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15:55: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流感的預防知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 禽流感概述
禽流感,指的是由A型流感病毒所導致的一種比較常見的禽類傳染病。禽流感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同時還帶有一定的"毀滅性",一旦爆發將會給養禽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嚴重阻礙養禽業的健康發展,甚至危及公共衛生安全[1]。所以,針對禽流感建立一個長效機制,重視且做好基礎免疫工作,積極防止禽流感的發生和蔓延,已經成為熱點研究之一。
2 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的問題
2.1防疫禽流感宣傳力度不夠 在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宣傳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部分相對偏遠的農村地區,相關主管部門未能做好防疫禽流感的宣傳工作,沒有充分利用電視、廣播以及網絡等現代宣傳媒介,甚至沒有印發宣傳資料,以致于養殖戶對此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不利于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開展[2]。
2.2養殖方式和觀念落后 農村養禽業存在諸多問題,如養殖規模不大、管理不精細以及防疫條件不理想等。養殖者不重視甚至不支持免疫工作的開展,從而導致免疫密度無法獲得顯著提升。另外,受經濟因素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養殖者未能充分認識到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隨意丟棄甚至食用病死家禽的問題比較突出,給農村禽流感整體防控工作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2.3基層防疫隊伍存在的問題 部分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人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培訓,無論在理論知識方面,還是在實際操作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一些村級防疫員,老齡化問題比較嚴重,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弱,再加上上級主管部門未能有效落實相關培訓工作,導致一些最前沿的禽流感防疫技術沒有得到理想的推廣以及應用。一些農村基層獸醫機構有待完善,主要問題有工資偏低、工作責任不具體以及基礎設施落后等,這給農村地區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開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礙。
2.4動物防疫的組織管理薄弱 動物防疫工作不僅是政府行為,同時也是社會行為,還是公共衛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其組織管理工作應由相關政府主管部門負責。目前,動物防疫的組織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下述問題:①動物疫病防疫未能真正納入政府公共衛生管理工作,使得一些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存在認識上的偏頗,認為該項工作是畜牧獸醫部門的工作,因而在相關的組織管理工作中暴露出不重視甚至不參與的問題;②動物防疫法律體系有待健全,受此影響,一些防疫政策和技術未能得到有效落實和推廣;③動物防疫監督執法工作有待落實,未能實現對阻撓免疫行為的有效打擊。
3 解決措施
3.1擴大宣傳,強化農民的疫病防控意識 在禽流感防疫工作正式開始之前,當地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應重視和做好宣傳工作,一方面要責任到人,調動工作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以及網絡等現代宣傳媒介以加深養殖戶對禽流感防疫工作的認識。一線防疫工作人員應充分認識宣傳的重要性,并積極落實到行動中去,如貼防疫標語,將防疫宣傳資料準確發放到每一位養殖戶的手中,并予以必要講解,從而使養殖戶充分認識到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并主動參與到該項工作中來[3]。
3.2推廣技術,注重疫情預防知識的普及 建議重視和做好重大動物疫病預防知識以及技術的普及工作。各個基層站應設立一個專門的禽業科技知識宣傳專欄,結合當地條件和需要推廣適宜的養殖技術,實時動態公布當前最新的禽類疫病預防知識,強化養殖戶預防為主的養殖理念,使他們懂科技且能夠做到合理運用,從根本上推動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可持續開展[4]。
3.3強化培訓,提高基層防疫隊伍專業水平 重視并做好基層防疫隊伍的技術培訓工作。通過培訓班以及講座等形式深化防疫人員的基礎知識以及法律知識,強化其基本操作技能。對業務不精的防疫人員應加強教育,同時嚴格落實優勝劣汰以及按勞取酬制度,充分激發防疫人員的工作熱情。建議適當提高基層防疫人員的薪資及福利待遇,通過獎懲機制以調動其工作積極性。針對年齡偏大的基層防疫員,建立健全退休制度,根據工作年限發放相應數額的退休工資獎勵[5]。如此一來,能夠顯著提升年輕一代基層防疫人員的工作信心,又達成了新老防疫人員自然更替的目的,同時還推動了基層防疫隊伍的不斷完善,為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4加大投入,建立動物防疫長效機制 不斷完善農村動物防疫網絡,如設立村級動物防疫室,要求其充分做好如下工作:①每年春秋兩次普免以及新補欄禽類的補免工作;②防疫檔案建立和完善;③動物標識的佩戴;④圈舍消毒;⑤病死動物的無害化處理;⑥疫情觀察等[6]。
3.5應重視和推動法律體系的建立與健全 在建立與健全法律體系的過程中,應突出其可操作性以及強制性,尤其要細化和明確相關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法律責任,使其在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中有法可依。與此同時,應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將防疫目標通過層層落實的辦法具體到個人,避免"重布置、輕檢查"的問題,逐漸建立一個科學的動物免疫監督機制,從而保障基礎免疫工作得到有效落實,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采用多層次目標責任制;②采用獸醫責任制;③制定科學嚴謹的檢查標準等[7]。
4 總結
在當前形勢下,深入研究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具有相當積極的現實意義,是推動農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將會對農村整體發展產生直接且重要的影響。所以,面對現階段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應明確工作思路,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從而保障農村禽流感防疫工作的高效開展,推動農村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梁鳳橋.農村禽流感防疫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養殖與飼料,2010,10(12):81-82.
[2]陶雪江.淺談高致病性禽流感防疫技術[J].畜禽業,2010,10(15):4-5.
[3]金云武.農村禽流感免疫效果調查分析及對策[J].福建畜牧獸醫,2010,6(17):18-19.
[4]金云武.淺談農村禽流感免疫效果分析及對策[J].福建農業,2010,11(22):29.
