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識和法律文化模板(10篇)

時間:2023-09-01 16:35: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法律意識和法律文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法律意識和法律文化

篇1

中圖分類號:G4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219-04

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是一部充滿人文精神,彰顯科學發展觀人文關懷的勞動合同法。然而,批判的武器不等于武器的批判,人文關懷的勞動合同法不等于勞動合同法的人文關懷,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勞動法的出臺也只是其人文關懷的起點和基礎。勞動合同法的人文關懷實際上應該是一個貫穿于其立法、執法、守法和司法的法律運行之完整過程。惟其如此,才能將精神、文化層面的東西轉化成物質和現實,才能將法律的規定變成現實的權利和義務,才能將充滿人文精神的《勞動合同法》轉化為《勞動合同法》的現實人文關懷。

大學生是我國勞動者的特殊群體,是勞動合同法未來的主體。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這個特殊群體日益擴大,必將成為未來勞動力市場的生力軍和主力軍。由此,以實證的方式并基于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執法、司法特別是大學生守法的環節研究勞動合同法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這對于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具有特殊的意義,對于勞動法的人文關懷研究也無疑具有窺一斑見全豹的價值和意義。

一如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只有具備了公民意識的人才能享用一樣,勞動合同法的人文關懷也只有具備了勞動法律意識和人文精神的勞動者才能實現。大學生作為未來勞動者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其勞動法律意識的培養,人文精神的滲透對于勞動合同法人文關懷的實現和轉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為此,我們對大學生勞動法律意識和人文精神狀態進行了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一、調查現狀及其描述

《勞動合同法》的人文關懷是一個系統工程,系統內涉及立法、執法、守法、司法等多個環節和方面,系統外則涉及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等諸多領域。本課題研究的重心主要放在守法的環節,具體說,著重放在大學生勞動法律意識培養與人文精神滲透的實證研究。我們認為,一如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只有具備了公民意識的人才能享用一樣,那么勞動合同法的人文關懷只有具備了勞動法律意識和人文精神的勞動者才能實現。大學生作為未來勞動者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其勞動法律意識的培養,人文精神的滲透對于勞動合同法人文關懷的實現和轉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兩年多來,通過大量的走訪、座談、調查問卷等調研形式,獲得大學生勞動法律意識和人文精神的文化底蘊現狀如下。

(一)人文精神的文化狀態

走訪、座談中大多數的學生(調查問卷中顯示81%的學生)面對勞動權益受到侵害的問題都表現出強烈的維權意識,表現出當代大學生追求公平、公正、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文精神的覺醒和人本主義的自覺。但涉及對企業的關懷、對他人的關懷、對自身的社會價值時則較為淡薄,表現出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陷、瑕疵和不完整性。

(二)勞動法律意識狀態

調研中,我們將大學生的勞動法律意識狀態由低到高分為三個層級進行了考量,即:勞動法律認知、勞動法律態度、勞動法律規范的內化定型和外化定型。

1.大學生勞動合同法律認知現狀

勞動合同法律認知是指大學生關于勞動合同法律規則的知識狀態,即勞動合同法知多少。這是勞動合同法律意識的起點和基礎。為了解大學生勞動合同法律認知現狀,在走訪調研的同時,設置了問卷(一)和問卷(二),其中問卷(二)第一部分對勞動合同法的認知包括3—7題(見表1)。

調查發現(表2),大多數學生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存在,占到被調查者的87%;但完整的閱讀過一遍的同學極少,只占被調查者的4%;較為深入的研究過勞動合同法的學生少之又少,只占被調查者的1%;個別學生甚至不知道有勞動法的存在,也不知勞動合同法的存在。通過學校教育獲得勞動合同法及其相關法律知識的占到89%,然而,在學校所開設的就業指導課上接觸關于勞動合同法知識的相對不多。

結論:當代大學生關于勞動合同法的知識較為貧乏。

2.大學生勞動合同法律態度現狀

大學生勞動合同法律態度是指大學生遵守勞動合同法的愿望,是意志層面的要素,表現為對勞動合同法的信任、尊重、敬畏并愿意恪守的程度。問卷(二)第二部分對勞動合同法的態度包括8—11題(見表2)。

圖 1 第9題示意圖

圖2  第10題示意圖

調查中發現,多數學生對勞動合同法有一定的信任度,認為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的維權還是必要和有作用的,但信任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受一些社會上勞動執法和司法狀況的消極信息的影響。面對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什么樣的解決方式的問題,83%的學生都選擇找熟人說情、找上級主管反映等非法律的手段,12%的學生甚至認為打官司費錢、費力、費時且未必有好的效果而選擇放棄權利。

結論:當代大學生的勞動合同法律等相關法律,有一定的信任,但信任程度不高。

篇2

為加快推進文化旅游強市建設,落實“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總體工作思路,以創新驅動為引領,以重大項目為突破,以融合發展為主線,推出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為實現2023年文化和旅游產業產值“雙千億”和增加值占比超過6%的目標,特制訂如下實施意見。

一、強化文化旅游頂層設計

成立以市委書記任政委、市長任組長的岳陽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岳陽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0)》,推動文化旅游規劃與其他專項規劃深度融合;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對重要事項實行“一事一議”,形成部門聯動、市縣協同合力;強化文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門統籌協調和綜合管理職能,對全市文化旅游規劃、項目進行論證和把關。(牽頭責任單位: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責任單位:市委編辦、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文旅廣電局,各縣市區黨委政府)

二、推進重大文化旅游項目建設

發揮重大文化旅游項目引領作用,把岳陽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獨特的山水自然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重點抓好岳陽樓-君山島、南湖風景區、張谷英村、屈子文化園、洋沙湖旅游度假區、天岳幕阜山等重點景區(度假區)建設。加快推進洞庭湖博物館、洞庭湖旅游母港、龍山生態科普基地、岳州古城、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等重點文化旅游項目建設。推動洞庭湖國際公館度假酒店、福朋喜來登酒店、悅榕莊酒店、阿波羅溫泉度假酒店等五星級旅游飯店創建和提質升級。支持岳陽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岳陽老鋪黃金、湖南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泰金寶精密(岳陽)有限公司等文化旅游企業做大做強。建設一批有特色的研學旅行基地,開發一批上規模的文旅裝備產業項目,打造一臺有影響的大型實景演出或影視作品。(牽頭責任單位:各縣市區黨委政府;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教體局、市文旅廣電局)

三、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融合

推進文化旅游產業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文化旅游與農業融合,發揮農業產業化特色小鎮的觀光休閑旅游作用,推進鄉村文化旅游環境綜合整治,助力鄉村振興。依托G240沿線鄉村美景、美食及特色農業產業,重點打造G240沿線農旅結合示范帶。推進文化旅游與工業融合,鼓勵工業企業以生產場景、科研與產品、企業文化與管理經驗等資源為依托,打造城陵磯港區、食品產業園等工業旅游示范點。推進文化旅游與體育融合,大力發展休閑體育旅游、探險旅游、徒步穿越、低空飛行、極限運動等體育運動,打造一批體育旅游精品賽事和精品線路。推進文化旅游與康養等新業態融合,積極推進養生谷、生態酒店、民宿等建設,發展生態健康旅游產業。(牽頭責任單位:各縣市區黨委政府;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工信局、市教體局、市文旅廣電局)

四、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務設施

推動市縣游客服務中心建設;加快智慧旅游平臺建設,開通主要旅游景區公共交通線路;推進景區停車場、旅游標識標牌建設;推動“廁所革命”。開發岳陽本地江鮮湖鮮、風味小吃等地方特色餐飲,推動各縣市區建設美食(夜市)街區。完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推動市縣完成公共圖書館、博物(紀念)館、文化館、美術館、劇場等文化設施建設和提質;建設方便閱讀和體驗的文化休閑區。(牽頭責任單位:各縣市區黨委政府;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國資委、市交通局、市商務糧食局、市城管局、市文旅廣電局)

