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8 09:18: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綠色建筑概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whole life cycle;incremental costs;incremental benefits
中圖分類號:TU2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6-0116-02
0 引言
歷年來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建筑業的發展卻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以及難循環的粗放式的模式發展。高速城鎮化發展又標志著建筑業逐年增長的發展勢頭,在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的倡導下,繼續堅持傳統的消耗發展模式顯然是行不通的。綠色建筑作為解決上述粗放式發展弊端的良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建筑發展的趨勢。201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作出關于《“十二五”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的發文,文中明確提出綠色建筑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發展途徑,保障措施[1]。
1 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1.1 綠色建筑的概念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2]。
1.2 綠色建筑的發展 國內綠色建筑的發展較國外起步較晚,但隨著環境、生態、能源等問題的尖銳,綠色建筑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一致關注。在綠色建筑的推行過程中,遇到了一些來自各參與方的阻礙。各參與方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對待綠色建筑,而不能夠客觀的站在項目利益上去對待。房地產開發商片面的認為綠色建筑就是增加項目的前期投入;設計單位技術力量薄弱;咨詢機構技術水平缺失,無具有資質的專業人員。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對綠色建筑經濟性的誤解。
2 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的成本效益分析
2.1 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理論 全壽命周期是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過程。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Life-Cycle Cost of Green Buildings)是指從項目決策、設計、建造、使用、維修、拆除、報廢、回收的整個壽命周期內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公眾所發生的一切費用[3]。
2.2 綠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 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相對于傳統建筑的增量成本,是指為了實現綠色建筑的相關標準,在其壽命周期內使用相應綠色技術而帶來的總投資的增加或者減少。根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介紹,綠色建筑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類指標組成,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的分析將從上述六類指標進行展開[4]。
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的確定還需要合理的計算出該項目在不使用綠色技術同時滿足當地強制性標準的條件下的成本。綠色建筑增量成本計算公式如下:Ci=Cg-Ct
式中Ci表示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Cg表示綠色建筑的總成本;Ct表示不使用綠色技術的傳統建筑的總造價。
2.3 綠色建筑的增量效益分析
2.3.1 經濟效益分析
①節地效益(B地)。對于利用舊建筑,地下空間和廢棄場地的節地項目,節省了土地征用的費用。
②節能效益(B能)。綠色建筑通過改善結構窗墻比,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達到減少空調設備的設施費和直接節約電費煤費。B能=■P電n×Q電n+B設
式中P電n表示第n年電費價格;Q電n表示第n年節電量;B設表示減少空調設施費。
③節水效益(B水)。節水項目因采用非傳統水源減少的原市政供水量。B水n=■P水n×Q水n
式中B水n表示第n年節水效益; P水n表示第n年水費價格;Q水n表示第n年節水量。
④節材效益(B材)。綠色建筑設計中,設計和業主都堅持“土建裝修一體化”的原則,使用高性能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既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節約了原材料,還減少了材料運輸費。B材=B裝+B再用+B運
式中B裝表示節材的效益; B再用表示可利用材的效益;B運表示節材運費。
2.3.2 社會效益分析 綠色建筑的社會效益顯得稍微抽象了些。采用節水技術的項目,會減少雨污水排放,進而減少市政管網設施的維修費。節水技術能緩解城市現狀,減少了財政損失。綠色建筑會帶來健康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這對于提高工作效率很有成效。
2.3.3 環境效益分析 采用節能技術的項目,在達到節電節煤的同時也減少了CO2,SO2等氣體排放,減少酸雨發生,提高建筑使用壽命;相對清潔的空氣還能降低疾病發病率。環境效益的經濟量化可以通過處理CO2,SO2等污染氣體的工藝成本和因減少疾病發生而節約的醫療費來計算。
3 綠色建筑的經濟評價
3.1 綠色建筑的財務評價 在推行綠色建筑的進程中,阻礙其發展的最大因素就是投資者不愿意為綠色技術前期過多的投入買單。站在投資者的角度,我們需要對綠色建筑的成本效益作一下財務評價。
動態投資回收期(T)的計算。
PB=B地+B材+■(B能n+B水n)(P/F,i,n)
NPV凈=PB-PC
i——基準收益率; NPV凈——累計凈現值;
PB——增量效益累計現值;PC(Ci)——增量成本累計現值。
T =(NPV凈出現正值的年數-1)+上一年累計凈現值的絕對值÷出現正值年份凈現值
3.2 綠色建筑的國民經濟評價 站在整個國家的立場上,需要對綠色建筑進行國民經濟評價。評價需要綜合評定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綠色建筑的間接效益外部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定量化卻是一項特別復雜繁瑣的工作。量化過程中可以通過轉換成間接的外部效果,找到計算效益的突破口。例如減少CO2,SO2等污染氣體的排放,可以通過計算處理污染氣體處理工藝成本和減少疾病發生節省的醫療費來量化。
4 結論
文章主要從全壽命周期分析了綠色建筑成本、效益組成,以及簡單的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在我國當前全面貫徹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的時代背景下,綠色建筑是需要得到市場的接受,得到投資者的認可的。上述評價模型可以提供投資者測算綠色建筑增量投資的回收期。據統計,綠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主要聚集在高效能耗設備,非傳統水源和可再生能源設備等綠色技術上,大約67%的增量成本在每平方造價120-300元,投資回收期大約在2-10年之間,其余的項目投資回收期大都控制在20年內[5]。本研究對于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分析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十二五”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2013.
[2]李百戰.綠色建筑概論[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1建設寒地高校綠色交通體系的出發點
“以人為本”的規劃設計方法是建設寒地高校校園綠色交通體系的重要原則。以往傳統的校園交通體系的規劃只關注交通功能,缺乏對人行為的尊重與分析,比如在教學區內部出現車行交通,比如橫平豎直的路網體系缺乏的人文關懷,注意的是動態路網的組織,缺少了靜態節點的設計。在我們新時代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在校師生等人群的行為,或多或少的、主動被動的被“低碳”所引導所約束。
2寒地校園行為與綠色交通的關系特征
動態交通在高校校園中人群的主體是學生、教師以及職工,其行為模式對綠色交通體系作用的特征:首先是人流產生的間歇性,在課間及放學下班的時間人流往往會集中出現,易造成各種交通模式交叉混亂。其次是步行交通系統的擴大性,校園交通不同與城市交通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校園道路的形式形態主要是為了師生的步行所使用的,當出現大量人流時,這種步行的方式也是交通疏導的最好方式。第三是交通方式的多樣性,在一些大中型的校園中,師生們往往需要步行,自行車,機動車等多種交通方式相結合。第四是我們靜態交通的文化性,這里設定的靜態交通主要是指一些交通的節點,及一些漫步、休憩的廣場等。第五是寒地校園師生冬季的活動多以室內為主,由于氣候環境比較特殊,在嚴寒的冬季人們往往聚集與室內。
3建立寒地高校綠色交通體系
在寒地校園中建設綠色交通目的就是要降低能耗、減少污染,提高土地空間利用率,直接方法是減少校園內私家車的使用,加強步行系統的建設,增設自行車自動換乘點等。
(1) 步行系統的建設
步行系統一般根據空中、地面、地下位置不同需要區別設置。其中以地面步行系統應用最為廣泛,包括廣場,步行帶,人行道等等。在高校校園中步行系統不僅是學生日常生活的必經之路,更是一種交流的空間。在設置這些步行系統的時候要關注使用者的感受,方便瞬時產生的學生流的集散。在一些交叉口需要空間尺度上適當的擴大,學生們便于在這些場所集中聚會,同時不妨礙其他師生的行進。另外在步行系統的建設過程中,為了改變人行道單調乏味的狀態兩側的喬木、灌木等植物要穿插設置,形成多變的曲線。在寒地氣候這種特殊條件的影響下,冬季氣候惡劣,為了師生通行設置一些過渡性連廊可以緩解氣候的影響和一些教職工使用機動車躲避惡劣氣候的潛在想法,如沈陽建筑大學的長廊設計(圖1)。
(2)非機動車的交通組織
低碳綠色交通中自行車的使用是必不可缺的。它即可以比步行交通更高的效率,同時也是減少校園內機動車使用切實可行的措施,有著不直接消耗能源、不造成環境污染的特性。可以設置幾個主要道路的自行車使用點提供免費的使用存放功能,基本要設置在機動車停放附近,方便教職工遠距離交通使用。自行車交通也有很大弊病就是容易受到氣候影響,在我國寒地校園冬季使用,需要地下交通的配合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3) 機動車的交通組織
我們要如何建設這種新型寒地高校的綠色低碳交通體系,首先我們需要將這種綠色交通體系的建設理念與整個校區的規劃發展之中,可以將碳排放作為約束性量化考核指標分配給校園中大量能源消耗者。
對于機動車輛交通的組織應設置好校車,通勤車的??奎c,方便同學師生的使用。通勤車的使用可以分為兩種設置,一種為快速通勤直達各個分校區,或是各個乘降點;另一種為慢行通勤車可以模仿公車在路上多設置??奎c,方便教職工上下班使用。減少了教職工機動車使用的頻率減少了碳污染。可以采用如上海大學新校區的內外環分開規劃設計,將一些對外機構、后勤區、實驗區、運動場地等用地布置在外環車行線以外,使內環形成怡人的步行空間(圖2)。
(4)靜態交通的建設
所謂的靜態交通主要是指校園停車場地的設置。以往的大學停車考慮的是停車場服務半徑,停車場的位置分布以半徑內覆蓋校園為目標,如美國康乃爾大學停車場布置(圖3)。綠色低碳校園交通體系要減少機動車在校園的使用,我們就需要在各個主要校園出入口設置機動車停車位,同時需要同時設置自行車停車位,和提供自行車租用服務,方便師生使用。從長遠來說地下停車可以節約土地的使用,同時可以同地下步行系統相結合設置,有利于寒地校園的冬季的節能降碳。解決自行車停車問題不僅要建設地下、半地下停車場以保證供應數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要對地面停車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引導改變停車觀念。對校園現有空間進行評估,選擇適當的消極空間作為集中停車場,是迅速改善校園景觀、優化和提高停車效率的良好辦法。
4結語
