。如同人類生態環境的惡化常常是因人自身造成的一樣,傳統武術目前所面臨的時代困頓也由多種深層原因所致。
2.2.1社會轉型中的文化震蕩當代的中國,正經歷著一場“無逃于天地之間”的巨大社會變革,而這場變革是以全球化為背景的。對于中國而言,融入全球化是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時代特征,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尤其是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然而,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以科技、教育、商品、信息及大眾娛樂等為內容的西方文化逐步成為當代世界的強勢文化而不斷擴張,其他民族文化則處于這種強勢文化的“籠罩”下,并被日益消解,顯現了中華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改變。我國傳統武術所遭遇的冷落與尷尬,某種意義上正是西方體育文化無孔不入的侵蝕結果。
2.2.2傳統武術發展的文化迷惘“傳統武術是武術之源,是武術的發展基礎”[5]。傳統武術是以追求技擊之道為本質屬性,以此規定并制約著自身的存在與發展,并邏輯地延伸出了以技(技擊)、身(強身)、性(道德)三者有機結合的基本價值體系,長期來被習武者所恪守、遵循,由此融鑄了傳統武術博大的文化載量,而當代對傳統武術的文化迷惘也正是從這兒開始的。20世紀50年代,就有部分人士先將追求技擊之道的傳統武術本質屬性混同于價值功能的技擊格斗,繼而再將其技擊價值與健身價值對立起來,將武術的本質屬性與價值功能相混淆,至今是目前武術理論研究中的一個盲點。另外,對傳統武術發展的文化迷惘還表現在自覺以西方體育文化為參照,使得傳統武術無論是其活動樣式、價值體系及文化內涵,均發生了過濾和割裂。近年來,各級武術管理部門不時舉辦一些傳統武術的賽事,“傳統武術”一度成為時髦而走熱。但是,由于競技武術活動樣式的強烈輻射以及理論上缺乏對傳統武術概念的厘定,因而所謂的“傳統武術比賽”難以根據傳統武術的文化特點來進行(其中甚至不乏近十多來才興起的木蘭拳、扇),其評分標準是依照競技武術的《競賽規則》,評分者是競技武術的裁判,加劇傳統武術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得不向競技武術靠攏的局面,這類“賽事活動”根本無益于傳統武術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2.2.3競技武術的強烈沖擊作為當代中國武術運動主流文化的競技武術,其中的套路運動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定位于“自由體操”和“藝術體操”,所以其歷年制定的《競賽規則》和技術樣式也越來越呈現出西方體育文化的色彩;即便1979年開始試驗的散打運動,是對原來單一套路比賽形式的補充,或是對社會上批評操舞化套路運動的回應,但無論是比賽方式還是場地等,處處透顯著西方搏擊運動的文化痕跡,難以尋覓中華武術的文化靈魂。由于“一花獨秀”的競技武術其異于尋常的發展動力基本上來自于一種由主管部門介入、被高度組織化的各類賽事制度,因而對包括傳統武術在內的整個中國武術活動格局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在這種格局下,使得傳統武術面臨兩種境遇選擇:要么被競技武術化;要么充當一朵離散聚合任自由的“花”。人們總是在現實的世界中來把捉文化的現實性的。由于上述影響使然,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競技武術成了中國武術的全部。
3結論與建議
國務院2005年下發的《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指出:“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6]”作為非物質文化形式的傳統武術,是華夏文明長期氤氳滋養的文化成果,折射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斑斕歷史。但是自近代以來,傳統武術發生了根本性的文化嬗變:它的技術樣式被日益過濾,精神價值在不斷淡忘,身懷技藝的傳人先后離去――其寶貴資源每一刻都在流失、湮滅。在我國近年悄然興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中,一些傳承有源的傳統拳種紛紛提出申請,要求政府部門將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一個側面清晰顯現出當代武術號稱有六千萬習武人口的表面“盛世”下傳統武術文化瀕臨危境的無奈事實,這顯然不符合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以及維護世界體育文化的多樣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繼承、發展傳統武術,不僅是個需要探討的理論問題,更是個迫在眉睫的實踐問題。為此,本文謹提出以下幾點芹蕘之見:
3.1發揮多方互動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武術保護工作,是個面廣量大的“系統工程”,其中政府的宏觀主導和社會的積極參與是兩大不可或缺的方面。長期來,傳統武術并沒有得到國家各級體育主管部門的應有重視,他們更關心的是爭分奪牌的競技武術;而在民間,傳統武術則沿襲原來的傳承方式,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變化而面臨一種“合法性危機”,諸多文化精神和技藝內容漸趨黯淡。