五、加大文化旅游宣傳營銷力度

整合資源,打造“天下洞庭·樂游岳陽”旅游品牌,推廣岳陽文化旅游形象標識。在車站、碼頭、機場和高鐵、高速公路沿線等主要交通地段,設立旅游宣傳專用廣告位。運用新媒體和網絡等多種形式,深化“線上+線下+體驗”目的地營銷策劃。著力拓展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圈等大型客源市場,開展精準營銷。重點打造岳陽民俗文化節、君山愛情文化節、汨羅國際龍舟節、元宵長樂故事會、洞庭湖國際觀鳥節、岳陽小龍蝦博覽會、岳陽國際生態馬拉松、中國(平江)康養休閑避暑節等品牌。重點推出洞庭生態游、江湖名城游、湘楚文化游、休閑自駕游等精品旅游線路。建立環洞庭湖旅游聯盟、湘鄂贛天岳幕阜山文化旅游協作區等區域旅游合作機制。(牽頭責任單位:各縣市區黨委政府;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城管局、市地方海事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交通局、市商務糧食局、市文旅廣電局)

六、打造文化旅游創意園區

規劃打造文化旅游創意園區,引導支持一批有競爭實力和發展潛力的本土文化旅游企業,招商引進一批全國全省大型綜合性文化旅游企業集團,培育壯大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旅游企業入園聚集發展。重點發展文化旅游裝備制造、創意設計、高端印刷、文博會展、傳媒影視、工藝美術、演藝娛樂、康體養生等業態。鼓勵各縣市區推進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發展。(牽頭責任單位:各縣市區黨委政府;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文旅廣電局)

七、創新開發文化旅游產品

進一步挖掘全市歷史文化特色和文旅產業特色,開發具有獨特創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體系。大力發展岳州窯、岳州扇、汨羅龍舟、岳陽樓文創產品等工藝美術品,打造岳陽黃茶、岳陽小龍蝦、平江醬干、十三村醬菜、長樂甜酒、汨羅粽子、華容芥菜、臨湘浮標等特色品牌。鼓勵開發影視、動漫、游戲等新型文化旅游商品。加強文化旅游創意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支持企業建設文化旅游創意產品展示銷售中心和研發基地。舉辦市級文化旅游商品大賽。(牽頭責任單位:各縣市區黨委政府;責任單位:市商務糧食局、市文旅廣電局、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

八、加強文化旅游人才隊伍建設

重點引進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文化旅游領軍型人才。聘請一批國內外著名文化旅游專家,組建文化旅游發展智庫。努力培育高素質、專業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隊伍。與省內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的文化旅游人才培養基地。鼓勵和支持相關單位聘請高等院校專家學者擔任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顧問。注重發現和挖掘民間藝術人才,給予民間藝術人才以保護和支持。(牽頭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體局、市財政局、市文旅廣電局,各縣市區黨委政府)

九、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

篇3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擁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擁有十分豐富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旅游開發的重要資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和分類

1997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大會通過了《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申報書編寫指南》的決議,界定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含義,基本上沿用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定義。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19項代表作獲得通過,中國昆曲入選。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該公約詳細地界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括的范圍。至此,作為一個特定的專業術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進入學術界的視野。

從國內學術界主流的觀點看,基本認可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涵蓋的內容界定為: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禮儀、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2005年我國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文化、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這里的“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各種口頭表述,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包括傳統戲曲、音樂、歌舞以及宗教和民間信仰意識等表現形式;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包括重要的節慶、游戲、運動和重要集會等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包括時空觀、宇宙觀,對宇宙和宗教的信仰,關于天文和氣象的知識和預言,農耕活動和知識等;傳統的手工技能和文化創造形式,包括傳統的冶煉、醫藥知識和實踐,書法和傳統繪畫,食品和烹飪技藝等;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中可以看出,一般把其劃分為上述六類。但在我國目前的實踐中,大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第一批和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劃分的10大類基礎上調整為13大類,即語言(民族語言、方言等);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曲;曲藝;雜技;傳統武術、體育與競技;傳統美術、工藝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及其他工藝技術;傳統醫學和藥學;民俗和文化空間等。這是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基礎上,借鑒國際規范,提出的目前分類體系,也是一個動態的分類。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價值及特征

資源價值及特征是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本質特征,是資源價值評價的核心和基礎,具體歸納為六類。一是歷史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帶有特定時代的歷史特點,反映了當時的生產發展水平、社會組織結構和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道德習俗。這些信息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關系和經濟關系,從而達到真實還原歷史的目的。二是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文化活化石。其文化價值有三個特點:其獨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反映該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具有不可重復性;累積性,是指在該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所積淀下來的文化;多樣性,是指非物質文化內容的豐富和創新發展。三是精神價值。是指文化遺產自身所深深蘊藏著的、在長期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積淀而成的、積極向上的、有凝聚力號召力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包含了發展的經驗、生存的智慧,民族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在內的群體意識、群體精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和核心。四是科學價值。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含有相當程度的科學因素和成分,具有科學研究的價值,為我們提供了積極豐富的具有學術價值的史料,比如我國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醫學藥學等就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五是審美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了一個民族的生活風貌、審美情趣和藝術創造力;比如很多傳統藝術品在形象、色彩、意境、風情及藝術、哲學、宗教等方面帶給人們精神上或情緒上的審美感染力,即使在今天也值得大家欣賞和研究。六是時代價值。包括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了大量的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就構成了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即教育價值;經濟價值指的是在做好搶救和保護的前提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資源合理開發,轉化為現實的經濟效益。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利用與旅游開發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價值和特征我們可以發現,旅游產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有著很深的內在聯系。將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成旅游產品,既可以作為獨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進旅游事業的發展,又可以作為保護和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和審美價值為旅游開發提供了豐富的高質量的旅游資源。許多精品的旅游線路和產品都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些價值中提煉出來的。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獨特性使其可能成為稀有的旅游資源。這種稀有的旅游資源極大地滿足了旅游者追新求異的好奇心,所以可以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獨特性開發出高質量的旅游產品。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的多樣性為旅游產品的多元化的開發提供了基礎。目前我國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了13大類,不同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分類開發成不同的旅游產品,極大地豐富了旅游產品的內容和形式,能夠滿足各種文化背景不同類型不同年齡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因此,要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積極發掘旅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促進因素,注意回避其不良影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的發展能夠相得益彰。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

1、比較成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

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是收藏和展示一個國家、地區或者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場所,也是以記錄、錄像的形式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式。其特點是主要按照固態形式展出。從實踐來看,該模式雖然展示內容齊全,但表現形式不生動。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公園模式。即一種以展現非遺為主題,以滿足旅游者多樣化休閑娛樂為目的,建立極強參與性和知識性的主題景區。其中民俗文化類的主題公園占有很大比例,民俗度假村屬于原生自然濃縮式的具體形式。其特點是主體突出,綜合性強,有一定的參與度,但投資周期長,風險大。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慶旅游節慶模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節慶模式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通過民俗或廟會的形式展示。一類是民俗節日旅游,即利用傳統的民俗節日,開發成一種觀光和參與相結合的旅游活動。另一類是民俗活動旅游,即以傳統的民俗節慶活動為主題,舉辦專門的文化旅游活動,是在現代旅游發展過程中專門開發的節日活動。但無論哪類節慶模式,都有很強的時效性。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臺化表演模式。將適宜開發利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搬上舞臺,通過表演形式展示給游客。舞臺化可以提高效率,符合旅游者滯留時間短的特征。舞臺化給游客以輕松的感覺,其唯美性滿足了游客放飛心情。但其產品形式單一,有時過于商業化。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開發模式。這類模式是對靜態博物館模式的改造,彌補了靜態博物館在滿足旅游者參與體驗方面的不足,通常表現為民族文化村(寨)形式,也稱為生態博物館。主要是針對那些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古風貌保存相對完好的民族村寨,依托該村寨特有的民居建筑、民俗風情、民族手工藝開展文化遺產旅游。六是手工藝制作模式。民族工藝是各族勞動為適應生活需要和審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或半機械方式制作的工藝品及生產過程。由于各地的歷史風俗、地理環境、審美觀點的不同,民族工藝各具特色。民族工藝歷史悠久,構思巧妙,技藝高超,制作過程多系手工操作,觀賞性、收藏性強,特別能激發游客的興趣和購買欲望。讓手工藝人用傳統的工藝方法現場進行制作,將制作過程完整地展現在游客面前,游客既可以購買產品,更親眼觀賞制作過程,還可以親手制作,親身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商品開發模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成旅游紀念品等形式進行展示,可制作旅游紀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旅游書籍音響等,出售給游客,增加旅游的附加值。

