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31 16:40: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醫方劑學基礎,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俗話說“如要記得,必先懂得”,理解是記憶的基礎,只有理解了的知識才能記得牢固,才能靈活運用。因此,對于教材中的很多基本概念的識記,在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對概念中的關鍵字詞進行剖析,先理解,再記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趣味記憶
興趣能有效地誘發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自強不懈地鉆研文化科學知識。因此,教學中關于一些知識的記憶,可采取趣味記憶法來幫助學生記憶。趣味記憶方法很多,現介紹幾種:
(1)諧音記憶法
諧音記憶法就是要把需要記憶的化學內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諧音結合起來進行記憶,不僅利于學生記憶,而且能使學生興趣大增,記憶效果提高。
(2)數字記憶法
有些化學知識,若引進數的概念,采取數字記憶法,則能使問題變得有條理、簡捷、有秩序,便于學生記憶。
(3)口訣記憶法
口訣記憶法是一種科學的記憶方法,它是把識記材料編成“順口溜”,或合轍押韻的句子,通過口訣形式來加以記憶的方法,趣味性強、易于誦讀、方便記憶。
例如,記憶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是同學們比較傷腦筋的問題,可以編這樣的口訣:①鉀鈉銀氫+1價;鈣鎂鋇鋅+2價;氟氯溴碘-1價;通常氧是-2價;鋁三硅四磷五價;銅一二、鐵二三;二四六硫都齊全。②負一硝酸氫氧根;負二硫酸碳酸根;負三記住磷酸根;正一價的是銨根。在記憶電解水實驗現象和結論時,可編口訣:正氧負氫,氫二氧一。在記憶鹽溶解性時,可編口訣:鉀鈉銨硝溶水快;氯化物不溶氯化銀;硫酸鹽不溶硫酸鋇;碳酸鹽只溶鉀鈉銨;硫酸鈣、銀,碳酸鎂,這是三個微溶鹽。記憶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步驟時,可編口訣:反應開始先通氫,排盡空氣再點燈,黑色全部變紅色,熄燈冷卻再停氫。
三、規律記憶法
化學知識極為瑣碎,因此,學習化學時需將更多知識進行編排、抓關鍵、找規律、記特征。這就是規律記憶法,可幫助學生記憶。
四、對比記憶
對比是識記、理解、應用知識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區分易混淆的一些知識。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應用分析對比、綜合歸納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簡化記憶。
如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元素和原子、分子和原子、原子和離子、純凈物和混合物、單質和化合物、溶解度和溶質的質量分數等概念進行對比;對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金剛石和石墨、純金屬和合金性質進行差異對比;對碳、氫氣、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進行相似對比;對氫氣、氧氣、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進行分析對比等等,可以促使學生大腦積極思維,使知識逐步形成條理化、明朗化的特征。這樣,不僅記得清楚,提取也方便。
五、多通道記憶
人類是靠各種感官認識事物的,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發揮化學實驗的學科優勢,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接收和處理信息,獲取知識,增強記憶。
如化學方程式是化學反應簡明扼要的表達形式,是初中化學最常用、最重要的化學語言,在考試中所占分值也比較大,但在書寫時不出現任何錯誤的學生卻很少,可謂是初學化學者的一個難關。為克服這一難點,我讓學生記憶時不必死記硬背,而是聯想化學反應事實,即知道什么物質參加反應、在什么條件下進行、生成了什么物質、有什么現象發生,對這些一清二楚了,寫方程式便是水到渠成、得心應手,記憶效果自然比死記硬背要好得多。六、有效復習記憶
心理學家研究的“遺忘曲線”,表明了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此規律,教學中可組織有效地復習,幫助學生與遺忘作斗爭,增強記憶。
再如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記憶,有些學生雖一時記住了,但如不及時復習訓練,很容易遺忘。為幫助學生克服遺忘,我常采取及時復習和每天分散復習的方法來加強記憶。但復習要注意方法,避免機械重復,否則學生易出現反感情緒。每次復習都應給以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可借助一些比賽游戲,如學生個人間的縱向、同學之間的橫向、組與組間、男與女間的競爭,激起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
已經貯存的知識信息,若不反復運用,強化信息的痕跡,將會自動喪失而使得到的知識流失。所以,在教學中我還經常地有計劃、有目的地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如有代表性地讓學生做些上節、上章以至上冊的習題,增加一定數量的綜合題,可多次刺激,強化記憶,減少遺忘。
七、系統記憶
系統記憶就是按照知識的系統性,把分散的、片斷的知識重新組合,順理成章,編織成網,形成系統,然后按知識的系列結構進行記憶。
【關鍵詞】
醫學高職高專;中醫學基礎;教學方法探析
在醫學高等專科院校中,中醫學基礎教學最突出的問題是教材內容多,課時少。它是中醫專業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等專多門主干課程教學的縮寫版,授課學時僅僅54學時,要求學生全面掌握中醫學基礎全部內容難度非常大,因而,在中醫學的講授過程中往往側重于中醫學基礎知識的講解。該課程存在理解困難、內容多且抽象、文字難懂、知識面較廣等特點,再加上醫學高等專科院校的學生中醫基礎薄弱、知識積累較少、學習興趣不濃、學校安排課時相對較少等現狀,對學生而言要想在短時間學習、理解、掌握如此深奧的知識,難度可想而知;對老師來說,傳統的講授方法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普遍較差。筆者在中醫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探求,總結了幾點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1興趣學習法
這種方法重在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興趣,才會認真聽講,才可能學好。中醫學基礎作為學習、認識中醫的入門基礎課程,學生學習時感到枯燥、比較難理解和記憶。作為老師,首先應把難于理解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而不是照搬課本。比如在講解時適當運用“示意圖”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加深理解和記憶,如講解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時,可利用五行相生相克表描述相生相克關系:相生就是順時針相鄰相生,相克就是隔一行克一行。這樣結合圖表用一種簡單的語言描述,學生容易理解。再如在講解陰陽學說中陰陽互根互用時,可舉例“陰和陽的關系就像生活中沒有白天,就不會沒有黑夜;沒有黑夜,也就不會有白天”,以這樣通俗的語言講解,學生能夠較為愉快的接受且理解。
2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就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集體中相互交流各自的觀點或看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為了提高授課生動性及學生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一中心問題開展交流意見,互相啟發,弄懂問題。例如在講解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時,可把學生分成5組,并讓每一組各自討論并舉例說明其中一個基本內容的的含義。再如講解病因這一章節時,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六七情的致病特點,然后進行相互交流。分組討論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體合作能力,從而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3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以案例作為教學材料,結合教學主題,通過討論、問答等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讓學生了解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概念或理論,并培養學生高層次能力的教學方法[1]。教師在授課時可根據教學目標,適當在講授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具體案例來說明課堂所講授的內容,案例教學法中最常見的就是病案討論,它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形式,變過去教學中教師單向傳授的被動模式為師生雙向溝通、相互促進的積極教學模式,活躍教學氣氛,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綜合分析的能力。該方法是讓學生首先對病案進行分析,然后再根據內容的要求進行討論,最后老師進行講解的方法。案例可以是學生常見的病理現象,也可以是臨床中常見的病例,例如在講解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時,可列舉“某急性熱病的病人,入院治療時突然出現體溫驟降,問該病例體現了陰陽學說的什么內容?”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該病例從而得出問題答案。再如在講解完氣與血之間的相互關系后,可問“一位貧血的病人去一家中醫診所看病,中醫醫師在處方上除了開補血藥之外又加入了補氣的藥物,請用氣血關系來解釋為什么需要加入補氣的藥物?”通過這樣真實的案例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充分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加了師生間的相互交流,活躍了教學氣氛。