對于傳統武術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政府的主導與支持是至關重要的,沒有了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統籌與支持,所謂的文化遺產保護將一事無成。另一方面,傳統武術的文化生命在民間,廣大民間習武人士是目前傳統武術主要傳承載體,具有很高的文化認同。政府部門的統籌與支持應該是宏觀層面的,不能以行政力量來越俎代庖。因為這樣做不但會嚴重挫傷民間保護、傳承傳統武術的積極性,同時也會因不清楚傳統武術的具體文化內容而使所保護的對象變味。同時,有關武術理論研究者應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在當今社會里,傳統武術任何一個層面的發展,都離不開理論研究的介入,尤其是有關傳統武術的文化保護,更是一項學術含量很高的工作,必須得到理論研究的支撐。
3.2落實兩個重要環節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就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了16字的“工作指導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7]。傳統武術的文化保護無疑也應以這16字方針為指導,并在這基礎上制定出切實有效的具體保護措施。
首先是傳統武術的保護在目前當以“搶救”和“保護”為緊要。傳統武術是一種動態文化,它主要由師徒傳承方式而逶迤發展。近些年來,許多掌握、了解傳統武術拳理技法精髓的老人逐漸相繼過世,致使不少技藝功法已成“廣陵散”。因此,應該按照國務院的部署,采用多種手段,在20世紀80年代“武術挖整”工作基礎上,培訓專門人才,進一步開展有關傳統武術文化遺產的挖掘、普查與整理,并在這基礎上建立有效保護機制。對于一些傳承有源并符合條件的,應積極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利用國家力量加以保護。目前,已有“少林功夫”、“武當武術”、“回族重刀”、“滄州回族武術”、“邢臺梅花拳”等已進入了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次是使傳統武術在整理、研究的基礎上得到時展。傳統不是一個凝固的概念,對于傳統武術的保護,絕對不是對“吾家舊物”的原有循襲,這也就是國務院文件中提出的“傳承發展”。從農耕社會發展而來的傳統武術本身是一個瑜瑕互見的復雜文化體,其中既蘊藏著前人的智慧精華,也裹挾著不可避免的歷史積塵,同時還更多地隱匿著需要通過一定的文化轉換機制才能煥發出其時代價值的文化傳統。這必須在對它進行深刻理性把握基礎上的揚棄和創造性轉換。如不善于吸收前人的文化成果,傳統武術的智慧精華只能是“綠水青山枉自多”;如不善于批判否定,傳統武術就無法實現其自身發展。“海納百川”、“生生不息”,本身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力所在。
3.3注意傳承人才培養文化的發展是需要載體來進行綿延的。有著巨大歷史跨度的傳統武術,是通過代際傳承最終凝聚為具有自身價值的文化系統。可以說,武術的文化性質決定了對它的歷史衍傳主要不是靠對文字的理解來進行的,而是需要“犯手實做其事”。從這個意義上,技藝傳承當是傳統武術文化生態保護工程中的最重要任務。當前傳統武術的瀕危,很大程度上也是技藝的失傳,這必須引起有關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
對于傳統武術技藝的繼承與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人群:一是社會上的普通武術愛好者,他們是營建傳統武術生態環境的基礎;二是全國各體育院校從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習的學生,由于專業基礎與要求,他們應比前部分人群對傳統武術技藝的理解和掌握更為深刻;三是應像競技武術運動那樣,形成一個傳承傳統武術的專業化精英群體,他們是傳統武術拳理功法的薪火接續者。三者相互關系,但承擔的任務及作用有所不同,由此構成傳統武術的人才傳承載體,成為傳統武術文化家園“莫失莫忘”的自覺守望者。眼下各地開展的傳統武術“申遺”工作固然能引起社會的一定重視,但如沒有基本載體的實踐傳承,可以肯定說,難以改變它在全球化浪潮下被蕩滌和吞噬的瀕危厄運!
3.4形成自身賽事制度競賽是橇動體育運動發展的有力杠桿,也是為提高運動技術水平鋪設的快車道。形成于50年代的競技武術,也正因為得益于它的競賽體制,才迅速提高了它的運動技術水平,并奠定它獨領的文化地位。所以,現代體育運動的發展機制就不能不引起傳統武術時展的思考和借鑒。在高度組織化的現代社會中,靠自發狀態的民間土壤養育不出傳統武術的參天大樹。請看,從奧林匹克運動的驚人發展到中國競技武術水平的迅速提高,又有誰能離得了競技杠桿的橇動作用呢?
需要指出的是,中華民族內部成熟的文化內涵如同遺傳基因,并不能以削足適履的“外科手術”方式進行隨意更換,尤其難以用單一的西方標準來進行評價、切換。因此,我們應該在對傳統武術整理、研究的基礎上,立即著手制訂出一個符合其自身文化價值和技藝特點的賽事制度,不能設想一個傳統文化樣式的復蘇可以無視自己的文化命脈與價值規定。通過對傳統武術的文化歸納,把長期被忽視的武術文化特點整合起來,從而獲得一種內源性的文化張力,形成當代武術運動發展的“雙軌制”,使競技武術不再成為當代武術的主流文化現象,而是兩種同源異流武術文化的互補共存,互相映輝,使已逐漸失去身影的傳統武術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指南[G].
[2] 向云駒.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M].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14.
[3] 阮紀正. 武術:中國人的存在方式[J].開放時代,1996,(3):24-29.