2、評價及建議

對于上述七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結合旅游的特點,通過綜合分析,本文建議如下:一是在旅游開發中綜合運用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或者非遺旅游和傳統旅游整合開發。這七種開發模式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單種模式作為一條旅游線路就顯得單一,因而可以在一條旅游線路上融合幾種模式,將其優點發揮最大;同時也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和傳統的旅游線路結合起來推廣,這樣旅游的內容和形式就更加豐富,游客的反映效果會更好。二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模式中,除博物館模式外,其他模式開發時都可以增加游客體驗環節。增加游客體驗是目前旅游市場發展的需要,讓游客實際感知旅游產品或服務的品質或性能,可以滿足游客的參與意愿,充分地調動游客的積極性。三是在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時,可以充分地運用目前的一些最新科技,讓旅游產品既有歷史的厚重感,也體現當代的時代感,與時俱進。非物質文化旅游產品也只有堅持不斷的發展創新才能保持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滿足日新月異的旅游需求,這樣的旅游產品既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又能提升非遺旅游的附加值。

四、結論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是我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基本方針。在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合理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選擇合適的開發模式,既有效豐富旅游項目的內容,激發游客的興趣,使旅游業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又可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發展。

(注:基金項目: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2011B776)。)

【參考文獻】

[1] 艾琳、盧欣石:草原生態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性開發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1).

[2] 楊森、張仲謀:2001―200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綜述[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3]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篇4

旅游產業融合是指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或者是產業內部不同行業之間發生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甚至是產業重組,最后實現產品創新,形成新型產業。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形成文化創意旅游產業,同時能造就大量文化創意旅游綜合體。旅游產業融合能夠提升旅游產業創新水平,促進旅游消費,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轉型與升級,提升旅游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也能帶動文化創意產業形成新的發展突破口,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泉州市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快,2012年更是舉辦了首屆文化創意產業節,成果顯著。借助文化資源,借助文化創意產業,將資源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加強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互動,將成為泉州產業發展的新亮點與新突破。

一、泉州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背景

(一)政策背景

政府是空間的供給者,是創意產業的外在推動力。福建省2012年頒布的《關于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在重點任務中提出推進產業融合的明確要求,提出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構想,提出培育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文化創意景區、歷史文化街區、旅游文化演藝產品[]。泉州近年來實行“退二進三”、“三舊改造”,對中心城區舊廠房進行改造,并出臺《泉州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發展規定》、《關于推動泉州市動漫產業發展的試行意見》等政策支持,2012年出臺的《泉州市政府關于推進中心市區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的試行實施意見》提出了鼓勵舊廠房發展服務業的舉措。一系列政策的制定與落實給泉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文化資源背景

泉州文化資源豐富,泉州市具有獨特的閩南文化、“海絲文化”、宗教文化、泉臺交流文化、僑鄉文化,使得泉州在繼承和開發泉臺文化、閩南生態文化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基礎和極強的創造力,深厚的文化與商業、娛樂、休閑結合,為泉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社會背景

泉州近年旅游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均取得很大進步,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互動集聚的代表―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創意園區傾向于選擇城市的工廠、倉庫等區域,泉州市工業基礎好,具有眾多特色突出的工業廠房,面臨產業結構升級而遭到廢棄,這些舊廠房具有交通便捷、租金低廉、寬敞明亮的建筑空間,這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硬件基礎,為城市中心地帶產業鏈延伸、帶動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意義。

(四)市民文化消費水平高,市場需求大

根據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就進入了文化旅游消費的快速啟動階段;人均GDP超過3031美元這個“門檻”,人們對文化旅游消費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人均GDP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文化旅游會出現“井噴”。泉州2011年人均GDP為8089美元,已進入“井噴階段”。2011年泉州城鎮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為2113元,2市民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為2272元,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消費價格指數為100.3。居民較高的消費需求使泉州文化創意產業進入重要的戰略時期,也為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二、泉州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一)旅游業發展現狀

泉州市近年旅游發展迅速,“十一五”時期,泉州市圍繞泉北“惠女風情”濱海休閑旅游圈、泉南商貿對臺濱海旅游圈、泉西安永德生態旅游圈三大功能圈,通過加大招商引資,落實項目帶動戰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產品功能,改革旅游發展模式,旅游業與文化、農業等其他行業融合加速,產業鏈不斷延伸,旅游得到長足跨越。2012年旅游接待總人數3246.8萬人次,同比增長17.4%;旅游總收入35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88%。

(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泉州市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先后頒布了《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推動泉州市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泉州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發展規定》、《關于推動泉州市動漫產業發展的試行意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具雛形,擁有文化旅游、藝術表演、娛樂餐飲、文化遺產、手工藝品等多種文化創意形式,也擁有數字娛樂,文化創意園區等文化創意高級形式。其中,泉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迅速,具有代表性的如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領SHOW天地創意園等是集文化創意、設計創意、都市工業旅游、創意辦公、休閑娛樂等于一體的創意產業園,此外還有極具當地特色的產業園區,如錦繡莊民間藝術園是集閩臺工藝美術品展示、閩南民俗風情表演、閩臺特色餐飲、休閑、購物、會議、養生于一體的一站式旅游文化體驗基地。

三、泉州市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融合發展對策研究

(一)制定完善的保障政策

創新管理機制。圍繞創意人才引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領域,加強政策支持。積極培育市場,擴大產業規模。設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小組,結合跨產業的合作模式,合理規劃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發展的戰略地位、方向、目標以及框架。由市將文化局領導擔任小組組長和副組長,并由宣傳部門、旅游局、廣電局、科技局等部門組成成員單位。

建立健全投資機制,支持創意研發,鼓勵自主創新。落實國家、省、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可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加以扶持,通過獎勵、補貼的形式支持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及設施建設。綜合運用財稅政策,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發給予獎勵或稅收減免優惠。擴大財政資金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支出。

(二)加強創意與旅游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文化旅游創意人才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治智力基礎。泉州有一定數量文化科研機構和旅游、創意人才,但不能完全滿足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的發展需求。應構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資源平臺,制定科學的人才政策,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給予泉州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業融合互動智力支持。完善人才培養與引進政策,加強閩臺創意人才交流與合作,建立健全兩岸人才合作交流機制,打造人才交流平臺,吸引臺灣創意產業人員來泉發展。另外,可針對不同的創意行業開展各類競賽活動,比如動漫大賽、游戲設計大賽或其他影視娛樂活動,公開、公平的發掘各類文化旅游創意人才。

(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是推動自主創新的重要保障,不僅能夠激勵創新主體發明創造的積極性,還能夠促進創新成果的市場化,創造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建立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切實保護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成果。加強文化創意產業版權保護,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各種侵權行為。此外,還應該加強對大眾的教育和引導,強化他們的產權保護意識,培養公眾的道德觀。

(四)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深度融合

1、打造精品旅游演藝娛樂與節慶

旅游節慶活動的開展旨在依托某一項或一系列旅游資源,通過內容豐富、開放性、參與性強的各種活動項目,以吸引大量受眾參與為基本原則,以活動帶動系列旅游消費和吸引投資,從而帶動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泉州具有深厚的閩南文化,文化演藝事業近年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但是文化創意演藝娛樂缺乏。應結合本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演藝項目。泉州應當結合本地閩南文化、“海絲文化”、宗教文化、泉臺交流文化、僑鄉文化,打造精品演藝與節慶。

2、堅持以創意為核心,全面開發文化旅游創意園區

文化旅游以營造文化氛圍、創造文化體驗為基礎,是標準的創意產業。文化產業也和旅游產業融合產生了文化創意產業,而文化創意產業在特定空間的集聚構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在創造體驗的過程中,要延伸產業鏈,除了旅游產業六要素之外,要加強旅游地產、藝術創作、動漫影視等產業發展,促進文化、旅游、科技、傳媒、藝術等多產業在園區集聚,將園區打造成為一個創意集聚的旅游目的地。此外,積極響應省政府號召,將中山路打造成為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目的地。