4比較教學法
比較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別異同,認識本質,通過“教”與“學”雙方主動參與以揭示規律的教學方法[2]。與傳統的講授教學方法不同,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充分調動思考主體的自身潛能,認識事物本質,從而促進創新意識的培養。中醫學基礎理論知識抽象、難以理解、記憶內容繁雜。醫高專的學生一般對西醫知識較為熟悉,且中醫和西醫作為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既有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故在講授中醫某些知識時可通過中西醫的對比來講解。如講解“心”的生理功能時,中醫“心”的主血脈功能就相當于西醫生理學中心臟的泵血功能;主神明功能卻和西醫不一樣。這樣一比較,學生就容易把中醫西醫常常混淆的教學內容區分開來。再如在解釋“辨證論治”的含義時,由于初次接觸中醫的學生往往很難理解這一中醫特有的治療基本原則,筆者在講解過程中常常把“辨證論治”和“警察破案”對比講解,看似不沾邊兩個內容實則有著相同實質內容。“辨證論治”就像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人時往往需要先搜集證據在根據證據來判斷真正的罪犯,從而確定并實施逮捕方案。在這一教學法中,思考、聯系和啟發是教學的主要方法,學生通過聯想比較,建立了與以往知識體系不同的、較為清晰的概念,明確了差異,避免了概念的混淆,使所學知識更加淺顯易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綜上所述,在中醫學基礎教學工作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具有趣味性、直觀性、啟發性、實踐性、創新性,從而使學生最終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提高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數學思想方法是從數學內容中提煉出來的數學學科的精髓,是將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能力的橋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啟蒙時期,在這一階段注意給學生進行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教育便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數學的一些基本思想的教育呢?下面談談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在數學課中體現辯證唯物主義觀教育
數學教材中各部分知識之間存在著縱向和橫向的緊密聯系,這些都充滿著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例如:在知識的縱向發展方面,可以通過數學知識的產生,揭示數學知識與現實生產、生活的關系,知道知識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際,滲透一些“實踐第一”的觀點。在知識的橫向聯系方面,可以圍繞數學概念之間的聯系,通過“大與小、多與少、加與減、乘與除、積與商的變化、正比例與反比例”等內容,滲透一些對立統一運動變化的觀點。還可以通過一些應用題的改編練習,分數應用題的解答,應用題的一題多解,以及幾何初步知識等內容,滲透一些辯證統一的觀念。使學生在知識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二、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并不占明顯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學多位數的讀法的時候,可以列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數據讓學生進行練習,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發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
三、在數學課中讓學生追求真理
1.教師要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問題意識即人們在認識過程中的困惑,是一種懷疑、探究的心理狀態。如:教學中學生用“滾動”的方法在直尺上滾動一周,測量出圓形的周長時,設問“如果要測量圓形噴水池的周長呢?還能用滾動碼?”學生經過商討,想出了“測繩”的方法,先用繩子繞圓形一周,然后將繩子拉直測量。這時,用課件創設情景“如何測量堰塞湖圓形湖泊的周長,還能用繩子繞一周嗎?”學生體會到“滾動法”和“測繩法”都有局限性,不得不另辟蹊徑,學生自然而然地進行了新的探索。緊接著:“圓的周長到底與什么有關系呢?圓的周長究竟有沒有普通性的規律呢?”把包袱遞給學生,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學生質疑――小組合作――開導點撥――交流反饋。”分別量出用紙片做成的“大、中、小圓”的周長和直徑、半徑,經過比較歸納,學生終于發現了“圓的周長總是它們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的規律。(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這樣的教學,不但讓學生感悟了課標內容的內涵,而且錘煉了他們的質疑問難,思考解惑的能力。一步一步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2.數學教學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過程”中來
鼓勵學生運用直觀和已有的經驗去探究,鼓勵學生嘗試用以進行計算、推理或證明的方法,并引導學生將正確合理的方法應用到解決其他問題中去。
如“一塊長方形紙板,長是11厘米,寬式8厘米,現要剪成直角邊分別是4厘米和2厘米的三角形,能剪成多少塊這樣的三角形,將這樣的問題交給學生,學生有的說:11×8÷(4×2÷2)顯然是符合常理的,怎么會錯呢?”有的說:“長方形的長是11厘米,要剪成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分別是4厘米和2厘米,材料不能全部用上的”,還有的說:“我們的錯在被表面現象迷惑,缺少靈活思考,對本質的把握。”正確答案應是20塊。一道“陷阱”題,引發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場大爭論,學生在主動參與找錯、議錯、辨錯、改錯的活動中,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水平,同時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思維稟賦,多層次,多維度審視同一個問題,個性在獨立思考中產生頓悟,在自主探索中主動生成。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縝密了,思路開拓了,見解獨特了,思維品質就會逐步提高。
“符號形式化、概括公式化、數量精確化”等是數學學科的基本特點。把研究的問題形式化、把問題的內在含義用數學算式表達出來、通過推理論證及運算得出準確的結論,是用數學方式解決問題的、也是數學教學工作的基本途徑。知識是思想方法的載體,傳授書本知識是最基本的教學要求,沉溺于題海的作法是得不償失的。掌握數學語言和數學的表達,思維的邏輯、靈活、縝密和準確等,是數學素養的表現。數學學習在于掌握書本知識,更在于養成數學的思維習慣。認知是“特殊――一般――特殊”周而往復的過程,對數學的認知同樣如此。數學教材很多情況下采取的“特殊事例――一般規律――例題習題”的編寫方式,要求學生通過知識點“定義、定理、例題、習題”的學習來探尋、總結、驗證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這種作法符合認知規律,是思想方法教學工作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G424[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6(b)-187-02
免疫學作為現代生命科學的三大前沿學科之一,伴隨著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進步而獲得了迅猛發展。現代免疫學技術更是廣泛滲透到生命科學研究的每一個研究領域,不論是基礎醫學,還是臨床醫學研究,都離不開免疫學。目前,醫學免疫學已成為基礎醫學的一門重要主干課程。但是,免疫學在內容上相對來說比較抽象,同時又是環環相扣、緊密聯系,對于初次接觸的大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對于該學科的教學工作來說,對教師的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以培養臨床醫生為主的基礎醫學教育,教師如何才能做到既介紹現代免疫學的研究進展,又能適應醫學本科生自身的專業特點,在授課時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更有效地協調“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提高免疫學理論教學水平和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以下就免疫學理論的教學方法談一些體會。