新時代的寒地高校的綠色交通體系建設,是大學生活緊密聯系的重要環節,其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為整個低碳社會建設做出貢獻。由師生不同的低碳行為模式出發,我們確立了擴大了學校步行系統的建設;以非機動車系統為紐帶嚴格控制機動車的數量;合理調整構建靜態交通等方法措施。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建設策略,對寒地高校綠色交通體系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可以為那些正在從事高校校園規劃建設的建筑師提供一定的啟發,為寒地高校綠色交通體系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孫靚.城市空間步行化研究初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5,22(03):78
[2] 龔岳.大學校園道路系統的研究:[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2002,17-18
[3] 宋澤方,周逸湖.大學校園規劃與建筑設計.第一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9,126
[4] 李增道.環境行為學概論.第一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2
[5] 王玉棟.大學校園交通系統設計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2001,30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馮偉(1977-),女,安徽宿州人,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黃建恩(1970-),男,山東臨沂人,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
(江蘇 徐州 221116)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礦業大學2010年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1008)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1-0111-02
通識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國,其目的在于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安还苁侨宋摹⑸鐣c自然科學,主要探索的本質內涵是人類精神的自由、心靈的滿足、生命的尊嚴、生活的價值、資源的善用、宇宙的和諧等?!盵1]在當前快速發展的中國高等教育界,通識教育理念被借鑒并得到大力推廣。但由于各種因素影響,高校很難自主設計通識教育公共必修課,因此,通識教育公共選修課成為高校實施通識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識教育公共選修課面向全校各個專業學生開設,涉及的知識領域廣、課程多樣、內容豐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因此,能滿足學生廣泛的興趣需求,對拓寬知識面、開闊眼界、促進個性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必修課無法替代的作用。筆者四年來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從事通識教育公共選修課“人居環境與通風”的教學工作,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一些教學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并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
一、明確教學目標與定位
人居環境是人類工作勞動、生活居住、休息游樂和社會交往的空間場所。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內大量新型建筑材料、裝潢材料、家用電器設備以及清潔劑、殺蟲劑、除臭劑等日用化學品被廣泛使用,室內空氣污染物的種類和來源日益增多。同時,采暖、空調設備的逐漸普及和建筑節能的發展使得建筑物的密閉程度提高,通風換氣量減少,室內空氣污染物濃度進一步增大,加劇了室內空氣污染程度,室內空氣污染已成為對公眾健康危害最大的五種環境因素之一。要解決室內空氣環境問題,除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和采取有效的凈化措施以外,加強環境保護教育,樹立環境保護意識也是重要舉措之一,這也正是開設“人居環境與通風”課程的目的。
高校公選課設置必須定位準確,需要將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理念三者相結合來定位。[2]由于公選課的選課學生來自全校理、工、文、管等不同學科領域,課程基礎差異較大,學習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差別,因此,學生的學習重點并不是要求掌握人居環境的構成要素、作用原理及改善措施和技術,而是使學生了解人居環境污染的產生、發展、現狀和趨勢,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人居環境問題涉及面非常廣,在很多產業都不同程度存在影響人居環境質量的問題。那么對于這些專業的學生來講,“人居環境與通風”課程的學習,將使他們今后在自己的工作領域內有意識地減少和避免對環境的污染,并且盡可能地采取不污染環境的工藝和方法。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大多會在不同行業或部門成為不同層次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另外,這些學生若干年后也會為人父母,他們自身的環境意識也會直接影響下一代的觀念。[3]因此,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端正環境保護態度,具備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知識成為“人居環境與通風”公選課教學的核心目標,依據目標對課程進行合理的定位,為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奠定基礎。
二、構建教學內容體系
當前,中國礦業大學(以下簡稱“我?!保┕x課“人居環境與通風”為32學時,2學分。由于人居環境的范疇非常廣泛,不可能在課內一一講到,因此,在教學內容安排上基于教學目標和定位,側重于建筑環境與建筑通風。選取“地球繞日運動規律,太陽輻射,建筑物的配置和外形與日照的關系,室外氣候要素”作為第一章的內容;選取“室內空氣污染物的種類、來源、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治理措施”作為第二章的內容;選取“建筑圍護結構的熱濕傳遞和冷熱負荷,人體對熱濕環境的反應”作為第三、四章的內容;選取“建筑光環境和建筑聲環境的基本知識”作為第五、六章的內容;選取“建筑通風系統的構成、原理和措施”等有關知識作為第七章的內容。
作為一門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以知識普及為重點的公選課,在教學內容的難度上要適當降低,知識面上要增加寬度。根據學生特點修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的實用性。例如,在講述第二章的內容時,并不要求學生掌握污染治理的機理、技術方法和裝置,而是要向學生介紹導致室內空氣污染的成因,要讓學生認識到不當的裝修材料、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正確的日常處理辦法會加劇室內空氣的污染,使學生理解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簡便的措施減少和減弱污染。再比如,講述建筑熱濕環境負荷時,不是向學生傳授負荷的計算方法和過程,而是讓學生知曉哪些因素會導致建筑負荷增大,今后在學習和工作中可以從自身考慮采取哪些辦法降低能耗,實現節能和環保。
教學過程中,以實際發生的室內空氣污染事件、建筑火災事件,如“軍團菌病”事件、幼兒白血病發病率上升、克拉瑪依劇院大火等作為題材,并輔助相關的視頻錄像資料,從直觀易懂的角度幫助學生學習理解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路。把國內外建筑環境與通風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和相應實例引入課堂,進一步充實、更新和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三、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由于公選課學生的來源、知識背景不同,公選課的課時少、標準低,學生容易輕視,上課熱情不高。怎樣讓學生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并融入其中,激發熱情,提高興趣和樂趣,是公選課授課教師在教學實踐與探索中面臨的問題。筆者經過四年的公選課教學實踐,深刻體會到在公選課教學活動中多種教學方式的結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當前,多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高校的教學活動中,多媒體技術具有傳統黑板授課所不具有的一些優勢。但在利用幻燈片時,如果有過多的文字,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注意力不能集中,身體感到疲憊,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在使用多媒體技術時,授課教師要多投入一些時間和精力,廣泛搜羅相關素材,以大量生動形象的圖片、動畫和視頻內容充實課件,圖文并茂,提高直觀性和生動性,使學生樂于接受、了解和掌握。視頻的一次連續播放時間也要合理控制,不宜過長,以15分鐘左右為好。例如,在講述人居環境的發展歷程時,通過世界各地,不同年代、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特色的有關建筑的圖片,直觀地反應出人居環境的發展過程和現狀,相比于傳統的單純的文字介紹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再比如,講到建筑通風內容時,以知名的英國BRE綠色環境樓為案例,將其有關的視頻資料播放給學生,并在播放過程中加以講解,使復雜抽象的原理變得生動、形象且易于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學問越辯越明,在教學過程中,開展中小型討論活動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利用15~20分鐘的時間,就學生們普遍比較關心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問題展開討論。例如,在講述“采暖、空調等熱濕環境調節方式”內容時,就環境的改善與因采用人工調節方法而對環境構成的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暖等危害的關系進行討論,分析因果和利弊,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在“人體對熱濕環境的反應”這一章,安排討論,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感受,從性別、年齡、著裝、肌肉活動強度、周圍環境、心理等因素來了解人體的熱平衡,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對于課堂討論提出的一些不同的見解或分歧,要求學生課后到圖書館或者上網查閱相關文獻和報道,加深課堂討論內容的消化和理解。
四、改革考核方式
課程以課程論文結合平時成績作為考核方式。平時成績占30%~40%,具體根據學生的課堂出勤情況、課堂討論表現等方面綜合確定。對平時缺勤或遲到次數較多的學生及時了解情況并進行教導,隨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避免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課程論文成績占60%~70%,要求學生圍繞課程內容,從建筑熱濕環境、人體對熱濕環境的反應、建筑聲環境和光環境、建筑通風等方面選擇某一主題內容,通過文獻查閱、檢索和上網搜集資料進行分析和論述。論述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內容要較為豐富和充實,字數要達到3000漢字以上。學生根據授課教師要求的統一的文本格式對論文進行編排,編排質量作為成績評定的一個方面。四年的教學實踐總結發現,課程論文的撰寫,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拓展了學生在人居環境與通風領域的知識面,并初步掌握了論文撰寫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幫助。