3、市場營銷上的創意互動

充分利用整合營銷、網絡營銷、關系營銷、文化營銷等多種營銷形式。重視文化營銷的運用,利用文化力和文化創意對泉州旅游展開全方位營銷,如充分利用設計、造型、設計、包裝、廣告、微博、微電影、微信等形式,在營銷過程中注重結合泉州本地的環境文化,綜合運用各類文化要素,制定出有文化特色的市場營銷組合

4、旅游商品融入文化創意

旅游商品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關系極為密切,二者融合發展的模式多樣。可在旅游商品的開發中融入泉州當地傳統文化特色和藝術內涵,豐富旅游商品的內涵;將泉州傳統工藝與新技術有機結合,開發出一批創意新穎獨特、設計精美、實用性強的旅游商品;通過動漫設計、軟件開發等手段,增加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通過扶持和吸引一批企業投資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打造一批創意新穎、泉州特色濃郁的文化旅游商品,從而使文化、藝術、旅游和創意產業互動。

(五)閩臺對接,先行先試,創意升級

加強與臺(港澳)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旅游業交流,與臺展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交流。整合閩臺兩地從事工業設計技術研發機構、院校、工業設計機構、服務供應商等優勢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相互協作、優勢互補。積極利用臺灣文化產業創意、研發、營銷及品牌經營上的優勢和基礎,推進兩岸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互補對接。逐步推動南音、梨園、木偶、高甲等優秀傳統文化拓展臺灣市場、擴大傳播面。此外,可建設泉臺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區,引進臺灣文化傳媒、工業設計、動漫影視、設計規劃、文化旅游等創意產業的轉移和延伸。

篇5

[中圖分類號] R19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2(a)-0125-04

The designment and development on tourism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He′nan

JI Baoyu PEI Lixin CHEN Suiqing DONG Chengming

School of Pharmacy,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 "The tourism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 new type of tourism, which ha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not onl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To promote the unique and long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He′nan, change the resource advantage in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the tourist brand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is growing, go deep into digging the resourc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He′nan. Developing actively the tourism product was that the subject of Chinese medicineculture. Chinese medicine ecotourism tourism, Chinese medicine ndustrial tourism,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market tourism,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tourism and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urism promot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ith tourism organic confluence. Let the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expanded rapidly for building the central economic zones.

[Key words] Th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urism; Base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全人類醫藥保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中醫藥學以其獨特的理論和現實的療效生存發展至今,且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其中有著深刻的內涵。中原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歷代名醫輩出,中原文化浸潤滋養了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因河南地處中原,南北氣候地理分界線從偏南部穿過,亞熱帶、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為眾多中藥材生長提供了適宜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東西南北藥用植物均能在這里生長和種植,使河南成為中藥資源大省。

同時河南也擁有豐厚的旅游資源:2011年,全省旅游系統圍繞中原經濟區建設大局,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旅游項目建設、旅游市場開發和旅游服務質量提升等重點工作,旅游業發展繼續保持好的趨勢、好的態勢和好的氣勢。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接待海內外游客3.07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802.06億元;全省共有A級旅游景區253家,其中5A級10家、4A級74家、3A級113家、2A級56家;星級飯店共有503家,其中五星級11家,四星級76家,三星級263家,二星級149家,一星級4家;旅行社共有1101家,總資產7.72億元,直接從業人員10430人,營業收入23.15億元。

由此可見,河南的中醫藥文化與旅游市場的結合前景廣闊。河南的中醫藥和旅游產業的潛力業非常巨大。應該大力挖掘潛力、激發潛能,通過整合優化、借鑒先進的經驗,讓中醫藥和旅游產業迅速崛起、助力中原經濟區建設。本研究能夠給廣大行內決策者、管理者、執行者、從業者等一些有益的啟示和幫助。

1 研究思路

從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高度,從全面貫徹落實省委九次黨代會精神的層面,全景式調研河南省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現狀[2],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全面分析,系統診斷,把河南中醫藥和旅游產業這個兩個主題有機結合起來,提出一整套解決方案和發展建議,梳理形成解決和加速中醫藥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辦法和途徑,希望它能夠成為河南省中醫藥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劑信息,弘揚中醫藥文化,推動中醫藥科學發展。相信在中原經濟區建設全面起航的歷史大背景下,使河南省能夠早日躋身中醫藥文化旅游強省行列,為中醫藥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發揮更大的效能。

2 研究內容

為弘揚河南厚重的中醫藥文化,變資源優勢為經濟發展優勢,依托于文化旅游資源的基礎,大力開發以中醫藥資源為主題的旅游產品,積極推動中醫藥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增添一抹亮色,助力實現中原夢。結合河南省中醫藥文化養生資源,可提供游覽、度假、休憩、療養、科考、科普、文化娛樂等多層面的服務項目示范基地主要分為:中醫藥生態旅游基地、中醫藥工業旅游基地、中藥材市場旅游基地、中醫藥養生旅游基地、中醫藥文化旅游基地等五大類。

2.1 中醫藥生態旅游

在河南中醫學院的兩個野外教學、科研實習基地(伏牛山龍峪灣森林公園、老界嶺自然保護區和太行山萬仙山旅游風景區)建立幾條可感受登山旅游、采擷百草樂趣的專線,沿途對常見、常用、道地的中藥掛牌,詳細介紹其植物名、科屬、中藥名、入藥部位、地理分布、功效、臨床應用等,以達到全民科普的目的。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地方,主要因為此處中藥物種豐富、蘊藏量大、人為干擾小、生態環境多樣性、交通便利、食宿經濟、安全有保障[3]。如西峽縣老界嶺自然保護區位于縣境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以老界嶺為界與洛陽市欒川縣、嵩縣相鄰,東與內鄉寶天曼自然保護區接連。保護區建于1982年,是南陽市面積最大的省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又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西長 23公里,南北寬16.7公里,總面積23萬畝。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保護區森林面積為20.3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3.3%。在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積占92.9%。總計植物約2200種,其中維管束植物1600種以上,隸屬125科516屬,占河南省植物種類的一半以上。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連香樹、香果樹、杜仲、銀杏、胡桃、水青樹、黃連、金錢槭、領春木、水曲柳、天麻、野大豆、青檀、華榛、秦嶺冷杉、紫莖、天竺桂、紅椿、猬實等20種;省級保護對象有紅豆杉、辛夷、河南毛葡萄、棱欏樹、大葉三七、金釵、七葉一枝花、貝母、河南海棠等。區內分布的中藥材種類幾乎涵蓋了植物志中涉及到的科屬,盛產黃芩、黃精、連翹、茯苓、辛夷、山楂、山茱萸、杜仲、丹參、黨參、柴胡、梔子、銀杏、天麻、瓜蔞等大宗中藥材[4]。

根據規劃,可在伏牛山和太行山旅游精品線路中,嵌入中醫藥文化旅游養生產品,規劃建設一個高標準的中醫藥文化養生中心,打造兩條中醫藥文化旅游示范線路,開創集文化體驗、養生體驗與休閑度假于一體的中醫藥養生文化旅游新模式[5],并逐漸向周邊輻射。使之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中醫藥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同時,抓住中藥材種植這一傳統強項產業,以藥材基地為依托,大力發展藥材基地旅游模式。如河南省的焦作市政府近些年不斷加大對四大懷藥的文化宣傳和品牌打造力度,廣泛利用網絡、影視傳媒、新聞媒體等多種渠道,開辟專欄,多管齊下,大力宣傳。成功運行焦作中藥網,全面介紹焦作懷藥產業化工作,強力宣傳懷藥品牌,面向國際市場,逐步將“焦作中藥網”建成四大懷藥產業的大型網絡平臺;先后六次邀請中央電視臺《發現之旅》、《鄉村大世界》、《走遍中國》、《健康之路》等欄目拍攝并播出四大懷藥電視節目,在《河南日報·中藥材版》開辟專欄介紹“四大懷藥”,在《農民日報》、《中國財經報》、《大公報》、《健康時報》、《北京晚報》、《鄭州晚報》、《焦作日報》等報刊上發表的大塊通訊報道40余篇,利用報紙大力宣傳四大懷藥[6]。使懷藥產業獲得快速發展,懷藥也走上了百姓餐桌,被公眾所熟知。基于此,可以組織游客到藥材的種植基地參觀,讓游客在體驗到“進山探寶”的樂趣的同時還可以“入園探寶”,切實體會什么是“四大懷藥”。其他諸如西峽縣的山茱萸規范化種植基地、封丘的金銀花規范化種植基地、南召的辛夷種植基地、濟源的冬凌草規范化種植基地等都可以體驗藥農采摘藥材的樂趣,還能領悟“藥材好,藥才好”的深刻內涵。