1、牛眼結膜充血、出血,呼吸困難,心跳加快,運動失調;死后和鼻口有少量出血。病程稍長的一般在數小時至2d內死亡,主要表現為高熱,反芻停止,流涎,流淚,有黏液性鼻液流出,咳嗽,呼吸困難,臥地不起,最后死亡。牛巴氏桿菌病潛伏期限1~7d,多數2~5d,病牛早期體溫高達40~42℃,離群垂頭站立或臥地不起,被毛粗亂,鼻鏡干燥,食欲減退。根據臨床癥狀,可將牛出敗分為敗血型、水腫型和肺炎型3種。
(1)水腫型:除有體溫升高、不吃食、不反芻等癥狀外,最明顯的癥狀是頭頸、咽喉等部位發生炎性水腫,水腫還可蔓延到前胸、舌及周圍組織,病牛常臥地不起,呼吸極度困難,常因此而窒息死亡。
(2)肺炎型:病牛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發生胸膜肺炎,病牛呼吸困難,伴有痛苦的咳嗽,鼻孔常有黏液膿性鼻液流出,嚴重病牛呼吸困難,頭頸前伸,張口呼吸,肺炎型病程較長,常拖至1周以上。
(3)敗血型:病牛體溫升高至41~42℃,精神萎頓、食欲不振、心跳加快,常來不及查清病因和治療就死亡。
2、診斷
細菌學檢查,無菌采集病死牛的肝臟、脾臟、淋巴結等病料,分別接種馬丁血瓊脂平板,置于37℃培養箱中培養18~24h,長出圓形突起米粒大小、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將分離菌涂片、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短桿菌,美蘭染色為兩極濃染的橢圓形小桿菌。經生化試驗證明,分離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乳糖,產酸不產氣;該菌不發酵乳糖、鼠李糖、麥芽糖、山梨醇。經生化試驗鑒定,分離菌為牛的多殺性巴氏桿菌。對分離菌用環丙沙星、新霉素、慶大霉素、頭孢唑啉、丁胺卡那、羅紅霉素、左旋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四環素進行藥敏試驗,結果表明,分離菌對羅紅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具有抗藥性,對其他7種藥物都較敏感。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及實驗室診斷,可確診為牛巴氏桿菌病。
3、治療
(1)病牛可用磺胺嘧啶鈉靜脈注射,每天2次,連續注射3d。重癥病用磺胺藥物的同時,肌肉注射青霉素鉀,用四環素配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注射療效也較好。
消毒及尸體的無害化處理
(2)病牛的墊草、糞便等排泄物中有大量巴氏桿菌,要堆積發酵后才能使用。病牛廄舍及周圍環境要用生石灰或3%來蘇兒液消毒。病牛死尸必須深埋處理。
二、牛瘤胃酸中毒臨床癥狀
1、一般在食后4~8 h發病,過食顆粒狀的精料發病緩慢,癥狀較輕,食入粉碎狀的精料發病迅速,病勢急而病情重,根據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可分為3種類型。
(1)病初精神稍差,食欲減少,反芻無力,噯氣停止,肚腹增大,少數病例瘤胃有輕度臌氣,多數病畜可見到排出惡臭褐色的稀軟糞便,四肢無力,不靈活。
(2)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的發展,病畜精神沉郁,不愿走動,喜臥地,步態不穩,后軀左右搖擺,目光呆滯。犢牛吃奶停止,食欲廢絕,飲欲增加,磨牙,眼結膜充血,心率加快,100~110次/min,呼吸淺快,70~95次/min,體溫升高至39.2~40.0 ℃,左腹部膨大,排出較多酸臭混有食入精料的稀便。
(3)患畜精神極度沉郁,對外界反應遲純,閉目不睜,臥地不起,呈昏睡狀,有的牛頭頸歪向一側貼地。按壓瘤胃內容物較軟,病牛少尿或無尿,鼻鏡發紅,眼球塌陷,血液粘稠,口干粘,呈暗紅色。
2、診斷
用試紙測定瘤胃液和小便的pH值。瘤胃液pH值4.6~5.2,尿液pH值5.0~5.6,血液pH值6.2~7.2,均呈酸性反應,瘤胃液酸臭,呈乳灰色或乳綠色,即可診斷為牛瘤胃酸中毒。
3、治療
(1)溫水灌腸:瘤胃酸中毒中后期的病牛,胃腸大都極度遲緩,部分病牛排尿停止,排糞不暢,溫水灌腸可將滯留于消化道后端的腐敗內容物清洗排除,留于腸道的水分可被機體吸收。尚能主動排便的病畜,溫水灌腸后,也可加速腸內有毒物質排除,促進胃腸機能的恢復。
1 為害癥狀
1.1 花。在蕾期、花期發病,花冠變褐,花萼產生黑褐色橢圓形凹陷小斑,嚴重時可造成落花。
1.2 果實。幼果感病一般在萼筒周圍發生豆粒大小的淺褐色病斑,逐漸擴展為中間深褐色、邊緣淺褐色的凹陷斑,直到整個果實腐爛,可造成早期落果。果實膨大期至初熟期受害,干縮成褐色僵果(上有許多黑色小顆粒)掛在樹上,不再脫落。貯藏期可造成果實腐爛,果面上產生密集小黑點。
1.3 枝干。新梢、果臺受害變為褐色,產生分生孢子器。枝干被害,樹皮初期現出黃褐色濕潤狀病斑,后期病部枝皮失水干縮下陷,其上發生密集小黑點,病健部分離,病皮翹起,以致剝離,病枝衰弱,葉變黃,樹皮爛透后上部很快枯死,嚴重時可造成樹體死亡。
2 發病規律
石榴干腐病的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鮮殼孢屬真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干僵病果、枝干病皮上越冬,次年4月中旬前后,新生孢子器借風、雨傳播,從傷口或皮孔侵染,一般發病期在5月中旬至8月下旬,雨多濕度大時,發病較早。嚴重為害期在7~8月,此時高溫多雨,蛀果或蛀干害蟲多有發生,加速了石榴干腐病的發展。
3 防治方法
導尿并留置尿管是臨床上搶救危重患者、某些大手術后、排尿困難患者常用的一種操作技術,而長期留置尿管后引發的尿路感染卻是一種常見的院內感染,居醫院感染的前3位。有資料顯示,醫院獲得性感染40%為尿路感染,70%以上尿路感染與尿管有關[1]。因此留置導尿中如何預防和控制感染成了臨床工作中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本文查找留置導尿中引起尿路感染的相關因素,探討有效的預防措施。提示醫護人員應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的適應證,縮短留置尿管時間,加強無菌觀念,加強對留置導尿后的護理,可降低尿路感染的發生?,F將留置導尿引起尿路感染的相關因素及預防措施總結如下。
尿路感染相關因素
留置時間過長:大量研究表明,尿路感染與留置尿管的時間呈正相關。留置尿管患者菌尿發生率按每天5%遞增,長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幾乎100%發生菌尿,留置時間越長,感染率越高[2]。
機械性損傷:導尿管在插入過程中損傷尿道黏膜,尤其是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強行插入極易引起黏膜損傷。而導尿管插入長度不夠,氣囊段未完全進入膀胱,注液后壓迫尿道,亦可致尿道黏膜損傷。導尿管本身作為異物也可導致尿道黏膜及膀胱黏膜產生刺激性炎癥。
操作者無菌觀念差:操作前未按要求執行六步洗手法,外陰消毒不徹底,動作粗暴;操作中未嚴格區分無菌區和清潔區,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等極易將細菌帶入尿道內,引發感染。
破壞引流系統的密閉性:頻繁更換集尿袋,疑似導尿管阻塞時,用注射器疏通,進行不必要的膀胱沖洗等,這些操作破壞了泌尿系統的密閉性,增加了細菌入侵的機會。
健康宣教不到位:對于留置導尿的患者,護理人員未能進行有效的健康宣教,患者及家屬不能正確掌握留置導尿的日常護理和注意事項。同時對醫務人員預防尿路感染的在職教育也欠缺,導致了尿路感染的增加。
預防措施