[4] 李力研.野蠻的文明[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43-46.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傳統聲樂是中國人秉持本民族固有文化觀念,運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聲樂。它不僅包括著歷史上產生、世代相傳至今和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的古代聲樂作品,也包括著今人運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現代聲樂作品。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燦爛的民族傳統聲樂,其作品之豐富,形式之多樣,風格之獨特,在世界聲樂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為世界聲樂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中國傳統聲樂源遠流長,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產生了最初的歌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聲樂文化已經相當發達。《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聲樂作品之集大成者,盡管其曲譜已經失傳,僅留存歌詞,但仍能從中領略當年歌詠的風采。其后傳統聲樂一路發展,曾多次出現過繁榮昌盛的時期。傳統聲樂的藝術形式呈現了多樣性特點,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以綜合藝術為主,以民歌、說唱、戲曲為代表的民間聲樂。中國國土遼闊,民族眾多,民風民俗千姿百態,孕育了品種繁多的民間聲樂。僅是民歌,就達30萬首之多,這還不包括散落于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歌謠,不少至今還呈現原生態;戲劇曲藝亦是一朵傳統聲樂奇葩,據粗略統計,僅曲藝就有200多種,戲曲更超過360種,至于其中豐富多彩的曲目、劇目、聲腔、曲牌等等更是無法計數。
中國傳統聲樂植根于中華民族這塊豐沃的土壤之中,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內涵。深入地了解傳統聲樂的文化背景,認真地探究傳統聲樂的文化內涵,正確地認識傳統聲樂的文化精髓,對于民族聲樂的繼承和創新,促進中國聲樂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意義重大。本文擬就中國傳統聲樂藝術的本體觀、功能觀和技能觀作一探討,以期有助于厘清民族聲樂的文化內涵。
一、“心為樂之本”
聲樂是什么?它的本源又在哪里?關于聲樂本體的種種追問歷來一直是有志于聲樂研究的人們共同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所謂本體,指終極存在,也就是表示事物內部根本屬性、質的規定性和本源,與現象相對。”聲樂本體,與聲樂現象相對,即聲樂之所以被稱之為聲樂的質的規定性及其本源。然而,對于聲樂本體的認識,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度有著相異甚至完全對立的理解,形成了形形式式的聲樂本體觀。
西方,特別是歐美,他們雖然未給聲樂進行明確的界定,但卻對其上位概念“音樂”(包括聲樂和器樂)作出了如下的判斷:音樂是樂音運動的形式。由此推論聲樂則是利用人體器官發出的嗓音(樂音)有規則的運動方式。在他們看來,聲樂藝術僅僅是一種物質(樂音)運動,這是從經典物理學的角度給聲樂作出的科學解釋,然而卻忽略了人在聲樂過程中的意義和價值。正如李曙明先生尖銳指出的那樣:“縱觀古希臘至近現代西方音樂美學中的音樂定義大都為‘樂音運動’之審美客體定義,即實體音樂定義”,“人(主體的)現實的審美心靈活動完全被排斥在‘樂音運動’之外”。
而在我國,傳統聲樂不僅注意到審美客體,而且更注重審美主體:“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不僅承認樂“生于度量”,須要符合科學規律,而且更強調它的本源卻在“太一”,須要符合人文精神,“達天地之和而與人之氣相接。”既崇仰創造萬物的大自然,又重視人的內心體驗,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傳統哲學。由此,傳統聲樂從人本的角度對聲樂藝術作出自己的闡釋,認為“心為樂之本”。心靈,不僅是思維的器官,更是情感的器官,心為樂之本,即人的情感才是聲樂的本源,聲樂是人們情感表達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我國古代音樂著作《樂記》中有過許多這樣的概括,揭示了傳統聲樂的本體觀。
人的情感是如何“形之于聲”的呢?《詩序》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言、嗟嘆、永歌,其含義如同我們今天所說的言語、吟誦、歌詠(唱)。論述顯然包含著兩層意思:其一,鑒于中國語言文字的獨特性,使語言向音樂的轉化具備了基礎條件。楊蔭瀏先生指出:“由語言而吟誦,由吟誦而歌唱,其間有著一貫的關系。吟誦調之用五音,可能是由于語言之有五音,而南曲之用五音,也可能是由于吟誦調之用五音。”“五音”相同或接近,使得言語與歌唱在音韻上得以整合,為從言――嗟嘆――永歌的轉化提供了條件。其二,從言――嗟嘆――永歌的轉化須要動因。動因是什么呢?是人的情感,是人情感抒發和表達的欲望。“邏輯語言,由于情感之推動,產生飛躍,成為音樂的語言,”“情不自禁,就要說出,普通的語言不夠表達,就要‘長言之’和‘嗟嘆之’(入腔和行腔)”,最終到達了“歌唱的境界”。所以聲樂“能夠以特殊的力量和準確性揭示語言表現所不能達到的最隱秘的情感運動、委婉的感情以及不可捉摸的流動的情緒。”因之,聲樂在抒發和表達情感方面是比語言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而這種源自人類本能的獨一無二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僅具有無可比擬的力量,抒發和傳遞難以名狀的喜怒哀樂之情,而且也最容易激活聽眾的情感共鳴,使之達到單靠語言永遠無法達到的程度和水平,最終發展成為一種人類相互傳承、共同追求的精神生活方式。
傳統聲樂不僅認定情感是聲樂的本體,還進一步認定情感與聲樂有著對應的關系。這種“音心對映”的關系在《樂記》中就有明確的表述:“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嘩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哀、樂、喜、怒、敬、愛,是人在經歷心理體驗過后產生的情感,而“噍以殺”、“咩以緩”、“發以散”、“粗以厲”、“直以廉”、“和以柔”則是經歷過心理體驗后產生的情感在聲樂中的表現形態。可見,中國傳統聲樂強調的是心聲相合或心物相合,而不是像西方那樣實行心聲兩分或心物兩分。傳統聲樂正是從中國辯證哲學的高度概括了聲樂藝術之主體心靈與客體聲響之間的相互協同作用。
心為樂之本,這便是傳統聲樂藝術的本體觀。
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在古今中外各種各樣關于聲樂運用的描述中,聲樂藝術被賦予了不同的作用和價值,形成了不同的聲樂功能觀。具體說來,有的從調節生活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娛樂消遣的功能;有的從藝術欣賞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審美的功能; 有的從精神薰陶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塑造人格的功能;有的從移風易俗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治國安邦的功能;還有的則從情感傳遞的角度,強調了聲樂藝術人際溝通的功能……音樂人類學家梅里亞姆就曾列舉出10種音樂(聲樂)的社會功能。