通識公選課教學相對于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過教學活動中師生的參與和共同努力,教學目標與定位的明確、教學內容體系的更新和完善、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進,可以不斷使學生開闊思路,拓寬視野,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成為人居環境品質改善和提高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參考文獻:
秦漢時期是我國早期封建社會,特定的社會歷史形態深深影響了人們的藝術活動。當時最大的營造特征之一是表現在建筑方面:即木結構建筑體系開始建立并繼續發展探索。[1]建筑的發展直接影響了室內空間營造,室內界面裝飾是作為建筑聯系最緊密的一部分,也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本章就是針對這時期的室內界面裝飾做簡單的分析。
1 秦漢時期室內界面裝飾的概述
研究秦漢的室內應從兩個不同功能的空間入手:一是人們居住建筑內部空間,另一個是人死后安放的墓室空間。由于秦漢時期距今以久遠,保存下來的建筑幾乎沒有,現只能從相關文獻和圖案描述獲得室內營造資料。墓室完全是按照人們生前的生活方式營造的,由于墓室空間長埋地下,破壞小,所以研究墓室空間對研究這一時期的室內有一定參考價值。秦漢時期室內界面裝飾處理的主要思想是:“屋不呈材,墻不露形。”[3],這種思想的原因是出于兩個方面考慮的:一是建筑構件以及界面保護功能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當時審美的需要。室內界面裝飾的重點是放在了地面、墻面、頂棚上。涂繪、雕刻、織物是這一時期室內營造的主要裝飾手段,其中雕刻技術最為突出,例如秦漢的墓室空間的畫像石、畫像磚、以及宮室建筑普遍使用了木雕、玉雕及石雕的裝飾手法。
2 室內界面裝飾分析
(1)地面裝飾。這一時期地面裝飾處理方式分為兩種:鋪磚和施色。秦漢時期建筑是建在夯土之上,室內地面為夯實的泥土,地面并不能做到很平整。宮殿、官府、廟宇等一些重要的機構為了地面達到平整、美化的效果,對地面進行了處理。這樣做一方面使地面防潮耐磨,另一方面很好地達到了裝飾美化的效果。當時普遍流行的普室內的地磚類型分為兩種:一是方磚,另一種是條磚。方磚一般上面雕刻紋樣,既可以起到裝飾美化作用,又起到防滑的功能。方磚的正面常模印的細密的紋樣,多為抽象的幾何紋樣?;丶y、菱紋、平行紋、四瓣紋等。構圖繁縟,大面積的重復鋪在地面上,裝飾效果強烈。[2]秦代時期鋪砌地磚的方法比較單一,一般采用橫豎通縫鋪貼,到了漢代裝飾方法多了起來,采用橫排錯縫的鋪法,這樣更加磚與磚連接更加牢固,且裝飾效果也豐富。漢代還出現了一種形制與方磚類似的畫像磚,多運用墓室中。其特征是正面雕刻凸起的淺浮雕,每一個磚上圖案是不一樣的,但裝飾的題材大體相同,概括為有三類:第一,以社會現實生活為題材,反映當時的社會風尚。第二,以宣揚忠孝節義等倫理道德為題材的儒家倫理起著規范人們思想和行動的重要政治功用,深得統治階級的宣揚和提倡;第三,神怪題材。秦漢人崇神仙、好方術、迷誠緯、求厚葬,其意識形態中包含著十分強烈的浪漫和幻想的成分,所以這類神怪題材也占有一定比重。[3]施色裝飾是原夯土地面用黃土找平之后,再用細泥與河沙混合,抹在地面做面層,最后再涂抹一層有色礦物材料,工藝較為簡單,但裝飾效果明顯。據西漢宮王莽辟雍遺址發掘報告中,提到其地面的做法“前堂為方磚鋪飾地面,后室為謹涂地面,并飾以鮮艷的朱紅色?!备鶕敃r社會禮制,視紅色為皇族權貴的象征。用紅色進行裝飾,顯得隆重和氣派。
(2)墻面的裝飾處理?!鞍讐χ熘?,是這一時期室內環境空間的基本色調。墻壁的裝飾較為簡潔,多采用在細泥抹面的基礎上涂抹白灰或白土粉的方式。基本上做到了:“墻不露形”的設計思想。秦漢時期對室內墻面裝飾除上述一般性抹白外,對一些等級較高的建筑空間界面還采用重點裝飾美化處理,其方法有壁畫和雕刻。壁畫是秦漢時期主要建筑室內墻面裝飾的重點,也是營造室內空間意境的主要手段之一。這一時期室內壁畫裝飾的題材延續了先秦的題材,宗教畫和人物肖像畫。秦漢時期的室內壁畫可以在墓室墻面裝飾中證實到,這一時期出土的墓室多有壁畫裝飾。秦漢時期對于墻面的處理,還出現了使用條磚。秦始皇1號兵馬俑中就出現了磚墻,但是為垂直通縫且無粘合劑,效果顯得比較原始單一。到了漢代開始得到了全面的改進:內外磚相互聯系,上下磚相互錯縫,轉交之處相互拉結,就加強了磚墻的整體性。[2]磚與磚的組合形成了幾何紋樣這種處理手法起到了很好的裝飾效果。雕刻裝飾手法是以建筑構件為載體,或以刀,刻畫圖像。畫像石上的紋樣主要用木模壓印然后經火燒制成,也有的是在其上面刻出紋飾。畫面的表現形式有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畫像磚、石上面還有彩色顏色。只不過現在發掘的畫像石由于年代久遠,顏色已不存在了。
(3)門窗的裝飾。秦漢時期的建筑已較為完善,門窗的藝術裝飾手法有呈現自己的特色。門多是版門,有雙扇和單扇、還出現了帶滾輪的滑動推拉門。[2]關于窗的形制以長方形為多,也有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秦漢時期的窗戶功能比較單一,只是為了通風作用,當時還沒發明糊紙窗,冬天只能御寒只能堵塞其他物品于窗戶。普通的窗戶多為直欞造型,講究的窗戶以斜方格貫穿小圓環的造型為最多。直欞、橫欞、網紋、瑣紋窗、十字交叉等也是常見的樣式。這一時期的窗戶裝飾紋樣已經具備了高度抽象裝飾能力,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裝飾語言。門窗的材質以木為主,墓室的門窗以石材居多。宮殿、官署及大宅第的門用雙扇木制版門。宮殿建筑的門窗常用雕刻或圖繪連瑣紋飾,然后涂以青色?!逗鬂h書·梁冀傳》描述到:“冀乃大起第宅……壁柱雕鏤。加以銅漆,窗腑皆有綺疏青瑣。”
(4)頂面的裝飾。秦漢時期室內裝飾營造對頂部的處理有三種方式:1)徹上明造,2)張設承塵于房屋木結構之上,3)頂部施以藻井。[3]唐代以前頂棚是不做吊頂的,因為木結構建筑還是在一個探索過程中,并沒達到最終的完善效果。這時頂棚的木結構裝飾手法沿承地面、墻面的裝飾手法:雕刻和髹漆彩繪。第二種裝飾手法是設承塵。梁思成先生說過:承塵實為吊頂的最原始的形態方法。即用布、織物懸于頂棚木結構上。這種方法,第一可以起到美化頂棚空間造型的效果,是頂棚賦予另一視覺空間,還通過不同材質的對比,起到裝飾效果。現代室內空間頂棚還常會借鑒這種裝飾造型手法。承塵還有另一種實用功能是防屋頂灰層。關于藻井的運用,一般是運用在宮殿室內空間上部。多運用彩繪圖案的裝飾手法,其裝飾題材多以水生植物為主,其意為厭壓火祥,喻有防火災的祈求。
3 總結
秦漢時期室內界面藝術裝飾手法獨特,總體特點表現為古樸大方、色彩強烈、多神話題材的特征。秦漢時期界面裝飾紋樣上多表現為“氣運”,秦代的卷云紋、漢代的云氣紋,這與當時人們信奉道家有著直接淵源。通過構圖,使裝飾圖案內容充滿流動的“氣運”,畫面生動富有韻味。
在裝飾色彩上,秦代時期多以紅黑搭配為主。以黑為低,用紅色或赭石二色繪圖。到了漢代用色比秦代豐富多了,如綠色、藍色、粉綠色都出現了,裝飾的技法也多樣化了。
參考文獻:
1、藝術設計美的概念
藝術設計就是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問題解決的方法,通過視覺藝術的方式傳達出來的過程。藝術設計屬于審美的范疇,它是按照功能和美的規律進行的。審美意識是人們固有的意識,人們在生活中產生審美的渴望,在勞動實踐活動中主發展自我的審美能力。在現代社會,設計師不僅要強調設計的造型和審美,還要關注設計對象的功能。
2、藝術設計美的構成要素及其表現
2.1材料
藝術設計就是要最大程度的把材料的特征發揮出來,從而表現產品的功能和材料美的特征。材料美感包含紋樣美、質感美、肌理美,雖然美感的內容不同,但在其特性這一方面都是一致的,比如在符號性、情感性、質感性、綠色性這四個方面的評價標準還是相同的。
符號性:天然材料也被稱為“自然材料”,具有原始樸實的感覺,使人充分感受到天然之美。藤藝家具造型別致,色澤自然,清新簡潔,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情感性:不同的材質會給我們不同的感覺,通常木材給人的感覺是是自然、溫暖的質感;塑料給人的感覺是細膩、優雅的質感;總之材料的情感性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質感性:不同的質感會給人以虛與實、晶瑩與渾濁、光滑與粗糙等多種感覺。翡翠石,它的結構緊密細膩、呈半透明狀的翡翠為玻璃地,是翡翠中的上品。
綠色性:設計師通過利用紙、麻天然材料作為包裝的材料,會能使消費者有親近自然的感覺。云南普洱茶的包裝設計,它以竹子、紙張、陶瓷燈天然環保材料制成,令消費者產生濃厚的懷舊感。這類包裝、不光有環保的作用,還有經濟實用的作用。
總之,材料美主要體現在技術、自然和社會因素中。材料的美感直接體現在設計作品的藝術風格和消費者對它的喜愛程度,由此得出優秀的設計永遠離不開美的材料。
2.2 結構
世界萬事萬物都有結構,隨著技術的發展,引起了設計風格和方法的改變。根據材料性能和零件組合方式的不同,將產品分為構筑性和塑造型兩大類,構筑型結構具有簡潔幾何形造型風格,給人理性的審美感受。塑造型呈現出動感的造型風格,給人以感性的審美感覺。這些結構形態,體現人類在技術創造活動中對美的本質的無限追求。
在現代建筑中鋼筋混凝土建筑使用廣泛,在結構設計中人們一直在追求外形和功能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一致。奈爾維設計的羅馬小體育館,由鋼筋混凝土組成的穹頂,穹頂是由36根傾斜的Y型支柱支撐著上部結構的重量,支柱和波形穹頂邊緣也取得了很好的視覺效果。這種通過技術表現藝術的方法,將形式和內容很好的融合。
2.3 功能
產品的功能是指產品目的性、規律性的效能。產品的功能不光要考慮到人的物質需求,還不能忽略人的精神需要,所以要求產品要做到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和諧統一。
在現代設計中,產品功能的美感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其一是適用性,適用性就是要求合理,合乎客觀規律所取得的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如老年人的手機滿足老年人的特點,功能簡潔,使用方便;專門為女性設計的手機要符合女性的氣質,顏色要漂亮,造型要美觀等。其二是經濟型,即產品設計的一般要求用最簡潔的設計語言或操作技術達到最佳的設計成果。其三人文性,可理解為設計產品要體現人文信息和文化內涵。來自設計大師Jasper Hou 的時鐘,窗格采用黃金比例進行分割,將黑、白、米色進行組合的紅色指針,給人時尚簡約的感覺。其四,功能美的精神愉悅性。即消費者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能有愉快的精神體驗。設計師Oleksandr Shestakovych 設計的一款熱情親切的椅子,椅子的把手部分像一個伸開雙手正熱情迎接你的擁抱,給人以親切感。
2.4色彩
色彩是一種非語言形式,利用色彩可以將一些情感、形象等不能看到的事物,通過人類的眼睛感知視覺形象表現出來。在人們的生活中,從商品的陳列到市內裝飾和日常衣著,都因為色彩而倍感光彩。
中國聯通的標志是由“中國結”演變而來的,凝聚了中國元素,以紅色的中國結作為主要元素,象征了好運、吉祥,體現了創新與時尚。黑色水墨書寫的文字也將企業的凝聚力和包容力表現出來,采用這兩種顏色使其具有穩定性更有張力的特點。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非語言符號快速發展。品牌logo選色的時候,應選擇和企業形象相關的標準色,從而留給消費者固定的意識,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最終有助于品牌logo在消費者心中的定位。
3、 學習藝術設計美應重點注意的問題
3.1世界是發展的,人類也是發展變化的,因此我們應當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藝術設計美學在歷史的發展中也是以動態的形式形成的,因此這也決定了設計藝術美學在概念、研究對象等方面的不確定性。
3.2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具有復雜性的特點。
總之,我們要知道設計藝術美學與人類的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是一樣的,都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在現代設計中,我們要注意在歷史的發展中動態的去把握設計形式之美和功能之美。
結 語
藝術設計美學作為藝術哲學的一部分,是M行平面設計創作的基礎,也是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作為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應該加強對藝術美學的學習培養發現美的能力,從而得到更多方法,使我們在平面設計的學習中,能對字體、圖片和其他符號進行合理化的設計,使其具有創新性和美學價值。
如今的藝術設計不僅局限于產品的外觀與結構,而是對新的生活方式的設計,是人類發展的設計。在審美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今天,產品的美學價值要比實用價值更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這就要求設計師必須多方面考慮,才能設計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高層次產品。
【參考文獻】:
[1]陳望衡.藝術設計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07.