嚴格掌握適應證,縮短留置時間: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分析,選擇是否需要留置尿管,能不留置的盡量不要留置,不能用留置導尿解決尿失禁和記出入量問題,對尿失禁者,女性可用尿不濕,男性可用接尿器或保鮮袋接尿。對已留置導尿的患者,注意訓練自主排尿功能,定期開管。同時,每天對留置導尿患者進行評估,盡早拔除尿管。研究證明,尿路感染與留置時間呈正相關,因此,盡早拔除尿管是防止泌尿系統感染的關鍵[3]。
導尿管的選擇:導尿前應對患者進行評估,首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導尿管的型號,一般情況下成年男性選擇12~14號,成年女性選擇16~18號,目的是減少尿管對尿道黏膜的刺激和損傷。其次是尿管材質的選擇,應選用質地柔軟、對黏膜刺激性小的硅膠尿管。有研究證明,橡膠導尿管發生尿道炎者22%,而硅膠管僅為2%[4]。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泌尿系是一個無菌的環境,操作前洗手(六步洗手法),按操作規程嚴格執行。導尿前徹底清潔患者會,認真消毒尿道口。操作過程中始終保持一個無菌區域,不慎污染時及時更換,拔出的導尿管切忌重新插入,以免污染。插管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尿道黏膜,男性尿道狹窄難以插入時,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去掉針頭,抽取少量滅菌石蠟油從尿道口注入,減輕插入時的摩擦,盡可能縮短操作時間,避免反復多次插入,減少污染機會。在引流過程中若發生脫落及滲尿,應采取無菌操作處置,更換已脫落的導管。
留置尿管的護理:保持會清潔,每天用1%新潔爾滅或2%醋酸洗必泰及碘伏等消毒外陰,導尿管與尿道連接處用消毒液擦拭,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從尿道處上行感染[4]。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防止其扭曲、堵塞及滑脫,疑似導尿管阻塞應更換導管,不得沖洗。同時避免不必要的膀胱沖洗,不要輕易分離尿管與集尿袋的接頭及頻繁采集尿標本,盡量保持其密閉性,以減少細菌污染。導尿管每兩周更換1次,集尿袋每周更換2次,集尿袋及引流管位置低于恥骨聯合,防止尿液逆流。采用間歇性引流夾管方法,加強膀胱功能鍛煉。
加強健康教育:尿路感染的治療成功,不僅依靠抗菌藥物,更應注意糾正可能存在的易感因素,并鼓勵患者采取一些自助的預防措施,這在經常發生的患者尤為重要[6]。醫護人員應教會留置導尿者注意個人衛生,每天大便后及時清洗會陰,保持會清潔。攝入營養豐富的食物,改善機體營養狀況,少吃油膩及刺激性強的食物。同時多飲水,每日飲水量要達2000ml以上,增加尿量,以達到泌尿道自凈的目的,保持泌尿道清潔。
醫護人員的在職教育:醫院感染管理科對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進行相關感染率的監測,定期將監測結果反饋給病房。舉辦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與控制知識的在職培訓,使得每個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中認真執行留置導尿管相關感染的預防控制措施。有資料表明,此措施執行后導尿管相關感染率由32‰下降至17.4‰。
總之,留置導尿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故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必要的情況下,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盡量縮短留置導尿的時間,維持系統的密閉性,加強護理,加強健康宣教,建立住院患者留置導尿管相關感染率監測,并定期將資料反饋給病房,有助于降低尿路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黃青敏.留置氣囊導尿管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4):541.
2 呂建萍,方玟,李小林,等.留置導尿過程中集尿袋更換時間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4):975-976.
摘要:隨著我國的養豬行業在不斷發展,不同地域也有著不同的種豬資源。據不完全統計,無論是我國的生豬存欄,還是豬肉產量都在世界的各個國家排行首位。中國養豬業的發展也對世界養豬行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這個發展過程中,養豬科學技術的創新進步帶動著養豬行業的迅速發展,不論是在開發培育種豬資源方面,還是在豬場的管理經營方面,業內人士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豬的養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隨著一些豬病的發生,豬圓環病毒和副豬嗜血桿菌病就是其中的兩類。本文將就豬圓環病毒和副豬嗜血桿菌病混合感染的情況進行說明,從流行特點、病原、發病日齡、臨床癥狀和防治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 :豬圓環病毒;副豬嗜血桿菌;混合感染;診治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方式也在不斷改變,健康、安全、無污染、零添加的食品成了人們對食品的首選。豬肉作為市場份額最大、日常生活最常見的肉類,人們對其安全健康性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這就要求養豬業的業內人士在養殖過程中,嚴格控制培育方式、疾病防治、病豬處理的過程,保證流向市場的豬肉是健康無公害的。這樣,不僅激活了國內市場,增加出口優勢,更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獲得最大化利潤。作為一名獸醫,在這個進程中,更需要做好豬病防治工作,促進養豬業良性地可持續發展。?
1 流行特點?
豬圓環病毒作為最小的動物病毒,是屬于圓環病毒科的圓環病毒屬。其是因一種叫做豬圓環病毒2型的血清型而引起豬群的傳染病,進而引發仔豬斷奶綜合征、豬皮炎、腎病綜合征以及母豬的繁殖障礙等疾病的發生,其臨床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豬群在感染圓環病毒之后,將有可能降低豬群的免疫力,尤其是已發生在仔豬階段的豬群中,此時,就容易繼發或者并發一些其他豬群傳染性疾病,主要有豬瘟、藍耳病、豬肺炎以及豬溶血性鏈球菌病。?
副豬嗜血桿菌病又叫做關節炎或多發性纖維素性漿膜炎。近年來,副豬嗜血桿菌病也成為豬群的多發病,與豬群的圓環病毒病的關系也很密切。副豬嗜血桿菌定居于健康豬的上呼吸道,是豬上呼吸道中的一種共棲菌。在轉群、斷奶后失去母源抗體保護,其他疾病導致免疫力下降時,可出現癥狀,排除病原菌。臨診上,副豬嗜血桿菌繼發豬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支原體肺炎、豬流感、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或豬圓環病毒病。目前,副豬嗜血桿菌病已經在全球范圍影響著養豬業的發展,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豬副嗜血桿菌病發生呈遞增趨勢,并且以關節炎和多發性漿膜炎為主要表現形式,以發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為主要特征,這種病發將會影響豬場豬群管理的各方面,也會影響豬場豬的生產質量,嚴重影響了養豬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應高度重視副豬嗜血桿菌病的防治。?
2 病原?