在中國傳統聲樂看來,聲樂藝術具有重要的社會教化作用。所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聲樂在改造社會不良風氣、改造社會陳規陋習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尤其是對人們道德的影響,更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對聲樂的社會教化功能有著深刻的認識,《論語?陽貨》集中反映了孔子的這一思想。他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在這里,“詩”指的是《詩經》中的詩歌(歌曲),即聲樂作品。“可以興”。即用起興的方法,詩歌(歌曲)可以感發意志,抒發感情,啟動想象;“可以觀”,即通過詩歌(歌曲),可以觀察風俗之盛衰,觀察道德之優劣,以了解社情民意;“可以群”,即通過詩歌(歌曲),可以讓人流思想和情感,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保持社會的和諧安定;“可以怨”,即通過詩歌(歌曲)可以鞭笞不合社會道德規范的h惡和卑劣,引導人們加以鄙棄。質言之,詩歌(歌曲)可以塑造人格,可以安邦治世。這便是儒家的聲樂功能觀。由于儒家在長達三千年的中國社會歷史中始終被奉為正統,因而這也就自然成為中國傳統聲樂的功能觀。曾遂今先生在分析傳統聲樂功能觀的社會特質時,還特別提及音樂(聲樂)的雙向作用,一方面“通過音樂,使人們體察到社會風氣,道德情操的健康向上或頹廢腐敗……”另一方面“音樂有可能影響到社會的精神狀態。”儒家不僅充分肯定聲樂藝術的社會教化功能,而且將樂教視作實現政治理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禮,是孔子畢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后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可見,禮強調的是社會群體必須有一定的結構和秩序,形成一定的倫理道德,不同等級的人都應在自己階層的特定準則下,依據倫理道德生活,不能超出范圍,社會才能治而不亂。而要實現這一政治理想,除了禮教外,還需要樂教。禮教與樂教的社會作用和功能是相輔相成的。儒家的這一思想在《樂記》中充分體現出來。《樂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杰出的音樂美學著作,它將孔子以來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加以系統化,“禮樂相濟”便是其論述的核心:“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樂正則元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禮的作用是把不同等級的人區分開來,樂的作用是使不同等級或同一等級的人之間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禮教內容暢行,則“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樂教目標達成,則“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禮行樂達,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多么和諧穩定而又繁榮昌盛的治世、盛世的景象。《樂記》不僅認識到“樂”和“禮”的作用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還進一步認識到樂教在實現治世、盛世中的特殊作用,因為禮教是通過外在的行為規范來實施的,而樂教則是通過藝術手段對內在的情感感化來實現的,“故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外部的行為規范只屬強制約束性質,而內在的情感感化必定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社會倫理道德的規范,因而樂教具有比禮教更好的效果。所以,孔子說實現“治世”的政治思想,“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這便是傳統聲樂藝術的功能觀。
三、“有韻則生”
聲樂技能觀反映了一個民族在聲樂創作中的審美情趣和美學理想,有什么樣的審美情趣和美學理想,就會有什么樣的聲樂技能觀。西洋聲樂,“唯美”是他們的美學理想,反映到技能觀上就在于追求華美之聲,要求用一種統一、華麗、完美的聲音藝術達到感染聽眾之目的。
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如同其他藝術樣式一樣,“寫意”、“神似”是共同的美學理想,追求韻味就成為傳統聲樂藝術的技能觀,比之西方來,更多的是要求用一種變化、獨特、有個性的聲音藝術和真情去征服聽眾。事實上,“韻味”是中國聲樂藝術的生命,無韻味即無聲樂藝術可言。明人陸時雍說過:“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可見,“韻味”對于中國傳統聲樂而言是何等重要。
什么是“韻昧”呢?“韻味”實質上就是歌唱中所含蓄的意味和情趣。它是歌唱者把內心最豐富、最真摯、最細膩的情感和藝術美感揉進歌聲和表演所呈現出來的一種聽覺感受。“余音繞梁”就是這樣的一種聽覺感受。“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實際上并非指物理的聲音三日不息,而是指“歌聲中的那種生命狀態對聽者的生命狀態所產生的塑造過程既深且久,逾i日而仍未結束”,所以,“意韻蕭然,得于聲外。”這聲外,就是生命,就是對內在生命律動的深入體驗、感受、捉摸和表現。這當是中國傳統聲樂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要唱出“韻味”,首先歌唱者就需要長期深入生活,扎根文化之中,認真體驗、感受和琢磨,非此是難以感悟的。其次,歌唱者還須錘煉自己的聲樂技巧,概括起來便是八個大字――“字正腔圓,聲情并茂。”它有三個要點。
一要“字正”。字正是指歌唱中要講究語言的清晰、準確和純凈。以字帶聲,以字傳神,以字傳韻,字不正則這一切都無從說起。首先,字不正,則意義難明。聲樂藝術是時間的藝術,聲音稍縱即逝,它不可能給聽眾留下許多思考的時間。歌唱者吐字明晰,讓聽眾一聽就懂,方能實現雙方語義與情感的交流。倘若咬字不正,聽眾對語義不明,甚至產生歧義,語言與情感的交流就是一句空話。其次,字不正,則聲音難聽。藝術總是要讓人產生美感的,聲樂藝術同樣如此,它要講究聲音悅耳動聽,讓聽眾獲得審美享受。倘若咬字不正,聽眾就會覺得十分別扭,從而徹底破壞了藝術美感,產生厭惡情緒。
二是“腔圓”。腔圓是指歌唱中要講究行腔的順暢、圓通和完整。清代王德暉等人在《顧誤錄》中指出:“由字頭輕輕發音,漸轉字腹,徐歸字尾。其間運化,既貴輕圓,猶須熨貼。”“輕圓”、“熨貼”之說即是這層意義,惟其如此,才能構成聲腔的美感。而這一切關鍵在于氣息的拿捏和把握,輕重、強弱、疾徐、長短、直曲,必使得語調、語氣、語勢與歌曲作品的內容吻合,恰到好處地表現其意義和情感。
三要“情真”。情真是指歌唱中要講究情感的自然、真摯和貼切。字正,腔圓,并不能保證歌唱確有韻味,因為韻味的核心是一個“情”字。郭建民先生指出,歌唱中,咬字、行腔“只有通過情感的推動,將歌唱技巧與感情抒發融為一體,才能最終產生飛躍,使歌唱進入化境,成為有韻味的演唱。”這即是說歌唱者不能機械地按照聲樂作品的文字、曲譜進行演唱,而必須揣摩聲樂作品的情感基礎,同時融人自身的真情實感,對聲樂作品進行再度創作,才能使咬字、行腔情感化,才能唱出韻味,達至化境。清代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說:“唱曲之法,不但聲宜講,而得曲之情尤為重。”聲情并茂,其實情是重于聲的。