1正確運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各個教學領域。其豐富的表現形式,生動、直觀的畫面、語言、文字,明顯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擴大了知識面,有助于邏輯思維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使書本知識由一個個僵硬的條條框框,變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鮮活個體,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解決了課堂時間有限而相關知識量大的矛盾。因此,優秀的多媒體教學通過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不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還能展示個性化的教學思想,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1]。例如,在講授免疫應答一章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具體性的特點,將淋巴細胞的表面標志和雙信號活化的機制通過生動的動畫形式展現給大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以往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能通過一張張掛圖或單純的講解來授課,一方面學生感到不容易理解,很困惑;另一方面教師也感到講起來實在不易,很是頭疼。雙方對此都會產生畏懼心理,教學效果很難盡如人意。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雖然在諸多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仍不可避免地有其薄弱之處,這就要求教師在使用過程中一定要切合實際,才能充分發揮其效果。
首先,在運用多媒體的教學過程中,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優點,教師應該保持下來。一個成功的教師應以其為人師表的人格和詼諧風趣的講解來打動、感染、吸引學生,通過師生間的情緒互動調動學生的課堂熱情。切不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像一個電影放映員一樣,站在電腦旁,機械地操縱機器,毫無生氣,使整個課堂了無趣味,而是應該站在學生面前,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交流教學信息,引導學生的思維沿著教師的思路一步步走向內容的縱深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教學內容的軌道,提高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
其次,多媒體教學課件必須以完整的理論講稿為基礎,應使授課內容精煉,文字簡潔明了,千萬不能不加選擇地什么都放,讓學生抓不住主次,把握不清重點,影響教學效果。
最后,多媒體教學課件一定要力求簡潔,一切圖片、動畫、音樂、視頻效果及各種鏈接都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任何手段的應用都要以教學內容的需要與否為依據,決不能只圖好看,把大量的圖片不分主次地亂放一氣,單純追求視覺效果,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分散學生注意力。
2 運用比較法
比較法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它有助于揭示事物間的相同、相反、相異等特征,加深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比較法還可以把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寓學習于娛樂中,從而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教師可以將超敏反應和免疫耐受放在一起講,前者是免疫應答過強;而后者是對抗原刺激表現為“不應答”,不能執行正免疫應答效應,通過對兩者異同點的比較,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3運用病例分析法
醫學免疫學是一門與臨床有密切聯系的學科,結合臨床病例分析的方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基礎免疫學理論內容相對枯燥抽象,其知識環環相扣、難以理解,運用病例分析教學可以加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同時病例本身又是對教材的說明和補充,病例具有鮮活的真實性,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病例分析,會對學生產生強化和鞏固基本知識的作用,還能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病例的選擇首先要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描述客觀準確,結構嚴謹,文字簡練,語句通順。同時注意病例的真實性。其次,注意病例的難易程度,在開始階段可選擇一些簡單病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他們對病例的興趣。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可選擇一些有難度的典型病例引導學生分析學習。
4運用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
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法,簡稱PBL教學法,產生于60年代中期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后來此教學法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推廣應用,是當今醫學教育改革中具有廣泛影響的教學法之一[2]。上世紀80年代,PBL教學法引入我國醫學院校。免疫學是醫學教學的主干課程之一,又是后續課程如病理生理學、病理學、內科學等的相關理論基礎,且與臨床聯系密切,在免疫學的部分章節教學中引入PBL教學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傳統的醫學教學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講授,片面強調知識學習,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能力的培養。PBL教學法強調教師指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創造性[3]。教師并不是將知識的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在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師適時適當地提出質疑并講解,使問題得以解決。例如,在教學“腫瘤免疫”一節時教師可提出問題:為什么腫瘤患者體內缺乏有效的免疫應答?圍繞該問題可以引出腫瘤的免疫逃避機制,同時回顧抗原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應答的過程,既學習了新知識又復習了學習過的內容,更有助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總之,基礎免疫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在臨床學習和實踐中起著重要作用,圍繞免疫學抽象性、系統性和臨床應用性的知識體系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手段,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是搞好基礎免疫學教學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南克勉,呂少文.多媒體技術在醫學CAI課件中應用特性的探討[J].中國醫學教學技術,2002,16(4):226-228.
【關鍵詞】 方劑名稱;翻譯;原則與方法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at the translation about the nam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rescriptions is a vital issue that the interpreters show their greatest concern to.The present writer attempts to discuss if the interpreters closely abide by the three translating principles and properly adapt the translating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f the nam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rescriptions,they will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is translation and their translation levels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rescriptions will be improved a lot.