[2]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Abstract: the article collect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aking the first light steel low carbon demonstration construc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ale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of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three path choice mechanism, to promote our country's room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national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 Revela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s
中圖分類號:F29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住宅產業化是以住宅產品為最終目標,采用工業化生產和一體化經營的方式,使各生產要素完美地組合起來,減少中間環節,優化資源配置的一種住宅發展模式。這種低能耗、低污染的生產模式是未來房地產業發展的趨勢。我國最早提出住宅產業化是在1993年,1998年成立了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并先后在天津、海爾集團建立了住宅產業基地,2006年6月在北京成立了康居認證中心,對建筑類產品、材料試行認定制度,保證住宅預制構件的質量,為住宅產業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年8月,作為房地產行業的龍頭的萬科集團,在如何實現住宅產業化方面萬科首先下水做試驗,將建筑的主要結構構件,如柱、梁、板、外墻板等在工廠進行預制生產,并在東莞松山湖建立了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使之成為萬科集團及國內住宅產業化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培訓平臺。在中西部的重慶,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重慶市在借力低碳建筑推動住宅產業化實現保障房建設和經濟適用房大面積推廣方面邁進了一大步。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與英國未來建筑公司在政府可持續合作協議框架下合作建造的西部首個輕鋼龍骨低碳住宅項目,率先在西部地區推動住宅產業化、實現低碳經濟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文在借鑒國外住宅產業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以分析我國房地地產規?;l展為前提,以重慶市首個輕鋼結構低碳示范建筑項目為背景案例,進而提出我國房地產業實現住宅產業化的三條路徑選擇,即輕鋼結構住宅體系的構建、制定預制部品標準化通用化的政策措施以及綠色環保技術在住宅產業化進程中的可持續保障,對住宅產業在我國的長足發展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發達國家住宅產業化
早在20世紀50年代,歐洲由于受“二戰”的嚴重創傷,對住宅的需求非常大。為解決房慌問題,歐洲一些國家采用了工業化方式建造了大量住宅,形成了一批完整的、標準的、系列化的住宅體系并延續至今。60年代,裝配式住宅的已遍及歐洲各國,并發展到了美國、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
日本是世界上率先在工廠里生產住宅的國家,其住宅產業化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從1966年到2000年經歷了七個五年計劃,每一階段都提出了明確的基本設想和計劃目標。
美國住宅建筑市場發育完善,住宅用構件和部品的標準化、系列化,及其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程度很高,幾乎達到100%,各種施工機械、設備、儀器等租賃業非常發達,商品化程度達到40%??v觀發達國家住宅產業化的發展進程,其特征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是住宅建筑構件和部品的標準化。通過制定標準化認定制度,將建筑構件和部品的規格化納入工業化標準中去,部件尺寸和功能標準逐漸形成體系,只要廠家是按照標準生產出來的構配件,在裝配建筑物時都是通用的,這樣提高了勞動效率同時也減少了資源浪費,同時各國在模數協調標準方面也逐漸向國際化標準水平靠攏
二是以輕鋼結構廣泛應用為標志的住宅建筑體系的形成。輕鋼結構建筑占發達國家建筑總面積的20%以上,其中多數為底層獨立住宅。適用輕鋼低層小規模住宅已系統化并已推廣。輕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有更好的抗震、防腐、環保和節能效果,可減少構件斷面,增加柱間跨度,能擴大使用面積的5%到10%左右,吊裝施工較為簡便,所需現場勞動量小,不需要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養護期,可提高施工效率;
三是規?;a與彈性定制需求相并存。規?;a是住宅產業面對激烈競爭和市場細分的結果,而將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靈活快速地運用于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實現彈性定制,從而通過供應鏈的靈活和快速反應又達到了實現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的目的,既環保又節約了社會資源滿足了客戶需求。
二、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規?;潭?/p>
房地產市場化和規?;F狀的發展進程是體現住宅產業化的重要依據。據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研究報告顯示,大型房地產企業分布在華東、華南和華北區域,其中處于廣東、上海、北京的企業數量均達到10%以上。“十二五”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重慶市新農村建設與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關鍵時期。在未來若干年,重慶市對住宅的市場需求仍將維持高位增長,截至2011年3月,全市共有房地產開發企業2981家,比“十五”末增加了977家。其中一級資質和二級資質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17.2%,比“十五”末提高了2.2個百分點。開發企業的規?;⒓瘓F化程度逐漸提高,品牌實力明顯增強。2010年,全市以“宜居重慶”為抓手,完成房地產投資1600億元,同比增長30.8%,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23.4%。2011年收中央政府宏觀政策的調整,對房市的成交量有所影響,但是隨著重慶市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公租房、經濟適用房建設的大幅度拉開,與去年相比,2011年前三季度重慶市新建和存量商品房成交價格保持平穩且成交量絕對量略微下降。這體現了重慶市房地產業規?;l展態勢總體良好,為快速高效、優質環保的產業化住宅建造方式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市場。
三、住宅產業化的路徑選擇
(一)構建輕鋼結構住宅體系
相對于傳統住宅而言,輕鋼結構住宅是綠色建筑的最好藍本,有利于實現住宅產業化發展。其工業化程度高、自重輕、施工周期短,投資回報快,符合環保要求,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取向,其建造施工所采用的新型環保輕質維護材料是體現其可持續發展特點的重要方面。重慶作為新興直轄市,面臨著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和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機遇,在住宅產業化的道路上,需憑借國家的優勢政策、地理環境等優勢以及對國家住宅產業化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的落實,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重慶市在推進住宅產業化的舉措中可追溯到2010年在大學城修建的首個輕鋼低碳住宅示范項目。該示范項目是由英國設計公司設計并建造,結構體系采用冷彎薄壁型鋼和框架結構。材料:型鋼采用的是Q235B, HRB335和HRB400,基礎墊層混凝土等級C15,基礎和基礎梁以及樓板樓梯的混凝土等級均采用C25.這兩幢住宅全部由輕鋼結構作為框架;圍護結構由輕質環保板材,硬質和軟質保溫材料組成;經過對該示范工程的鋼結構進行測算,用鋼量僅為0.34KN/m2,建成后建筑物自重僅為71.20T(含裝修),因此地基及基礎的處理相對比較經濟簡潔;由于建筑材料大量采用成品及半成品,施工拼裝速度非??欤蟛坑涩F場裝配的房屋,整個示范樓從基礎開工到裝修完工僅僅用了三個月時間;而且施工現場的干作業比傳統施工的現場顯得干凈清潔,所采用的施工機械也較簡單,施工工序管理較先進,更使施工現場垃圾少、噪音少,是環保綠色建筑的典范。通過測算分析,說明輕鋼結構住宅的性能和經濟性均優于鋼筋混凝土結構和其他結構形式的住宅。在今后的批量生產中,還可通過選用適用的新型材料和本土化生產以降低造價,逐步實現低碳建筑的產業化發展。
目前,限制輕鋼結構住宅大范圍應用的主要瓶頸是造價問題。輕鋼結構住宅建筑的主體結構造價主要取決于單位面積用鋼量、圍護墻體、樓板及屋面的造價和其他部分的造價,其中用鋼量和墻體及樓板材料所占比重較大。目前我國輕鋼結構住宅平均用鋼量指標是55kg/m2,比國外要高10~25%新型墻材和樓板材料對輕鋼結構住宅的造價影響比較大,約占30%以上,加拿大的輕鋼結構住宅體系建造2000m2的6層住宅,總成本造價僅為596元/m2,說明我國發展輕鋼住宅的利潤空間還是很大的。目前一棟包含了精裝修的輕鋼住宅綜合造價在2000~2200元/m2左右,這主要是由于單位面積的住宅性能輕鋼結構優于混凝土和磚混結構住宅,同時節約了工期帶來的財務成本支出、能源消耗,對后期維護的隱形成本支出大大減少了。因此,如果按單位面積售房,鋼結構住宅的性能和經濟性均優于鋼筋混凝土結構和其他形式結構住宅。
(二)制定對構件,部品標準化和通用化的政策措施
通過對發達國家住宅產業化的研究發現其住宅通用化、標準化已經達到了普及的程度,減少住宅設計當中的隨意性也能簡化施工手段提高效率。例如日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出臺工業化住宅性能認定制度,設立這項制度旨在指導在住宅工業化產業中起帶頭作用的預制部品裝配事業的發展,提高了日本住宅建設事業的整體水平。這些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發展住宅產業化還要結合我國各區域性房產業的具體實際。
我國房產業市場化和規?;殉蹙咭幠?,但目前對住宅部品標準化通用化的程度還比較低,沒有對其做出統一的相關規定。因此政府要促進住宅產業化的法規制度建設,統一住宅產業化構件等的標準化和通用化水平,可采用部品的通用化目錄體系,推動和監督房地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用有形的手段進行宏觀調控, 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同時也能提高生產效率,有利于推動住宅產業化的長足發展。
(三)推廣采用綠色環保節能技術
環保節能技術在綠色建筑的廣泛應用是實現住宅產業化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綠色建筑是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和保護環境的建筑,它的聚焦點是節約能源,節省資源,保護環境和健康舒適。對于綠色建筑而言,低碳是發展方向,綠色建筑低碳化是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住宅產業化的推進,住宅的外墻保溫、節能門窗、冷暖控制、太陽能利用等節能和新能源利用成套技術以及住宅智能化技術等,應當通過試點工程在住宅建設中得以推廣,對于一些有條件的房地產企業,通過政府扶持,率先運用智能環保高新技術,進一步發展住宅產業化。
以重慶中英低碳示范建筑項目為例,融合了變頻地源熱泵、雨水收集系統、新風空調系統、拔風煙囪、全新風熱交換系統和太陽能熱水器等被動節能技術及設備;建筑設計以最大化居住使用面積,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效果為目的;采用隔熱窗戶,自然采光和室內的舒適度需要大面積的窗戶來提供,熱量和冷量的流失則一定要靠隔熱雙層玻璃或low-e玻璃來減少。相信綠色環保節能技術的普及成為住宅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并會推進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協調。