2.2 中醫藥工業旅游

首先,可以建設一座以發展歷史、藥材標本、診療器具、中醫古籍、名醫名方介紹為主要內容,集休閑、觀賞、科普于一體的中醫藥展覽館[7],以展示河南省博大的中醫藥文化[8]。將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完美結合,使游客在參觀、觀賞、休閑之中認識、了解當地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精髓及發展歷程。

其次,與中醫院、知名中藥制藥企業合作,引進先進理念,建一座展示當地中草藥的中藥房,同時應用傳統方法現場制作精優小包裝的中藥飲片,游客不僅能直視傳統老藥公的制藥工藝,還可作為旅游紀念品銷售。宛西制藥南陽總部的張仲景大藥房展示店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再次,可在中醫藥工業企業、藥市或商業場所等參觀中藥飲片、中藥湯劑、中成藥、中藥膏方等的傳統和現代制作過程。如在宛西制藥的西峽生產車間,筆者親眼看到了仲景牌六味地黃丸的生產加工流程:在國內最先進的中藥制劑生產線上,從原料攪拌到丸粒成型,從精準檢測到灌瓶包裝,一切都是那么的規范嚴謹。消費者感嘆:這樣的六味地黃丸看著放心,吃著安心。再如禹州的中藥材加工、炮制始于明代,薈萃了歷代技藝,因藥制宜,技藝獨特,制作精細,注重藥效,在“浸、泡、鍛、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加工炮制的“云片鹿茸”“百刀檳榔”“制蔞仁霜”等百余種中藥炮制精品馳名中外,在1911年的“萬國醫藥博覽會”上禹州的“九蒸熟地”引起轟動。許多加工炮制技藝被載入經典。除每年的藥交會外,游客也可以到開放性的飲片加工企業參觀。

2.3 中藥材市場旅游

河南是中藥材重要集散地之一。歷史上有禹州、百泉兩大全國性中藥材交易會,河南依托良好的地理和歷史優勢可以開發藥材市場作為旅游的新型基地。

禹州是我國中醫藥文化發祥地之一,中藥材種植、采集和加工歷史悠久,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從上古時代,軒轅黃帝、雷公隱居具茨山嘗草尋藥、教民治病;唐朝時,一代藥王孫思邈長年在此采藥行醫、懸壺濟世、著書立說,去世后又葬在禹州,留下了“醫不見藥王不妙,藥不經禹州不香”之說。禹州藥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延續200余年,在清乾隆年間達到鼎盛,形成春、秋、冬三季定期藥材交易會,吸引了全國以及西洋、南洋等地客商云集禹州,各地藥商多在此建立藥行、驛棧,自然形成了中藥材、飲片、丸散、山貨四大市場,藥幫組織還建立了商務活動的諸多會館,如名氣較大的有山西會館、懷幫會館、江西會館、十三幫會館等,呈現出“無街不藥行,處處聞藥香”的繁榮景象。

2002年,禹州市恢復舉辦禹州藥交會,至今已成功舉辦了8屆,中醫藥交易額從最初的6億多元增長到20多億元,吸引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藥商及醫藥界同行參展參會并進行學術交流。禹州市還與韓國山清郡結為友好城市,為禹州藥業走向世界、擴大國際間的交往合作搭建了友誼的橋梁。2007年,“禹州藥會”、“禹州中藥加工炮制技藝”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禹州藥會”還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禹州市被農業部批準為全國唯一的中藥材加工示范基地。

百泉藥會起源于隋大業四年衛源廟的河神祭祀活動,因太行山區盛產藥材,藥材交易漸成廟會上的一項重要內容。明洪武八年(1375年),藥材交易日漸成為廟會之主,廟會也正式演變成藥會。藥會的鼎盛時期,會期長達一月有余,每日上會者多達上萬人。素有“春暖花開到百泉,不到百泉藥不全”之美譽。

2.4 中醫藥養生旅游

以中醫保健養生為支撐,大力打造養生保健服務區。充分發揮溫泉、水庫等自然資源,開發藥浴、沙療、泥浴、中藥浴、名花湯、鹽浴、名酒湯、名木湯、奶浴、石板浴、天體浴等特色系列項目。如河南省盧氏縣的湯河溫泉,俗稱“湯池”。湯河溫泉綠山碧水,俊峰峭立,環境青幽,溫泉天然溢出,水溫達49℃,日出水量240立方米,水中富含硫 、氟、鈣、鐵等多種元素,可治療常見的一般性皮勝病。長期洗浴對慢性胃炎、腸道炎及失眠等癥有輔助療效。當地村民有露天裸浴的風俗,逢陰歷單日為男性,逢雙日為女性,毫不避人,足可見泉水之優、民風之淳樸。現已建成露天浴池、溫泉療養院、人工湖等設施,還組建了具備中藥熱敷、中藥熏蒸、穴位貼敷、冬病夏治、三伏貼、三九貼、推拿按摩等中醫特色服務的國醫館。游客在登山勞累之余來此愜意小憩,身心怡爽,不勝美哉,確是澡身沐德、強身健體的新休閑生活方式的選擇。

2.5 中醫藥文化旅游

通過建造一定規模或獨特的中醫藥人文與自然景觀,適宜開展中醫藥文化旅游活動,能充分體現出傳統中醫藥厚重的文化內涵。

如伏牛山的中藥文化旅游近兩年熱度持續增高,除了天然藥庫的自身吸引之外,醫圣張仲景自然成為其至關重要的文化元素名片。張仲景東漢南陽人,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其所著《傷寒雜病論》更是被稱為“眾方之祖”,宛西制藥的拳頭產品仲景牌六味地黃丸,正是源于此書演化而來。進入南陽,才真正感受到醫圣文化的濃厚氛圍:南陽市內的醫圣祠[9],西峽伏牛山上高達16 m的醫圣像,宛西制藥南陽總部的仲景之光紫銅文化浮雕強,都深刻記錄了這位前世高人的風采。中醫藥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0],曾經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貢獻。眾多的消費者在醫圣像前合影留念,在醫圣祠前的羊頭旁流連忘返。

再如,洛陽龍門石窟的藥方洞,始建于北魏,唐代建成,歷時200余年,洞內刻有100多個藥方,涉及動物、植物、礦物等120多種藥材,可治療內、外、婦、兒、五官科多種疾病。這些藥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洛陽藥方洞見證了中原醫學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

通過建立旅游通道,成立專門組織,培訓導游解說人員,把中醫藥歷史文化名人、傳說故事、現代制藥工藝工序、綠色環保藥品來源等有機結合起來,使觀者感受中醫藥文化的恒久魅力。

3 創新性和應用價值

3.1 創新性

目前關于河南省中醫藥產業的發展還沒有此類研究,特別是把中醫、中藥和旅游的綜合研究更是空白。這也成為中醫藥事業、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滯后、不均衡的因素之一,當然也是本文需要提出并希望解決的眾多問題之一。

3.2 應用價值

3.2.1 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寶貴的旅游資源 河南旅游與中醫藥文化的結合是資源共享的強強聯合,是旅游市場的需求,是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需要,符合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向,也將有助于弘揚我國優秀的中醫藥文化[11],特別是在中醫藥科普方面所創造的社會效益是十分巨大的。

3.2.2 中醫藥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設前景廣闊 “中醫藥文化旅游基地”是旅游多元化發展形勢下產生的一種新型旅游業態,既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又具有旅游的特征。從國內發展看,中醫藥文化與旅游結合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現實需求。從國際市場看,到中國旅游,體驗“望聞問切”,必將為越來越多國外游客的最佳選擇。

4 小結

通過筆者全面、多視角、回顧和前瞻兼具的系統研究,能摸清制約和影響發展的癥結所在,辨證施治,提出解決問題的治療方案。加強河南中醫藥旅游的研究與開發,既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也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12]。總之,本研究可作為有關部門的決策參考,也將成為產業發展的有力借鑒,從而促進中醫藥文化產業的全面協調快速地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燕,寧澤璞.略論中醫藥文化產業化[J].世界中醫藥,2011,5(6):372.