Key words:the names of the prescriptions;translation;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在中藥方劑學翻譯中,方劑名稱的翻譯一直是醫學界翻譯人員最為關注的問題。由于方劑名稱的命名法較為復雜,給翻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了使中藥方劑學走出國門,便于國際間進行學術交流,中藥方劑名的準確英譯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翻譯方劑名時應遵循一定的翻譯原則和方法。
1 中醫方劑名稱的翻譯原則
中藥方劑名稱構成的方式概括起來約有十幾種,如由所含諸藥的名稱所構成的方劑名“麻杏石甘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等四味藥)、以功效命名的方劑名“溫脾湯”、以用量命名的方劑名“七厘散”等等。由于方劑名構成的復雜性,目前中醫方劑名翻譯中存在俗而不真、合名法卻失原意的翻譯問題。因此,在翻譯方劑名時要用簡潔性、信息性與回譯性三原則來指導中醫方劑名稱的翻譯。[1]
1.1 簡潔性原則
在翻譯中醫方劑的功效時,所描述和解釋的譯語應力求簡潔,如果與原方劑進行比較,譯語太長且復雜,那么交際功能就差。因此,在翻譯時應避免繁瑣冗長之弊,力求簡明扼要。[2]例如,附子湯 Aconiti Praeparata Decoction 省略了Radix。又如,桑菊飲 Mori and Chrysanthemi Decoction 省略了Folium和Flos。
1.2 信息性原則
中醫方劑名稱具有對其所指代的方劑的組成或功效有直接或間接的說明作用,承載一定的信息,這樣的名稱使人能見詞明義,很有實用性。因此,翻譯時應使譯名同樣具有信息性,在方劑實際翻譯中,應靈活運用這一原則。例如,“碧玉散”譯作“Jasper Power”,不但滿足了簡潔性原則,而且也符合信息性原則。對“泰山磐石散”這一方劑名可根據藥物的功效譯作“Power for calming Fetus”。
1.3 回譯性原則
回譯性原則指的是英譯的方劑名稱在形式上盡可能與其中文形式相近,實現信息的雙向傳遞。一般來說,以中藥命名的方劑名稱的譯名都具有回譯性,如人參湯 Ginseng Decoction,五仁丸 FineSemen Pill,止痙散AntiSpasm Powder,地黃飲子Rehmanniae Decoction等,翻譯時,應具體靈活運用,不要犯以形害意的錯誤。
2 方劑名稱的譯法
2.1 中醫方劑劑型
中醫方劑劑型比較多,如湯劑譯為Decoction,散劑譯為Powder,丸劑譯為Bolus(大丸)、Pellet(小丸)或Pill,浸膏譯為Extract,藥露譯為Syrup,片劑譯為Tabet 等十幾種劑型。筆者認為雖然中醫方劑都為復方方劑,英譯時應按約定俗成為佳,統一譯為Formula欠妥。從翻譯原則和實踐來看,掌握這十幾種劑型譯法,對于方劑名稱恰當翻譯有一定幫助。
2.2 方劑名稱的譯法
在翻譯方劑名稱時,應以翻譯原則為指導,采取直譯、意譯及音譯等方法。[3]中醫方劑名的翻譯要根據方劑名的內容和前人完成的方劑譯名總結出來的一些漢英翻譯公式來進行,這些翻譯公式有助于幫助譯者解決翻譯方劑名所遇到的難題。[4]
2.2.1 直譯與意譯
就直譯與意譯而言,方劑名稱英譯可以有用以下公式來進行翻譯。以方中君藥命名的方劑譯式為:君名+劑型名,如“蒼耳子散”可譯為Xanthii Power;以主治病癥命名的方劑譯式為:病癥名+劑型名,如“宮外孕方”可譯為Extrauterine Pregnancy Decoction;以動物命名的方劑譯式為:動物名+劑型名,如“白虎湯”可譯為White Tiger Decoction;以借喻法命名的方劑譯式為:借喻物+ 劑型名。如“玉女煎”可譯為Jade Maid Decoction;以功效命名的方劑譯式為:功效+ 劑型名,如“回春丹”可譯為Resuscitation Pill;以服藥時間命名的方劑譯式為:時間+劑型名,如“雞蘇散”可譯為Roosterwaking Powder;以主藥加功效命名的方劑譯式為:主藥+劑型名+for+功效,如“百合固金湯”可譯為Lilii Decoction for Strengthening Lung;以顏色命名的方劑譯式為:顏色+劑型名,如“碧玉散”可譯為Green Jade Powder;以加減方式命名的方劑譯式為:君藥+劑型名+plus(加)或minus(減)+加上或減去的藥物名稱,如“桂枝加(減)芍藥湯”可譯為Ramulus Cinnamoni(或Cinnamon Twig)Decoction Plus(或Minus)Radix Paeoniae(或Peony);以方中所含諸藥數加功效命名的方劑譯式為:所含諸藥數+劑型名+for+功效,如“五味消毒散”可譯為Fiveingredient Decoction for Eliminating Toxin等。
2.2.2 音譯
適合音譯的方劑名稱有許多,如以方中所含諸藥的組成命名的方劑名稱,及以比喻、傳說或與五行配設相關的方劑名稱等。在翻譯時,應首先考慮直譯或意譯,然后再考慮音譯。
為了避免譯出的方劑名稱過長,影響交際,采取直譯更為合適,譯名也更加簡潔明快。如“半夏白術天麻湯”譯為Banxia Baishu Tianma Decoction,“枳實白桂湯”譯為Zhishi Baigui Decoction,“天王補心丹”譯為Tianwang Buxin Pill,“左歸丸”譯為Zuogui Bolus,“玉液膏”譯為Yuye Paste。
3 結語
方劑名稱的翻譯原則是簡潔性原則、信息性原則、回譯性原則。只有掌握這三個翻譯原則,熟悉各種劑型的英語譯名,才能為方劑名稱翻譯打下堅實的基礎。中醫方劑名稱翻譯是人們不斷實踐和探索的過程,隨著人們對中醫方劑學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對外交流的增強,中醫方劑名稱的翻譯將會日趨標準化,對方劑名稱的翻譯水平也會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李照國.中醫英語翻譯技巧[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394402.