四、結語
住宅產業化是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來建造住宅,用制造業的精細質量管理模式來管理住宅建造的整個過程,以達到提高住宅的整體質量、提高住宅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減少資源浪費的目標。通過對發達國家住宅產業化的歷程分析,對我國住宅產業化發展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當然在有效落實住宅產業化發展措施的同時,也應該以各區域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前提,防止出現過度產業化現象。
參考文獻:
1、李百戰 綠色建筑概論 [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年12月
2、王連華 住宅產業良性發展的策略探索 [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3、魏辛民 從產品化到產業化---中國住宅行業的破局之道 [J],城市開發,2011年第七期,39-40
4、蔣彥濤 白洪源 鋼結構住宅技術體系研究及其產業化道路 [J],建筑技術,2011年6月,第42卷第6期
5、重慶市房地產開發網 我國住宅成品化發展模式研究 [EB/OL] 省略/newsinfo.aspx?id=7672&classid=7, 2011-2-22
6、郝文平 輕鋼結構建筑方案經濟型比較及評價 [J],鋼結構,2002年第4期第17卷
7、王建廷 李迎迎 我國住宅產業化綠色發展路徑研究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年10月,第27卷第19期
1.引言
高技術產業園區不但在城市經濟發展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城市空間環境景觀營建方面也有著深遠影響。它們大多依托大中城市設立,地處城市邊緣,既依賴于城市完善的服務設施,又有較好的區域綠色環境,這里高技術人才集聚,智力密集型產業集中,創新能力強大,生態環境良好。[1]在規劃建設上,高技術產業園區要求有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工作環境、優良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以及符合高技術發展的空間創造等。[2]基于此,它的景觀設計必然有別于城市一般區域的景觀設計。
2.高技術產業園區的景觀設計影響因素
2.1 所依托城市的本底特色
每個城市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有各自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在城市長期發展實踐中形成的城市格局與肌理、建筑形式和風格,加上當地居民的素質、所從事的各項活動以及城市的社會經濟水平構成了一個城市的景觀設計本底特色,決定了景觀設計的地域性特點,這是景觀特色形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3]城市高科技產業園區的景觀設計必須兼顧城市本身,與所依托城市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空間結構、城市定位、社會經濟、未來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2.2 園區總體定位與功能布局
不同的高技術產業園區具有不同的定位和經濟實力,在創新能力、文化氛圍、建筑風格等方面都存在不同,這些基調對園區景觀設計的影響是巨大的。園區的景觀設計必須以其總體定位為出發點,對文化基質和經濟基礎加以分析,從而處理物質環境和進行空間與景觀設計。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一般由生產、研發、教育、居住以及公共服務等五大功能構成 ,各功能要素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呈現功能混合布局的特點,使功能組合達到有機、自然、高效的最優組合狀態。園區景觀設計要考慮功能分區來進行具體布置,使其既要各具特色,又多樣統一,布置豐富多彩。[4]
2.3 居住工作者的特點
高技術產業是研發投入高,研發人員比重大的產業,年輕、受過高等教育的技術人員構成了從業人員的主體。這些從業人員面臨著不斷創新、保持競爭、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這樣的工作特點對具體的環境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景觀環境要有助于緩解從業人員疲勞和壓力,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的質量。[5]要吸引和留住高技術人才并使之愉快的生活、工作,除了具備現代化的辦公條件、便捷的信息交流、奮發創新的工作氛圍、適于居住的生活氛圍外,營造良好的園區景觀,創造自然、生態、宜人的整體環境也是重要條件。
2.4 園區不同功能空間的特點
生產空間以廠房為主,造型相似、形式單調,室外空間組織簡單,久而久之會使工作者容易疲勞,影響工作效率。因此,應增加活躍元素,豐富建筑形式、變化建筑色彩、美化室外環境,產生刺激,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研發工作枯燥而艱苦,需要有優美、宜人的環境來緩解壓力,松弛神經,激發創造力。辦公空間是從事創造性工作的場所,對于自主和交流的要求都很高,在進行空間環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交流與協作。居住空間則應多樣化,注重多層次、趣味性等特點,增強歸屬感、識別性,提供高檔次、高質量的休閑娛樂空間,以滿足高學歷、高收入的年輕人對居住環境舒適、宜人且能夠展現個性的要求。[2]
3.高技術產業園區的景觀設計要點
3.1因地制宜、保護生態
作為高技術活動承載體的高技術產業園區應親和山水,在景觀設計中應遵循自然式、鄉土化、保護性的原則,借助當地自然環境,突出地方特色。要將園林景觀建設與當地景觀基底相結合,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植物群落、維持原生地形,充分利用既有自然地形創造出豐富多變的空間形象。要多了解園區文化,挖掘出園區文化特色,將景觀建設與弘揚園區文化、彰顯園區現代文明相結合,把高技術產業園區真正建設成體現差異,體現特色,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園區。
3.2 合理的園區布局結構
園區總體布局應力求做到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相統一,有效地保護好自然山水、生態環境,在產業功能布局中,突出體現人本精神,方便高效為先。[1]由于高技術產業一般無污染,并且其從業者的工作生活又有多層次的需要,使得生產生活混合布局成為可能,呈現出功能混合的特性,形成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有機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空間連續性,形成動態平衡的城市空間體系,進而塑造出協調有序、多樣豐富的城市景觀。
3.3網絡化的園區綠地系統
綠地系統規劃需要綜合考慮與自然環境的結合,與整體綠化空間的銜接,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綠化系統。一方面結合園區范圍內較大的河湖水系、山體坡地集中布置成片的“面”狀綠地,保護自然環境,提升園區形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小游園、邊角地、庭院,以及道路、市政設施走廊綠化,形成“點、線”狀綠地,豐富城市環境景觀。綠化環境設計中,盡可能地維持原生地形,力求做到富有文化內涵、人工與自然相結合,喬木、灌木、花卉、草坪相結合,不同季相、不同花期的植物相結合,追求立體式園林,實現三季有花、四季常綠。
3.4優美的道路交通環境
園區道路聯接建筑群及景觀節點,成為整個園區形態環境的骨架,是構成園區整體形象的主要因素。[6]園區道路設計除了滿足行人行車安全暢通、地下管線布局、消防、避災等要求外,還應著力創造特征明顯,環境優美的道路交通景觀。在路網規劃上,推行“細而密”的路網體系,縮小道路寬度、提高路網密度,建立分級系統,形成安全、快捷、舒適的交通環境。在道路線型方面,直線與曲線結合使用,既容易與標志建筑形成對景,又利于道路沿線形成變化的景觀。園區內還應形成完善的步行系統,與綠地系統相互融合,與商業設施和主要建筑的公共空間相貫通,建立起各個建筑間及建筑與綠地、廣場之間的聯系。在步行道設計上,可結合不同地段的主題功能與標志建筑,確定不同的母題,沿街建筑、開敞空間、綠化、硬地、小品等被整合在一個完整的母題內,形成特色鮮明、豐富多樣的步道景觀。
3.5良好的公共空間環境
公共空間作為園區景觀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設旨在創造一個供園區人員交流、休憩的場所,一個展示園區形象的舞臺,其品質的提高對整體空間環境質量的提升和形象的改善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公共空間環境景觀設計中,一是要體現時代感和地域性:在景觀創作元素、素材、表現風格、造型、技法、材料等方面要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品位,并對特定地域及其文化給予足夠關注,體現地方特征,展示地域社會、經濟發展成果;二是要強調親和力與和諧性:從立意、尺度、要素、材料、色彩等方面強調公共空間的親和力,注重人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強調景觀要素與環境的和諧性,創造一種和諧完美的人文環境;三是要體現公共空間景觀形式的多樣性,運用建筑、雕塑、繪畫、地景、影像、LED、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創造豐富多樣的公共空間環境。
3.6 豐富的建筑空間形態
建筑空間形態是城市景觀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形象的好壞,直接影響高技術產業園區的“硬件”環境。[2]建筑空間形態的塑造,要從建筑體量、建筑形式、群體組合等方面綜合考慮。在建筑體量方面,要考慮建筑高度和面寬對開敞空間尺度感的影響,并合理組織建筑群體的高度關系,提供錯落有致的天際輪廓線,創造良好視覺效果。在建筑形式和風格方面,應體現現代、簡潔、高技術的時代特征,并承載起文化傳承的使命,表現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在群體組合方面,通過靈活的組合形式構成有層次、有節奏的空間序列,形成各具特色的場所環境。具體來說,富有特色的大型公共建筑其本身就是一處現代景觀,應從園區整體形象考慮,通過優美的建筑造型、高技派的建筑風格、高品質的建筑環境,打造地標建筑,提升園區吸引力;工業廠房應從廠房群體布局、工藝流程等方面考慮,并精心設計綠化、創作有特色的造型、配置不同的色彩,提升員工舒適度;居住建筑應注重社區環境的塑造、空間的識別性的樹立,同時精心設計居住區內的綠化環境、人們的交往場所等。
3.7富有個性的色彩系統
城市色彩作為城市景觀的重要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它比空間實體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和營造景觀特色。高技術產業園區色彩體系的建立首先應與城市文化、地方文化相融合,進而塑造富有個性的色彩環境。應避免出現工業區色調過冷或者商業區過于熱烈等偏差過大的現象,避免雜亂無章的園區色彩造成視覺負擔,甚至成為色彩污染。具體而言,在商業區使用傾向于醒目鮮艷、富于刺激的色彩,以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目的;娛樂空間傾向于活潑、鮮明、富于朝氣并能調動樂觀情緒的色彩;商務辦公區傾向于含蓄的色彩;居住區傾向于溫暖、明亮、柔和的色彩;工業區傾向于平和色彩,但應考慮適當采用亮色以活躍氣氛等。[2]
3.8精致的環境小品設施
城市環境小品設施的主要功能是美化城市環境、陶冶情操、增加空間的藝術水平,“點綴”城市環境景觀。[7]在高技術產業園區中,環境小品設施的設計更能體現環境品質,彰顯園區特色。[2]在城市環境小品設施的設計中,要綜合考慮它們的比例尺度、色彩、主次關系以及形象的連續性,形成系統,在變化中求得統一。可以將小品設施的多種實用功能復合,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多種可能方式。還可將園區、企業的一些有特色內容,如歷史元素、特色產品、卓越人物、精神象征等抽象為小品,既反映了歷史文化特色,又展示了園區和企業形象,既增強開發區凝聚力,又提升了員工自豪感和歸屬感。
4.結論
高技術產業園受所托城市本底特色、園區定位、居住工作者、不同功能空間的影響,景觀設計有別于城市一般區域的景觀設計,在設計中應注意因地制宜,通過合理的園區布局結構、網絡化的綠地系統、優美的道路交通環境、良好的公共空間環境、豐富的建筑空間形態、個性的色彩系統、精致的環境小品設施等要點來提高園區環境景觀水平,提升園區整體形象。
參考文獻:
[1] 葉岱夫,楊志英.論高科技產業園區的園林景觀設計[J].武漢科技學報,2005(2):18-20.