當代中國的藝術教育,應根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這塊土壤。這是藝術教育發展、成長的源泉,離開它,藝術教育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各種不同的藝術教育模式,不管是舶來的,還是本土的,無論是學習、繼承還是發展,我們本身應具有一個較高的視點去評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否則舶來的東西就難辨良莠,或導致另一個結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歷史原因,我們今天的藝術教育出現了偏頗,即重技藝而輕人文。我們今天的藝術教育與傳統的人文教育產生了嚴重的斷層,這足以導致人的精神領域極其淺薄與蒼白,加之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介入,我們正在加速度地蛻變為“香蕉人”,而我們的藝術教育也增加了“功利”與“競爭”的傾向。過分重功利就會輕仁義,人與人的過度競爭會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國與國的過度競爭最終的結果將是共同毀滅。
一、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比較
近現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進步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犯罪率上升、環境污染等。核能的開發本來是可以造福于人類的,但我們今天卻隨時都要遭受核戰爭的威脅。因此,人們形容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盲目地發展科技無異于盲人騎瞎馬。
近現代西方注重的是競爭教育。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競爭意識,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而中國傳統的教育是教人禮讓、互助合作、共存共榮。中國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發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發展人文教育,認為這樣,社會才能長治久安。當前是科技發展的時代,我們無意開歷史的倒車,只是盡可能地讓科技發展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狀態。科技好似一匹野馬,需要一名睿智的騎手去駕馭。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一方面可以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并非基于一種民族情結去贊美和宣揚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種復古的情結而厚古薄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典集稱為經典,“經”是縱貫通達,“典”是典范、標準,古今一成不變之真理,可以超越過去、現在和未來。
二、 藝術教育包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之內
馬一浮先生在《論西來學術亦統于六藝》文中曾提到:“六藝不唯統攝中土一切學術,亦可統攝現在西來一切學術。舉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學可統于《易》,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可統于《春秋》……文學、藝術統于《詩》《樂》。”藝術教育依托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可使其理論更加完備、深廣,還可使其教育理念達到一個更高、更新的層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攝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夠更多地關注人本身、人類社會以及人類的前途命運。
三、藝術教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再現
藝術教育不應被認為僅僅是畫畫、唱歌、彈琴等技藝的傳授,藝術教育是要把人類最高的智慧、德能與才藝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造福于人類。
中國歷史中的繪畫、雕塑、戲劇等大多展示、宣揚的主題思想是“忠、孝、仁、義”,在娛樂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教育功用。無論是過去的君主時代還是現在的民主時代,藝術教育也要承擔起一種責任與義務來改善我們的身、心、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典集又可稱為內典,內典即是內學之典集,其中所盛載的智慧與德能來自心靈的最深處,是人心本來具有而非從外學來的一種親證的現量境界,不是一種想象、推理構建的理論。通過這些典集可以開啟我們內心深處處于休眠狀態的智慧,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啟發式教學”。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國學,被馬一浮先生稱之為“六藝之學”。馬一浮先生在《論六藝統攝于一心》的文章中寫道:“舉網者必提其綱,振衣者必挈其領。”先要識得綱領,然后可及其條目。六藝之教可以統攝一切學術,這是一個總綱領,真是“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一遺。學者須知六藝本是吾人性分內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來。吾人性量本來廣大,性德本來具足,幫六藝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無道也。”藝術也本是人心中分內的事。藝術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表里的關系。藝術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藝術教育中的“教”,左邊是“孝”,意思是說老與子、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右邊是“文”,其意為文以載“道”。教育是師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就是師道與孝道。孔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道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規律。在人與人之間表現為五倫十義,即“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人與人的關系應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長惠幼序、朋誼友信、君敬臣忠等關系為原則。思想、行為不違背自然規律,并把這種品德保持、發揚、增長就是“育”,久而久之會有所得,德者,得也。人與人的關系依止于“仁”,仁者愛人,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他人,這種愛是“仁愛、博愛”,而非貪愛,這種博大而崇高的品質正是出自這樣的文化背景的熏陶,這種品質可物化、外現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