清營湯方源及其制方原意
清營湯方出吳鞠通《溫病條辨》,書中提及此方凡三見,《卷一·上焦篇》載:“十五、太陰溫病,寸脈大,舌絳而干,法當渴,今反不渴者,熱在營中也,清營湯去黃連主之。”[1]同篇又有“三十、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譫語,目常開不閉,或喜閉不開,暑入手厥陰也,手厥陰暑溫,清營湯主之。”[1]又在《卷二·中焦篇》載述:“二十、陽明溫病,舌黃燥,肉色絳,不渴者,邪在血分,清營湯主之。”[1]綜上所述,清營湯主治病癥,吳氏再三強調“熱在營中”、“邪在血分”、“舌絳而干”、“煩渴,舌赤”、“舌黃燥,肉色絳”,加以吳氏名之為“清營湯”,足見制方者初衷乃為用治溫病邪熱蘊于營血病癥,然則后世學者基于方中組成各藥既有清除營血邪熱之品,復寓清除氣分邪熱之物,以至對《溫病條辨》原意并未予以認同。
有關文獻對清營湯功能的不同認識
雖然吳氏創制清營湯原意未被后人接受,但其方藥組成對于溫病邪熱已然入營、氣分邪熱尚未盡除之際,仍有臨床實用價值,故有關中醫方劑、治法等專著均予錄載,以至流傳頗廣,而且對其功能亦進行補充,只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遂使所說功能并不一致,為了能較為全面地了解有關文獻的不同認識,僅據手頭資料略予歸納,引錄如下。
1、認為清營湯功能為“透熱轉氣”的有以下5書:
①《中醫方劑學講義》說:“溫邪乍入營分……猶可透營泄熱,仍轉氣分而解,正如葉天士所謂‘入營猶可透熱轉氣’,本方立意即在于此。”[2]
②上海中醫學院編《方劑學》說:“邪熱乍入營分……猶可透營泄熱,仍轉氣分而解,本方就是根據‘入營猶可透熱轉氣’的意思所制定的。”[3]
③《中醫方劑臨床手冊》說:“綜合諸藥……使乍入營分之邪熱,可以透出氣分而解。”[4]
④《醫方發揮》說:“本方是治療邪初入營的代表方……熱邪初入營分,是由氣分而來,此時……氣分癥狀尚未全解,營分癥狀即已出現……其治法是使營分之邪仍轉至氣分而解,即葉天士所謂‘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法。”[1]
⑤《古今中醫治法精要》在“透熱轉氣法”概念中說:“溫熱之邪初入營分,氣分癥狀尚未全解,營分癥狀即已出現……可采用……綜合治法,以截止溫邪深入,使邪由里達外,由營分轉出氣分而解……清營湯作為本治法代表方劑。”[5]
2、認為清營湯功能“透熱轉氣”,體現了“氣營兩清”治法,以及認為清營湯可達到“氣營兩清”目的,“亦即”或“并有”“透熱轉氣”意思的有以下4書:
①廣州中醫學院主編《方劑學》說:“本方是清營透氣的代表方……溫邪初入營分,根據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提出‘入營猶可透熱轉氣’的理論……使熱邪轉出氣分而解,體現了本方氣營兩清之法。”[6]
②陳偉等主編《方劑學》,所說與上書雷同。[7]
③廣東中醫學院主編《方劑學》說:“本方治癥是溫熱之邪由氣分轉入營分……宜在清營解毒之中,配以清氣分之藥,達到氣營兩清的目的,亦即《外感溫熱篇》所說‘入營猶可透熱轉氣’的意思。”[8]
④《中醫治法與方劑》說:“本方犀角清營涼血,……銀花、連翹、竹葉以清氣分熱見長,配入方中,不僅協同奏清熱解毒功效,并有‘透熱轉氣’的意思,使營熱因開達作用轉出氣分而解。”[9]
綜上所述,可見主張清營湯功能“透熱轉氣”者,9書均皆涉及,而認為功能“氣營兩清”者僅有4見,即此4見亦尚未擺脫“透熱轉氣”之說,只占小部分,似應認同“透熱轉氣”為是。然則學術問題并非以少數服從多數為準則,尚需根據正確的理論認識與臨床實踐予以衡量,何況其中尚有某些概念有待澄清,作用機制尚需進一步探討,因而還不足以作為定論。
“透熱轉氣”與“氣營兩清”功能機制不容混淆
上述中醫方劑及治法專著,或認為“透熱轉氣”體現了“氣營兩清”,或認為“氣營兩清”亦即“透熱轉氣”的意思,將兩個不同功效全然或幾乎視為相同作用,如此混淆概念的論述不夠妥當,因為對于“透熱轉氣”,《醫方發揮》解釋非常清楚:“其治法是使營分之邪仍轉至氣分而解。”[1]《中醫方劑學講義》亦明確指出:“溫邪乍入營分……但猶可透營泄熱,仍轉氣分而解。”[2]而“氣營兩清”則是雙管齊下,直接同時將氣分、營分邪熱一并清除,并不通過宣透作用將入營邪熱使之再回到氣分,怎能說“透熱轉氣,體現了氣營兩清”或“氣營兩清,亦即透熱轉氣”呢?這些混淆概念、不合情理之說,需要力予糾正。
對清營湯功能“透熱轉氣”的不解之處
葉天士《外感溫熱篇》創“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說,僅舉犀角、玄參、羚羊角三藥為例[5];吳鞠通《溫病條辨》創制清營湯僅歷述主治病癥,并未說明即是稟葉氏“透熱轉氣”治法所制,可見二者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各自表述。自從1964年南京中醫學院所撰《中醫方劑學講義》將兩者撮合,認為清營湯立意即在葉天士所說“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于是一唱眾和,廣為流傳,諸凡方劑教材、中醫治法專著無不采納,認為清營湯具有“透熱轉氣”功能,甚至推許為“透熱轉氣”的代表方,形成醫家、學者之共識,惟是其中存有不合情理之處,不能令人無惑,由于迄今尚未見有詳予說明可釋疑團者,爰將一己不明之處述之如下。
1、清營湯中犀角、生地、丹參均無宣透作用,何以能將入營邪熱透出氣分?既然認為清營湯能將入營邪熱透出氣分,則必須具有能入營血,并兼有宣透作用的藥物,才能在藥性到達營分以后,發揮宣透功能,達到將邪熱向氣分透出的目的,此乃極為淺顯之理,毋庸詳析者,然而清營湯中雖有犀角、生地、丹參等能入營血之品,卻無一具有宣透之性,試問怎能將入營邪熱透出氣分?此不能無惑者,一也。
2、清營湯方用金銀花、連翹均為氣分之藥,怎能將入營邪熱透出氣分?基于上說,如欲將入營邪熱透出氣分,必須具備能入營血、且有透發作用的雙重功能。金銀花、連翹二藥均為氣分之藥,除了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指出連翹“凡在氣分之郁熱,皆能已之。”[10]《中醫方劑學講義》還進一步認為:“身熱煩渴,是氣分猶有溫邪……故用……銀花、連翹……清泄氣分之邪。”[2]《中醫治法與方劑》亦說:“銀花、連翹、竹葉以清氣分熱見長。”[9]謂其能將入營邪熱透出氣分,怎能令人信服?此不能無惑者,二也。