[2] 許東升,尹麗,張順超,等.河南省中醫藥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J].中醫學報,2012,(7):18.

[3] 紀寶玉,陳隨清,裴莉昕,等.中藥學專業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研究與實踐[J].中國醫藥導報,2012,2(9):140.

[4] 楊春澍.藥用植物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50.

[5] 李秀明,姚崢嶸,張洪雷.中醫藥文化傳播之于國家軟實力建設的思考[J].醫學與社會,2011,10(24):15.

[6] 張曉州,白永平.焦作四大懷藥區域比較優勢及空間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6(30):140.

[7] 江海燕,李培春,寧小清,等.加強展館內涵建設、積極開展中醫藥文化及科普知識的推廣[J].中外婦兒健康,2011, 19(6):503.

[8] 高婷婷.廣東省中醫藥文化旅游的開發與發展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2,17(9):134.

[9] 葉立軍.公益性與產業化有機結合的典范—評十大中醫藥文化基地[J].中醫藥導報,2012,2(18):5.

[10] 宋欣陽,王群.挖掘中醫藥文化教育資源,服務醫學人文精神教育[J].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4(26):101.

篇6

0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多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河南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沖擊,生存狀況令人堪憂。因此,加強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1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體驗旅游產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以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①口頭傳統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②表演藝術;③社會民俗、禮儀、節慶;④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⑤傳統的手工藝技能”。而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旅游體驗產品是指旅游經營者提供的以體驗作為核心吸引力的用于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的旅游產品,是旅游者在身心狀態都達到特定水準時,意識中產生的一種感覺,是旅游者身心狀態與旅游產品的互動過程。“體驗旅游”特別強調游客的參與和體驗,重視游客角色的轉換,使游客在旅游活動中真正感受到樂趣。

2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品類繁多。目前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8項(主要項目見表1)。2006年10月9日,河南省文化廳確定了12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9年省文化廳又確定了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14項,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25項。

3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開發模式

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效益的重要途徑是進行體驗式旅游產品開發,在目前的旅游開發實踐中,以博物館展示、主題公園和舞臺劇表演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模式,并且有了很大的市場成績。對于河南省來說,根據上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開發的原則,要在以上基本模式的基礎上,根據河南省作為文化大省的實際,針對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探尋出具有中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開發模式。

3.1 原生態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模式

原生態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形式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可以有效地降低遺產被異化或者扭曲的可能性,因此,對于瀕危的、難以推廣的遺產,建立“博物館”進行原生態展示,使得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保留其原始狀態。比如傳統工藝品、民間文化和傳統醫藥都可以通過建立博物館的形式進行保護和展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原生態,在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保持原汁原味,因此建立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是開發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的主要路徑。在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載體的基礎上,要融入體驗旅游的觀念,跳出傳統博物館的窠臼,開發游客體驗區,增加旅游者的參與性,使靜態的展示和動態的參與相結合。河南省的傳統技藝和民間美術可采用這種原生態的靜態、動態相結合的博物館形式進行合理開發,比如木板年畫、泥塑、石雕、玉雕、汴銹、剪紙等。

3.2 實景舞臺劇模式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

實景舞臺劇中主要是通過“人”這一核心載體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是活態性的展。從體驗旅游的角度,實景舞臺劇模式直觀表現文化現象和體驗性極強的開發模式,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價值,尤其是在民俗、戲劇、民間舞蹈等文化資源的展示方面,更具休閑娛樂價值,旅游者的旅游體驗深刻。因此,依托河南的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曲、雜技與競技等遺產,立足中原文化現狀,推出不同規模的實景舞臺劇。

目前,河南已經形成了一些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的大型實景舞臺劇,比如:以少林功夫為主的大型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盛典》、以河南傳統戲曲為主的著名電視欄目《梨園春》、《武林風》、以民俗為主的太昊伏羲祭典、馬街書會、洛陽牡丹花會、黃帝祭典等,在國內外均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由于實景舞臺劇能增加游客的體驗效果,因此河南應進一步加大對相關遺產的實景舞臺劇的設計開發,尤其是加大民間文學和民間音樂的開發力度,以形成一批游客參與度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景舞臺劇。

3.3 主題公園模式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

從展示文化遺產的類別和深度來看,主題公園要比以上兩種模式展示的內容更為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公園是一類綜合性的旅游產品,可以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民間歌舞、民間傳說、民俗、曲藝、手工技藝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主題公園模式更具有極強參與性和知識性,深受游客的喜愛。因此,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保護的理想模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公園。但是主題公園的開發由于資金投入和客源需求量大,導致其失敗的風險也比較大。中原經濟區戰略的提出盡管進一步促進了河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但是從游客的偏好以及客源分流的市場分析,目前支撐一個規模龐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公園的運行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現階段河南還不適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體公園,應做好文化遺產主題公園的規劃、評估等各項前期工作。

3.4 市場產品化運作模式

以上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具體形式,從開發的內在要求來看,市場產品化運作是貫穿于這些具體形式之中的。比如實景舞演出本身就是一種市場產品化的具體形式,舞臺化是為了實現商品性,商品性要通過舞臺化來實現。傳統戲曲、民間音樂、民間傳說等,要想完全展示給游客就必須要進行舞臺化的表演。值得注意的是,市場產品化以后如何在保持原生性和真實性的前提下合理保護和開發。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

[2]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護工作的意見.文化部網站.

[3]曹新向.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業發展對策.西北農林科技.

[4]陳天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區域旅游資源[J].經濟經緯, 2006(2).

[5]謝彥君.旅游體驗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6]劉建平,陳蛟鳳,林龍飛.論旅游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貴州民族研究,2007(3).

[7]汪宇明,馬木蘭.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型為旅游產品的路徑研究[J].旅游科學.2007(4).

[8]松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之用[J].旅游時代.2007(4).

篇7

根據國務院國發〔1985〕131號《國務院關于切實抓緊抓好糧食工作的通知》和國務院國發[1986]96號《國務院關于完善糧食合同定購制度的通知》中有關規定,簽訂糧食定購合同,催收國家定購糧,追究拒交國家定購糧行為人的責任,均屬國家行政職權范圍。雖某些地區將農民應上交國家的糧食定購數額寫入村委會與村民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中,但這并不影響國家行使行政職權,向農民征收定購糧。國家向農民征購糧食同村委會與村民簽訂土地承包合同,是屬于兩個不同性質的法律行為和法律關系。國家向農民征購糧食屬于國家計劃定購,除依法減免外,應作為義務完成定購數額。因此,對村委會要求村民按照合同議定數額履行交納國家定購糧的起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此復

附: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村委會要求村民按合同議定數額履行交納國家征購糧的起訴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請示

                                     (89)寧法研字第5號

篇8

一、市場經濟與法律意識、道德建設的關系

經過多年的討論,人們普遍認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法律意識、道德建設有雙重影響。其積極的影響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不僅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為社會主義法律意識、道德建設打下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增強了人們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意識和開拓意識,對轉變人們的觀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道德建設。

首先,市場經濟本身具有法律意識、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觀點認為,市場經濟本身就是法律意識、道德經濟。市場經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果,是人類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的經濟規律。因此,市場經濟并非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經濟現象,而是縱跨了幾種社會形態的經濟現象。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原則決定了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是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并最終達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聯系在一起,決定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必然是在堅持等價交換。尊重物質利益原則的同時,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統一起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道德性質必然是社會主義經濟關系與社會進步要求的集體主義精神的統一,從而真正實現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法律意識、道德進步、經濟尺度和法律意識、道德尺度的真正統一。