豬圓環病毒(PCV)抵御外界影響因素的能力很強,不論是在pH值為3.0的酸性環境中,還是在72℃的高溫環境中,其都能適應并且存活下來?,F在科學研究已經表明圓環病毒PVC包含兩種不同類型的血清,分別是PCV1和PCV2。PCV1是一種沒有致病能力的病毒,而PCV2這種病毒是有致病性的,并且豬群在對PCV2感應上能力也比較強,被感染的豬可以將病毒通過糞便、鼻液等廢物排出,然后經口腔、呼吸道途徑感染不同年齡的豬。?
副豬嗜血桿菌是一種短小桿菌,形態多變,屬于革蘭氏陰性。其血清類型可以分為15個以上,其中最常見的血清類型是4、5、13型,這三種類型的血清就占所有血清的70%以上。研究表明,副豬嗜血桿菌生長時,對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需要是必須的,而對血紅素或者其他卟啉物質雖然需要但不是必須的。在該菌的培養實驗中,若是以血液和巧克力作為培養基,該菌的菌落就顯得小而透明,并且,在血液培養基中,不會出現溶血現象;若是以葡萄球菌為培養基,該菌就會呈良好態勢生長,并形成衛星現象。一般條件下難以分離和培養,尤其是應用抗生素治療過病豬的病料,因而給本病的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有報道稱,副豬嗜血桿菌的實際發病率可能要是實際確診的10倍之多。?
3 傳播方式?
該混合感染的并發癥是通過呼吸道傳播的。一旦豬群中發現繁殖呼吸綜合征、地域性肺炎或者流感的存在,這種混合感染的疾病就更容易發生。尤其是在斷水等惡劣的環境下更容易引發疾病。在仔豬階段斷奶、變換生活群體、混合群體生活或者運輸豬群也會誘發此病的因素。?
4 繼發感染?
豬副嗜血桿菌也會作為繼發的病原伴隨其他主要病原經混合感染,尤其是在地方性豬肺炎。在肺炎中,豬副嗜血桿菌被假定為一種隨機入侵的次要病原,只在與其他病毒或細菌協同時才引發疾病。近年來,從患肺炎的豬中分離出的豬副嗜血桿菌的概率越來越高,這也跟支原體肺炎以及病毒性肺炎的流行有很大的關系。?
5 多發日齡?
豬圓環病毒及副豬嗜血桿菌病混合感染對2~4周齡的豬都有影響,尤其是在仔豬斷奶前后和培育階段時更易發??;對于5~8周齡的豬,此混合感染的發病率在10%~15%,情況嚴重時,引發的死亡率甚至會達到50%?;旌细腥疽l的急性病例則往往發生在膘情較好的豬身上。?
6 臨床癥狀?
這種混合感染引發的急性病例主要表現為體表發熱、食欲下降、精神沉郁、呼吸困難;發病后皮膚蒼白或者發紅,耳朵末梢發紫;行走站立有一定的困難;眼瞼皮下水腫,跗關節、腕關節腫大,死前四肢出現劃水姿態或側臥,有時會死亡無征兆。而對于一發生慢性病例的仔豬,主要表現為咳嗽、食欲下降、四肢無力、生長不良、呼吸困難,直到死亡。此病例的臨床癥狀主要來自于對炎癥部位的觀察,主要的表現癥狀是呼吸困難、身體發熱、行動顛跛、站立困難、炎癥部位腫脹、黏膜及皮膚發紺,甚至癱瘓、身體僵硬、死亡。對于孕期母豬,發病時會導致流產;對于公豬,則會導致跛腿行走;對于哺乳期間的跛行母豬,會導致母豬本身的體制弱化。發病死亡后,豬的身體表面會發紫,肚子會因積大量的黃色腹水而變得很大,身體內部的纖維素也會從腸系膜滲透出來,包住肝臟,導致器官間質的水腫。?
死亡后的成年豬解剖研究后發現有以下癥狀表現,有明顯的胸膜炎癥,還有可能是關節炎,相對而言,腦膜炎和腹膜炎的癥狀較少。炎癥特征體現為纖維素或漿液滲出,導致心包積液、腹腔積液、肝脾腫大、關節病變、肺間質水腫等癥狀。而對于后期仔豬或者斷奶培育的死亡豬進行解剖,發現了心包絨毛心或者積液、關節液化膿和肺臟水腫等癥狀。?
7 預防?
清理豬場的豬舍衛生時要徹底。用2%氫氧化鈉溶液對豬舍的地面和墻壁進行噴灑消毒,消毒后2h后再用清水清洗,之后再用科星復合碘噴霧消毒,連續噴霧消毒4~5d。?
在飼養豬時,喂養飼料后飲水要添加電解質和維生素粉,持續5~7d,這樣可以增強豬群機體本身的抵抗力,減少環境變化對豬群的影響。
母豬方面,初免豬產前40天一免,產前20天二免。經免豬產前30天免疫1次即可。病情嚴重的豬場,仔豬也要進行免疫,根據豬場發病日齡推出對豬場豬群免疫的時間,對仔豬的免疫一般在7~30日齡內進行,每次1mL,一次免疫后過15d再免疫1次,第二次免疫距發病時間要間隔至少10d。?