[2] 婁延輝.大城市邊緣型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城市設計初探一以西安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George Santayana將現代美學流派分為三種,感覺美學(Sensory Aesthetics)、形式美學(Formal Aesthetics)、象征美學(Symbolic Aesthetics)。感覺美學側重人的內省分析(李道增, 1999:163);形式美學建立在符號論的語構模式,即美是由產生美的形式的必然結果;象征美學來自對環境所表達的含義引起人們的愉快聯想,對環境符號的自我認同。美學標準的分流使古典藝術走下了神壇,不再奉行一種靜態的、優美的、符合經典構圖的形式。藝術作為客體的規范化,轉向對審美主體的主觀認知過程。美的標準不是一種教條,不只是對具體美好事物的描繪,人類對美感的逐步認識過程,成為現代藝術逐步剝離的審美源泉,成為追求美的每一個藝術片斷,引發了各種門類的藝術表現。就是說藝術從靜態的美學形式變成對美的動態認識過程的重視。就像黑格爾強調生命是一種變化過程,其實質就在這變化過程本身。園林藝術不能只是成為一種被“異化”的目標,不只是要擁有一片按“美的形式”設計的街道花園,一座噴泉。美的園林藝術意義在于營造自然的戶外生活本身,使人感受到美好的形式下蘊藏的自然與人的和諧之美。
2形式多變的綠地園林設計作品
城市園林景觀藝術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和文化形態,不可避免地帶有當代藝術多元化的特征,受到其他文化藝術形態的影響。對當代園林多元化的空間表現,基本上可從園林文化、社會秩序、自然生態三個主線出發,設計師憑著對社會現實的觀察,要么遵從,要么扭曲,要么折中,傳統園林的藝術風格與現代藝術全球化的浪潮不斷碰撞出火花。麥克哈格的生態分析理論、彼得·沃克的極簡主義構圖、施瓦茨的波普藝術手法,丹·凱利的規則式網格園林,巴拉干的色彩構成,哈格里夫斯表現非常態自然過程(暴雨、臺風)的張力,是符合20世紀60年代生物多樣性理論催生的文化多元化,導致90年代追求個性張揚的各自表述藝術潮流的。
園林美學意義的擴展,使評價園林藝術的美不只局限于園林空間的經典構圖。西方文藝復興確立的黃金分割與透視審美標準,到法國古典主義園林時達到了極點,一切都是經典審美規范產生的形式。一直到英國風景式園林的崛起,用自然美逐步取代了人工美。到了現代,自然風景式園林脫胎于風景繪畫的構圖美,又被現代園林藝術視為古典,審美標準被機械的人工美感所代替。園林設計師更是被現代主義的審美信條所激發,窮盡人工的形式,把園林當成一種生產線上下來的產品,有明確的線條、功能,充滿機械僵硬的形式、質感。到了80年代后現代主義風尚流行起來,園林還是表現著較多的人工造型,但是有了許多的不確定空間構圖,怪異的符號和線條扭曲錯織在一起,反映出園林設計師內心深處對人工形式與自然形式審美標準的錯位與掙扎。特別是線形公共開敞空間的園林,多處在廣告、建筑、汽車嘈雜的鬧市當中,很多情況下設計師的心態也會被這些人工物的表現形式所左右,被這些流于表面的審美標準所驅動,將自然當成一種人工形式窮盡變化,拆解組合。
在這些天才設計師的妙手下,線形公共開敞空間園林有了許多新的面具,市民也就在這些形式多變的園林空間里尋找大自然在膨脹大都市里留下的歡樂、嘆息與希望,暫時拋棄各種時尚的念頭,感受著自然與人之間和諧的根本命題。
穆拉色(Robert Murase)擅以用各種石材塑造有意義的現代園林景觀,其代表作是波特蘭河濱公園日裔美籍人紀念廣場(見圖1)。在彎曲的園路邊和斜坡上散置一些巨石,象征日裔的移民世界,美國人權法案“總統與國會道歉咨文”與其他祈求和平的日文詩詞刻在其中12塊石頭上。“100株櫻花呈兩排列植于河岸草地上,春天美麗的花朵與粗糙沉重的石頭形成對比,代表今天的美好與歷史的沉重,警示后人不要讓(二戰)歷史重演”(王向榮,2002)。
哈格里夫斯對地形的塑造不同于那些風景如畫的起伏微地形,他把早年觀察到的龍卷風席卷地面的大自然的巨大張力隱喻在地形設計里,表現自然的動感、力量。在加州燭臺角文化公園里迎著主風向在“風障土丘的中間切開一道缺口(見圖2),順應著風的主導方向,一直伸到水中,形成一個開敞的迎風口……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用心靈去體味自然的場所”(王向榮,2002)。
當人們迎著風道走向海邊時,臨近風口會感到強勁的風拂面吹來,海面視野逐漸張開,海的感覺越來越明顯?;厥淄?,走過的狹道像是風的通道,大海是被強風帶過來的。風之門的設計意念要使用的人意會才行,不是形式的構圖,有“禪”境的頓悟(見圖3)。
將地形塑造與現代藝術思潮緊密結合的高手還有瑪莎·施瓦茨,她將女性特有的細膩和對時尚文化品位與園林設計藝術綜合在一起,通過她深厚的藝術背景,把地形設計變成了波譜到達達主義“時裝”的演出。聯邦法院大樓前廣場隆起的23組水滴形草丘象征著當地一種“drumlin”地形(王向榮,2002),上面種植小松樹。實際廣場底下是停車場,種植池只能高出地面,施瓦茨的設計巧妙地應用象征手法將高出地面的種植土與當地有特征的地形聯系起來,解決了種植功能問題,又達到藝術創作目的,放置在地上粗壯的原木也象征著當地木材工業(見圖4、圖5)。
美國景觀大師哈普林認為在都市環境中按自然體驗來設計,就要將自然抽象,而不是簡單的抄襲。哈普林在高速公路公園用巨大的塊狀混凝土堆成錯層平臺,利用疊水瀑布“創造了一個水流峽谷的印象,將車輛交通的噪聲淹沒在水聲中”(王向榮,2002)。哈普林構筑臺地的材質是人工的,形態卻是自然峽谷的抽象,奔流的疊水、瀑布仍是自然的趣味(見圖6)。
圖6西雅圖高速公路花園疊水設計
園林設計師佐佐木葉二在橫濱港灣地區海濱公園的地形設計時(見圖7),用平行弧形起伏的地形重現了海邊波浪層層疊嶂的形態,體現了他一貫堅持“把自然作為作品特色的主基調,……讓人們充分體驗到這個地區特有的自然景觀與文化內涵”(章俊華, 2002)。
在佛羅里達國家銀行廣場設計中,丹·剴利(Dan·Kiley)接受建筑師的建議,將整個外部場地用45米見方的鋪裝來鋪滿,模仿建筑立面的開窗模數,形成了場地整體的網格空間,網格是城市道路向場地西邊河流的延續。每四條鋪裝石板的交頭是透草的,草地仍然透過鋪裝,感覺上是隔而不絕(見圖8、圖9)。廣場的道路系統是城市道路網絡的延伸,四條貫穿廣場的道路和兩邊的樹形成更大的網格空間。廣場內的水池、花園椅等設施均布置在網格邊上,與植物、鋪裝、草坪塑造極富韻律網格空間,隨意散布的800棵桃金娘樹與不定時噴發的噴泉是廣場上活躍的因素,與網格空間的嚴謹形成對比。夏建統評論道:“佛羅里達國家銀行廣場景觀是最體現丹·剴利‘文脈—結構—韻律—神秘感’的設計過程”(夏建統, 2001)。
3現代園林景觀職能多元化推動設計市場的細分
現代城市綠地多元化功能形成了相適應的市場需求細分,改變了以往認為園林就是綠化的單一市場概念。目前城市綠地園林功能首先在城市人文尺度上體現了傳統與現代對話并存,如北京頤和園作為一個傳統風格的皇家園林,仍然起到北京西郊山水公園和旅游景區的功能,對北京的城市環境以及旅游市場有著積極的貢獻。二是城市舊城更新積極打造文化名片,往往是景觀設計先行,改變了街道風貌形象,激發了地段的活力,進一步推動了整個舊街區的城市化發展,如上海新天地項目。三是城市規劃論文綠地系統對在日益惡化的城市生態環境氣候的調節發揮更大的作用,如目前熱炒的海綿城市綠地設計理論,綠地的蓄水不僅補充城市日益降低的地下水位,也避免城市板結化后形成的內澇問題,進一步緩解了城市熱島現象。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面對城市建設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孟兆禎院士認為現階段城市進入“生態環境建設階段”,園林設計師要“以人造自然彌補城市原真自然環境的不足。……為人類保護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和以人造自然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和景觀”(孟兆禎,2003:77),這是當代中國園林設計師的天職,也是擺在園林市場面前的根本命題。
城市綠地園林景觀,有著自然的屬性,也有人工的屬性,體現自然的精神,也帶著人文的意旨。但園林的藝術形式不能脫離自然的屬性,人工自然是園林藝術的母體,不能離開自然的先決條件去談藝術。城市綠地園林設計,例如街旁綠地與帶狀公園關系著城市生態廊道、市民日常戶外生活環境的質量,雖然在公共綠地里分量很小,意義卻很重大。特別是這兩種綠地四周多是建筑,更可惜的是豐富的地形條件多被三通一平,給造景的條件最為苛刻,設計師更要以恢復改造自然生態環境為天職,在密集的空間里營造咫尺森林、悠然勝境的景觀效果。
中國現代城市綠地園林景觀脫胎于傳統園林空間布局、造型手法,帶有現代藝術主觀審美對城市公共開敞空間客體自然的重新塑造,不是自然景觀的簡單再現,更深入到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探索,帶有民族園林審美的理想與范式,也帶有設計師的人格靈性,借園林景觀表現“自我”。面對嘈雜、浮躁、奢華的社會,現代城市綠地園林景觀更應表現出都市綠洲應有的寧靜、清新、素雅,讓人們勞頓的心靈有個輕松愜意的去處。緩坡、青石、草坪、流泉、綠樹、鮮花、小徑,傳統的構園要素經過創意的組合,同樣能體現新的園林形式,表達新時代藝術氣息的園林意趣。
空間造景的手法緊跟時代藝術思潮的發展,走向了市場多元化。當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本命題沒有變。在這個前提下,城市綠地園林設計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一道,相互借鑒,共同塑造著城市街道綠地和綠道園林景觀,營造著城市日常戶外生活的場所?,F代城市園林景觀的藝術風格首先是表現自然美,同時帶有民族地域文化的審美理想,也要表達設計師對自然和城市根本尺度的把握,借園林形式表現自我,以景生情,以情動人,達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具有風格與人格完美結合的多元化魅力。
4結論
城市綠地園林是中國城市化進入綠色增長時代的市場熱點,如何在大量急迫的生產任務中發展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吸收國外優秀的理論和范例的經驗,體現場所景觀文化特征和改善生態環境,需要從業人員有冷靜的心態,不要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勇于創新,因地制宜地設計與創作。中國城市綠地園林景觀將借助市場的推手,以傳統園林藝術為本,以園林景觀塑造城市文化風貌,體現時代精神,切合市場的多元需求,給現代中國城市新型城市化帶來綠色增長的新動力。
參考文獻:
[1]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中圖分類號:TU201-4
《建筑設計原理》是高校建筑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必修核心課程。課程開設于建筑學專業本科二年級第一學期,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熟悉建筑設計的一般方法與規律,掌握建筑空間組合設計的基本準則,了解建筑設計中外部環境與規劃、空間的功能與形式以及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建筑設備、建筑經濟等多方面綜合知識。本課程教學課時數雖然不多,但卻是建筑空間組合設計的理論總則,也是建筑設計入門學習的理論基礎。
一、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建筑行業發展的需求
伴隨建筑設計領域理論體系的不斷發展及相關建筑技術領域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更新,世界頂尖建筑學院及我國各傳統建筑名校紛紛展開對《建筑設計原理》課程的基礎實踐改革。如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出版了教材《探索:建筑學教育的試驗》(Inchoate. An Experiment i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提出了“一種更富實踐性的學習建筑學的方法”。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褚冬竹教授在《開始設計》一書中闡述了建筑學教育的“創造性過程”,將課堂教學改革作為起點,試圖探討設計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設計理論基礎之間的邏輯聯系。傳統的《建筑設計原理》課程仍舊還在沿用有著數十年歷史的舊教材,無論是設計理論與手法,還是引用的資料、數據與案例,都已經與時代脫軌,跟不上建筑設計領域發展的速度與潮流。
2.教學手段與考核方式