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摘 要】在對中國傳統文化設計的過程中,作品的“形”、“意”和人的內心情感一直是設計師和心理學家共同的研究對象,文章通過異質同構論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解構,運用組合、轉換和再生的方式對這些元素進行創新、組合形成新的作品,從而讓中國傳統文化既賦予作品傳統的神韻又不失時尚的優雅。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異質同構論;紀念品設計
作者簡介:蔣亞麗(1988—),女,陜西人,碩士,研究方向為產品設計與方法、人機交互設計及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
張阿維(1964—),女,陜西人,教授,研究方向為產品藝術造型、設計理論和方法及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
穆王君(1989—),女,陜西人,碩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CAID系統開發技術及網絡化工業設計。
1 中國傳統文化簡述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文化精髓。它不僅蘊含了中華民族幾千來的人文特征及精神內涵,同時也蘊含了各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宗教文化和地域特色。這是一種多元化的美,我們不僅要傳承,更要用這些美去創新去發展。
在當今設計領域中,各種新興元素不斷涌入,這就需要我們將傳統的中國元素和現代化思潮相互結合,讓中國的設計不僅富有民族特色同時要與世界接軌。而“中國風格”的設計不僅只是對傳統圖案表面的套用、移植,更多的創意是讓中國文化元素作為媒介,運用新的設計方法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解讀,從而將其融入到新思潮中,表達出更具中國味的創新設計。[1]
2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設計方法——異質同構
2.1 異質同構概述
從格式塔心理學觀點來看,心理和物理是同型的,心理中有個力學的“場”,知覺對象到大腦皮層都是能動的力的結構,不管什么事物,只要其力的式樣在結構上與人情感中的力的作用相似,這些事物就能表現出人的情感。當物體的形態在視域中出現時,它在大腦中激起的是一種特定的電化學力的式樣,這種力雖然產生于人腦這種媒介中,但其基本結構卻與物體形態中所含的“力的圖式”基本相同,格式塔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異質同構”。即當外物與藝術形式中體現的力的式樣與某種人類情感生活包含的式樣達到同構對應時,事物與藝術形式就具備了人類情感的性質。如夕陽西下、樹葉飄落都與人在悲傷時大腦力場的力的結構相同,都會給人帶來落寞的感覺,因此我們在藝術創作或文字創作時就可以用這些具象的形來表達人的感覺。阿恩海姆認為,對事物藝術形式的審美知覺,本質上是對其中力的式樣的知覺,一旦某兩個特定事物(或藝術形式)在大腦中激起的力的式樣在結構上相似時,即使這兩個事物(或藝術形式)的外表和種類都不相同,但引起的情感經驗或本身具有的情感表現性也會相同;同樣,如果某種外部事物或藝術形式在大腦中激起力的式樣與某種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力的式樣同形,那么就可以用這種可見的藝術形式或事物去再現或表現內在的和不可見的情感生活,即力的式樣可以使不同事物構成同感、同美。[2]
2.2 異質同構原理
“異質同構”是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核心。它是用一種元素的形去破壞或者去嫁接另一種元素,使兩者之間產生沖突和連接,從而產生新的視覺形態,弱化形的作用而強調意的存在。異質就是載體“物、我”,同構就是橋梁“合一”。[3]簡單地說是把幾種不同的元素結合在一起,生成一個全新的視覺圖形,在視覺傳達上自然地從一個視覺語義延伸到另一個視覺語義,從而產生新的視覺效果和新的意義。但這些視覺形象之間必須有一定屬性關系的相似性,這種相似可以是心理上的、視覺上的、也可以是知識及經驗上的。所以,要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一體從而形成更具意義的圖形,我們就必須觀察和掌握這些元素之間的同構特點,用廣闊的視角和新的思維去思考、想象它們在不同狀態下的表達效果,巧妙地把同構原理運用于其中。
3 異質同構在中國傳統元素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異質同構這種構形方式早己超越了文化、地域與時空的界限成為一種人類共有的潛在造型意識。翻開記載歷史的圖像中發現,無論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還是古埃及的獅身人面像,都是通過異質同構的方式創造的。研究發現在中國遠古時代人們就用這種方式創造出了奇形異狀的圖案。如陜西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人面魚紋圖騰、人面鳥首圖騰,《山海經》中記載的女媧、盤古都是異質同構手法的運用,這些造型的基本元素取自于宇宙萬物,但經異質同構后的造型又超越萬物,富有神秘的寓意,它們往往隱喻、象征著某種哲理。異質同構在圖形元素設計中不是單一的對視覺元素的裝飾,而是在一定思維意識下對一個或多個元素具有獨特內涵的表達,是美學意義上的升華,給人以富有哲理性的啟示。
為了解釋異質同構,文章引用符號學家艾柯提出的:將符號定義為任何一種東西,它根據既定的社會習慣,可被看作代表其他東西的某種東西——一個記號X代表并不存在的Y。它的存在取決于能指(表達層)和所指(內容層)的結合,其中X可被看作是能指,Y可被看作是所指。一個符號的能指層可以同時表達多個所指意義,而一個所指內容也可以同時由多個能指層來表達。在圖形創意過程中,我們對設計元素的挑選、組合、轉換和再生,實際上就是對符號學的運用。因此我們可以用符號的能指和所指關系來解析異質同構的創作特征。[4]
現代設計大師陳幼堅深愛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但他對中國文化的執著,并沒有使他變成一個固守傳統的“藝術遺老”,而是讓東西方文化在他的設計理念中更為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使它既有中國傳統的神韻又不失現代時尚的優雅。作品“茶語”由于受到中國茶文化影響的審美意識使他將這些傳統文化滲透到設計作品中,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解構將漢字融于茶具中。對中國人而言,形從來就不是真實客觀的存在,而是主觀認識對客事物的表達。顯而易見,此作品的所指層指的是標志的主題意義“茶語”,而用來表達和闡述這一概念的作品本身則是表達層,也就是能指層。符號學理論認為符號的所指系統被切分成若干相關的符號及符號系統,各種編碼的方式、層次不同,得到的符號必然多樣。進一步分析圖形的符號特征,我們可以將所指層切分,以便獲得更小的語言單位,便于分析表達層即能指層的內在結構,一步步的深入選擇圖形、文字等設計元素,從中尋找創意點。在此,“茶語”就可以被分解成“茶”和“語”兩個單元,也可以說是兩個單元符號,每一個單元符號都有各自對應的能指和所指層。‘茶’這一所指可以有漢字、拼音、茶具、茶蒸汽等能指表達;“語”這一所指可以有漢字、拼音、英文、人等能指來表達。也就是說,“茶語”的主題可被轉譯為:漢字、拼音、茶具、人等等。本作品中,作者選用了茶具、漢字、茶蒸汽和拼音四種具像符號。有了這四個符號,我們就可以開始尋找它們之間的交集,即同構。可以發現,作者在四個符號之間十分巧妙地運用了破壞、切割、連接等手法,合理地解決了“形”與“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使之相互和諧和統一,把“漢字”以解構的形式溶于茶具,并且用線條簡單勾出動態的茶蒸汽,將拼音溶于其中構成一個整體和后面的漢字以呼應的方式同構在同一畫面中,來描述這個形象的設計不僅只是靜態的、單一的視覺語言,而是將茶的品味與意境相融合。