8 治療?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its effect of phlebitis caused by vein indwelling needle.Method:From November 11,2015 to November 11,2016,120 patients who hospitalized and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6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with the routine nursing method of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aken with int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s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The time of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1 month.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the retention time of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the occurrence and incidence of phlebitis,the degree of pai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first successful puncture rat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retention time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rate of phlebitis and puncture side limb pain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Phlebitis; Nursing inter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in Bao’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5.022
在臨床上,靜脈留置針由于操作簡單,相對一次性輸液針留置時間更長,穿刺成功率更高,且不受影響,可隨改變而改變,便于肢體運動,為患者的臨床用藥治療及搶救爭取了更多時間與機會,受到醫務人員及患者的歡迎并得到廣泛運用[1]。靜脈留置針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患者痛苦[2],但是患者自身及醫院因素等都可能導致靜脈炎發生[3],比如血管較滑、彈性差等因素。靜脈炎一般發生在穿刺置管后的3 d內[4],早期多為機械性靜脈炎,其增加患者的痛苦及醫療成本,不利于患者的預后[5],為患者的靜脈再次穿刺增加難度。本院為了降低靜脈留置針患者的靜脈炎的發生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強化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進行干預,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11日-2016年11月11日到本院進行住院治療并使用靜脈留置針行輸液治療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意識清醒可配合。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納入標準:Allen試驗陰性;靜脈搏動良好。排除標準:Allen試驗陽性;靜脈搏動不良,穿刺點有嚴重皮膚損傷及感染。對照組采用常規靜脈留置針護理方法,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強化護理干預措施。其中,試驗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25~75歲,平均(45.1±13.1)歲,留置部位:手背靜脈45例,前臂靜脈15例。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23~75歲,平均(44.7±13.6)歲,留置部位:手背靜脈43例,前臂靜脈17例。兩組均采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密閉式靜脈Y型留置針。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分布、所用藥物、輸液量及滴數、體重指數、留置部位、置管所用材料即留置針、患者血管條件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靜脈留置針護理方法,即:嚴格消毒皮膚后,持針以15°~30°穿刺進針,見回血后,壓低再向前進入1~2 mm。然后撤針芯,使導管全部進入血管,再將針芯全部撤出,囑患者松拳并松止血帶,以穿刺點為中心貼上3M貼膜,并寫上穿刺日期、時間以及穿刺者姓名或工號。再次核對患者信息,并對其做相關的健康教育。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如下強化護理干預措施:(1)加強評估患者發生靜脈炎的高危因素,包括患者自身條件及藥物等,患者自身條件如靜脈管徑較小、體質較差、從未輸過抗生素等[6],藥物如化療藥,高濃度營養液如脂肪乳劑和電解質等。(2)對相關護理人員進行專門集中的靜脈留置針操作培訓及理論培訓,并加強其風險和無菌操作意識,培訓后所有相關護理人員均熟悉并掌握常用靜脈的解剖位置及置管方法。(3)對普通患者和高危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案。高危患者在床頭及床尾制作標示卡以提醒,并使用精密可控輸液器,病情允許下盡量選擇較小的針頭。每班進行認真、清楚交接。(4)靜脈盡量選擇粗大、??性較好、易于觀察的血管,避開活動度較大的血管。合理安排輸液順序,一般情況下,抗生素、對血管刺激比較大的藥物等容易引起靜脈炎的藥物應先靜脈滴注,再靜滴普通藥物,對滴速進行嚴格的控制,并掌握藥物的配伍禁忌,所有藥物均現配現用。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輸液結束時,特別是刺激性藥物應先用0.9%氯化鈉注射液5~10 mL沖管,再用肝素鈉封管液(12 500 U的肝素鈉注射液1支稀釋于0.9%氯化鈉溶液250 mL中)5~10 mL進行脈沖式正壓封管。一周更換3M貼膜2次,嚴格消毒,針眼處用棉簽涂抹喜療妥乳膏。拔針時動作應輕柔以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并用喜療妥或者馬鈴薯進行外敷。置管時間控制在5 d以內。(5)加強靜脈留置針的相關教育。告知患者其目的及注意事項,提高依從性。盡量不碰水,輸液時抬高輸液側肢體,促進靜脈血回心。有條件者也可用熱毛巾進行熱敷。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置管方式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時間。(2)靜脈炎發生情況。標準采用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S)所制定的靜脈炎判定標準[7],即Ⅰ度:患者主訴疼痛,局部紅腫、疼痛,靜脈無條索狀改變,硬結未觸及;Ⅱ度:在Ⅰ度靜脈炎表現的基礎上靜脈出現條索狀改變;Ⅲ度:在Ⅱ度靜脈炎基礎上,硬結可觸及。(3)穿刺側肢疼痛程度。標準采用WHO疼痛分級標準[8],0級:無痛;1級:輕度疼痛,但不明顯;2級:中度疼痛,在可以忍受范圍;3級:重度疼痛,難以忍受;4級:無法忍受疼痛,需要使用鎮痛藥。(4)護理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表形式對患者進行調查,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一般、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問卷由科室代教及資深臨床護理人員根據科室實際情況制作,當場發放,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問題輔助解析并當場收回,有效回收率為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置管方式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時間比較 試驗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導管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的靜脈炎發生率比較 試驗組靜脈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4.23,P
2.3 兩組患者的穿刺側肢疼痛程度比較 試驗組疼痛發生率11.67%低于對照組低的2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4.36,P
2.4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9.65,P
3 討論
隨著靜脈留置針得到人們普遍的認可,其臨床使用率越來越高,因而靜脈炎的發生率也相對有所增加[9]。靜脈炎的發生給患者帶來了痛苦,也給護理人員的再次穿刺帶來難度[10]。目前保障輸液患者的安全作為全球性的話題,越來越重要[11]。因此,如何減少靜脈留置針所致的靜脈炎非常重要,劉鳳相[12]學者曾對行靜脈留置針的老年患者做過預防靜脈炎的護理干預,取得良好的效果,說明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據文獻[13]調查顯示,靜脈炎的誘發因素主要是長期滴注對血管刺激性較強的藥物、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過長等。現代醫學認為靜脈炎的發生機制是由于末梢靜脈輸入了非生理pH值的液體[14]。本研究中,對患者的高危因素加強評估并對其高危患者做了床頭及床尾標示卡,有利于加強護理人員對靜脈炎的重視,在病情允許下選擇較小的靜脈留置針,減少了其針管對血管壁的摩擦刺激[15],從而減少了炎癥的發生。試驗組導管留置時間可能與上述因素有關。對護理人員進行靜脈留置針的操作和理論的培訓,其一次穿刺成功率明顯提高,說明其專業的重要性。另外,對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以及液體的滴速進行控制也降低了靜脈炎的發生率[16-17]。據文獻[18]研究顯示,喜療妥軟膏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環的作用,從而緩解疼痛,并有效防止靜脈炎,本研究中試驗組穿刺側肢疼痛程度較對照組輕,與喜療妥軟膏的使用以及對患者加強靜脈留置針的健康教育有關。
[中圖分類號] R97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4(a)-061-02
大量研究基本確認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與上消化道疾病之間的密切關系,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上消化道疾病譜中的一類[1]。2009年3月~2010年10月,筆者應用清除幽門螺桿菌的不同藥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64例,均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9年3月~2010年10月經過病因診斷獲得慢性咳嗽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共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齡18~76歲,平均45.9歲。反流性食管炎診斷標準:采用世界胃腸病組織于2008年擬定反流性食管炎的分類標準。把上述患者隨機平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4周內禁服其他制酸劑及影響胃腸道功能的藥物。治療組給予泮托拉唑10 mg,1次/d,口服;莫利10 mg,2次/d,餐前半小時口服;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20 mg,1次/d,口服。兩組治療期間常規飲食,忌酒、酸、辣、甜飲食,療程均為4周。
1.3 療效標準
癥狀評分標準:無癥狀,0分;提示后可意識到癥狀的存在,但能忍受,1分;自覺癥狀存在,但不影響工作,2分;癥狀明顯,不能忍受,影響工作或休息,3分。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癥狀積分降低超過80%;有效:治療后癥狀積分超過50%;無效:積分降低≤50%[2]。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3.0軟件處理數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和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93.8%和90.6%,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中1例出現頭昏,1例出現口干;對照組1例產生輕度腹瀉,1例頭昏,對癥處理后恢復,都沒有影響治療。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消化系統常見動力障礙性疾病,它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內引起的食管黏膜消化性炎癥、糜爛、潰瘍,是食管防御機制下降和胃內反流物共同作用的結果,而胃-食管動力紊亂和胃酸在食管內暴露的時間是兩個主要因素[3]。其發病機制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接連區高壓帶的機械性抗反流機制障礙,食管防御下降和胃內反流物對食管黏膜的攻擊增強,引起炎癥性改變[4]。
幽門螺桿菌與反流性食管炎的關系仍不十分清楚,幽門螺桿菌在上消化道主要定植在胃黏膜上皮表面,在賁門部定植少見且密度較稀,正常食管炎黏膜不利于幽門螺桿菌的定植。有文獻報道幽門螺桿菌(+)患者其食管炎鱗狀上皮黏膜未檢出幽門螺桿菌,故理論上幽門螺桿菌對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可能沒有直接作用。當前認為有影響的具體有兩個學說,一是高胃泌素血癥學說:幽門螺桿菌在胃竇形成氨云導致高胃泌素血癥;二是炎癥學說: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炎癥介質因子增加,以致LES發生一過性頻繁松弛,另外,幽門螺桿菌可通過多種方式影響胃內酸度從而影響反流性食管炎[5]。
泮托拉唑為第三代質子泵胃壁細胞H+-K+-ATP酶抑制劑。該藥抑酸能力強而持久,可使胃內pH值升高至7,一次用藥后大部分胃酸分泌被抑制24 h以上,西沙必利是一種新型消化道動力藥,是強效選擇性5-羥色胺(5-HT4)受體激動劑,它通過興奮肌間神經叢的5-HT4受體,促使其生理性釋放乙酰膽堿釋放,從而加強食管和胃腸道的動力和協調性。奧美拉唑是近年來研究開發的作用機制不同于H2受體拮抗作用的全新抗消化性潰瘍藥。它特異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細胞,降低壁細胞中的氫鉀ATP酶的活性,從而抑制基礎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由于氫鉀ATP酶又稱做“質子泵”,故本類藥物又稱為“質子泵抑制劑”。采用上述藥物治療的治療組和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分別為93.8%和90.6%,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基于幽門螺桿菌清除藥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療效都比較好,并且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世耀,馬麗黎,劉天舒,等.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反流性食管炎(1項病例對照研究)[J].復旦學報(醫學版),2005,32(3):343-345.