目前該課程常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包括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圖解分析、課外資料收集與抄繪等教學環節。考核方式通常以論文方式為主,結合平時成績綜合評定。由此可見該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還停留在以課堂教學為主的階段,雖然可在課件制作、案例分析等方面進行了調整與改進,并增設了課堂討論、資料分享、課外抄繪等教學環節,但是并未改善理論課沉悶冗長、不易吸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熱情的常態。
二、課程改革基本思路
通常,建筑學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如何滿足功能需求,如何研究場地環境,如何符合技術經濟要求等基本技能。通過這些基本設計技能的訓練解決大量的技術性問題,這些都是他們在本科階段學習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但對于一名優秀的建筑師來說,還必須具有能力將定位精準的概念、控制自如的靈感以及豐富多彩的想象力注入到每一個設計之中。為了完成一個優秀且富有意義的建筑設計,建筑師必須挖掘出項目中的想象力。否則,建筑就會流于平庸,僅僅是可以接受,或者是達到了平均水平而已。概念、靈感與想象,這是一個具有更高要求的設計進程,它意味著建筑師必須持久地激發自身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而我們對該課程展開課程改革的目的正是在于,通過對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的調整與完善,培養學生的專業思維方法與構思能力,尋求創作的靈感與思路。
在《建筑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試圖通過解決普遍性矛盾的哲學方法,來解決專業性的問題,即通過“分析事物本質的共性――運用一般性原則――解決普遍性矛盾”這一過程。對應到該課程的教學過程,則反映為“研究建筑的本質――掌握一般性的設計手法――獲得新的創作思路”的過程。(圖1)設計的過程本身是難以言傳身教,但建筑教育則本能地要求我們將設計過程描述并傳達出來。這也是高校建筑教育亟待解決的普遍矛盾。
相當多的建筑學專業學生會在進入大學階段后受到思維方式上強烈的沖擊,他們將要身處一個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整個五年的學習過程中要經歷兩次重要的轉化:首先是由傳統教育的邏輯推理思維方式向以視覺思考為核心的領域轉化;緊接著,又要從純視覺思考(構成、造型訓練)轉向對功能、技術、經濟等要素的綜合權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設計)。本課程開設于建筑學專業本科二年級第一學期,此時學生剛剛完成《建筑設計基礎》課程對繪圖基礎與表現技法的基本訓練,處于為期四年的《建筑設計》實踐課程訓練的伊始,即上述兩個轉化階段的銜接處,迫切需要打下堅持的設計理論基礎,幫助他們培養專業的思維方法及構思能力。本課程的的教學目的正是銜接這兩個重要的轉化階段,解決這個突變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與矛盾,幫助學生完成由普通學生向專業人士的轉變。
三、課程教學設計改革模式探析
通過《建筑設計原理》課程學習,我們要求學生掌握的學習要點包括:建筑學基本問題,包括建筑的角色、建筑的基本構成要素、建筑的分類、建筑的發展概況;建筑設計的基本問題,包括建筑設計的內容、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建筑設計的依據、建筑設計的程序、建筑設計的深度;建筑外部空間及群體組合設計,建筑的功能與空間,建筑內部空間組合設計,建筑造型設計的基本方法與原則;建筑結構與建筑設計,材料構造與建筑設計,建筑設備與建筑設計;建筑設計中的經濟問題,建筑節能設計,綠色建筑理念;建筑設計總體構思與設計手法,包括建筑創作與構思的特征、建筑創作與構思的過程、建筑設計深化流程與方法、建筑設計方案的獲得及成果表達。
通過整理、分析、比較與歸納上述的學習要點,我們將其劃分為四個部分:概論篇、設計篇、技術經濟篇和構思創作篇。四個部分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共同構建起本課程的理論體系。(圖2)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要的是不要帶領學生從外部來認識這門學科,而是經過本課程的學習,我們的學生可以從自己已經熟悉的、已經掌握的內在的東西開始,開始他們的設計之旅。因此老師的角色是挖掘這些東西,然后鼓勵他們運用自己的知識背景,根據已經獲得的經驗,設計出特定的過程。這些過程的邏輯是合理的、可控的,其結果是不可估量的。
以此教學內容為基礎結構的框架下,我們還需要調整教學方法與手段與之相適應。本課程32課時分16次課進行講授,將每次課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題展開實踐。每個單元又由大小兩個單元組成,大單元即是我們的課堂講授部分,小單元是內容與形式均不相同的16個小練習。這些小練習可以是一次與當次大單元主題相關的激烈的課堂辯論,也可以是一次課后的案例收集、抄繪與圖解,還可以是一次實地調研或者一次模型制作。所有的小練習以兩條路線鋪開:一個是關于“如何”的問題,另一個則是“為什么”的問題。兩條路線同時進行,最初并不相互介入,它們維持著各自的獨立性,但并不意味著兩者完全相反。第一條路線側重于建筑設計中會用到的過程、工具、技能和方法。它可以是一個圖表、一張設計圖、一種模型制作的技能、一個組織戰略,或是一個空間布局的方法。第二條路線每個練習都提供了一個用以討論明確的觀點、概念或理論的平臺,根據大單元中由講授內容引發的對話,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建立起批判性的框架。我們的教學提倡討論對概念的理解,使學生參與關于方法的辯論。這樣我們的學生將獲得雙重的能力:在學習職業技能的同時,我們也有責任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
四、結語
對于《建筑設計原理》的教學目標,傳統的理解是,提供一個庇護場所把業已存在的學科規范和方法傳授給學生。傳統的方法主要側重于通過傳統的授課與練習來發展空間形式和正規的思維模式,然后結果背道而馳。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學習這些技術之后運用它們,而是要理解它們之后進行創作。因為我們強調一個通過研究和討論,在掌握和運用這些規范的基礎是進行設計的過程。形式不是預先給定的,而是被允許通過實踐進行創造的。結果是無法預知的,要依據作者自己設立的標準而進行評估。因此,評估與考核的重點在于創新性而不是簡單地學習運用。
改革后的《建筑設計原理》課程,將由一門以課堂講授為主的理論課改頭換面成為一門以鼓勵創造性過程為主以實踐性練習為手段的課程。貫通整個課程的16個實踐性練習是整個課程的靈魂主線,每個練習完成的設計或者作品將成為本課程最后評價與考核的依據。我們將以作品展、公開評圖、建筑年會等方式,邀請兄弟建筑院校專家、相關專業師生、設計院執業建筑師等廣大師生人士作為評審、指導,并在每次評審結束后展開總結、討論與交流,給我們的學生提供更多思考、修正與提高的空間。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closely related, through the reasonable planning, mutual integration, can achieve the most effective and most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better play to the "three benefits"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combat readiness benefits). In this paper, the high-rise residential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underground space; Parking lot; Of civil air defense projects
中圖分類號:TU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人口的膨脹和其他要素的集聚,地面上建筑、設施日趨飽和,城市上下水、暖通電氣、煤氣、通訊等管線和地鐵、公路等交通設施已向地下發展,大型地下街、地下停車場也建在地下,節省了大量的地面土地資源。城市的地下空間作為城市建設的寶貴資源,其作用日益突出,會是21世紀城市建設的重頭戲。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建設,可以增強城市防空防災功能,也利于建設生態城市?,F代城市建設中,因缺乏合理配置而產生的環境污染、噪聲污染、交通擁擠、熱島效應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綜合功能,影響了可持續發展。而地下空間的開發,既兼顧人防需要,有利于防空戰備,又通過與地面建筑合理配套和協調,高效利用地面土地資源,有利于增強城市的抗震防災功能和生態效能,從而大大提高城市的綜合抗毀防災能力,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已成為城市建設新的發展方向。本文以地下停車場為例分析高層住宅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
1、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原因
⑴城市建設資源:城市規劃區內可利用地域范圍的地表區域、地下空間、地上空間、水域、山地等,可統稱為“城市建設資源”。作為資源,總是有限的,存在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問題,通過規劃、建設和管理來實現最佳效能。首要問題是規劃,沒有規劃或規劃不當就是建設資源的浪費和使用管理的不便。城市規劃,不光有地表、空間規劃,也要有地下空間規劃,充分利用地上、地表及地下的空間資源,做到有序有效利用、階段性開發。
目前的規劃主要考慮地表區域布局問題,而對于空間及地下空間考慮甚少,尤其是對于淺層及深層地下空間,尚未列入規劃范疇。對一些城市而言,需要開展城市建設資源總量評估、開發程度評估,編制開發規劃綱要,從而為地下空間規劃創造條件。
⑵四維規劃:規劃除了三維空間之外,還應考慮第四維,即時間,稱之為“四維規劃”。地表區域的規劃,只能稱為平面規劃,即二維規劃;加上立軸,即考慮地上空間及地下空間,才是三維規劃。實際上,規劃還應考慮時間因素,因為建設有個輕重緩急或者階段性問題,不能簡單地認為把建設資源用足就是用好,一定要為今后的發展留有足夠的空間,因此“四維規劃”就是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可持續規劃。
(3)彌補地面規劃之不足:由于市域版圖形狀、自然地形、地貌及地物等因素影響,往往制約城市的規劃建設布局,結合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就可以彌補地面規劃的不足。對于開發成本這一經濟問題,若綜合考慮,既有提供地下使用空間的交通效益和經濟效益,又有兼顧防護空間及地下人防干道的戰備效益,以及減少地面生態破壞的環境效益,其效益還是可取的??梢猿墒煲徊剑l展一步,但首先要做好規劃。
合理利用地下空間,可以在舊城改造方面拓展思維,打破舊的拆、遷模式(舊城拆遷,往往也在破壞了原有的人氣)及拆遷與文物保護方面矛盾,能合理解決新老建筑結合和功能拓展,并為地面創造了開敞空間,符合現代城市建設緊湊化(通過立體化規劃和建設,提高小范圍空間容量來解決)及人文關懷新的理念。
此外,城市市大力發展汽車工業,城市汽車擁有量迅猛增加,需要足夠的道路及停車場所,地面用地已不足以支持,這也需要大力開發利用地下交通道路及地下停車場。
2、高層住宅小區停車現狀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幾年小汽車已逐步進入尋常百姓家。特別是大中型城市及地區,私家車的數量已達相當高的水平,原有住宅小區的設計及高層居住區已不能滿足停車的要求。如今,車輛占道或占用區內綠地的情況屢見不鮮,導致小區內管理混亂、環境惡化。