4 異質同構論在中國傳統文化紀念品設計中的應用
秦漢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兩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無論是過去或現在都受到東西方文明人士的崇拜和羨慕。由于地域時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導致了文化的不同,秦漢文化是中國特色的文化,代表了中國人追求目標生活的一種表達方式。因此在設計中應用秦漢文化可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也是區別于外來文化的一種有效的競爭手段。
本次設計的主題是“秦磚漢瓦”。所謂“秦磚漢瓦”是說明這一時期建筑裝飾的輝煌。用上文的分析方法對“秦磚漢瓦”這一設計主題進行解構,“秦磚漢瓦”可以被分解成“秦磚”和“漢瓦”兩個單元,每一個單元都有各自對應的能指和所指層。“秦磚”這一所指可以有空心磚、圖案磚、線條勾畫磚、長城等能指表達;“漢瓦”這一所指可以有筒瓦、屋檐、神獸瓦等能指來表達。從而“秦磚漢瓦”的主題可被轉譯為:圖案磚、神獸瓦等等。本次設計中選用了線條勾畫磚和神獸瓦作為所指層并運用異質同構論合理的切割、連接使之相互和諧和統一,以紀念品為載體采用鏤空圖案的方式同構在同一畫面中,傳達了設計者對這一主題的理解與思考。
5 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國歷史中占據著重要的角色。隨著傳統元素和新時代新元素相融合的過程,設計具有文化韻味的紀念品,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繼承起到積極的推廣作用,而且還可以促進各地生產工業的發展,進而在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豐富了當今世界設計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張應杭,蔡海榕.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中圖分類號:J21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4-0011-01
中國古典傳統山水畫的形成起始于脫離人物畫而獨立,是在晉室東遷以后,當時的文人、學士、畫家受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的影響,以天、地、人的關系為基礎,提出了全方位認識人與自然的方法,諸如周易及老莊哲學中,老子“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天道觀和魏晉玄學家的“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合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給中國傳統山水畫中人和自然、主觀和客觀、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表現和再現、具象和抽象之間架起了橋梁。使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在觀察自然萬物時不僅注意外在的表象,同時也注意內在的體會,這種審美意識的思維方法使古代山水畫家重視繪畫作品的內涵,強調繪畫作品“空靈”、“神韻”的藝術境界,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獨有的審美意識與藝術表現風格。如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以形寫神”、“遷想妙得”,唐畫家張璨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宋代畫家郭熙的“景外意”、“意外妙”,清畫家笪重光的“神無可繪,真景逼而神境生”等等審美理論。都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影響的體現。
再有中國禪宗佛學的“色空”思想,給中國古典文化的發展帶來更深層次的影響,加深了古代山水畫家對人與自然的認識。佛學的“色空”理念是:凡有形的物質皆稱為“色”,看不到的或非物質的皆稱為“空”。色空本一體,因此。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沒有“色”就無所謂“空”,沒有“空”也無所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中國山水畫中,墨色可謂“色”,留白可謂“空”。以“色空”觀的“空中有色”、“色中有空”之理,巧妙地處理水墨山水藝術的表現形式,會使水墨山水產生即有又無,即實又虛;有中見無,無中見有;實中見虛,虛中見實的藝術效果。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禪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義后體認到自己心靈的深處而燦爛地發揮到中國山水畫的藝術境界之中,將中國山水畫藝術推向了一個講究內涵、講究深度、超曠空靈的藝術境界,形成并完善了中國畫獨有的創作理念與藝術風格。
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在禪、道傳統哲學的特定中國文化背景影響下,使審美意識的藝術思維于有限中見到無限,又于無限中回歸有限。唐代大畫家、詩人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寫出了“目既往返,心亦吐納,情往似贈,興來如答”的精神意趣。中國人撫愛萬物,與萬物同其節奏;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其宇宙觀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虛靈的,是出沒太虛自成文理的節奏與和諧。中國山水畫家由紛紜萬象的觀察、凝思、摹寫以證悟到“大象無形”,用太空、太虛、無、混茫,來暗示或象征這虛靈的道,這永恒創化著的原理。
引言
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對醫學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醫學人才專業能力、職業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了醫療服務質量。因此,醫學教育中,必須強化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在現代社會里,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醫學生培養中至關重要的內容,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對培養專業的醫學人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素質教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為我國現代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提供保障。