[2]楊寶峰.藥理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36-337.
[3]王華新.泮托拉唑預防應激性潰瘍出血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學,2006,7(4):25.
[4]蕭樹東.胃腸病學[M].上海: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2003:125-128.
[5]馬洪明,朱禮星,賴克方,等.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診斷探討[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3,26(11):739-743.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2-132-02
1 預防措施
1.1 嚴格把握導尿指征,縮短留置尿管時間 樹立插入導管就會引起感染的觀念。對于尿失禁病人,應了解尿失禁原因,重視心理護理。耐心練習病人排尿,不能自行排尿時,女性尿失禁病人用尿不濕,男性病人采用男性集尿袋。對已留置導尿的病人,留意練習自主排尿功能,采用個體化方法,根據病人尿意和膀胱充盈度來決定時間,盡早恢復膀胱收縮功能,縮短留置尿管時間。
1.2 保持尿道口相對無菌 導尿前先用溫水或潔膚凈清洗會陰天天用1%潔爾滅或2%醋酸洗必泰及碘伏等清洗外陰,導尿管與陰道連接處用消毒液擦拭,然后涂1%洗必泰乳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細菌從尿道處上行感染。再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2遍,然后在嚴格無菌操置導尿后,天天用0.05%碘伏消毒外陰及尿道口四周2次,每次大便后及時清潔會陰及擦洗尿道口,保持尿管清潔無菌。尿道外口涂抹紅霉素軟膏減少刺激癥狀,減輕病人痛苦,還可作為護理用藥,阻止、杜絕腔外途徑上行的細菌,降低留置導尿細菌逆行感染發生率。行生理性膀胱沖洗。
1.3 盡量不行膀胱沖洗 對留置導尿的病人,在許可的情況下,鼓勵其多飲水、多排尿,進行生理性膀胱沖洗。逐日飲水量成人>2500ml,小兒1000ml左右,一般不主張進行膀胱沖洗,更不主張具有抗菌能力的藥物沖洗膀胱,避免產生耐藥菌株引發感染 。如有血凝塊、黏膜碎片阻塞尿管時,必須膀胱沖洗,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
1.4 嚴格無菌技術,遵守操縱規程 進行尿管護理時,操縱要認真,特別是固定尿管的左手必須保持無菌,絕不能接觸消毒后的皮膚,保證見尿后再插入尿道的尿管絕對無菌,避免表皮細菌的帶入,造成尿道口的感染 。盡量避免分離尿管和集尿袋接頭,集尿袋3天更換1次較公道 。需做尿培養檢查時,以無菌操縱從尿管的外壁用空針抽取。
1.5 保持引流尿液通暢 隨時留意觀察尿液顏色、尿量,留意避免尿管、引流管彎曲受壓,保持引流通暢。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切忌高于膀胱,發生尿道口污染后,應進行早期局部治療,防止細菌逆行感染。
2 留置導管后的護理
2.1 保持會清潔 天天用1%潔爾滅或2%醋酸洗必泰及碘伏等清洗外陰,導尿管與陰道連接處用消毒液擦拭,然后涂1%洗必泰乳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細菌從尿道處上行感染。
2.2 引流的護理 (1)引流管放置:保持引流管通暢,1~2 h間隔開放,引流管放置妥當,不能牽拉尿袋,應掛在床邊,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切忌高于膀胱。(2)引流的觀察:隨時觀察尿液的量及尿的酸堿度,保證pH值在6.5~7.0,留意避免尿管彎曲受壓,保持通暢,發生污染后應及早對癥治療,防止細菌逆行感染。(3)留置尿管的時間:留置時間與尿路感染發生率成正比相關關系,可2~3周更換一次。
2.3 膀胱沖洗的應用 用消毒液持續性沖洗膀胱,不應作為預防感染的常規,不做膀胱灌注時72 h菌尿陽性率為100%,尿管與尿袋的細菌陽性率為61.1%與100%,進行膀胱灌注時,則72 h菌尿陽性率為44%,所以原則上不做膀胱沖洗,但當有血塊、黏液、沉淀物阻塞時,可采取沖洗方法,由于沖洗的活動,少量細菌能被沖走,使細菌不易生長,并且抗菌劑亦有作用,可以達到預防泌尿感染的目的。
1 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及其診斷
1.1 尿路感染發生率
尿路感染是最常見,最嚴重的并發癥,國內研究均表明,腦卒中留置導尿患者,尿路感染發病率較高,國內容桂榮等報道②,在尿路機械性操作或有導尿管的患者中約20%~60%的患者有尿路感染,占醫院獲得性感染的40%。俞學紅等③認為,留置尿管3天發生尿路感染的幾率為31%。5天以上感染的幾率為74%,長期留置尿管感染的幾率幾乎為100%。國外的研究數據。④與國內上述研究基本一致。研究證明,女性、老年人、自身慢性疾病都是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⑤
1.2 尿路感染診斷依據
參照2001年衛生部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泌尿系統病歷學診斷標準,尿培養革蘭陽性球菌,菌落數≥105cfu/ml
2 腦卒中留置導尿并發尿路感染的危害
2.1增加病死率
腦卒中留置導尿伴隨尿路感染容易導致持續性菌尿,并有發生嚴重腎盂腎炎和無癥狀細菌尿,甚至嚴重菌血癥的危險⑥從而增加患者痛苦,導致病死率的增加(25~60%)。⑦
2.2增加住院費用及時間
腦卒中患者合并泌尿系統感染,不僅增加治療費用,而且增加腦卒中的治療難度,及患者的住院時間,據國外文獻報道,每發生1次尿路感染將會花費至少600美元。假如并發菌血癥將至少花費2800美元,尿路感染導致住院時間的延長,平均延長2.4~10.3d。⑧
3 相關因素