針對我國城市用地緊張、人口數量密度大的特點,國內的住宅小區容積率一般都較大,因此,單一發展地面停車或地上多層停車庫不是最佳的方案。高層居住區在設計過程中也不能避免這樣的矛盾,在不增加地面建筑密度和不減少地面綠化面積的前提下,開發利用地下空間作為解決居住區停車問題已成為一種趨勢。合理地設計建造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庫)不僅可以獲得大量的停車位,同時可減少車輛對地面的干擾,最大限度地把寶貴的地面面積用作區內的綠化,改善住宅小區的環境質量。再就是可以把地下停車場(庫)與人防工程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把原本使用率較低的人防空間合理地利用起來。
目前,隨著城市交通的快速發展,有車一族的不斷壯大,停車壓力已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除大力發展城市交通道路網,與之配套的停車設施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針對我國特有的情況以及參考國外的一些發展經驗,建設地下停車場是解決城市內停車問題的最佳方式,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庫)正是這種大趨勢下的一個縮影。在一些城市中已有一些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一定的成績與經驗。山東淄博、濟南、煙臺及南方部分城市等地一些已建或在建的住宅小區采用全地下或半地下停車方式,地面上除留有小區內必須的消防和出入地下車庫的車道外,建成大型區內花園,創造了較佳的使用效益和環境效益。
3、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的技術設計要求
3.1、住宅小區的總平面布局設計
高層居住小區,在平面布局設計中,停車難問題也是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考慮到不增加地面建筑密度,容積率不減小的前提下解決居民停車問題,在參考國內外居住區的建設經驗,結合本案地塊現狀,采用地下停車場的方式解決居民停車問題。在地下停車場的設計中,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的總平面布局受地面以上住宅樓的影響較大。由于上部住宅須滿足建筑容積率、建筑密度、住宅間距等技術和使用要求,有時對地下停車場的布局造成不利,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方面便是上部住宅柱網對下部停車場的影響。特別在高層住宅小區,高層建筑的結構體系以及必須延伸至地下的垂直消防交通系統對地下車庫的影響更大。因此,在設計構思初期就必須把地上住宅樓的總體布局與地下車庫的設置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而不應該在完成地上住宅部分的規劃編排后簡單地把地下車庫加插在其下面。根據停車場容量越大車道所占比例最小,即停車場的使用效率越高的特點,有必要盡可能地把地下停車空間集中在一塊,以形成整體的停車空間,以提高相同面積下的停車數量。
本案在設計中:一是把上部住宅盡可能環形布置,形成中心廣場,下部作停車空間,地面則作為中央花園;二是適當地把住宅樓有規律的布置,提高小區空地的完整性。從而有利于地下停車場空間的完整性;同時由于小區面積比較大,地下停車場被分割成幾個片區,每個片區除采用上述方法提高使用效率外,還考慮各片區之間的連接通暢,不產生瓶頸現象,從而對交通、消防不利。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的總平面布局還兼顧區內住戶對使用車庫的方便性、車輛進出小區的便捷性和避免干擾小區的安靜環境等因素,地下室對上部結構穩定的影響也在考慮之列。
3.2.地下停車場的平面布置
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的平面布置內容包含車道和停車位的布置、柱網的確定及地下室其它功能部分相協調等方面。
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的車道與停車位布置首先根據住宅小區住戶擁有車型的情況來確定,合理地確定標準車型進行設計可以避免盲目的經濟和空間浪費或者使用不便。一般而言,私家車為小型車輛,其中以轎車占大多數。所以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應以中型轎車4.9m長X1.8m寬x1.8m高為設計標準車型尺寸,據此的停車位尺寸應為(5—6)m長x(2.5—3)m寬,車庫車道的寬度及轉彎半徑也應據此數據進行設計。
車輛在車庫內的停放方式,根據有關的研究,與車道成90°直角的車位且車輛倒進順出的布置每臺車所占車庫面積的比例最小,由于住宅小區地下停車須最大限度地提供停車數量,采用此方式最為合理,按照此方式布置的地下停車場每車所占面積應在28m2—30m2的低限水平。
停車通道的布置應以路線便捷、進出車位與連接車庫出入口方便為原則,且避免交叉與逆行。對于較大型車庫,應盡量設環形車道。當采用與車道成90°直角的停車位布置時,由于進出車位的需要,車道寬應在6m以上,此種情況下,車道可采用雙車道雙向行駛的車行路線方式。
3.3.車庫出入口的設計
根據居住小區的實際情況,考慮到停車場出入口的車輛使用頻率為最高的地方,而且車輛進入小區對住民的生活環境和安全都造成比較大的隱患,在設計過程中將地下停車場的車行出入口與小區大門結合設置,地上除留置必要的消防通道外,小區車輛全部從小區入口處進入地下停車場停車,減少對居民的影響。人員出入口的設置需滿足疏散要求,每棟住宅樓都與停車場互通,居民停車之后直接乘電梯或走樓梯進入住戶,避免住戶從室內到室外,再從室外進入室內的不良感受和不便。另外還再設計中設置四處人員出入口直接通向室外空地,以備緊急情況時是使用。
3.4.與人防工程的結合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有關建設規定中要求住宅小區內需建設地下人防工程,考慮到人防工程僅在危急時刻使用,平時使用率甚低,因此在本案的設計中把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與人防工程結合設計。
在參考國內部分小區的建設經驗,完全建成的人防工程是不便于停車的,因為防爆的要求使得人防地下室是一個封閉的空間, 自然室外的汽車就無法進入其中。因此通常的方法是把人防工程的一部分(一般是人防室的一部分外墻)待建,平時留作汽車的通道,而把人防工程的一些核心部分(如內部建筑,相應的配套設施)在初期就建成。這樣戰前只須封堵未完成的防爆墻,便可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從地下停車場到人防工程的轉換。
4、住宅區地下停車場的建筑藝術設計要求
長久以來對于地下停車場的設計,人們只注意其功能技術方面的要求而忽視其建筑藝術美方面的要求。一般認為停車場只要使用合理、技術完備就達到了要求。隨著生活素質的提高,人們不會再僅限于對使用方便的滿足,對建筑美的精神要求也將隨之提高。特別在住宅小區,由于擁有汽車的住戶基本上每天都要使用同一個地下停車場多次,賞心悅目的建筑環境肯定有助于他們建立和保持對優良居住環境的認同。雖然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屬功能單一的交道設施,但在設計中重視其建筑美的創造可以減少地下停車場通常陰森冷漠的空間感覺,給人以愉悅的心理感受。
4.1、與綠化的結合
與綠化的結合設立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后,可以把大量的停車空間移入地下,而小區的地面可以用作綠化,提高小區的環境質量。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由于總平面布局的需要、一般都布置在小區內較完整大塊的空曠場地內。地下停車場的頂板上部可作覆土、形成小區的中心綠化花園。鑒于結構荷載的限制,覆土平均厚度宜在80—100公分左右,對于這個覆土厚度,只適應種植小型灌木和鋪植草皮。若栽種大型喬木,則必須加設覆土坑獨立的排水系統。與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結合設計的小區地面綠化還包括對地下室所需的一些通風、采光等地面設施的建筑處理,把這些純功能的設施設計成可供觀賞的建筑小品。
4.2、燈光布置
燈光布置除滿足規范所規定的基本照明要求外,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局部的照明可作適當的調整以滿足特殊的需要(主車道上方),適當的照明布置可以起到引導作用,因此在設計上應重視這一因素,讓駕車人士對車道的流線不會產生錯誤的理解,避免因此造成的不便與事故。在車庫的各出人口處可適當地加大照明亮度,既可起到引導作用,又可減弱從室內到室外或從室外進入室內的眩目效應。
5、其它的注意事項
在住宅小區停車場的設計中,針對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使用的特殊情況須考慮下面的一些要求。
5.1.安全性
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一般停留人員較少、且逗留時間較短,停車場出人口較多,加上地下室、機房、電梯間等偏僻角落較多、停放的車輛又有一定的視線遮擋作用,勢必存在一定的治安隱患。針對這一問題,除在管理上加強監控巡視外,在設計上也應作出相應措施。首先應在平面布置上避免死角過多,人車通道應簡短明了,停車區域盡量完整。其次,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地下車庫的出入口,或者由開向地下車庫的一個出入口再通向其建筑場內其它多個出入口,方便管理。再者,增加電子監控設備,地下室車庫的出入口到達地面后應在易受監視的位置,特別是高層住宅建筑的疏散樓梯不易直接用作從地下車庫到住宅內部的出入通道,建議另設樓梯出地面后再進入住宅門廳。
5.2.消除地下空間不良的心理影響
地下空間往往給人陰森封閉、壓抑等不良印象,由此產生不安全的慣性感覺。對于住戶須每天使用的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消除這些不良的心理影響是建筑設計中必須考慮的問題。除上文提到的一些措施外,應盡量把室外自然的陽光、空氣引入室內,消除人的封閉感和壓抑感。還可以在地下車庫的地面出入口處采用適當的建筑處理,如擴大出入口尺度、減少進入地下室的強烈感受,并適當地在出入口處把地面綠化向地下空間延伸(見右圖)。
5.3.方位感
人們易在地下室迷失方向,特別是有多個出入口的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因此除在色彩設計、燈光照明設計和平面流線設計中加強這方面的引導外,還須在車庫內設置表達明確的指示牌,加之足夠的照明。指示牌的位置和高度都應在人眼視線易于到達的地方,避免設而無用。
6、結束語
住宅小區地下停車場在大中型城市的設計已經比較成熟,而該城市作為一個起步比較晚的城市在住宅區地下停車場的設計中還是處于一個起步階段,在地下車庫的設計領域還沒有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本案旨在通過在設計方案過程中對居住區地下停車場的研究,為居民提供一個布局合理、環境優美的居住區,為決策者提供一個參考。
在城市設計中,居住區地下車庫的設計只是地下空間設計的一個很小的分支,在設計過程中還沒有引起設計者足夠的重視和關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以人為本和努力創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它必然是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設計領域。
參考文獻
[1] 王其亨主編:《風水理論研究》,《建筑文化論叢》,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年8 月第1 版。
[2] 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年。
[3] 梁雪:《從聚落選址看中國人的環境觀》,《風水理論研究》,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年8 月第1 版。[4] 賴明:《建筑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年12 月。
[5] Nils Larsson.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中國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國際
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年12 月。
[6] 徐波:《營造綠色建筑,提高人居環境質量》,《中國綠色建筑/可持續發展建筑國際研討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