3、據雷載權《中藥學》稱:金銀花“本品有透營轉氣之功”[11],陳家英《古今中醫治法精要》說:“銀花、連翹等宣透疏導……使邪由里達外,由營分轉出氣分而解。”[5]《中醫治法與方劑》說:“銀花、連翹、竹葉……并有‘透熱轉氣’的意思,使營熱因開達作用轉出氣分而解。”[9]《醫方發揮》說:黃連、竹葉心、金銀花、連翹“四藥合用并能‘透營轉氣’,使邪熱轉出氣分而解。”[1]此外,廣東中醫學院主編的《方劑學》[8]、陳偉主編的《方劑學》也說:“黃連、竹葉心、連翹、銀花……并透熱于外,使邪熱轉出氣分而解。”[7]與《醫方發揮》持相同認識。對于以上諸多看法不知究以何者為是,抑或功能并無差別?果真上述諸藥均能“透熱轉氣”,是否還要加用犀角、生地黃等藥進行治療?如果不必加用,還能稱為清營湯否?如果仍需加用,豈非浪費藥材、增加病家負擔?此不能無惑者,三也。
4、清營湯是為治療溫邪已入營分、氣分邪熱尚未全解所制,此時將入營邪熱透出仍至氣分,豈非促使氣分熱勢愈威,怎能反會“而解”呢?廣東中醫學院《方劑學》說:清營湯是治療“溫熱之邪由氣分轉入營分……而氣分之邪尚未盡解者”[8]之劑,《醫方發揮》也說:“本方是治療邪初入營的代表方……氣分癥狀尚未全解,營分癥狀即已出現”[1]的病癥。兩見相同,都突出氣分邪熱尚未盡解,因此如果服用清營湯確能將營分熱邪透出、仍轉至氣分,可想而知必然會導致氣分熱勢益熾,怎么反會有如《醫方發揮》與陳偉等主編《方劑學》等書所說的使“邪熱轉出氣分而解”[1,7]呢?此不能無惑者,四也。
以上四惑,皆在閱讀諸家文獻論述清營湯功能后而萌發,感到或有違情理,難以自圓其說,或不符推理,自相矛盾。追其源流當是既崇信葉天士“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說,又將清營湯奉之為“透熱轉氣”治法之代表方使然,不僅令人讀后難免疑團叢生、不能理解,抑且由于人云亦云,廣為流傳,誤導后學,誠非治學者應有之嚴謹態度。鑒于迄今尚未見質疑者,筆者愚鈍不敏,敢以同道浙江上虞柴中元先生所說“應為后學指迷、無為賢者諱失”[12]為銘,歷舉不解之處如上,尚祈高明者賜予開導,以啟茅塞。
清營湯功能似以“氣營兩清”為宜
稱清營湯功能“透熱轉氣”,顯違情理已見上述,吳鞠通命名“清營”未及清氣,疏于全面亦非允當,唯有關文獻認為“氣營兩清”,則切中肯綮,符合實際,深以為然,理由有三,述之于下。
1、從所治療病癥來看,既然氣分邪熱尚未盡解,而入營邪熱已現,理應“氣營兩清”、雙管齊下始為恰當,如下述文獻皆有述及。
①《溫病條辨》引用汪延珍所說:“此條以舌絳為主,絳而中心黃苔,宜氣血兩清。”[1]
②廣東中醫學院《方劑學》說:“本方治癥是溫熱之邪由氣分傳入營分……氣分之邪尚未盡解……治法上宜在清營解毒之中,配以清氣分之藥,達到氣營兩清目的。”[8]
③傅衍魁等《醫方發揮》說:“溫熱之邪由氣入營,熱傷營陰,而氣分熱邪尚未盡離……故治法上應將清營解毒和清氣泄熱之品互相配伍。”[1]
以上三說,均從所治病癥的病因、病機角度闡明采用氣營兩清治法的必要性。
2、從方中組成藥物來看,既有清泄氣分邪熱之品,復寓清營涼血之物,可奏“氣營兩清”之功。
①《中醫方劑學講義》說:“方中犀角、地黃、丹參清營分之熱……身熱煩渴是氣分猶有溫邪,故用竹葉(原方為竹葉心)、黃連、銀花、連翹……清泄氣分之邪。”[2]
②成都中醫學院《中醫治法與方劑》說:“本方犀角清營涼血……銀花、連翹、竹葉(原方為竹葉心)以清氣分熱見長。”[9]
③《醫方發揮》說:“犀角咸寒,入營入血……既能清除營分熱毒,又能涼血散瘀,為方中主藥……佐以黃連瀉火解毒,竹葉心……專清心氣……是以清氣分之熱。”[1]
以上三說,均從分析方中藥物性效,闡明本方將清氣藥與涼營藥合于一方,為證實本方確具“氣營兩清”功能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
3、從臨床具體應用可根據氣、營雙方的熱勢強弱進行加減變化來看,也反映了本方既具清氣、又能清營的雙重作用。
①《醫方發揮》說:“若氣分熱盛而營分熱輕,宜重用金銀花、連翹、竹葉心等清熱解毒之藥,相對減少犀角、生地黃、玄參的用量。”[1]
②《中華本草(精選本)》在連翹條中說:“熱邪入里,初涉營分而致……斑疹隱隱……可與水牛角、生地、金銀花等配伍,以清營透熱。”[10]
以上二說,前者指出若氣分熱重可重用銀花、連翹、竹葉心等清氣藥;后者雖未明言營分熱盛,但從“斑疹隱隱”四字推敲,可以認為營分熱勢較為熾盛,因而需與犀角、生地黃等配伍應用;足見從臨床具體應用亦可了解本方具有“氣營兩清”功能。
綜合上述三個理由,認為清營湯是“氣營兩清”之方,理法相符、藥癥相當,既具說服力,又有可信度,在教學上可使學生易于理解,在臨床上具有指導意義,建議今后對其功能采用此說,舍棄糾纏不清、存有爭議之“透熱轉氣”說,未稔能否獲得首肯?
【參考文獻】
1傅衍魁,等主編.醫方發揮[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1984:193~195.
2南京中醫學院主編.中醫方劑學講義(中醫學院試用教材重訂本)[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89~90.
3上海中醫學院編.方劑學(上海市大學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8.
4上海中醫學院中藥系方劑學中藥學教研組編.中醫方劑臨床手冊[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33.
5陳家英主編.古今中醫治法精要[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7:171.
6廣州中醫學院主編.方劑學(全國高等院校試用教材,中醫中藥專業用)[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59.
7陳偉,等主編.方劑學(中醫基礎理論系列叢書)[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0:113~114.
8廣東中醫學院主編.方劑學(中醫學院試用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29.