其次,市場經濟的運作具有法律意識、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場經濟是利益驅動型經濟,是主體多元型經濟,因而很難完全避免商業投機行為。但是,規范的市場經濟同時也是公平競爭型經濟、質量效益型經濟和法制紀律型經濟,是文化含量越來越高的經濟形態。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嶄新的經濟模式,其運行秩序要求在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道德價值之中實現,所以法律意識、道德必須介人到市場經濟的生成和運作過程,并在其中發揮充分的調控作用。與此同時,人們選擇市場經濟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律意識、道德建設

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有法律意識的人認為,我們所要建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律意識、道德體系,應當是適應和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同時又引導和超越市場經濟的。法律意識、道德建設要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相適應,為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和健康發展提供動力支持。因此,在新世紀建設一個有利于社會主義改革發展穩定的價值觀念和法律意識、道德體系,井能廣泛地被廣大干部群眾接受,就成為當前思想法律意識、道德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社會主義法律意識、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

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法律意識、道德的核心原則。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法律意識、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這是社會主義法律意識、道德所有要求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法律意識、道德原則的基本點。為人民服務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相互關系的本質要求。它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能等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可以為任何社會所接受,而為人民服務則是社會主義社會所特有的法律意識、道德核心原則。

關于法律意識、道德基本原則問題上,大家有不同觀點。多數人認為,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法律意識、道德的基本原則,集體主義是與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聯系在一起的,只要社會主義制度不變,就要堅持集體主義的原則,但要通過研究對集體主義作出更全面、更科學的解釋。在計劃經濟時代,曾出現過對集體主義作出極端利他主義的解釋。由于長期忽視個人的價值、尊嚴和權利,忽視個人正當的利益,甚至把個人利益等同于個人主義來加以反對,這種實踐誤差不僅導致了對人的個性的壓抑,同時造成了對每個個人積極性、創造性的扼殺。

(二)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法律意識、道德建設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首先要注重法律意識、道德資源的開發利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律意識、道德建設不可能也不應該拋棄中國優秀法律意識、道德傳統和西方文明的優秀成果,而應充分開發和利用己有的法律意識、道德資源,為社會主義法律意識、道德建設服務。近年來,許多學者為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律意識、道德建設要吸收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和西方文明中先進合理的東西,特別要吸收中國優秀法律意識、道德的傳統。

法律意識、道德建設與制度建設。近年來不少研究者著眼于法律意識、道德建設與制度建設的研究。認為,一是要通過制度建設有效維護公平。正義和秩序。因為社會不公正恰恰是引發不法律意識、道德的原因。二是通過制度建設保證使具體的不法律意識、道德行為付出代價,不能使違反法律意識、道德的行為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行為,更不能使遵守法律意識、道德的人總成為事實上的吃虧者。三是法律意識、道德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過程,因此應重視社會政治生活中黨政領導干部的法律意識、道德形象。

篇9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法律的體系也在不斷的完善,職業院校對于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以及法律意識也逐漸重視起來。滲透式教育主要是在逐漸滲透的過程中達到對于學生的行為、思想影響的教育方式,對于傳統教育過程中的存在的缺點和不足能夠實現有效的彌補,因而職業院校需要將這一教育的方法實現更為積極的應用,實現德育水平以及法律意識進一步優化的滲透性措施,將教育的有效性顯著提升。

一、職業院校中學生德育水平以及法律意識普遍不高的主要表現

(一)職業院校中的部分學生對于法律意識的認識不足

現在的職業院校中學生對于法律的態度既具有積極性,也具有消極性。在各類生活實踐中,學生能夠實現對于法律的作用的正確認識,同時也能夠使用法律的手段來實現自身合法權益的保護。但是另一個方面,很多職業院校學生往往存在著消極的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對于法律賦予的控告、檢舉等方面的權利往往選擇忽略,甚至選擇避而遠之的態度,在自身權益受到傷害的情況,不愿意使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身利益,甚至只是采取容忍的措施,希望能夠保證以后的平安生活,自認為能夠消除后顧之憂。存在這種消極的心理,導致職業院校中法律意識建設的步伐被減慢了,對于普法教育過程中的進一步完善有阻礙的作用。

(二)一些職業院校學對于法律的依賴感和信任感缺乏

現在,我國絕大多數職業院校都實現了組織學生學習法律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個課程來實現的。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著法律學習的不規范以及不系統的情況,同時學校也存在對于這門課程不能夠足夠重視的情況,甚至一些學生在觸犯了法律后仍然渾然不知。一些學生在受到侵害時不懂如何使用法律的武器實現自身合法權益的維護,在正義、公平、公正、等法價值原理等方面,具有非常淺薄的認識。同時,職業院校的學生對法律的信任感缺乏。因而職業院校中學生缺乏對于法律基本知識的正確認識,另外現在社會上還存在著諸多利用各種方法實現法律責任逃避的現象,監管不嚴、司法腐敗等問題時有發生,一些職業院校學生存在著不信任法律的思想傾向。最后,針對法律的信仰不足。目前,職業院校學生沒有清晰的對于法律的神圣感的概念以及依賴的感覺,在行為上則表現出參與法律的過程不夠積極的狀態。

(三)一些職業院校學生的義務和權利觀念較為淡薄

目前,很多職業院校中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權利意識,而義務的觀念則較為淡薄。如今,很大一部分學生只對自身的權利進行關注,如獎學金、資助以及畢業證等的獲得,而對于學習的各項管理制度以及違紀處分則具有較低的關注度,甚至缺乏認同。最為典型的事例如學費的繳納問題,這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所必須盡到的義務,在高等教育的相關法規中有明確的規定,但是仍有一些學生因為其本身淡薄的法律意識以及義務履行的觀念,對學費進行故意不繳納或者拖欠的情況。職業院校中的學費是學校規定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應該繳納的相關費用,不繳納學費對于學校的發展和建設有著直接的影響,也會導致教師的一部分權益不能夠得到保證。另外,這種情況的存在也代表了對于按時繳納學費的學生的不公平。職業院校中的學生對于這些內容沒有足夠的認識,一些學生在認識法律的作用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導致其淺薄的法制觀念。

二、實現職業院校中法律意識以及德育水平滲透的主要原則

要想將滲透職業院校中的德育水平和法律意識的程度提升,職業院校就需要對滲透的相應教育過程的原則進行遵守:

(一)職業院校教學過程需要增加趣味性

職業院校大多是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新奇感,有很強的探究新事物的欲望。這些學生進行學習過程最為重要的動力就是興趣,因此就需要在滲透德育以及法律意識的過程中,實現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將其趣味性增強,達到教學過程與學生實際興趣愛好進行充分的結合,實現對于德育以及法律意識相應興趣的提升,讓學生更為主動的去接受德育的過程,并積極的學習法律相關的知識。

(二)職業院校的教學過程需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滲透法律意識以及德育的過程是目標性很強的教學類活動。教師應該提前明確滲透教育的相關目標,將德育以及法律的內容有效的融入到教學的過程中去,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教學活動的過程,對針對教材以及教學活動的情況將德育、法律因素中的運用和開發工作進行加強。

(三)職業院校教學過程應該具備靈活性

教育的過程不應該只是照搬以前的教育方法,要更加靈活的將各種知識滲透到學校的不同的教學過程中去。如在“母親節”時,舉辦相應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對“贍養方面”的德育知識中的“義務”以及“權利”進行對等性的滲透,實現其在活動過程中的傳授過程,將“孝道”的思想向學生傳授,讓學生能夠明白,父母對其養育的過程是父母的“義務”,而長大之后,子女也有對父母進行贍養的“義務”,這也是父母本身所擁有的“權利”。在不斷規范學生道德各方面意識的過程中,將其法律的知識進行不斷的增強。

三、職業院校實現法律意識以及德育滲透優化的方法

為了將職業院校的法律意識以及德育滲透進行提升,就需要在滲透教育中進行各種方法的優化,在滲透教育進行的不同方向,實現改善教育滲透過程中的整體效果。

(一)職業院校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實現德育水平以及法律意識的滲透過程

在現在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和法律意識滲透的課程基本上就是只有法律課程以及思想政治課程,在其他學科中,教師一般只是進行本學科的教學活動,極少進行相關知識的滲透的過程,因此就需要職業院校對所有教師提出要求,在其教學的過程中實現滲透德育以及法律意識的相關的知識,讓其認識到,在每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缺乏滲透德育和法律相關知識,都因為其教學的過程中是缺少目的性的。比如,在進行計算機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進行文明上網的教學過程中,實現滲透德育的過程,讓學生對于網路垃圾的危害性進行更清晰的了解,將學生良好的網路道德培養起來。另外,在將法律意識滲透于網路完全的教育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對于各種由法律實現制裁的方法以及對應的違法行為進行明確的了解,將更為良好的法律意識樹立起來。