1.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國文明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友愛、友善、誠信、守法、愛美”等,中國傳統文化包含了優秀的精神成果,是進行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豐富思想資源,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引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而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為我國現代醫療事業培養專業、素質高的醫學人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醫學人才質量。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為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讓醫學生接觸到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熏陶醫學生,從而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有著直接的關聯性。
2.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就當前醫學教育工作來看,過重的強調醫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忽略了人文素質,以至于所培養出來的醫學生難以滿足醫療事業的需要。在現代社會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療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作為醫療服務事業的從事者,醫學生人文素至關重要。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僅是指醫學專業知識的教育,同時還包括了醫學人文精神修養,要求醫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氣質,要具備人文關懷意識。隨著現代醫療事業的發展,對醫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想滿足現代醫療事業發展的需要,在進行醫學教育的同時,就必須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斷提高醫學生的人文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觀、道德觀,從而為我國現代醫療事業培養出更多的專業性醫學人才。
3.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
3.1樹立科學的醫學教育理念,構建完善的醫學人文教育體系
傳統的醫學教育理念中,對人文素質教育還不夠重視,偏重于專業技能的教育,從容使得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成為了制約他們發展的一個短板。現代社會里,對醫學生人文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教育理念下所教導出來的人才難以滿足現代醫療事業發展的需要,面對這種情況,針對醫學生的教育,就必須樹立科學的醫學教育理念,要在繼承中國傳統醫學人文精神的基礎上,以“人的全面發函理論、人文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醫學教育的科學性與人文性的融合,積極構建完善的人文教育體系,從而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前面發展,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3.2樹立文化自覺意識
所謂文化自覺意識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文化的一種合理認知,換句話說,就是人們對一種文化的產生、形成過程、特色以及發展趨勢都有一定的認知,能夠在文化環境下增強自主地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P重要的精神財富,能夠只一人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加大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也是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應當自覺樹立文化意識,將傳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醫學人文精神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來進行教育,將人文精神貫穿落實于醫學生培養之中,從而不斷提升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增強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擔當,引導醫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觀。
3.3加強醫學人文師資建設
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教師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人文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對于醫學生而言,他們深受教師的行為舉止的影響,教師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可以讓學生耳濡目染地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增強自身的人文素質;反之,教師人文素質差,就會影響到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為此,在醫學生認為是指教育中,要加強教師的培養。教師人文素質的提高可以通過中國文化的學習,讓教師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醫學精神,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醫學人文素質。同時,要強化教師專業知識的教育,提高教師的專業文化水平,不斷優化教師知識結構,從而更好地服務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工作。
3.4營造良好的環境
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環境十分重要,好的環境提高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為此,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要想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必須重視環境的營造。針對校園環境,學校應當要突出醫學特色,在建設校園文化中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人文元素融入其中,突出醫學特色。在教學樓、科研樓、科學館等建筑以及道路上可以以中國傳統醫學文化來明明,如扁鵲樓、華佗路等,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充滿傳統醫學人文精神的環境中學習、成長,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
3.5開展豐富多樣的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