9成都中醫學院中藥方劑教研組編.中醫治法與方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263~264.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70
初中階段學生開始進行化學這門自然學科的學習。俗話說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將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更加輕松、高效的進行化學知識點學習,無疑對鼓勵學生更加有效的進行化學學科學習有很大幫助。在實際的教學中,本人也積累了一些有助于提升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與技巧,在文中與大家分享。
一、改革課堂結構,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師在將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求教師能夠改革課堂結構,在引導學生更加有效的進行化學理論知識點學習的同時,也能夠更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能力。傳統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先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之后讓學生做練習題的教學模式,結果導致學生只能在理論知識水平方面得到有效提升,而實際操作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為了通過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的化學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升,要求教師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做出調整,不僅要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學習,而且要采取有效措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有效的進行化學知識點學習,也才能使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有效進行課堂導入,為有效開展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期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起重視,并有效的對課堂導入進行設計,進而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化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積極的進行課堂導入設計,在課堂教學之始,就很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
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僅能夠有效的認識到課堂導入的重要性,而且能積極的進行課堂導入設計。本人一方面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調查研究,在課堂導入的過程中,積極的融入學生喜歡的內容,進而很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同時也使W生感受到化學學習的樂趣。另一方面,積極的將課堂導入與課堂教學中要講解的知識點融合起來,使學生在課堂導入階段就對教師在課堂上要講解的知識點產生好奇心,提升學生獲取知識的欲望。
三、有效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已經很難再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因此,在新時期的教學中,要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能夠開展多種多樣的授課形式,其中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形式,就是組織學生開展討論。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為了使學生更好的進行化學學科學習,單純依靠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教師一味的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會使得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而在對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出較高要求的今天,學生機械的掌握知識點,勢必會給學生的化學學科學習帶來較大的煩惱。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能夠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調動,進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獲取與深入理解知識點,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人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一方面,組織學生與教師之間展開討論。本人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之后,就會留出與學生進行討論的時間,學生可以就知識點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惑與教師展開討論,也可以就如何應用知識點等多個方面與教師展開討論。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之間展開討論。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也應該是一個思想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之間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而且能夠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更加開闊,對學生更好的進行知識點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有效開展合作學習,不僅對學生更加有效的進行知識點的學習有很大幫助,而且對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有很大幫助。因此,在新時期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有效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四、注重實驗教學,提升學習時效
實驗作為化學學科的一個重要知識板塊,對學生的化學學科學習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有效開展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化學實驗教學引起重視。傳統教學中,化學實驗教學并沒有引起重視,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提升,對學生更加有效的進行化學知識點學習,也產生了不良影響。新時期,教師一定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對化學實驗教學引起高度重視。
就目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而言,教師想要有效開展實驗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很多。本人認為其中一個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就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進行實際操作的機會。實踐性強是化學實驗的一個重要特征,學生想要發現自己在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想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實驗能力,都需要在實際的操作中進行。因此,教師就要對組織學生到實驗室做實驗引起重視。對于教材上要求學生需要到實驗室進行實際操作的實驗,教師都應該積極的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將實驗操作拓展到課外,提升學生的實驗意識,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實驗能力。
五、注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
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世間的一切知識,只不過是記憶。”17世紀捷克著名的教育家、捷克人夸美紐斯也指出:“假如我們能夠記得曾經讀到、聽到和我們的心里曾欣賞過的一切事物,并且隨時可以應用,那時我們便會變得何等的有學問!”培根和夸美紐斯所強調的正是記憶對于人類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們今天學習的知識,明天就會忘記;明天學到的知識,后天又忘了,他們總是抱怨自己的記性差,哀嘆自己不是學習的料。相反,另一些人,他們對學過的知識記憶很深,需要之時能夠隨時調出來。記憶是以識記、保持、再認和重現的方式對經驗的反映。“記”是外界信息在大腦中貯存、編碼的過程,“憶”是在頭腦中提取信息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強化“記”,必須有效地“憶”。
初學化學,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如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是化學入門的關鍵,必須記憶。而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一些物質的性質、制取、用途等也需牢記,否則無法應用。那么怎樣來記憶化學知識呢?
一、簡化記憶
化學需要記憶的內容多而復雜,學生們在處理時易東扯西拉,記不全面。克服它的有效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幾個關鍵的字或詞組成一句話,或分幾個要點,或列表來簡化記憶。如:用七個字:一點、二通、三加熱。這一句話概括氫氣還原氧化銅的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在研究氧氣化學性質時,同學們可把所有現象綜合起來分析、歸納得出如下記憶要點:燃燒是否有火或火焰;燃燒的產物是如何確定的;所有燃燒實驗均放熱。抓住這幾點就大大減少了記憶量。
二、編順口溜記憶
初中化學有不少知識容量大,記憶難,很適合用編順口溜的方法來記憶。如記憶化合價是同學們比較傷腦筋的問題,可編這樣的順口溜:氫、鈉、鉀、銀+1價;鈣、鎂、鋇、鋅+2價;三鋁四硅五氮磷;二三鐵,二四碳;二四六硫要記真。負一硝酸氫氧根,負二硫酸碳酸根,正一價的是銨根。這樣主要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就記清楚了。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操作步驟有七個步驟:①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②裝:裝入藥品;③定: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④點:點燃酒精燈,給固體加熱;⑤收:收集氣體;⑥離:將導管從水中取出;⑦熄:熄滅酒精燈。在學到這部分的內容時,我采用諧音記憶,比如:茶、莊、定、點、收、利、息。學生們記得很快而且很有興趣。