(二)職業院校需要將學生職業的發展過程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實現滲透法律意識以及德育的過程

與本科教育相比,職業院校的教育過程與其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職業定位的問題。在將學生的職業作風、職業責任、職業理想等方面與滲透教育的開展相結合的過程中,能夠將更好的教學效果體現出來。例如,可以依據學生不同的年級、性別、專業的情況進行職業規劃輔導工作的開展,并把相應行業中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規以及職業道德在輔導的過程中實現滲透,并可以實現信息化手段的借助,將相應的職業規劃網站建立起來,實現職業與法律、職業與道德、行業動態、名人軼事等相關板塊的設計,并在各個板塊中將核實的德育內容以及法律知識添加其中,實現對學生德育以及法律教育潛移默化的滲透的過程。

(三)職業院校要創建更多學生喜歡的活動,實現滲透德育以及法律相關知識的過程

比如,在進行傳統文化節活動的舉辦過程中,需要對學生在文化節上的活動進行鼓勵,將自己制造的傳統手工文化作品向學生進行出售,并將其他學生吸引到其中,積極的參與互動的過程。在對傳統道德文化魅力進行親身體會的過程中,實現誠信、孝道、尊老愛幼等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品質向更多的人進行宣傳,以達到有效滲透德育的過程。同時也能夠進行情景劇創作大賽的組織和參與,對學生進行日常法律知識情景劇的創作過程進行鼓勵,學生在參與表演以及觀看表演的過程中實現對于相關的法律知識在情景劇中的獲取過程,在得到愉悅感的同時,也能夠將情景劇中相關的法律類知識實現印象的加深,讓其對相應的法律和法規的知識進行熟知,以實現法律知識有效滲透的主旨。另外,職業院校中,還能夠舉辦辯論比賽、愛心類活以及相應知識和作品展覽等學生喜愛的活動,實現有效滲透德育以及法律意識的目的。

(四)職業院校需要對學生講法理、講秩序、講證據、講道德的能力培養出來

法律意識以及德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講法理、講秩序、講證據、講道德。需要將這項教育放入到課程安排以及教育計劃的正常過程中去,實現推廣、實踐、學習法律知識在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計劃中包含,這是現在職業院校實現滲透德育以及法律知識的一項重要途徑。學習興趣的培養,法律知識的學習、具體案例的討論的過程,應該是職業院校中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的所應該具有的相關內容。對學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用法、守法、懂法、知法的能力進行培養,是實現全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發展過程的主要前提。針對職業院校的法律類基礎課程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是實現職業院校的法律意識的教育過程的改進的主要方法。這個培養的過程,不是對法學家進行培養,也不是對未來的司法工作者的培養,是要對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培養,讓學生將牢固的法律信仰、穩定的法律修養以及高水平的德育素質培養出來。

四、結語

總而言之,“德”是治國之道、“法”是治國之本。因此,職業院校需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德育和法治教育知識加強培養。但是在目前的職業院校中相關的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學生具有較為薄弱的道德意識以及法律意識,學校需要對相關的原則進行遵守,在教育活動、職業規劃指導、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效的滲透德育和法律知識,將教學效果增強,幫助學生將良好的道德觀念以及法律意識樹立起來。

[參考文獻]

[1]余筱蘭.滲透式法律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有效運用[J].中國教育學刊,2015,1(1):237-238.

篇10

關鍵詞:中等職業;法律意識;途徑和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294-01

近年來,中職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呈現上升趨勢,日常生活中學生法律意識薄弱,不能有效運用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因此,提高中職學生的法律意識已刻不容緩。

一、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中職學生受到家庭、教育、社會等因素影響,重視個人利益,缺乏責任意識,法律觀念淡薄、法律信仰缺失,侵犯財產、人身權益的違法行為時有發生。不僅嚴重妨礙學校管理秩序,給家長帶來困擾,也給社會帶來不穩定的因素。

學校教育中,受教學計劃的限制,不能系統講授法律知識,導致學生法律知識匱乏;法制課教學形式單一,學生被動接受法律知識,導致學習法律的熱情不高;法制教育成效不明顯;使得學生不能準確定義自身行為性質,無法對行為進行法律評價,以致學生法律意識無法得到提升。

二、培養法律意識的必要性

中職生普遍年齡偏小,心智不成熟,易受不良行為的誤導,易沖動,閱歷淺、經歷少,對法律知識一知半解。法律意識淡薄是導致其走向違法犯罪道路最根本原因。因此,只有加強法律信仰教育,樹立法律權威,培養起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其思想狀態,進而預防和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三、提高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的途徑和方法

中職學校通過法制教育使學生具有了一定法律認識,但并沒有真正形成法律思維、法律意識和信仰。學校提高學生法律意識,必須從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加大法律知識普及,培養法律思維等綜合教育入手。

1.從信仰法律中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法律意識應當學會尊重法律、敬畏法律、信仰法律開始,只有對法律有了尊重、敬畏的意識,才會從心里下意識的學好法律、遵守法律,才會以法律為準繩去規范和制約自己的行為。生活中,存在著少數不符合法律規范的事情發生,從側面反映了法制的不健全和國人法律意識的淡薄,法制教育應從國情出發,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不合法的現象,運用法律知識去分析和評價不合法的現象,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價值觀,讓學生樹立起對法律的尊重、敬畏和信仰,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法律意識的培養。

2. 加強法制教育,提高法律認知能力。法律知識影響個人行為。通過法制教育,讓學生明白哪些行為是法律允許的,哪些是法律禁止的。利用“案例教學”方法,直觀形象的把法律的規定用簡單明了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通過行為對比,幫助學生鑒定行為的合法性;使他們把所學的法律知識變成自己行為規范的一部分,從而提高自身行為標準,約束外在行為,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知法、守法的水平。

3.創設情境模式,加強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了解。學習法律知識就是要讓學生合理地運用法律知識。然而,法律條文抽象乏味,學生理解較為困難,學習相關內容提不起興趣,嚴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從學生實際狀況和認知規律出發,創設教學情景,組織相關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通過親身觀察、感受,體驗違法犯罪行為對他人、自身、家庭及社會所造成的傷害,最終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轉變學校法律課教學理念。要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先改變教育教學理念。實踐中,大多數學校認為學生最重要的是專業技能的學習,將促進學生就業視為教學的最高目標,反向指導教學,法律課程流于形式。相反,學校應當堅持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品行和規范意識,加大法律教育的力度。學校也應不定期的聘請律師、司法人員、法學專家來給教師做培訓,讓其接受先進的法律理念,學習如何把法律理念融入到教學中,轉變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輕松的接受法律知識。

5.營造校園法治文化,創設法律學習氛圍。學校應當積極加大法律知識的宣傳,在校園中營造出良好的學法氛圍。利用文化專欄、校園網、校園電視臺、組織法律社團等,定期宣傳法律知識,進行普法教育工作,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促進自身法律意識的提升。將社會生活作為法律知識學習的教材,定期組織師生對身邊典型案例進行討論、辯論,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思辨法律問題,使學生受到積極的影響與啟迪,更好的理解法律知識、運用法律知識。將法治理念逐漸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學會用法律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逐步形成法律思維,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

綜上,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法律素養的提高,需要學校在法律教育、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創設法制文化氛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作出努力,以幫助學生學會尊重、敬畏、信仰法律,學會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国产精品视频线观看26uuu,免费av网站在线观看,免费一级a四片久久精品网,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亚洲欧美精品专区极品 | 一级a爱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第一页 日韩午夜午码高清福利片 中文字幕第一区第二区 | 最精品中文字幕亚洲日本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小说 | 日本免费高清一级性 | 日韩免费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