3.1 腦卒中疾病的影響
因腦卒中導致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礙,臨床上常表現為排尿困難或尿失禁,需長期留置導尿這將更增加尿路感染的機會。
3.2 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老年人腎血流量減少,腎臟濾過率降低,腎小管重吸收與排泄功能減退,腎臟濃縮能力不足,此外,對糖的重吸收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有更多的糖從尿液中排出,從而使糖尿病加重。老年人的膀胱肌肉萎縮,肌層變薄,纖維組織增生使膀胱變小或括約肌松弛容易變小,這些變化,可使老年人排尿次數增多,每次尿量減少。也有的老年人可由于逼尿肌無力或者習慣性便秘、尿路結石等原因,而引起尿潴留,排尿不徹底等癥狀。還可以由于括約肌收縮無力或大腦皮層對低級中樞神經的控制能力降低而出現尿失禁,致使泌尿系感染。老年人的輸尿管,膀胱容易形成憩室可導致細菌存留,故容易發生泌尿系感染。
3.3 女性患者的解剖結構
女性泌尿系統感染多由上行感染引起,首先是由于女性的尿道短而直,長度只有4cm左右,而且尿道括約肌薄弱,細菌很容易從尿道侵入膀胱。其次,女性的尿道口與陰道,靠得較近,國外有研究證實,大便失禁是長期留置導尿伴隨尿路感染的主要風險因素,94%的尿路感染有大便失禁。⑨
3.4 環境因素
由于患者長期臥床機體抵抗力低下,外在環境的污染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⑴空氣污染,病室內空氣是主要污染來源,探視及陪護人員的活動給消毒帶來困難,因而污染病區和病室。⑵護理人員為傳染源,大多時腦卒中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護理人員工作量大,而護理人員不能做到一對一護理,護理人員的雙手不認真清洗,消毒,成為傳播細菌的媒介。⑶床單位的污染,腦卒中患者常因嘔吐,大小便失禁,腹瀉而使床單位污染,不及時更換也易受細菌感染。⑷外陰的清潔,大小便失禁,患者易污染尿道口,增多的陰道分泌物也易污染尿道外口致尿路感染。
3.5 抗生素不合理應用
腦卒中患者常伴有其他器官的多種疾病,這些病人大部分曾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細菌對各種抗生素的耐藥明顯增加,而致人體生理機能改變,而致菌群失調,使交叉感染,條件致病菌,雙重感染的機會大大增加。
3.6 營養因素
多數腦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障礙,吞咽困難,應激性潰瘍等,病人吞咽功能下降,長期臥床,進流質飲食,這樣導致患者營養不良,的蛋白血癥,機體抵抗力進一步下降易導致尿路感染。
4 預防護理措施
4.1 加強基礎護理,積極治療原發病,加強基礎護理:(1)、病室環境的消毒,定時開窗通風,控制家屬探視時間及次數,每天用1:500含氯消毒液濕式打掃2次,并進行紫外線消毒。這樣可殺滅空氣中細菌,杜絕醫源性感染。(2)、保持床單位的整潔,及時更換被污染的床單位。保持干凈、清潔、平整,減少致病菌的侵害。(3)、保持外的清潔,勤換內褲,大便后用干凈衛生紙擦拭或用溫水清洗,應從前向后,避免污染尿道口。洗滌時所用的盆要專人專用,防止交叉感染。
4.2 留置導尿患者的護理:(1)、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護士的干預來避免不必要的導管安置和限制導管使用時間可減少尿路感染,⑩應加強相關培訓,通過教育和實現新知識補充,并用新知識指導實踐,⑾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2)、尿管的選擇:選擇尿管過粗不但易造成劇烈刺激,且造成組織損傷,臨床上應根據具體情況個性化選擇。硅膠導尿管,表面光滑、壁薄、柔軟、內經相對粗,尿液流速快,不易形成殼垢、難堵塞,對人刺激小,減輕留置導尿管的副作用。⑿目前臨床應用較多。(3)、導尿的無菌操作:導尿時無菌操作不正規或消毒不嚴格均可將尿道口的細菌帶入膀胱造成菌尿。無菌操作是預防感染的前提,馬保俠研究表明,如果將導尿管與集尿袋連接先后順序加以改動,先連接氣囊導尿管與集尿袋,然后在接常規的順序進行導尿,更符合無菌操作。⒀(4)、集尿袋更換時間:留置導尿的腔內逆行感染病原菌多來自集尿系統:集尿袋、膀胱沖洗液,為保持密閉性,應盡量減少尿管與集尿袋接頭分離。單向活瓣集尿袋具有防止尿液逆流,減少尿路感染發生的作用。⒁賀彩芳等研究表明,單向活瓣集尿袋每周更換1次為宜,普通無菌集尿袋每周更換2次較適宜。⒂(5)、導尿管留置時間:導尿管留置的時間與尿路感染的發生正比。留置導尿時間越長,則尿路感染發生率越高。對于腦卒中的部分老年病人,必須留置。(如尿失禁等)也應在不需要時立即拔除。目前留置導尿在老年病人中還常被濫用。我們應根據病情加強評估,提醒醫生及時拔除尿管。(6)、留置尿管更換周期:近年來不少研究者對留置導尿患者,更換導尿管周期進行了研究,高危尿管阻塞患者(PH>0.8)每2周更換1次導尿管。非尿管阻塞患者(PH
5 展望
綜上所述,腦卒中留置導尿老年患者發生尿路感染,給病人帶來相當大的痛苦增加了病死率,住院費用及時間。尿路感染的發生,與患者疾病因素,自身因素,尿管的選擇,留置時間,膀胱沖洗、會陰護理,減少大便的感染,保證足夠尿量等因素有關。嚴格掌握留置尿管的指征,盡早拔除是關鍵,加強留置導尿期間的護理是控制感染不可缺少的環節。嚴格的無菌操作,保持會清潔,選擇合適導尿管,加強腦卒中老年患者的支持營養,加強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鼓勵多飲水,均會降低尿路感染的發生。但對于,大便失禁留置導尿病人是否需要經常更換尿管,會陰護理的方法和溶液,采取哪種措施能最有效地保持大便失禁患者會清潔,以減少尿路感染的機會等,有待于今后研究解決。
參考文獻:
[1] 劉燕,雙腔氣囊,導尿管,留置導尿并發癥的發生原因及預防護理。2007(6)
[2] 容桂榮,張萍萍、郭芳、劉瑞芹、唐桂榮、單向沖洗式氣囊導尿管的臨床應用與分析2003(10).