三、關鍵字詞記憶
這是記憶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理解基礎上,找出概念中幾個關鍵字或詞來記憶整個概念。如:在學習用過氧化氫制氧氣的時,初次學到催化劑的性質,能改變其他物質化學反應速度(一變),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都不變(二不變);這一催化劑內涵可用“一變、二不變”幾個關鍵的字來記憶。
四、總結記憶
將化學中應記憶的基礎知識,總結出來,寫在筆記本上,使得自己記憶目標明確、條理清楚,便于及時復習。如將課本前四章記憶內容概括出來;27種元素符號的寫法、讀法;地殼中幾種元素的含量;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原子結構示意圖及離子結構示意圖的畫法;常見的化學式及其表示的意義。
五、對比記憶
“對比”是識記知識,掌握知識及應用知識的重要學習方法之一,只有比較才有鑒,才能區分。對于易混淆的化學概念、理論、定義等,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比較,尋找出它們的共性與個性,區別與聯系,抓住其內在屬性。例如:分子與原子:相同――微粒,不同――物質與變化。混合物與純凈物:相同――物質,不同――組成。單質與化合物:相同――純凈物,不同――元素。H2、CO、CH4:相同――色、態、味,密度比空氣小,溶解性,可燃燒性;不同――燃燒產物。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制取與性質,等等。通過列表形式進行比較,學生對比分析,學會了比較方法,對任何易混記的概念都能有清晰認識,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化學知識掌握得也比較準確。
六、原始記憶法
這一類記憶可以說是純粹的死記硬背,并無“訣竅”可言,也無捷徑可走。
一、教學模式
1.邊講邊練,精講多練
計算機學科的實踐性很強,強調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每當學習新的操作內容時,一堂課中我一般只安排15分鐘左右進行講解、示范。講一個問題時就讓學生同步操作,然后,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布置類似的練習讓學生動手實踐。等他們掌握以后再講下一個知識點。這樣每堂課講授的知識學生們都能應用于實踐并得到鞏固,最終達到熟練掌握。有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適當調整講課內容,精講重點、難點、疑點,把時間最大限度的留給學生去操作實習。對于一些重要的、較為繁瑣復雜的操作,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絡,一邊演示,一邊講解。這種直觀、獨特的教學方式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他們自己嘗試的興趣。這樣,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2.耐心輔導,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疑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每當我接手新班級,總會發現其中有一部分學生從未使用或極少使用過計算機,根本不具備基本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個“電腦盲”。在操作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深知:作為教師,不能因此而嘲笑、訓斥學生。一定要注意聆聽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并針對不同問題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可以直接了當地回答,有的可再演示一遍操作過程,有的和他們作簡短的討論,有的則用另一個問題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輔導過程中,我注意與他們站在平等的角度,小心保護他們心中萌發的興趣之芽,并用適當的鼓勵和表揚樹立他們成功的信心、決心。
3.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現代教育承認個體的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首先要做好這方面的調查,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上機座位進行安排。在講授一些常見的知識點時,如:漢字的輸入、資源管理器的操作等,我對基礎好的同學布置免試測驗、小競賽、提高題練習等,并支持他們進行感興趣的一些操作。此外我還鼓勵他們自學課本上的選學模塊,并作一定的輔導。這樣就有了較多時間對基礎差的同學多指導,使他們能順利地完成我布置的基本教學任務或操作訓練。
初中計算機教學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鞏固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讓學生初步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并應用于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和創新思維以及自學能力。
二、教學方法
1.比喻說明法
計算機課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基礎理論知識,對于十三、四歲的初中學生來說有時較難接受。如果在講課時適當地運用比喻,就會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講網絡中的域名和IP地址時,可以這樣講:世界上的人很多,我們怎么來區分彼此呢?我們可以通過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證號兩種途徑,我們可以使用身份證號來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證號太難記了,日常生活中,我們用名字來指定某人。網絡中的計算機也一樣,為了區分彼此,他們也有“名字”——我們稱之為域名,同樣他們也有自己的“身份證號”——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的指定一臺計算機。平時,我們只用域名來指定網絡中的計算機。這樣,學生們很輕松地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紗。
2.愉快教學法
眾所周知,漢字輸入訓練是一項機械、枯燥的教學內容。有的學生往往在學會了輸入方法之后不愿花時間反復練習,這樣就不能達到要求的輸入速度。如何激發他們的興趣呢?應創設一種愉快的環境,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練中學。首先進行指法訓練。對照實物讓學生認識鍵盤,并講解鍵位及指法要求,我為每一臺學生用機安裝打字游戲軟件。各式各樣的打字游戲馬上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通過幾次游戲,學生很快就能記住指法與鍵位。然后就可以教會學生漢字的輸入方法,進入實際訓練。調動起學習的熱情。
3.表揚鼓勵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30
設計導入環節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因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在于對概念的解釋、定理定律的闡述,而在于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迪和誘發學生的思維和能動性,使學生能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本著這一目的,在教學中筆者嘗試了以下幾種導入方式:
一、實驗式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物理規律也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規律。通過實驗顯示出來的物理現象非常具有說服力,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但是有一點一定要注意,那就是在采用實驗導入時一定要確保演示驗的成功,比如在講“大氣壓”一節時,筆者當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把一張硬紙片蓋在一個玻璃杯口上,如杯內無水,一經翻轉則紙片飛落下來,如杯內盛滿清水再翻轉紙片卻落不下來,那么又該如何解釋這個現象呢?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就被激發出來了。
再比如講“磁現象的電本質”時,可設計“燒擺”實驗。一個實驗設計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所以我們在設計實驗時,一定要慎重,既不能過于膚淺,以至學生不啟而發,又不能太過深奧,導致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喪失信心。
二、故事式
中學生興趣廣泛,有著很強的求知欲。針對中學生愛聽廳聞軼事的心理特點,教師可以引用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歷史或現代的故事、趣聞,引發他們的興趣。如講“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時,向學生介紹:“1945年7月1日,當第一顆原子彈試爆后30秒,強烈的沖擊波傳到費米所在的掩蔽處時,他從口袋里掏出一把碎紙片向地面撒去,沖擊波刮起的暴風把碎紙片吹出去好幾米遠,費米根據紙片吹落的距離,很快就說出原子彈爆炸的強度,他的測算結果與復雜儀器記錄的數據很接近。那么,他是根據什么原理測出來的呢?”將學生從原子彈爆炸的壯觀場面引到課題上來,這樣引人,既讓學生了解了科學家鉆研的精神,也激發了他們學生的主動性,變好奇心為深厚的學習興趣。再比如,講“自由落體運動”時,可引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故事。
三、問題式
“疑”是學習的開始“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設置問題,可以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巧妙地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在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和新知識間架起一座橋梁,以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創造性學習。比如在講“平拋運動”一節時,我們就可以結合該節課后問題設問:一個茂密的森林,一只小猴子正在樹杈上休息,一個獵人發現這個小猴子正準備開槍射擊,這時小猴子也發現了獵人:1.獵人開槍的同時小猴子開始向下落,它能否逃脫被子彈擊中的厄運?2.小猴子如果在開槍時不動,結果又怎樣?通過這此問題,可以逐步引導學生考慮和認識平拋運動的本質。在設置問題時,應把握以下幾點:1.盡量有趣味性;2.要把握住問題的本質,準確地發問;3.問題要有層次性、在深度。例如:設問“向心加速度定義、物理意義及表達形式是什么”,這樣問平淡乏味,既無巧而言,更無思之必要,學生只須通讀記憶,即能方便地正確回答。但換一種問法: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與其軌半徑成正比還是反比?內涵就豐富深刻得多。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經過進一步思考。