[3] 俞學紅、任旭東、杜燕導尿與尿路感染分析。1996(6).
[4] oh kawa M.sugata T.Savak M Bacterial and cry stal ad herence to the surfaces of indwelling urethal cethelers 1990(4).
[5] 湯雅娟,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8.22(4):76~77.
[6] 錢桐蓀 腎臟病學。2001.
[7] Mojtaba M.Yunes p. Mohammad RF Intersive care unit-acquir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patients admitted with.sepsis:etiology,risk factors, and patters of antimicrobial resis tarce 2008.
[8] Laupland KB. Iygun DA. Davbies HD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acquiring nosocomial urinary tract in fect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 2002.
[9] Tos hie T,Kiyoko M.Shinobu O Relation ship between cathe ter care and catheter-associated,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t Japanese general hospitals,a prospectional study 2008.
[10] Ellen H.Elpern.Kathryn K r educing use of indwellyin urinary catheters and 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2009(6).
[11] imitri MD.Michael AK.James RJ Internel survey of Foley catheter practices and knowledge among Minnesota nurses 2010(1).
[12] 陳繹虹、張惠玲留置硅膠尿管與乳膠尿管患者舒適度比較,實用醫學雜志,2005.21(18)2089~2090.
鹽酸胺碘酮(又名可達龍)屬Ⅲ類抗心律失常藥。且具輕度Ⅰ及Ⅳ類抗心律失常藥性質。是預防心源性猝死和治療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藥物,具有療效好、副反應小、毒性低等優點。現已廣泛應用于心血管臨床。但因其PH值偏低,呈酸性,靜脈注射對機體血管組織的局部刺激性強,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謝及滲透壓改變,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引發靜脈血管、局部組織無菌性炎癥;輕者可引起局部組織發紅、疼痛,重者可出現靜脈血管條索狀改變伴有疼痛,甚至血管周圍皮膚結界狀硬結、局部組織壞死 [1],同時也嚴重影響了胺碘酮的臨床應用。本科采用復方七葉皂苷凝膠外涂和50%硫酸鎂濕敷,兩種藥物交替使用,對預防胺碘酮致靜脈炎的發生,減輕其臨床癥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就本醫院2013年1月~9月靜脈使用胺碘酮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9月靜脈使用胺碘酮患者32例,分別為靜脈泵入或靜脈滴注胺碘酮。男20例,女12例,年齡42~76歲,持續24h使用者3例。根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靜脈炎分級標準[2],Ⅰ級:穿刺點疼痛、紅和(或)腫,靜脈無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Ⅱ級:穿刺點疼痛、紅和(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Ⅲ級:穿刺點疼痛、紅和(或)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32例中符合靜脈炎其中Ⅰ級22例,Ⅱ級8例,Ⅲ級2例。
1.2方法 均采用復方七葉皂苷凝膠外涂和50%硫酸鎂濕敷,兩種藥物交替使用。外涂和紗布濕敷病變處的覆蓋面積大于病變邊緣1~2 cm,2h更換一次,為減少水分及藥液蒸發,可用保鮮膜覆蓋在紗布上,連續使用2~5d。
1.3療效評定標準治愈 紅、腫、熱、痛完全消失;顯效:痛感消失,紅腫消退面積≥70%;有效:痛感減輕、紅腫消退面積
2結果
32例患者通過使用復方七葉皂苷凝膠外涂和50%硫酸鎂濕敷后,只有2例患者效果比較差,其他患者靜脈炎癥狀明顯減輕,總有效率93.75%,明顯優于以往未采用任何護理干預措施患者。
3討論
血液正常pH值為7.4,超出此范圍,輸入的藥液無論過酸或過堿,都可干擾血管內膜的正常代謝和機能,引起靜脈炎[3]。臨床上常用的鹽酸胺碘酮,其pH值偏低,呈酸性,若配伍后偏離其pH值范圍,則可能產生混濁、沉淀或加速分解,引起靜脈炎[4,5]。其次,輸注通路選擇不當也是引起靜脈炎的一個原因,輸注時選擇末梢循環較差或管徑較細的上肢靜脈,偏癱肢體側的靜脈血管均易致靜脈炎;下肢靜脈的靜脈瓣多,血流緩慢,藥液在血管內停留的時間長,更易形成靜脈炎;尤其是老年患者靜脈瓣功能減退,使用時盡量不選擇下肢靜脈。使用鹽酸胺碘酮時,如果發生藥液滲漏,會導致注射部位疼痛、灼熱、紅腫,血管的脆性增加,血管痙攣,缺血低氧或靜脈條索狀改變,嚴重者導致皮膚潰瘍發生。靜脈炎發生后,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會增大治療難度[2]。
采用復方七葉皂苷凝膠外涂和50%硫酸鎂濕敷,對靜脈炎有明顯的預防作用,能夠有效地保護患者的血管。因為胺碘酮屬于強刺激性的藥物,外周靜脈用藥易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部分活化因子如5羥色胺等,游離至組織間隙,刺激末梢神經,造成局部紅、腫、熱、痛的炎癥反應[6]。硫酸鎂濕敷:主要是利用硫酸鎂具有高滲作用,促進局部組織水腫消退。此外鎂離子還具有抗炎、擴張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環作用,從而達到消炎止痛、消腫的目的。復方七葉皂苷凝膠可治療表淺的血栓性靜脈炎,用于靜脈護理。另外輸注前確保穿刺針在血管內可避免穿刺不成功時鹽酸胺碘酮進入局部組織,引起局部刺激。選擇粗且直的血管進行穿刺,也可防止藥物的外滲及降低引發靜脈炎的機率。一般不管患者有無局部靜脈炎癥狀,也應每24h更換穿刺部位,以此減少靜脈炎癥的發生。因此,交替使用復方七葉皂苷凝膠外涂和50%硫酸鎂濕敷可以減少胺碘酮引起的靜脈炎。
參考文獻:
[1]高娟.三種藥物治療持續靜脈泵入胺碘酮引起的靜脈炎效果觀察[J].中華臨床醫學月刊,2010,(7).
[2]付春華,趙雁,于瑩,等.靜脈輸入硫酸鎂預防諾維苯所致靜脈炎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2,11(37):816-817.
[3]李瑋,張俊,喬燕舞,等.高濃度胺碘酮靜脈泵入與靜脈炎關系的臨床研究[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4,13(6):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